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4

❤內參-溝通技巧:如何讓你的口頭表達更精煉

出處:如何讓你的口頭表達更精煉


我們在交談時,經常會不自覺地使用“所以、嗯、然後、這個、那個”等語氣填充詞,
這是因為大腦不喜歡沉默,當我們思考下一句話時,大腦就用這些詞來填補空白。
不過,在演講、面試等正式場合中,這些填充詞會讓人顯得既沒有把握也沒有精心準備。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6個幫你減少這些填充詞的建議。

第一,給自己錄音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使用這些詞的頻率有多高。
你可以錄下自己在開會時說的話,看看使用了多少填充詞。
一旦意識到了,你就會開始努力去掉它們。


第二,在日常對話中練習,減少使用填充詞
比如在吃飯聊天或者打電話時,提醒自己盡量不使用填充詞。


第三,提前做好準備,大聲練習。
演講或參加會議前,你需要熟悉資料內容,記住表達要點,
這樣可以避免開口後一邊整理思緒一邊濫用填充詞。
排練演講時,大聲練習能幫你發現自己在什麼時候會忍不住插入填充詞,然後努力克服。

第四,沉默是金
講話時,不要害怕沉默,
合適的停頓不僅能製造懸念、吸引聽眾注意力,你也有了時間去理清思路。
當你感覺快要說出一個無意義的詞時,請用一秒的沉默代替它。


第五,強調關鍵詞。
演講技巧培訓師邁克爾·索弗洛夫(Michael Souveroff)建議,
除了使用停頓,你還可以強調句子中的某個關鍵詞。
這樣大腦就有機會思考接下來要講的內容,聽眾也能更好地記住核心信息。

第六,控制緊張情緒
心情緊張時,我們會大量使用填充詞。
要想控制緊張的情緒,你可以提前做一些緩慢的深呼吸,避免身體產生緊張感。



------------------------------
摘要:
我們在交談時,經常會不自覺地使用“所以、嗯、然後、這個、那個”等語氣填充詞,
這是因為大腦不喜歡沉默,當我們思考下一句話時,大腦就用這些詞來填補空白。
介紹了6個幫你減少這些填充詞的建議。
1. 給自己錄音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使用這些詞的頻率有多高。
 你可以錄下自己在開會時說的話,看看使用了多少填充詞。
 一旦意識到了,你就會開始努力去掉它們。
2. 在日常對話中練習,減少使用填充詞
3. 提前做好準備,大聲練習

 演講或參加會議前,你需要熟悉資料內容,記住表達要點,
 這樣可以避免開口後一邊整理思緒一邊濫用填充詞。
4. 沉默是金
5. 強調關鍵詞

 除了使用停頓,你還可以強調句子中的某個關鍵詞。
 這樣大腦就有機會思考接下來要講的內容,聽眾也能更好地記住核心信息。
6. 控制緊張情緒
 心情緊張時,我們會大量使用填充詞。
 要想控制緊張的情緒,你可以提前做一些緩慢的深呼吸,避免身體產生緊張感。

❤內參-如何讓孩子更有自我驅動力

出處:新書:如何讓孩子更有自我驅動力


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父母都習慣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但這種善意會導致孩子無法自我成長,同時,父母也會感覺筋疲力盡。
怎樣能讓孩子更自覺、更有自我驅動力呢?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的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新書《自我驅動的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裡的觀點。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魯德(William Stixrud)
與教育專家內德·約翰遜(Ned Johnson)。
他們提出,現在的孩子被剝奪了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意識較低,
因而自我驅動力不足。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已要替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
只要有一個決定出了錯,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 )曾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
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 )和關聯性(relatedness)。
自主性像飢餓和口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就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逼孩子去學不喜歡的東西,
即使這項技能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但也付出了代價,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孩子的關聯性(與父母的關係)和自主性也會降低。

兩位作者認為,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
首先是玩得太少。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
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能在周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
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周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第二,睡眠不足。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設備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
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第三,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
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
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
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書裡也給出了6條建議: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
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
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 
“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
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盡可能多地自己做決定,
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犯錯時,要帶著同情心去傾聽,
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
孩子們在輕鬆的狀態下會有很強的控制感,控制感正是形成動機的關鍵因素。
因此,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
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做到最好,並將這種積極的體驗延續到其他工作中,這就是心流。
孩子可以通過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產生自我激勵,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
你問問孩子,“如果事情沒有按你希望的方式發展,你的備份計劃是什麼?”
有一個備用計劃能幫助緩解壓力,孩子也就更有勇氣去做一件事。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
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
《養娃養到筋疲力盡,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我驅動力? 》



-------------------------------------
摘要:
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
1. 玩得太少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
 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能在周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
 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周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2. 睡眠不足
 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設備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
 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3. 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
 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
 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
 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
 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
 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
 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
 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 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 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 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
 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
 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

❤內參-專注-優秀的運動員更加會“凝視”

出處:新研究:優秀的運動員更加會“凝視”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一個人們在高壓下也能保持專注的心理機制——“靜眼”(Quiet eye),
它是一種在視覺感知上的增強現象,能讓運動員在下一步動作前排除干擾。
心理學家與神經學家發現,優秀運動員們在高壓之下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它能防止他們表現失常,甚至還能幫助他們進入心流狀態。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薩姆·瓦因教授(Sam Vine)解釋說:
“人體運動系統接受視覺信息時,會有一個稍縱即逝的窗口期。
優秀的運動員能找到辦法優化這個窗口期,
並讓它持續的時間更長,這樣有利於他們把動作做得更精準。”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瓊安·維克斯(Joan Vickers)教授是這個概念的提出者,
她很好奇為什麼優秀運動員每次的表現都很優異?
她認為原因可能藏在優秀運動員對外界的視覺處理方式上。
於是,她給一些職業高爾夫球手配備了一種裝置,
能在球員擊球時精確監控他們的眼球運動。
維克斯發現:水平越高的球員,在擊球前和擊球時,對球的注視時間會越長且越沉穩。
相比之下,新手的注意力往往會轉移到場內的其他區域,每次盯著球看的時間也更短。
之後的研究也證明,無論是籃球、排球還是射箭等運動,
高手在關鍵時刻點前凝視的平均時間比新手要長62%。
也就是說,真正的運動高手在關鍵時刻會放慢思考。

而且“靜眼”也可以通過訓練習得。
維克斯曾為一支大學籃球隊連上了眼球追踪設備,
這樣球員們在罰球練習時有意識地練習自己的凝視,
在之後的兩個賽季中,這支籃球隊的整體成績提高了22% ,
在第二個賽季結束時,球隊的命中率甚至超過了NBA的平均水平。


------------------------------------
摘要:
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瓊安·維克斯(Joan Vickers)教授,
她很好奇為什麼優秀運動員每次的表現都很優異?
她認為原因可能藏在優秀運動員對外界的視覺處理方式上。
於是,她給一些職業高爾夫球手配備了一種裝置,
能在球員擊球時精確監控他們的眼球運動。
維克斯發現:水平越高的球員,在擊球前和擊球時,對球的注視時間會越長且越沉穩。
之後的研究也證明,無論是籃球、排球還是射箭等運動,
高手在關鍵時刻點前凝視的平均時間比新手要長62%。
也就是說,真正的運動高手在關鍵時刻會放慢思考。而且這可以通過訓練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