2019/05/27

李翔知識內參20190526停載

自20190526後,李翔知識內參正式停載了。接下來的新節目,我沒興趣。
所以,我會先把休息那9天的內容慢慢補上,作為結尾。

之後,這個部落個可能是作每日"羅輯思維"的摘要,或者再也不更新了。

2019/05/25

內參-如何管理好團隊中的衝突

出處:如何管理好團隊中的衝突


管理好團隊中的衝突,是領導者的一個重要挑戰。
對於衝突,哈佛商學院教授琳達·希爾的看法是,高效的團隊會主動尋求任務型的衝突,
同時盡力降低情感性的衝突。她在《上任第一年》這本書裡,
分享了她觀察到的高績效團隊管理衝突的4個經驗。
公眾號“華章管理”整理了琳達·希爾的觀察。

第一,接受個體差異和集體一致性。
團隊能夠從成員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中獲得很多好處,想要更好地獲益,
就必須允許成員去表達和聽取不同的聲音。
不同的聲音之間一定會產生衝突和競爭,
過多的衝突可能會導致團隊形成“贏╱輸”的思維定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管理者要整合好個體之間的差異,鼓勵他們追求共同的團隊目標。

第二,鼓勵支持與鼓勵對抗。
高績效團隊會鼓勵成員發表不同的觀點,希望他們心態開放,樂於傾聽。
不過,管理者也要防止團隊成員之間過度支持,
因為當和諧、友好的準則被不斷強化,容易出現群體性思維,人們會停止對抗。
希爾認為,在與團隊實質性工作有關的事情上,
團隊成員之間要坦誠交換不同意見,
直率地質疑彼此的決策,也就是主動尋找“任務型的衝突”。
同時,也要盡力降低情感性的衝突,避免將爭論個人化,把問題歸咎到成員身上。

第三,關注業績與關注團隊的學習和發展。
組織既要完成今天的業績,又要通過學習產生明天的創新,
這對團隊管理者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希爾認為,管理者要同等關注這兩件事。
他建議,管理者可以把團隊召集起來解決共性問題,通過授權發展下屬的業務判斷力,
你“不應將問題交給最有專業能力的人,而應該委託給需要鍛煉專業能力的同事”。
第四,平衡經理職權與團隊成員的自主權。
希爾介紹,高效的團隊會以最適合解決當前問題的方式,
平衡領導和團隊之間的自主權,成員之間的互信程度很高,
管理者的決策空間很大,他們都無需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或證明。



--------------------------------------
摘要:
1. 接受個體差異和集體一致性
2. 鼓勵支持與鼓勵對抗

 高績效團隊會鼓勵成員發表不同的觀點,希望他們心態開放,樂於傾聽。
 不過,管理者也要防止團隊成員之間過度支持,
 因為當和諧、友好的準則被不斷強化,容易出現群體性思維,人們會停止對抗。
3. 關注業績與關注團隊的學習和發展
 管理者可以把團隊召集起來解決共性問題,通過授權發展下屬的業務判斷力,
 你“不應將問題交給最有專業能力的人,而應該委託給需要鍛煉專業能力的同事”。
4. 平衡經理職權與團隊成員的自主權
 高效的團隊會以最適合解決當前問題的方式,
 平衡領導和團隊之間的自主權,成員之間的互信程度很高,
 管理者的決策空間很大,他們都無需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或證明。

2019/05/24

❤內參-給忙碌者的7個時間管理建議

出處:給忙碌者的7個時間管理建議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有這種體驗,即使自己時間規劃得再好,
也常常會被同事和合作夥伴打亂。賈勒赫(Jaleh Bisharat)
是美妝品牌NakedPoppy的聯合創始人和CEO,她在《快公司》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分享了自己作為一名工作繁忙的CEO,提高時間利用效率的7個方法。

第一,為所有要做的事情留出整塊的時間,並且規劃好時長。
試著把所有你需要完成的事情在當天的時間表上列好,
比如面試要用一個小時,產品測試要用90分鐘。
這個方法可以防止你在一件事情上浪費更多的時間,當時間到了,是時候停下來了。
賈勒赫還會留出專門的時間去思考,她每周至少留出三次“沉思時間”。
在“沉思時間”裡,她不會接任何電話,也不會檢查電子郵件,只是安靜地進行反思。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
當你非常忙碌時,就會試圖同時進行多個任務。
賈勒赫說,自己會努力壓抑這種衝動,專注每一次對話,給予對方應有的關注。
比如說,如果她在和客戶打電話,她會集中注意力,而不是一邊打電話一邊查看電子郵件。
賈勒赫說,如果你同時進行多個任務,
最終只會得到兩個或者更多次優的結果,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效果會更好。

第三,每週開始的時候,列出1~3件為了推動工作進度最需要做的事情。
賈勒赫說,最需要做的事情往往會很複雜或者難度很高,
可能是招募關鍵人才,啟動新計劃或籌集資金。
人們很容易把這些事情拖延到第二天或者之後去做,
所以你需要每天重溫一遍,確保自己沒有偏離正確的航道。

第四,提前過一遍自己的行程表。
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優化,而不是臨時取消會議或者推遲活動。

第五,抵制推遲某些內部會議的衝動。
這點聽起來和之前的觀點可能有些矛盾,賈勒赫解釋說,
當團隊成員需要你的意見以便向前推進時,你應該盡量抵制推遲內部會議的想法。
幫助團隊成員提高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整個團隊的產出。

第六,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每一天。
如果以“我今天有太多事情要忙”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你這一天都會非常疲憊。
賈勒赫會告訴自己,“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今天需要做的事情”。
這種思維方式有效地幫她打起精神,完成每天的工作。
第七,再忙也不要忘記照顧好自己。
當人感到壓力很大時,很容易壓縮必要的休息時間。
公司的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金伯利·申克(Kimberly Shenk)是一名馬拉松運動員,
她讓賈勒赫把運動當成一場過期不候的會議。
因此,賈勒赫每天早晨的例行公事,是在找偷懶藉口之前下樓梯跑步。
而且,賈勒赫從來不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
她表示,自己在白天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不會感到疲倦,
這就是優先考慮睡眠和運動的結果。



-------------------------------------
摘要:
1. 為所有要做的事情留出整塊的時間,並且規劃好時長
 並且每周至少留出三次“沉思時間”。在“沉思時間”裡,
 不接任何電話,也不檢查電子郵件,只是安靜地進行反思。
2. 一次只做一件事
3. 每週開始的時候,列出1~3件為了推動工作進度最需要做的事情
4. 提前過一遍自己的行程表
5. 抵制推遲某些內部會議的衝動

 當團隊成員需要你的意見以便向前推進時,你應該盡量抵制推遲內部會議的想法。
 幫助團隊成員提高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整個團隊的產出。
6. 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每一天
 如果以“我今天有太多事情要忙”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你這一天都會非常疲憊。
 而是“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今天需要做的事情”。

 這種思維方式有效地打起精神,完成每天的工作。
7. 再忙也不要忘記照顧好自己
 當人感到壓力很大時,很容易壓縮必要的休息時間。優先考慮睡眠和運動。

2019/05/23

❤內參-給新晉領導者的5條建議

出處:給新晉領導者的5條建議


專欄作家蒂姆·德寧(Tim Denning)在Mediu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提出了一些給新晉領導者的實用建議。微信公眾號“光澗實驗室”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激勵他人。
領導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驅動團隊成員去工作。
因此,領導者需要設置一個能讓團隊成員受到激勵的目標。
想做到這點,你需要了解團隊成員,然後把他們在做的事情和他們關心的事情關聯起來。

第二,講故事。
人們不會追隨你,除非他們和你之間建立了連接感,故事就創造了這種關係。
想成為員工信服的領導者,你可以試著去了解你的員工遇到了什麼麻煩,
然後通過講述之前如何解決的故事來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不要害怕求助。
你是一個領導者,並不意味著你就知道所有的事情。
你可以求助,這不會讓你看起來不像個領導。
領導者要意識到,自己需要其他人的支持來補充自己缺乏的技能,
否則是不可能領導好這個團隊的,領導工作是一項團隊運動。

第四,深思熟慮地授權工作。
有些領導者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想要大包大攬所有事情,這樣會累垮的。
想要團隊高效運轉,領導者必須學會授權。
如果一個團隊成員的目標是學習談判技巧,那就把你的下一個談判工作交給ta,
或者讓ta和你一起來做。請一定要仔細考慮,按照你團隊成員的期望來安排工作。
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團隊建立堅定不移的忠誠。

第五,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你。
作為一名領導者,有人會喜愛你,有人不喜歡你,或者討厭你,
還有的人認為你幹的事兒都糟透了,這都很正常。
你的工作不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而是讓所有人都尊重你,無論他們是不是認同你的立場。
從那些和你意見相左甚至是討厭你的人身上,你能學到很多東西。



-------------------------------
摘要:
1. 激勵他人
2. 講故事

 想成為員工信服的領導者,你可以試著去了解你的員工遇到了什麼麻煩,
 然後通過講述之前如何解決的故事來提供解決方案。
3. 不要害怕求助
 你是一個領導者,並不意味著你就知道所有的事情。
 你可以求助,這不會讓你看起來不像個領導。
 領導者要意識到,自己需要其他人的支持來補充自己缺乏的技能,
 否則是不可能領導好這個團隊的,領導工作是一項團隊運動。
4. 深思熟慮地授權工作
 有些領導者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想要大包大攬所有事情,這樣會累垮的。
5. 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你
 你的工作不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而是讓所有人都尊重你,
 無論他們是不是認同你的立場。
 從那些和你意見相左甚至是討厭你的人身上,你能學到很多東西。

2019/05/22

❤內參-孩子撒謊時家長應該怎麼辦

出處:孩子撒謊時家長應該怎麼辦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撒謊。
家長都會教育孩子要誠實,所以當孩子撒謊時,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在故意違抗自己。
但是,今日心理學網站的一篇文章說,
當孩子撒謊時,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思維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
微信公眾號“心之洲”翻譯了這篇文章。

文章介紹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研究了9歲以下孩子的思維方式。
研究人員在一個房間的牆上,
放了一個飛鏢靶,離靶子很遠的地方,畫了一條黃線,房間裡還放了一個椅子。
然後,研究人員把孩子領進房間,給他一把飛鏢,
告訴他,要站在黃線後面投,投中一個,就給他一塊糖。
接著,研究人員會和孩子說,自己有事出去一下,但是孩子可以繼續投飛鏢。
孩子們不知道這個房間有攝像頭。當研究人員回到房間的時候,
發現飛鏢基本都插在了靶子上。但實際上由於黃線離靶子太遠,孩子基本上是沒法投中的。
研究人員會問孩子,有沒有越過黃線,超過90%的孩子會回答沒有。因此他們撒謊了。

在研究的第二個階段,研究人員又找了年齡相同的一群孩子。
同樣告訴他們不能越過黃線,不同的是,研究人員會告訴孩子:
“房間裡的椅子其實不是空的,而是有一位隱身公主坐在那裡。
我能夠看到並且和她交談,但是你不能。她會告訴我當我離開時,這裡發生了什麼。”
這一次,超過90%的孩子沒有越過這條黃線。

所以,文章說,當孩子撒謊時,不是什麼父母教育失敗,而是和孩子的年齡有關。
第二次參加實驗的孩子,因為相信有人看著自己,因此他們會遵守規則。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撒謊,只是想要說出家長想要聽的內容,哄家長開心。

那面對孩子撒謊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文章建議,
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
而不是問一個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等著孩子從家長的角度來回答問題。
文章舉例說,
當家長發現孩子拿著棒球棒,站在一個碎了的花瓶旁邊時,一般都會問“發生了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可以說真話,並且會受到懲罰;
也可以說自己不知道,希望家長會相信他。
因此,他的選擇是,100%受到懲罰,或者是,50%逃脫懲罰的可能性。
文章說,從孩子的思維出發,家長最好不要問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
相反,家長應該直接對孩子說:
“你在家玩的時候打碎了花瓶,你的懲罰是做兩週的家務。
但是,如果你道歉並告訴我你應該做什麼,你只需要打掃一周。 ”
這時候,情況就變了,孩子必須承認錯誤,並且說實話,以便得到較輕的懲罰。
這樣一來,家長也可以教會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說實話,
等孩子習慣之後,做錯事的時候自然就會道歉了。



---------------------------------
摘要:
那面對孩子撒謊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達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
而不是問一個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等著孩子從家長的角度來回答問題。
舉例說,
當家長發現孩子拿著棒球棒,站在一個碎了的花瓶旁邊時,一般都會問“發生了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可以說真話,並且會受到懲罰;
也可以說自己不知道,希望家長會相信他。
因此,他的選擇是,100%受到懲罰,或者是,50%逃脫懲罰的可能性。

從孩子的思維出發,家長最好不要問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
相反,家長應該直接對孩子說:
“你在家玩的時候打碎了花瓶,你的懲罰是做兩週的家務。
但是,如果你道歉並告訴我你應該做什麼,你只需要打掃一周。 ”
這時候,情況就變了,孩子必須承認錯誤,並且說實話,以便得到較輕的懲罰。
這樣一來,家長也可以教會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說實話,
等孩子習慣之後,做錯事的時候自然就會道歉了。

❤內參-領導者需要了解4個溝通策略

出處:領導者需要了解4個溝通策略


領導者經常需要和團隊成員溝通,了解大家的想法,傳達公司的使命和目標。
不過,《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認為,老闆和員工過度溝通,會導致浪費大量的時間。
但是,哈佛大學的一些研究卻發現,管理者“持續溝通”對項目完成有幫助。
那麼,領導者採取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效果會更好呢?
耶爾馬(Hjalmar Gislason)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和CEO。
他在一篇文章中,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了四個有效的溝通策略。
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翻譯了文章內容。

第一,多聽少說,雙向交流。
很多時候,領導者在和員工溝通時,
會變成演講模式,講起來就滔滔不絕,一直在給員工灌輸自己的想法。
這時候,員工就會覺得他們該聽領導的想法,並且表示同意。
耶爾馬認為,領導們應該學會聽員工說。
美國東北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效率高的領導者不只善於說,更善於傾聽。
因此,領導者在和員工交流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自己說了多少,聽了多少。
在遇到問題時,最好是請其他團隊成員參與討論,發表意見。
這樣員工也會有參與感,覺得自己的參與是有價值的。

第二,員工正在進行工作時,不要貿然打斷他們,除非你有非常緊急的事情。
此外,領導者還要確保員工有足夠多的不被打擾的工作時間,這樣他們才能專心關注重點。
尤其是那些需要創意的工作,如果一直被打斷,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會很低。

第三,每月至少和員工進行一次面對面交流。
而且,為了讓員工不會有所保留,你可以要求員工至少提一個“壞”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是他們對產品的意見,也可以是對公司整體運營的意見。
當然,這些意見或者建議,也可以是關於怎樣改進的想法。

第四,對領導者來說,當員工對你的方式方法有想法時,
要允許他們暢所欲言,而且你要接納他們的想法,並且採取行動。
要做到這一點,可以採取這樣的做法,當一個問題被提出之後,
不管是在會上,還是在面對面的討論中,你都要重視這個問題。
而且你要針對這個問題作出回應,
你回應的次數越多,大家就會明白自己提出來的問題受到了重視。



---------------------------------------
摘要:
1. 多聽少說,雙向交流
 效率高的領導者不只善於說,更善於傾聽。
2. 員工正在進行工作時,不要貿然打斷他們,除非你有非常緊急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需要創意的工作,如果一直被打斷,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會很低。
3. 每月至少和員工進行一次面對面交流
4. 對領導者來說,當員工對你的方式方法有想法時,
 要允許他們暢所欲言,而且你要接納他們的想法,並且採取行動。

2019/05/21

❤內參-中國人思維的缺陷和優勢

出處:中國人思維的缺陷和優勢


作為《窮查理寶典》的中文出版方,中信大方在5月份對查理·芒格做了一次專訪。
在訪談裡,查理·芒格談到了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思維的看法,
以及在他看來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們為你轉述下。

