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

❤內參-三個方法幫你輕鬆戒糖減肥

出處:三個方法幫你輕鬆戒糖減肥


什麼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呢?如果你的回答是脂肪,那就錯了。
《紐約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
簡單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才是肥胖流行的罪魁禍首。
人體可以合成的糖是有上限的,
如果攝入的糖太多,多的糖就會轉化成脂肪儲存到體內,引起肥胖,
而肥胖又會引起很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此外,長期高糖飲食,還會加快肝臟細胞儲存脂肪的速度,形成脂肪肝等。


那麼該怎麼避免這些危害呢?這裡介紹三個戒糖的方法。
第一,不喝甜味飲料。
調查顯示,美國人飲食中約47%的添加糖都來自甜味飲料,
而飲料中的糖都是毫無營養的卡路里。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糖的攝入量不應超過50克,
最好不超過25克,而一瓶450毫升的可樂中就含有52克糖。
如果你是為了攝取咖啡因而飲用碳酸飲料,那就換成茶或咖啡吧。
如果是為了享受碳酸的口感,那麼可以試著改喝無糖、零卡路里的氣泡水。

第二,注意早餐搭配。
在早餐時,不要被標榜為“健康”或“天然”的早餐食品騙了,
很多調味酸奶和玉米麥圈中都含有大量糖。
想要享用營養早餐,最好盡量多吃少糖或不含糖的穀物食品,
不想吃穀物,也可以選擇炒蛋、水果、原味酸奶和堅果等。

第三,查看調味品標籤。
和早餐食品一樣,醬料和調味品中添加的糖分也比你想像的要多。
例如,亨氏番茄醬的四種主要配料中,有兩種​​都是甜味劑。
看標籤時,除了要注意白砂糖以外,還可以看看有沒有其他隱藏的關鍵詞,
比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糖漿和濃縮甘蔗汁等。



------------------------
摘要:
簡單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才是肥胖流行的罪魁禍首。
人體可以合成的糖是有上限的,
如果攝入的糖太多,多的糖就會轉化成脂肪儲存到體內,引起肥胖,
而肥胖又會引起很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此外,長期高糖飲食,還會加快肝臟細胞儲存脂肪的速度,形成脂肪肝等。

三個戒糖的方法。
1. 不喝甜味飲料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糖的攝入量不應超過50克,
 最好不超過25克,而一瓶450毫升的可樂中就含有52克糖。
 如果你是為了攝取咖啡因而飲用碳酸飲料,那就換成茶或咖啡吧。
 如果是為了享受碳酸的口感,那麼可以試著改喝無糖、零卡路里的氣泡水。
2. 注意早餐搭配
 想要享用營養早餐,最好盡量多吃少糖或不含糖的穀物食品,
 不想吃穀物,也可以選擇炒蛋、水果、原味酸奶和堅果等。
3. 查看調味品標籤
 看標籤時,除了要注意白砂糖以外,還可以看看有沒有其他隱藏的關鍵詞,
 比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糖漿和濃縮甘蔗汁等。

❤內參-洞察: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出處:洞察: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呢?
實驗心理學家培特•約翰森(Petter Johanson)在Ted演講中介紹了他的系列實驗,
約翰森表示,很可能,你並不了解自己的動機。


第一個實驗是這樣的:
約翰森邀請了一些實驗者,在他手裡的兩張照片中間,選擇更喜歡的那張。
事實上,約翰森每隻手都拿了AB兩張照片,
如果實驗者說他更喜歡A,他就把B遞給對方,讓對方說出喜歡這張的理由。

結果,超過八成的人都沒意識到自己選擇的照片被換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比如一位男生選擇了女生A的照片,約翰森把女生B的照片遞給他,
這位男生對著照片解釋說,我喜歡女生B是因為她看起來很有活力,耳環也很漂亮。
然而,他真正選擇的女生A,根本沒有戴耳環。


第二個實驗是在美國總統大選前,約翰遜做了一系列問卷調查,
詢問人們支持哪個黨派,以及對於關鍵社會議題的態度。
當調查對象填問卷的時候,測試者也偷偷地用完全相反的答案填一份新的問卷,
然後以檢查答案為藉口,換掉對方的答題紙。
接下來,測試者詢問調查對象,你每個題目為什麼會這樣回答。

根據最終的結果,有10%的人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接近20%的人從堅定的政治立場變成了不確定。這個比例看起來似乎不大,
但是如果應用到真實世界的總統選舉中,恐怕會對投票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從這一系列的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


第一,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清楚明白自己的每個決定,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通過觀察事實然後自我合理化;

第二,我們應該注意所有和“為什麼”有關的問題。
大部分時候,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是很模糊的。
當你問他:“你為什麼還在做這份工作?”
請注意,很可能在你提問之前,
他對於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你的提問才讓他第一次做出了價值判斷;

