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7

❤內參-如何用芒格推崇的“心智模型”解決問題

出處:如何用芒格推崇的“心智模型”解決問題


“心智模型”是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非常推崇的一種決策方式。
任何能夠產生讓人普遍接受的真理的經驗法則,都可以被看作心智模型。
 DesignLuck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結合芒格的觀點,
總結了運用心智模型解決問題的三個原則。 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用“心智模型”簡化複雜性。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能完美地反映世界,
但只要它們能對我們評估周圍的複雜性提供相當準確的啟發,
就可以用來改進我們的決策。
比如很多人都聽過二八法則,它本質上是說,
很少的關鍵變量對結果的影響,比所有其他變量加在一起的影響更大。

第二,用“心智模型”消除盲點
芒格反复倡導的一個觀點是,
通過限制不利因素來避免錯誤比聰明更容易。
他的推理是,
如果你做的事情讓你受到傷害,不管你有多偉大,你最終都會失去運氣,
而且鑑於人類有天然的盲點,我們總是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你可以建立一個能解釋你的偏見的心理模型集合,
這樣在做出重大選擇時,你就有了一個清單,以確保自己不會遺漏關鍵的東西。


第三,從多學科的角度,讓模型具有多樣性。
當建立一個心智模型集合時,多樣性很重要。
芒格在建立心智模型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須有多個模型。
因為如果你只有一兩個你正在使用的模型,
人類心理的本質是這樣的,你會“折磨”現實,使它適合你的模型。
而且,模型必須來自多個學科,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智慧不可能在一個學科中全部找到。



------------------------------------
摘要:
心智模型解決問題的三個原則。
1. 用“心智模型”簡化複雜性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能完美地反映世界,
 但只要它們能對我們評估周圍的複雜性提供相當準確的啟發,
 就可以用來改進我們的決策。
 比如很多人都聽過二八法則,它本質上是說,
 很少的關鍵變量對結果的影響,比所有其他變量加在一起的影響更大。
2. 用“心智模型”消除盲點
 如果你做的事情讓你受到傷害,不管你有多偉大,你最終都會失去運氣,
 而且鑑於人類有天然的盲點,我們總是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你可以建立一個能解釋你的偏見的心理模型集合,
 這樣在做出重大選擇時,你就有了一個清單,以確保自己不會遺漏關鍵的東西。
3. 從多學科的角度,讓模型具有多樣性
 如果你只有一兩個你正在使用的模型,
 人類心理的本質是這樣的,你會“折磨”現實,使它適合你的模型。
 而且,模型必須來自多個學科,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智慧不可能在一個學科中全部找到。

❤內參-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出處: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和埃隆·馬斯克等企業家都曾中途輟學去創業,
他們的故事給不少人留下了“科技行業最頂尖的人都是大學輟學者”的印象。
另外,一些專欄作家、智庫和政治家也會在文章、書籍和演講中倡導,
現在大學生太多了,很多人其實不用上大學。
對於這種說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伊斯格魯佈在畢業典禮做了反駁。
澎湃新聞編譯了他的演講內容。


首先,伊斯格魯布校長介紹了接受高等教育給人帶來的好處。
根據2014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兩位經濟學家的統計數據,
投資一個大學學位的年平均回報率(扣除了學費和收入損失)大約在9%到16%之間,
在過去的20年中,大學學位的投資回報率平均為15%。
相比之下,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年投資回報率是7%。
經濟回報之外,也有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們擁有更高的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
在收入不多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的人也要比非大學畢業的人健康,
他們有更大機率進行體育鍛煉、參與投票並且擁有更高程度的公民參與度。

有人會提出,掌握一門手藝的人,
比如電焊工,不需要大學學歷,有時賺的還會比大學畢業生多。
對此,伊斯格魯布認為,如果你打算當個電焊工,也要先讀個大學,
因為隨著技術進步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手藝被社會淘汰,
傷病也可能會讓你無法勝任工作,又或者你想進入管理層探索其他方面的愛好,
“大學學歷能讓你擁有應對更多變化的能力,無論是在你身上還是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美國需要更少的大學生?
伊斯格魯布覺得答案很簡單,高等教育意味著高質量的教學,
教學取決於資深的教育勞動力,所以教育的前期成本非常大,很昂貴,可以被量化。
但回報同樣真實,甚至可能更大,不過這種回報很難去量化統計,情況也會因人而異。

伊斯格魯布說:
“想以低成本獲得更多的確定性,這個想法當然很誘人。
那些想少讀書的人會屈服於這種誘惑,他們強調短期內的收益,
只關注大學學費和第一份薪水的比較上。這是錯誤的。
大學教育是一項長期投資,它使畢業生不斷發展自己和適應世界,
從長遠來看,這種投資會帶來驚人的收益”。


