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方法:如何達到“心流”狀態
心理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心流”指的是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那種投入忘我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你的效率很高,並且在事情完成之後有一種幸福感。
那怎麼才能達到或者接近心流的狀態呢?有一種方法,叫做“技能挑戰比”。
技能挑戰比指的是“任務的挑戰難度”和“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之間的一個比例。
一般來說,如果給你的任務難度太大,超出你的能力,你可能會覺得難度太大,不敢去做;
如果難度太低,你又會覺得無聊,不願意去做。
可是當挑戰難度和你的能力匹配時,你做的時候又比較輕鬆,不能達到最佳狀態。
只有當難度比你的能力略高一些,但又沒有超出你的接受能力時,
你才會進入最佳狀態,也就是“心流”。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不要只是去完成那些你可以得心應手的任務,
而是要主動去做一些稍微高難一些的工作,這樣你才能達到心流狀態,真正獲得成長。
心理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提出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概念——“心流”。
“心流”指的是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那種投入忘我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你的效率很高,並且在事情完成之後有一種幸福感。
那怎麼才能達到或者接近心流的狀態呢?
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這本書裡介紹了一種方法,叫做“技能挑戰比”。
技能挑戰比指的是“任務的挑戰難度”和“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之間的一個比例。
技能挑戰比指的是“任務的挑戰難度”和“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之間的一個比例。
一般來說,如果給你的任務難度太大,超出你的能力,你可能會覺得難度太大,不敢去做;
如果難度太低,你又會覺得無聊,不願意去做。
可是當挑戰難度和你的能力匹配時,你做的時候又比較輕鬆,不能達到最佳狀態。
只有當難度比你的能力略高一些,但又沒有超出你的接受能力時,
你才會進入最佳狀態,也就是“心流”。
這背後的科學道理就是,當挑戰稍微超出你的能力範圍時,
這背後的科學道理就是,當挑戰稍微超出你的能力範圍時,
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就會更加專注。
這種“未知”會讓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興奮和愉悅。
斯坦福神經學家羅伯特·薩波爾斯基(Robert Sapolsky)說,
“未知”比任何東西都要讓人上癮。
我們再來看一個類似的理論。
我們再來看一個類似的理論。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生(Stephen D.Krashen)提出過一個重要理論:“i+1”。
i表示學生當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於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即語言的就近發展區。
克拉生認為,“學生只有接觸比現有語言水平稍微難一些的內容,才能掌握語言”。
相反,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是i+0或i+2的內容,
就達不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因為i+0的內容太容易,i+2及2以上的內容太難理解。
總之,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不要只是去完成那些你可以得心應手的任務,
總之,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不要只是去完成那些你可以得心應手的任務,
而是要主動去做一些稍微高難一些的工作,這樣你才能達到心流狀態,真正獲得成長。
------------------------
摘要:“心流”指的是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那種投入忘我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你的效率很高,並且在事情完成之後有一種幸福感。
那怎麼才能達到或者接近心流的狀態呢?有一種方法,叫做“技能挑戰比”。
技能挑戰比指的是“任務的挑戰難度”和“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之間的一個比例。
一般來說,如果給你的任務難度太大,超出你的能力,你可能會覺得難度太大,不敢去做;
如果難度太低,你又會覺得無聊,不願意去做。
可是當挑戰難度和你的能力匹配時,你做的時候又比較輕鬆,不能達到最佳狀態。
只有當難度比你的能力略高一些,但又沒有超出你的接受能力時,
你才會進入最佳狀態,也就是“心流”。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不要只是去完成那些你可以得心應手的任務,
而是要主動去做一些稍微高難一些的工作,這樣你才能達到心流狀態,真正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