芒格說,他認為很多中國人的思維中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相信運氣比如風水,這是錯的,
正確的思維應該是,相信機率勝過相信運氣。
第二個問題是,官僚主義。芒格以大學的學科劃分為例。
大學裡很多學科都是割裂的,這讓學科被框定在一個很狹窄的領域中。
當然,不止是中國,美國也有同樣的問題。

不過,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所以他才很看好在中國的投資機會。
在芒格看來,中國至少有兩個特別之處。
首先,中國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一旦他們有一些驚人的想法,開始學習新加坡的模式,他們就能引起世界矚目。”
而一旦取得成功,就沒有人再想回到過去的貧窮狀態。
其次,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會發展出“大儒家主義”。
芒格認為,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是,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
卻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看來,原因在於,日本把儒家文化的概念擴大了。
日本把中國儒家文化的愛的概念,擴展到了商業關係中。
也就是把消費者和供應商當作家人一樣去愛。
在他看來,被很多公司當作學習對象的美國公司好市多(Costco)同樣也是如此。
 “他們把他們的顧客視作家人,從來只提升服務質量而不是提升價格”。這就是大儒家主義。
芒格說,中國已經學習了新加坡模式和美國的先進工業和科技,
如果未來能夠像日本一樣,把儒家文化拓展,那麼中國會變得更強大。

再來看下芒格是如何搭建自己的思維模型的。
芒格說,無論他做什麼投資,都是他不斷完善自己思維體系的過程。
他非常注重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對還是錯,通過實踐中的反饋來修正自己的想法。

芒格給出了兩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第一種是,發現什麼有效,就去複制這種做法。
第二種,發現什麼是無效的,然後規避它。
芒格說,他認為在這兩種方法中,更重要的是後一種,這也是為什麼,
“我在一生中花絕大部分時間去研究什麼樣的事情會失敗,然後儘一切可能去避免。”

芒格的門徒,同樣也是投資人的李錄補充說,
這就是芒格的思維模型,搞清楚什麼東西是有效的,什麼東西是無效的,
把這兩者總結起來。這個模型是通用的,
你可以從不同的領域去汲取有效或無效的經驗 ,因為經驗都是通用的。

總結一下,芒格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中國人思維中的兩個問題是過於相信運氣和官僚主義。
但中國也有兩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及儒家文化。
芒格還談到了自己思維方式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在實踐中,
複製有效的做法和規避無效的做法,不斷修正和積累經驗。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
摘要:
很多中國人的思維中存在兩個問題。
1. 相信運氣比如風水
 這是錯的,正確的思維應該是,相信機率勝過相信運氣。
2. 官僚主義
 芒格以大學的學科劃分為例。
 大學裡很多學科都是割裂的,這讓學科被框定在一個很狹窄的領域中。
芒格給出了兩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1. 發現什麼有效,就去複制這種做法。
2. 發現什麼是無效的,然後規避它。

芒格說,他認為在這兩種方法中,更重要的是後一種,這也是為什麼,
“我在一生中花絕大部分時間去研究什麼樣的事情會失敗,然後儘一切可能去避免。”

❤內參-如何更有效地化解爭執

出處:如何更有效地化解爭執


平時我們在和別人進行溝通的時候,
有時候會因為過於情緒化,把心平氣和的討論變成了互相對立的爭執。
那怎樣有效化解爭執呢?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溝通和談判專家丹尼爾·夏皮羅在新書
《不妥協的談判》裡,提出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夏皮羅說,很多專家都會給出一些化解爭執的建議,
核心方法其實只有兩種,分別是“有立場地討價還價”和“將討論的問題具體化”。
他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解決爭執,而是“擱置”爭執。
換句話說,當爭執再次爆發時,這兩種方法就不管用了。

我們先看第一個方法,
有立場地討價還價,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直接簡單的交易,
比如,你要買一樣東西,你會提出一個較低的價格,經銷商則會給出一個較高的價格,
你們來回拉鋸,直到就某個價格達成一致。
但是,當討論的問題沒辦法被量化時,
這種方法就沒用了,比如工作中對於某些產品或者項目的討論。

再說第二個方法,將討論的問題具體化,
這種方法是說,你和對方分析一下,怎麼做能滿足各自的基本利益,
然後想出一個能滿足雙方更深層次動機的解決辦法。
比如,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是,姐姐和妹妹搶一個橙子,
經過媽媽的分析,姐姐想要橙子皮做蛋糕,妹妹想吃橙子的果肉,
媽媽的辦法就是把兩人的需求具體化,然後找到讓兩個人都滿意的做法。
夏皮羅認為,這可能只是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法,
表面上看,媽媽化解了關於橙子的爭執,但是,幾分鐘之後,
姐妹倆很可能因為餅乾再次發生爭執,因為她們爭執的核心,有可能是“媽媽更關心誰”。
具體化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那怎樣把爭執變成共贏呢?
夏皮羅認為,要藉助“合力”的力量,
也就是說,你要把自己和對方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
這樣就可以將人和人對立的關係,變成合作的關係,讓兩個人的情緒由敵意變成友好。

“合力”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合作。你要放棄對立,找到聯繫,並且突出這種聯繫,打造合作關係。
合作之後,你不會無視分歧,但你也不會把分歧變成情緒化爭執的基礎。
其次是共情
在爭執中,有些人經受的痛苦可能比其他人更多,但所有人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痛苦。
隨著你們之間的關係逐漸改善,慢慢就會產生共情。
最後是開放你的身份不再是與對方對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繫的。
這讓你能了解對方關心什麼,並且分享自己的喜憂。
你和對方不再深陷於對立的情緒中,而是去尋找新的、創造性的方法,
以此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繫。



---------------------------------------
摘要:
核心方法其實只有兩種,分別是“有立場地討價還價”和“將討論的問題具體化”。
但是,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解決爭執,而是“擱置”爭執。

要藉助“合力”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要把自己和對方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
這樣就可以將人和人對立的關係,變成合作的關係,讓兩個人的情緒由敵意變成友好。
1. 合作
 你要放棄對立,找到聯繫,並且突出這種聯繫,打造合作關係。
2. 共情
 在爭執中,有些人經受的痛苦可能比其他人更多,但所有人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痛苦。
 隨著你們之間的關係逐漸改善,慢慢就會產生共情。
3. 開放
 你的身份不再是與對方對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繫的。
 這讓你能了解對方關心什麼,並且分享自己的喜憂。

2019/05/20

❤內參-丘成桐:做學問,要做到3件事

出處:丘成桐:做學問,要做到3件事


5月16日,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談到了做學問的態度。
公眾號“數理人文”發表了演講全文。
看電影和聽故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戲劇化的情節,
比如某個人沒有什麼學識也沒花什麼功夫,
就在極短的時間裡解決了重要的問題、完成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學問。
在丘成桐看來,這些事情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他也不相信以後會有。

他認為,做學問,尤其是有深度的學問,不是靠一時的衝動就可以完成的。
年輕人在做學問時,需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有充實的基礎知識。
丘成桐介紹,大部分創新的科學都是通過不同學科的融合,
擦出火花來完成的,“任何一個偉大學者,必須精通兩門以上的學問”。
而且,有能力融合不同學科的學者,
他們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都接近於這些不同學科裡的專家,
就算某方面知識跟不上,他們也能理解到問題的困難所在,找合適的專家求教。
他建議,學生們年輕時務必踏實,把基本學科學好,
這樣,一旦當你碰到了重要問題,就能有足夠的工具來解決它,
就算工具不夠,你也懂得找合適的學者合作。

第二,要有熱情。
有深度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需要在失敗後再次嘗試,屢敗屢戰後才能成功,這個持久的過程中就需要有熱情。
丘成桐接觸過不少偉大的學者,他發現,
這些學者在工作上執著入迷的程度,可以用歐陽修的一個詞句來描述:
“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他認為,從學者們做學問的熱情能夠窺見他們成功的因由。

第三,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
怎樣找到正確的方向呢?
丘成桐說,一方面要有師友的幫忙,一方面要有濃厚的好奇心。
當你找到讓你心動、興奮不已的現象時,可以本著自己的好奇心,
鍥而不捨地找出現象背後的原理。
然後,繼續發揚光大這些研究,直至完成為一套有意義的理論。



-----------------------------
摘要:
1. 有充實的基礎知識
 任何一個偉大學者,必須精通兩門以上的學問。
 而且,有能力融合不同學科的學者,
 他們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都接近於這些不同學科裡的專家,
 就算某方面知識跟不上,他們也能理解到問題的困難所在,找合適的專家求教。
 學生們年輕時務必踏實,把基本學科學好,
 這樣,一旦當你碰到了重要問題,就能有足夠的工具來解決它,
 就算工具不夠,你也懂得找合適的學者合作。

2. 要有熱情
 有深度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需要在失敗後再次嘗試,屢敗屢戰後才能成功,這個持久的過程中就需要有熱情。
3. 找到正確的方向
 怎樣找到正確的方向呢?一方面要有師友的幫忙,一方面要有濃厚的好奇心。
 當你找到讓你心動、興奮不已的現象時,可以本著自己的好奇心,
 鍥而不捨地找出現象背後的原理。
 然後,繼續發揚光大這些研究,直至完成為一套有意義的理論。

❤內參-怎樣準備好一篇演講稿?

出處:方法:怎樣準備好一篇演講稿?


對於有演講恐懼症的人來說,寫演講稿是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往往覺得自己沒什麼可說的。
演講培訓機構Global Public Speaking的創始人艾莉森·夏碧拉(Allison Shapira)
在TED演講沙龍中提出,想要寫出邏輯順暢的演講稿,
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就夠了,那就是:“為什麼是你(Why you)?”

艾莉森表示,在為專業演講做準備時,
“為什麼是你?”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問題,它會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目標感。
比如說,你可以在演講前問自己:
“為什麼我要來做這場演講?”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因為我可以賺更多錢”
或者“因為我可以在老闆面前好好表現”真正的答案要比這些深得多,
你甚至要反复詢問自己這個問題來獲得答案。

有一次,艾莉森和她的團隊培訓一批金融機構的銷售經理,
其中一名中層經歷表示自己不知道該講什麼。艾莉森問她:“你為什麼會來做銷售?
為什麼是你呢?”對方回答:“我喜歡服務行業。”
艾莉森繼續追問為什麼,最後,這名中層經理回答,她的父母經營著一家商舖,
小時候的她天天看到父母早早起來為顧客服務,以他人的需求為先。
現在她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想到父母當時的樣子,這就是鼓舞她從事銷售工作的原因。

艾莉森表示,
追問自己“為什麼是你”經常會讓人回溯到家庭和幼兒時期。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在商業環境中分享個人故事有些奇怪。
但在艾莉森看來,哪怕是在嚴肅專業的場合,
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從事一個行業的初衷,能夠幫助你和他人更好地建立聯繫和信任。
當然,在很多時候,“為什麼是你”的答案是很難找到的。
很多時候,你會覺得對自己的演講主題無聊,或者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發表強有力的演講會很困難。
艾莉森提出,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準備演講的時候,
你可以問自己幾個不同的問題,不斷啟發自己,努力找到你的最佳答案。
比如,你為什麼在意你的觀眾或者這場演講,
你為什麼需要講這個主題,你在工作中最自豪的是什麼等等。

怎麼知道自己找到了答案?艾莉森說,當你覺得一個答案讓你產生共鳴並且有了“對,
這就是我正在尋找的東西”的時候,這就是你可以和觀眾分享的東西。



----------------------------
摘要:
“為什麼是你?”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問題,它會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目標感。
比如說,你可以在演講前問自己:
“為什麼我要來做這場演講?”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因為我可以賺更多錢”
或者“因為我可以在老闆面前好好表現”真正的答案要比這些深得多,
你甚至要反复詢問自己這個問題來獲得答案。

當然,在很多時候,“為什麼是你”的答案是很難找到的。
很多時候,你會覺得對自己的演講主題無聊,或者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發表強有力的演講會很困難。
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準備演講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幾個不同的問題,
不斷啟發自己,努力找到你的最佳答案。
比如,你為什麼在意你的觀眾或者這場演講,
你為什麼需要講這個主題,你在工作中最自豪的是什麼等等。

2019/05/19

❤內參-有效處理高難度對話的5個步驟

出處:有效處理高難度對話的5個步驟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衝突。我們應該怎樣進行對話,才能很好地化解衝突呢?
微信公眾號“CCL創新領導力中心”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高難度談話》這本書裡給出的五個步驟,
可以有效地幫我們處理和他人之間的高難度對話。

首先,每個高難度對話實際上都包含了3個對話:
“發生了什麼”“感受是什麼”,以及“自我認知是什麼”。
書裡說,我們要先理解人們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受,“
在一段高難度對話中,沒有說出口的,常常才是人們的真實反應”。
因此,在進行高難度對話之前,你可以先把事情弄清楚,問問自己是怎樣看待這件事情的?
你的看法是基於哪些因素產生的?你認為你了解多少對方的觀點?
這件事情對你有哪些影響?對方的意圖本來可能是什麼?
事到如今,你們雙方應該各自承擔什麼責任?你還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
問問自己目前正在經歷哪些情緒。
你還要想一想,自己需要接納哪些事物和觀點,才能更好地明確對自我的認知。

其次,梳理目的
你要想一下,和對方談話之後,你希望達成什麼目標,是證明一個觀點,還是改變對方?
你應該怎樣改變自己的姿態,讓自己能更好地學習、分享,以及解決問題?

第三,從中立視角開啟對話。
如果你打算討論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不要一開口就說自己的觀點。
你也不要用“問題”這個詞來描述你們遇到的情況,而是說這是你們看法之間的不同。
你要讓對方知道你的目的是希望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指責或者其他目的。

第四,知彼知己。你要積極傾聽他人的觀點,加深理解。
不要只是爭論和指責,而是更多地關注背後的感受。
對方說完之後,你可以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對方的觀點。

第五,解決問題。
要找到能滿足雙方的解決方案,只讓一方受益的方案是沒辦法持久的。
最後你們還可以討論一下,在未來怎樣保持坦誠地溝通。



--------------------------------------
摘要:
1. 每個高難度對話實際上都包含了3個對話:
 “發生了什麼”“感受是什麼”,以及“自我認知是什麼”。
2. 梳理目的
 你要想一下,和對方談話之後,你希望達成什麼目標,是證明一個觀點,還是改變對方?
 你應該怎樣改變自己的姿態,讓自己能更好地學習、分享,以及解決問題?
3. 從中立視角開啟對話
 如果你打算討論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不要一開口就說自己的觀點。
 你也不要用“問題”這個詞來描述你們遇到的情況,而是說這是你們看法之間的不同。
 你要讓對方知道你的目的是希望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指責或者其他目的。
4. 知彼知己
 你要積極傾聽他人的觀點,加深理解。
 對方說完之後,你可以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對方的觀點。
5. 解決問題
 要找到能滿足雙方的解決方案,只讓一方受益的方案是沒辦法持久的。

❤內參-怎樣更好地處理負面情緒

出處:怎樣更好地處理負面情緒


情緒具有感染力,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我們自己,有時還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怎樣更好地處理負面情緒呢? 《經理人》月刊網站的一篇文章,給出了兩個建議:
培養自己外在的能力;提高自己內在的EQ。

首先,是要培養自己外在的能力。
具體來說,有兩個能力。
一個是刻意調整和轉移負面情緒的能力。
當你發現自己有了一些情緒上的問題,這時候,就要主動採取控制措施,
比如找人傾訴、疏導,短時間內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讓它繼續發展和蔓延。
另一個能力是自省
自省也能幫我們找回平靜。文章介紹,
反省的方式有三種:寫日記、沉思、開闊眼界。
 “不是只有平靜下來了才可以寫日記,而是當你開始寫日記了,就不得不平靜下來。”
如果你能把每天影響自己情緒的事情記錄下來,加上沉思後的心得,反省的效果會更好。
開闊眼界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看一些積極有趣的電影、書,或是別人的生活狀態,都能讓負面情緒得到緩解。

怎樣提高EQ呢
文章也給出了兩個建議。
一個是不要苛求自己。
高EQ的人通常都不會苛求自己,而是主張盡力就好。
有的人做事追求完美,往往會因為一些小瑕疵而鬱鬱寡歡,
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心態,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容易做好,
“如果我們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就會變得積極向上”。
第二,對他人不要有過高的期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局限和認知短板,
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就覺得失望,這只是自尋煩惱。