第三,樂觀一點看,這系列實驗說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那麼固執己見,我們的決策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讓反對者看到你的觀點,
並且認真思考你的動機,很有可能,對方會理解和接受你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其實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本身。
我們不需要告訴自己做人需要始終如一,改變主意沒什麼大不了。


以上就是實驗心理學家約翰森帶給我們的啟發,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實驗心理學家培特•約翰森(Petter Johanson)邀請了一些實驗者,
在他手裡的兩張照片中間,選擇更喜歡的那張。
事實上,約翰森每隻手都拿了AB兩張照片,
如果實驗者說他更喜歡A,他就把B遞給對方,讓對方說出喜歡這張的理由。

結果,超過八成的人都沒意識到自己選擇的照片被換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比如一位男生選擇了女生A的照片,約翰森把女生B的照片遞給他,
這位男生對著照片解釋說,我喜歡女生B是因為她看起來很有活力,耳環也很漂亮。
然而,他真正選擇的女生A,根本沒有戴耳環。

為什麼會這樣呢?
1.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清楚明白自己的每個決定,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通過觀察事實然後自我合理化。

2. 我們應該注意所有和“為什麼”有關的問題。
 大部分時候,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是很模糊的。
 當你問他:“你為什麼還在做這份工作?”
 請注意,很可能在你提問之前,
 他對於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你的提問才讓他第一次做出了價值判斷。

3.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那麼固執己見,我們的決策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讓反對者看到你的觀點,
 並且認真思考你的動機,很有可能,對方會理解和接受你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其實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本身。
 我們不需要告訴自己做人需要始終如一,改變主意沒什麼大不了。

❤內參-如何利用認知偏差提高你的說服力

出處:如何利用認知偏差提高你的說服力


像喬布斯這樣的企業家,取得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有獨創的想法,
而是擅長勸說別人跟他們一起去實現這些想法。
這是產品專家泰勒·奧迪恩(Tyler Odean)的觀點,
他如今是美國知名社交媒體Reddit的產品總監,
曾經長期擔任過谷歌瀏覽器Chrome的產品負責人。
在谷歌工作時,他憑藉自己的說服力管理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行政部門。
接受美國風險投資機構First Round Capital採訪時,
奧迪恩介紹了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人們的5種認知偏差以及如何利用它們說服其他人。 
36氪編譯了採訪內容。


奧迪恩首先介紹了大腦處理信息的兩個系統模型。
大腦中的系統1處理的是簡單的事情:
感官輸入、自動的和不重要的決定、隨意的社交互動等。
大腦中的系統2處理的則是高階的、需要大腦邏輯處理的信息。
不妨把系統1想像成一個5歲孩子,
它要嘛堅信一些東西,要嘛堅決不信一些東西,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
而系統2就像一個懷疑論者,總是在尋找證據,證明某些東西不是對的或者是不可信的。

在接受新信息或與人交流時,大多數人都會使用系統2做分析。
要想說服某個人,你需要盡可能多地和系統1進行交流。
奧迪恩說,創業者在與客戶、投資人、員工溝通時,應了解人們的認知偏差,
並利用這些偏差與對方的系統1交流。人們的認知偏差有5種:


第一,可得性偏差。
大腦是我們最重要的威脅探測器,如果你看到一個東西的次數越多,
你就越相信它不會傷害你,因為它到現在也沒有傷害你。
對於經常看到的事物,我們會感到非常舒服,包括想法。
奧迪恩說,人們最終會愛上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我們經常提醒自己要去懷疑這一點。
或者你可以找一位處於不同行業或環境的朋友,詢問他對這個想法的真實態度。
創業者可以利用可得性偏差讓消費者盡可能地熟悉你的產品或品牌。


第二,錨定偏差
做決策時,人們最初看到的事物會成為他們的參照點,
一旦建立起來,這些參照點就很難改變。
奧迪恩說,創業者在定價或融資時,給出的第一個數字將會是你說出口的最重要的數字。
要確保這個數字引導的方向是你可以接受的。


第三,代表性偏差。
人們常常會創造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圖像或記憶來代表發生過的事情,
並根據圖像或記憶進行推理。
奧迪恩說,“人們只記得你給的信息中一些完全隨機的信息樣本”,
它們不會是最好的信息樣本,也不是你期望傳達的。
奧迪恩建議,
如果你想要傳遞一個信息,就只能以非常簡短的形式傳遞給對方,
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當需要記住的信息更少時,你的受眾就更容易記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四,連貫性偏差。
 “人們希望所有東西都能始終保持不變。
聰明的人能夠一直聰明,好人一直都是好人”,對於想法來說也是如此。
讓對方相信新信息能改變他們的思維,要比讓他們接受自己是錯的容易。
奧迪恩建議,當你試圖說服別人改變想法的時候,
你要把它描述成一種以正確的方式前進的機會,而不是讓對方承認過去的錯誤。


第五,框定偏差。
奧迪恩舉了一個例子幫你理解這點。
假設你有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和一杯溫水,
如果你將剛放入熱水中的手指放進溫水中,你就會感覺涼。
但把剛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放進溫水中,你就會感到很熱。
奧迪恩說,如果你沒有清晰的給出對比,
對方就會自行找到對比對象,這樣的結果就無法像你幫他們選的那樣有誘惑力了。

