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1

❤內參-有效提升幸福感的三個方法

出處:有效提升幸福感的三個方法


耶魯大學教授勞麗·桑托斯開了一門“幸福快樂課”,吸引了耶魯大學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
桑托斯在課上給出了三個有效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新知報告”介紹了這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做“拆分目標法”
具體來說有三步。第一步,明確一個目標,比如說減肥;
第二步,想想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障礙,
比如你想減肥卻愛吃垃圾食品;
第三步,針對這個問題和障礙制定解決方案,比如想辦法不吃垃圾食品。

“拆分目標法”背後的原因,
是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發現的一個規律,
那就是積極的想法有時反而會引發不快樂,因為我們只把目光聚焦在理想的結果上,
卻忽略了實現結果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過程中很容易失敗,從而引發失落。
而用“拆分目標法”來分析和制定一套方案,
會幫你更容易實現目標,從而帶來更多的滿足和快樂。


第二個方法是用“正向獎勵”建立好習慣
查爾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裡說,
習慣有三個元素,線索、行為、獎勵。
線索就是一遇到這個事兒,就啟動這個習慣,
行為就是具體動作,而獎勵就是你得到的正向反饋,然後不斷加強這個習慣。
比如,無聊是一個線索,不停地刷手機是行為,
獎勵就是用微博、抖音來打發無聊,但這種獎勵只能浪費時間,是一個壞的習慣機制。

那怎麼培養好習慣呢?
強迫自己不看手機是很難做到的,
你能做的,是替換習慣機制裡的“行為”和“獎勵”這兩個環節,
用另一個同樣能帶來愉快的行為,
比如說用運動代替看手機的行為,換來的獎勵就是更充沛的體力。
這樣,一個壞習慣就被好習慣取代了,關鍵在於,對自己想要養成的好習慣,
一定要設計一個馬上能夠兌現的獎勵,
這才能刺激自己不斷重複這個好習慣,直到機制形成。


最後一個提升快樂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為“責任人”
不管是養寵物,還是照顧植物,都會讓你變得更快樂。
在一項研究中,一家養老院收到了一批植物,
一半的人需要自己照顧這些植物,另一半的人不需要,有員工來為他們做。
六個月之後,那些需要自己動手照顧植物的老人,得到的快樂更多,身體和情緒更健康。


---------------------------
摘要:
1. 拆分目標法
 具體來說有三步。
 Step 1:明確一個目標
     比如說減肥。
 Step 2:想想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障礙
     比如你想減肥卻愛吃垃圾食品。
 Step 3:針對這個問題和障礙制定解決方案
     比如想辦法不吃垃圾食品。
 “拆分目標法”背後的原因,
 是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發現的一個規律,
 那就是積極的想法有時反而會引發不快樂,因為我們只把目光聚焦在理想的結果上,
 卻忽略了實現結果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過程中很容易失敗,從而引發失落。

 而用“拆分目標法”來分析和制定一套方案,
 會幫你更容易實現目標,從而帶來更多的滿足和快樂。
2. 用“正向獎勵”建立好習慣
 查爾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裡說,
 習慣有三個元素,線索、行為、獎勵。
 線索就是一遇到這個事兒,就啟動這個習慣,
 行為就是具體動作,而獎勵就是你得到的正向反饋,然後不斷加強這個習慣。
 那怎麼培養好習慣呢?
 你能做的,是替換習慣機制裡的“行為”和“獎勵”這兩個環節,

 比如,強迫自己不看手機是很難做到的,可用另一個同樣能帶來愉快的行為,
 比如說用運動代替看手機的行為,換來的獎勵就是更充沛的體力。
 這樣,一個壞習慣就被好習慣取代了,
 
關鍵在於,對自己想要養成的好習慣,一定要設計一個馬上能夠兌現的獎勵,
 這才能刺激自己不斷重複這個好習慣,直到機制形成。
3. 讓自己成為“責任人”(活得有目標)
 不管是養寵物,還是照顧植物,都會讓你變得更快樂。
 在一項研究中,一家養老院收到了一批植物,
 一半的人需要自己照顧這些植物,另一半的人不需要,有員工來為他們做。
 六個月之後,那些需要自己動手照顧植物的老人,得到的快樂更多,身體和情緒更健康。

內參-葛兆光畢業演講:大學教育和老師的責任

出處:葛兆光畢業演講:大學教育和老師的責任


6月29日,史學大家、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創始院長葛兆光,
在復旦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畢業演講。 
《文匯報》的報導說,和大多數的畢業演講風格不同,
葛兆光的演講中,三次說到“請大家原諒”。

第一次說到請大家原諒,葛兆光錶達了對當前大學的憂心:
“我要說,
所有的大學,而不是某一所大學,都越來越像培訓學校了,
四年的大學課程變成了照本宣科,校園越來越像職業培訓所,
老師和學生像簽訂了合同的甲方和乙方,學生交完錢,上完課,
老師講完課,大家一拍兩散,陳寅恪所講的自由之精神都被丟掉了,
連加拿大學者所講的,大學應該教授的是常識的課程,也被丟掉了……