-----------------------------------
摘要:
1. 培養自己外在的能力
 (1)刻意調整和轉移負面情緒的能力

  當你發現自己有了一些情緒上的問題,這時候,就要主動採取控制措施,
  比如找人傾訴、疏導,短時間內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讓它繼續發展和蔓延。
 (2)自省
  反省的方式有三種:寫日記、沉思、開闊眼界。

  不是只有平靜下來了才可以寫日記,而是當你開始寫日記了,就不得不平靜下來。
  如果你能把每天影響自己情緒的事情記錄下來,
  加上沉思後的心得,反省的效果會更好。
  開闊眼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一些積極有趣的電影、書,
  或是別人的生活狀態,都能讓負面情緒得到緩解。
2. 怎樣提高EQ呢?
 (1)不要苛求自己

  高EQ的人通常都不會苛求自己,而是主張盡力就好。
  如果我們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就會變得積極向上。
 (2)對他人不要有過高的期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局限和認知短板,
  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就覺得失望,這只是自尋煩惱。

2019/05/18

❤內參-一個人吃飯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出處:一個人吃飯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如今,一個人吃飯已經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在日本,有一種說法叫“一人食”,日本的拉麵店、烤肉店都有隻供一個人吃飯的小隔間。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等機構聯合發布的Living well index報告顯示,
在英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大部分時候甚至每天”都是一個人吃飯。
當然,有時候獨自吃飯不一定是因為單身,而是生活和工作太忙導致的。
那這種獨自吃飯的飲食習慣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衛報》的一篇文章介紹了相關的研究,好奇心日報翻譯了文章內容。

首先,一個人吃飯的影響可能是消極的。
文章說,和別人一起吃飯,可以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
而自己單獨吃飯,可能會加劇孤獨流行病。
 Living well index報告說,獨自吃飯對患過精神疾病的人們的健康影響最大。
另外,獨自吃飯可能會讓我們的飲食不夠多樣化。
劍橋大學飲食和活動研究中心發現,50多歲的單身人士每天吃更少的蔬菜產品。
不過,趨勢情報公司Stylus的曼蒂(Mandy Saven)認為,
這種情況不一定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畢竟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我們也可以選擇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食品。

獨自進食還可能會導致肥胖。 
2017 年韓國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獨自吃飯時,會吃得更多。
研究發現,經常獨自吃飯的男性和容易發胖的人群之間有某種聯繫。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獨自吃飯時,人們常常刷手機或者看劇,不知不覺就會吃很多。

當然,獨自吃飯也可能有積極的影響。
在獨自吃飯是否會導致肥胖這個問題上,
另一些研究表明,獨自吃飯反而能讓人很好地控制體重。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德·卡斯特羅(John de Castro)帶頭做了一系列研究,
這些研究表明,跟別人一起吃飯,會讓你吃得更多。
而且,一起吃飯的人越多,你吃得越多。
比如,如果你是和一個人一起吃飯,你會比自己吃的時候多吃35% ;
如果是和三個人,你會多吃75%;
如果是和六個人,你的飯量會增加近兩倍。
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也表示,
對於那些積極嘗試減肥的人來說,在公司吃飯的時候,節食計劃常常會失敗。



----------------------------------
摘要:
1. 一個人吃飯的影響可能是消極的
 和別人一起吃飯,可以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而自己單獨吃飯,可能會加劇孤獨流行病。
 另外,獨自吃飯可能會讓我們的飲食不夠多樣化。
 這種情況不一定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畢竟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有很多,
 而且我們也可以選擇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食品。
2. 獨自進食可能會導致肥胖
 研究發現,經常獨自吃飯的男性和容易發胖的人群之間有某種聯繫。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獨自吃飯時,人們常常刷手機或者看劇,不知不覺就會吃很多。
3. 獨自吃飯也可能有積極的影響
 另一些研究表明,獨自吃飯反而能讓人很好地控制體重。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德·卡斯特羅(John de Castro)帶頭做了一系列研究,
 這些研究表明,跟別人一起吃飯,會讓你吃得更多。
 而且,一起吃飯的人越多,你吃得越多。
 比如,如果你是和一個人一起吃飯,你會比自己吃的時候多吃35% ;
 如果是和三個人,你會多吃75%;
 如果是和六個人,你的飯量會增加近兩倍。
 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也表示,
 對於那些積極嘗試減肥的人來說,在公司吃飯的時候,節食計劃常常會失敗。

❤內參-自我療愈:5個關於脆弱的認知誤區

出處:自我療愈:5個關於脆弱的認知誤區


布蕾妮·布朗是超級暢銷書作家,她曾經在TED演講中分享過她對脆弱的看法,
這場演講在網上的觀看次數超過4000萬次。
布朗提出,我們內心的脆弱感實際上是一件好事。
在奈飛的特別節目裡,布朗探討了人們對脆弱的五個認知誤區。 
《每日心理學》網站介紹了布朗的主要觀點。

第一個誤區是,脆弱等同於軟弱。
我們常常會覺得脆弱意味著“受到了傷害”或者“被人攻擊”,
因此我們會羞於承認自己的脆弱感。
而且,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做“勇敢”的人,脆弱聽起來像是“勇敢”的反義詞。
但是在布朗看來,
脆弱的真正含義,是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不確定性和風險,以及堅持真誠的對話。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脆弱的人。
當人們感到脆弱的時候,通常有兩種選擇,
要么承認這種感覺,要么進行否認,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布朗指出,麻木自己的感覺,往往會讓我們把壓抑的情感用另一種方​​式發洩出來。
布朗說,很多人在工作中遭受了委屈和努力,
回到家會通過挑起口角的方式向家人發洩,這其實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脆弱感的表現。
第三個誤區是,認為自己一個人可以挺過去。
布朗曾經在演講中遇到一位觀眾,對方表示布朗說的非常有道理,
他會試著一個人解決自己的脆弱情緒,說完之後全場觀眾都笑了。
布朗表示,我們的社會文化欣賞那些堅強的人,
所以我們不想也不願意向別人開口求助,擔心被人拒絕。
布朗建議,你可以先回想一下,
當他人向你求助的時候你是怎樣回應的,然後試著克服自己向他人求助的心理障礙。
第四個誤區是,總覺得能找到方法來解決脆弱帶來的不適感。
布朗70%的時間都在大企業進行領導力培訓,
她發現在職場上,很多人會把脆弱感當做電腦系統的某個漏洞一樣,
覺得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來解決的。
布朗表示,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克服脆弱感,而是正視脆弱感以及接受它帶來的不適感。
第五個誤區是,只願意和自己信任的人分享脆弱。
布朗說,
信任和分享脆弱兩者之間的關係如同“雞生蛋”一樣,
分享內心的脆弱有助於增強信任,信任感同時也會鼓勵你和他人傾訴心聲。
布朗建議,你可以先試著和他人分享一些小事情,
以確定誰有權聽取你的故事,而不是走到你剛認識的人那裡,分享你最深的秘密。
而且,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過度分享的人”還是“分享不足的人”?
這個社交媒體時代,過度分享的人往往更為常見。
布朗建議,你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傾向於哪一種,並嘗試在相反的方向上努力。



-------------------------------
摘要:
1. 脆弱等同於軟弱(X)
 脆弱的真正含義,是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不確定性和風險,以及堅持真誠的對話。

2. 認為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脆弱的人(X)
 麻木自己的感覺,往往會讓我們把壓抑的情感用另一種方​​式發洩出來。
 很多人在工作中遭受了委屈和努力,回到家會通過挑起口角的方式向家人發洩,
 這其實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脆弱感的表現。
3. 認為自己一個人可以挺過去(X)
 我們的社會文化欣賞那些堅強的人,
 所以我們不想也不願意向別人開口求助,擔心被人拒絕。
 你可以先回想一下,當他人向你求助的時候你是怎樣回應的,
 然後試著克服自己向他人求助的心理障礙。

4. 總覺得能找到方法來解決脆弱帶來的不適感(X)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克服脆弱感,而是正視脆弱感以及接受它帶來的不適感。
5. 只願意和自己信任的人分享脆弱(X)
 信任和分享脆弱兩者之間的關係如同“雞生蛋”一樣,
 分享內心的脆弱有助於增強信任,信任感同時也會鼓勵你和他人傾訴心聲。
 你可以先試著和他人分享一些小事情,以確定誰有權聽取你的故事,
 而不是走到你剛認識的人那裡,分享你最深的秘密。
 而且,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過度分享的人”還是“分享不足的人”?
 這個社交媒體時代,過度分享的人往往更為常見。

2019/05/17

20190518~2010526,休息9天

如題

❤內參-為什麼男性領導者更容易自戀?

出處:為什麼男性領導者更容易自戀?


很多自信的人容易顯得自戀,尤其是領導者。
有研究也表明,在能力出眾的領導者中,一點點自戀不僅很常見,而且是有益的。
不過,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組織心理學家托馬斯-普雷姆茲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
在新書《為什麼很多無能的男性成了領導者》中,
分析了為什麼領導階層中自戀者的比例更高,以及,為什麼男性領導者更容易自戀。 
《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介紹了這本書的部分觀點。
這本書中援引了很多社會學關於“自戀”的研究,
其中一項研究,估算了歷任美國總統的自戀程度,
結論是:在自戀的幾個關鍵衡量標准上,比如浮誇自大,80%的美國人的自戀程度,
都要低於美國總統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自戀性格和領導者之間可能存在著必然聯繫。

在實驗室試驗中,幾個互不相識的個體組成無人領導的小組,
最後,自戀者往往更容易成為領導者。研究人員分析說,
一個人的自戀程度,一定程度上預示著TA能不能成為一名領導者。

這是為什麼呢?
文章分析說,
首先,自戀者擁有或被認為擁有一些積極的品質,比如更高的創造力。
雖然,實際上,自戀者的創造力並不比其他人強,
他們只是更善於把自己的想法推銷給別人。
其次,自戀者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設計自己的外在形象。
他們往往是印像管理大師,通過給人留下漂亮、自信的印象來吸引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不是自戀者,印像管理都是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技能。
自戀者比其他人會投入更多精力去不斷完善這項技能,所以他們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也許正因為這樣,很多公司會把自戀的領導者和員工視為公司的核心成員。
那麼,男性和女性誰更容易自戀一些呢?
通過對自戀人群的性別分析,研究認為,
男性比女性表現出更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男性往往也更加自戀。
研究人員綜合了355項關於自戀特徵的研究,
涉及近50萬名年齡在8歲至55歲之間的研究對象,結果表明,
在所有心理特徵中,自戀的性別差異是最大的。
具體顯示為,男性的臨床自戀發生率幾乎比女性高40%。

為什麼男性更容易自戀呢?
研究分析說,首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
因為性選擇傾向於支配、競爭和地位追求,所以,更擅長這些的男性,也更容易自戀。
其次,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如果男性歷來在社會上佔據了更強大、更理想的位置,
那麼可以料想,他們往往比女性更自信、更有優越感。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份報告也表明,在過去幾十年裡,自戀心理中的性別差異確實在下降。
一個重要的原因,不是男性的自戀程度在降低,而是女性變得更加自戀。
社會在鼓勵女性挺身向前,或在行為作風上模仿男性,藉此攀上職場階梯。
但是,文章認為,自戀性別差異的變化再次證明了,這是一種危險的做法。
因為,“這只會助長存在弊端的領導模式”,
也就是,女性為了成為理想中的領導者形象,會效仿男性的自戀。
然而,“勸導女性在行為上表現得更自戀,未必能保證她們在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
而且,同樣是自戀型領導者,公眾對女性的反應,通常比對男性的更消極。
文章強調,“鼓勵自戀就是錯誤的建議。”
因為,除了工作能力以外,要建立有效的領導力,
女性傳統的親社會品質,比如更具有群體意識、更包容,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與此相反,男性很少因為親社會品質而得到回報。
當他們表現謙遜時,反而有時被誤認為缺乏能力。
奈爾大學的利文斯頓教授(Beth Livingston)和團隊開展的一系列研究發現:
親切友善、善解人意、和藹可親的男性,往往會在事業上遭受打擊。
而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男性,在職位晉升和收入水平方面,得到的好處更多。
文章認為,社會對表現自戀的男性領導者過於寬容。
那麼自戀的領導者會有什麼缺點嗎?
文章說,有時,一些組織機構可能認為,自戀者擔任領導角色沒什麼毛病。
畢竟,自戀者自信爆棚的氣場,能夠鼓舞和激勵他們的追隨者。
但是,當自戀者的自戀過了頭,他們的組織也會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自戀者有時會覺得自己比公司更重要,自己的個人品牌勝過公司的品牌。
其次,自戀者天生更注重地位,比其他人更看重權力和成就。
一個人的自戀程度會隨著TA對領導地位和權力的興趣而增長。
這會導致他們對地位和權力關注,勝過對團隊成長的關注。
還有,在艱難和復雜時期,自戀的好處就會消失。
這時需要TA們能放下對自我的關注,一切以大局為重。


本期內容來源:
1、Why Do So Many Incompetent Men Become Leaders?: (And How to Fix It))
見於: www.hbr.org
作者:Tomas Chamorro-Premuzic
2、為什麼這麼多無能的男性當上了領導?
見於:公眾號“快公司FastCompany” 編譯文章的相關內容。



--------------------------------------------
摘要:
一個人的自戀程度,一定程度上預示著TA能不能成為一名領導者。
1. 自戀者擁有或被認為擁有一些積極的品質,比如更高的創造力。
 雖然,實際上,自戀者的創造力並不比其他人強,
 他們只是更善於把自己的想法推銷給別人。
2. 自戀者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設計自己的外在形象。
 他們往往是印像管理大師,通過給人留下漂亮、自信的印象來吸引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不是自戀者,印像管理都是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技能。
 自戀者比其他人會投入更多精力去不斷完善這項技能,所以他們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也許正因為這樣,很多公司會把自戀的領導者和員工視為公司的核心成員。
為什麼男性更容易自戀呢?
1.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因為性選擇傾向於支配、競爭和地位追求,
 所以,更擅長這些的男性,也更容易自戀。
2.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如果男性歷來在社會上佔據了更強大、更理想的位置,
 那麼可以料想,他們往往比女性更自信、更有優越感。
康奈爾大學的利文斯頓教授(Beth Livingston)和團隊開展的一系列研究發現:
親切友善、善解人意、和藹可親的男性,往往會在事業上遭受打擊。
而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男性,在職位晉升和收入水平方面,得到的好處更多。
文章認為,社會對表現自戀的男性領導者過於寬容。
那麼自戀的領導者會有什麼缺點嗎?
1. 自戀者有時會覺得自己比公司更重要,自己的個人品牌勝過公司的品牌。
2. 自戀者天生更注重地位,比其他人更看重權力和成就。

❤內參-怎樣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出處:怎樣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
職場也是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的工作方式也可能會發生變化。
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思考一下,怎樣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微信公眾號“紅杉匯”翻譯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五個策略。

第一,組建一個自己的“顧問團”。
想要獲得個人成長,離不開他人的幫助。
你可以組建一個自己的“顧問團”,從別人那裡獲得支持。
你的“顧問團”可以有好幾個顧問,也可以只有一個導師;
他們可以是你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你沒見過、但能通過網絡給你提供支持的人。
總之,這些人可以在你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提供幫助。
第二,明智地投入自己的時間。
文章建議,你不僅要管理自己的時間,還要管理自己的選擇。
尤其是在做選擇時,你要學會接受和吸收一些反對的意見,
因為這些意見可以幫你發現可能導致麻煩的障礙,讓你的選擇更明智。

第三,正確看待未來的波動性。
很多人都會擔心行業波動。
為了搶在行業出現波動之前做好準備,你要做下面兩個判斷:
1.你的行業有多麼不穩定? 
2.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不穩定?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你或許就能掌握主動。

