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內參-有效激勵自己的4種策略

出處:有效激勵自己的4種策略

有時候,我們經常會因為拖延或者缺乏恆心,導致沒能完成本該完成的目標。
那怎樣才能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鞭策自己繼續前進呢?
芝加哥大學行為與市場營銷學教授阿耶萊特·費甚巴赫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
總結了有效激勵自己的四種策略。

第一,正確設定目標。
研究表明,銷售人員在設定目標的情況下,能完成更多的交易;
當一個人承諾每天都運動時,更有可能提高健康水平。
設定目標的第一個原則是目標要具體,
每天跑步半小時這樣的目標,比每天盡力去運動這樣的目標更有效。
設定目標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設定能引發內在動機而不是外在動機的目標。
比如,為了錢而工作,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在動機,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付出的努力,只能維持完成工作目標所需的最低水平。
因此,光有外在動機,很難讓人脫穎而出。

理想情況下,人們會對自己喜歡的工作更投入,
但現實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那怎樣激發內在動機呢?
文章建議,
你可以關注那些你覺得有趣的工作元素,全面思考一下這個工作哪些地方讓你滿意。
比如,這份工作能讓你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的技能,或者能讓你和同事搞好關係。
如果實在找不到,你可以通過做一些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情平衡一下。
比如,在處理郵件的時候聽聽音樂。


第二,尋找有效的外部獎勵。
有些工作過程很艱難,需要大量的付出,
這時候,你就要通過一些外部獎勵給自己提供動力。
比如,你可以在完成工作之後去度假,或者是減肥成功之後給自己買個禮物。

但是,文章提醒說,你要注意避免使用不恰當的獎勵方法。
在給自己獎勵的時候,人們容易犯兩個錯誤。
其中一個錯誤是,人們會從完成任務的數量或者速度方面給自己獎勵,
但你真正需要關注的其實是質量。
比如,為了快速完成審計項目而獎勵自己的會計師更容易出錯。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選擇的激勵措施容易對已經完成的目標造成影響。
比如,一個減肥的人如果給自己減肥成功的獎勵是吃蛋糕,就容易重蹈覆轍。

第三,你需要在中途激勵自己。
人們做事情的時候,都是一開始幹勁十足,從中期開始洩氣,之後很容易偃旗息鼓。
那怎樣應對這種情況呢?文章介紹了兩個方法。
首先,把目標分解成更小的子目標
比如,把季度目標分解成周目標,就不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其次,你可以將關注重點,從已經完成的部分,轉移到還沒完成的部分。
有研究發現,這種轉變可以增加人們的動力。這種策略適用於機械重複的勞動,
比如,一個人要發送40封感謝信,在他還沒發到20封的時候,提醒他已經完成了多少,
更容易讓他有動力;而當他發送過半,已經超過20封的時候,
讓他想想還剩多少沒發,更能激勵他完成任務。
這種策略也適用於偏定性的目標,比如學鋼琴。
一位剛學習鋼琴新手,應該專注於他已經學到的音階和技能;
然後隨著水平提高,再把注意力轉移到還沒掌握的技巧上。


第四,利用他人的影響。
人是社會性動物,他人的行為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比如,只是坐在高效員工的旁邊,就能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
怎樣從優秀的人那裡獲得激勵呢?
規則之一是,永遠不要被動地做一個旁觀者,這樣很容易讓你失去動力。
相反,你要跟這些效率很高的同事討論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他們是怎麼完成目標的。
研究表明,人們更有可能因為朋友推薦而購買一款產品。
但如果他們只是知道朋友買了某個產品,則不容易心動。
因此,傾聽榜樣對目標的討論,能提升你的眼界,幫你找到更多的靈感。

另一種利用影響力激勵自己的方法是,
你要認識到最能激勵你完成某些任務的人,並不一定是擅長完成這些任務的人。
相反,能激勵你的人,是你能跟他分享目標的人,這個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朋友。
比如,職場女性如果覺得自己是在為女兒提供榜樣,可能會認為辛苦工作是值得的。
如果一位男性覺得能在和朋友相處時更有活力,就更可能堅持健身計劃。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堅持不懈,只需四招》;
作者:阿耶萊特·費甚巴赫;見於《哈佛商業評論》。


