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內參-方法:新年養成新習慣的星星法則

出處:方法:新年養成新習慣的星星法則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新年伊始訂下了改變自己的計劃,但是不久之後就放棄了。
美國暢銷書作家馬丁·麥德斯(Martin Meadows)在他的新書
《如何做出一項持之以恆的改變》(A Short Book on Making Permanent Changes)
中提出了一個“星星法則”(Star Rules),幫助大家把改變的結果變成習慣。
微信公眾號“遠讀重洋”介紹了這本書。 
“星星法則”由四步組成,
分別是開始(Start)、獎懲(Traction)、堅持(Adherence)、修正(Refinement)。

首先是開始。麥德斯說:
人只會做出那些他不得不做的改變。
如果你的新年計劃對未來生活沒什麼影響,你為什麼還要和自己過不去呢?
他認為,要想做出改變,比如成為早起的人,就要先說服自己:
我為什麼必須早起?要想清楚:“我要改變的動力是什麼?這個動力夠強大嗎?
我為什麼非改變不可呢?對麥德斯自己來說,
他是反复比較了自己早起和熬夜寫作的效率,才決定養成早起的習慣。

其次是獎懲
有最初的動力還不夠,還要用獎懲來提高自​​己的執行力。
麥德斯提出了一套由兩個環節組成的“獎懲方案”。
第一個環節是和親人朋友說出自己想要做的改變,
把“改變自己”和“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聯繫到一起。
第二個環節是合同承諾,與親朋好友約定好後也加上經濟條件,提高對自己的刺激。
比如你特別想減肥,可以在朋友那裡押1000元錢,然後每天給她發一日三餐的圖片,
雙方約定好如果每週暴食一次扣200元,如果堅持一周沒有暴食就獎勵100元。

第三是堅持
在想要放棄的時候,麥德斯說,
不要想堅持下去能得到什麼好處,而是要思考,放棄會帶來哪些不幸。
比如,畢業照上自己就要滿身贅肉了、在朋友那裡押的 1000 塊要打水漂了等等。
這種心態就是利用了人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特性來減少放棄的可能性。
所謂“損失厭惡”,說的是相比獲得收益,人們更願意規避損失。


第四是修正
在一個改變初步形成習慣後,我們要做的也不是不做調整地重複。
你可以思考:還能如何修改計劃,讓這項改變更適合自己一些?
比如,你想堅持4點起床,那你的睡眠時間究竟該是9點、10點還是11點?
中午是否要搭配午覺?如何調整才能讓你的睡眠質量最高?
任何一個好習慣都是因人而異,
勤於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才是讓改變計劃堅持下去的最好方法。



---------------------------
摘要:
“星星法則”由四步組成,
分別是開始(Start)、獎懲(Traction)、堅持(Adherence)、修正(Refinement)。
1. 開始
 人只會做出那些他不得不做的改變。
 如果你的新年計劃對未來生活沒什麼影響,你為什麼還要和自己過不去呢?
 要想做出改變,比如成為早起的人,就要先說服自己:
 我為什麼必須早起?要想清楚:
 我要改變的動力是什麼?這個動力夠強大嗎?我為什麼非改變不可呢?
2. 獎懲
 有最初的動力還不夠,還要用獎懲來提高自​​己的執行力。
 推薦這套由兩個環節組成的“獎懲方案”。
 第一個環節是和親人朋友說出自己想要做的改變
 把“改變自己”和“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聯繫到一起。
 第二個環節是合同承諾,與親朋好友約定好後也加上經濟條件,提高對自己的刺激。
 比如你特別想減肥,可以在朋友那裡押1000元錢,然後每天給她發一日三餐的圖片,
 雙方約定好如果每週暴食一次扣200元,如果堅持一周沒有暴食就獎勵100元。
3. 堅持
 不要想堅持下去能得到什麼好處,而是要思考,放棄會帶來哪些不幸。
 比如,畢業照上自己就要滿身贅肉了、在朋友那裡押的 1000 塊要打水漂了等等。
 這種心態就是利用了人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特性來減少放棄的可能性。
 所謂“損失厭惡”,說的是相比獲得收益,人們更願意規避損失。
4. 修正
 在一個改變初步形成習慣後,我們要做的也不是不做調整地重複。
 你可以思考:還能如何修改計劃,讓這項改變更適合自己一些?
 比如,你想堅持4點起床,那你的睡眠時間究竟該是9點、10點還是11點?
 中午是否要搭配午覺?如何調整才能讓你的睡眠質量最高?
 任何一個好習慣都是因人而異,
 勤於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才是讓改變計劃堅持下去的最好方法。

