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

❤內參-習慣-方法:如何戒掉熬夜的習慣

出處:方法:如何戒掉熬夜的習慣


天天說要早睡早起,晚上刷刷手機轉眼就到凌晨兩點是很多人生活的寫照。
日本暢銷書作家古川武士在新書《如何戒掉壞習慣》中,
就如何戒掉熬夜的習慣,給出了一套完整的實踐方案。


古川武士表示,
首先,要給自己設定必須戒掉熬夜習慣的理由
比如說利用危機感來自我激勵,如果繼續熬夜,就會導致睡眠不足和工作效率低,
領導會有意見,不利於職場晉升;
又比如說把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作為動力,告訴自己,如果早睡早起,
留出時間看書和鍛煉技能,不僅可以實現一年讀50本書的計劃,
還能多睡美容覺,會更有精神。


古川武士把
戒掉熬夜的整個過程分成禁慾期、動力缺乏期、平穩期和倦怠期共4個階段,
大約需要3個月的時間。
在書中,古川武士詳細描述了每個階段的主要特徵和實踐方法。


第一階段,禁慾期。
一般來說,第1周到第3週屬於禁慾期,
在這個階段,你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杜絕誘惑的環境,
比如說回家後先洗澡,不要打開電視和電腦。此外,要設定一個破罐破摔的上限。
比如實在忍不住看電視或者上網時,你必須給自己限制時間;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即使不困,也要躺進被窩裡。


第二階段,動力缺乏期。
這個階段通常會出現在第4周到第7週,你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必勝模式。
什麼叫必勝模式?就是貫徹執行一個嚴格的時間表。
舉例來說,你給自己設定的時間表可能是這樣的:
晚上七點下班,九點洗澡,從十點開始放鬆自己,十一點準備睡覺。
那麼,你必須提高工作效率,確保自己可以在晚上七點下班。
另外,你可以設定例外規則。在忙碌時期,你要制定一份忙碌時期的日程表,
優先保證自己七小時的睡眠時間,週末可以允許自己晚兩個小時睡覺。


第三階段,安定期
也就是第8周到第10週。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認真回顧結果,跟8週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效率進行比較。
分析自己熬夜那幾天和能遵守時間那幾天有什麼不同,再制定新的對策,然後徹底執行。


第四階段是倦怠期
往往發生在第11周到13週。
在這個階段,你漸漸習慣了新的時間表,但也會感覺到動力不足。
這個時候,你可以給自己注入新的刺激,比如健身和散步。
此外,你可以制定接下來的計劃,比如減肥和戒菸。


以上就是古川武士關於如何戒掉熬夜習慣的3個月實踐方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要給自己設定必須戒掉熬夜習慣的理由。(正面或負面)
比如說利用危機感來自我激勵,如果繼續熬夜,就會導致睡眠不足和工作效率低,
領導會有意見,不利於職場晉升;
又比如說把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作為動力,告訴自己,如果早睡早起,
留出時間看書和鍛煉技能,不僅可以實現一年讀50本書的計劃,
還能多睡美容覺,會更有精神。

戒掉熬夜的整個過程分成禁慾期、動力缺乏期、平穩期和倦怠期共4個階段,
大約需要3個月的時間。
第一階段,禁慾期
 一般來說,第1周到第3週屬於禁慾期,
 在這個階段,你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杜絕誘惑的環境
 比如說回家後先洗澡,不要打開電視和電腦。此外,要設定一個破罐破摔的上限
 比如實在忍不住看電視或者上網時,你必須給自己限制時間;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即使不困,也要躺進被窩裡。
第二階段,動力缺乏期
 這個階段通常會出現在第4周到第7週,你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必勝模式。
 什麼叫必勝模式?就是貫徹執行一個嚴格的時間表。
 舉例來說,你給自己設定的時間表可能是這樣的:
 晚上七點下班,九點洗澡,從十點開始放鬆自己,十一點準備睡覺。
 那麼,你必須提高工作效率,確保自己可以在晚上七點下班。
 另外,你可以設定例外規則。在忙碌時期,你要制定一份忙碌時期的日程表,
 優先保證自己七小時的睡眠時間,週末可以允許自己晚兩個小時睡覺。
第三階段,安定期
 也就是第8周到第10週。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認真回顧結果,跟8週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效率進行比較。
 分析自己熬夜那幾天和能遵守時間那幾天有什麼不同,再制定新的對策,然後徹底執行。
第四階段是倦怠期
 往往發生在第11周到13週。
 在這個階段,你漸漸習慣了新的時間表,但也會感覺到動力不足。
 這個時候,你可以給自己注入新的刺激,比如健身和散步。
 此外,你可以制定接下來的計劃,比如減肥和戒菸。

