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內參-怎樣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

出處:怎樣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


隨著大數據的興起,很多人都認為不需要搞清楚事物的因果關係,只要有相關性就夠了。
比如,大數據分析告訴我們,當颶風襲擊某個地區的時候,
那裡的沃爾瑪超市賣的一種草莓餅乾銷量就會上升,沒有人知道是為什麼,
但有了這個信息,只要颶風來了,給草莓餅乾多備貨就行了。
但是,計算機科學家和哲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不同意這個看法,
他在新書《為什麼:因果關係的新科學》
(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裡說,
因果關係是比大數據更基本的東西,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更重要。
得到訂閱專欄 “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介紹了朱迪亞·珀爾的觀點。


朱迪亞·珀爾認為,想要弄清楚因果關係,需要有這樣三個等級的思維方式
第一級思維是觀察,就是通過數據分析做出預測
觀察是尋找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積累經驗。
如今的人工智能也是基於這一點,AlphaGo下圍棋的時候,
並不理解某一步棋有什麼用,只不過它知道走這步贏棋的概率更大。
再比如,你開個便利店,賣牙膏和牙線。
觀察思維問的問題是,如果一個顧客買牙膏的話,他有多大的概率同時也買牙線。
了解了這個問題,你就知道該不該把牙膏和牙線放一起,以及該按什麼比例進貨。

第二級思維叫做干預,也就是預判一個行動的結果
干預就是說,現在把牙膏價格提高一倍,對牙線的銷量有什麼影響。
這不是過去的經驗能告訴你的,過去牙膏的價格可能有過提高一倍的情況,
你不能用那個經驗測試現在這個行動的結果。
因為以前牙膏賣的貴,可能是別的原因,比如牙膏緊缺。
這裡說的干預是,不管別人家的牙膏賣多少錢,
你單方面刻意提高價格,看看對牙線的銷量有什麼影響。


第三級思維叫想像,是對以前發生的事情的反思。
你要問的問題是,如果當時那樣做了,現在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你問的是一個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這叫反事實(counterfactual)分析。
比如,你沒當過程序員。但是你可以想像如果你當了程序員,生活會是什麼樣。
能想像沒有發生的事,就說明你能對過去的事做出反思。能反思,你就可以想辦法改進。
正是有了這種“反事實分析”的能力,我們才會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萬維鋼總結說,這三級思維,分別代表了三個問題:
1.這件事兒發生了,那件事兒是否也跟著會發生?
2.我採取這個行動,會有什麼後果?
3.如果當初我沒有這麼做,現在會怎麼樣?
回答第一個問題也許有數據分析就夠了,回答後兩個問題,就需要因果模型。
你需要知道是什麼導致什麼。有了因果模型,你就能在大腦裡做各種思想實驗,
就能進行權衡比較,也就有能力規劃未來。



---------------------
摘要:
因果關係是比大數據更基本的東西,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更重要。
想要弄清楚因果關係,需要有這樣三個等級的思維方式。
1. 觀察,就是通過數據分析做出預測
 觀察是尋找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積累經驗。
2. 干預,也就是預判一個行動的結果
 干預就是說,現在把牙膏價格提高一倍,對牙線的銷量有什麼影響。
 這不是過去的經驗能告訴你的,過去牙膏的價格可能有過提高一倍的情況,
 但你不能用那個經驗測試現在這個行動的結果。
3. 想像,是對以前發生的事情的反思
 你要問的問題是,如果當時那樣做了,現在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你問的是一個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這叫反事實(counterfactual)分析。
 比如,你沒當過程序員。但是你可以想像如果你當了程序員,生活會是什麼樣。
 能想像沒有發生的事,就說明你能對過去的事做出反思。能反思,你就可以想辦法改進。
 正是有了這種“反事實分析”的能力,我們才會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這三級思維,分別代表了三個問題:
1.這件事兒發生了,那件事兒是否也跟著會發生?
2.我採取這個行動,會有什麼後果?
3.如果當初我沒有這麼做,現在會怎麼樣?