❤內參-抉擇-更好做決策的方法:計算預期價值

出處:更好做決策的方法:計算預期價值


你可能已經聽過羅振宇在跨年演講最後談到的人生算法問題,
其中分享了一個做決策時引入概率思維的例子。
在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的新書《原則》中,
達利歐也分享了一個同概率有關的做決策的方法,那就是:計算預期價值。

預期價值的計算方法是:
押對決策的概率乘以相應的獎勵,減去押錯的概率乘以相應的處罰。
比如說,押對的獎勵是100美元,概率是60%,押錯的懲罰也是100美元,概率是40%,
那麼預期價值就是100美元乘以60%減去100美元乘以40%,結果是20美元。

理解了預期價值,就會明白,並不是概率最大的情況就一定是最好的情況。
比如,假如某件事情的成功概率只有20%,但是回報是1000美元,失敗的概率高達80%,
但損失只有100美元,
那麼這件事的預期價值就達到了120美元,高於上一個決策的預期價值。
所以,如果你有損失的承受能力,顯然就應該去選這個20%成功概率的事。
儘管它更容易失敗。


懂得了預期價值的概念,就會更聰明地做決策。
比如,如果一件事情押對的概率很小,但是獎勵很高,
押錯的懲罰卻幾乎忽略不計,那就不妨去試一下。
如果一件事情押錯的的懲罰極大,那麼即使概率再小,也要檢查確認。

此外,預期價值也意味著,最好的選擇,是好處多於壞處的選擇,而不是毫無壞處的選擇。
因此,不要因為發生了一些問題就反對某件事,
更應該做的是權衡所有的利弊,然後做決定。



--------------------------------
摘要:
預期價值的計算方法是:
押對決策的概率乘以相應的獎勵,減去押錯的概率乘以相應的處罰。
比如說,押對的獎勵是100美元,概率是60%,押錯的懲罰也是100美元,概率是40%,
那麼預期價值就是100美元乘以60%減去100美元乘以40%,結果是20美元。
理解了預期價值,就會明白,並不是概率最大的情況就一定是最好的情況。
懂得了預期價值的概念,就會更聰明地做決策。
比如,如果一件事情押對的概率很小,但是獎勵很高,
押錯的懲罰卻幾乎忽略不計,那就不妨去試一下。
如果一件事情押錯的的懲罰極大,那麼即使概率再小,也要檢查確認。
此外,預期價值也意味著,
最好的選擇,是好處多於壞處的選擇,而不是毫無壞處的選擇。
因此,不要因為發生了一些問題就反對某件事,
更應該做的是權衡所有的利弊,然後做決定。

❤內參-針對單身人士的4個新發現

出處:針對單身人士的4個新發現


心理學家貝拉·德波羅(Bella DePaulo)專注研究單身人群,
她整理了2017年度針對單身人士的4個新發現。好奇心日報編譯了德波羅的文章。

第一,從人口統計學上看,現在單身人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7年的報告,
美國有超過1億1千萬的成年居民離婚、喪偶或一直單身,占到18歲以上人群的45%。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預測,等現在的年輕人到50歲時,
他們中大約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是終生單身的。


第二,婚姻不再被當做是成年的關鍵部分。
德波羅說,半個世紀前,沒結婚的美國人不會被視為真正的成年人。
根據美國2017年人口普查局的數據,有55%參加全國抽樣調查的人認為,
結婚和生孩子不再是成年人的重要指標,
95%的人更看重“完成正規教育”和“有一個全職工作”。

第三,感情質量不好,自尊也會下降。
研究人員調查了德國超過9000人進入戀愛、結束戀愛、單身的數據,得出結論:
只有當情侶關係和諧穩定,並維持了一年以上時,
人們才能通過一段感情來提高自我價值感;
那些開始戀情但持續不到一年的人,自尊比那些單身的人要更低。


第四,婚姻不意味著會更健康。
社會科學家一直認為結了婚的人要比單身時更健康,
因為他們有了愛的支持,會相互監督、相互照顧。
然而一項調查跟踪了79000名50到​​79歲的美國女性,
記錄了她們三年內的感情狀態,健康數據和生活習慣。
結果顯示,單身或離婚的女性普遍比已婚女性更健康。



