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內參-經驗:如何通過問清目的來更好地工作

出處:經驗:如何通過問清目的來更好地工作


孫陶然是拉卡拉集團的創始人,他也是藍色光標和考拉基金的聯合創始人。
孫陶然寫的《創業36條軍規》已成為創業領域的暢銷書。
在新書《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中,孫陶然系統介紹了他的管理經驗。
在拉卡拉的企業文化中,第一環就是先問目的。
孫陶然認為,如果工作中能先問清楚目的,人們手頭上至少有一半的事情是不會去做的。
先問目的就是先搞清楚自己終極目標是什麼,然後再決定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孫陶然認為,
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都有多個、多層目的,
一件事的目的有很多層,表層目的之下還有深層目的,
深層目的之下還有更深層目的,最深層的目的就是終極目的。
他說,關鍵要搞清楚做事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做事之前先問清楚目的能讓我們做對的事情、放棄不該做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對。

而要問清楚目的可以通過三個問題來進行:
第一,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這一問的核心,是要問清楚自己做此事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做事情要依據終極目的而非表層目的來做判斷。
 問目的,原則上至少要深入地問三層,才可能觸及到終極目的。
第二,這個終極結果是不是我一定想要的?
 問清楚了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的真實目的之後,
 還要進一步問自己:如果這個終極目的能達成,是不是我應該做的?
第三,考慮到機會成本,這件事還是我想做的嗎?
 任何事情都有機會成本,
 為了A事情,在同樣時間裡我們就必須放棄B、C、D等其他所有的事情。
 在這裡,B、C、D就是做A這件事情的機會成本,考慮到這個,你還會做嗎?

這三個問題其實就是從想不想、該不該、值不值層面進行思考,
基本上可以幫你想清楚要不要做一件事。
孫陶然說,如果凡事都“先問清楚目的”,
那些不是我們想做的、不是我們擅長做的、與我們的主目標無關的事情,
都是應該選擇不去做的。



---------------------------------
摘要:
1.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這一問的核心,是要問清楚自己做此事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做事情要依據終極目的而非表層目的來做判斷。
 問目的,原則上至少要深入地問三層,才可能觸及到終極目的。
2. 這個終極結果是不是我一定想要的?
 問清楚了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的真實目的之後,
 還要進一步問自己:如果這個終極目的能達成,是不是我應該做的?
3. 考慮到機會成本,這件事還是我想做的嗎?
 任何事情都有機會成本,
 為了A事情,在同樣時間裡我們就必須放棄B、C、D等其他所有的事情。
 在這裡,B、C、D就是做A這件事情的機會成本,考慮到這個,你還會做嗎?

❤內參-為什麼運動員會有“幸運動作”

出處:為什麼運動員會有“幸運動作”


很多運動員都會有自己的幸運動作,比如說棒球運動員會在擊球前,會摸摸帽子,
在空中畫個十字,或者在比賽前吃固定的食物,穿特製的內褲等。
他們認為這些動作能幫助自己成功進球,但在旁人看來,這些動作和贏球似乎沒什麼關係。
那運動員為什麼會把這些動作和進球聯繫起來呢?
發表在科學雜誌《鸚鵡螺》上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三個原因,
公眾號“利維坦”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個原因是,多巴胺會讓運動員把一些動作和成功聯繫起來。
體中的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傳遞信息。研究證明,
多巴胺會讓人們把一些動作和某些不常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讓人認為這是一個規律。
比如說棒球運動員在打出一個本壘打之後,除了技術因素外,
多巴胺會讓運動員認為這次進球還和自己擊球前摸了鼻子或者整理了頭髮有關,
是這個動作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氣,這個動作就會變成運動員的“幸運動作”。


第二個原因是,在不確定的環境裡,人會更迷信
英國有個人類學家說過,如果漁夫打漁的收穫穩定,他們不會去總結幸運動作,
但是收穫不穩定時,他們就會建立一套迷信儀式,
比如在捕魚期間刻意表現出一些動作、念一些咒語等。
這個例子說明,
當人們對事情了解的越少,就越想要創造出一個模式或者編造一個故事來進行解釋,
而且還會覺得,如果自己這樣做了,就更容易成功。
這也是為什麼在棒球場上,擊球手們往往都會有自己的幸運動作,
而守門員卻很少有,因為擊球手擊中球的原因更複雜、更不可控。


第三個原因是,人們會放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巧合
心理學家拉瑪·法爾克(Ruma Falk)在實驗中要求參與者閱讀一些和巧合有關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一部分的主角就是參與者自己,還有一部分的主角是別人,
結果發現,人們總是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巧合更神奇。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別人想到一位老朋友時,這位老朋友恰好打電話給他,
人們會覺得,嗯,這也沒什麼,這不是很常見嗎?
但如果是你自己在想念一位老朋友時,他碰巧打電話給你,
你會覺得這裡頭一定有什麼玄機。
運動員也不例外,每一次成功時,他們都會放大其中的巧合,認為這是一個規律。