第四,減少負面的自我評估。
如果有一個升職的機會,薪水更高,責任感更大,你會接受嗎?
看起來這是很多人在職業生涯中夢寐以求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
有的人往往會通過負面的自我評估,發現自己沒辦法勝任的地方,
從而判斷自己不適合這個崗位。
這種負面評估來自於一種叫做“工作重塑”(job crafting)的過程。
它說的是,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能力,主動對工作任務進行調整。
適當的“工作重塑”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可塑性,從而順利地完成工作。
但當負面的自我評估過多時,就會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

第五,掌握新的生存技能。
文章認為,想要做到在工作中不斷適應新挑戰,需要下面三個生存技能,
分別是能力、意志和速度。
能力指的是,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你還要考慮是否能夠調整自己的能力,
並且採用新工具,在環境變化時同樣能取得成功。
意志是關於慾望和堅韌的。你願不願意去嘗試新事物?
有沒有強烈的興趣幫組織規劃新的未來?
速度指的是比你現在更快的速度,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你必須要快速行動。



---------------------------------------
摘要:
1. 組建一個自己的“顧問團”
 想要獲得個人成長,離不開他人的幫助。
 你可以組建一個自己的“顧問團”,從別人那裡獲得支持。
 你的“顧問團”可以有好幾個顧問,也可以只有一個導師;
 他們可以是你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你沒見過、但能通過網絡給你提供支持的人。
 總之,這些人可以在你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提供幫助。
2. 明智地投入自己的時間
 尤其是在做選擇時,你要學會接受和吸收一些反對的意見,
 因為這些意見可以幫你發現可能導致麻煩的障礙,讓你的選擇更明智。
3. 正確看待未來的波動性
 (1)你的行業有多麼不穩定?
 (2)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不穩定?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你或許就能掌握主動。
4. 減少負面的自我評估
 “工作重塑”(job crafting)是,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能力,主動對工作任務進行調整。
 適當的“工作重塑”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可塑性,從而順利地完成工作。
 但當負面的自我評估過多時,就會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
5. 掌握新的生存技能
 想要做到在工作中不斷適應新挑戰,需要下面三個生存技能,
 分別是能力、意志和速度。
 能力指的是,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你還要考慮是否能夠調整自己的能力,
 並且採用新工具,在環境變化時同樣能取得成功。
 意志是關於慾望和堅韌的。你願不願意去嘗試新事物?
 有沒有強烈的興趣幫組織規劃新的未來?
 速度指的是比你現在更快的速度,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你必須要快速行動。

2019/05/16

❤內參-怎樣讓注意力分散的學生學習

出處:怎樣讓注意力分散的學生學習


如今的學生面臨一個問題,
他們已經習慣智能手機應用和流媒體平台的持續刺激,以至於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 
BBC英倫網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這一現象,並且給出了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
文章指出,受信息技術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們的閱讀習慣,
現在的學生已經從基於文本的數字媒體轉向
Instagram和Snapchat等全是圖片和視頻的社交應用軟件。
赫爾曼萊姆巴赫小學(Herman Leimbach Elementary)
六年級教師斯威夫特(Erica Swift)表示,
過去的學生可以比較輕鬆地閱讀一篇長文章,
可如果讓現在的學生閱讀複雜或冗長的文章,中間沒有休息,他們會感覺特別疲憊。 
“你會發現孩子缺乏學習持久力,他們要求多休息,
閱讀的時候交頭接耳,閱讀時間一長有些人甚至乾脆放棄。”
而且,把文本閱讀轉移到電子設備上也無法改善這一情況,
因為問題不在於介質,而在於學生們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養育技術一代》(Raising Generation Tech)一書的作者泰勒博士(Dr Jim Taylor)
認為:“如果沒有集中注意的能力,孩子們就不可能在記憶中鞏固信息,
這意味著,他們無法將信息進行解釋、分析、綜合併做出某種決定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一部分老師採取順勢而為的策略。
當學生似乎無法專注於時間長的授課時,許多老師就會把課程分成小塊來教授。
技術整合專家德斯勒(Gail Desler)表示:
“教師們的一個共識是,課程時間短,效果就會好。”
德斯勒還指出,有些老師開始上課時會進行正念練習,
或者在學生需要集中注意力時帶領學生冥想。

一些老師還選擇使用學生們常用的平台,比如YouTube和Instagram。
教育出版商皮爾森集團(Pearson)副總裁喬克西(Asha Choksi)舉例:
一位教師將自己做的一項科學實驗拍攝下來,發佈到YouTube上,
然後在課堂上用這段視頻來演示教材中枯燥的內容。
還有老師通過Instagram讓學生關注學習任務,提醒他們完成家庭作業和為田野考察做準備。

然而,儘管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擁抱新科技,
多項研究表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可能更有成效。
 2015年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一項研究表明,
伯明翰、倫敦、萊斯特和曼徹斯特的學校禁止學生上課時使用手機,
這些地區學生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考試成績因而有所提高。

神經科學教授克萊姆(William Klemm)還指出了將課程分割成小塊的危險,他認為。
在小塊課程之間切換太快,可能會剝奪學生寶貴的理解能力。
雖然信息技術損害了教育的某些方面,但也賦予了學生一些新的能力。
喬克西說:“有一種觀點認為,年輕人很冷漠,很懶惰,被信息技術分散了注意力。
事實上,我們低估了科技目前在兒童教育中發揮的作用,
低估了科技賦予他們的能力,這種能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方式。”

比如說,那些等不及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越來越願意自己上網去尋找答案。
喬克西說:“他們可能在學代數時,還沒上課聽老師講解或查閱教科書,
就已經先去YouTube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這才是我們對孩子最終的期望。你希望他們提出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無法集中註意力的一代人如何專注學習》;見於BBC英倫網。



--------------------------
摘要:
如今的學生面臨一個問題,
他們已經習慣智能手機應用和流媒體平台的持續刺激,以至於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
過去的學生可以比較輕鬆地閱讀一篇長文章,
可如果讓現在的學生閱讀複雜或冗長的文章,中間沒有休息,他們會感覺特別疲憊。
“你會發現孩子缺乏學習持久力,他們要求多休息,
閱讀的時候交頭接耳,閱讀時間一長有些人甚至乾脆放棄。”
而且,把文本閱讀轉移到電子設備上也無法改善這一情況,
因為問題不在於介質,而在於學生們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如果沒有集中注意的能力,孩子們就不可能在記憶中鞏固信息,
這意味著,他們無法將信息進行解釋、分析、綜合併做出某種決定。”

儘管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擁抱新科技,
多項研究表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可能更有成效。

雖然信息技術損害了教育的某些方面,但也賦予了學生一些新的能力。
比如說,那些等不及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越來越願意自己上網去尋找答案。
“他們可能在學代數時,還沒上課聽老師講解或查閱教科書,
就已經先去YouTube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這才是我們對孩子最終的期望。你希望他們提出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

❤內參-為什麼運動能讓人感覺良好

出處:為什麼運動能讓人感覺良好


運動不僅能讓人保持身體健康,給人帶來快樂,還可以提高認知能力,
它能增強記憶力、提高反應速度,還能緩解抑鬱症狀。
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運動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內容平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解釋了這個問題。 36氪網站做了編譯。

第一,運動能夠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釋放。
費爾南多(Fernando Gomez-Pinilla)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理學教授,
他表示,“運動對大腦和身體的所有功能幾乎都有好處”。
每次鍛煉的時候,你的肌肉、脂肪細胞和肝臟,都會釋放一些生物分子到血液裡。
一些生物分子經過體內循環後,到達頭部,再進入大腦,
然後引起一系列有益的生理變化,讓你感覺更敏銳、更快樂。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變化,就是運動會促進BDNF的釋放。
費爾南多介紹,
BDNF是運動改善大腦功能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
大腦裡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所有基本過程,它都非常重要。
BDNF可以促進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連接或突觸,
這個過程被認為是人類學習的基礎,細胞通過建立連接在大腦內部進行信息交流。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BDNF能夠促進海馬體中神經元與前額葉皮層的細胞形成新的突觸。
前額葉皮層負責大腦很多高級認知功能的運轉,
比如決策能力和注意力,這些功能也會隨著運動而改善。

第二,運動能改變大腦的血管網絡。
文章介紹,
當人處在運動狀態的時候,身體裡的血流量會增多,大腦的血流量也會隨之加大,
這就會導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含量增高。
這個過程可以促進海馬體內新血管的生成,而新血管的生成與神經再生有關。

第三,運動會引起體內的神經遞質增多。
如果你跑完步之後會感到愉快,
這是因為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內啡肽在內的神經遞質增多了。
這些物質在情緒調節、動機和獎勵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朱莉婭·巴索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人類營養、食品和運動系的高級研究員,
她表示,“在運動過程中收穫最多的人,他們認知能力的改善程度也最大,
也就是說,高強度的鍛煉能帶來認知上的提高”,
而且,無論是散步這樣的低強度運動,還是舉重和高強度間歇訓練,都會讓人情緒變好。



-------------------------------
摘要:
1. 運動能夠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釋放
 運動對大腦和身體的所有功能幾乎都有好處。
 每次鍛煉的時候,你的肌肉、脂肪細胞和肝臟,都會釋放一些生物分子到血液裡。
 一些生物分子經過體內循環後,到達頭部,再進入大腦,
 然後引起一系列有益的生理變化,讓你感覺更敏銳、更快樂。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變化,就是運動會促進BDNF的釋放。
 BDNF是運動改善大腦功能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
 大腦裡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所有基本過程,它都非常重要。
 BDNF可以促進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連接或突觸,
 這個過程被認為是人類學習的基礎,細胞通過建立連接在大腦內部進行信息交流。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BDNF能夠促進海馬體中神經元與前額葉皮層的細胞形成新的突觸。
 前額葉皮層負責大腦很多高級認知功能的運轉,
 比如決策能力和注意力,這些功能也會隨著運動而改善。
2. 運動能改變大腦的血管網絡
 當人處在運動狀態的時候,身體裡的血流量會增多,大腦的血流量也會隨之加大,
 這就會導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含量增高。
 這個過程可以促進海馬體內新血管的生成,而新血管的生成與神經再生有關。
3. 運動會引起體內的神經遞質增多
 這是因為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內啡肽在內的神經遞質增多了。
 這些物質在情緒調節、動機和獎勵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無論是散步這樣的低強度運動,還是舉重和高強度間歇訓練,都會讓人情緒變好。

❤內參-如何處理工作和工作之間的平衡

出處:如何處理工作和工作之間的平衡


我們都聽說過工作和生活之間平衡這種說法。
關於如何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很多人給過很多建議。
當然,也有人說,根本不存在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
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意識到,處理好工作和工作之間的平衡也很重要。

作家布里吉德•舒爾特在《金融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提到了這個問題。
他自己就是工作和工作之間衝突的受害者。
除了是記者和作家,要寫文章之外,
他還要負責一個非盈利項目的預算、籌款、項目開發,以及管理員工。
面對這種情況,他說,大多數日子裡,不管工作效率多高,
他都感覺有什麼事情沒做到,以至於睡覺都睡不踏實。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專門研究了工作與工作之間衝突的問題。
研究對像是一組醫生。醫生們在工作中面對著多項任務,
比如做研究、給病人看病、給醫學院學生上課、在某個委員會擔任一個職務等。
研究報告的作者說:“不同工作職責相疊加會給人帶來緊張感,
對一些人來說,這甚至比工作和生活之間的衝突更讓人壓力山大。”
因為,無論是要當一名好醫生、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好的醫學研究者,
其實都需要讓人全力以赴,但現在這些職責被疊加在了一起。

工作和工作之間衝突,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比如讓人感覺疲憊、壓力大、對自己和工作的滿意度下降等。

為什麼工作和工作之間會產生衝突呢?
研究者也給出了四個理由。
這四個理由包括,
機構內不同任務相互競爭;
對工作期望模糊不清或者缺乏透明度;
對某些工作沒有表達充分認可;
薪酬結構和工作職責不匹配。
比如,就醫生而言,醫生需要靠在醫院給病人看病獲得薪水,
但是醫生的晉升,看的又是研究水平。

那麼,該怎麼緩解工作與工作衝突的問題呢?文章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就是確定工作的優先級
比如,管理者要明確哪些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並且做好後會得到獎勵的;
其次,要明確對工作崗位的期待
說明怎麼樣才算是工作表現出色,怎麼樣才能獲得加薪升職。

以上就是有關工作和工作之間的衝突的討論。
多任務工作已經是今天職場的常態,
但很多人還沒意識到,工作和工作之間的衝突,跟工作和生活之間的衝突一樣後果嚴重。
你可以通過明確不同工作的優先級,
以及確定好工作預期來緩解這個問題。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多任務工作已經是今天職場的常態,但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工作和工作之間的衝突,跟工作和生活之間的衝突一樣後果嚴重。
為什麼工作和工作之間會產生衝突呢?
1. 機構內不同任務相互競爭;
2. 對工作期望模糊不清或者缺乏透明度;
3. 對某些工作沒有表達充分認可;
4. 薪酬結構和工作職責不匹配。
 比如,就醫生而言,醫生需要靠在醫院給病人看病獲得薪水,
 但是醫生的晉升,看的又是研究水平。
該怎麼緩解工作與工作衝突的問題呢?
1. 就是確定工作的優先級
 比如,管理者要明確哪些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並且做好後會得到獎勵的;
2. 要明確對工作崗位的期待
 說明怎麼樣才算是工作表現出色,怎麼樣才能獲得加薪升職。

2019/05/15

❤內參-讓他人認真傾聽的5個技巧

出處:讓他人認真傾聽的5個技巧


科學研究表明,人們每天花費55%的時間用來傾聽。
但是這也帶來了問題:聽眾往往只能記得他們聽到的五分之一。
我們說的大部分內容,聽的人都是一隻耳朵進而另一隻耳朵出。
怎樣才能保證聽眾認真聆聽自己的觀點呢? 
《快公司》雜誌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分享了5個讓他人認真傾聽的技巧。

第一,以聽眾為中心。
如果你表明你已經認真聽過他人的意見,他們會更願意聆聽你的觀點。
比如說,一些人會在演講開始的時候援引其他人的觀點。
但是這樣做的壞處是,聽眾會覺得你的演講只是他人觀點的重複,缺乏原創性。
一個更高級的方法是,在介紹自己的想法時,你可以說,
“我喜歡某某對這個項目的看法,接下來我會和大家分享一個系統的推進計劃”
或者“我已經和大家一對一地徵求過意見,
現在我已經把大家的建議納入到這個整體規劃當中”。
一方面肯定了他人的智力支持,一方面又體現了你在統領全局。

第二,傳達明確的核心信息。
如果你在演講開頭能夠傳達出一條清晰的核心信息,你的受眾就更有可能傾聽。
為了確保他們真正聽到,你可以用一些強調句,
比如“我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或者“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什麼”等等。
然後,在演講結尾的時候再強調一遍。

第三,把結構清晰化。
最簡單的結構是平行結構,“第一”“第二”“第三”等。
盡可能地把你的觀點和理由條理化,這樣才能讓聽眾耐心聽完。
第四,語速慢下來。
當我們即興發言時,我們通常會語速加快,這樣聽眾往往跟不上我們的語速。
減緩語速的一種方法是以更悠閒的方式說話,並且適當地強調一些關鍵詞。
第二種方法是在句子和句子之間適當地暫停。
在暫停的空隙,聽眾能夠有時間理解你剛才表達的觀點。

第五,使用肢體語言。
我們使用眼神、表情,手勢和身體的方式可以提升人們傾聽的專注程度。
對於初學者來說,當你和他人交談時,直視對方的雙眼。
即使你與10人團隊交談,也要和每個人進行目光接觸。
使用開放式的手勢可以吸引觀眾,並強調你的核心觀點。
即使你沒有做手勢,也要保持雙臂張開,以表明你對自己所說的內容感到舒適。