-----------------------------------
摘要:
1. 正確設定目標
 (1)設定目標的第一個原則是目標要具體,
  每天跑步半小時這樣的目標,比每天盡力去運動這樣的目標更有效。
 (2)你可以關注那些你覺得有趣的工作元素,全面思考一下這個工作哪些地方讓你滿意。
  如果實在找不到,你可以通過做一些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情平衡一下。
  比如,在處理郵件的時候聽聽音樂。
2. 尋找有效的外部獎勵
 你要注意避免使用不恰當的獎勵方法。
 在給自己獎勵的時候,人們容易犯兩個錯誤。
 其中一個錯誤是,人們會從完成任務的數量或者速度方面給自己獎勵,
 但你真正需要關注的其實是質量。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選擇的激勵措施容易對已經完成的目標造成影響。
 比如,一個減肥的人如果給自己減肥成功的獎勵是吃蛋糕,就容易重蹈覆轍。
3. 你需要在中途激勵自己
 (1)把目標分解成更小的子目標,
 (2)你可以將關注重點,從已經完成的部分,轉移到還沒完成的部分。
4. 利用他人的影響
 比如,只是坐在高效員工的旁邊,就能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
 怎樣從優秀的人那裡獲得激勵呢?
 (1)永遠不要被動地做一個旁觀者,這樣很容易讓你失去動力。
 (2)你要認識到最能激勵你完成某些任務的人,並不一定是擅長完成這些任務的人。
  相反,能激勵你的人,是你能跟他分享目標的人,這個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朋友。

❤內參-如何建立高效人脈:成為“給予者”

出處:如何建立高效人脈:成為“給予者”


有一種說法是,你所選擇的朋友類型,最終決定你會成為誰。
所以,明智地選擇朋友、同事、合作夥伴是很重要的事。
朱迪•羅賓奈特是美國金種子基金的董事總經理,他也是一位職場人脈專家。
他寫過一本書叫《給予者:創業時代人脈網絡的5+50+100法則》,
就專門講的是創業時代如何建立人脈,讓自己成為一個給予者。
公眾號warfalcon介紹了這本書的部分內容。

羅賓奈特認為,要想建立優質人脈,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給予者,而不是一個索取者。
對給予者而言,能提供的最大價值,就是運用自己的能力,
幫助別人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源。這時,你也得到了從他們那裡獲取更多資源的機會。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
5+50+100強關係人脈圈,說的是,把人脈關係按強關係人脈圈來進行梳理。
建立強關係人脈圈,要先製作一個人脈列表。
列表名單來自你的手機通訊錄、名片盒、社交媒體好友等。
盡可能多去梳理你的人脈,明確他們在你生活中的角色。
具體做法是,
首先,把你的聯繫人按照他們的重要性或跟你的親近程度進行評估。
從1到5 ,1代表最親近,5代表只是偶然相識。
然後,用一個標籤在每個名字旁備註這個人的社會角色特徵,
比如,生意、政治、慈善、社會朋友、俱樂部、學校等。
最後,根據分類來組織你的5+50+100強關係人脈圈。
羅賓奈特建議是,
每個人擁有的頂級關係5人,關鍵關係50人,重要關係100人。

然後你要思考,頂級關係5人和關鍵關係50人,他們給你提供過什麼樣的價值?
你為他們提供過什麼價值?
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什麼對關鍵關係50人來說是重要的,
這會讓你有意識,多做為彼此增值的事,少做減分的事。

關於重要關係的100人,你也要考慮,他們是否代表著不同的職業、角色、位置和關係?
審視自己和他們的關係運轉正常嗎?多久和他們溝通一次,有需要重新恢復聯繫的嗎?
羅賓奈特建議,應該保持每個月和這一組的成員進行溝通,即便距離很遠。 
“記住,你的重要關係100人,他們每人也都擁有自己的網絡,
也會彼此保持著弱聯繫,這會讓你有機會接觸到之前無法接觸的資源。

