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8

❤內參-溝通:“言外之意”的利與弊

出處:溝通:“言外之意”的利與弊


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對語言創造性的使用。
比如“小明就是個機器人”這句話,可能是指“小明工作特別勤快,幾乎不需要休息”,
也可能是指“小明特別冷漠,不懂人情世故”,當然,也可能小明真的是一個機器人。
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的語言有瞭如此多的“會話含義”呢?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哲學教授瑪利亞·卡什米里(Maria Kasmirli)
在《萬古》(aeon)雜誌網站寫文章討論了這個話題。

作者認為,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
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通常會存在一種默契,覺得雙方應該遵守某種準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Paul Grice)將這種準則概括為“會話的合作原則”,一共有四條:
一是提供一定數量的相關信息;
二是在談話時保持坦率和真誠;
三是所說的話與話題有關;
四是盡量用清晰明確的方式進行表達。
只要這四個原則中有一個原則沒有滿足,就會導致會話之中產生隱藏含義。


這種會話中的隱含信息對於溝通來說有一定的便利之處,
比如我們可以藉助言外之意來隱晦地表達一些負面信息。
舉個例子,一個老師給他的學生寫工作推薦信,
全篇都在說這個學生品行端正、為人友好,雖然說的都是好話,
但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卻幾乎沒有評價,招聘官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學生不能擔任在招的職位。
為什麼說的都是好話還能傳達負面的含義呢?就是因為這封推薦信沒有滿足量的原則,
所以我們推斷可能老師在有意岔開話題,暗示學生的能力不足。

不過也因為會話中的隱含信息通常是由聽話人推斷得出,
而不是說話人親口說出的,所以也會引發一些道德和法律上的問題。
作者介紹了一個現實中的案例,在1966年美國的一場破產聽證會上,
電影製作人薩穆埃爾·布隆斯頓(Samuel Bronston)被問及他是否在瑞士擁有銀行賬戶時,
回答說:“公司在蘇黎世開了個賬戶,大概有六個月了。”
根據會話合作原則中的坦率真誠原則,如果有個人賬戶他應該會直接回答“有”,
因此可以推斷他本人沒有瑞士的銀行賬戶,
不過實際調查結果正好相反,薩穆埃爾確實在瑞士有存款。
由於他沒有在法庭上說一句假話,最終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關於他作偽證的判決。

以上就是卡什米里對於言外之意的解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1. 提供一定數量的相關信息;
2. 在談話時保持坦率和真誠;
3. 所說的話與話題有關;
4. 盡量用清晰明確的方式進行表達。

只要這四個原則中有一個原則沒有滿足,就會導致會話之中產生隱藏含義。

例如,一個老師給他的學生寫工作推薦信,
全篇都在說這個學生品行端正、為人友好,雖然說的都是好話,
但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卻幾乎沒有評價,招聘官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學生不能擔任在招的職位。
為什麼說的都是好話還能傳達負面的含義呢?就是因為這封推薦信沒有滿足量的原則,
所以我們推斷可能老師在有意岔開話題,暗示學生的能力不足。

❤內參-如何利用群體心理學管理“烏合之眾”

出處:如何利用群體心理學管理“烏合之眾”


有時候身處人群之中會讓人感到不安,甚至會發生踩踏這樣的傷亡事故。
但是,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相關的心理學研究。

首先,我們都覺得人群是盲目的、鬆散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人群管理社會心理學專家杜利(John Drury)說:
人群與個體一樣具有心理獨特性。”
心理學家和災難專家的研究表明,
在突發事件中,往往會展現出人群的集體特徵
了解了這個特徵之後,我們才能確定人群在特定情況下是如何合作和適應的。
比如,從2005年倫敦爆炸事件的倖存者訪談中,杜利和他的同事發現,
人們在騷亂中其實是會互相幫助,彼此安慰的。
杜利認為,
重要的是不要瓦解這種人群之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因為群體特徵可以取代其他結盟方式,
比如,把人群分成宗教或者種族群體,對管理是沒有幫助的。

其次,管理人群的關鍵,是要了解特定人群的特殊規律。
在朋克和金屬樂的演出中,
場地中央人多的地方,歌迷們經常會隨著音樂“衝撞”周圍的人群。
他們的身體裡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正是這個邏輯阻止了歌迷們互相踩踏。
值得注意的是,歌迷們在狂舞和互相衝撞的時候,始終保持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
 “人群安全管理者知道,那些狂舞的人群,有他們自己的規則。”
但如果是沒有經驗的安全人員,他不理解現場的情況,
會覺得這種行為很危險,並採取武力干預,就可能導致人群變得危險。


此外,文章說,很多時候,最好的管理方法往往是一開始沒想到的。
比如,英國紐卡斯爾的一所學校有個問題,
每當下課鈴響的時候,學生們都要從各個方向經過走廊走到樓下,造成過道擁堵不堪。
學校打算擴大走廊,避免擁擠。但是,有一個智能空間團隊提出了更簡單的建議,
取消下課鈴,一旦教師有了幾分鐘的彈性時間,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下課。
很快,學校的走廊就變得通暢了。所以,識別出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對人群管理有幫助。