第二次說到請大家原諒,葛兆光表達的是對一些教學的不滿。
葛兆光認為,
大學的教育會影響到很多學生的命運,
因為“大學時的經歷,就彷佛人生有千萬條道路,你選擇了其中一條,你就必須走下去,
而老師恰恰是引領你選擇道路最初這一段的人,這也是為什麼這個階段的老師非常重要”。
因此,大學傳授知識時,老師必須非常用心地講,學生必須非常用心地聽。
但是,葛兆光說:
“請大家原諒,我要說的是,
我非常反感那些信口開河,譁眾取寵,在課堂上灌水的老師,
也為那些懶懶散散的學生感到可惜。”

第三次說到請大家原諒,
葛兆光希望同學能夠原諒那些有時候可能過於嚴厲和過於焦急的好老師。
他回憶自己當年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的經歷,
一位韓國女留學生,常常因為被老師批評而哭,
因此她問自己的同學,“老師到底愛不愛學生”。
葛兆光在演講中回應,
“老師怎麼會不愛學生呢?但是,老師更重要的是在知識上向學生負責。
唐代的韓愈說,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我認為,除此以外,老師什麼都不是。”


葛兆光在演講中說:
大學不是養雞場,大學也不是歌舞廳,大學更不是股票交易所。
它就是一個傳授知識和保存理想的地方,
希望你們在人生道路上能夠回過頭來意識到,
大學所傳授的知識和倡導的思想對你有多重要。
也希望你們今後在繼續追尋知識和理想的路上,
永遠記得你大學的這四年,也記得你的老師。”


-----------------------------------------
摘要:
所有的大學,而不是某一所大學,都越來越像培訓學校了,
四年的大學課程變成了照本宣科,校園越來越像職業培訓所,
老師和學生像簽訂了合同的甲方和乙方,學生交完錢,上完課,
老師講完課,大家一拍兩散,陳寅恪所講的自由之精神都被丟掉了,
連加拿大學者所講的,大學應該教授的是常識的課程,也被丟掉了……

大學時的經歷,就彷佛人生有千萬條道路,你選擇了其中一條,你就必須走下去,
而老師恰恰是引領你選擇道路最初這一段的人,這也是為什麼這個階段的老師非常重要”。
因此,大學傳授知識時,老師必須非常用心地講,學生必須非常用心地聽。

大學就是一個傳授知識和保存理想的地方,
希望你們在人生道路上能夠回過頭來意識到,
大學所傳授的知識和倡導的思想對你有多重要。
也希望你們今後在繼續追尋知識和理想的路上,
永遠記得你大學的這四年,也記得你的老師。

❤內參-怎樣快速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出處:怎樣快速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如果你剛認識一個人,想快速了解他的健康狀況,有什麼簡單的辦法嗎?
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氣色,但氣色好壞,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科學作者袁越在《三聯生活周刊》寫文章介紹了兩個辦法,
一個是握手,一個是看對方走路的速度。


首先是握手,如果你和對方握手的話,對方握得越有勁,說明身體狀況越好。
因為一個人握力的大小,不是由一組肌肉決定的,而是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
包括許多組小肌肉群的力量、骨骼和關節的狀況,以及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等。
因此,握力可以大致反映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態。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這樣一個研究。
德國科學家找了6000多名身體基本健康的中年人
,測了他們的握力,然後跟踪了這些人25年,
發現他們中年時的握力和25年後的身體狀況呈現強烈的正相關性。
論文建議醫生可以通過測量握力,
找出體弱的病人,提早進行適當的人工干預,防止病人早衰。


如果沒機會和對方握手,或者對方出於禮貌,不願意使勁兒握,
你可以用第二個方法,
看步頻,對方走路越快,說明身體越好。
這裡說的步頻,不是指一個人短時間裡能達到的最快步頻,
而是一個人習慣的步頻,或者可以維持很長時間的走路速度。
我們生活中肯定遇到過走路快的人,就算逛街走路也比別人快。
和握力一樣,步頻也不是幾個簡單因素就能決定的,
而是全身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等組織器官一起努力的結果。

科學家曾經做實驗,研究了步頻和壽命的關係。 
5萬多名身體基本健康的英國中年人參與了這個實驗,
這些人先要評判一下自己的步頻,然後研究人員會跟踪他們長達30年。
除去意外死亡等因素,
研究人員發現,步頻和壽命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不管是死亡率還是心血管等致命疾病的發病率,走路快的人都比走路慢的人低20%以上。
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6月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BMJ)上。
研究人員表示,對於大多數普通中年人來說,每小時6~7.5公里的速度就算非常快了。
如果一個中年人能維持這個速度,表示他的身體狀況很好。



-------------------------------
摘要:
想快速了解他的健康狀況,有什麼簡單的辦法嗎?
一個是握手,一個是看對方走路的速度。

1. 握手
 如果你和對方握手的話,對方握得越有勁,說明身體狀況越好。
 因為一個人握力的大小,不是由一組肌肉決定的,而是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
 包括許多組小肌肉群的力量、骨骼和關節的狀況,以及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等。
 因此,握力可以大致反映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態。
2. 步頻
 對方走路越快,說明身體越好。
 這裡說的步頻,不是指一個人短時間裡能達到的最快步頻,
 而是一個人習慣的步頻,或者可以維持很長時間的走路速度。
 我們生活中肯定遇到過走路快的人,就算逛街走路也比別人快。
 和握力一樣,步頻也不是幾個簡單因素就能決定的,
 而是全身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等組織器官一起努力的結果。
 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普通中年人來說,每小時6~7.5公里的速度就算非常快了。
 如果一個中年人能維持這個速度,表示他的身體狀況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