回答第一個問題也許有數據分析就夠了,回答後兩個問題,就需要因果模型。
你需要知道是什麼導致什麼。有了因果模型,你就能在大腦裡做各種思想實驗,
就能進行權衡比較,也就有能力規劃未來。

❤內參-管理大師:世界很現實,理論有什麼用

出處:管理大師:世界很現實,理論有什麼用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大師之一。
他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因為提出“顛覆性創新”理論一舉成名。

“顛覆性創新”理論回答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很多大公司會在小公司發起的挑戰面前不堪一擊。
原因不是這些公司管理得不好,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管理得太好,
導致他們沒有辦法應對對手從低端市場發起的挑戰。
結果,那些最初利潤太低、產品太粗糙的低端創新,最後一點點吞噬了他們的高利潤市場。

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的最新的一個理論是“需要完成的任務”理論。
 “顛覆性創新理論”解釋和預測了為什麼公司會被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挑戰顛覆。
 “需要完成的任務”理論希望回答的是,如何避免在產品開發上,
把自己的命運交給運氣,能夠進行有的放矢的創新。

克里斯坦森是一位管理學家,是一名學者,他主要生活在理論世界;
但是,商業又是一個最重視實踐的領域,商業活動主要發生在實踐世界,
而且,接受的是實踐世界最為直接的反饋,賺錢虧錢、股價漲落都非常直接現實。

實踐世界最理論最直接的質疑就是,理論要在實踐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或者說,現實主義者應該怎麼看待理論,比如商業​​,只要賺錢不就行了嗎?


克里斯坦森在他的作品《與運氣競爭》中,嘗試回答了下這個問題。
首先,克里斯坦森教授認為,運用合適的理論,是他知道的處理問題的最好的途徑。
他以自己為例,作為一名學者,他經常會被要求,
就自己並不熟悉的產業或公司出現的各種商業挑戰給出意見,
“這種情況我每年都會遇到幾百次”。

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他仍然能夠提供自己的見解,
而且會讓對方覺得有用。原因就是,他有一個裝滿了理論的工具箱。
這個工具箱讓他懂得“如何思考”,而不僅僅是思考什麼。

其中最著名、流傳也最廣的例子,
是英特爾的傳奇CEO安迪·格魯夫請他給英特爾的高管解釋他的顛覆性創新理論,
並請他給出建議,英特爾該如何面對低端處理器市場。
克里斯坦森並不熟悉英特爾所在的芯片和處理器行業。
他介紹了自己對鋼鐵行業的研究,那些小鋼鐵廠是如何通過低端市場創新,
最後顛覆大鋼鐵公司的案例。安迪·格魯夫回复說,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隨後沒多久,英特爾就大舉進入了低端處理器市場。

克里斯坦森教授說:“理論有自己的聲音,卻沒有既定的目的。
理論不會轉變自己的想法,不會只適用於某些企業或個人,而不能適用於其他企業或個人。
理論既不正確,也不錯誤,只會根據你所處的環境給出準確的預測。”

因此,他並不認為一講理論,就意味著陷入學術討論,
恰恰相反,理論可以幫助人把注意力放在一個最有用的問題上:是什麼導致了什麼。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哈佛商學院教一門課:成功企業的創建與運營。
他會教給大家多個層面的理論。
然後,他鼓勵學生們戴上理論的眼鏡來分析一家公司的案例。
從理論出發,討論這家公司碰到的問題和機遇的原因。
用理論來預測這家公司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和機遇,
利用理論來預測企業管理者需要採用什麼樣的措施來應對。

其次,克里斯坦森教授說,
優秀的理論本質上就是在抽象“只要……就……”的建議,
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一件事情發生所需要的條件。
所謂“只要……就……”,指的是,只要我們這樣做,就一定會產生那樣的效果。

