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4

❤內參-怎樣能成功實現新年目標

出處:怎樣能成功實現新年目標


很多人都會在新年剛開始的時候,制定一個新年目標。但實現目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BBC網站的一篇文章總結了幾個更容易實現目標的方法。公眾號“譯言”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有他人參與。
英國華威大學哲學家約翰·邁克博士表示,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目標對別人比較重要,
或者你的失敗可能會影響他人的幸福,那你就更傾向於實現這些目標。
此外,一旦你覺得有人對某件事投入了時間和金錢,就更有可能將這些目標執行到底。
有研究表明,就算是面對一項無聊或者是很難的任務,
只要有別人付出了努力,人們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執行這個任務。


第二,給出具體的提示。
牛津大學尼爾·利維教授建議,對自己的目標給出具體提示,他把這種行為稱為“執行意向”。
比如說,你打算學英語,你可能要先訂下目標,每天早上開車上班路上都要聽英語音頻。
接下來,為了提高成功率,你可以每天晚上在方向盤上貼一張紙條,提醒自己路上收聽。
這樣,你不僅有一個意向,你還有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具體步驟和具體提示。


第三,合理的意外。
利維教授說,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確實可能有一些例外,
比方說如果家裡著火了,你是不會去健身房的。
但我們可能會擴大例外的範圍,阻礙自己達成目標。
所以,你要做的是防止例外過於頻繁,不要讓不合理的例外阻礙你實現目標。

第四,列出長期的計劃。
行為心理學家安妮·斯威本博士認為,
最好的目標是寫在一大串長期計劃中的,而不是那些模糊但野心勃勃的目標。
如果你一直對體育都不感興趣,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顯然是一個不現實的目標;
如果你一直都夢想在50歲以前環遊世界,那定期存錢就是一個更容易成功的目標。

以上就是更好地實現目標的4種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有他人參與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目標對別人比較重要,
 或者你的失敗可能會影響他人的幸福,那你就更傾向於實現這些目標。
 此外,一旦你覺得有人對某件事投入了時間和金錢,就更有可能將這些目標執行到底。
 有研究表明,就算是面對一項無聊或者是很難的任務,
 只要有別人付出了努力,人們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執行這個任務。
2. 給出具體的提示(具體的計劃)
 對自己的目標給出具體提示,他把這種行為稱為“執行意向”。
 比如說,你打算學英語,你可能要先訂下目標,每天早上開車上班路上都要聽英語音頻。
 你不僅有一個意向,你還有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具體步驟和具體提示。
3. 合理的意外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確實可能有一些例外,
 比方說如果家裡著火了,你是不會去健身房的。
 但我們可能會擴大例外的範圍,阻礙自己達成目標。
 所以,你要做的是防止例外過於頻繁,不要讓不合理的例外阻礙你實現目標。
4. 列出長期的計劃
 最好的目標是寫在一大串長期計劃中的,而不是那些模糊但野心勃勃的目標。
 如果你一直對體育都不感興趣,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顯然是一個不現實的目標;
 如果你一直都夢想在50歲以前環遊世界,那定期存錢就是一個更容易成功的目標。

❤內參-如何避免收到不想要的禮物

出處:如何避免收到不想要的禮物


每當聖誕節來臨時,美國消費者平均會花800美元來購買禮物。
這是喬舒亞·貝克爾(Joshua Becker)給出的數字,
他是“成為極簡主義者”(Becoming Minimalist)網站的創始人。
送禮物是一個美好的傳統,但在貝克爾看來,
社會變得富足之後,人們彼此之間送了太多禮物,有時會造成雜物堆積。
怎樣避免收到自己不想要的禮物,管理好禮物的種類和數量呢?

