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0

20180121~20180128,休息8天

如題,想休息八天,

這八天不會更新得到知識新聞,最快20180129再繼續。

❤內參-為什麼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

出處:為什麼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


這幾年很流行“做更好的自己”,人們為此會制定一系列目標,然後要求自己嚴格執行。
為什麼拼命追求更好的自我會成為一種風潮?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紐約客》雜誌的一篇文章,
名叫《立志自我提高是否讓我們變得更糟了? 》,
作者亞歷山大·拉施瓦茨在2014年的時候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傑出評論獎。
她綜合了近十本書寫成了這篇文章。


文章介紹說,美國有兩個商學院教授研究過這個課題,
他們設定了很多目標,還制定了一個表格,嚴格執行。
折騰了一年之後,他們的感覺是精疲力竭,覺得過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
因為他們的焦點全都在自己的身上,反而忽略了身邊的朋友和家人。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風潮呢?文章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本能
有研究顯示,人天生就會覺得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敘事自我,
但我們也承認存在差異和階級,希望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們會尋求改變。

其次是文化原因
從古到今,文化都鼓勵我們要追尋和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

最後是經濟原因
文章認為,“追求更好的自己”也是消費主義的結果。
這個時代並不鼓勵你知足常樂,而是讓你追求更多,
自我提高最終變成了一門生意,哪怕你沒有這種願望,
消費主義也會迫使你產生出這種願望來。
比如,對那些願意吃苦的人來說,他們會去報班上課。
在美國,這種自我提升的生意每年能創造一百億美元的市場。

那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處呢?
文章還介紹了瑞典心理學教授斯文·布林克曼的書,
《堅定立場——對抗自我提高的瘋狂浪潮》。
布林克曼認為,其實不被流行風潮裹挾,承認自己平凡並沒有什麼不好。
人們除了專注於自我,還應該去更多地關注別人的感受,
前的傳統美德,比如正直、自控力、忠誠、責任感,才是我們更應該去培養的東西。
此外,對於生命裡那些並不完美的事物,我們也應該接納,而不是去逃避。



---------------------------
摘要:
立志自我提高是否讓我們變得更糟了?
美國有兩個商學院教授研究過這個課題,
他們設定了很多目標,還制定了一個表格,嚴格執行。
折騰了一年之後,他們的感覺是精疲力竭,覺得過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
因為他們的焦點全都在自己的身上,反而忽略了身邊的朋友和家人。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風潮呢?
1. 本能

 有研究顯示,人天生就會覺得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敘事自我,
 但我們也承認存在差異和階級,希望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們會尋求改變。
2. 文化原因
 從古到今,文化都鼓勵我們要追尋和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
3. 經濟原因
 “追求更好的自己”也是消費主義的結果。

 這個時代並不鼓勵你知足常樂,而是讓你追求更多,
 自我提高最終變成了一門生意,哪怕你沒有這種願望,
 消費主義也會迫使你產生出這種願望來。
 比如,對那些願意吃苦的人來說,他們會去報班上課。
 在美國,這種自我提升的生意每年能創造一百億美元的市場。

那應該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處呢?
其實不被流行風潮裹挾,承認自己平凡並沒有什麼不好。
人們除了專注於自我,還應該去更多地關注別人的感受,
前的傳統美德,比如正直、自控力、忠誠、責任感,才是我們更應該去培養的東西。
此外,對於生命裡那些並不完美的事物,我們也應該接納,而不是去逃避。

❤內參-德式育兒:信任孩子、放任爭吵

出處:德式育兒:信任孩子、放任爭吵


《華爾街日報》介紹了一本新書《尊重孩子:培養自立孩子的德式育兒藝術》。
作者莎拉·扎斯科在柏林生活了將近7年,因此女兒上的是德國幼兒園。
莎拉對德國幼兒園的描述是:“這裡的小孩一整天都是純玩。
他們不讀書,不學算數,基本上無法無天。
孩子們到處亂跑、大聲叫喊、想怎麼玩怎麼玩、想跟誰玩跟誰玩。
這裡只要求他們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規定,如不要打人和不要爬上家具等。
老師也基本不會要求孩子們有組織地玩耍。”

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但是幼兒園老師並不會急著去干涉,除非有孩子快要受傷。
們也不會懲罰頑皮的孩子,比如把孩子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等。
老師做的更多的是,在一邊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有時候會把孩子叫到一邊單獨談話,
有時會直接和全體學生講什麼是正義和善良,
有時是講相關的故事,讓孩子們間接得到啟發。
一位幼兒園老師對莎拉說:“孩子們真的可以出色地靠自己解決問題。”


德國人這種培養孩子的方式,起源於1968年。
當時德國向所有舊有的行為方式發起了反權威主義運動,其中也包括如何教育孩子。
有些教育者甚至設立了完全沒有規則的幼兒園。
今天當然沒有這麼極端,但是很多德國人仍然抗拒給孩子們強加紀律。

