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

❤內參-搜索時代人們為什麼還要記住事實性知識

出處:搜索時代人們為什麼還要記住事實性知識


有人覺得,如今記住具體的事實性知識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更需要的是抽象的方法性知識,也就是各種批判性思維和技能。
比如,互聯網搜索就是這樣的技能,想了解信息的話,根本不用記住,去網上搜索就好了。
但美國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在《知識大遷移》一書中卻認為,
在獲得信息特別容易的今天,記憶事實性知識仍然十分重要。

首先,事實性知識是構建知識城牆的基石
如果我們把一個人掌握的事實性知識看作是一塊一塊的磚,
把方法性知識看作是水泥,學習的過程就像是用磚和水泥建起一面知識城牆,
要衡量這個人的學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看的就是這個人構建的這面牆有多高大和多牢固。
如果我們只重視方法性知識,就會導致在構建知識城牆的時候,
水泥很富餘,但磚卻不夠了。
空有很多想法和觀點,卻沒辦法用豐富的事實呈現它們。
而且,磚缺得太多,就沒辦法連在一起,牆面很容易倒塌。
只有當我們掌握足夠多的事實,
才能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知道的,以及自己在哪個方面有所欠缺。

其次,掌握事實性知識,才能更好地搜索。
搜索的時候,只有方法是不夠的。
搜索的過程就像你從腦海中提取記憶一樣,
第一步是給搜索引擎發出指令,
你搜索某個概念之前,必須先知道這個概念,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搜索。
搜到了之後,你還要有能力評估搜索結果的可信度,這些都需要事實性知識發揮作用。
畢竟,有一樣東西你沒辦法上網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應該搜索的知識。


最後,記憶事實性知識能讓你的大腦更聰明。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研究發現,
大腦更傾向於記住那些不久後就會消失的信息,
而那些在網上很容易就能獲得的信息,則被選擇性地忽略了,這個現象叫做“谷歌效應”。
當你把信息存儲在電腦和手機裡,而沒有更多地用自己的大腦去觀察、記憶、體會,
你就會降低對這些知識的感受和記憶,這個新知識就不會變成你的知識。

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有兩個步驟,
一個是存貯,另一個是提取,只有你存貯並提取了知識,才完成了記憶的閉環。
如果你只搜索了某個知識,沒有記住它,
就相當於買了東西放在家裡不用,這個東西就沒有任何價值。
而且,我們在提取某個記憶時,越是用力、使勁,
當你想起來之後,這個記憶的提取能力和存儲能力就越強,也就學得越紮實。



--------------------------------
摘要:
有人覺得,如今記住具體的事實性知識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更需要的是抽象的方法性知識,也就是各種批判性思維和技能。
比如,互聯網搜索就是這樣的技能,想了解信息的話,根本不用記住,去網上搜索就好了。
但美國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在《知識大遷移》一書中卻認為,
在獲得信息特別容易的今天,記憶事實性知識仍然十分重要。

1. 事實性知識是構建知識城牆的基石
 事實性知識=磚,方法性知識=水泥,學習的過程=用磚和水泥建起一面知識城牆。
 要衡量這個人的學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看的就是這個人構建的這面牆有多高大和多牢固。
2. 掌握事實性知識,才能更好地搜索
 當你把信息存儲在電腦和手機裡,而沒有更多地用自己的大腦去觀察、記憶、體會,
 你就會降低對這些知識的感受和記憶,這個新知識就不會變成你的知識。
3. 記憶事實性知識能讓你的大腦更聰明
 當你把信息存儲在電腦和手機裡,而沒有更多地用自己的大腦去觀察、記憶、體會,
 你就會降低對這些知識的感受和記憶,這個新知識就不會變成你的知識。
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有兩個步驟,
一個是存貯,另一個是提取,只有你存貯並提取了知識,才完成了記憶的閉環。
如果你只搜索了某個知識,沒有記住它,
就相當於買了東西放在家裡不用,這個東西就沒有任何價值。
而且,我們在提取某個記憶時,越是用力、使勁,
當你想起來之後,這個記憶的提取能力和存儲能力就越強,也就學得越紮實。

❤內參-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創作觀

出處: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創作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的代表作品包括
《我的名字叫紅》《雪》《伊斯坦布爾》,他的第十部長篇小說是《紅髮女人》。
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帕慕克分享了他對小說創作的看法。

在帕慕克看來,一部好小說首先要符合現實主義的標準。
《紅發女人》中的主角,與一位挖井師傅產生了父子般的感情,
當人們讀到這部小說時,以為帕慕克只是在寫挖井人,
描寫一些技術性細節,比如主角怎麼找錢,為什麼他們需要井,
以及建築的歷史、細節,人們之間的衝突等等。
但讀完後,讀者會發現一些超越了現實層面的“其他的”東西。
帕慕克說,
小說是作家所寫主題的現實層面,但同時作家也在寫一些更深入的、其他的東西。
就像他在《紅髮女人》寫的一句話:
“你的書須是像我在最後劇目中的獨白一樣,既發自肺腑,又宛如神話。
既像發生過的故事般真實,又要像一個傳說般親切”。
這個“其他的東西”還會啟發讀者的想像,
作者也會因此而滿意,但它很遲才會出現,而且作家也不能確保每次創作都能做到這一點。

帕慕克曾多次公開提到,
孩子般的純真是他寫作時最需要的狀態。
創作時他會堅持自己的純真和幽默,只管寫,寫,寫。
從開始寫作至今,他平均每天都會寫作10小時以上。
他發現,寫長篇小說時,堅持純真會比較容易,
因為長篇小說裡有抒情、政治的、更具描述性的調式以及更理性的情境。
但篇幅短的小說裡不能“純真”,這是因為短的文本是強力克制的,
所有東西都要相互指涉,不能有太多的抒情,也不能不知道接下來要寫什麼就寫下去。
帕慕克說,小說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的:
一部分是你不知道為什麼會寫,另一部分關乎克制,並賦予你所寫的東西意義。
這樣來看,寫短篇小說其實會比較難,因為作者必須時刻意識到那是關於什麼的。



--------------------------
摘要:
小說是作家所寫主題的現實層面,但同時作家也在寫一些更深入的、其他的東西。
就像《紅髮女人》寫的一句話:
“你的書須是像我在最後劇目中的獨白一樣,既發自肺腑,又宛如神話。
既像發生過的故事般真實,又要像一個傳說般親切”。
這個“其他的東西”還會啟發讀者的想像,
作者也會因此而滿意,但它很遲才會出現,而且作家也不能確保每次創作都能做到這一點。

寫長篇小說時,堅持純真會比較容易,
因為長篇小說裡有抒情、政治的、更具描述性的調式以及更理性的情境。
但篇幅短的小說裡不能“純真”,這是因為短的文本是強力克制的,
所有東西都要相互指涉,不能有太多的抒情,也不能不知道接下來要寫什麼就寫下去。
這樣來看,寫短篇小說其實會比較難,因為作者必須時刻意識到那是關於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