比如他提出的“需要完成的任務”理論,這個理論是在說,
這個方法能夠幫助你研發出成功有效的創新成果。其他各種理論都是同樣。
優秀的危機管理理論也是建議,只要你這麼做,就會收到怎樣的效果。

以飛機的發明過程為例。飛機的發明當然是受到鳥類飛行的啟發。
最開始時的發明家,都試圖學習鳥類的飛行,
他們按照自己理解的鳥類的飛行條件去加以模仿。
人們認為,羽毛、翅膀和飛行之間有緊密聯繫。但是這些嘗試並不成功。

直到荷蘭裔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總結出了後來大家知道的伯努利原理,
大家才理解了升力的重要性。所謂升力指的是,當空氣流過一個翼狀物體時,
物體下方的空氣會將翼狀物體往上推。
鳥類的翅膀具有翼狀物體的功能,因此流過翅膀的空氣會把鳥類向高處推。

伯努利原理讓人們明白,飛行的條件不是翅膀和羽毛,而是升力。

克里斯坦森教授關於理論的第三個看法是關於如何看待不符合理論的異常現象
他的態度是,要把問題看成一個能夠用來理解原因的機會。
理論不會以一種完整和完美的形式出現。理論是隨著對理論的應用不斷改進的。

克里斯坦森說:“好的理論需要異常現象的出現才能得到改善。
所謂異常現象,就是理論無法解釋的事物。
異常現象的出現,迫使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回到現象的泥潭。
他們需要對理論做出改善,以便能夠為異常現象提供解釋,
或者劃定新的界限,說明理論不應該再哪些領域中使用。
每當發現異常現像或是為異常現象找到解釋的​​時候,
我們就會對世界運轉的方式多一些認識。”

因此,遇到理論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時,要以接受的心態去面對,
並以這些常現象為契機,來讓理論變得更堅實。而不是拋棄理論,徹底轉向經驗主義。

在他看來,學術界很多人有一個荒謬的習慣,
挖空心思進行一些研究,然後“推翻”其他人的理論。這種做法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異常現像沒有辦法推翻任何理論,只是指出了一些理論尚未能夠解釋的東西。”

異常現象的作用,要嘛是幫助設定理論的邊界,也就是它適用於哪些情況,
不適用於哪些情況,要嘛就是幫助建立更好的理論。

以上就是管理學大師克里斯坦森對理論的三點認識,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與運氣競爭:關於創新與用戶選擇》;
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泰迪·霍爾、凱倫·迪倫、戴維·鄧肯;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
摘要:
1. 理論不意味著陷入學術討論,
恰恰相反,理論可以幫助人把注意力放在一個最有用的問題上:是什麼導致了什麼。

2. 優秀的理論本質上就是在抽象“只要……就……”的建議,
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一件事情發生所需要的條件。
所謂“只要……就……”,指的是,只要我們這樣做,就一定會產生那樣的效果。

3. 如何看待不符合理論的異常現象?
要把問題看成一個能夠用來理解原因的機會。
理論不會以一種完整和完美的形式出現。理論是隨著對理論的應用不斷改進的。

“好的理論需要異常現象的出現才能得到改善。
所謂異常現象,就是理論無法解釋的事物。
異常現象的出現,迫使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回到現象的泥潭。
他們需要對理論做出改善,以便能夠為異常現象提供解釋,
或者劃定新的界限,說明理論不應該再哪些領域中使用。
每當發現異常現像或是為異常現象找到解釋的​​時候,
我們就會對世界運轉的方式多一些認識。”

因此,遇到理論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時,要以接受的心態去面對,
並以這些常現象為契機,來讓理論變得更堅實。而不是拋棄理論,徹底轉向經驗主義。
異常現象的作用,要嘛是幫助設定理論的邊界,也就是它適用於哪些情況,
不適用於哪些情況,要嘛就是幫助建立更好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