-----------------------------
摘要:
1. 多巴胺會讓運動員把一些動作和成功聯繫起來
 人體中的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傳遞信息。研究證明,
 多巴胺會讓人們把一些動作和某些不常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讓人認為這是一個規律。
 比如說棒球運動員在打出一個本壘打之後,除了技術因素外,
 多巴胺會讓運動員認為這次進球還和自己擊球前摸了鼻子或者整理了頭髮有關,
 是這個動作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氣,這個動作就會變成運動員的“幸運動作”。
2. 在不確定的環境裡,人會更迷信
 當人們對事情了解的越少,就越想要創造出一個模式或者編造一個故事來進行解釋,
 而且還會覺得,如果自己這樣做了,就更容易成功。
 這也是為什麼在棒球場上,擊球手們往往都會有自己的幸運動作,
 而守門員卻很少有,因為擊球手擊中球的原因更複雜、更不可控。
3. 人們會放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巧合
 一部分的主角就是參與者自己,還有一部分的主角是別人,
 結果發現,人們總是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巧合更神奇。

❤內參-菲利普·羅斯:寫作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挫敗

出處:菲利普·羅斯:寫作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挫敗


5月22日,85歲的美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去世。
他是當代獲獎最多的美國作家之一,
曾獲得兩次美國國家圖書獎,兩次美國國家書評獎,三次福克納文學獎。
他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共出了31本書,代表作有《美國牧歌》《人性的污穢》
《反美陰謀》等。他的創作主題覆蓋猶太人生活,性和美國理想。

2012年,菲利普·羅斯宣布從作家的身份退休,
他在家中電腦上貼了一張字條:“與寫作的戰鬥結束了。”
對他來說,寫作像一場戰鬥,也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挫敗。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剛做完手術的他曾這樣說:
“我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寫作。我不再有那種忍耐挫敗的毅力。
寫作是一種挫敗——是每天都要面對的挫敗,更別提羞辱的感覺。
就像棒球一樣,你總是輸掉2/3的比賽。”
他說,自己再也不能忍受寫了5頁紙然後把它們全扔掉的日子了。

創作初期花幾個月時間寫出大量內容,
挑出最有生氣的幾段,把剩下的內容扔掉,是菲利普·羅斯開始一本新書的方法。
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菲利普·羅斯解釋了這種做法。
羅斯說,這麼做是想要從素材中找到“可以鑿進新書的中心的東西,
像一個磁鐵一樣把所有東西吸引過去”。
很多時候,要寫一百多頁才會出現一個有生氣的段落,
這時他才覺得可以了,找到了開頭,把它當作全書第一段。
他用紅筆把素材中有生氣的段落、句子,甚至是幾個詞組劃出來,
然後打到一張紙上,這樣找到了能給全書定調的那份活力。

這種做法很難,不過有助於菲利普·羅斯的創作。
他說:“在你開始(一本書)的時候,你找的是那些會抗拒你的東西。你是在找麻煩。
有些創作的開頭會讓我感到疑惑,疑惑不是因為寫得太艱難,而是因為還不夠艱難。
流暢有可能是一種什麼事情都沒發生的標誌;
事實上,流暢可能會是讓我停下來的標誌。
反而是身處黑暗,只能從一個句子挪向下一個句子,這會讓我知道自己可以繼續。”



-------------------
摘要:
創作初期花幾個月時間寫出大量內容,
挑出最有生氣的幾段,把剩下的內容扔掉,是菲利普·羅斯開始一本新書的方法。
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菲利普·羅斯解釋了這種做法。
羅斯說,這麼做是想要從素材中找到“可以鑿進新書的中心的東西,
像一個磁鐵一樣把所有東西吸引過去”。
很多時候,要寫一百多頁才會出現一個有生氣的段落,
這時他才覺得可以了,找到了開頭,把它當作全書第一段。
他用紅筆把素材中有生氣的段落、句子,甚至是幾個詞組劃出來,
然後打到一張紙上,這樣找到了能給全書定調的那份活力。

這種做法很難,不過有助於菲利普·羅斯的創作。
他說:“在你開始(一本書)的時候,你找的是那些會抗拒你的東西。你是在找麻煩。
有些創作的開頭會讓我感到疑惑,疑惑不是因為寫得太艱難,而是因為還不夠艱難。
流暢有可能是一種什麼事情都沒發生的標誌;
事實上,流暢可能會是讓我停下來的標誌。
反而是身處黑暗,只能從一個句子挪向下一個句子,這會讓我知道自己可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