-----------------------------
摘要:
管理人群的關鍵,是要了解特定人群的特殊規律
在朋克和金屬樂的演出中,
場地中央人多的地方,歌迷們經常會隨著音樂“衝撞”周圍的人群。
他們的身體裡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正是這個邏輯阻止了歌迷們互相踩踏。
值得注意的是,歌迷們在狂舞和互相衝撞的時候,始終保持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
“人群安全管理者知道,那些狂舞的人群,有他們自己的規則。”
但如果是沒有經驗的安全人員,他不理解現場的情況,
會覺得這種行為很危險,並採取武力干預,就可能導致人群變得危險。

❤內參-抗壓-提高抗壓能力的4個方法

出處:提高抗壓能力的4個方法

上來自美國的壓力管理專家亨德利•韋辛格
和績效培訓師J.P.保利-弗雷對12000多人進行了跟踪調查,研究這些人應對壓力的方法。
他們在新書《高效抗壓行動法》裡,提出了壓力導致的“阻塞現象”,
還總結了很多實用的解壓方法。昨天,我們為你介紹了什麼是“阻塞現象”以及如何應對。
今天接著和你分享其中4個實用的解壓方法。


第一個方法,尋找一個錨點
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概括性的提示詞或者畫面指導你的行動,尤其是在壓力的情景下。

書裡引用了心理學家丹尼爾和詹姆斯發表在《體育與運動心理學》上的一項研究,
他們把一群經驗豐富的高爾夫球選手分為三組,
第一組被要求打球時注意揮桿的具體動作要領,
第二組被要求想一些和高爾夫球不相關的詞,比如藍色白色,
第三組被要求思考動作的整體要求,
找一個詞,這個詞能從整體上概括打球這件事,然後把這個詞當成錨點。
結果發現,前兩組選手在壓力面前表現得非常糟糕,而第三組選手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作者解釋說,
很多人在壓力下表現糟糕,是因為我們往往會對正在做的事情想太多,分散了注意力。
而集中註意力在一個跟你的任務有關的關鍵詞、
一個非常短的表述性短語或者一個比喻上,可以讓你不會想太多,從而發揮出最佳水平。


第二個方法是,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技能的時候,發揮作用的是大腦的左前額葉,練習的次數多了,
我們就能掌握這個技巧,就變成了自動化模式,
然後這個技能以及跟這個技能有關的動作就由我們的右腦接管,
右腦主要負責的行為動作都是自動化模式的。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緊張焦慮會激發左腦語言區域的活動,
一旦這部分被激活,人就會更關注自我,有意識地思考我表現得好不好。
在高壓環境中,這種思考會破壞你的表現。
而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能緩解這種情況。
因為右腦的神經是控制技能流暢、自動化的表現的,
用左手握球能讓大腦右半球處於被激活的狀態,激活大腦右半球往往會抑制左半球的活動,
這樣人們就不會老想著成功還是失敗的問題,也就會更關注當下。
慕尼黑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
在比賽前,當運動員左手握緊一個球或者握緊左手的時候,就不太容易發揮失常。


第三個方法,設置一個例行的準備動作。
作者在書裡介紹了一位廣告公司副主管的抗壓經驗,
他在見客戶之前,會提前10分鐘走進辦公室,
關上門拉上窗簾,然後大喊一聲,像拳擊運動員那樣揮幾下拳。
幾分鐘之後,他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就可以見客戶了。
據說這個人從不會因為壓力發揮不好。這其實就是一種例行準備動作。

作者說,很多運動員、演員、外科醫生在面對壓力時,為了展現最佳水平,都用這個方法。這是因為例行準備動作可以防止人分心,而且就像一個信號,能幫你進入準備狀態。
研究表明,擁有例行準備動作的人受壓力影響更小。
創造一個自己的例行準備動作,有幾個簡單的方法:
首先時間不要長,大約3-5分鐘就好。
準備動作包括一個心理過程,比如你想像自己會怎麼做每道數學題;
也包括一個身體動作,比如深呼吸、擺一個有力量感的動作,
通過這些動作表明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你還可以想像自己即將表現得很完美,然後以一個口號作為標誌,表示你準備好了。


第四個方法,率先行動。
如果在一場比賽中,要依次上場表演,你會選擇第幾個出場?
可能很多人都會選擇晚點兒出場。但作者說,首先採取行動其實可以減輕壓力。
有研究顯示,第一個罰點球的運動員感到的壓力,比後面的運動員要小。
在其他競爭中,先行的優勢也很明顯。

作者認為,
這是因為第一個採取行動,前面沒有人,也就不存在前一個人的行為分散你注意力的情況。
同時,第一個做,你的競爭意識也會減少,
不必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任務中。
通常來說,一心想著打敗別人,反而會讓你表現得更糟糕。

但是要注意,這個方法僅適用於執行一些熟悉的任務和工作。
面對某些新任務時,如果觀察別人能讓你更好地了解如何完成任務,
那最好讓別人先出頭,這樣有助於減輕焦慮,提升自信。

以上就是《高效抗壓行動法》這本書介紹的4個解壓方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高效抗壓行動法》,
作者:亨德利•韋辛格 / J.P.保利-弗雷,中信出版集團



