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1

❤內參-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更有效

出處: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更有效


由於每個人的性格喜好不一樣,所以就有一種說法認為,
應該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量身定制一個學習方法。
那麼,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嗎?
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介紹了《科學美國人》網站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給出的結論是,沒有好處。

這個研究先用了一個模型對學生進行測試。
這個模型叫做VARK,它把學習風格一共分成四種:視覺、聽覺、讀寫和動手實踐。
視覺型的人,可能喜歡看圖片學習;
聽覺型的人可能更願意聽老師講;
讀寫型的人喜歡用讀書和記筆記的方法;
動手實踐型的人最愛做實驗和演示。
測試結果表明,的確很多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
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
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法是跟自己的喜好匹配的,
可結果表明,這些人的學習成績並沒有比別人好。
或許他們更享受學習過程,但並沒有獲得更好的成效。
研究還發現,特別是有一些很多學生都喜歡的方法,恰恰是對誰都沒好處。


那到底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有效呢?心理學家幾十年的研究結果,可以總結為下面幾點。
第一,對於一定的內容,你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要突擊學習。
這個方法的原理是人腦的“記憶曲線”。
隔一段時間回想前面學過的,然後再學新的,對記憶最有好處。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比如說,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一遍,這是視覺;
回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效果很好。

第三,經常參加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掌握了相關的知識。
這其實就是刻意練習的“反饋”。不測驗,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學會了。

第四,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接。
有一種讀書方法叫“強力研讀”,
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把你在讀的內容跟以前讀過的書連接起來。



-------------------------
摘要:
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嗎?
根據研究試驗,沒有好處。


那到底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有效呢?
1. 對於一定的內容,你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要突擊學習
 這個方法的原理是人腦的“記憶曲線”。
 隔一段時間回想前面學過的,然後再學新的,對記憶最有好處。
2. 你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比如說,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一遍,這是視覺;
 回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效果很好。
3. 經常參加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掌握了相關的知識
 這其實就是刻意練習的“反饋”。不測驗,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學會了。
4. 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接
 有一種讀書方法叫“強力研讀”,
 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把你在讀的內容跟以前讀過的書連接起來。

❤內參-如何培養出不被機器人替代的孩子

出處:如何培養出不被機器人替代的孩子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奪走。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擔心孩子在人工智能時代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那應該怎麼培養孩子,讓他們在未來不被機器人淘汰呢?
加拿大科技作者亞歷山德拉·塞繆爾(Alexandra Samuel)
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建議。
公眾號“華爾街日報·派”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讓孩子學習編程。
塞繆爾認為,學編程不是為了找工作,未來大部分編程會落到機器人頭上。
但是,學編程最大的意義,在於能幫我們預測自動化發展的方向。
掌握編程知識可以讓我們了解,編程擅長解決哪些問題,不擅長解決哪些問題,
在未來日益高度自動化的領域中,這種技能是很有用的。
比如,如果你成了一名律師,審查合同的工作可能會減少,
但為閱讀合同的機器人確立規則的工作可能會變多。
塞繆爾建議,就算孩子不去上編程課,
家長也可以通過一些“工具”教給他們代碼編寫的基本原理和邏輯,
比如有些手機遊戲,就可以讓孩子對編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第二是藝術教育
我們都知道,藝術教育對培養創造性思維很有幫助。
但現在要把這種創造力當作一種競爭優勢來培養,這一點至關重要。
這是因為相比那些常規、可預測的活動,或需要處理大量信息的工作,
需要創造力的工作被​​自動化的可能性比較小。
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增加一些藝術課程。
另外,教孩子的老師最好也能對創造性思維很重視。
家長也需要發揮創造力,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活動。
比如,塞繆爾的小兒子只對科技類的活動感興趣,
於是塞繆爾就給小兒子找了一門數字藝術課,這比雕塑和繪畫更適合他。


第三,教孩子學會質疑規則
傳統的教育都是從聽話和服從的角度出發,給孩子定規矩。
但實際上,服從是機器人最擅長的,這方面人類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機器人。
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質疑規則,獨立思考,
因為這才能幫孩子培養機器人無法掌握的那種思維。


第四,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確保孩子至少自學一門重要技能或課程
比如語言、技術或某學科,要學到至少相當於上了一年課的水平。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學習,以及知道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事,也可以在課下自發進行。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在未來需要不斷充電,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