----------------------------
摘要:
1. 以聽眾為中心
 比如說,一些人會在演講開始的時候援引其他人的觀點。
 但是這樣做的壞處是,聽眾會覺得你的演講只是他人觀點的重複,缺乏原創性。
 一個更高級的方法是,在介紹自己的想法時,你可以說,
 “我喜歡某某對這個項目的看法,接下來我會和大家分享一個系統的推進計劃”
 或者“我已經和大家一對一地徵求過意見,
 現在我已經把大家的建議納入到這個整體規劃當中”。
 一方面肯定了他人的智力支持,一方面又體現了你在統領全局。
2. 傳達明確的核心信息
 為了確保他們真正聽到,你可以用一些強調句,
 比如“我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或者“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什麼”等等。
 然後,在演講結尾的時候再強調一遍。
3. 把結構清晰化
 最簡單的結構是平行結構,“第一”“第二”“第三”等。
 盡可能地把你的觀點和理由條理化,這樣才能讓聽眾耐心聽完。
4. 語速慢下來
 第二種方法是在句子和句子之間適當地暫停。
 在暫停的空隙,聽眾能夠有時間理解你剛才表達的觀點。
5. 使用肢體語言
 對於初學者來說,當你和他人交談時,直視對方的雙眼。
 即使你與10人團隊交談,也要和每個人進行目光接觸。
 使用開放式的手勢可以吸引觀眾,並強調你的核心觀點。
 即使你沒有做手勢,也要保持雙臂張開,以表明你對自己所說的內容感到舒適。

2019/05/14

❤內參-為什麼人們喜歡聊八卦

出處:為什麼人們喜歡聊八卦
參考:內參-怎樣利用八卦為自己加分
   內參-為什麼人類天生愛八卦


聊八卦是人們經常做的事情。
比如,你向朋友抱怨對別人的不滿,聽其他人吐槽自己的奇葩同事並隨聲附和,
都屬於八卦。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的研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
總結了人們聊八卦的一些特點。好奇心日報介紹了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有467名參與者,
他們要戴一個便攜式的收音設備,這個設備會隨機記錄他們一天中說的話。
然後,研究人員會對這些話進行分析,找出裡面的八卦內容。
研究團隊一共整理出大約四千條“八卦”,得到了幾個有意思的結論。
第一個結論和時間有關,
根據統計,參與研究的人,平均每天八卦的時間差不多是52分鐘。
第二,八卦主要用於信息傳遞,只有少數八卦是有關褒貶的評價。
實驗中,大概四分之三的八卦都是中立的信息共享。
不過,在剩下四分之一評價褒貶的八卦中,負面八卦更多,是正面八卦的兩倍。
第三,熟人八卦佔大多數,名人八卦比較少。



那為什麼八卦這麼吸引人呢?文章也給出了一些分析。
首先,八卦讓對話雙方彼此信任,創造合作的可能。
一項研究認為,八卦是一種社交技巧,是個體和別人產生連接的重要途徑。
不過,雖然八卦可以建立連接,但如果你的八卦總在批評別人,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其次,八卦是為了自我保護和進步。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
由於害怕聲譽受到損害,我們需要聽別人的八卦,
尤其是負面八卦,以此來保護和提升自己。
我們獲得信息之後,會進行評估和自我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再次,聊八卦讓人收穫了“社會資本”。
八卦可以讓你在面對別人時很有自信,
“即便你沒有懷心思去使用這些消息,但擁有了它們,
就能讓人有一種信息在手的安全和滿足感”。

最後,八卦讓我們有機會確定自己真正在意的事。
當你急著和別人吐槽之前,應該先想一下,藏在這條八卦背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你在抱怨某個朋友時,其實是在抱怨對方爽約,辜負了你珍惜的相聚機會。



----------------------------------
摘要:
研究團隊一共整理出大約四千條“八卦”,得到了幾個有意思的結論。
1. 參與研究的人,平均每天八卦的時間差不多是52分鐘。
2. 八卦主要用於信息傳遞,只有少數八卦是有關褒貶的評價。
 實驗中,大概四分之三的八卦都是中立的信息共享。
 不過,在剩下四分之一評價褒貶的八卦中,負面八卦更多,是正面八卦的兩倍。
3. 熟人八卦佔大多數,名人八卦比較少。

那為什麼八卦這麼吸引人呢?
1. 八卦讓對話雙方彼此信任,創造合作的可能
 但如果你的八卦總在批評別人,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2. 八卦是為了自我保護和進步
 由於害怕聲譽受到損害,我們需要聽別人的八卦,
 尤其是負面八卦,以此來保護和提升自己。
 我們獲得信息之後,會進行評估和自我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3. 八卦讓我們有機會確定自己真正在意的事
 當你急著和別人吐槽之前,應該先想一下,藏在這條八卦背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你在抱怨某個朋友時,其實是在抱怨對方爽約,辜負了你珍惜的相聚機會。

❤內參-幫你鞏固所學知識的學習法則

出處:幫你鞏固所學知識的學習法則


很多人常常有這樣的苦惱,
學過的知識沒過多久就忘了,讀過的書轉眼就記不清講的是什麼。
專欄作家托瑪斯·奧蓬(Thomas Oppong)在在線寫作平台Mediu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解決策略。
奧蓬表示,如果你想在學習之後能將大部分的內容保留在腦海之中,
嘗試50/50法則能讓你收穫不錯的效果。 36氪網站編譯了這篇文章。

簡單來說,
50/50法則就是用50%的時間來學習,再用50%的時間來對所學到的內容進行解釋。
奧蓬認為,
學習其實最終可以歸結到兩件事:
重複並將新獲得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可以在重要的時刻應用到你學到的東西。

那如何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調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呢?
一般而言,
當有多條可以通往該信息的強大途徑時,就意味著這一信息更容易被訪問和調取。
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經常進行思考,
這樣才會使大腦裡的信息檢索、記憶以及調取、應用可以更容易進行。

因此,奧蓬建議,學習、處理、保留和記憶信息最好的方法之一,
就是一半的時間用來學習,一半的時間用來分享。
比如,在讀書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讀完一整本書,
而是可以先讀50%的內容,然後在繼續讀剩下的內容之前,
先嘗試回憶之前這部分內容,寫下或者與他人直接分享你學到的東西。
甚至對於一個章節裡的內容,你也可以嘗試這個法則。

奧蓬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頭腦其實就像一塊肌肉,運用越多,力量就越強大。
如果你不想邊學邊忘,那麼和他人分享或者是和他人討論都是不錯的嘗試。
畢竟,能夠驗證你透徹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看你能否將這些知識傳達、教授給他人。
此外,50/50法則可以應用到所有不同領域的學習過程之中,
這不僅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也是可以幫助你更好理解某些想法和內容的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
摘要:
50/50法則就是用50%的時間來學習,再用50%的時間來對所學到的內容進行解釋。
學習其實最終可以歸結到兩件事:
重複並將新獲得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可以在重要的時刻應用到你學到的東西。


那如何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調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呢?
一般而言,
當有多條可以通往該信息的強大途徑時,就意味著這一信息更容易被訪問和調取。
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經常進行思考,
這樣才會使大腦裡的信息檢索、記憶以及調取、應用可以更容易進行。
比如,在讀書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讀完一整本書,
而是可以先讀50%的內容,然後在繼續讀剩下的內容之前,
先嘗試回憶之前這部分內容,寫下或者與他人直接分享你學到的東西。
甚至對於一個章節裡的內容,你也可以嘗試這個法則。

我們的頭腦其實就像一塊肌肉,運用越多,力量就越強大。
如果你不想邊學邊忘,那麼和他人分享或者是和他人討論都是不錯的嘗試。
畢竟,能夠驗證你透徹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看你能否將這些知識傳達、教授給他人。

2019/05/13

❤內參-創業時應該少做的10件事

出處:創業時應該少做的10件事


菲利克斯·艾塞爾(Feliks Eyser)是一位連續創業者,也是一位技術專家。
從2007年到現在,他先後創立了3家科技公司和1家投資公司。
他從自己的創業經歷出發,為野心勃勃的創業者們提供了一份“少做”清單,創業過程中,
有些事其實做得越少越好。微信公眾號“光澗實驗室”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設置更少的目標。
菲利克斯建議,不要一開始就為目標做頭腦風暴,而應該先決定自己要設置幾個目標。
在你定下來之後,再把這些目標減少到兩個或者三個。
菲利克斯說,一個好的目標應該像是發射一道激光,
所以一定要收窄這個目標,讓你們公司的能量能夠集中起來。

第二,招更少的人。
菲利克斯認為,與其為了快速擴張而犧牲招聘質量,
不如花一個星期的時間來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夠不招人而繼續往前走。
厲害的公司可以依靠少數非常優秀的人來實現卓著的成績。
把錢留著讓員工拿到好的收入。 “招一支海豹突擊隊,而不僅僅是一支普通的軍隊。”

第三,創造更少的產品。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創始人說出類似“我們已經有一定的用戶基數了,
所以我們可以擴張了,並且可以賣給用戶們”這樣的話。
大部分厲害的公司最初都是靠賣種類不多但是品質很好的產品起家。
直到真正開始滲透了一個市場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始增加新的產品。
菲利克斯說,這種情況很少會出現在創業公司的第一年。

第四,清理進行中的項目。
在創業公司裡,試驗項目和新項目都很正常。
但是,菲利克斯表示,你應該設定有限數量的實驗項目,結束其他項目或者乾脆不要開始。

第五,少引入投資人。
菲利克斯說,大量的投資人會把公司變得更加複雜。
比如,有一家公司從超過30個天使投資人的手裡融了錢。
到了某個時間點,他們就需要像做播客一樣錄下來投資人的電話,記錄很多的會議紀要。
就算這樣做了,也並不能讓每個人都清楚情況,非常浪費時間。

第六,少開會。
菲利克斯建議,每三個月重新檢查一下你的日曆表。
把所有的會議都刪掉,然後重頭來安排。
第七,默認說“不”。
當你非常專注於你的目標時,你對一切其他事情的默認反應都應該是“不”。
其他人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說服你做你目標之外的其他事情。

第八,簡化辦公室。
物理環境的影響比你想像中還要大,所以,應該盡可能地創造一個簡單的工作文化。
菲利克斯說,他有時會在一個週五的下午給大家留出2個小時來清理各自的辦公區域。
第九,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並調整自己。
菲利克斯表示,創業者容易被自己的野心蒙蔽,無法意識到自己做了過多事情。
這個時候,你應該找一個外部視角來幫助你調整節奏,
可以是投資人、諮詢師、朋友,或者至少是一本記事本。
第十,把“做得更少”變成一個習慣。
菲利克斯說,
在一兩週的時間裡,你會忘記所有你剛剛讀到的忠告,然後啟動100件新的事情。
他建議,你可以在日程表上設置一個三個月之後的提醒,
把今天這個清單放上去,讓自己記得少做一些事情。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創業中這 10 件事建議你盡量少做》;
見於微信公眾號“光澗實驗室”;作者:Feliks Eyser;翻譯:曹蔚。



----------------------------------
摘要:
1. 設置更少的目標
 在你定下目標後,再把這些目標減少到兩個或者三個。

2. 招更少的人
3. 創造更少的產品。
4. 清理進行中的項目。
5. 少引入投資人。
6. 少開會
 每三個月重新檢查一下你的日曆表。把所有的會議都刪掉,然後重頭來安排。

7. 默認說“不”
 當你非常專注於你的目標時,你對一切其他事情的默認反應都應該是“不”。
 其他人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說服你做你目標之外的其他事情。
8. 簡化辦公室
 物理環境的影響比你想像中還要大,所以,應該盡可能地創造一個簡單的工作文化。
 有時挑個週五的下午,留出2個小時來清理辦公區域。
9. 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並調整自己
 你應該找一個外部視角來幫助你調整節奏,
 可以是投資人、諮詢師、朋友,或者至少是一本記事本。
10. 把“做得更少”變成一個習慣
 在一兩週的時間裡,你會忘記所有你剛剛讀到的忠告,然後啟動100件新的事情。
 你可以在日程表上設置一個三個月之後的提醒,
 把今天這個清單放上去,讓自己記得少做一些事情。

❤內參-人們低估了重複體驗的樂趣

出處:人們低估了重複體驗的樂趣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境: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朋友想看的電影你已經看過了,
於是你們自動把這部片子排除在外。但是,一項新研究表明,重新看一遍這部電影,
或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介紹了這項研究。
研究作者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教授埃德·奧布萊恩(Ed O’Brien)表示,
重複做一些事情,遠遠比人們想像中有趣得多。
在一項實驗中,
奧布萊恩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的一場遺傳學展覽尋找研究對象,
要求他們評價對展覽的喜愛程度,以及他們預測自己再逛一遍之後的喜歡程度。
雖然受試者傾向於預測第二遍參觀不那麼有趣,
但是根據研究人員的要求進行第二遍遊覽的人,普遍認為和第一遍同樣令人愉快。
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群體,博物館觀眾低估了他們想要做兩遍同樣事情的程度。

在另一個實驗中,
奧布萊恩的團隊讓研究對像在奈飛(Netflix)上觀看他們以前從沒見過的電影,
並且預測自己再看一遍時的享受程度。
然後,在第二天晚上,研究人員讓其中一部分人再次觀看前一天覺得很喜歡的電影,
再給出評價。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在第一天時覺得同一部電影看兩遍應該不會很享受,
但是事實上,他們看完後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奧布萊恩表示,
這些差異並不是意味著,第二次看電影和第一次同樣快樂,
但是,這種體驗遠比人們想像中的更令人愉快。
奧布萊恩認為,這種被低估的滿足感,
可能來自人們以為自己已經很好地了解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事情。
以博物館為例,第二遍參觀時,也許有人會發現自己第一次參觀時忽視的角度;
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說,在第一遍遊覽的時候,
常常會覺得展覽信息量非常大,第二次遊覽讓他們可以游刃有餘地進行觀賞。

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已經發現,
當人們想要放鬆休閒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一些新鮮的體驗,比如一本新書或者新電影。
奧布萊恩認為,這樣做並沒有錯,“人們之所以選擇新奇體驗,
不是因為他們期待新選項會格外有趣,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會對舊選項感到異常沉悶”。



------------------------------
摘要:
重複做一些事情,遠遠比人們想像中有趣得多。
這些差異並不是意味著,第二次看電影和第一次同樣快樂,
但是,這種體驗遠比人們想像中的更令人愉快。
可能來自人們以為自己已經很好地了解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事情。
以博物館為例,第二遍參觀時,也許有人會發現自己第一次參觀時忽視的角度;
而且,對於很多人來說,在第一遍遊覽的時候,
常常會覺得展覽信息量非常大,第二次遊覽讓他們可以游刃有餘地進行觀賞。

當人們想要放鬆休閒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一些新鮮的體驗,比如一本新書或者新電影。
這樣做並沒有錯,“人們之所以選擇新奇體驗,不是因為他們期待新選項會格外有趣,
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會對舊選項感到異常沉悶”。

❤內參-專家:贏得談判的關鍵是什麼

出處:專家:贏得談判的關鍵是什麼


馬蒂亞斯·施漢納是一位國際談判專家,他當過警察,做過臥底,參與過很多次人質談判,
正是這些經歷,讓他總結了一套談判技巧。
後來,他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談判學院,還成立了談判公司,提供培訓和諮詢服務。
在接受《中歐商業評論》採訪時,施漢納分享了他對於談判的看法。
施漢納說,他在進行人質談判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某種“絕境”,
比如,劫匪會用槍指著人質的腦袋說“要是不滾,我就開槍了”。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開闢一個新戰場,只有這樣才能在死局中找到出口。
具體怎麼找呢?施漢納提到了三點。

第一,放棄“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施漢納說,糾結對錯是沒辦法達成共識的。
談判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要和對方一起找到解決方案。
談判“不是要贏了對手,而是要贏得對手”。

第二,分析對方的動機。
你要弄清楚,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他一定要做這件事?
施漢納在面對劫匪時,會選擇傾聽,
認清劫匪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對方在走出這一步之前經歷了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去理解的。

第三,提出新的條件。
你可以考慮一下,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案,
這個方案可以“把對方爭取到一張新的談判桌前,那裡有你熟悉和掌握的套路”。
這問題就好像是,你面前的房間有很多扇門,你一個個去推,直到推開為止。

