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6

❤內參-成功:運氣之外的其他原因

出處:成功:運氣之外的其他原因


《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最近出版的一本書:
《財富精英》(The Wealth Elite)。這本書的作者齊特爾曼(Rainer Zitelmann)
採訪了45位白手起家的富豪,以探尋他們成功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並不讓人意外,這些人都宣稱,成功要感謝運氣,就像此前很多研究、
以及很多采訪中出現過的那樣。比如,比爾·蓋茨就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我那時運氣好”;
扎克伯格也說過,僅憑努力和好創意並不夠,“你還得運氣好”。

齊特爾曼分析說,
大部分富人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
其實有一個原因是,他們希望這樣說可以不那麼招人恨,
“說我有過好運氣,遠比說我比你聰明,中聽得多。”
光靠運氣顯然不能解釋財富的創造。
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就可以證明:中彩票的人可以說是全憑運氣好發的財,
可惜這些人通常會在幾年內就因為揮霍而失去財富。齊特爾曼相信,顯然還有其他原因。
他的研究結論是:
“人人都有走運的時刻,但財富創造者知道如何識別這一時刻,並利用它做點什麼。”
抓住運氣,並且利用自己的運氣,需要一個人具備兩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推銷能力。
齊特爾曼的研究發現,
這些富人都有很強的推銷能力,非常擅長把自己的想法推銷出去,
無論是推銷給個人,還是給大公司。麥當娜的經紀人就說過:
“麥當娜的身價並不是什麼非凡音樂天賦的產物,也不是運氣或巧合;
而要歸功於一種出色的自我定位與推銷能力。”
第二個特徵是 ,應對挫折的能力。
齊特爾曼發現,
那些白手起家的富豪,往往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強,而且更願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大多數人習慣將不如意歸咎於他人;富人則會自我問責。”



-----------------------------
摘要:
大部分富人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
其實有一個原因是,他們希望這樣說可以不那麼招人恨,
“說我有過好運氣,遠比說我比你聰明,中聽得多。”
而人人都有走運的時刻,但財富創造者知道如何識別這一時刻,並利用它做點什麼。
抓住運氣,並且利用自己的運氣,需要一個人具備兩個特徵。
1. 推銷能力
 這些富人都有很強的推銷能力,非常擅長把自己的想法推銷出去,
 無論是推銷給個人,還是給大公司。麥當娜的經紀人就說過:
 “麥當娜的身價並不是什麼非凡音樂天賦的產物,也不是運氣或巧合;
 而要歸功於一種出色的自我定位與推銷能力。”
2. 應對挫折的能力
 那些白手起家的富豪,往往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強,而且更願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大多數人習慣將不如意歸咎於他人;富人則會自我問責。”

內參-心理:警惕四種消極的認知思維模式

出處:心理:警惕四種消極的認知思維模式


樂觀的重要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
無論是在現實生活裡,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樂觀都在成為一項受歡迎的品質。
而且,有些研究真的證明,樂觀主義會同工作的成果有關聯。
比如,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就曾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的對像是公司新入職的保險銷售人員。
結果發現,那些在樂觀精神上得分更高的銷售員,
會在入職的第一年,多賣出35%的人壽保險。

但是,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該如何讓自己變得樂觀呢?
關鍵之一在於,不要讓自己停留在消極心態和悲觀情緒上。
梅奧診所(Mayo Clinic)就曾經總結出,消極心態,包括了四種認知思維模式。
梅奧診所是美國非常知名的一家醫院,
它曾經多次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的醫院排名中位列第一。

這四種消極的認知思維模式是:
第一,過濾,指的是在心理層面,把自己可以受到鼓舞的方面給過濾掉。
也就是說,更容易去注意事情壞的一面,但卻過濾掉了好的一面。
第二,個人化,指的是,當一些壞事發生時,把它理解為是針對自己的,
或者全都由於自己的原因,因此表現出自責行為。