----------------------------
摘要:
1. 從人口統計學上看,現在單身人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2. 婚姻不再被當做是成年的關鍵部分

 半個世紀前,沒結婚的美國人不會被視為真正的成年人。
 根據美國2017年人口普查局的數據,有55%參加全國抽樣調查的人認為,
 結婚和生孩子不再是成年人的重要指標,
 95%的人更看重“完成正規教育”和“有一個全職工作”。
3. 感情質量不好,自尊也會下降
 研究人員調查了德國超過9000人進入戀愛、結束戀愛、單身的數據,得出結論:
 只有當情侶關係和諧穩定,並維持了一年以上時,
 人們才能通過一段感情來提高自我價值感;
 那些開始戀情但持續不到一年的人,自尊比那些單身的人要更低。
4. 婚姻不意味著會更健康
 社會科學家一直認為結了婚的人要比單身時更健康,
 因為他們有了愛的支持,會相互監督、相互照顧。
 然而一項調查跟踪了79000名50到​​79歲的美國女性,
 記錄了她們三年內的感情狀態,健康數據和生活習慣。
 結果顯示,單身或離婚的女性普遍比已婚女性更健康。

❤內參-吳軍:寫作以及人生思維轉換

出處:吳軍:寫作以及人生思維轉換


昨天的文章分享了吳軍對時間管理、做減法和跨界等問題的看法分享,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吳軍關於寫作的心得以及他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思維。

寫作
在谷歌工作期間,吳軍受邀在谷歌中國的博客“谷歌黑板報”上寫IT行業發展史。
因為寫得有趣好讀,這一系列文章獲得了讀者的喜愛,
谷歌的這個博客也因此獲得了超過百萬的訪問量。

這一系列文章於是結集成了一本書《浪潮之巔》。
後來,他又在“谷歌黑板報”上寫了《數學之美》。
寫完這兩本書,吳軍對寫書這事就有了自信。
他發現自己能把問題講清楚,講完後大家反饋還不錯,自己也能有一些收穫。
於是寫書就成為了一件值得做的事,之後他寫了一系列的著作。

對於寫作,吳軍認為,不可能取悅所有人。
寫作要看讀者是什麼人,然後針對他們的興趣去講述。
寫一本書,結構很重要。
結構設計就像帶著讀者爬樓梯,複雜的問題要經過分解,拆成一些簡單的問題講明白。
道理很簡單,十米高的台階沒有人能爬上去,
只有把它分解成20個半米高的,或者30個更矮一點的台階才能慢慢爬上去。

而具體地寫要寫得引人入勝,不能一口氣把想講的東西講出來,而是開始時要做足鋪墊。
吳軍認為,寫作是一個雙向對話,不是廣播,不是“我知道這些東西,你都得接受它”。
很多書讀者覺得難懂,那可能是因為作者從自己的角度把話講完了,而沒有照顧到讀者。

在上大學時,吳軍覺得一些老師講課比較乏味,讓人開小差、睡覺、逃課。
在清華讀書的吳軍就跑到臨近的北大去聽課,
他發現兩所學校的講課差別很大,哪怕是數學差別都很大,北大的課更注重講得有趣味性。
他當時想,以後自己有機會站在講台上,不能用無趣的方式傳播知識。
現在,吳軍去講課,會追求既讓聽眾聽得明白,還要聽得高興。
不是說自己覺得內容重要,就要全倒給聽眾讓人記住,
而是考慮聽眾是誰,有什麼樣的背景知識,要有針對性。這其實和寫作的道理一樣。


不同思維

從大學老師到國外留學,從做科研到進企業,如今吳軍又成為了投資人。
其間,他也經歷了不同人生階段的思維轉換。

比如,在學校做科研就和企業裡的思維不一樣。
就拿如今熱門的語音識別來說,把識別率做到95%和95.2%,
要是搞科研發論文,95.2%的識別率就是第一名,95%的論文就不太好發表。

但在企業裡做產品,就得考慮成本問題。用語音識別把語音翻譯成文字,
一千個字裡對了九百五十二個字還是九百五十個字,
對用戶來說幾乎沒有差別,但不同識別率會有不同的成本投入。

在時間節奏上,做研究通常是拿到一個國家項目,用三年做完,
趕每年兩次學術會議,會議上要發論文。在科研中沒有人來干擾,可以想著自己的節奏。
而做產品,你並不知道競爭對手什麼時候就推出新產品了,
所以公司業務沒有明確固定的時間節點,時時都可能調整。
很多科研人到公司做產品做不好,原因就在於此。

