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

❤內參-如何通過寫作建立批判性思維

出處:如何通過寫作建立批判性思維


艾琳·墨菲(Eileen Murphy)是教育科技公司ThinkCERCA的創始人,
她的目標是幫老師和學生從議論文寫作中學習批判性思考。
比爾·蓋茨的蓋茨基金會投資了這家公司。

如何通過寫作幫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呢?具體來說有5步,
公司名稱中的CERCA就對應著這5個步驟,
分別是立論(Claim)、論據(Evidence)、推論(Reasoning)、
駁論(Counterargument)、適應聽眾(Audience)。公眾號“外灘教育”介紹了艾琳的理念。


首先,立論”是當你面對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的時候,你會想到的一些問題,
比如,讀到一篇文章,你可能會想,這篇文章想說什麼?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作者提供了哪些信息?作者是用什麼寫法吸引讀者的?等等。
記住這些框架,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雜亂的想法就會變得清晰。

接著,“論據”和“推論”,往往會同時出現在討論階段,討論的過程就是批判性思考的過程。
怎樣提出有說服力的論據,怎樣用邏輯通順、關聯性緊密的例子來說清楚自己的想法,
是這個階段的關注重點。

下一步是“駁論”
這裡的關鍵在於,不僅要理順自己的想法,
還要能看到“別人怎麼說,以及別人為什麼這麼說”。
同觀點會影響我們的想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自己的立場,
而應提醒自己要進行更嚴謹的思考和判斷。
有反對觀點出現其實是一件好事,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尊重不同的觀點。

最後是“適應聽眾”。這裡的意思不是“迎合聽眾”。
“適應聽眾”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通過獨立思考、舉例論證的過程,
已經形成了自己想法,只是在表達觀點時,更關注聽眾,
用聽眾更能理解的方式去考慮問題、解釋問題。
不管學生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工作,“觀眾意識”都很重要。
平時在溝通中出現不順暢的情況,就是因為人們忽視了這一點。

在艾琳看來,這些步驟在5個方面都幫助到了學生:
立論,也就是提出觀點,這要求學生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勢;
論據和推論的過程,考驗學生蒐集有效信息、支持自己觀點的能力;
駁論中,學生會受到他人觀點的挑戰,
這就相當於同時接受了邏輯思維、承受力、接受度和毅力的挑戰;
而適應聽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寫作的羅盤,指引著文章的走向。



---------------------------------
摘要:
1. 立論
 當你面對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的時候,你會想到的一些問題,
 比如,讀到一篇文章,你可能會想,這篇文章想說什麼?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作者提供了哪些信息?作者是用什麼寫法吸引讀者的?等等。
 記住這些框架,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雜亂的想法就會變得清晰。
2. 論據、推論
 往往會同時出現在討論階段,討論的過程就是批判性思考的過程。
 怎樣提出有說服力的論據,
 怎樣用邏輯通順、關聯性緊密的例子來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是這個階段的關注重點。
3. 駁論
 這裡的關鍵在於,不僅要理順自己的想法,
 還要能看到“別人怎麼說,以及別人為什麼這麼說”。
 不同觀點會影響我們的想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自己的立場,
 而應提醒自己要進行更嚴謹的思考和判斷。
 有反對觀點出現其實是一件好事,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尊重不同的觀點。
4. 適應聽眾
 這裡的意思不是“迎合聽眾”。
 “適應聽眾”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通過獨立思考、舉例論證的過程,
 已經形成了自己想法,只是在表達觀點時,更關注聽眾,
 用聽眾更能理解的方式去考慮問題、解釋問題。
這些步驟在5個方面都幫助到了學生:
立論,也就是提出觀點,這要求學生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勢;
論據和推論的過程,考驗學生蒐集有效信息、支持自己觀點的能力;
駁論中,學生會受到他人觀點的挑戰,
這就相當於同時接受了邏輯思維、承受力、接受度和毅力的挑戰;
而適應聽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寫作的羅盤,指引著文章的走向。