最後,羅賓奈特強調,不要忘記自己要做一名給予者。
要知道5+50+100強關係人脈圈的中心就是你,
所以必須評估自己作為給予者的價值。
因為,最強有力的關係是,雙方都有能力為對方做貢獻,
而不是建立在單邊提供價值的基礎上。
所以,應該為自己增加足夠的價值,
這樣可以更好幫助別人,也會讓別人渴望為你提供幫助。



--------------------------------------
摘要:
要想建立優質人脈,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給予者,而不是一個索取者。

5+50+100強關係人脈圈,說的是,把人脈關係按強關係人脈圈來進行梳理。
建立強關係人脈圈,要先製作一個人脈列表。
列表名單來自你的手機通訊錄、名片盒、社交媒體好友等。
盡可能多去梳理你的人脈,明確他們在你生活中的角色。

頂級關係5人和關鍵關係50人,他們給你提供過什麼樣的價值?
你要知道什麼對關鍵關係50人來說是重要的,
這會讓你有意識,多做為彼此增值的事,少做減分的事。
關於重要關係的100人,你也要考慮,他們是否代表著不同的職業、角色、位置和關係?
重要關係100人,他們每人也都擁有自己的網絡,
也會彼此保持著弱聯繫,這會讓你有機會接觸到之前無法接觸的資源。

應該為自己增加足夠的價值,
這樣可以更好幫助別人,也會讓別人渴望為你提供幫助。

2018/12/30

內參-生命科學:2018年10個與人體有關的新發現

出處:生命科學:2018年10個與人體有關的新發現


人體非常複雜,我們自以為很了解的身體,可能還有很多秘密。
美國一家科學新聞網站LiveScience,根據2018年生物科學界的各個新研究,
評選出了十個和人體有關的新發現。公眾號生物探索編譯了相關內容。

第一個發現是,人體的“新器官”。
今年3月27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一篇文章表示,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被傳統解剖學長期遺漏的結構,叫做”間質”。
因為它廣泛存在於全身、並且會參與多種生物學過程,所以科學家們把它定義成“新器官”。

間質可以起到類似於減震器的作用,它能保護組織、肌肉、血管在日常工作中不被拉傷。
研究人員推測,由間質構成的蛋白,會隨著組織器官的運動,
在體內產生一種微小的電流,可能會發揮出一種類似於針灸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第二個發現是,父親可以傳遞線粒體DNA。
線粒體DNA是人體細胞中非常重要的遺傳物質。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從母親那裡才可以繼承線粒體DNA。
1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在極少數情況下,父親也可以傳遞線粒體DNA。
科學家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可能因為父親攜帶了某種良性的基因突變,
這種基因可以防止精子中的線粒體DNA被破壞。
這個發現,對於治療線粒體疾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第三個發現是大腦也存在細菌。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大腦是個“無菌”場所。
11月,研究人員在2018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提出,他們發現,人類大腦中也存在微生物。
研究人員拍攝了,
死後人腦組織切片的高分辨率圖像,顯示了組織中存在細菌,但並沒有腦部疾病的跡象。
這表明,大腦中可能有一個“微生物群”,就像腸道中的微生物群。
這意味著,如果能研究出腦微生物如何影響腦細胞,就像腸道菌能調整腸道健康那樣。
這對神經科學來說,會是一個重大進步。

第四個發現是,大便中發現微型塑料。
10月份,奧地利的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的人體糞便樣本中,發現了微型塑料。
報告指出,大部分塑料微粒,都是從海洋中的大型塑料垃圾中分解出來的。
之前曾在海洋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如今在人體中也發現了。
專家表示:這些微小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
會影響腸道的耐受性和免疫反應,也會影響到血管、淋巴系統甚至肝臟。

