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8

❤內參-演講中常犯的五種錯誤

出處:演講中常犯的五種錯誤


很多人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都聽過別人做報告,或者自己做過演講和報告。
我們很容易就能聽出糟糕的報告,它們往往冗長、無聊和難懂。
但是等到自己親自上台講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會犯下同樣的錯誤。
專業演講培訓師南希·杜爾特分享了五個演講報告中的常見錯誤和解決辦法。

她創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為企業客戶製作報告和進行演講培訓。
她也出版了兩本著作《跟誰簡報都成功》、《視覺溝通的法則》。
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刊登了她的建議。

第一個常見錯誤是沒有投入感情。
南希·杜爾特認為,
只是“陳述事實”會抓不住聽眾的注意力,即使在商務情境下也不例外。
報告要放進感情,在呈現、資料、證據和邏輯推演等部分加入情感成分,打動聽眾的心。
你可以通過問自己一系列“為什麼”來挖掘想法中的情感吸引力。
比如,想讓人付錢購買雲存儲服務時,可以先問“我們為什麼需要雲端儲存?”
而答案可能是“方便與異地同事分享資料”。
接著再問,為什麼需要做到這一點,一步一步,最後總能找出會受到你這個想法影響的人。
假設你最後的答案是“協助遠方同事協調賑災行動、拯救生命。”
這就是你可以用來抓住情感的關鍵了。
找到這個關鍵,就更容易找出適當的字眼和圖像,來激發同理心和支持。

第二是對PPT要求太多。(X)
如果在一份演講PPT裡放進太多內容,把所有重點都塞進來以免漏講,
最後這份PPT就會成為沒有人想听的照本宣科,很無趣,還不如聽眾自己閱讀更有效率。

第三是用老掉牙的視覺呈現方式。(X)
如果想做一份不同於聽眾之前看過的報告,可以先想出許多視覺概念,
然後把最早想到的全部排除,最早想到的通常別人也會想到。
比如談到夥伴關係時就會出現握手的圖片。
所以,你要為你想講的每個概念,想出幾種視覺呈現,原創的做法逐漸就會顯現出來。


第四是太多專業術語。(X)
我們可能都聽過有一種報告,就是聽上去很厲害,但是根本聽不懂。
這種報告充滿了專業術語。行內專家很熟悉,但外人聽不懂。
除非你的聽眾就是這個報告相關的專家,否則就要避免太過技術性的行內用語。
報告的語言要能打動你希望得到支持的聽眾。
有一種檢測報告是否能被聽懂的方法是“老年人測試”:
如果你家裡的長輩不可能聽懂這份報告,你就該修改。


最後一個是超出預計時間。(X)
演講如果講得好,聽眾會覺得時光飛逝。
聽眾對演講提前結束絕不會有怨言,但演講拖太久超過時間,他們一定會不高興。
所以,務必要嚴格遵守你分配到的時間。



-----------------------------------
摘要:
1. 對PPT要求太多(X)
 如果在一份演講PPT裡放進太多內容,把所有重點都塞進來以免漏講,
 最後這份PPT就會成為沒有人想听的照本宣科,很無趣,還不如聽眾自己閱讀更有效率。
2. 用老掉牙的視覺呈現方式(X)
 你要為你想講的每個概念,想出幾種視覺呈現,原創的做法逐漸就會顯現出來。
3. 太多專業術語(X)
 我們可能都聽過有一種報告,就是聽上去很厲害,但是根本聽不懂。
 這種報告充滿了專業術語。行內專家很熟悉,但外人聽不懂。
 除非你的聽眾就是這個報告相關的專家,否則就要避免太過技術性的行內用語。
 有一種檢測報告是否能被聽懂的方法是“老年人測試”:
 如果你家裡的長輩不可能聽懂這份報告,你就該修改。
4. 超出預計時間(X)
 演講如果講得好,聽眾會覺得時光飛逝。
 聽眾對演講提前結束絕不會有怨言,但演講拖太久超過時間,他們一定會不高興。

❤內參-許小年:中國能從以色列教育體系中學到什麼

出處:許小年:中國能從以色列教育體系中學到什麼


7月2日,經濟學家許小年在“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上,
介紹了中國與以色列在教育體系上的差異。福布斯中文網整理了許小年的發言。

許小年介紹:“按人均計算,無論是人均的專利,
人均的諾貝爾獎得主,人均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以色列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而且,像中國一樣,以色列高度重視教育。不過,兩國的教育體系卻有很大的不同。

許小年評價說:
中國的教育強調知識的積累和正統的承傳,要求學生牢記正確的答案不可偏離,
偏離了正確的答案就要受到懲罰。最直接的懲罰就是你考不上好大學。
而以色列的教育重視的是學習方法,獨立的思辨和質疑的精神。
在以色列的學校,老師會鼓勵學生挑戰現有的結論,
勇敢發表觀點,哪怕這些觀點是明顯錯誤的或是事後被證明是錯的。

許小年表示,中國有四書五經,以色列有宗教典籍《塔木德》。
在中國,從西漢以來,儒家學說就在中國被尊為正統,四書五經成為標準教材。
儒家的孔子和孟子代表了學術的最高水平,而且是後人無法且不可以超越的最高水平。
以色列的《塔木德》裡記錄了兩千多位拉比
(拉比在以色列代表教師、牧師、法官、社區行政官等多種意義)的言論,
拉比們會根據一個題目或一個事件,提供了多個角度並且是針鋒相對的觀點。
在每個題目的論述之後,《塔木德》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而是讓讀者自己在爭論中體會先輩的思想,體驗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