工作方式不一樣了,連帶著思維方式也不一樣了。

吳軍最初進入谷歌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一開始想著做一個季度的計劃,
然後倒推,什麼時候該代碼封存,什麼時候用於開發。

後來,他們在做搜索引擎的反作弊時,作弊者在他們做到一半時方向就改變了,
這時再繼續跟著對方去反作弊是行不通的。
儘管他們團隊最後做到能揪出40%的作弊結果,無法做到100%都解決,
但也獲得了谷歌工程獎。至於剩下的,就再想別的辦法去解決。

如今做投資,也需要吳軍建立新的思維。
投資不同於企業工作,在企業裡,下屬方向不對,管理者可以去調整。
但投資是投資人把錢交給創業者,最終讓創業者自己去做事。
創業者的想法可能跟投資人完全不一樣,而這時,投資人只能選擇信任他。
這就像坐車,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人只能選擇相信司機,
“如果被送到大海裡去了,就自認倒霉。”
而融資的過程,就是這些“司機”把過去開車的行車記錄給投資人看看,
講講經驗,信的話投資人就上車。
其實,開車的人都有經驗,就是他們很怕副駕駛指指點點,指點越多越開不好。

以上,就是吳軍分享的他的寫作心得以及做不同事情的不同思維,
希望能對你的生活或工作有所啟發。



-----------------------------
摘要:
1. 寫作
 對於寫作,吳軍認為,不可能取悅所有人。
 寫作要看讀者是什麼人,然後針對他們的興趣去講述。
 寫一本書,結構很重要。
 結構設計就像帶著讀者爬樓梯,複雜的問題要經過分解,拆成一些簡單的問題講明白。
 道理很簡單,十米高的台階沒有人能爬上去,
 只有把它分解成20個半米高的,或者30個更矮一點的台階才能慢慢爬上去。
 
 而具體地寫要寫得引人入勝,不能一口氣把想講的東西講出來,而是開始時要做足鋪墊。
 吳軍認為,寫作是一個雙向對話,不是廣播,不是“我知道這些東西,你都得接受它”。
 很多書讀者覺得難懂,那可能是因為作者從自己的角度把話講完了,而沒有照顧到讀者。


 在上大學時,吳軍覺得一些老師講課比較乏味,讓人開小差、睡覺、逃課。
 在清華讀書的吳軍就跑到臨近的北大去聽課,
 他發現兩所學校的講課差別很大,
 哪怕是數學差別都很大,北大的課更注重講得有趣味性。
 他當時想,以後自己有機會站在講台上,不能用無趣的方式傳播知識。
 現在,吳軍去講課,會追求既讓聽眾聽得明白,還要聽得高興。
 不是說自己覺得內容重要,就要全倒給聽眾讓人記住,
 而是考慮聽眾是誰,有什麼樣的背景知識,要有針對性。這其實和寫作的道理一樣。

2. 不同思維
 比如,在學校做科研就和企業裡的思維不一樣。
 就拿如今熱門的語音識別來說,把識別率做到95%和95.2%,
 要是搞科研發論文,95.2%的識別率就是第一名,95%的論文就不太好發表。
 但在企業裡做產品,就得考慮成本問題。用語音識別把語音翻譯成文字,
 一千個字裡對了九百五十二個字還是九百五十個字,
 對用戶來說幾乎沒有差別,但不同識別率會有不同的成本投入。

 在時間節奏上,做研究通常是拿到一個國家項目,用三年做完,
 趕每年兩次學術會議,會議上要發論文。在科研中沒有人來干擾,可以想著自己的節奏。
 而做產品,你並不知道競爭對手什麼時候就推出新產品了,
 所以公司業務沒有明確固定的時間節點,時時都可能調整。
 很多科研人到公司做產品做不好,原因就在於此。

 如今做投資,也需要吳軍建立新的思維。
 創業者的想法可能跟投資人完全不一樣,而這時,投資人只能選擇信任他。
 這就像坐車,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人只能選擇相信司機,
 “如果被送到大海裡去了,就自認倒霉。”
 而融資的過程,就是這些“司機”把過去開車的行車記錄給投資人看看,
 講講經驗,信的話投資人就上車。
 其實,開車的人都有經驗,就是他們很怕副駕駛指指點點,指點越多越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