以上,就是產品專家泰勒·奧迪恩的分享,供你參考。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創業者如何讓自己更有說服力? 》,見於36氪。



-----------------------------
摘要:
人們的認知偏差有5種:
1. 可得性偏差(曝光效應)
 大腦是我們最重要的威脅探測器,如果你看到一個東西的次數越多,
 你就越相信它不會傷害你,因為它到現在也沒有傷害你。
 對於經常看到的事物,我們會感到非常舒服,包括想法。
2. 錨定偏差
 做決策時,人們最初看到的事物會成為他們的參照點,
 一旦建立起來,這些參照點就很難改變。
3. 代表性偏差
 人們常常會創造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圖像或記憶來代表發生過的事情,
 並根據圖像或記憶進行推理。
 如果你想要傳遞一個信息,就只能以非常簡短的形式傳遞給對方,
 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當需要記住的信息更少時,你的受眾就更容易記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4. 連貫性偏差
 人們希望所有東西都能始終保持不變。
 聰明的人能夠一直聰明,好人一直都是好人,對於想法來說也是如此。
 讓對方相信新信息能改變他們的思維,要比讓他們接受自己是錯的容易。

❤內參-郝景芳:提高孩子“逆商”的快樂教育

出處:郝景芳:提高孩子“逆商”的快樂教育


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本職工作是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做經濟研究,
她也非常關注兒童教育領域。
最近她在做調研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對她提到了現在年輕一代非常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郝景芳在她的個人公眾號上發表了文章,談到了抗挫折能力的根源——“快樂教育”。

郝景芳認為,年輕一代抗挫折能力差或者說“逆商”不夠,
問題並不在於快樂本身,快樂教育原則也沒錯,
而是在於有一些快樂教育只教給孩子隨心所欲,沒有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


郝景芳說:
“一個孩子進入真實世界,首先需要做到這個世界認可的勝任,
做到能夠讓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得優秀,然後才有空間和餘地隨心所欲。”
把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實際上混淆了兩種快樂:
不受約束的快樂和自我滿意的快樂。
前者往往是家長想把自己沒享受過的自由都給孩子,
但這種無人看管的自由快樂,一般持續不了太久就會厭倦。
而後者是因為自豪,因為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因為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地快樂。這兩種快樂孩子都需要。

郝景芳建議家長們不必低估孩子自身成長的力量。
她說:“每個孩子身體裡,與生俱來都帶有對自己的自豪。家
長需要做的是看見它,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一樣保護起來讓它發芽。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會學著相信自己,進而期許更好的自己。”

在這樣的快樂教育中,家長也可以批評和管教,但它不等於壓抑和壓制。
這其中的區別是當你帶著挑剔和嫌棄管教,內心的話語是:
“這孩子怎麼這麼煩人?”“這孩子天生脾氣太差,得管。”
而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內心的話語是:
“不行,你完全能比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爾這樣,我相信你能更好。”
“你這麼棒,再做到這點,你就更棒了。”

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許,期待他人認可自己的天賦,
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挫折與困境中有人能鍥而不捨地說
“別放棄,你可以的,你就差一點點了”。
一旦孩子感受過被人信任和自我進步的喜悅,
那麼他將不會把努力當作快樂的敵人,因為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生命在生長。
那就是他未來抵抗困境、破繭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長久的快樂源泉。


所以,總結起來,郝景芳認為,放手不管不等於快樂教育。
而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能為自己的成長而自豪才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正確途徑。


----------------
摘要:
年輕一代抗挫折能力差或者說“逆商”不夠,
問題並不在於快樂本身,快樂教育原則也沒錯,
而是在於有一些快樂教育只教給孩子隨心所欲,沒有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

把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實際上混淆了兩種快樂:
不受約束的快樂和自我滿意的快樂。

前者往往是家長想把自己沒享受過的自由都給孩子,
但這種無人看管的自由快樂,一般持續不了太久就會厭倦。
而後者是因為自豪,因為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因為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地快樂。
這兩種快樂孩子都需要。

在這樣的快樂教育中,家長也可以批評和管教,但它不等於壓抑和壓制。
這其中的區別是當你帶著挑剔和嫌棄管教,內心的話語是:
“這孩子怎麼這麼煩人?”“這孩子天生脾氣太差,得管。”
而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內心的話語是:
“不行,你完全能比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爾這樣,我相信你能更好。”
“你這麼棒,再做到這點,你就更棒了。”

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許,期待他人認可自己的天賦,
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挫折與困境中有人能鍥而不捨地說
“別放棄,你可以的,你就差一點點了”。
一旦孩子感受過被人信任和自我進步的喜悅,
那麼他將不會把努力當作快樂的敵人,因為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生命在生長。
那就是他未來抵抗困境、破繭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長久的快樂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