❤內參-怎麼找到關鍵崗位的最佳人選

出處:職場:怎麼找到關鍵崗位的最佳人選


馬爾科・扎帕科斯塔(Marco Zappacosta)是Thumbtack的創始人,
這是一家美國很受歡迎的本地交易服務平台,
如果你有修水管、修車這樣的服務需求,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解決。
馬爾科創業以來最滿意的地方是組建了一個高效的團隊。
在一篇文章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招聘心得,公眾號“紅杉匯”編譯了這篇文章。

馬爾科招人的第一步,是精簡職位的描述
馬爾科認為,
招聘的一個誤區就是對職位的描述過於寬泛,
經常會看到一個職位上附加了十幾種不同的技能,
“沒有人能夠完美符合那些長篇大論的要求,
到頭來,你只會得到一個各項平平,但關鍵技能卻又不精通的人”。
Thumbtack在招聘時,會重點考察候選人身上最重要的三種技能。
如果候選人在其他領域可能有所欠缺,可以通過聘用其他優秀人才來補足。

接下來,馬爾科會面試兩次候選人
第一次是為了初步了解候選人,評估一下他的技能。
第二次是剖析候選人的一些經歷,進入正題,討論職位問題,包括工作中的挑戰和機遇。
通過第二次面試,觀察候選人適不適合他面試的職位。
馬爾科分享了一些具體的技巧,
比如,不要直接問對方他工作的動力是什麼,
而是問他職業生涯中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是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會暴露面試者的價值觀。
再比如,馬爾科會問面試者對公司有什麼展望,
如果面試者給出的答案是希望公司未來能被巨頭收購,
而創始人的目標是上市,說明雙方對未來的期待是不同的。

另外,馬爾科還會讓對方展示最壞的一面。一個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人肯定有過慘敗。
如果沒有,要嘛他的經歷不夠豐富,要嘛他不願意袒露心聲,或者是他沒有自知之明。
總之,不能談論自己的重大失誤通常不是個好兆頭。

最後,馬爾科會通過私下了解,評估候選人的能力。
馬爾科會去找很多人,了解候選人擅長的領域、幫助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
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私下了解時,馬爾科還會問到:
“其他人對他有什麼評價?”這個問題比“你對他有什麼評價”更好。
因為這樣更容易讓人說真話,面試官審查回答的難度也更低。

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
摘要:
1. 精簡職位的描述
 招聘的一個誤區就是對職位的描述過於寬泛,
 經常會看到一個職位上附加了十幾種不同的技能,
 “沒有人能夠完美符合那些長篇大論的要求,
 到頭來,你只會得到一個各項平平,但關鍵技能卻又不精通的人”。
 Thumbtack在招聘時,會重點考察候選人身上最重要的三種技能。
 如果候選人在其他領域可能有所欠缺,可以通過聘用其他優秀人才來補足。
2. 面試兩次候選人
 第一次是為了初步了解候選人,評估一下他的技能。
 第二次是剖析候選人的一些經歷,進入正題,討論職位問題,包括工作中的挑戰和機遇。
 比如,不要直接問對方他工作的動力是什麼,
 而是問他職業生涯中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是什麼,
 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會暴露面試者的價值觀。
 還會讓對方展示最壞的一面。一個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人肯定有過慘敗。
 如果沒有,要嘛他的經歷不夠豐富,要嘛他不願意袒露心聲,或者是他沒有自知之明。
 總之,不能談論自己的重大失誤通常不是個好兆頭。
3. 通過私下了解,評估候選人的能力
 找很多人了解候選人擅長的領域、幫助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
 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私下了解時,馬爾科還會問到:
 “其他人對他有什麼評價?”這個問題比“你對他有什麼評價”更好。
 因為這樣更容易讓人說真話,面試官審查回答的難度也更低。

❤內參-減負-吳伯凡:怎樣緩解焦慮,找到幸福感

出處:吳伯凡:怎樣緩解焦慮,找到幸福感


焦慮是現代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也是每個人都想擺脫的一種情緒。
得到訂閱專欄《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的主理人吳伯凡在一次演講中,
分析了現代人的焦慮問題,並且提供了一些緩解焦慮的建議。
公眾號“伯凡時間”整理了演講內容。


