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內參-觀點:智識是被公共定義出來的

出處:觀點:智識是被公共定義出來的


不少西方和中國知識分子,在表達對現實的批判時,會認為今天是一個“反智時代”。
但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維佳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採訪時說,
“反智時代”這個詞本身就是文化精英的發明。它的潛台詞是,
“知識分子能將大眾的文化狀況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評判,
並自視為歷史進步的方向或詮釋社會的權威。”

在他看來,“反智時代”的說法,
認為問題在大眾,是大眾反智,卻沒有從知識分子這一側來反思。
抱怨“反智”,反映出的其實是知識精英和大眾之間的文化共識已經破裂。
知識分子把問題歸罪到社交媒體的發展,
以及公眾偏聽偏信,總喜歡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內容,這其實是“思維上的懶惰和傲慢”。

王維佳很欣賞一本書
《本土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作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
這位社會學家對很多特朗普的鐵桿選民進行了深度的跟訪,
結果發現,他們中很多人,都曾是美國民主黨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擁躉。
但是,後來這些人卻被主流社會拋棄,經受了失業、邊緣化和文化歧視。
這讓他們對知識精英產生了幻滅。
隨後,知識精英在他們身上貼的“反智”、“非理性”、“民粹”這些標籤,
更是把他們推向了敵對陣營,“他們越來越討厭那些鼓吹全球化、
自由化和各種表面政治正確的知識精英,最終變成了極端保守派的選民。”

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
西方社會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經濟政策上,
開始向信息產業、服務業和金融業大範圍傾斜,
原有的工會文化、福利政策和公共傳播機制受到了顛覆。
結果就是,“西海岸的信息科技、東海岸的華爾街投行,
及那些為全球自由市場經濟鼓與呼的文化精英迅速崛起,
大量基層民眾被甩出了社會主流。知識精英和大眾逐漸出現了鮮明的鴻溝。”
所以,今天所謂“民粹主義”的崛起,很大程度上,
是對20世紀80年代主流的新自由主義文化的反叛。


回到“反智”這個話題,王維佳說,“智識”本身就不是由特定群體和文化精英定義的。
智識是人們“在成長和充分溝通的過程中共同定義的。”
因此,今天應該討論的不是大眾的反智,
而是是否能夠出現一種可以形成共識、讓“智識”可以定義出來的傳播機制。
總之,北京大學副教授王維佳認為,
“反智”本質上其實是知識精英和大眾中間的共識破裂,
當知識分子談論“反智時代”時,本身就有一種傲慢在其中。



----------------------------------------
摘要:
《本土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作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
這位社會學家對很多特朗普的鐵桿選民進行了深度的跟訪,
結果發現,他們中很多人,都曾是美國民主黨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擁躉。
但是,後來這些人卻被主流社會拋棄,經受了失業、邊緣化和文化歧視。
這讓他們對知識精英產生了幻滅。
隨後,知識精英在他們身上貼的“反智”、“非理性”、“民粹”這些標籤,
更是把他們推向了敵對陣營,“他們越來越討厭那些鼓吹全球化、
自由化和各種表面政治正確的知識精英,最終變成了極端保守派的選民。”

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
西方社會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
在經濟政策上,開始向信息產業、服務業和金融業大範圍傾斜,
原有的工會文化、福利政策和公共傳播機制受到了顛覆。
結果就是,“西海岸的信息科技、東海岸的華爾街投行,
以及那些為全球自由市場經濟鼓與呼的文化精英迅速崛起,
大量基層民眾被甩出了社會主流。知識精英和大眾逐漸出現了鮮明的鴻溝。”
所以,今天所謂“民粹主義”的崛起,很大程度上,
是對20世紀80年代主流的新自由主義文化的反叛。

“智識”本身就不應該由特定群體和文化精英定義的。
“反智”本質上其實是知識精英和大眾中間的共識破裂,
當知識分子談論“反智時代”時,本身就有一種傲慢在其中。

❤內參-洞察:Google X 創始人的創新哲學

出處:洞察:Google X 創始人的創新哲學


塞巴斯蒂安·特龍是谷歌研究實驗室Google X的聯合創始人、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
他也是一位發明家,他領導開發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和谷歌眼鏡,
創立了在線教育網站優達學城(Udacity),
還成立了矽谷飛行汽車初創公司雛鷹(Kitty Hawk)。

