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新書:如何讓孩子更有自我驅動力
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父母都習慣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但這種善意會導致孩子無法自我成長,同時,父母也會感覺筋疲力盡。
怎樣能讓孩子更自覺、更有自我驅動力呢?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的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新書《自我驅動的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裡的觀點。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魯德(William Stixrud)
與教育專家內德·約翰遜(Ned Johnson)。
他們提出,現在的孩子被剝奪了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意識較低,
因而自我驅動力不足。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已要替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
只要有一個決定出了錯,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 )曾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
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 )和關聯性(relatedness)。
自主性像飢餓和口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就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逼孩子去學不喜歡的東西,
即使這項技能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但也付出了代價,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孩子的關聯性(與父母的關係)和自主性也會降低。
兩位作者認為,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
首先是玩得太少。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
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能在周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
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周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第二,睡眠不足。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設備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
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第三,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
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
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
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書裡也給出了6條建議: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
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
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
“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
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盡可能多地自己做決定,
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犯錯時,要帶著同情心去傾聽,
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
孩子們在輕鬆的狀態下會有很強的控制感,控制感正是形成動機的關鍵因素。
因此,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
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做到最好,並將這種積極的體驗延續到其他工作中,這就是心流。
孩子可以通過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產生自我激勵,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
你問問孩子,“如果事情沒有按你希望的方式發展,你的備份計劃是什麼?”
有一個備用計劃能幫助緩解壓力,孩子也就更有勇氣去做一件事。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
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
《養娃養到筋疲力盡,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我驅動力? 》
-------------------------------------
摘要:
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
1. 玩得太少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
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能在周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
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周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2. 睡眠不足
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設備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
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3. 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
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
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
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
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
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
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
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 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 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 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
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
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
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父母都習慣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但這種善意會導致孩子無法自我成長,同時,父母也會感覺筋疲力盡。
怎樣能讓孩子更自覺、更有自我驅動力呢?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的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新書《自我驅動的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裡的觀點。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魯德(William Stixrud)
與教育專家內德·約翰遜(Ned Johnson)。
他們提出,現在的孩子被剝奪了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意識較低,
因而自我驅動力不足。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已要替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
只要有一個決定出了錯,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 )曾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
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 )和關聯性(relatedness)。
自主性像飢餓和口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就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逼孩子去學不喜歡的東西,
即使這項技能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但也付出了代價,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孩子的關聯性(與父母的關係)和自主性也會降低。
兩位作者認為,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
首先是玩得太少。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
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能在周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
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周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第二,睡眠不足。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設備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
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第三,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
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
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
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書裡也給出了6條建議: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
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
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
“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
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盡可能多地自己做決定,
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犯錯時,要帶著同情心去傾聽,
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
孩子們在輕鬆的狀態下會有很強的控制感,控制感正是形成動機的關鍵因素。
因此,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
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做到最好,並將這種積極的體驗延續到其他工作中,這就是心流。
孩子可以通過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產生自我激勵,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
你問問孩子,“如果事情沒有按你希望的方式發展,你的備份計劃是什麼?”
有一個備用計劃能幫助緩解壓力,孩子也就更有勇氣去做一件事。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
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
《養娃養到筋疲力盡,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我驅動力? 》
-------------------------------------
摘要:
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
1. 玩得太少
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
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
如果孩子能在周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
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周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2. 睡眠不足
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設備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
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
3. 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
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
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
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
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
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
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
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
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 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 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 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
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
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
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