他在《極簡》(The More of Less: Finding the Life You Want Under Everything You Own)
這本書裡,用5條送禮物的原則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一, 提前讓朋友知道你想要的禮物。
貝克爾建議,你可以製作一份自己想要的禮物清單,
在假日、生日和節日之前,把清單交給親朋好友,這樣就能有效限制禮物所造成的堆積。
禮物清單裡的種類範圍要廣泛,價格也要有低有高,
以及:質量勝過於數量、需求大過於渴望、實用價值高於金錢價格。
第二, 請朋友捐贈到慈善機構。
人們想通過送禮物這種實際的方式表達友好,但這不代表一定要買東西送到你家裡去。
貝克爾說,美國現在流行請朋友捐贈到慈善機構,以取代實際的禮物。


第三,對家人保持耐心。
如果你想要追求極簡的生活方式,請給家人適應的時間,
當他們明白這是你未來的長期目標後,送禮習慣也會隨之改變。


第四,不要有罪惡感。
克爾認為,
人們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弄清楚什麼禮物可以增添家庭價值,哪些東西會造成雜亂堆積,
這需要耐心等待,一旦明確自己的喜好後,應立刻處理掉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即使是朋友送來的禮物,也不要有任何罪惡感。


第五,體貼一點。
如果你希望朋友、家人按照你的意願和偏好給你送禮物的話,
那麼你也要貼心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選擇,
“送禮物是表達愛與感激的機會,就算你想對抗消費主義,也不應該犧牲別人的感受。”
總之,喬舒亞·貝克爾認為,送禮物是一種祝福的方式,
不妨建立好原則,既不讓收禮者感到負擔,也不會辜負贈禮者的心意。



---------------------------------
摘要:
1. 提前讓朋友知道你想要的禮物
 你可以製作一份自己想要的禮物清單,
 在假日、生日和節日之前,把清單交給親朋好友,這樣就能有效限制禮物所造成的堆積。
 禮物清單裡的種類範圍要廣泛,價格也要有低有高,
 以及:質量勝過於數量、需求大過於渴望、實用價值高於金錢價格。
2. 請朋友捐贈到慈善機構
 人們想通過送禮物這種實際的方式表達友好,但這不代表一定要買東西送到你家裡去。
 美國現在流行請朋友捐贈到慈善機構,以取代實際的禮物。
3. 對家人保持耐心
 如果你想要追求極簡的生活方式,請給家人適應的時間,
 當他們明白這是你未來的長期目標後,送禮習慣也會隨之改變。
4. 不要有罪惡感
 人們都需要一些時間,
 才能弄清楚什麼禮物可以增添家庭價值,哪些東西會造成雜亂堆積,
 這需要耐心等待,一旦明確自己的喜好後,應立刻處理掉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即使是朋友送來的禮物,也不要有任何罪惡感。
5. 體貼一點
 如果你希望朋友、家人按照你的意願和偏好給你送禮物的話,
 那麼你也要貼心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選擇,
 “送禮物是表達愛與感激的機會,就算你想對抗消費主義,也不應該犧牲別人的感受。”

❤內參-吳軍:怎樣管理時間、做減法和跨界

出處:吳軍:怎樣管理時間、做減法和跨界


吳軍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赴美留學,畢業後進入了互聯網領域。
他曾先後供職於谷歌和騰訊。如今,吳軍是豐元資本創始人,
這是一家位於美國矽谷的風險投資機構。他的著作涉及科技、教育、個人成長等等方面。

在“得到”中,吳軍是《吳軍·矽谷來信》和《吳軍的谷歌​​方法論》兩個專欄的主理人。
在這兩個專欄裡,吳軍主要講述的內容之一就是思維模式的升級。

在吳軍眼裡,有不同的思維,做事方法就會不同。
一件事用普通人的思維,就會做出大多數人做出的普通結果。
他向《李翔​​知識內參》分享了自己做事的方法和思維,
涉及時間管理、聚焦、跨界、寫作等等幾個方面,我們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時間管理
和很多有時間管理習慣的人一樣,吳軍也會把他每天要做的事情排個序。
而他排序用的是圍棋視角,愛下圍棋的吳軍會先做“急所”,再做“大場”。
“急所”和“大場”都是圍棋術語。 
“急所”說的是在敵我雙方接觸中,對攻守雙方都重要的那些點。
而 “大場”指的是在圍棋佈局階段棋盤上的各個戰略要點。
這兩個中,一個是動態的,一個是相對靜態的。
他會先把有截止日期的事做完,再做重要的事。
吳軍說,如果不排序,重要的事就會不斷被插進來的事情打斷,然後往後拖。
除此之外,完整的時間也變成了碎片時間。
通常,人們習慣於用碎片時間做一些小事情,
比如手頭上有10分鐘時間,那就拿出手機看看新聞,結果可能一下子就看了一小時。
其實,這些碎片時間可以不用來做小事,而是加起來做一件完整的大事。
吳軍的很多文章和書就是利用碎片時間寫出來的。