接受《衛報》採訪時,特龍說,
“作為一個企業家,你會有一千個想法,你精心設計了一百個,
而你喜歡其中的十個,最終你只做了一個”。
特龍的靈感通常來源於生活中困擾他的東西,比如他會想為什麼自己每天都在堵車?
如果乳腺癌能夠輕鬆診斷出來的話,他的妹妹是不是就不會死於乳腺癌?
他認為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有解決辦法。

之前接受意大利工業設計網站Designboom採訪時,
特龍分享了他的創新哲學。
他把每個項目都看成是去攀登一座從未被征服的山峰,
期間可能有很多事會出錯,其中一個錯誤就是:你不知道到底該攀登哪座山。
這可能聽起來很可笑,但“關於攀登哪座山的分歧的確是造成項目失敗的頭號原因,
要想同時攀登兩座山峰極其困難,
而當你攀登到一半時發現你攀登的山峰錯了而不得不下來時,這也是極其痛苦的。 ”
特龍說,在攀登過程中,如果這座“山”此前有人攀登過,那麼你可以做計劃,
如果是第一次攀登,就不能做預先的計劃,你必須持續攀登,發現你自己。

他建議,
人們在創新時要接受失敗,就像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經常說的“對不可能持漠視態度”。
創新本身就是一個試驗和學習的過程,
“如果你能畫出整個峰頂完整的一半,並且只有這一半行得通,
那麼你不能算是個創新者,你並沒有嘗試任何新的事情。你得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
失敗是你的朋友,因為它可以強迫你去學習新東西,
增強你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這是唯一向前的路。 ”


特龍還把創新者分為兩類:
A類創新者是專家,
他們準備好了所有的思路和細節,想讓參與者對自己所做的事產生共識;
另一種則很少見,有遠見的同時也知道自己會遇到失敗,卻並不介意失敗。他更喜歡後者。



----------------------------------------------
摘要:
特龍分享了他的創新哲學。
他把每個項目都看成是去攀登一座從未被征服的山峰,
期間可能有很多事會出錯,其中一個錯誤就是:你不知道到底該攀登哪座山。
這可能聽起來很可笑,但“關於攀登哪座山的分歧的確是造成項目失敗的頭號原因,
要想同時攀登兩座山峰極其困難,
而當你攀登到一半時發現你攀登的山峰錯了而不得不下來時,這也是極其痛苦的。 ”

在攀登過程中,如果這座“山”此前有人攀登過,那麼你可以做計劃,
如果是第一次攀登,就不能做預先的計劃,你必須持續攀登,發現你自己。
人們在創新時要接受失敗,就像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經常說的“對不可能持漠視態度”。
創新本身就是一個試驗和學習的過程,
“如果你能畫出整個峰頂完整的一半,並且只有這一半行得通,
那麼你不能算是個創新者,你並沒有嘗試任何新的事情。你得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
失敗是你的朋友,因為它可以強迫你去學習新東西,
增強你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這是唯一向前的路。 ” 

❤內參-5個步驟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出處:方法:5個步驟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喬布斯曾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編程,因為它會教你如何思考。
美國一位APP開發員兼寫作者理查德·瑞斯(Richard Reis),
在Medium平台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如何像程序員一樣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文中他分析了為何及如何像程序員一樣思考,從而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

理查德提出,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步驟。
比如,遇到問題時,
1.嘗試一種解決方案;2.失敗了,嘗試另一種;3.如果再次失敗,
重複第二步,直到僥倖成功。理查德認為,
即使偶爾成功了,這也是解決問題最糟糕的方式,而且非常浪費時間。
最好的方式,就像優秀的程序員練習編程一樣,
建立一個思維框架,然後在這框架下反复練習。


