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內參-為什麼在社交網絡上說服別人這麼難?

出處:為什麼在社交網絡上說服別人這麼難?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商學院的助理教授舒爾德爾(Juliana Schroeder)
通過一項對300多人的研究發現,對於同一個人、同樣的觀點,
如果能聽到表述者的表達,人們會比僅僅閱讀書面文字更容易接受。
《快公司》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了舒爾德爾的這項研究。

舒爾德爾說:
與閱讀書面信息相比,從對手或其他人那兒聽到一個信息能夠讓你感覺到對方也是人。
其中一個原因似乎是,表述人在說話時,
聲音(例如聲調)裡所具有的副語言線索帶來的多樣性,顯示出他們是深思熟慮的。
副語言線索,指的是一個人在溝通時語音表達方式尤其是語調、語氣的變化。

根據這項研究,靠發短信、微信、郵件等書面溝通,其實是一個糟糕的方式。
原因是,在閱讀文字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把對方“非人化”,
也就是我們沒有辦法應用同理心,將心比心地去理解他們。我們看到的只是他提出的觀點。

如果看到一個我們認為是腦殘的觀點,
我們很容易就認為,提出這個觀點的人,也是一個沒腦子的人。
但是,我們會忽略,他們提出這樣的觀點,可能也有他們在具體情境中的理由。
正如我們自己也會在一些場景下犯錯犯傻、或者迫於苦衷而說一些話。
因此,如果不得不靠書面交流,
那麼,你最好謹慎組織語言、斟酌用詞,做到冷靜理智、有理有據。

所以,同那些跟你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辯論,社交網絡其實是最壞的選擇。
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社交網絡上的辯論基本都是通過文字,
你沒有辦法通過聲音和圖像來展示單純信息之外的東西;
其次,顯然你也很難字斟句酌去跟對方討論。
“有限的字數、社交媒體使用者碎片化的注意力,
都將使你的說服工作變成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因此,下次不要再試圖通過微博、微信或者郵件說服其他人接受你的觀點,
更好的方法是,跟他面對面談。



----------------------------------
摘要:
“與閱讀書面信息相比,從對手或其他人那兒聽到一個信息能夠讓你感覺到對方也是人。
其中一個原因似乎是,表述人在說話時,
聲音(例如聲調)裡所具有的副語言線索帶來的多樣性,顯示出他們是深思熟慮的。”
副語言線索,指的是一個人在溝通時語音表達方式尤其是語調、語氣的變化。

根據研究,靠發短信、微信、郵件等書面溝通,其實是一個糟糕的方式。
原因是,在閱讀文字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把對方“非人化”,
也就是我們沒有辦法應用同理心,將心比心地去理解他們。我們看到的只是他提出的觀點。

如果看到一個我們認為是腦殘的觀點,
我們很容易就認為,提出這個觀點的人,也是一個沒腦子的人。
但是,我們會忽略,他們提出這樣的觀點,可能也有他們在具體情境中的理由。
正如我們自己也會在一些場景下犯錯犯傻、或者迫於苦衷而說一些話。
因此,如果不得不靠書面交流,
那麼,你最好謹慎組織語言、斟酌用詞,做到冷靜理智、有理有據。


所以,同那些跟你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辯論,社交網絡其實是最壞的選擇。原因是:
1. 社交網絡上的辯論基本都是通過文字,
 你沒有辦法通過聲音和圖像來展示單純信息之外的東西;
2. 很難斟字酌句去跟對方討論。
 有限的字數、社交媒體使用者碎片化的注意力,
 都將使你的說服工作變成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內參-張忠謀:如何做到終身學習和獨立思考

出處:張忠謀:如何做到終身學習和獨立思考


6月5號,87歲的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宣布退休。張忠謀是商業世界的一個傳奇人物。
他曾經是德州儀器的資深副總裁,是最早進入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管理層的華人。
張忠謀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創辦台積電之前,他已經“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可見他在科技界地位之高。

1987年,56歲時,張忠謀創辦了台積電。
台積電到今天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
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盛讚張忠謀開創了兩個行業,半導體代工和半導體設計,
並且說張忠謀創造了自己的客戶。在台積電之前,芯片公司都是既做設計也做生產;
台積電之後,獨立的小芯片設計廠商開始出現。

