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吳伯凡:怎樣緩解焦慮,找到幸福感
焦慮是現代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也是每個人都想擺脫的一種情緒。
再次,焦慮是一種“精神熵”,
此外,吳伯凡還提到,焦慮與人們缺乏幸福的能力也有關係。
吳伯凡說,
第二,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1. 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呢?吳伯凡引用了《緊迫感》這本書裡的說法。
以拆彈為例,一個定時炸彈五分鐘後將被引爆,
拆彈人員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驟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彈。
在固定時間裡完成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
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
所以,我們首先要努力讓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
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製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2. 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如果一個人很容易被無關的瑣事綁架,
他的心智能量就會因為被過多地耗散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很難專注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解除焦慮的第二步,
就是像華為有句口號說的那樣,“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
只關注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3. 我們要了解幸福的本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慾望是分母,慾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
當一個人沒有了超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慾望時,
內心的焦慮就會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如果你此刻感到焦慮,
不妨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成一個清單,放在抽屜裡,過一個星期再看。
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記不清了,因為它們已經自動解決了,真正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焦慮是現代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也是每個人都想擺脫的一種情緒。
得到訂閱專欄《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的主理人吳伯凡在一次演講中,
分析了現代人的焦慮問題,並且提供了一些緩解焦慮的建議。
公眾號“伯凡時間”整理了演講內容。
吳伯凡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人的焦慮問題。
吳伯凡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人的焦慮問題。
首先,焦慮的本質是人的精神活動留下的垃圾。
如今引發我們念頭的外在因素越來越多,但凡一個人起心動念,肯定會留下精神垃圾。
精神垃圾的總量在不斷上升,然而我們處理這種垃圾的能力不僅沒上升,反而在下降,
於是就引發了焦慮。
其次,吳伯凡認為,焦慮的程度主要跟我們的心智管理的能力有關,
其次,吳伯凡認為,焦慮的程度主要跟我們的心智管理的能力有關,
跟我們的工作量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有時候是負相關的,
人們在沒事做的時候,反而會有很多焦慮。
一個焦慮的人,並不代表他有很多事情要做,或者即將要做很多事情,
有時候反而表示他做的事情很少。
再次,焦慮是一種“精神熵”,
也就是精神自然而然地趨向混沌與無序、喧囂與騷動的狀態。
“精神熵”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裡提出的概念。
“熵”在物理學上,指的是系統的混亂程度,
熵的增加,表示系統從比較有序、有規則的狀態,走向無序和混亂的狀態。
吳伯凡說,要想避免精神上出現這種狀況,
就要輸入能量和手段,克服“熵增”,製造“負熵流”。負熵的意思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
通俗點兒說,就是進行“心智能量管理”。
不幸福、焦慮、痛苦,都是因為我們缺乏“心智能量管理”。
此外,吳伯凡還提到,焦慮與人們缺乏幸福的能力也有關係。
他覺得,
如今社會越來越富裕,所以其實人們其實不缺乏幸福的條件,而是缺乏幸福的能力。
但人們經常把不幸福歸結為缺少各種條件,而很少反省自己有沒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雖然任何一種幸福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物質條件,
比如身體的健康、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等,但我們常常誇大條件的重要性。
吳伯凡說,
我們已經擁有的資源和條件,常常因為某種心理習慣而被自動清零了,
導致我們處於一種心理上的貧困感。這種心理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感。
我們會忽視自己已經擁有的相當重要、但又看似不稀缺的東西,
而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上。
讓我們產生持續焦慮的,不是真的貧困(絕對貧困),
而是被比較出來的貧困(相對貧困)。
那怎樣才能緩解焦慮,感受到幸福呢?吳伯凡給了幾個建議。
第一,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那怎樣才能緩解焦慮,感受到幸福呢?吳伯凡給了幾個建議。
第一,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呢?吳伯凡引用了《緊迫感》這本書裡的說法。
以拆彈為例,一個定時炸彈五分鐘後將被引爆,
拆彈人員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驟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彈。
在固定時間裡完成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
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
所以,我們首先要努力讓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
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製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第二,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一個人的心智能量也遵從能量守恆定律,
如果一個人很容易被無關的瑣事綁架,
他的心智能量就會因為被過多地耗散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很難專注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計算機,心智能量就是運算能力,
而焦慮就像電腦病毒,瑣碎的事情就是電腦製造的垃圾,
如果這兩者太多,肯定會造成電腦運行卡頓。
所以,解除焦慮的第二步,
就是像華為有句口號說的那樣,“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
只關注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我們要了解幸福的本質。
第三,我們要了解幸福的本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慾望是分母,慾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
當一個人沒有了超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慾望時,內心的焦慮就會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吳伯凡建議,
吳伯凡建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如果你此刻感到焦慮,
不妨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成一個清單,放在抽屜裡,過一個星期再看。
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記不清了,因為它們已經自動解決了,真正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總之,吳伯凡認為,
總之,吳伯凡認為,
你要把自己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數有意義的事情上,
一旦你堅持下去,就會經歷一個改變的過程,從而獲得幸福感。
你會越來越滿意這種狀態,焦慮也會逐漸減少。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焦慮與“幸(福)無能”》,見於公眾號“伯凡時間”。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焦慮與“幸(福)無能”》,見於公眾號“伯凡時間”。
----------------------------
摘要:1. 我們要學會區分焦慮感和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呢?吳伯凡引用了《緊迫感》這本書裡的說法。
以拆彈為例,一個定時炸彈五分鐘後將被引爆,
拆彈人員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驟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彈。
在固定時間裡完成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
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
所以,我們首先要努力讓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
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製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2. 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如果一個人很容易被無關的瑣事綁架,
他的心智能量就會因為被過多地耗散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很難專注去做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解除焦慮的第二步,
就是像華為有句口號說的那樣,“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
只關注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3. 我們要了解幸福的本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慾望是分母,慾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
當一個人沒有了超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慾望時,
內心的焦慮就會少很多,幸福度也更高。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如果你此刻感到焦慮,
不妨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成一個清單,放在抽屜裡,過一個星期再看。
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甚至有些事情你都記不清了,因為它們已經自動解決了,真正值得你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