第三,小題大做,指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預期可能會發生最糟糕的後果。

第四,極端化,指的是,把任何不完美的事件,都定義為一次巨大的失敗。


這四種認知思維模式會讓一個人陷入悲觀不可自拔。
而要想變得樂觀,就要小心提防,讓自己不要停留在這些消極的思維模式上。



------------------------------------
摘要:
有四種消極的認知思維模式:
1. 過濾
 在心理層面,把自己可以受到鼓舞的方面給過濾掉。
 也就是說,更容易去注意事情壞的一面,但卻過濾掉了好的一面。
2. 個人化
 當一些壞事發生時,把它理解為是針對自己的,
 或者全都由於自己的原因,因此表現出自責行為。
3. 小題大做
 在任何情況下,都預期可能會發生最糟糕的後果。
4. 極端化
 把任何不完美的事件,都定義為一次巨大的失敗。
這四種認知思維模式會讓一個人陷入悲觀不可自拔。
而要想變得樂觀,就要小心提防,讓自己不要停留在這些消極的思維模式上。

❤內參-方法:團隊如何更好地從反思中學習

出處:方法:團隊如何更好地從反思中學習


不管個人還是公司,每次有錯誤發生時,人們都想立刻找出原因,解決問題。
不過,戴夫·茲韋貝克(Dave Zwieback)觀察到,當人們找到原因後,
會因此而滿足,停止了追根問底,也就很難發現錯誤中值得學習的事情。
茲韋貝克多年來都負責領導軟件工程團隊,
他在《超越指責:從錯誤與成功中學習》(Beyond Blame: Learning From Failure and Success) 
這本書裡,分享了三個幫你從反思中學習的技巧。
網站“首輪資本評論”( First Round Review )介紹了書中的部分內容。

首先,反思不僅是為了找出問題,也是學習改善的機會。
人們往往會在一個項目結束之後才去反思過程中發生的問題,
茲韋貝克認為,這時候所有事情都做完了,
人們反思只是為了找出是誰導致了問題發生,而不是“可以從問題中學到什麼”。
而且,這樣也會限制人們學習,“失敗發生的頻率不足以讓我們迅速成長”。
建議,每次將工作完成到一個階段時,就應該進行反思和檢討,
即便得到了好的結果,也要去研究是什麼導致它能夠成功,之後才能讓事情越做越好。


第二,建立完整的“時間軸”,避免產生“事後偏見”。
茲韋貝克認為,
我們在反思的時候,需要一個“時間軸”,把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先搞清楚。
建立時間軸,需要匯集團隊所有成員的意見,也要記錄下當時發生了什麼,
幫助人們反思時能夠回到事情發生的當下。茲韋貝克的做法是,
先請團隊成員說明當時發生了哪些事,同時也要求他們不要做出解釋;
接著,請他們說明自己在什麼時候,知道了哪些信息;
最後,再請他們說明對不同階段發生的事情的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我們當初其實可以”、“如果”等詞句。
茲韋貝克提醒說,建立時間軸的時候,
要專注在問題如何發生,而不是為什麼發生。
因為,詢問“如何發生”能夠找出導致成功或失敗的條件,
執著於“為什麼”會讓我們糾結於偏見。

第三,公開反思的結果。
通過時間軸,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可以為反思做一個總結。
總結的第一步,是要確定哪些項目需要改善,
給它們排出優先順序,然後找到相應的人員,專注地討論各個需要執行的事項。
反思的結果讓越多人知道越好,
這樣就能在團隊中建立起從成功或失敗中學習的文化,而不是互相推諉指責。



--------------------------------------------------
摘要:
1. 反思不僅是為了找出問題,也是學習改善的機會
 人們反思只是為了找出是誰導致了問題發生,而不是“可以從問題中學到什麼”。
 而且,這樣也會限制人們學習,“失敗發生的頻率不足以讓我們迅速成長”。
 建議每次將工作完成到一個階段時,就應該進行反思和檢討,
 即便得到了好的結果,也要去研究是什麼導致它能夠成功,之後才能讓事情越做越好。
2. 建立完整的“時間軸”,避免產生“事後偏見”

 先請團隊成員說明當時發生了哪些事,同時也要求他們不要做出解釋;
 接著,請他們說明自己在什麼時候,知道了哪些信息;
 最後,再請他們說明對不同階段發生的事情的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我們當初其實可以”、“如果”等詞句。
 建立時間軸的時候,要專注在問題如何發生,而不是為什麼發生。
 因為,詢問“如何發生”能夠找出導致成功或失敗的條件,
 執著於“為什麼”會讓我們糾結於偏見。
3. 公開反思的結果

 反思的結果讓越多人知道越好,
 這樣就能在團隊中建立起從成功或失敗中學習的文化,而不是互相推諉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