贏得談判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認清自己。
原因很簡單,沒辦法認清自己的人無法控制自己。
施漢納說:“多數人只了解常規情況下的自己。
他們不知道,當面對壓力和一些極端情況的時候,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很多人都沒有觀察過壓力下的自己,如果你讓一個人評價一下自己,
他可能會自誇一番,而不會提到“上一次他是怎麼衝著伴侶怒吼的”。
想要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情緒軟肋,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問你的家人、朋友。
施漢納說:
“尤其是你的孩子,他們的答案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畢竟他們每天都在拿你的軟肋開刀。”
還有一個辦法是談判之後復盤,這樣做也能幫你更了解自己。



----------------------------------
摘要:
1. 放棄“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談判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要和對方一起找到解決方案。
 談判“不是要贏了對手,而是要贏得對手”。
2. 分析對方的動機
 認清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對方在走出這一步之前經歷了什麼,
 這些都是需要去理解的。
3. 提出新的條件
 這問題就好像是,你面前的房間有很多扇門,你一個個去推,直到推開為止。
4. 認清自己
 原因很簡單,沒辦法認清自己的人無法控制自己。多數人只了解常規情況下的自己。
 他們不知道,當面對壓力和一些極端情況的時候,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很多人都沒有觀察過壓力下的自己,如果你讓一個人評價一下自己,
 他可能會自誇一番,而不會提到“上一次他是怎麼衝著伴侶怒吼的”。
 想要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情緒軟肋,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問你的家人、朋友。
 尤其是你的孩子,他們的答案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畢竟他們每天都在拿你的軟肋開刀。
 還有一個辦法是談判之後復盤,這樣做也能幫你更了解自己。

2019/05/12

❤內參-北大教授:給成熟求學者的三句話

出處:北大教授:給成熟求學者的三句話


曾國藩講過一句話叫“百戰歸來再讀書”。
放在現代社會,其實就是已經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重新撿起書本,開始學習。
最典型的例子是商學院的EMBA。 EMBA針對的就是已經有工作經驗的人。
這些已經有豐富經驗的求學者,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北京大學國發院管理學教授宮玉振,
在4月底的北大EMBA迎新會上發表演講,引用了三句名言,當做給新入學者的建議。

第一句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宮教授用這句話來提醒大家,要保持虛心和開放的學習態度。
因為,工作了很多年,並且取得一定成就的求學者,已經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這種理解,也讓他們身上有了所謂的“我執”,
容易執著於自己過去的認知和經驗,因此也讓他們容易排斥新的知識,沒辦法繼續成長。

宮教授希望用蘇格拉底對無知的提醒,讓大家意識到:
“越是智者,越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不足。
明智地承認自己的局限,是你突破自己的第一步。走出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放下自我,才能超越自我。”學習的基本心態,就是要警惕身上的“我執”,保持開放心態。


第二句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說的:
“學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
宮教授用這句話來鼓勵大家,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沉下心來去學習和思考。
儘管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並不總是讓人愉快的。 
“天下沒有速成的學問,也沒有輕鬆的學習。”

宮教授引用岳麓書院對聯中的一句話,來說明學習的三種境界。
這句話是:合安利勉而為學。安、利、勉指的就是學習的三個境界。
安,指的是有些課你學了很開心,所以自覺自願去學;
利,指的是,有些課學了很有用,所以有動力去學;
勉,指的是,有些課其實不想學,但有必要逼著自己苦哈哈去學。

宮教授說:
“一定會有些課程讓你痛苦,讓你崩潰,甚至讓你懷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
如果你沒有這種感覺,你才是來錯了地方。”
但是,遇到這種情況,感到痛苦,其實是因為你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
學習過程中有痛苦,才會有突破自我的快樂。他引用曾國藩的另外兩句話鼓勵大家:
“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得來,而可大可久者”;
“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

商學院的課程中,有的側重理論,有的側重案例,有的著眼基礎,有的著眼應用,
有的關乎未來,有的在總結過去。宮教授的建議是,大家不妨先放下事先的判斷,
放下喜歡和不喜歡的情緒,放下有用和沒有用的成見,以空杯心態來擁抱學習。
多年過去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一些無用的課程,其實反而會影響你的思維方式。


第三句話是:“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
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合法。”這句話的意思是,
不要去教條地遵守兵法,而是要把握住兵法的原則和靈魂,然後靈活運用,
根據原則產生出新的戰術。這句話是北宋時期的兵法家何去非說的。

商學院的教育同樣也是如此。商學院能夠教授的,大都是理論。
這些理論,是學者根據過往商業發展的歷史和經驗總結出來的,是商業基本規律。
但是,“管理永遠有固定的原則,商業卻永遠沒有固定的模式。”
而且,商業是最講究實戰,也最容易判斷出成敗的領域。所以,活學活用就很重要。

其實不僅是商學院,所有的教育都是如此。
教育不能提供現成的行動指南和成功手冊,教育教給人的是抽象過的理論和原則。
聰明的學習者,會一方面尊重和借鑒這些理論和經驗,
另一方面認識到“法有定論,兵無常形”,
能夠根據自己遇到的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
否則,就會出現,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情況。

宮教授在演講的最後說,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過是三句話:
過有意義的生活,做有意義的事情,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他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做到這三點。
總結一下,北京大學管理學教授宮玉振,引用了三句名言,作為給成熟學習者的建議。
這三句話建議的方向,分別是要保持謙遜和開放心態;
在學習時不要追求速成,要經受住過程中的痛苦;
以及,要活學活用,而不是教條理解學到的知識。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內容改寫自:《宮玉振:浮躁時代,不如安靜讀書》;
見於微信公號“北大國發院”;作者:宮玉振



-----------------------------------------
摘要:
第一句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謙卑)
 越是智者,越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不足。
 明智地承認自己的局限,是你突破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句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說的:
學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耐心)

 一定會有些課程讓你痛苦,讓你崩潰,甚至讓你懷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
 如果你沒有這種感覺,你才是來錯了地方。
 但是,遇到這種情況,感到痛苦,其實是因為你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
 學習過程中有痛苦,才會有突破自我的快樂。
 曾國藩有另外兩句話:
 “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得來,而可大可久者”;
 “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
第三句話是北宋時期的兵法家何去非說的:“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活學活用)
 聰明的學習者,會一方面尊重和借鑒這些理論和經驗,
 另一方面認識到“法有定論,兵無常形”,
 能夠根據自己遇到的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
 否則,就會出現,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情況。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過是三句話:
過有意義的生活,做有意義的事情,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做到這三點。

❤內參-怎樣減少工作疲憊感

出處:怎樣減少工作疲憊感


工作有時會讓人感到疲憊。
賈森·弗里德和大衛·漢森是互聯網公司Basecamp的創始人,
在他們看來,工作讓人疲憊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干擾無處不在,現代人的工作時間幾乎被碎片化了;
另一個原因是,企業為了發展,設定了各種不切實際的預期,導致員工壓力倍增。
兩位創始人說,自己的公司也面臨壓力,
不過他們會採取一些做法,讓整個公司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
在一篇文章中,他們分享了4個經驗。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提倡經過深思熟慮的反饋,而不是拍腦袋的第一反應。
開會時,你的講述有時會被別人打斷,
獲得一些臨時想出來的反饋,甚至整個討論主題都被帶跑了。
在Basecamp,會議召開者要先在一個簡潔的文件裡寫清楚自己的觀點,
發到內網上,同事可以認真閱讀,做出像召開者那樣的深度思考,
形成比較周全的看法,然後再在會議上表達。

第二,奉行“保護主義”。
兩位創始人認為,
很多公司都沒有保護好員工的時間和注意力
如果員工無法將注意力完整地投入到工作中,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業績,
“部分注意就等於沒注意”。
大多數公司都會開工作匯報會,每個人輪流講述自己的工作進度。
為了節省時間,Basecamp的做法是,
員工每天或每週在線上更新自己的工作進度,
其他人有空時就能查看,這樣大家也就有了更多的大塊時間去工作。
兩位創始人說:“所有人的時間和注意力都應該盯著大票子,
而不是硬幣和零錢,用大塊時間去做更有意義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沒有大塊時間,你就需要去爭取,
擺脫所有強製完成但並不重要的事情,將自己浸入到真正應該做的項目中。”

第三,尊重每一個“一小時”。 
60分鐘可以被分成不同的時間顆粒,比如兩個“半小時”或60個“一分鐘”,
兩位創始人認為,時間總數相同,但質量不同,
被分割後的一小時,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小時,而是數個分鐘之和。
時間被分割後,人們不僅很難高效地工作,還會壓力倍增。

第四,珍惜“所有代價”。
在攻克難關時,我們經常會聽到“不惜一切代價”這句話。
但在兩位創始人看來,這種做法會失去預期的合理性,
“當不再討論成本的時候,這個成本毫無疑問會螺旋式上升”。
他們的做法是不喊這樣的口號,而是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都需要什麼”。
團隊可以一起討論戰略、做出權衡、削減成本,
然後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案,因為“提問引導出選擇,而命令會殺盡選擇”。



-------------------------------------
摘要:
工作讓人疲憊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干擾無處不在,現代人的工作時間幾乎被碎片化了;
2. 企業為了發展,設定了各種不切實際的預期,導致員工壓力倍增。

怎樣減少工作疲憊感?
1. 提倡經過深思熟慮的反饋,而不是拍腦袋的第一反應
 開會時,你的講述有時會被別人打斷,
 獲一些臨時想出來的反饋,甚至整個討論主題都被帶跑了。
 所以,會議召開者要先在一個簡潔的文件裡寫清楚自己的觀點,
 發到內網上,同事可以認真閱讀,做出像召開者那樣的深度思考,
 形成比較周全的看法,然後再在會議上表達。
2. 保護好員工的時間和注意力(不開沒必要的會議)
 為了節省時間,員工每天或每週在線上更新自己的工作進度,
 其他人有空時就能查看,這樣大家也就有了更多的大塊時間去工作。
3. 尊重每一個“一小時”
 60分鐘可以被分成不同的時間顆粒,比如兩個“半小時”或60個“一分鐘”,
 時間總數相同,但質量不同,時間被分割後,人們不僅很難高效地工作,還會壓力倍增。
4. 珍惜“所有代價”
 我們經常會聽到“不惜一切代價”這句話,但這種做法會失去預期的合理性。
 要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都需要什麼”,團隊可以一起討論戰略、做出權衡、削減成本,
 然後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案,因為“提問引導出選擇,而命令會殺盡選擇”。

2019/05/11

❤內參-怎樣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出處:怎樣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大多數人在職場上都會感到工作壓力。
有時候,當我們在家裡也要處理一些工作的時候,
會把這種壓力帶給家人,讓家人為我們擔心。
領導力教練莎賓娜·納瓦茲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五個方法,
可以讓你更好地管理壓力,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微信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翻譯了文章內容。

第一,適度溝通。
如果你因為工作分心了,在家裡表現得心不在焉,你的家人可能會覺得你不重視他們。
這時候,你應該坦誠地向他們說明一切,
比如,你可以說,你現在有個新任務,未來三個月,你可能經常要在家裡接聽工作電話。
同時,要讓家人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你的壓力。
你可以和他們解釋,雖然你工作有壓力,
但這就是你想要的工作,等你適應了新任務之後,一切事情都會解決。

第二,在回家之前轉換狀態。
你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花一點兒時間轉換自己的狀態。
比如,先在公司樓下的咖啡館喝杯咖啡,然後再回家。
你可以把這種儀式性的做法當成一種提示,
告訴自己到家之後要和家人進行一些互動,並且至少要在晚飯後才去想工作上的問題。

第三,從朋友那裡獲得支持。
雖然和家裡人說明你的想法會幫你減輕壓力,但千萬不要把你的壓力都發洩到他們身上。
你可以找一位可靠的朋友、同事或教練,
他們可以在你壓力很大的時候支持你,給你一些建議。

第四,選擇某一天作為你的“晚歸日”。
比如,你可以告訴家人,某一天你會比平常更晚到家。
在這一天,你可能沒辦法回家吃晚飯,把這段時間用來處理工作。

第五,通過表達感謝來減輕壓力。
研究顯示,表達感謝有很多好處,包括減輕壓力。
文章建議,在你回到家之前,可以回顧一下當天的工作,
找出一件你覺得值得感謝的事情,無論是多麼小的事。



-------------------------------------
摘要:
1. 適度溝通
你應該坦誠地向他們說明一切,比如,你可以說,你現在有個新任務,
 未來三個月,你可能經常要在家裡接聽工作電話。
 同時,要讓家人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你的壓力。
2. 在回家之前轉換狀態
 你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花一點兒時間轉換自己的狀態。
 比如,先在公司樓下的咖啡館喝杯咖啡,然後再回家。
 你可以把這種儀式性的做法當成一種提示,
 告訴自己到家之後要和家人進行一些互動,並且至少要在晚飯後才去想工作上的問題。
3. 從朋友那裡獲得支持
 雖然和家裡人說明你的想法會幫你減輕壓力,但千萬不要把你的壓力都發洩到他們身上。
 你可以找一位可靠的朋友、同事或教練,
 他們可以在你壓力很大的時候支持你,給你一些建議。
4. 選擇某一天作為你的“晚歸日”
5. 通過表達感謝來減輕壓力

 在你回到家之前,可以回顧一下當天的工作,
 找出一件你覺得值得感謝的事情,無論是多麼小的事。

❤內參-幫你有效自律的“如果-那麼”計劃法

出處:幫你有效自律的“如果-那麼”計劃法


彼得·高爾威澤(Peter Gollwitzer)是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他在《財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方法,
來幫助人更好自律,改掉壞習慣。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如果-那麼計劃法。
改掉壞習慣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認識到壞習慣,設定好改掉它的目標,然後去改善。聽上去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
但是,在設定好理想目標和真正貫徹執行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以至於它需要調動起人極大的自律能力和毅力。
不過,高爾威澤根據自己在美國和德國開展的研究,
提出了一個經過驗證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設定“如果-那麼”計劃。

它指的是,採用“如果-那麼”句式,
詳細列明你希望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地點以怎樣的方式實現怎樣的目標。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要改掉在聚會時喝酒的壞習慣。那麼,這個計劃就可以這麼寫:
如果週五晚上朋友請我去喝酒,那麼我會回答,我今天只想喝水。分解一下,
“如果”這個詞後面,跟著的是觸發某個壞習慣的環境和條件;
“那麼”這個詞後面,跟著的是你會相應採取的行動,這個行動可以讓你改掉這個壞習慣。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如果-那麼”計劃法就可以有效改變人們的行為,從而改變壞習慣?
高爾威澤解釋說,這個計劃法的好處是,
它不需要讓人提醒自己要改掉某個壞習慣,這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提醒。
它把一個抽象的提醒,變成了觸發式的。
也就是,只要發生了“如果”部分提醒的特定情形,
就自動進入到“那麼”部分給出的具體行動方案。
它給人設定出一個不需要理性分析,直接做出自動回應的行動框架。
而且,要制定一個“如果-那麼”計劃也並不難。
只需要找出那些觸發自身壞習慣的重要情景,緊接著列出自己希望採取的行動就可以。



---------------------------------
摘要:
如果-那麼計劃法
它指的是,採用“如果-那麼”句式,
詳細列明你希望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地點以怎樣的方式實現怎樣的目標。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要改掉在聚會時喝酒的壞習慣。那麼,這個計劃就可以這麼寫:
如果週五晚上朋友請我去喝酒,那麼我會回答,我今天只想喝水。
“如果”這個詞後面,跟著的是觸發某個壞習慣的環境和條件;
“那麼”這個詞後面,跟著的是你會相應採取的行動,這個行動可以讓你改掉這個壞習慣。

這個計劃法的好處是,
它不需要讓人提醒自己要改掉某個壞習慣,這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提醒。
它給人設定出一個不需要理性分析,直接做出自動回應的行動框架。
而且,要制定一個“如果-那麼”計劃也並不難。
只需要找出那些觸發自身壞習慣的重要情景,緊接著列出自己希望採取的行動就可以。