第五個發現是,有些皺紋和心臟有關。
2018年歐洲心臟學會年度會議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
抬頭紋多的人,比同齡人更有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
以及,一些導致皮膚過早老化的因素,也可能導致動脈老化。
研究人員說,這種方法還不能取代傳統的檢測方式,比如檢測高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但是,觀察前額上的皺紋,可能會成為幫助判斷心臟病高危人群的一種簡單方法。
至少,它可以對潛在的風險提出一個“危險信號”。

第六個發現是,人一生最多能記住一萬張面孔。
10月份,《英國皇家學會省科學期刊》的一篇文章表示,
科學家們在25位年齡18至61歲不等的受試者身上,開展了實驗,
首次確定了人一生中能夠記住的人臉數量,結論是:平均5000張,最多1萬張。

第七個發現是,人類存在做夢基因。
做夢是人在睡眠時自然發生的一個過程。兩位日本科學家發現,
做夢歸功於人體內的兩個關鍵基因,它們叫做Chrm1 (分開讀字母)和Chrm3 。
實驗表明,當去除了這兩個基因時,人們在快速眼動睡眠期,
也就是積極睡眠期的睡眠水平,會下降,而且不再做夢、記憶也會減退。

第八個發現是能發電的腸道菌。 
9月,《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腸道中發現的某些細菌能夠發電。
這些發電的細菌,很多是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的一部分。
這些細菌,有一些屬於益生菌,比如乳酸桿菌。
但是,更多的細菌都對身體不好,會導致一些疾病。
比如一種細菌叫李斯特菌,能導致食源性疾病,是一種容易造成流產的疾病;
還有能引起疾病的鏈球菌等。
研究人員還在進一步實驗中,研究如何抑制這些發電細菌的生長。

第九個發現是,朋友之間想法一致,是因為大腦活動相似。
三觀相似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在科學實驗中找到了類似的證據。
一項研究表明,親密的朋友面對某些刺激,會產生類似的大腦活動,
比如,幾個朋友在觀看相同的視頻時,
他們參與、解讀知覺環境和情緒反應的腦區活動都會更相似。
這種相似程度,會隨著關係疏遠而下降。

第十個發現是,自拍會扭曲外表。
3月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自拍時,手機距離臉部約30厘米的時候,
鼻子看起來會比實際上要大30%。
相比之下,從一米五之外拍攝的照片,沒有扭曲面部特徵。
這些發現基於一個數學模型,研究人員創建這個模型,
是為了檢查,從不同角度和距離拍攝的照片的扭曲效果。
研究人員說,自拍改變了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本期內容參考:《新器官、大腦細菌、做夢基因…盤點2018年度十大人體新發現》
來源:公眾號生物探索


----------------------------
摘要:
1. 人體的“新器官”叫做”間質”。
 因為它廣泛存在於全身、並且會參與多種生物學過程,
 所以科學家們把它定義成“新器官”。
 間質可以起到類似於減震器的作用,它能保護組織、肌肉、血管在日常工作中不被拉傷。
 研究人員推測,由間質構成的蛋白,會隨著組織器官的運動,
 在體內產生一種微小的電流,
 可能會發揮出一種類似於針灸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2. 父親可以傳遞線粒體DNA
3. 大腦也存在細菌。
 死後人腦組織切片的高分辨率圖像,顯示了組織中存在細菌,但並沒有腦部疾病的跡象。
 這表明,大腦中可能有一個“微生物群”,就像腸道中的微生物群。
 這意味著,如果能研究出腦微生物如何影響腦細胞,就像腸道菌能調整腸道健康那樣。
 這對神經科學來說,會是一個重大進步。
4. 大便中發現微型塑料
 專家表示:這些微小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
 會影響腸道的耐受性和免疫反應,也會影響到血管、淋巴系統甚至肝臟。
5. 抬頭紋多的人,比同齡人更有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
 以及,一些導致皮膚過早老化的因素,也可能導致動脈老化。
6. 人一生中能夠記住的人臉數量,結論是:平均5000張,最多1萬張。
7. 人類存在做夢基因。
8. 能發電的腸道菌。
9. 朋友之間想法一致,是因為大腦活動相似。
10.自拍會扭曲外表。