有一本寫給德國幼兒教師的指導手冊裡這麼寫:
“即便會讓老師們感到為難或是讓整個群體受到牽連,還是要讓孩子們自己去爭吵”。
爭吵對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和自我提升至關重要。孩子們打架的理由多種多樣:
為自己設定界限,吸引注意力,
測試自己的實力(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社交層面),或僅僅因為他們不服輸。
孩子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而不是由大人插手來解決。

總之,德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多是放任孩子去爭吵,
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學會如何處理各種事情,
而不是由大人設定規則,通過干預來培養孩子。這和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大相徑庭。



---------------------------
摘要:
莎拉對德國幼兒園的描述是:“這裡的小孩一整天都是純玩。
他們不讀書,不學算數,基本上無法無天。
孩子們到處亂跑、大聲叫喊、想怎麼玩怎麼玩、想跟誰玩跟誰玩。
這裡只要求他們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規定,如不要打人和不要爬上家具等。
老師也基本不會要求孩子們有組織地玩耍。”

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但是幼兒園老師並不會急著去干涉,除非有孩子快要受傷。
們也不會懲罰頑皮的孩子,比如把孩子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等。
老師做的更多的是,在一邊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有時候會把孩子叫到一邊單獨談話,
有時會直接和全體學生講什麼是正義和善良,
有時是講相關的故事,讓孩子們間接得到啟發。
一位幼兒園老師對莎拉說:“孩子們真的可以出色地靠自己解決問題。”

有一本寫給德國幼兒教師的指導手冊裡這麼寫:
“即便會讓老師們感到為難或是讓整個群體受到牽連,還是要讓孩子們自己去爭吵”。
爭吵對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和自我提升至關重要。孩子們打架的理由多種多樣:
為自己設定界限,吸引注意力,
測試自己的實力(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社交層面),或僅僅因為他們不服輸。
孩子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而不是由大人插手來解決。

總之,德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多是放任孩子去爭吵,
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學會如何處理各種事情,
而不是由大人設定規則,通過干預來培養孩子。這和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大相徑庭。

❤內參-制定好戰略需要思考的9個方面·上

出處:制定好戰略需要思考的9個方面·上


在《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裡,作者理查德·魯梅爾特認為,
戰略是指發現關鍵問題,設計出合理方案,集中力量採取行動去解決。
書裡介紹了制定戰略需要思考的9大方面,分別是發揮槓桿作用、制定近似目標、
強化“鏈條–環節”系統、運用設計的思維、尋找焦點戰略、保證有效的增長、
發揮競爭優勢、秉持動態的視角,以及利用慣性。下面和你介紹前4個方面。


第一,發揮槓桿作用。
好戰略通過集中智慧、資源和行動來獲得力量,
如果這些力量在適當的時候用在了關鍵的目標上,就可能事半功倍,
所以也稱作“槓桿原理”。一般來說,戰略的槓桿原理可能來自這樣幾個方面的協同作用,
它們是:
戰略預測;對形勢中最關鍵因素的深刻見解,並能找准支點;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首先,戰略預測是指戰略家能預測他人的行為,並把這種預測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戰略預測要考慮他人的習慣、偏好和方針,以及妨礙變革的慣性因素和製約瓶頸。
最關鍵的預測是對他人行為的預測,尤其是競爭對手的行為。
大多數情況下,預測要嘛是以史為鑑,要嘛是根據固有趨勢,
要嘛根據可以預測的經濟或社會動態,要嘛根據他人所遵循的慣例。

其次,要發揮槓桿做用,還要能夠找到一個著力點,來放大精力和資源的集中使用效力。
比如還沒能得到充分滿足的市場需求,就有可能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支點。
發揮槓桿作用的第三個方法,是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作者提到一個概念,叫做“閾值效應”,“閾”的意思是界限,
指的是效果只有在努力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才會突然顯現,
如果低於這個值,就會收效甚微。所以當存在閾值效應時,戰略家就要慎重了,
均勻用力的後果可能是每個問題都沒達到閾值,結果都沒有效果。
要選擇那些利用自己的資源就可以實現的關鍵問題。


第二,制定近似目標。近似目標指的是可行性最高的目標。
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複雜並且模糊的,領導者的重要職責,
盡量簡化問題的複雜性和模糊性,並且這個經過簡化過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關於解決問題的模糊性,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緊推進登月計劃,設計月球探測器時,
科學家並不清楚月球表面的真實情況,但他們大膽做了一個預測,
判斷月球表面也是堅硬、凸凹不平的,也有緩坡。
做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因為地球上比較平坦的地方就是這樣的,
如果月球表面比這惡劣得多,那遇到麻煩的就不僅僅是探測器了,而是整個登月計劃。
科學家說,之所以要在資料掌握不多的情況下堅持做出這個推測,
就是因為如果沒有明確的說明,工程師們的工作就會無從下手。這就是弱化問題的模糊性。