2019/05/10

❤內參-孩子希望父母明白的4件事

出處:孩子希望父母明白的4件事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麼孩子們對於父母又有哪些期待呢?
作家斯瓦蒂和自己的女兒斯瓦拉合寫了一本書,
這本書是她們的採訪記錄,她們採訪了大約200名8歲至18歲的孩子,
以了解孩子們對父母的看法,以及他們希望父母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她在TED沙龍演講分享了採訪中孩子們最希望父母明白的4件事。

第一,和父母意見不同,不等於不尊重父母。
在採訪中,孩子們提到最多的是,父母通常希望孩子可以無條件服從,
任何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行為都會被視作叛逆心理作祟。
哪怕只是有意見上的分歧,很多父母仍然會惱怒,他們會覺得孩子不夠尊重自己。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尊重自己的意見,耐心了解他們決定背後的原因。

第二,孩子們不需要父母的過度誇獎。
斯瓦蒂說,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傾注非常多的情感,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會說“你是最棒的”,所以,孩子們也常常會過高地估計自己。
但是在採訪中,
孩子們普遍表示,他們其實並不喜歡這些誇張的讚美,而是希望父母給出更真實地反饋。

第三,不要總是給孩子貼標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比孩子大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其他長輩,
都可以自由地發表他們對孩子應該怎樣做的意見。
斯瓦蒂的一位採訪對象告訴她,自己一直被身邊的人貼標籤,
被老師貼上了英語不好的標籤;被母親稱為頑皮的孩子;
被姐姐貼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標籤。這些標籤讓孩子們很苦惱。

第四,父母不應該如此關注結果。
斯瓦蒂說:“父母喜歡所有可衡量的結果。”和斯瓦蒂交談過的孩子們表示,
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因為父母常常強調成績、獎項、比賽分數和升學結果。
孩子們希望,他們的努力可以得到父母關注和重視,即使結果並不理想。


---------------------------------------
摘要:
1. 和父母意見不同,不等於不尊重父母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尊重自己的意見,耐心了解他們決定背後的原因。
2. 孩子們不需要父母的過度誇獎
 孩子們普遍表示,他們其實並不喜歡這些誇張的讚美,而是希望父母給出更真實地反饋。
3. 不要總是給孩子貼標籤
4. 父母不應該如此關注結果

 父母喜歡所有可衡量的結果。
 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因為父母常常強調成績、獎項、比賽分數和升學結果。

❤內參-3種制定日程安排的好方法

出處:3種制定日程安排的好方法


關於任務管理和效率提升,我們都聽過很多方法。
不過,每個人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都不一樣,
也並不存在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完美提升效率的方法。 
《快公司》雜誌網站的一篇文章就建議,與其套用某個“公式”,
不如組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日程安排。文章也介紹了3種幫你更好地制定日程安排的建議。

第一,時間框架法
這個方法是說,提前規劃好明天要做的事,要具體到哪個時段做哪件事、花多久時間完成。等你弄清楚每件待辦事項的時間軸之後,將它們列入行程表裡。
第二天,可以直接按照行程表完成。
文章作者提醒,在整理時間軸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你需要專注投入的時段,另一部分是你可以被打擾的時段。
與列任務清單相比,時間框架法的強制性更多一些。
當你需要處理有時效性的任務時,這個方法也更有提醒和督促的效果。

第二,大事法則。
你可以列出1到3件第二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然後全身心投入去完成。
密密麻麻的任務清單容易讓人失去方向感,
大事法則能夠幫你在開展工作前,認真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第三,90分鐘專注法。
羅伯特·博森(Robert Pozen)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效率專家,
他曾經研究過專業的音樂家,
發現音樂家們每工作75到90分鐘後,休息一下,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完成大量的工作。
因此,他建議,人們可以找出一天內自己最有效率的90分鐘,處理最棘手的事情,
然後休息20到30分鐘,重複這個模式。
博森說,當人們完成任務後休息一下,有助於大腦整合信息。



---------------------------------
摘要:
1. 時間框架法
 提前規劃好明天要做的事,要具體到哪個時段做哪件事、花多久時間完成。
 等你弄清楚每件待辦事項的時間軸之後,將它們列入行程表裡。
 第二天,可以直接按照行程表完成。
 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你需要專注投入的時段,另一部分是你可以被打擾的時段。
2. 大事法則

 列出1到3件第二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然後全身心投入去完成。
3. 90分鐘專注法
 人們可以找出一天內自己最有效率的90分鐘,處理最棘手的事情,
 然後休息20到30分鐘,重複這個模式。
 博森說,當人們完成任務後休息一下,有助於大腦整合信息。

2019/05/09

❤內參-芒格新訪談:日常自學和對抗自我洗腦

出處:芒格新訪談:日常自學和對抗自我洗腦


首先,是關於自我洗腦。芒格在訪談中提到了很多大人物會有的“自我洗腦”。
他給出的對抗自我洗腦的方法是“自我貶低的幽默”。
芒格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一位英國演員塞德里克·哈德威克說的。
這句話是:“當了這麼久的演員,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任何問題上的真實想法了。”
它的意思是,當一個人一直在假裝相信這個或那個,
最後就會對自己真正相信什麼感到困惑。
在他看來,這就是發生在一些商人和政客們身上的事情,
“不再知道自己在任何問題上的真實想法”,“他們給自己洗腦”。比如,芒格提到通用電氣時說,通用電氣的CEO太自負,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把自己的自尊牽扯到展示自己有多聰明之類的事情上,這很危險。”
芒格說,他和巴菲特採用的“自我貶低的幽默”,不是偶然的,而是保持理智所必需的。

然後,芒格談到了他對產業變遷和公司興亡的看法。
在他看來,儘管今天對包括谷歌、Facebook在內的公司譴責聲很多,
但大型科技公司會在種種壓力下生存下來。因為它們代表著潮流。
 “潮水太洶湧了。”芒格舉了零售業的例子。
芒格的外祖父曾經從事散貨批發業務,
散貨批發在四分之一世紀裡是一個成功的零售業模式。
但是到20世紀20年代,連鎖店和百貨公司開始崛起,
然後,所有乾散貨批發的的商店都破產了。 
“沒有人想念他們!沒人能阻止潮流!”今天的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同樣也是如此。
這些變化對生意受打擊的人當然是壞事,但是,這對世界利大於弊。
芒格幽默地反問:“如果我們一起挖土豆的話,會對世界有益處嗎?”

如今公司的興衰起伏似乎比過去更快。但芒格說,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
“不一定是組織內部的弱點,這是生活的事實,有點像死亡。”
他舉例子說,如果去看1900年美國最大的100家公司名單,
到今天,只有一家公司還在,那就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
當然,標準石油被拆分成了好幾家公司,其中就包括埃克森美孚。 
“只有洛克菲勒的兩三家公司仍然很強大。其他的都倒下了。”

公司衰亡的另一個原因,“它們只是自然地死於環境的強度”。
比如芒格外祖父的散貨批發公司。
它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它不擅長干散貨批發,而是“這個該死的世界變了”。
兩件事情的發生都會讓公司衰亡,自身的衰老和外界的變化。 
“舊的地方變得浮誇和軟弱,外部氣候變得艱難。”
因此,芒格說,我們不應該對個別企業的死亡或衰弱感到驚訝,這就是自然規律。

芒格還談到了他對不平等的看法。今天,不平等已經成為讓很多人憂心忡忡的話題。
但芒格說,沒有不平等,就不會有現代資本主義。
而正是現代資本主義創造出了今天人類的大量財富。
只有通過保護私人財產的方式,才能夠為整個社會創造出足夠多的財富。
儘管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會擴大不平等。

然後,文明創造的財富越多,才能有更多的錢投入到社會安全保證中。
比如,更多的免費教育、免費醫療。 “我們可以在不破壞文明生產力的前提下負擔得起”,
“一個繁榮的文明可以有更高的最低工資,就像它可以有一個社會安全網一樣”。

最後跟你分享的是芒格的日常和自學式生活。
從1956年退出律師行業之後,
芒格一直追求的就是,每天能有很多時間來閱讀和思考,能跟幾個朋友聊各種話題。
 “我這樣做不是因為它能讓我賺更多的錢,而是因為這是我的天性。”
巴菲特也是如此。他們都討厭每天要約見太多人,都會在一天中留出很長的空閒時間。
這兩位億萬富翁和投資大佬的生活,“在其他人看來就像學者一樣”。

芒格的一天中有很多時間都在讀書,用他的話說,每天晚上都會在讀書中睡著。
他從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一旦學會了閱讀和基礎的數學知識,
一個人就“幾乎可以從書面材料中找出想要的任何東西”。
他更喜歡通過閱讀去獲得知識,而不是去聽人講課,
“因為他講得太快或太慢,或者告訴我一些我已經知道或不想知道的東西”。
他還舉了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美國國父富蘭克林的例子。
這兩個人都只上了幾年小學,但是他們通過閱讀自學了一切。
 “無論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只是學習。”

以上就是投資大神查理·芒格在採訪中分享的,
他對避免自我洗腦、公司興亡、不平等以及自學的觀點。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內容改寫自:《查理·芒格:我的粉絲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的書呆子》
見於:微信公眾號 人民幣交易與研究



-------------------------------------------------------------
摘要:
芒格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一位英國演員塞德里克·哈德威克說的。
這句話是:“當了這麼久的演員,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任何問題上的真實想法了。”
它的意思是,當一個人一直在假裝相信這個或那個,
最後就會對自己真正相信什麼感到困惑。
在他看來,這就是發生在一些商人和政客們身上的事情,
“不再知道自己在任何問題上的真實想法”,“他們給自己洗腦”。
比如,芒格提到通用電氣時說,通用電氣的CEO太自負,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把自己的自尊牽扯到展示自己有多聰明之類的事情上,這很危險。”
芒格說,他和巴菲特採用的“自我貶低的幽默”,不是偶然的,而是保持理智所必需的。


芒格的一天中有很多時間都在讀書,用他的話說,每天晚上都會在讀書中睡著。
他從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一旦學會了閱讀和基礎的數學知識,
一個人就“幾乎可以從書面材料中找出想要的任何東西”。

他更喜歡通過閱讀去獲得知識,而不是去聽人講課,
“因為他講得太快或太慢,或者告訴我一些我已經知道或不想知道的東西”。
他還舉了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美國國父富蘭克林的例子。
這兩個人都只上了幾年小學,但是他們通過閱讀自學了一切。
“無論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只是學習。”

❤內參-芒格新訪談:投資成功的三點原因

出處:芒格新訪談:投資成功的三點原因


4月23日,95歲的查理·芒格接受了《華爾街日報》兩位記者長達6小時的採訪。
微信公眾號“人民幣交易與研究”編譯了這次採訪的內容。
採訪內容涉及面很廣,我們從裡面挑選出幾個點為你轉述下。
首先來看下芒格對投資的看法。
記者問芒格,如果查理·芒格現在才開始做投資,他會怎麼做?
芒格的答案是,用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方法。
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最開始做投資時的導師。
他的方法是,尋找那些得到比付出的要多的機會。
芒格認為,這是一個永不過時的、最基本的原則。所有好的投資其實都是如此。
只不過,每個人會在不同的地方去找這種機會。
有人關注消費品、有人關注不良債務、有人關注不斷上漲的股票。
芒格用釣魚來比喻投資,知道在哪裡能釣到大魚,也是一個訣竅。
喜馬拉雅資本管理公司的創始人李錄是芒格的門生,也是芒格家族資產的管理者。
芒格說,李錄就精通這一點。
“他在有魚的地方釣魚,那裡有很多優秀的、實力強大的公司,價格非常便宜。”
李錄挑選的地方是中國和韓國。比如,韓國有一個叫不倒翁(Ottogi)的食品公司。
這家公司擁有韓國95%的醬料市場,因此就擁有了產品定價能力。這就是一條大魚。

芒格和巴菲特還發明了一個詞叫“金錢頭腦”。
所謂“金錢頭腦”是指,一種能自動理解投資和金錢的思維或意識。
芒格說,在他90多年的人生閱歷中,
他發現,人們要么擁有它,要么就沒有。如果沒有,就很難把這種意識創造出來。

芒格說,他跟巴菲特在管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有一個秘密,
那就是,“把權力交給擁有它的人”。把權力交給已經擁有權力的人,
在投資領域,指的就是,挑選出那些擁有金錢頭腦的人。

其次,芒格談論了在他看來,他和巴菲特如此成功的原因。
我們把他在訪談中講到的原因歸結為三點。

第一點是,避免愚蠢。
芒格說,伯克希爾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找出愚蠢,然後避免愚蠢。
有些人收集郵票,而芒格收集瘋狂和荒謬,然後避開瘋狂和荒謬。
他開玩笑說,如果是從事量子力學研究,那他算不上優秀,
但是,只靠避免愚蠢,在投資上,他就比很多掌握量子力學的人做得要好。 
“這是平庸之輩獲得成功的一種方式。成為一個天才是很難的。
我只是想避免愚蠢,包括天才的愚蠢。
這會使一個有中等能力和中等工作習慣的人能得到比他應得的多得多的東西。”
很多在某些方面非常聰明的人,會在自己的領域之外做一些愚蠢的決定。
而芒格與巴菲特的做法是,“把世界上的愚蠢收集到一個清單裡,盡量避免清單上的一切。”
巴菲特和芒格都認為,“盡可能保持理性是我們的道德責任”。
芒格給理性下了一個定義:
知道事情是如何運作的,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以及為什麼行得通。

第二點是,保持無私的名聲。
儘管投資經常跟貪婪和自私聯繫在一起,
但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在投資界必須要做到極端的自私。
芒格說,如果有一個體面和無私的名聲,那你會賺更多的錢。
伯克希爾在投資和收購公司時就受益於好名聲。
因為,那些公司都是企業家們用畢生時間建立起來的,
他們當然願意把公司交給那些好的投資者。
 “良好的道德聲譽是非常寶貴的。一味索取而不給予絕對是一場災難。”

第三點是,不要有官僚作風,具體而言就是少開會。
芒格說,官僚主義會帶來功能障礙。作為一家世界500強公司,伯克希爾幾乎沒有會議。
 “如果巴菲特參加一個有很多人在說蠢話的大型會議,他會感到頭痛。
伯克希爾的部分秘密在於,我們沒有會議,沒有官僚作風。”

以上就是投資大神查理·芒格在最新的一次訪談中,對於投資,以及投資成功原因的看法。
如果今天才開始做投資,他會遵循一個簡單的投資原則:找到那些得到比付出多的機會。
他把自己和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歸結為:
保持理性避開愚蠢、保有好名聲,以及沒有官僚作風。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內容改寫自:《查理·芒格:我的粉絲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的書呆子》
見於:微信公眾號 人民幣交易與研究



--------------------------------------
摘要:
如果查理·芒格現在才開始做投資,他會怎麼做?
芒格的答案是,用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方法。
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最開始做投資時的導師。
他的方法是,尋找那些得到比付出的要多的機會。

芒格和巴菲特如此成功的原因。
1. 避免愚蠢
 找出愚蠢,然後避免愚蠢。
 有些人收集郵票,而芒格收集瘋狂和荒謬,然後避開瘋狂和荒謬。
 把世界上的愚蠢收集到一個清單裡,盡量避免清單上的一切。”
 其次,盡可能保持理性是我們的道德責任。
 芒格給理性下了一個定義:
 知道事情是如何運作的,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以及為什麼行得通。
2. 保持無私的名聲
3. 不要有官僚作風,具體而言就是少開會

❤內參-如何在乏味生活中找到樂趣

出處:如何在乏味生活中找到樂趣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一覺醒來,意識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沒什麼變化?
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很容易感覺生活枯燥無聊,自己的所有日程安排,
從早餐到夜間電視節目,都不斷重複著前一天。
一項蓋洛普研究顯示,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國人承認,
他們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即使他們在工作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給出了幾個幫你在乏味生活中找到樂趣的建議。

第一,做點創意活動。
即使你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藝術細胞,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為生活注入創造力。
每天早上,你可以花10分鐘隨意寫一些東西,
或者完成藝術家茱莉亞·卡梅隆提出的“晨間筆記”(Morning Pages)法。
晨間筆記法指的是,起床後,在紙上寫下你腦海中浮現的任何東西,寫三張紙。
你不需要有任何寫作思路或者寫作經驗,
字跡凌亂也沒有關係,這種訓練會逐漸激發你的想像力。