大部分人可能無法利用碎片時間來寫作,但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看書。
一本300頁的書,常人一般10個小時看完。
你有了碎片時間比如半小時、10分鐘、5分鐘,就利用上讀幾頁,
最後半個月、20天就把書看完了。這就是用碎片時間做一件完整的事。
在高中時,吳軍複習高考政治課習題就是用這種方法,
那時的政治題一道題幾百字,需要背誦,
他就利用每天從家到學校這路上的時間,邊騎車邊偶爾看上幾眼,最後考了90多分。

很多人一說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就習慣性地用這幾分鐘時間去做小事情。
但吳軍認為,
小事常常會變成沒用的事。雖然也是在做,但是不如積累起來做一件大事有價值。


做減法
吳軍在工作中會經常收到別人的反饋,說他“做事比一般人快”。
這表面上看是速度問題,但其實背後是他做的事情比別人少。
因為同樣一件事,假如可以分出5件小事來完成,
很多人會折騰出20件事來,鋪出一個大攤子。
攤子舖大了,人們通常的應對就是去壓縮每件事的時間。
吳軍認為,
其實時間是不可能壓縮下去的,壓縮只能讓事情更糟糕,做完還要返工,反而降低了效率。

比如以創業融資為例,其實融資並不在於見了多少投資人,
而在於最後跟多少投資人敲定投資意向。
如果一開始攤子舖得太大,要見20個投資人,
那每個投資人後續都要去跟踪進展,就收不了尾。
如果一開始目標訂少一點,比如5個,相比起來就容易談成,這其中主要是要“做減法”。
吳軍認為,做事並不在於起了多少頭,而是在於結了多少尾。

不過“做減法”很違背人性。
這也正是人們把攤子舖大的原因所在,
大部分人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去,天性中就喜歡多而不是少。

那為什麼有的人能做減法?做減法的前提是需要明白自己的能力、位置以及目標。
比如融資這件事,如果你的目標是找三個投資人就夠了,那麼一開始就不是越多越好。
而對於能力,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個判斷,
自己有沒有同時和20個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多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而位置說的是每個人應該有“地圖”的概念,
光有目標也沒有意義,也要看到自己定位在哪,周圍環境是什麼。
吳軍說,人慢慢都會有個成熟過程,差不多從25、26歲到30歲,
基本到了30歲就開始成熟了,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
知道自己什麼事不能做,對自己的了解也會更深。


跨界
吳軍在清華畢業後留校當了老師,後來出國留學,
畢業後進入谷歌,由一個科研人轉變成一個公司人。
而現在他寫書、做投資,同時還有很多興趣愛好,可以說是一個不斷跨界的人。

怎樣才能像他那樣成功跨入眾多新領域?吳軍有他自己的心得。
他認為,做一件事,不管是業餘愛好還是工作外其他的事,要按照專業水平去做。
在心態上,不能說這只是個業餘愛好就放鬆要求,而是仍然用專業和職業的要求去做。
比如吳軍在寫作《文明之光》一書時,
就涉及到很多物理和生物學的知識,他就一門門地去上課了解。

要想跨界以及跨界成功,有一個前提條件。你要先在某個領域裡先做成一件事。
跨界不是說,“我不喜歡,沒做成,我再換一個領域試試,
也許有一天一不小心蒙對一個。”吳軍總是會說: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道理是一致的。
現在“斜杠青年”是個流行概念,一個人會涉足多個領域。
不過在吳軍看來,做一堆第二名不如做一個第一名有價值。
在斜杠青年的諸多領域裡,你得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第一名。
在商業世界,有很多公司很跨界,同樣有很多公司很聚焦。
吳軍判斷一個公司價值是否重要的​​標準就是:
如果這個世界上少了這家公司,對大家生活有沒有影響。
一家銀行關閉了,可以換其他的銀行。但假如騰訊和阿里巴巴關門了,影響就很大。

