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

❤內參-如何清楚地劃分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

出處:如何清楚地劃分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


人們的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經常是重疊的,
有些人在家裡的時候,也會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一項長達七年的研究表明,
在人們最難處理的十個充滿壓力的情況中,
“無法將工作時間與個人時間切割”的情況,就是其中之一。

那怎樣才能把工作留在辦公室,清楚地劃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呢?
培訓組織“布萊特企業”(Bright Enterprises,Inc.)的總裁
黛博拉·布萊特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幾個策略。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在離開辦公室之前,再多做一件小事情
比如,你可以打一個簡短的電話,或者回復一封電子郵件。
這樣,你就能以“完成工作”的姿態結束你的工作日。
當人們知道自己又完成了一項工作,
而且明天早上少了一件要做的事情時,就會感到愉快和滿足。


第二,把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
你可以把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列一個清單。
調查顯示,列清單的做法是提高工作績效和積極調整壓力的三個最有效的技巧之一。


第三,清理你的工作區。
你可以在下班之前把所有物品整理好,這樣在第二天你就會感到一個嶄新的開始。
很多經理人和非經理人都表示,“整潔的辦公桌等於擁有清新的頭腦”。

第四,你可以想一個動作,把這個動作當成是結束工作的暗示。
比如關掉電腦,或者打電話回家。
持續用這種動作,能讓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改變你的心境。

第五,用積極的方式開始晚上的生活。
下班後見到朋友或者家裡人,不要問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
如果這麼問,大家就會開始討論白天留下的工作。
你可以問一些更具體明確的事情,
比如,問問他們一天裡碰到了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然後開始聊這件事。
這樣,你就可以把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如果有人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你應該保持克制,簡單說一下就好。



--------------------------------
摘要:
1. 把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
 你可以把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列一個清單。
 調查顯示,列清單的做法是提高工作績效和積極調整壓力的三個最有效的技巧之一。
2. 清理你的工作區
 你可以在下班之前把所有物品整理好,這樣在第二天你就會感到一個嶄新的開始。
 很多經理人和非經理人都表示,“整潔的辦公桌等於擁有清新的頭腦”。
3. 想一個動作,把這個動作當成是結束工作的暗示
 比如關掉電腦,或者打電話回家。
 持續用這種動作,能讓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改變你的心境。
4. 用積極的方式開始晚上的生活
 下班後見到朋友或者家裡人,不要問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
 如果這麼問,大家就會開始討論白天留下的工作。
 你可以問一些更具體明確的事情,
 比如,問問他們一天裡碰到了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然後開始聊這件事。
 這樣,你就可以把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如果有人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你應該保持克制,簡單說一下就好。

❤內參-信息過剩時代的4個學習方法

出處:信息過剩時代的4個學習方法


方柏林是美國艾柏林基督大學(Abilene Christian Unveristy)的課程設計總監。
他也是一位文學譯者, 翻譯過《布魯克林有棵樹》《喧嘩與騷動》等文學經典。
在接受公眾號“深港書評”採訪時,
他分享了在新書《過剩時代的學習》中提出的4個應對信息過載時代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克服“乾貨飢餓症”。
 “乾貨飢餓症”表現為:收藏了一堆材料沒看,但繼續囤積;
聽到某個新概念、新名詞、新領域,
覺得周圍人都在說,唯恐自己落伍也要去追,哪怕對自己的未來和成長並沒有幫助。
克服“乾貨飢餓症”的辦法是養成反省的習慣,
了解自己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要對自己的進程時刻觀察,適時矯正。
另外,要用對待手機流量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不能讓過多“乾貨”佔用我們注意力的流量和學習的內存。
對於網絡上的豐富資源,要么學進去,要么刪掉,不要收藏著做個“緩存”。
對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東西,就不要過多佔用注意力。


其次是“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
方柏林認為,
知識可以分為腦子裡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head)和
世界上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world),有些知識一輩子只用一兩次,
就沒必要花一兩年時間去學習,這些知識其實只是信息而已。
對於學習,隨著年齡增長,“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
也就是你帶著解決具體問題去學習,不管是個人問題、社會問題、哲學問題。
這樣,你的學習會踏實得多。在解決具體問題時,
你會發現有的知識需要記住,而有些知識就可以放在別的地方,需要時再調用。


再次是要學會“親自”看書。
方柏林鼓勵大家親自看書,
他認為看書應該有一點龐雜,不能坐井觀天只看自己的領域。
同樣的事件,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融會貫通,讓我們能夠不斷總結,並在接觸和應用中微調。
不過,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結論,挪到完全不同的環境下,
也許會形成熟悉的幻覺,“熟悉的地方無風景”,
我們還要注意人是會目空一切,看不到新的問題、挑戰和機遇。


最後是尋求終身學習之道。
方柏林認為,
從範圍上,學習本應脫離學校的圍牆,諸如“家務、打工、作息、戶外活動”等都是學習。 
“終身學習者”需具備哪些素質呢?在他看來,能時刻反省並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
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手段,清晰了解並駕馭自己的情緒,
善於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做到這些就能實現終身學習。



---------------------------
摘要:
1. 克服“乾貨飢餓症”
  “乾貨飢餓症”表現為:收藏了一堆材料沒看,但繼續囤積;
 聽到某個新概念、新名詞、新領域,
 覺得周圍人都在說,唯恐自己落伍也要去追,哪怕對自己的未來和成長並沒有幫助。
 克服“乾貨飢餓症”的辦法是養成反省的習慣,
 了解自己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要對自己的進程時刻觀察,適時矯正。
 另外,要用對待手機流量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不能讓過多“乾貨”佔用我們注意力的流量和學習的內存。
 對於網絡上的豐富資源,要么學進去,要么刪掉,不要收藏著做個“緩存”。
 對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東西,就不要過多佔用注意力。
2. “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我不認同)
 知識可以分為腦子裡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head)和
 世界上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world),有些知識一輩子只用一兩次,
 就沒必要花一兩年時間去學習,這些知識其實只是信息而已。
 對於學習,隨著年齡增長,“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
 也就是你帶著解決具體問題去學習,不管是個人問題、社會問題、哲學問題。
 這樣,你的學習會踏實得多。在解決具體問題時,
 你會發現有的知識需要記住,而有些知識就可以放在別的地方,需要時再調用。
3. 學會“親自”看書
 看書應該有一點龐雜,不能坐井觀天只看自己的領域。
 同樣的事件,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融會貫通,讓我們能夠不斷總結,並在接觸和應用中微調。
 不過,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結論,挪到完全不同的環境下,
 也許會形成熟悉的幻覺,“熟悉的地方無風景”,
 我們還要注意人是會目空一切,看不到新的問題、挑戰和機遇。
4. 終身學習
 從範圍上,學習本應脫離學校的圍牆,諸如“家務、打工、作息、戶外活動”等都是學習。
 “終身學習者”需具備哪些素質呢?在他看來,能時刻反省並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
 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手段,清晰了解並駕馭自己的情緒,
 善於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做到這些就能實現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