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2

❤內參-方法:如何更明智地分配你的精力

方法:如何更明智地分配你的精力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覺得自己的精力不夠用。
那怎樣有策略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呢?
領導力策略顧問彼得·布雷格曼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幾個方法。
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你要留意一下,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哪裡?
布雷格曼會
在白天隨機設定自己的手機鬧鈴,鬧鈴響的時候,他就注意一下自己的精力使用狀況,
包括可見的動作(正在做什麼)和不可見的動作(正在想什麼) 。
當你從“精力運用”的角度來看自己的生活時,就會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看事物。
光是做這件“檢查精力”的小事,就能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第二,知道什麼事情對你最重要
布雷格曼認為,知道什麼事情能給生活帶來價值,能讓你在分配精力的時候更明智。
比如,你可能正在跟人談論某個話題,並覺得十分幸福。
如果是這樣,你就是在善用自己的精力。
但對別人來說,談論相同的話題可能就是用錯了精力。

第三,找出那些應該花精力的事情
一旦你知道哪些事情最重要,
就要盡量把這些事情安排在日程表上,讓它們排擠掉會浪費精力的活動。
你也可以用“排擠”的概念思考一下,你希望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哪裡。

第四,找到那些不需要浪費精力的事情。
當你開始注意自己是怎麼分配精力的時候,就能知道哪些行為和想法是在白白浪費精力。
節省精力的最好方法是一開始就不去做某件事,因為某件事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
比如,一開始就不打開電視,比節目看到一半再關掉電視得容易得多。

最後,布雷格曼建議,不要花太多時間想這件事。
你不用做到最好,只要比昨天進步就行了。努力善用精力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會耗損精力。
有時候,要解決某個問題,不是該多做什麼,而是少做什麼。
只要你避開那些不需要花精力的事情,就能更好地分配自己的精力。



----------------------------
摘要:
1. 你要留意一下,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哪裡?
 在白天隨機設定自己的手機鬧鈴,鬧鈴響的時候,他就注意一下自己的精力使用狀況,
 包括可見的動作(正在做什麼)和不可見的動作(正在想什麼) 。
 當你從“精力運用”的角度來看自己的生活時,就會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看事物。
 光是做這件“檢查精力”的小事,就能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2. 知道什麼事情對你最重要
 知道什麼事情能給生活帶來價值,能讓你在分配精力的時候更明智。
 比如,你可能正在跟人談論某個話題,並覺得十分幸福。
 如果是這樣,你就是在善用自己的精力。
 但對別人來說,談論相同的話題可能就是用錯了精力。
3. 找出那些應該花精力的事情
 一旦你知道哪些事情最重要,
 就要盡量把這些事情安排在日程表上,讓它們排擠掉會浪費精力的活動。

 你也可以用“排擠”的概念思考一下,你希望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哪裡。
4. 找到那些不需要浪費精力的事情
 節省精力的最好方法是一開始就不去做某件事,因為某件事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
 比如,一開始就不打開電視,比節目看到一半再關掉電視得容易得多。
5. 不要花太多時間想這件事
 你不用做到最好,只要比昨天進步就行了。努力善用精力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會耗損精力。
 有時候,要解決某個問題,不是該多做什麼,而是少做什麼。

❤內參-為什麼現代人都很焦慮?

出處:何帆:為什麼現代人都很焦慮?


相比起二十年前,現在不論是中產階層,
還是剛步入社會甚至還在求學階段的年輕人,各個群體都呈現出了普遍的焦慮感。
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何帆分享了他對這種普遍焦慮成因的看法。

何帆認為,中產階級的焦慮並不在於社會流動的問題上,
因為中產階級已經流動到目前的水平,相對來說,再往上走通道比較開放。
社會流動性的喪失,主要是對於相對底層的階層來說的
他們原來可以通過參軍、考學、婚姻來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屬性,
但現在參軍的越來越少,大學有些人負擔不起,原來婚姻有很多是跨階層婚姻,
而現在的婚姻都是門當戶對,這些階層上升的道路相當於就被封死了。
中產階級的焦慮主要在於缺乏對未來長期的預期。

何帆分析說,
中產階層有很多未來的事情想不清楚,比如養老問題,
在成熟的經濟體裡,交了養老金和稅之後,就可以把錢全花掉了。
但在國內,我們預料不到等到老的時候還需要多少錢,
養老保險制度現在還並不完善,公共醫療和醫療保險制度現在也不完善,
所以養老還是要靠自己,可是靠自己還需要多少錢?這似乎是個無底洞。
所以在養老問題上每個人都沒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另外,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陷入了“軍備競賽”,
你不得不跟隨整個社會的家長來增加對教育的投入。