❤內參-新研究:大腦構造決定你是否愛冒險

出處:新研究:大腦構造決定你是否愛冒險


為什麼有些人會喜歡創業?但有些人更偏好穩定的工作?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約瑟夫·凱布爾(Joseph Kable)看來,
大腦的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會做什麼選擇。
他和合作者發現,大腦的生理特徵可用於預測一個人的風險偏好。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的《神經元》(Neuron)期刊上,
《環球科學》微信公眾號對此進行了翻譯和介紹。


一共108位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的志願者參與了凱布爾的試驗。
研究人員向志願者提供了120種情境,每一種情境下志願者都必須從穩妥地獲得20美元,
和賭運氣獲得更高報酬中做出選擇,不同情境中的風險等級各有不同。


每名志願者都要經歷所有120種情境,
而參與試驗的報酬數額將取決於志願者做出的這120個選擇中的某一個,
沒有人知道哪一個選擇將決定他能拿到的報酬。所以,志願者們有著真切的參與感。
通過觀察大家做出的決定,凱布爾對每一位志願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了評估。

此外,研究人員讓這些志願者在靜坐放空狀態下接受了幾種不同類型的腦部掃描。
在大腦中,杏仁核是負責恐懼及其他情緒的處理區;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是決策區。
兩個區域之間靠眾多的神經纖維連接,這些神經纖維就像是負責信息溝通的神經高速公路。

凱布爾和他的團隊發現,
喜歡冒險的人大腦構造和選擇穩妥的人有兩大區別。
第一,喜歡冒險的人大腦裡杏仁核往往更大,而神經纖維連接通常較少;
第二,雖然神經纖維連接較少,但是相比選擇穩妥的人,
愛冒險的人大腦中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在功能上的連接似乎更加緊密。
凱布爾表示,
這意味著,當愛冒險的人做決策時,比起感性和本能的杏仁核,
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和精密計算的前額葉皮層佔據了主導地位。
也就是說,當前額葉皮層開始支配對選項的評估,
當事人會將各類可能性都考慮進來,並且不再對決策感到過分擔憂,舉棋不定。


在凱布爾看來,
導致這一解剖學差異的原因是接下來需要研究的課題,
也許人與人的大腦天生不同,又或許是生活經歷改變了大腦。
悉尼大學神經經濟學家艾格尼絲卡·泰姆拉(Agniesizka Tymula)表示,
一旦建立起大腦結構如何影響人們風險偏好的理論,
未來經濟學家就可以基於生物學變量來建立更有力的經濟學模型。



-----------------------------------
摘要:
在大腦中,杏仁核是負責恐懼及其他情緒的處理區;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是決策區。
兩個區域之間靠眾多的神經纖維連接,這些神經纖維就像是負責信息溝通的神經高速公路。
研究發現:
喜歡冒險的人大腦構造和選擇穩妥的人有兩大區別。
1. 喜歡冒險的人大腦裡杏仁核往往更大,而神經纖維連接通常較少;
2. 雖然神經纖維連接較少,但是相比選擇穩妥的人,
 愛冒險的人大腦中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在功能上的連接似乎更加緊密。

這意味著,當愛冒險的人做決策時,比起感性和本能的杏仁核,
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和精密計算的前額葉皮層佔據了主導地位。
也就是說,當前額葉皮層開始支配對選項的評估,
當事人會將各類可能性都考慮進來,並且不再對決策感到過分擔憂,舉棋不定。


日後一旦建立起大腦結構如何影響人們風險偏好的理論,
未來經濟學家就可以基於生物學變量來建立更有力的經濟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