吳伯凡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人的焦慮問題。
首先,焦慮的本質是人的精神活動留下的垃圾
如今引發我們念頭的外在因素越來越多,但凡一個人起心動念,肯定會留下精神垃圾。
精神垃圾的總量在不斷上升,然而我們處理這種垃圾的能力不僅沒上升,反而在下降,
於是就引發了焦慮。

其次,吳伯凡認為,焦慮的程度主要跟我們的心智管理的能力有關
跟我們的工作量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有時候是負相關的,
人們在沒事做的時候,反而會有很多焦慮。
一個焦慮的人,並不代表他有很多事情要做,或者即將要做很多事情,
有時候反而表示他做的事情很少。

再次,焦慮是一種“精神熵”
也就是精神自然而然地趨向混沌與無序、喧囂與騷動的狀態。
“精神熵”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裡提出的概念。
“熵”在物理學上,指的是系統的混亂程度,
熵的增加,表示系統從比較有序、有規則的狀態,走向無序和混亂的狀態。
吳伯凡說,要想避免精神上出現這種狀況,
就要輸入能量和手段,克服“熵增”,製造“負熵流”。負熵的意思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
通俗點兒說,就是進行“心智能量管理”。
不幸福、焦慮、痛苦,都是因為我們缺乏“心智能量管理”。

此外,吳伯凡還提到,焦慮與人們缺乏幸福的能力也有關係。
他覺得,
如今社會越來越富裕,所以其實人們其實不缺乏幸福的條件,而是缺乏幸福的能力。
但人們經常把不幸福歸結為缺少各種條件,而很少反省自己有沒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雖然任何一種幸福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物質條件,
比如身體的健康、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等,但我們常常誇大條件的重要性。

吳伯凡說,
我們已經擁有的資源和條件,常常因為某種心理習慣而被自動清零了,
導致我們處於一種心理上的貧困感。這種心理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感。
我們會忽視自己已經擁有的相當重要、但又看似不稀缺的東西,
而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上。
讓我們產生持續焦慮的,不是真的貧困(絕對貧困),
而是被比較出來的貧困(相對貧困)。

那怎樣才能緩解焦慮,感受到幸福呢?吳伯凡給了幾個建議。
第一,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呢?吳伯凡引用了《緊迫感》這本書裡的說法。
以拆彈為例,一個定時炸彈五分鐘後將被引爆,
拆彈人員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驟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彈。
在固定時間裡完成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
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
所以,我們首先要努力讓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
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製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第二,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一個人的心智能量也遵從能量守恆定律,
如果一個人很容易被無關的瑣事綁架,
他的心智能量就會因為被過多地耗散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很難專注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計算機,心智能量就是運算能力,
而焦慮就像電腦病毒,瑣碎的事情就是電腦製造的垃圾,
如果這兩者太多,肯定會造成電腦運行卡頓。
所以,解除焦慮的第二步,
就是像華為有句口號說的那樣,“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
只關注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我們要了解幸福的本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慾望是分母,慾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
當一個人沒有了超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慾望時,內心的焦慮就會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吳伯凡建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如果你此刻感到焦慮,
不妨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成一個清單,放在抽屜裡,過一個星期再看。
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記不清了,因為它們已經自動解決了,真正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總之,吳伯凡認為,
你要把自己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數有意義的事情上,
一旦你堅持下去,就會經歷一個改變的過程,從而獲得幸福感。
你會越來越滿意這種狀態,焦慮也會逐漸減少。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焦慮與“幸(福)無能”》,見於公眾號“伯凡時間”。



----------------------------
摘要:
1. 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呢?吳伯凡引用了《緊迫感》這本書裡的說法。
 以拆彈為例,一個定時炸彈五分鐘後將被引爆,
 拆彈人員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驟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彈。
 在固定時間裡完成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
 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
 所以,我們首先要努力讓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
 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製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2. 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如果一個人很容易被無關的瑣事綁架,
 他的心智能量就會因為被過多地耗散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很難專注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解除焦慮的第二步,
 就是像華為有句口號說的那樣,“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
 只關注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3. 我們要了解幸福的本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慾望是分母,慾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
 當一個人沒有了超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慾望時,
 內心的焦慮就會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如果你此刻感到焦慮,
不妨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成一個清單,放在抽屜裡,過一個星期再看。
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記不清了,因為它們已經自動解決了,真正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特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