同樣去看一個人的價值創造,也可以問問如果少了這個人,對公司、對社會是否有影響?
假如說有一個好會計,公司少了他賬就不好做了,這個人的價值就是拿得出手的價值。

以上是吳軍對時間管理、做減法和跨界等問題的看法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明天繼續分享吳軍關於寫作的心得以及他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思維。




------------------------------------
摘要:
有不同的思維,做事方法就會不同。
一件事用普通人的思維,就會做出大多數人做出的普通結果。
1. 時間管理
 和很多有時間管理習慣的人一樣,吳軍也會把他每天要做的事情排個序。
 而他排序用的是圍棋視角,愛下圍棋的吳軍會先做“急所”,再做“大場”。
 “急所”和“大場”都是圍棋術語。
 “急所”說的是在敵我雙方接觸中,對攻守雙方都重要的那些點。
 而 “大場”指的是在圍棋佈局階段棋盤上的各個戰略要點。
 這兩個中,一個是動態的,一個是相對靜態的。
 他會先把有截止日期的事做完,再做重要的事。

 如果不排序,重要的事就會不斷被插進來的事情打斷,然後往後拖。
 除此之外,完整的時間也變成了碎片時間。
 通常,人們習慣於用碎片時間做一些小事情,
 比如手頭上有10分鐘時間,那就拿出手機看看新聞,結果可能一下子就看了一小時。
 其實,這些碎片時間可以不用來做小事,而是加起來做一件完整的大事。

 
 大部分人可能無法利用碎片時間來寫作,但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看書。
 一本300頁的書,常人一般10個小時看完。
 你有了碎片時間比如半小時、10分鐘、5分鐘,就利用上讀幾頁,
 最後半個月、20天就把書看完了。這就是用碎片時間做一件完整的事。
 很多人一說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就習慣性地用這幾分鐘時間去做小事情。
 小事常常會變成沒用的事。雖然也是在做,但是不如積累起來做一件大事有價值。

2. 做減法
 吳軍在工作中會經常收到別人的反饋,說他“做事比一般人快”。
 這表面上看是速度問題,但其實背後是他做的事情比別人少。
 因為同樣一件事,假如可以分出5件小事來完成,
 很多人會折騰出20件事來,鋪出一個大攤子。
 人們通常的應對就是去壓縮每件事的時間。其實時間是不可能壓縮下去的,
 壓縮只能讓事情更糟糕,做完還要返工,反而降低了效率。

 “做減法”很違背人性。這也正是人們把攤子舖大的原因所在,
 大部分人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去,天性中就喜歡多而不是少。
 那為什麼有的人能做減法?做減法的前提是需要明白自己的能力、位置以及目標。
 每個人應該有“地圖”的概念,
 光有目標也沒有意義,也要看到自己定位在哪,周圍環境是什麼。
 每個人慢慢都會有個成熟過程,差不多從25、26歲到30歲,
 基本到了30歲就開始成熟了,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
 知道自己什麼事不能做,對自己的了解也會更深。

3. 跨界
 做一件事,不管是業餘愛好還是工作外其他的事,要按照專業水平去做。
 在心態上,不能說這只是個業餘愛好就放鬆要求,而是仍然用專業和職業的要求去做。

 比如吳軍在寫作《文明之光》一書時,
 就涉及到很多物理和生物學的知識,他就一門門地去上課了解。

 要想跨界以及跨界成功,有一個前提條件。你要先在某個領域裡先做成一件事。
 跨界不是說,
 “我不喜歡,沒做成,我再換一個領域試試,也許有一天一不小心蒙對一個。”
  吳軍總是會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道理是一致的。
 
 現在“斜杠青年”是個流行概念,一個人會涉足多個領域。
 不過在吳軍看來,做一堆第二名不如做一個第一名有價值。
 在斜杠青年的諸多領域裡,你得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第一名。
 看一個人的價值創造,也可以問問如果少了這個人,對公司、對社會是否有影響?
 假如說有一個好會計,公司少了他賬就不好做了,這個人的價值就是拿得出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