第二,花點時間在戶外。
問問自己:你最後一次深呼吸新鮮空氣是什麼時候?
日本人已經認識到了呼吸新鮮空氣的重要性,並制定了一項森林浴國家計劃,
鼓勵居民在大自然中度過更多時間。
同樣的,你可以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戶外時間,到附近的公園和叢林中走一走。

第三,進行高質量的面對面交流。
根據美國骨科協會(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進行的哈里斯民意調查(Harris Poll),超過70%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孤獨的。
與此同時,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數字未來中心的數據顯示,
人們平均每週花在科技產品上的時間超過24小時,並經常從事“低質量休閒活動”。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通常會忘記,
或者不相信自己有時間和其他人產生有意義的聯繫。
文章建議,我們應該定期和親朋好友面對面地交流,
這種高質量的社交活動可以讓我們擺脫繁忙的泡沫。
第四,收集生活中喜悅的時刻。
人們已經習慣於追逐效率,一直在尋找簡化流程或者以最快的速度篩選收件箱的方法。
可你有多久沒有放慢速度,為了好玩去做一些事情了?
文章建議,你可以嘗試屏蔽社交媒體,專注地去做一些小而有趣的事情,
比如說去聯繫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或者畫一幅塗鴉。



---------------------------------
摘要:
1. 做點創意活動
 即使你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藝術細胞,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為生活注入創造力。
 每天早上,你可以花10分鐘隨意寫一些東西,
 或者完成藝術家茱莉亞·卡梅隆提出的“晨間筆記”(Morning Pages)法。
 晨間筆記法指的是,起床後,在紙上寫下你腦海中浮現的任何東西,寫三張紙。
 你不需要有任何寫作思路或者寫作經驗,
 字跡凌亂也沒有關係,這種訓練會逐漸激發你的想像力。
2. 花點時間在戶外
3. 進行高質量的面對面交流

 我們應該定期和親朋好友面對面地交流,
 這種高質量的社交活動可以讓我們擺脫繁忙的泡沫。
4. 收集生活中喜悅的時刻
 你可以嘗試屏蔽社交媒體,專注地去做一些小而有趣的事情,
 比如說去聯繫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或者畫一幅塗鴉。

❤內參-文化和語言是最大的過濾氣泡

出處:觀點:文化和語言是最大的過濾氣泡


學習一門母語之外的語言,對中國人來說不是陌生的話題。
其實這個話題對說其他語言的人也都存在。
原因是,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學習一門外語確實有用,
另一方面,要想真正學會另一門語言,其實還是挺難的。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更糟糕的是,大部分人生活中並沒有應用這門語言的真實場景。
畢竟,你接觸到的絕大多數人,都跟你講同樣的語言。
不過,《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邁克爾·斯卡平克在自己的文章中,
給出了一個新的學外語理由:
文化和語言才是最大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s)”,學習外語,可以幫助你打破這一點。
過濾氣泡這個詞語經常和另一個詞“信息繭房”聯繫在一起。
它指的是,你的朋友和社交網絡構成了你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過濾器。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你看到的觀點都是跟自己觀點很相近的那些。
你讀到的內容,也都是你喜歡的、不會惹你不高興的那些內容。
這會讓你看不到更多元化的觀點和內容。

斯卡平克說:文化和語言是最大的過濾氣泡,
“即使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搜索不同的觀點,它們也很可能是同樣辯論框架的一部分。”

比如,對於任何一個重大的議題,你知道對方跟你有分歧,
但你大概率也知道他跟你的分歧點在什麼地方。因為,你們所處的是一個同樣的語言環境。
但是,講其他語言的人,可能不僅僅是跟你持有不同的觀點,
“他們會進行完全不同的辯論”,“聽取截然不同的討論能夠激發新思維,並使人耳目一新。”

因此,在他看來,學習另一門語言,不僅僅是能讓你的頭腦保持活躍,
而且,“也是為了保持對世界開放而作出的個人努力”。



-----------------------------
摘要:
文化和語言才是最大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s)”,學習外語,可以幫助你打破這一點。
過濾氣泡這個詞語經常和另一個詞“信息繭房”聯繫在一起。
信息繭房是指,你的朋友和社交網絡構成了你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過濾器。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你看到的觀點都是跟自己觀點很相近的那些。
你讀到的內容,也都是你喜歡的、不會惹你不高興的那些內容。
這會讓你看不到更多元化的觀點和內容。
過濾氣泡,比如,對於任何一個重大的議題,你知道對方跟你有分歧,
但你大概率也知道他跟你的分歧點在什麼地方。因為,你們所處的是一個同樣的語言環境。
但是,講其他語言的人,可能不僅僅是跟你持有不同的觀點,
“他們會進行完全不同的辯論”,“聽取截然不同的討論能夠激發新思維,並使人耳目一新。”

2019/05/07

❤內參-幫你改善工作的ECRS方法

出處:建議:幫你改善工作的ECRS方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進展到一定程度,都會碰到障礙,
如果不解決掉它,就無法向下運行。 《經理人》月刊網站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一種改善問題的方法,叫做ECRS原則。它說的是,
改善一件事情的時候,人們基本上有四種想法:
排除(Eliminate)、組合(Combine)、交換(Rearrange)、簡化(Simplify)。
從順序上說,改善一件事情時,也是按照 E→ C → R → S的流程來進行。

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可以幫我們快速理解這個方法。
善於整理衣櫃的人,往往就是能善用 ECRS 方法的人。
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
每次到了該換季的時候,善於整理衣櫃的人,通常都會這麼做:
首先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捐贈出去;
把成套衣服放到固定位置掛好;把不穿的衣服收納到平時不容易拿到的地方;
最後把自己經常穿的衣服整理好,掛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文章認為,不論你在做什麼工作,只要仔細觀察,一定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ECRS方法既能幫你省下金錢與時間,也能讓你投入新的嘗試,創造出新的可能。


我們來詳細了解下這個方法。
第一,排除(Eliminate)。
在這步裡,你需要重新審視一下,
自己為什麼要做某個環節的工作,想想能不能把這個環節省掉。
有時候,部門之間的缺乏溝通,以及工作方法上的研究不足,都會造成無意義的工作環節。
所以,在考慮其他方法之前,你應該先想想有沒有要刪去的工作環節。
第二,組合(Combine)。
這一步的重點,是要檢查一下,能不能把一些工作集中處理,提高效率。
比如,在給任務分配工作時間的時候,可以找找看,有沒有能夠同時處理的部分。
將工作上重複或者有交叉的部分進行整合,可以幫你節省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交換(Rearrange)。
這步說的是,把工作環節中各個要素的順序和比重進行調整,以提高效率。
比如,如果提前強調了檢查的重要性,也許可以替後期的工作省下時間。

第四,簡化(Simplify)。
這一步的重點是要去思考如何將工作簡化,
文章作者建議,這時候,
與其做全面的分析,不如把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的工作內容都進行簡化分析,
這樣更容易找到可以切實改善的地方。



--------------------------------
摘要:
善於整理衣櫃的人,往往就是能善用 ECRS 方法的人。
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
每次到了該換季的時候,善於整理衣櫃的人,通常都會這麼做:
首先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捐贈出去;
把成套衣服放到固定位置掛好;把不穿的衣服收納到平時不容易拿到的地方;
最後把自己經常穿的衣服整理好,掛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ECRS方法既能幫你省下金錢與時間,也能讓你投入新的嘗試,創造出新的可能。

1. 排除(Eliminate)
 你需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為什麼要做某個環節的工作,想想能不能把這個環節省掉。
2. 組合(Combine)
 檢查一下,能不能把一些工作集中處理,提高效率。
 比如,在給任務分配工作時間的時候,可以找找看,有沒有能夠同時處理的部分。
 將工作上重複或者有交叉的部分進行整合,可以幫你節省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3. 交換(Rearrange)
 把工作環節中各個要素的順序和比重進行調整,以提高效率。
 比如,如果提前強調了檢查的重要性,也許可以替後期的工作省下時間。
4. 簡化(Simplify)
 思考如何將工作簡化。
 與其做全面的分析,不如把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的工作內容都進行簡化分析,
 這樣更容易找到可以切實改善的地方。

2019/05/06

❤內參-巴菲特在19年股東大會上說了什麼

出處:巴菲特在19年股東大會上說了什麼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是商業世界最受矚目的事件之一。
今年的大會在5月4號舉行。在1970年代,巴菲特股東大會只有6個人參加。
而現在,每年都有超過3萬人從各地來到美國中西部小城奧馬哈,
朝聖一般聆聽巴菲特和芒格的談話。兩位投資界神話般的人物,
會在股東大會上回答投資者提出的問題。
從巴菲特和芒格超過6小時的問答中,我們整理出一些有意思的點分享給你。

首先是關於政治的話題。
巴菲特說,他不能盲目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也不應該隨意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
在發表政治觀點時,他會非常謹慎,因為很多人會認為,他是在代表公司發表意見。
伯克希爾投資了不少涉足公共事業的公司,比如鐵路和能源。
這些公司所在的行業都屬於高監管行業,
因此,這些公司旗下有政治行動委員會,
工作就是進行政治遊說,以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監管條件。
但是,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公司在50多年的歷史中,
從來沒有做過“政治獻金”的舉動,也就是捐錢給某個政客,希望獲得有利的政策。
他曾經支持過麥凱恩競選總統,2016年總統大選中他支持希拉里,反對特朗普。
但是,巴菲特希望能夠嚴格區分開自己的個人主張和公司主張,
雖然他是這家公司的靈魂人物。他說:“伯克希爾不應該被利用,
不應被我個人的政治主張所左右。我的個人主張都是我的個人意見,不代表伯克希爾。”
巴菲特對自己在政治上的定位是,“一個純粹的資本主義者。”
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市場經濟系統,沒有法治,美國不會這麼繁榮,
他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當然,作為一個資本主義者,他確實不希望有太多的監管。

芒格補充說,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個社會安全網,這樣做能讓國家更加繁榮。
 “我們不喜歡的是政府的愚蠢行為,比如說太多地干預我們的管理。”
比如,在醫療領域。美國政府17%的預算都投入在醫保上,但是巴菲特和芒格認為,
私營企業在醫保方面,會比政府機構做得更出色,醫保不需要全部靠政府來推動。

其次,關於變化和趨勢。一位提問者問到如何在5G時代投資。
芒格非常坦率地說,自己對5G不太了解。
巴菲特的回答則是,
伯克希爾的投資,不是一個中央集中運作的方式,
公司會有一些專門的人,去了解不同的資產領域,
包括公共事業、液化天然氣、鐵路,也包括5G或世界上任何一個行業。

巴菲特說:“世界在劇烈改變,這是肯定的。50年前跟現在完全不一樣。”
50年前,投資者會投資紡織公司、製鞋公司或百貨公司,這些公司是當時的基礎行業。
比如伯克希爾·哈撒韋最早其實是一家紡織公司的名字。
今天,投資者熱衷投資的行業已經完全變化。
再之前,1800年時,80%的美國人還都是農民。
因此,要歡迎更多的變革,
但是,錢也必須放在正確的地方,也就是投資在正確的行業和公司上。

第三個有意思的話題是關於護城河和能力圈的。
一位9歲的美國女孩提問,巴菲特和芒格是否應該多投資一些科技平台公司,
比如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騰訊。巴菲特從護城河和能力圈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他說:
我們喜歡護城河,喜歡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
但是不想參加一個我們不理解的比賽。
如果科技公司確實能建立護城河的話,會非常有價值。
但我們還是不會自己來投資看不明白的科技股。”
不過,旗下的投資經理可能會投資,因為他們更熟悉科技領域,這屬於他們的能力圈。
巴菲特和芒格堅持的原則是:
持續辨別出那些有護城河的公司,但是,也要待在自己的能力圈內。
 “儘管這有時候會犯錯誤,但我和芒格不會貿然進入一個新領域,
僅僅因為別人告訴我們要這麼做。我們可能會僱傭10個完全專注於新領域的人來投資。”
有人提問說,世界變化這麼快,是應該堅持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還是乾脆就待在能力圈內。巴菲特的答案是:“如果你能持續擴張能力圈,
當然要這麼做,但是你不能強迫拓展能力圈的進度。我這麼多年大概也就拓展了一點。”

第四個值得分享的話題,是他們對於專注的看法。
一個提問者提到,今天的投資環境已經比巴菲特和芒格開始做投資時競爭激烈很多。
巴菲特承認這了這一點,但是,“現在雖然競爭更激烈,但也更有趣。”

如果他是現在進入投資界,他的做法是:
通過廣泛的閱讀,來嘗試了解,哪些業務和生意,是自己有更多專業知識和理解力的。
比如,如果發現保險業務自己更容易理解,對比之下零售業務就有難度,
那麼,就把更多精力投入保險方面。
 “對一件事情知道得非常深刻非常多,就會給你帶來一些優勢。”
芒格的建議也是專業化,
“你不會想去一個牙醫那裡看骨科疾病。
所以最常規的一種方式就是慢慢收窄專業範圍,實現精細化專業化。”


兩位投資大師還談論了關於使用槓桿投資、延遲滿足和學習人性的話題。
巴菲特反對使用槓桿投資,也就是藉錢來投資。
他和芒格都曾目睹過一些高智商的人,因為使用槓桿而把生意搞砸。 “
非常聰明的人,用自己的錢,有很多年的經驗,最後卻一敗塗地。”
關於延遲滿足,雖然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在提倡延遲滿足。
但是巴菲特說,其實及時享樂也是一種方式,尤其是當為了延遲滿足儲蓄讓你不高興時。
巴菲特知道很多有巨大財富的人,並不會因為自己的財富而變得非常開心。
 “開心的程度跟財富的數量並不成正比,你不用在這上面做太多延遲滿足,
現在有一些錢也可以拿出來讓自己生活更開心。”

在對人性的學習上,巴菲特說,
必須通過更多的閱歷和更多的積累去學習人性,這一點是無法通過閱讀學習的。
芒格則引用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一句話:
“看看什麼是行之有效的,然後去行動”。
也就是,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事的,然後去真正踐行。
最後,有人提問,巴菲特和芒格在意見衝突時,如何處理。
巴菲特回答說,也許大家不相信,但是他們合作的六十多年中,
雖然他們會有意見不合,但是,兩個人從來沒有產生過爭執,對彼此生氣。
巴菲特開玩笑說,芒格比他更聰明,
“他覺得不值得花費時間因為某些事情生氣、導致情緒波動。”

以上就是巴菲特和芒格兩位投資大師在2019年股東大會上談到的一些有啟發的觀點。
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本期內容改寫自:2019巴菲特股東大會問答實錄(4萬字版)



---------------------------------------
摘要:
1. 伯克希爾的投資,不是一個中央集中運作的方式,
 公司會有一些專門的人,去了解不同的資產領域,
 包括公共事業、液化天然氣、鐵路,也包括5G或世界上任何一個行業。
2. 巴菲特和芒格喜歡護城河,
 喜歡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但是不想參加一個不理解的比賽。
 如果科技公司確實能建立護城河的話,會非常有價值。
 但還是不會投資看不明白的科技股。
 不過,旗下的投資經理可能會投資,因為他們更熟悉科技領域,這屬於他們的能力圈。
 巴菲特和芒格堅持的原則是:
 持續辨別出那些有護城河的公司,但是,也要待在自己的能力圈內。
 儘管這有時候會犯錯誤,但不會貿然進入一個新領域,僅僅因為別人告訴要這麼做。
 他們可能會僱傭10個完全專注於新領域的人來投資。
 你不會想去一個牙醫那裡看骨科疾病。
 所以最常規的一種方式就是慢慢收窄專業範圍,實現精細化專業化。

3. 開心的程度跟財富的數量並不成正比,
 你不用在這上面做太多延遲滿足,現在有一些錢也可以拿出來讓自己生活更開心。
4. 必須通過更多的閱歷和更多的積累去學習人性,這一點是無法通過閱讀學習的。
 芒格則引用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一句話:“看看什麼是行之有效的,然後去行動”。
 也就是,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事的,然後去真正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