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內參-情感的力量是文學的價值標準

出處:閻連科:情感的力量是文學的價值標準


評價一部小說的藝術價值時,人們可能會從作品的結構、敘述等角度出發。
不過,在作家閻連科看來,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所有文學作品,
最為通行、基本的價值標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閻連科談到了這個話題。

閻連科認為,
偉大的文學作品中,都包含著批評家謝有順所說的“從世俗中來,到靈魂中去”,
可以說,它們都是從世俗的情感中來、到靈魂的情感中去,
每個人都能從文學作品中讀出情感的深度、濃度和重量。

他發現,能夠在中國文學中長期留存下來的作品,
大多都是在情感上正面向上的,比如四大名著。
不過,他也反思,這種“看到正情感,看不到負情感;
看到光明之精神,看不到黑暗之淵黑”的做法,會不會有些狹隘,
“當下的中國文學,成就成在正情感,是不是敗也就敗在正情感?”
因為人非常複雜,負情感、黑情感這類可以稱為“惡情”的東西,也是人性本質的一部分,
應該成為文學作品的寫作資源。

閻連科舉例說,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偉大,
就是因為托爾斯泰正視了人的暗情感和惡情感。
在小說的最後,安娜站在火車站月台上要自殺,
想要了結和男人、貴族、這個世界的虛偽有關的一切。
不少人都以為,這段文字探討的是小說在心理上的高光和托爾斯泰對世界的認識。
但在閻連科看來,托爾斯泰同時也寫出了安娜靈魂中的惡情感,
因為安娜自殺前在月台上看到了一個又髒又醜的女人,
那時安娜想到的不是對底層人民的同情,而是她和男人在一起是什麼樣子。

閻連科認為,
中國文學缺少了對惡情的關注。
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很複雜,但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情感卻非常單調。
在他看來,
散文這種文體,可以解決情感單調的問題,在寫作散文的過程中,
“既有岸的存在,又有越岸的漫溢。漫溢的部分,就是情感最真實和飽滿的流淌和溢出”。



-----------------------------
摘要:
偉大的文學作品中,都包含著批評家謝有順所說的“從世俗中來,到靈魂中去”。

“當下的中國文學,成就成在正情感,是不是敗也就敗在正情感?”
因為人非常複雜,負情感、黑情感這類可以稱為“惡情”的東西,
也是人性本質的一部分,應該成為文學作品的寫作資源。
中國文學缺少了對惡情的關注。
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很複雜,但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情感卻非常單調。
散文這種文體,可以解決情感單調的問題,在寫作散文的過程中,
“既有岸的存在,又有越岸的漫溢。漫溢的部分,就是情感最真實和飽滿的流淌和溢出”。

❤內參-為什麼習慣比目標更重要

出處:為什麼習慣比目標更重要


每到新的一年,人們都更願意制定新的目標。
但是,這些目標有時很難達成,或很容易中途放棄。
相比之下,良好習慣更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實現目標。
研究人員認為,習慣比目標更重要,目標需要外在動機驅動,習慣可以自我驅動。
財經博主謝恩-帕里什(Shane Parrish)在博客平台法納姆街(Farnam Street)
發表文章介紹了這個觀點,微信公眾號“開智學堂”轉載了文章。

習慣和目標之間存在區別,它們需要不同的行動方式。
比如說,想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你可以設定目標:在6個月內流利使用新語言對話;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可以承諾投入30 分鐘練習新語言。
再比如,我們想花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我們可以設定目標,每週花7個小時與家人相處;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晚上和他們一起吃晚飯。

文章認為,目標有以下幾個特點或局限:
第一,目標有終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旦實現目標,就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比如,有人跑完馬拉鬆就停止了鍛煉;有人減肥成功卻用暴飲暴食來慶祝。

第二,目標實現過程不可控。
實現目標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不可控的事。
比如意外受傷可能會阻礙你的健身目標;
意外支出可能會影響你的財務目標;
家庭事務可能會影響你創意產出的目標。

第三,目標容易使人自滿或衝動。
研究表明,
人們的大腦會混淆目標和成就,尤其是當人們向別人宣布自己的目標時,
他們會以為自己已達成目標,變成了自己的成就。
而且,一些不現實的目標,還有可能讓人做出危險或不道德的行為。

相對於目標,習慣更能讓事情變得簡單。
暢銷書《成功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曾說,
習慣是知識(做什麼),技能(如何做)和願望(想做)的交叉點。
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並且自動運行起來,攻克艱難的任務會變得容易很多。
精心設計的習慣,能確保我們循序漸進達成目標。

而且,習慣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首先,習慣可能讓你不知不覺地超越目標。
假設你的目標是寫小說。你養成習慣每天寫200 字,
就算寫完一部小說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甚至有時靈感一來,可以寫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務。
如果你設置一個目標:4個月內寫完一本書,這個目標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
其次,
習慣帶來的改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習慣會讓大腦不顧一切,甚至違背常識,跟隨其行事。形成習慣之後,大腦也會改變。
而養成習慣目的,是讓行動變得簡單,從而最終實現目標。



-----------------------------------
摘要:
習慣和目標之間存在區別,它們需要不同的行動方式。
比如說,想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你可以設定目標:在6個月內流利使用新語言對話;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可以承諾投入30 分鐘練習新語言。
再比如,我們想花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我們可以設定目標,每週花7個小時與家人相處;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晚上和他們一起吃晚飯。

目標有以下幾個特點或局限:
1. 目標有終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旦實現目標,就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比如,有人跑完馬拉鬆就停止了鍛煉;有人減肥成功卻用暴飲暴食來慶祝。
2. 目標實現過程不可控
 實現目標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不可控的事。比如意外受傷可能會阻礙你的健身目標;
3. 目標容易使人自滿或衝動
 人們的大腦會混淆目標和成就,尤其是當人們向別人宣布自己的目標時,
 他們會以為自己已達成目標,變成了自己的成就。


相對於目標,習慣更能讓事情變得簡單。
習慣是知識(做什麼),技能(如何做)和願望(想做)的交叉點。
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並且自動運行起來,攻克艱難的任務會變得容易很多。
精心設計的習慣,能確保我們循序漸進達成目標。習慣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1. 習慣可能讓你不知不覺地超越目標。

 假設你的目標是寫小說。你養成習慣每天寫200 字,
 就算寫完一部小說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甚至有時靈感一來,可以寫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務。
 如果你設置一個目標:4個月內寫完一本書,這個目標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
2. 習慣帶來的改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習慣會讓大腦不顧一切,甚至違背常識,跟隨其行事。

 形成習慣之後,大腦也會改變。
 而養成習慣目的,是讓行動變得簡單,從而最終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