----------------------
摘要:
1. 讓孩子學習編程
 學編程最大的意義,在於能幫我們預測自動化發展的方向。
 掌握編程知識可以讓我們了解,編程擅長解決哪些問題,不擅長解決哪些問題,
 在未來日益高度自動化的領域中,這種技能是很有用的。
2.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對培養創造性思維很有幫助。
 但現在要把這種創造力當作一種競爭優勢來培養,這一點至關重要。
 這是因為相比那些常規、可預測的活動,或需要處理大量信息的工作,
 需要創造力的工作被​​自動化的可能性比較小。
 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增加一些藝術課程。
3. 教孩子學會質疑規則
 傳統的教育都是從聽話和服從的角度出發,給孩子定規矩。
 但實際上,服從是機器人最擅長的,這方面人類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機器人。
 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質疑規則,獨立思考,
 因為這才能幫孩子培養機器人無法掌握的那種思維。
4. 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確保孩子至少自學一門重要技能或課程
 比如語言、技術或某學科,要學到至少相當於上了一年課的水平。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學習,以及知道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事,也可以在課下自發進行。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在未來需要不斷充電,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

❤內參-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為什麼要打破部落主義

出處: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為什麼要打破部落主義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是現在全世界最有個人魅力的領導者之一。
他在2015年當選總理時只有44歲,這讓他成為了加拿大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總理。
在從政之前,特魯多還主演過電視劇,也做過教師、酒保、滑雪教練等多份職業。
從政之後,他還經常參加慈善拳擊賽。

5月16號,特魯多接受紐約大學的邀請,發表畢業演講。
特魯多鼓勵年輕的畢業生們要勇於打破部落主義,
擔當起領導者的責任,而不是沉浸於爭論和抱怨。微信公眾號“造就”翻譯了他的演講。


特魯多演講的第一個要點是:打破部落主義。
特魯多在演講中說,
對他自己而言一段非常有價值也非常重要的經歷,是當他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畢業時,
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到世界各地徒步旅行,從歐洲到非洲,再到亞洲。

那段旅行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在旅途中,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得不第一次跟那些觀點、經歷、想法、
價值觀與我不同的人相識、交流和建立友誼。
”無論是一個生活在韓國漁民、一個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俄羅斯老兵,
還是一個越南的商店老闆。

他知道,也許很多今天的年輕畢業生仍然在討論,要不要在畢業後進行一次環球旅行。
但是,特魯多也清楚,大家一定會收到警告:
在今天這個年代沒有辦法再進行環球徒步旅行,因為不安全。

特魯多說:
“我的問題是:我們所愛的人對我們外出旅行的想法感到焦慮不安,
僅僅是因為人身安全問題嗎?
還是說,他們害怕我們突破框架——這個框架框住了我們的生活,
框住了我們社群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害怕我們去看外面的世界,
去跟那些信仰與我們大相徑庭的人接觸,從而有可能變成令他們感到陌生的人。”

特魯多承認,現在的世界比他和朋友們徒步旅行的時期要更加複雜。
但是,他認為更危險的是,包括年輕人在內的人們,陷入一種部落心態,
“在意識形態、社會或知識的泡沫中作繭自縛”。“人類必須對抗自己的部落心態”。
什麼是部落心態?特魯多舉例說,我們去同一座教堂?很好,我們是一個部落的。
你和我講同一種語言?我們是一個部落的。畢業於同一所大學?我們是一個部落的。
再向下推,玩同一款遊戲,都是素食主義者,喜歡同一支球隊,
是否支持墮胎等問題,都可以讓人們結成一個一個部落。

部落的好處是帶來歸屬感,壞處是帶來排他性。
歸屬同一個部落的人,會認為其他人是異類。
特魯多說,現在大家經常在談論包容。
雖然包容確實有作用,我們需要走得更遠一點,不僅僅是包容。
在他看來,“我包容你”的意思,實際上是說,“好吧,我勉強承認你有存在的權利,
只不過別來招惹我,還有,別跟我的妹妹約會。”
比包容更進一步的是,接受、尊重、建立友誼、愛。

而他之所以鼓勵年輕人去旅行,
去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講不同語言、有不同信仰的人,
是因為,當大家真正產生交流的時候,很快就會發現,儘管人與人會存在分歧,
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我們頌揚差異,這種頌揚需要延伸到價值觀和信仰領域。
多元化包含了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包含了觀點和解決之道的多元化。”

特魯多說:“如今,在社交媒體塑造人際互動的情況下,
我們很容易只跟觀點與自己一致的人交流,也就是自己部落的成員。
這個世界要超越、而且必須超越那樣的狹隘。 ”