理查德提出,可以用以下5個步驟,幫你建立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
第一步,理解。
遇到問題時,先搞清楚問題本身。如何確定自己真正理解一個問題?
有效的方法是,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它,
看有沒有邏輯漏洞,當你能講清楚一個問題時,說明你理解了它。
優秀的程序員編程時,總會寫下自己遇到的問題,勾畫出序列圖,
或同其它程序員一起討論。這個過程,就是在確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沒有偏差。


第二步,計劃。
沒有明確的計劃時,不要輕易著手解決問題。
制定計劃,就是製定解決問題的戰略步驟。
當計劃不清晰時,暫停一下,給你的大腦一些分析問題和處理信息的時間。
理查德建議,
嘗試像程序員做思維導圖那樣,做出一個好的計劃,然後思考下面這個問題:
如果你輸入X,採用哪些步驟可以得到結果Y?這樣可以訓練你的思維計劃性。


第三,分解。
這是思維框架中最重要的一步。
不要嘗試一次解決一個複雜問題,而應把複雜問題分解成若干簡單問題。
從最簡單的開始,一個一個逐級解決,最後合併成原始問題的答案。
這也是優秀的程序員在編程中最常用到的算法,
對於他們來說,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編程語言的熟練度、系統設計等技術更重要。


第四,卡殼。
當你理解了問題,做出了計劃,分解了複雜任務後,依然卡殼怎麼辦?
理查德說,
首先,深吸一口氣;其次,告訴自己,這很正常。
好的程序員和解決問題的高手,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在於,
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在如何解決棘手問題上,而不是為此惱火。
卡殼時,可以試試這幾種方法:
調試錯誤;重新評估問題;利用搜索引擎找到相似問題的解決者,向他們學習。


第五,也是最後一步,練習。
以上四個步驟,或許已能讓你建立一套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
但距離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還差一步,
那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在問題中練習,訓練你的思維系統。



-----------------------------------
摘要: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步驟。
比如,遇到問題時,
1.嘗試一種解決方案;2.失敗了,嘗試另一種;3.如果再次失敗,
重複第二步,直到僥倖成功。理查德認為,
即使偶爾成功了,這也是解決問題最糟糕的方式,而且非常浪費時間。
最好的方式,就像優秀的程序員練習編程一樣,
建立一個思維框架,然後在這框架下反复練習。
可以用以下5個步驟,幫你建立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
Step 1:理解
 遇到問題時,先搞清楚問題本身。如何確定自己真正理解一個問題?
 有效的方法是,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它,
 看有沒有邏輯漏洞,當你能講清楚一個問題時,說明你理解了它。
 優秀的程序員編程時,總會寫下自己遇到的問題,勾畫出序列圖,
 或同其它程序員一起討論。這個過程,就是在確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沒有偏差。
Step 2:計劃
 沒有明確的計劃時,不要輕易著手解決問題。
 制定計劃,就是製定解決問題的戰略步驟。
 當計劃不清晰時,暫停一下,給你的大腦一些分析問題和處理信息的時間。
 嘗試像程序員做思維導圖那樣,做出一個好的計劃,然後思考下面這個問題:
 如果你輸入X,採用哪些步驟可以得到結果Y?這樣可以訓練你的思維計劃性。
Step 3:分解
 這是思維框架中最重要的一步。
 不要嘗試一次解決一個複雜問題,而應把複雜問題分解成若干簡單問題。
 從最簡單的開始,一個一個逐級解決,最後合併成原始問題的答案。
 這也是優秀的程序員在編程中最常用到的算法,
 對於他們來說,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編程語言的熟練度、系統設計等技術更重要。
Step 4:卡殼
 當你理解了問題,做出了計劃,分解了複雜任務後,依然卡殼怎麼辦?
 首先,深吸一口氣;其次,告訴自己,這很正常。
 好的程序員和解決問題的高手,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在於,
 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在如何解決棘手問題上,而不是為此惱火。
 卡殼時,可以試試這幾種方法:
 調試錯誤;重新評估問題;利用搜索引擎找到相似問題的解決者,向他們學習。
Step 5:也是最後一步,練習
 練習,練習,再練習。在問題中練習,訓練你的思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