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內參-孩子希望父母明白的4件事

出處:孩子希望父母明白的4件事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麼孩子們對於父母又有哪些期待呢?
作家斯瓦蒂和自己的女兒斯瓦拉合寫了一本書,
這本書是她們的採訪記錄,她們採訪了大約200名8歲至18歲的孩子,
以了解孩子們對父母的看法,以及他們希望父母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她在TED沙龍演講分享了採訪中孩子們最希望父母明白的4件事。

第一,和父母意見不同,不等於不尊重父母。
在採訪中,孩子們提到最多的是,父母通常希望孩子可以無條件服從,
任何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行為都會被視作叛逆心理作祟。
哪怕只是有意見上的分歧,很多父母仍然會惱怒,他們會覺得孩子不夠尊重自己。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尊重自己的意見,耐心了解他們決定背後的原因。

第二,孩子們不需要父母的過度誇獎。
斯瓦蒂說,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傾注非常多的情感,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會說“你是最棒的”,所以,孩子們也常常會過高地估計自己。
但是在採訪中,
孩子們普遍表示,他們其實並不喜歡這些誇張的讚美,而是希望父母給出更真實地反饋。

第三,不要總是給孩子貼標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比孩子大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其他長輩,
都可以自由地發表他們對孩子應該怎樣做的意見。
斯瓦蒂的一位採訪對象告訴她,自己一直被身邊的人貼標籤,
被老師貼上了英語不好的標籤;被母親稱為頑皮的孩子;
被姐姐貼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標籤。這些標籤讓孩子們很苦惱。

第四,父母不應該如此關注結果。
斯瓦蒂說:“父母喜歡所有可衡量的結果。”和斯瓦蒂交談過的孩子們表示,
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因為父母常常強調成績、獎項、比賽分數和升學結果。
孩子們希望,他們的努力可以得到父母關注和重視,即使結果並不理想。


---------------------------------------
摘要:
1. 和父母意見不同,不等於不尊重父母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尊重自己的意見,耐心了解他們決定背後的原因。
2. 孩子們不需要父母的過度誇獎
 孩子們普遍表示,他們其實並不喜歡這些誇張的讚美,而是希望父母給出更真實地反饋。
3. 不要總是給孩子貼標籤
4. 父母不應該如此關注結果

 父母喜歡所有可衡量的結果。
 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因為父母常常強調成績、獎項、比賽分數和升學結果。

❤內參-3種制定日程安排的好方法

出處:3種制定日程安排的好方法


關於任務管理和效率提升,我們都聽過很多方法。
不過,每個人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都不一樣,
也並不存在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完美提升效率的方法。 
《快公司》雜誌網站的一篇文章就建議,與其套用某個“公式”,
不如組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日程安排。文章也介紹了3種幫你更好地制定日程安排的建議。

第一,時間框架法
這個方法是說,提前規劃好明天要做的事,要具體到哪個時段做哪件事、花多久時間完成。等你弄清楚每件待辦事項的時間軸之後,將它們列入行程表裡。
第二天,可以直接按照行程表完成。
文章作者提醒,在整理時間軸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你需要專注投入的時段,另一部分是你可以被打擾的時段。
與列任務清單相比,時間框架法的強制性更多一些。
當你需要處理有時效性的任務時,這個方法也更有提醒和督促的效果。

第二,大事法則。
你可以列出1到3件第二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然後全身心投入去完成。
密密麻麻的任務清單容易讓人失去方向感,
大事法則能夠幫你在開展工作前,認真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第三,90分鐘專注法。
羅伯特·博森(Robert Pozen)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效率專家,
他曾經研究過專業的音樂家,
發現音樂家們每工作75到90分鐘後,休息一下,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完成大量的工作。
因此,他建議,人們可以找出一天內自己最有效率的90分鐘,處理最棘手的事情,
然後休息20到30分鐘,重複這個模式。
博森說,當人們完成任務後休息一下,有助於大腦整合信息。



---------------------------------
摘要:
1. 時間框架法
 提前規劃好明天要做的事,要具體到哪個時段做哪件事、花多久時間完成。
 等你弄清楚每件待辦事項的時間軸之後,將它們列入行程表裡。
 第二天,可以直接按照行程表完成。
 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你需要專注投入的時段,另一部分是你可以被打擾的時段。
2. 大事法則

 列出1到3件第二天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然後全身心投入去完成。
3. 90分鐘專注法
 人們可以找出一天內自己最有效率的90分鐘,處理最棘手的事情,
 然後休息20到30分鐘,重複這個模式。
 博森說,當人們完成任務後休息一下,有助於大腦整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