他演講的第二個要點是:真正的勇敢不是固執已見,而是接納差異。

特魯多舉了一個自己很喜歡的政治家勞雷爾(Wilfrid Laurier)的例子。
加拿大有兩大人群,其中之一是信奉天主教的法國裔加拿大人,
另一類是信奉天主教的英裔加拿大人。勞雷爾屬於前者。在勞雷爾的成長過程中,
他一直就被教導,要毫不妥協地捍衛自己的身份、信仰和價值觀。

但是勞雷爾自己卻發現:
“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很容易。
你要嘛等著別人來糾正自己,要嘛等待機會把自己的正確性強加給別人。
更難的其實是尋求妥協,誠實且嚴格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想法和信仰,
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能夠讓步、在哪些地方需要堅守立場,
同時對其他觀點敞開懷抱,尋找和發現共同基礎。”

特魯多認為,這就是勞雷爾的遺產:
“讓自己能夠接受另一種觀點的影響,這需要真正的勇氣。
敞開懷抱去接受別人的信念,不要害怕被他們的正確觀點說服。
差異可以而且必須成為力量的源泉,而非軟弱的根源。”

在特魯多看來,有兩種類型的領導力。
第一種類型的領導力,利用部落主義來說服特定的群體追隨你,
通過部落對比來團結一部分人排擠一部分人。
“他們信仰不同的神!他們說不同的語言!他們想要的東西跟我們不一樣。”

而今天最需要的其實是第二種類型的領導力,
是能夠把多元化引入共同事業的領導力。
這其實更難,“大多數情況下,這需要真正的勇氣。
因為如果你想讓別人接受你的思維方式,你需要先向他們證明,
你對他們敞開了懷抱,你願意參加一場有可能改變自己想法的談話。”

特魯多說,他並不是在鼓勵大家要採取道德相對主義的態度,
也不是在說,所有的觀點都合理。他真正想表達的是:
你是想贏得一場辯論,從中獲得優越感,還是真的想改變人們的行為和信仰?
你是想贏得辯論,還是想改變世界?

如果想要有所改變,而不是只想吵架吵贏別人,
那麼,就應該尊重對方的觀點,努力去理解對方,然後也讓對方理解自己。
“這個世界不乏憤​​世嫉俗和自私自利,成為它們的答案,成為它們的解藥吧。”

以上就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紐約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他呼籲年輕人要打破部落主義,擁抱差異化。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你是想贏得爭論,還是想改變世界?
| 2018年紐約大學畢業演講》;見於微信公眾號“造就”。



-----------------------------------
摘要:
1. 打破部落主義
 特魯多在演講中說,
 對他自己而言一段非常有價值也非常重要的經歷,是當他在20世紀90年代畢業時,
 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到世界各地徒步旅行,從歐洲到非洲,再到亞洲。

 那段旅行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在旅途中,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不得不第一次跟那些觀點、經歷、想法、
 價值觀與我不同的人相識、交流和建立友誼。”

 無論是一個生活在韓國漁民、一個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俄羅斯老兵,
 還是一個越南的商店老闆。
 (在今天這個年代沒有辦法再進行環球徒步旅行,因為不安全。)
 現在的世界比他和朋友們徒步旅行的時期要更加複雜。
 但是,他認為更危險的是,包括年輕人在內的人們,陷入一種部落心態,
 “在意識形態、社會或知識的泡沫中作繭自縛”。“人類必須對抗自己的部落心態”。

 部落的好處是帶來歸屬感,壞處是帶來排他性。
 歸屬同一個部落的人,會認為其他人是異類。

 之所以鼓勵年輕人去旅行,
 去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講不同語言、有不同信仰的人,
 是因為,當大家真正產生交流的時候,很快就會發現,儘管人與人會存在分歧,
 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我們頌揚差異,這種頌揚需要延伸到價值觀和信仰領域。
 多元化包含了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包含了觀點和解決之道的多元化。”
2. 真正的勇敢不是固執已見,而是接納差異
 讓自己能夠接受另一種觀點的影響,這需要真正的勇氣。
 敞開懷抱去接受別人的信念,不要害怕被他們的正確觀點說服。
 差異可以而且必須成為力量的源泉,而非軟弱的根源。

 如果想要有所改變,而不是只想吵架吵贏別人,
 那麼,就應該尊重對方的觀點,努力去理解對方,然後也讓對方理解自己。
 “這個世界不乏憤​​世嫉俗和自私自利,成為它們的答案,成為它們的解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