第三,強化“鏈條–環節”系統。 
“鏈條-環節”系統類似木桶原理,
說的是當一個系統的性能受到最薄弱的那個環節制約的時候,
就算強化其他環節,也很難強化整個鏈條。
很多棘手問題都是因為個別環節薄弱,從而牽涉了其它環節。
要打破困局,就要找出困難點,排出順序,集中資源一一攻破。
而要想強化“鏈條–環節”系統,領導者應該採取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的行動。
這樣能提高競爭對手的模仿門檻。

作者以宜家為例,宜家有一些很有名的特點,
比如讓顧客自己組裝家具,通過宜家賣場進行售賣,
廣告也是通過自己的產品目錄實現。宜家的專賣店規模大,庫存量大,停車位充足。
店裡的產品目錄基本取代了銷售人員。
而宜家的平裝家具不但降低了運輸成本,還有助於保證庫存的充足。
它的很多家具都是自己設計的,生產過程外包,但全球物流系統自己管理。
不難看出,宜家從庫存、物流、專賣店到設計等等環節都是相扣的,形成了內在連貫性,
這就讓競爭門檻變高了,競爭對手很難投入大量資金,全局模仿,
這使宜家長久以來都很有競爭力。


第四,運用設計的思維
作者強調,很多有效的戰略是設計出來的,而不是篩選各種方案後做的決定。
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中,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運用高妙的戰術,
成功以少勝多,擊敗了由羅馬執政官保盧斯與瓦羅二人統領的大軍,
直到今天,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作者認為,“戰略之父”漢尼拔在坎尼會戰裡,就體現了戰略最基本的三個方面:
預先策劃、預測他人行為、設計協調的行動。
預先策劃很好理解,就是事先設計和規劃。
預測他人行為也不難理解,比如這場戰役中,漢尼拔使用誘敵深入然後包抄的戰術。
這其實是他預測對方行為後的選擇,他一方面考慮到了羅馬軍隊的機動性很強,
作戰極有勇氣的特點,他還知道當時的羅馬統帥瓦羅是出了名的高傲,
而且在會戰前夜,漢尼拔突襲了瓦羅的大營,讓他在士兵面前丟了人,
瓦羅盛怒之下肯定要速戰速決。這都讓羅馬軍隊的行動變得可以預測。

至於設計協調的行動,作者說,漢尼拔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了各種行動。
比如他說服了好戰的高盧兵和西班牙兵佯裝戰敗逃跑,
假裝被擊敗後,還能再次有序地採取一系列複雜的動作回來殲滅羅馬軍,
這都是協調行動的結果。

作者還指出,戰略制定過程需要對多重因素進行安排、調整和協調,
而設計型戰略就是要巧妙地實現資源與行動的配置。
作者認為,資源和緊密協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
如果一個組織資源不多,那隻有通過緊密的協調才能應對挑戰,
如果資源比較多,緊密協調的必要性就沒那麼大了。作
者還強調,其實緊密的協調有一定代價,一個設計的緊密程度越高,難度就越大,
適用範圍就會越小,變化的靈活性也會差。
所以我們不用總是追求協調程度最高的方案,
如果挑戰程度較低,那麼專業化水平和緊密度還是低一點比較好,
這樣可以適用於更加廣泛的市場。

以上就是《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中提到的製定戰略需要思考的9個方面中的前4個,
希望對你有啟發。明天的音頻,將會和你分享餘下的5個方面。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好戰略,壞戰略》,作者:理查德·魯梅爾特,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1. 發揮槓桿作用
 戰略預測;對形勢中最關鍵因素的深刻見解,並能找准支點;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1)戰略預測是指戰略家能預測他人的行為,並把這種預測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2)要發揮槓桿做用,還要能夠找到一個著力點,來放大精力和資源的集中使用效力。
  “閾值效應”,“閾”的意思是界限,
  指的是效果只有在努力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才會突然顯現,
  如果低於這個值,就會收效甚微。所以當存在閾值效應時,戰略家就要慎重了,
  均勻用力的後果可能是每個問題都沒達到閾值,結果都沒有效果。
2. 制定近似目標
 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複雜並且模糊的,領導者的重要職責,
 盡量簡化問題的複雜性和模糊性,並且這個經過簡化過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3. 強化“鏈條–環節”系統
 “鏈條-環節”系統類似木桶原理,
 說的是當一個系統的性能受到最薄弱的那個環節制約的時候,
 就算強化其他環節,也很難強化整個鏈條。
 要打破困局,就要找出困難點,排出順序,集中資源一一攻破。
 而要想強化“鏈條–環節”系統,
 領導者應該採取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的行動。
 這樣能提高競爭對手的模仿門檻。
4. 運用設計的思維
 我們不用總是追求協調程度最高的方案,
 如果挑戰程度較低,那麼專業化水平和緊密度還是低一點比較好,
 這樣可以適用於更加廣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