❤內參-5種適合在零碎時間完成的事項

出處:5種適合在零碎時間完成的事項


工作中,一些人會把20分鐘以下的空檔看成是零碎時間,
覺得無法利用它們去做一些認真的工作。
不過在時間管理教練伊麗莎白·桑德斯(Elizabeth Saunders)看來,
浪費零碎時間,恰好是人們做不完工作的關鍵原因。
她在《快公司》網站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5種適合在零碎時間內完成的事項。

第一,制定快速任務清單。
你可以從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找出那些用不了 10 分鐘就能做完的任務,它們就是你的快速任務。
提前把快速任務列在一個清單上,然後在重要工作之間的空檔完成它們。

第二,找同事快速討論。
零碎時間也可以用來與同事討論、確認某個事項,
是在會議前與一同參加的同事討論下會議主題,讓議題更加聚焦。

第三,拆解大型項目,擺脫拖延症。
桑德斯說,很多人之所以拖延,
是因為覺得某個工作項目太複雜,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於是逃避不做。
她建議,把複雜的工作拆解成一個個能夠輕易完成的項目,
可以減少人們的心理壓力,在零碎時間裡推進項目的進度條。

第四,處理聯絡相關的事務。
打電話等聯絡工作,會中斷人們的工作心流,
對於不是很重要的聯絡事務,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完。

第五,重新醒神。
可以利用5到10分鐘的零碎時間,散步或伸展一下身體,減少工作壓力,提振精神。



----------------------------
摘要:
1. 制定快速任務清單
 你可以從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找出那些用不了 10 分鐘就能做完的任務,它們就是你的快速任務。
 提前把快速任務列在一個清單上,然後在重要工作之間的空檔完成它們。
2. 找同事快速討論
 零碎時間也可以用來與同事討論、確認某個事項,
 或是在會議前與一同參加的同事討論下會議主題,讓議題更加聚焦。
3. 拆解大型項目,擺脫拖延症
 把複雜的工作拆解成一個個能夠輕易完成的項目,
 可以減少人們的心理壓力,在零碎時間裡推進項目的進度條。
4. 不是很重要的聯絡事務,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完。
5. 重新醒神
 可以利用5到10分鐘的零碎時間,散步或伸展一下身體,減少工作壓力,提振精神。

❤內參-提升孩子智商的常見說法哪些有用?

出處:提升孩子智商的常見說法哪些有用?


學習樂器和下棋,能夠對孩子的智商產生有益的影響嗎? 
《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編譯了相關研究和報導,分析了5種能夠提升孩子智商的常見說法。

第一,學習樂器。許多研究都指出,學習樂器與培養孩子的高智商有關。
不過,2015年的一項研究觀察了15000名雙胞胎
研究人員把基因和家庭環境都納入了考慮,然後發現
學不學音樂,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商。研究人員還發現,
學習樂器會產生安慰劑效應(指雖然獲得的治療無效,但病患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
可以激勵孩子去努力學習。
另外,音樂訓練也有助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提升記憶力。

第二,學下棋。
有種說法是下棋有助於提升腦力,一些研究也發現,下棋與人們宏觀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
大坂大學的學者薩拉(Giovanni Sala) 發現,那些聲稱“會下棋的孩子,
能在數學考試拿高分”的研究,都存在一些研究方法上的偏誤,
下棋訓練與孩子的數學能力沒有直接關連。

第三,能帶來啟發的家庭環境。
智商是由基因決定的,不過,家庭環境也會影響幼童的智商。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建議,
讓孩子參與到鮮活、複雜、有挑戰性的對話中,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智商。
比如,父母可以在餐桌上問問題,讓孩子回答,
父母對回答做出回應和評論,然後再讓孩子回問問題。