伊斯格魯布認為,
減少大學生會讓這個國家更好”的想法是非常短視的騙局,它會削弱國家經濟,破壞未來。
他建議,人們要有信心去投資年輕人,
同時也要確保大學教育對於各種背景和經濟狀況的學生來說,都是可以獲得和負擔得起的。



-----------------------
摘要:
高等教育給人帶來的好處。
根據2014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兩位經濟學家的統計數據,
投資一個大學學位的年平均回報率(扣除了學費和收入損失)大約在9%到16%之間,
在過去的20年中,大學學位的投資回報率平均為15%。
相比之下,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年投資回報率是7%。
經濟回報之外,也有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們擁有更高的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
在收入不多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的人也要比非大學畢業的人健康,
他們有更大機率進行體育鍛煉、參與投票並且擁有更高程度的公民參與度。

如果你打算當個電焊工,也要先讀個大學,
因為隨著技術進步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手藝被社會淘汰,
傷病也可能會讓你無法勝任工作,又或者你想進入管理層探索其他方面的愛好,
“大學學歷能讓你擁有應對更多變化的能力,無論是在你身上還是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美國需要更少的大學生?
伊斯格魯布覺得答案很簡單,高等教育意味著高質量的教學,
教學取決於資深的教育勞動力,所以教育的前期成本非常大,很昂貴,可以被量化。
但回報同樣真實,甚至可能更大,不過這種回報很難去量化統計,情況也會因人而異。
大學教育是一項長期投資,它使畢業生不斷發展自己和適應世界,
從長遠來看,這種投資會帶來驚人的收益

減少大學生會讓這個國家更好”的想法是非常短視的騙局,它會削弱國家經濟,破壞未來。

❤內參-周鴻禕:大公司要避免出現死海效應

出處:周鴻禕:大公司要避免出現死海效應


6月13日,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發表了一條微博,討論了一個大公司常見的人才問題。
他在微博中說:“公司部門領導和人力資源部門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員工,
否則就會發生死海效應: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
因為他們對公司內愚蠢的行為的容忍度不高,
們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傾向於留著不走,
他們也不太好找工作,年頭久了,他們就變中高層了。
這種現象叫'死海效應';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
然後死海鹽度就變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人才領域的“死海效應”,
是IT諮詢顧問布魯斯·韋伯斯特(Bruce Webster)在2008年提出的,
原本用來解釋大型企業IT部門的人才流失問題。 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的原文。

大型企業IT部門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是怎樣能長久地留住傑出的IT工程師。
留不住最好的工程師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死海效應”。
死海是一個鹽水湖,幾乎沒有生命存在,只有到了春季,
大量淡水補充進來,海水鹹度降低後才會短暫出現生命跡象。

而很多大企業IT部門就像死海一樣,
更有才能、效率更高的IT工程師往往是最可能離開的人。
原因正如周鴻禕微博中說的那樣,他們不能忍受愚蠢以及能輕易找到更好的工作。
而剩下的人是效率比較低的,沒有太大才能的人,
他們會對當前的工作心懷感激,同時對管理層的要求最低。
即使他們遇到職場問題,也不太可能重新到別處尋找工作。
他們傾向於強化自己,努力成為關鍵系統的維護專家,
承擔沒人願意承擔的職責,以便企業負擔不起他們離開的代價。

大企業往往會失去真正有才能的IT工程師,
而留住才能相對較低的工程師,這與他們尋找最好工程師的初衷恰好相反。
而且“死海效應”往往會越來越強:IT部門變得越糟糕,其招募和挽留真正人才就越困難。
最終,這種情況會達到臨界點:
最好的人才往往是剛加入的新員工,他們當時還對企業了解不多。
當他們明白過來後,他們就會選擇離開。

可以說,人才的“死海效應”不僅存在於公司IT部門,
某種程度上它也會出現在企業的其他部門。



-------------------------------
摘要:
公司部門領導和人力資源部門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員工,
否則就會發生死海效應: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

因為他們對公司內愚蠢的行為的容忍度不高,
他們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傾向於留著不走,
他們也不太好找工作,年頭久了,他們就變中高層了。
這種現象叫'死海效應';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
然後死海鹽度就變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大企業往往會失去真正有才能的IT工程師,
而留住才能相對較低的工程師,這與他們尋找最好工程師的初衷恰好相反。
而且“死海效應”往往會越來越強:IT部門變得越糟糕,其招募和挽留真正人才就越困難。
最終,這種情況會達到臨界點:
最好的人才往往是剛加入的新員工,他們當時還對企業了解不多。
當他們明白過來後,他們就會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