宣布退休之後,張忠謀接受采訪時,
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
學生階段,結束於24歲,參加麻省理工博士考試失敗,之後他決定進入商界;
德州儀器階段,張忠謀在德州儀器一路見證並參與了芯片行業的發展;
台積電階段;以及他將要開始的退休階段,
這個階段他的工作是橋牌、音樂、寫自傳和旅遊。


張忠謀曾經在接受采訪時,分享過他是如何“終身學習”和“獨立思考”。
在他看來,一個人有兩件最重要的事:一個是“終身學習”,一個是“獨立思考”。

張忠謀把“終身學習”分成兩個部分。
首先是閱讀,閱讀佔了終身學習裡一半的份量。
張忠謀說,終身學習不是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而是“有計劃、有系統、有紀律”地閱讀。

有計劃,指的是要製定閱讀和學習的計劃,而且,至少應該從半年計劃和一年計劃開始。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很多計劃。
張忠謀以自己為例,
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的其實是機械碩士學位,連晶體管是什麼都不知道。
進入半導體行業之後,他制定的第一個計劃就是苦讀跟半導體相關的書,
而且之後一生都在延續這個計劃,因為他一直都在半導體行業工作。
只不過,跟半導體相關內容的閱讀所佔比例減少了,
因為在熟悉之後,他也需要有別的東西要學習。

有系統指的是要有學習的整套系統。
張忠謀在大學時候就下定決心,自己不會去做教授,而是要到商業世界發展,做經理人。
而做經理人就需要有一整套學習的東西,比如要懂得看財務報表,要懂得股票市場等等。
而且,即使這些內容都已經熟悉了,
視野也還可以繼續擴大,比如要關心國際形勢、宏觀經濟等。

張忠謀說:
“有些世界級企業的CEO就只是CEO,不是世界級的人,但有不少的確是世界級的人物,
他們不僅關心公司本業的事,也知道世界經濟,地緣政治,
這都是世界級的CEO應該知道的。”

有紀律,指的就是要確定好,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用在讀書上。
張忠謀建議,不要把太多時間花在應酬上,應該節約下來時間,去閱讀和思考。
張忠謀在閱讀上的另外兩個建議是,選擇和深度閱讀。
他說:“要閱讀的東西太多了,選擇非常重要,不然效率也不高。
讀書的方法我也很老實,不太贊成速讀,
因為我認識會速讀的人,都是讀得很多,但了解很少。”
閱讀是終身學習的一半;另外一半,張忠謀說,是“聆聽”。
讀書是從書本上學習,聆听就是從其他人那裡學習。
跟朋友聊天,甚至是開會,都能學到很多。而且,聆聽常常是閱讀的效益更大,
所謂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茅塞頓開,正是如此”。

在張忠謀看來,每個人都很需要“聽”,
但是“聽”又是“太被忽略的藝術”,“絕大部分人不善於聽,假如他們真的能聽會更了不起。
若一個人常常打斷你,你就知道這個人大概不會聽了,也沒耐性,
這種人往往很聰明,因為他以為已經知道你會說什麼了,
尤其碰到我這種人,講話比較慢,就常常被打斷。
很聰明的人常常打斷我,幫我講完了,可是他90%是猜錯了我想說的話,
那他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當然我會糾正他,但也不是每次都糾正。”

不會聆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容不下其他意見,
“對方只要跟你意見稍微不同,有點批評的意思,
這個人的態度馬上就轉變為防守的立場,想要反駁,那就更失去學習的機會了。”


終身學習之外,張忠謀說的人生中另外一件最重要的事,是獨立思考。
“不論別人告訴你,或你從文章上看什麼,不要馬上就相信。
你要想想看,他講的話,舉了什麼證?他舉的證是否有偏見?
他可能舉了某幾個例子,但不舉別的。
就算他舉了蠻好的例子,但那些證據是否導引到他的結論?”

