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決策標準:把人生的“後悔”最小化
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做決策,
理性的選擇,可能是個神話。
例如,要不要孩子的話題。這件事怎麼科學決策呢?
你得評估要孩子和不要孩子這兩個選項的價值。
你可能要考察一下周圍要孩子的家庭和不要孩子的家庭是怎麼生活的,然後評估一下。
比如,你覺得孩子很麻煩,但有人會說孩子很可愛,會讓人不怕麻煩。
於是你就要看看孩子的可愛度是不是能抵消麻煩。
你還要從自身出發,看看養孩子需要什麼條件。這就是理性決策。
但這種決策恰恰沒多大意義,因為觀察別人的孩子,跟你自己有孩子完全是兩回事。
愛自己的孩子勝過別人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所以在要不要孩子這個問題上,你永遠沒辦法做出理性決策。
除非你親身經歷,否則不管怎麼做都難以評估。
說生孩子之前的你和生孩子之後的你,根本不是同一個人。這裡面沒有理性選擇。
當你做選擇的時候,是現在的你在為未來的你做選擇。
理性選擇需要評估選項,評估選項需要標準,標準是由價值觀決定的。
而人的價值觀根本不穩定,是可以變化的。
那該怎麼辦呢?
把人生的“後悔”最小化。
之前有研究說,人們在生命最後時刻,最後悔的是他們沒做什麼,而不後悔做過什麼。
既然人生沒有對錯,“不後悔”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追逐失敗了,
只要及時撤出不造成嚴重後果,就等於已經嘗試了。
這麼做不一定能讓幸福最大化,但至少你將來不會後悔。
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做決策,
簡單說,決策就是看看自己有什麼選項,然後從中選一個最好的。
我們也會了解很多決策科學,包括怎麼給自己增加選項,怎麼合理地評估每個選項的價值。
不過,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認為,
所謂理性的選擇,可能是個神話。
萬維鋼引用了英文書《園丁與木匠》裡的一段內容。
萬維鋼引用了英文書《園丁與木匠》裡的一段內容。
這是一本育兒書,作者是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他在書裡討論了要不要孩子的話題。這件事怎麼科學決策呢?
你得評估要孩子和不要孩子這兩個選項的價值。
你可能要考察一下周圍要孩子的家庭和不要孩子的家庭是怎麼生活的,然後評估一下。
比如,你覺得孩子很麻煩,但有人會說孩子很可愛,會讓人不怕麻煩。
於是你就要看看孩子的可愛度是不是能抵消麻煩。
你還要從自身出發,看看養孩子需要什麼條件。這就是理性決策。
但這種決策恰恰沒多大意義,因為觀察別人的孩子,跟你自己有孩子完全是兩回事。
愛自己的孩子勝過別人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所以在要不要孩子這個問題上,你永遠沒辦法做出理性決策。
除非你親身經歷,否則不管怎麼做都難以評估。
高普尼克把這個分析又推進一步,
高普尼克把這個分析又推進一步,
說生孩子之前的你和生孩子之後的你,根本不是同一個人。
就好像你去買水果,買的時候你覺得橘子比蘋果好吃,就買了橘子,
結果回家之後,你又突然覺得蘋果更好吃。
買水果之後的你,已經不再是買水果之前的你了。
萬維鋼說,這裡面沒有理性選擇。
萬維鋼說,這裡面沒有理性選擇。
當你做選擇的時候,是現在的你在為未來的你做選擇。
理性選擇需要評估選項,評估選項需要標準,標準是由價值觀決定的。
而人的價值觀根本不穩定,是可以變化的。
那該怎麼辦呢?
那該怎麼辦呢?
萬維鋼給了一個決策標準方面的建議:
把人生的“後悔”最小化。
之前有研究說,人們在生命最後時刻,最後悔的是他們沒做什麼,而不後悔做過什麼。
萬維鋼又看到一個有關“後悔”的新研究,
但是這個研究考慮的不是做沒做過,而是“理想的自己”和“義務的自己”。
“理想的自己”就是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比如當歌手。
“義務的自己”是你應該干什麼,比如應該好好工作。
這項研究發現,70%以上的人後悔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
只有20%多的人後悔沒有成為義務的自己。
人們之所以後悔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可能主要是義務的自己更容易做。
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比當歌手容易多了。
所以萬維鋼建議,
所以萬維鋼建議,
既然人生沒有對錯,“不後悔”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追逐失敗了,
只要及時撤出不造成嚴重後果,就等於已經嘗試了。
這麼做不一定能讓幸福最大化,但至少你將來不會後悔。
------------------------------
摘要:理性的選擇,可能是個神話。
例如,要不要孩子的話題。這件事怎麼科學決策呢?
你得評估要孩子和不要孩子這兩個選項的價值。
你可能要考察一下周圍要孩子的家庭和不要孩子的家庭是怎麼生活的,然後評估一下。
比如,你覺得孩子很麻煩,但有人會說孩子很可愛,會讓人不怕麻煩。
於是你就要看看孩子的可愛度是不是能抵消麻煩。
你還要從自身出發,看看養孩子需要什麼條件。這就是理性決策。
但這種決策恰恰沒多大意義,因為觀察別人的孩子,跟你自己有孩子完全是兩回事。
愛自己的孩子勝過別人的孩子是人的天性。
所以在要不要孩子這個問題上,你永遠沒辦法做出理性決策。
除非你親身經歷,否則不管怎麼做都難以評估。
說生孩子之前的你和生孩子之後的你,根本不是同一個人。這裡面沒有理性選擇。
當你做選擇的時候,是現在的你在為未來的你做選擇。
理性選擇需要評估選項,評估選項需要標準,標準是由價值觀決定的。
而人的價值觀根本不穩定,是可以變化的。
那該怎麼辦呢?
把人生的“後悔”最小化。
之前有研究說,人們在生命最後時刻,最後悔的是他們沒做什麼,而不後悔做過什麼。
既然人生沒有對錯,“不後悔”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追逐失敗了,
只要及時撤出不造成嚴重後果,就等於已經嘗試了。
這麼做不一定能讓幸福最大化,但至少你將來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