許小年認為,以色列的現實告訴我們,
啟發性的教育,自由的思想,包容的環境,對於培養創新精神,
塑造創新的思維有著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
摘要:
中國的教育強調知識的積累和正統的承傳,要求學生牢記正確的答案不可偏離,
偏離了正確的答案就要受到懲罰。最直接的懲罰就是你考不上好大學。
以色列的教育重視的是學習方法,獨立的思辨和質疑的精神。
在以色列的學校,老師會鼓勵學生挑戰現有的結論,
勇敢發表觀點,哪怕這些觀點是明顯錯誤的或是事後被證明是錯的。
以色列的現實告訴我們,啟發性的教育,自由的思想,包容的環境,對於培養創新精神,
塑造創新的思維有著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內參-如何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更好成長

出處:如何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更好成長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曾經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及本科生顧問十多年,
並且獲得了斯坦福大學最高教學獎“丁克斯皮爾獎”。
她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裡認為,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都有過度指導、過度保護和過度介入的傾向。
孩子們習慣了家長為他們解決各種問題,“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很難在社會站穩腳跟”。

雖然教育方法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在“過度養育”這件事情上,
朱莉根據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
指出有三條紅線家長最好不要碰:
1.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2.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3.教養行為的動機基於我們的自我,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那家長應該怎麼從“過度養育”中走出來,幫孩子更好地成長呢?書裡提供了下面幾個建議。

第一,讓孩子自由做遊戲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滿,不是學這個,就是學那個,
孩子幾乎沒什麼時間做遊戲。但實際上,遊戲是孩子成長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且,真正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主導的活動,
並且要為了遊戲而遊戲,而不是為了實現跟遊戲本身沒有關係的目的。
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想出各種有意思的點子,也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書裡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航天航空機構,需要招聘那些能解決問題的人。
這些機構表示,除非知道這個人早年動手做過東西,
否則,就算是頂尖工程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也很難達到要求。
因為一個人只有對製作東西、修理東西這些事情有好奇心,
並且掌握了關鍵的知識,才有可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第二,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保持個人的整潔、做家務等。
有一種理論認為,兒童做家務是未來成功的基本要素。
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做家務會帶來一種“能做、會做”的感覺,
這種感覺讓人覺得自己是勤勞的人,而不是廢物。
因為一個人如果什麼事都有人幫忙,那他就沒機會培養控制感,就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感到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狀態。
而體驗“主動性”對人來說非常重要,
它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麼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呢?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家長為孩子做這件事;第二步,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長看著孩子做;第四步,孩子獨立完成。
要想完成這四個步驟,家長一定要放棄完美主義。
有時候,家長想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一是擔心孩子的安全,二是家長可能有完美主義的想法
。家長會覺得,自己做可以做得很好,而孩子可能做不到那麼好。
比如,有時候孩子用洗碗機的時候,可能碗沒擺齊。
如果孩子第二天打開洗碗機,看到家長把裡面的碗都擺齊了,肯定會很沮喪。
更好的辦法是,下次家長和孩子一起用洗碗機的時候,
告訴孩子,如果把盤子整齊地放直,會洗得更乾淨,並且給孩子做示範。
所以,家長要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孩子去嘗試,去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把事情做好。


第三,家長要教孩子如何思考,讓孩子有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在於思維本身,
簡單說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識應用到新情況中”。
書裡說,
有時候,家長只要就一個問題問孩子五次“為什麼”,就可以幫他們理解事物的要義。
這就是持續提問法,不管孩子說了什麼,接下來家長都要不停地問“為什麼”。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和孩子對話,而不是給孩子答案,替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也不要用其他方式結束對話,這樣會讓孩子停止思考。

第四,家長要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人生總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怎樣才能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呢?
有一個很基本的做法是,給他們正確的示範,關心他們。
但書裡認為,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給孩子具體真實的反饋。反饋包括讚美和批評。
讚美的時候,要讚美孩子獲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體任務。
比如,孩子畫畫時,家長可以說喜歡他使用的顏色。
這樣具體的表揚能幫孩子建立信心,因為這說明家長真的花心思看過孩子究竟做了什麼。
而在批評的時候,是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所以批評孩子要確保是在針對行動和努力,而不是針對人。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
摘要:
1. 讓孩子自由做遊戲。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滿,不是學這個,就是學那個,
 孩子幾乎沒什麼時間做遊戲。但實際上,遊戲是孩子成長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且,真正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主導的活動,
 並且要為了遊戲而遊戲,而不是為了實現跟遊戲本身沒有關係的目的。
 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想出各種有意思的點子,也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2. 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保持個人的整潔、做家務等。
 一個人如果什麼事都有人幫忙,那他就沒機會培養控制感,就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感到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狀態。
 而體驗“主動性”對人來說非常重要,
 它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麼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呢?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家長為孩子做這件事;第二步,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長看著孩子做;第四步,孩子獨立完成。
 要想完成這四個步驟,家長一定要放棄完美主義。
 家長要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孩子去嘗試,去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把事情做好。
3. 家長要教孩子如何思考,讓孩子有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在於思維本身,
 簡單說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識應用到新情況中”。
 有時候,家長只要就一個問題問孩子五次“為什麼”,就可以幫他們理解事物的要義。
 這就是持續提問法,不管孩子說了什麼,接下來家長都要不停地問“為什麼”。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和孩子對話,而不是給孩子答案,替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也不要用其他方式結束對話,這樣會讓孩子停止思考。
4. 家長要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家長要給孩子具體真實的反饋。反饋包括讚美和批評。
 讚美的時候,要讚美孩子獲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體任務。
 比如,孩子畫畫時,家長可以說喜歡他使用的顏色。
 這樣具體的表揚能幫孩子建立信心,因為這說明家長真的花心思看過孩子究竟做了什麼。
 而在批評的時候,是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所以批評孩子要確保是在針對行動和努力,而不是針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