怎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呢?
張忠謀說,一個是態度問題,要有批判性思考的態度,不要別人講什麼就信什麼;
第二是視野問題,“獨立思考也要看你有多少數據,
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少,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很少”;
聽的多、看的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強,
任何一件事你會聽到兩面、三面不同的結論,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多了”。

在張忠謀看來,獨立思考能力比終身學習習慣要更加缺乏。
而且,這兩個習慣都要從年輕時就開始養成。
即使終身學習的習慣可以在中年後養成,但是一個人學習的效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

以上就是教父級商業大佬張忠謀對於終身學習和獨立思考兩項能力的看法。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張忠謀:赴湯蹈火20年》作者:刁明芳、吳敦畫、李翔



--------------------------------
摘要:
在張忠謀看來,一個人有兩件最重要的事:一個是“終身學習”,一個是“獨立思考”。

一.終生學習
張忠謀把“終身學習”分成兩個部分。
(1)閱讀
首先是閱讀,閱讀佔了終身學習裡一半的份量。
張忠謀說,終身學習不是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而是“有計劃、有系統、有紀律”地閱讀。
(1.1)
閱讀有計畫
有計劃,指的是要制定閱讀和學習的計劃,而且,至少應該從半年計劃和一年計劃開始。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很多計劃。
張忠謀以自己為例,
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的其實是機械碩士學位,連晶體管是什麼都不知道。
進入半導體行業之後,他制定的第一個計劃就是苦讀跟半導體相關的書,
而且之後一生都在延續這個計劃,因為他一直都在半導體行業工作。
只不過,跟半導體相關內容的閱讀所佔比例減少了,
因為在熟悉之後,他也需要有別的東西要學習。
(1.2)
閱讀有系統
有系統指的是要有學習的整套系統。
張忠謀在大學時候就下定決心,自己不會去做教授,而是要到商業世界發展,做經理人。
而做經理人就需要有一整套學習的東西,比如要懂得看財務報表,要懂得股票市場等等。
而且,即使這些內容都已經熟悉了,
視野也還可以繼續擴大,比如要關心國際形勢、宏觀經濟等。
(1.3)
閱讀有紀律
有紀律,指的就是要確定好,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用在讀書上。
張忠謀建議,不要把太多時間花在應酬上,應該節約下來時間,去閱讀和思考。
(1.4)
閱讀要有選擇與深度閱讀
張忠謀在閱讀上的另外兩個建議是,選擇和深度閱讀。
他說:
“要閱讀的東西太多了,選擇非常重要,不然效率也不高。
讀書的方法我也很老實,不太贊成速讀,
因為我認識會速讀的人,都是讀得很多,但了解很少。”

(2)聆聽
閱讀是終身學習的一半;另外一半,張忠謀說,是“聆聽”。
讀書是從書本上學習,聆听就是從其他人那裡學習。
跟朋友聊天,甚至是開會,都能學到很多。
而且,聆聽常常是閱讀的效益更大,所謂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茅塞頓開,正是如此。

在張忠謀看來,每個人都很需要“聽”,
但是“聽”又是“太被忽略的藝術”,“絕大部分人不善於聽,假如他們真的能聽會更了不起。
若一個人常常打斷你,你就知道這個人大概不會聽了,也沒耐性,
這種人往往很聰明,因為他以為已經知道你會說什麼了,
尤其碰到我這種人,講話比較慢,就常常被打斷。
很聰明的人常常打斷我,幫我講完了,可是他90%是猜錯了我想說的話,
那他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當然我會糾正他,但也不是每次都糾正。”

不會聆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容不下其他意見,
對方只要跟你意見稍微不同,有點批評的意思,
這個人的態度馬上就轉變為防守的立場,想要反駁,那就更失去學習的機會了。

二.獨立思考
不論別人告訴你,或你從文章上看什麼,不要馬上就相信。
你要想想看,他講的話,舉了什麼證?他舉的證是否有偏見?
他可能舉了某幾個例子,但不舉別的。
就算他舉了蠻好的例子,但那些證據是否導引到他的結論?