何帆認為,普遍焦慮最主要的問題跟政策變化非常快有關係。
為了長期的增長,大家必須需要長期的投資。
為了長期的投資,必須要讓大家形成長期穩定的預期。
何帆認為,
政策一定要給大家一個未來錨定的預期,
“可能一兩年做不了這件事情,但是一定要告訴大家,這是我們以後要去走的(路)。”
如果把預期錨定在十年後,
政策要告訴大家,十年後我們會在什麼地方,會達到什麼目標。
“如果我認為十年之後確實會走到那兒,那我就可以按照十年的視野來佈局。”
而現在,從上到下關注的都是短期,
比如今年的GDP增長率是6.5%還是6.7%等等這樣的短期目標。
如果能夠把預期錨定在未來,那可能大家的焦慮感就會減少。



----------------------------------
摘要:
社會流動性的喪失,主要是對於相對底層的階層來說的
他們原來可以通過參軍、考學、婚姻來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屬性,
但現在參軍的越來越少,大學有些人負擔不起,原來婚姻有很多是跨階層婚姻,
而現在的婚姻都是門當戶對,這些階層上升的道路相當於就被封死了。
中產階級的焦慮主要在於缺乏對未來長期的預期。
中產階層有很多未來的事情想不清楚,比如養老問題,
在成熟的經濟體裡,交了養老金和稅之後,就可以把錢全花掉了。
但在國內,我們預料不到等到老的時候還需要多少錢,
養老保險制度現在還並不完善,公共醫療和醫療保險制度現在也不完善,
所以養老還是要靠自己,可是靠自己還需要多少錢?這似乎是個無底洞。
所以在養老問題上每個人都沒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另外,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陷入了“軍備競賽”,
你不得不跟隨整個社會的家長來增加對教育的投入。

政策一定要給大家一個未來錨定的預期,
可能一兩年做不了這件事情,但是一定要告訴大家,這是我們以後要去走的(路)。

而現在,從上到下關注的都是短期,
比如今年的GDP增長率是6.5%還是6.7%等等這樣的短期目標。
如果能夠把預期錨定在未來,那可能大家的焦慮感就會減少。

內參-觀點:以網絡的視角而非文明的視角看歷史

出處:觀點:以網絡的視角而非文明的視角看歷史


知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和同樣也是歷史學家的兒子小麥克尼爾合作,
出版了一本全球史普及讀物:《麥克尼爾全球史:從史前到21世紀的人類網絡》。
在這本書裡,兩位歷史學家把網絡和聯結作為一個理解人類歷史的核心概念。

接受《上海書評》採訪時,
小麥克尼爾說,他不認為文明這個概念是理解人類歷史的最好方法,
儘管史學大師湯因比曾圍繞這個概念寫了名著《歷史研究》,
之後很多學者也把近代和現代東西方的衝突稱為“文明的衝突”。

小麥克尼爾說,
他強調聯結性,否認文明之間是獨立分離的,
“我自己並不將歷史看作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日本文明等的集合,
我認為它是一系列人類社群的聯結,所以我也不太接受'文明'這樣的概念,
它們常常限於精英文化,很少提及普通的村民、牧人等等。
幾個世紀以來,歷史學家和其他學者覺得這種分類很有用,
但它們主要用於理解精英文化,社會最上層百分之一的人,
他們能識文斷字,了解宗教傳統等等,這一分類對理解大眾沒有太大幫助,
所以我傾向於弱化單個文明的重要性。”
當然,不同的社群和文化之間的確存在差異,但他會用“社會差異”、“文化差異”來表述。

在他看來,人類歷史上的很多變革都來自於“聯繫”,
當個人和群體接觸到新的思考方式、新技術,還有新的疾病時,
這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思維和社會。這種聯繫常常是人類社會變革的驅動力。
比如天花傳到日本、絲綢之路的建立、佛教傳入中國,都是這種聯繫網絡的代表。
總之,歷史學家麥克尼爾認為,
用網絡和聯結的視角看待人類歷史,比用文明的視角來看要更好。


-------------------------
摘要:
小麥克尼爾說,
他強調聯結性,否認文明之間是獨立分離的,
“我自己並不將歷史看作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日本文明等的集合,
我認為它是一系列人類社群的聯結,所以我也不太接受'文明'這樣的概念,
它們常常限於精英文化,很少提及普通的村民、牧人等等。
幾個世紀以來,歷史學家和其他學者覺得這種分類很有用,
但它們主要用於理解精英文化,社會最上層百分之一的人,
他們能識文斷字,了解宗教傳統等等,這一分類對理解大眾沒有太大幫助,
所以我傾向於弱化單個文明的重要性。”
當然,不同的社群和文化之間的確存在差異,但他會用“社會差異”、“文化差異”來表述。

當個人和群體接觸到新的思考方式、新技術,還有新的疾病時,
這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思維和社會。這種聯繫常常是人類社會變革的驅動力。
用網絡和聯結的視角看待人類歷史,比用文明的視角來看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