-------------------------------------
摘要:
1. 尋找一個錨點
 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概括性的提示詞或者畫面指導你的行動,尤其是在壓力的情景下。
 很多人在壓力下表現糟糕,是因為我們往往會對正在做的事情想太多,分散了注意力。
 而集中註意力在一個跟你的任務有關的關鍵詞、
 一個非常短的表述性短語或者一個比喻上,可以讓你不會想太多,從而發揮出最佳水平。
2. 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
 技能以及跟這個技能有關的動作就由我們的右腦接管,
 右腦主要負責的行為動作都是自動化模式的。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緊張焦慮會激發左腦語言區域的活動,
 一旦這部分被激活,人就會更關注自我,有意識地思考我表現得好不好。
 在高壓環境中,這種思考會破壞你的表現。而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能緩解這種情況。
 因為右腦的神經是控制技能流暢、自動化的表現的,
 用左手握球能讓大腦右半球處於被激活的狀態,
 激活大腦右半球往往會抑制左半球的活動,
 這樣人們就不會老想著成功還是失敗的問題,也就會更關注當下。
 慕尼黑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
 在比賽前,當運動員左手握緊一個球或者握緊左手的時候,就不太容易發揮失常。
3. 設置一個例行的準備動作
 例行準備動作可以防止人分心,而且就像一個信號,能幫你進入準備狀態。
 研究表明,擁有例行準備動作的人受壓力影響更小。
 創造一個自己的例行準備動作,有幾個簡單的方法:
 首先時間不要長,大約3-5分鐘就好。
 準備動作包括一個心理過程,比如你想像自己會怎麼做每道數學題;
 也包括一個身體動作,比如深呼吸、擺一個有力量感的動作,
 通過這些動作表明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你還可以想像自己即將表現得很完美,然後以一個口號作為標誌,表示你準備好了。
4. 率先行動
 第一個採取行動,前面沒有人,也就不存在前一個人的行為分散你注意力的情況。
 但是要注意,這個方法僅適用於執行一些熟悉的任務和工作。
 面對某些新任務時,如果觀察別人能讓你更好地了解如何完成任務,
 那最好讓別人先出頭,這樣有助於減輕焦慮,提升自信。 

❤內參-張泉靈:教育孩子最優先級的兩件事

出處:張泉靈:教育孩子最優先級的兩件事


經常有家長說,現在教育孩子太難了,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紫牛基金合夥人張泉靈在自己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談了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

張泉靈認為,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要有優先級,
如果一件事情是突擊就能完成的,
比如集中補課一段時間,孩子的分數就會提高,這種事情的優先級就靠後。
如果某個能力需要長期培養才能有效果,
而這個能力對孩子的未來又十分重要,優先級就要往前排。


張泉靈說,有兩件事情在她這裡的優先級特別靠前。
第一件事就是孩子有沒有情商
也就是孩子有沒有認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認知周邊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和別人相處的能力。
張泉靈做記者的時候採訪過很多人,她發現,
一個人成功、幸福與否的最終因素,跟這個人的智商、教育背景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是跟這個人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能力高度相關。

另一件優先級比較高的事情是,
孩子能不能培養起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他是否有一個知識框架。
張泉靈說,
我們今天做各種事情,其實都是用一個綜合能力去解決一個綜合問題,
而不是某個一個單學科的能力去考一個單學科的試卷。
所以,孩子能不能獲得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知識架構的建設能力,
獲得一個自己去尋找知識點的能力,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這也是張泉靈從採訪生涯中得到的經驗。
張泉靈說,自己在做記者的時候,當任何一個領域有知識缺陷時,
她都能找到這個行業最好的專家給她上課,幫她在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知識框架。
而當她今後再碰到這個領域的任何事情,都會自動形成一塊磚去找到它合適的位置,
去填補在那個框架裡面,這樣她學東西就非常快。
而且當每個領域都有人不斷地幫她搭建框架之後,
張泉靈自己建立一個新領域的知識框架的能力也變強了。

以上就是張泉靈教育孩子時最優先級的兩件事,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1. 有沒有情商
 也就是孩子有沒有認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認知周邊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和別人相處的能力。
 一個人成功、幸福與否的最終因素,跟這個人的智商、教育背景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是跟這個人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能力高度相關。
2. 能不能培養起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他是否有一個知識框架
 我們今天做各種事情,其實都是用一個綜合能力去解決一個綜合問題,
 而不是某個一個單學科的能力去考一個單學科的試卷。
 所以,孩子能不能獲得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知識架構的建設能力,
 獲得一個自己去尋找知識點的能力,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張泉靈說,自己在做記者的時候,當任何一個領域有知識缺陷時,
 她都能找到這個行業最好的專家給她上課,幫她在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知識框架。
 而當她今後再碰到這個領域的任何事情,都會自動形成一塊磚去找到它合適的位置,
 去填補在那個框架裡面,這樣她學東西就非常快

 而且當每個領域都有人不斷地幫她搭建框架之後,
 張泉靈自己建立一個新領域的知識框架的能力也變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