怎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呢?
張忠謀說,
(1)態度:要有批判性思考的態度,不要別人講什麼就信什麼;
(2)視野:
 獨立思考也要看你有多少數據,
 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少,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很少;
 聽的多、看的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強,
 任何一件事你會聽到兩面、三面不同的結論,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多了。

在張忠謀看來,獨立思考能力比終身學習習慣要更加缺乏。
而且,這兩個習慣都要從年輕時就開始養成。
即使終身學習的習慣可以在中年後養成,但是一個人學習的效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

❤內參-作家張大春:東西方小說塑造人物的差異

出處:作家張大春:東西方小說塑造人物的差異


張大春是台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四喜憂國》《城邦暴力團》,
以及文學理論著作《小說稗類》等。他也曾擔任過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顧問,
寫過京劇《水滸108》的劇本。在接受好奇心日報採訪時,
張大春分享了他對東西方小說區別的看法。

張大春曾經說過:“三俠五義裡的俠客就像現在漫威的超級英雄”。
不過他也分析了這其中東西方文化塑造人物的不同之處。
他認為,
西方的超級英雄多是單打獨鬥,
而中國俠客們有一個共用共有的價值觀和思想傳統,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用心不二”。
中國俠客把守信諾看成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刺客列傳》裡就很明顯。
俠客愛的對像不只有自己、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還包括陌生人。
慢慢地,就發展出了一種替陌生人甚至弱勢者維持他們基本人權的思想。
而漫威的人物就有更多複雜性,漫威漫畫裡的主角有時會發現自己內在原來如此黑暗,
這在中國俠客裡是不存在的。
張大春說:“中國俠客如果內在有黑暗,你還能當個俠嗎?你自己都搞不定。”
所以這就是中外的差異。


張大春認為,
西方小說傳統對人性衝突的解釋,不是簡陋的愛恨情仇,它的層次、厚度都比較多。
而中國小說的社會功能跟西方的不一樣,
西方是把人性拿出來,放在解剖台上一點一點檢驗。
如果用西方的視角看,
會認為中國小說在人性剖析方面簡陋而欠缺,甚至都沒有放上解剖台的誠意。
但是反過來看,中國小說是大量地讓壞角色、壞人物立刻受到懲罰,好角色、好人被獎賞,
不斷地重複這種模式,從而進行教化和引導。
中國寫小說和說故事的人,他們是相信人們聽了故事後會跟他們學做人,
他們的目的不是讓聽故事的人產生美學上的感動或者變化,
他們是讓你害怕,激發的情感不同。
如果從社會教化功能上看,把人們教化地善良和馴化,
不通過美學,不通過自覺,不通過人對自我的批判,
靠讓人害怕,這確實是東方與西方不一樣的地方。



-------------------------------
摘要:
西方的超級英雄多是單打獨鬥,
而中國俠客們有一個共用共有的價值觀和思想傳統,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用心不二”。
中國俠客把守信諾看成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刺客列傳》裡就很明顯。
俠客愛的對像不只有自己、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還包括陌生人。
慢慢地,就發展出了一種替陌生人甚至弱勢者維持他們基本人權的思想。
而漫威的人物就有更多複雜性,
漫威漫畫裡的主角有時會發現自己內在原來如此黑暗,這在中國俠客裡是不存在的。
張大春說:“中國俠客如果內在有黑暗,你還能當個俠嗎?你自己都搞不定。”
所以這就是中外的差異。

西方小說傳統對人性衝突的解釋,不是簡陋的愛恨情仇,它的層次、厚度都比較多。
而中國小說的社會功能跟西方的不一樣,
西方是把人性拿出來,放在解剖台上一點一點檢驗。
如果用西方的視角看,
會認為中國小說在人性剖析方面簡陋而欠缺,甚至都沒有放上解剖台的誠意。
但是反過來看,
中國小說是大量地讓壞角色、壞人物立刻受到懲罰,好角色、好人被獎賞,
不斷地重複這種模式,從而進行教化和引導。

中國寫小說和說故事的人,他們是相信人們聽了故事後會跟他們學做人,
他們的目的不是讓聽故事的人產生美學上的感動或者變化,
他們是讓你害怕,激發的情感不同。
如果從社會教化功能上看,把人們教化地善良和馴化,
不通過美學,不通過自覺,不通過人對自我的批判,
靠讓人害怕,這確實是東方與西方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