第四,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訓練。
它指的是記住一段信息,同時可以把信息處理完成的能力。
比方,聽到一個電話號碼後,在短時間內記住,然後拿起電話撥打出去。
許多研究發現,工作記憶訓練可以加強孩子的數學和閱讀能力,
或流體智力,它指的是在遭遇全新的經歷時,弄清楚當下整體狀況的能力。
第五,待在學校。 
《心理科學》的一項針對60萬名學生的新研究發現:
學生每待在學校一年,智力大概會增加1到5分。
研究的作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教授塔克·德羅布還解釋了,
為什麼很多號稱能夠提高智商的應用程序無法帶來長期效果,
“提高智商通常需要長期的投入,同時還必須伴隨著挑戰和練習。”
也就是說,每週練幾個小時樂器,或是玩一些聲稱能提高智商的遊戲,並不能讓人變聰明。



---------------------------------
摘要:
1. 學不學音樂,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商。但學習樂器會產生安慰劑效應
 (指雖然獲得的治療無效,但病患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
 可以激勵孩子去努力學習。另外,音樂訓練也有助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提升記憶力。
2. 下棋訓練與孩子的數學能力沒有直接關連,下棋與人們宏觀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
3. 讓孩子參與到鮮活、複雜、有挑戰性的對話中,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智商。
 比如,父母可以在餐桌上問問題,讓孩子回答,
 父母對回答做出回應和評論,然後再讓孩子回問問題。
4.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訓練,
 它指的是記住一段信息,同時可以把信息處理完成的能力。
 比方,聽到一個電話號碼後,在短時間內記住,然後拿起電話撥打出去。
 許多研究發現,工作記憶訓練可以加強孩子的數學和閱讀能力,
 或流體智力,它指的是在遭遇全新的經歷時,弄清楚當下整體狀況的能力。

5. 學生每待在學校一年,智力大概會增加1到5分。
 提高智商通常需要長期的投入,同時還必須伴隨著挑戰和練習。
 也就是說,每週練幾個小時樂器,或是玩一些聲稱能提高智商的遊戲,
 並不能讓人變聰明。

2018/12/29

❤內參-怎樣延長幸福感?

出處:新研究:怎樣延長幸福感?


當我們反复看同一部電影、讀同一本小說,玩同一款遊戲時,
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快樂就會越來越少,這種現像被稱為享樂適應。
根據心理科學協會期刊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一項研究,
有一種行為可以有效延長我們的幸福感,那就是給予行為。
微信公眾號“三倉心理學界”介紹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們向他人贈送禮物,然後再接受他人的饋贈,收下同一禮物;
再把禮物送出,然後再接受禮物……如此循環幾輪之後,
參與者的幸福感並沒有下降,或者下降得很不明顯。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副教授艾德·歐布瑞恩(Ed O'Brien)表示,
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
為了保持快樂,我們需要先放下喜歡的事物,去尋求一些新鮮的刺激。
但這項研究表明:重複的給予行為,就能讓我們長時間保持快樂的心情。
即便每次接受與饋贈的整體收益為0,我們也可以獲得相對新鮮和愉悅的體驗。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大學生志願者每天收到5美元,為期5天;
他們被要求把錢花在同一件事上。
研究人員隨機指派參與者將錢花在他們自己或其他人身上,
例如將錢留在同一家咖啡館的小費罐裡,或者每天向同一家慈善機構捐款。
在每天結束時,參與者需要在實驗日誌中記錄下他們的消費體驗和幸福程度。

總共96名參與者的自我報告都顯示出了同一模式:
開始時的幸福感相似,那些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幸福感在5天內持續下降;
那些把錢捐出的人,幸福感下降得幅度非常低。
研究人員隨後進行的實驗排除了幾個可能的替代解釋:
比如,每次做出贈與行為都會讓參與者做出更多的思考,思考本身會使其感到愉快。
歐布瑞恩說,“我們考慮了很多這樣的可能性,
並為十多種相應的解釋安排了實驗,結果它們都無法解釋研究結果。”

從進化的角度來講,享樂適應機制可以推動去人類追求和獲取嶄新的資源,
有利於人類的生存。那為什麼給予行為不受這一機制的限制?


研究人員提出的一種解釋是,
當人們更注重結果,
比如獲得的報酬,他們可以輕鬆地相互比較,這會降低人們對每種體驗的敏感度。
但是當人們專注於一項行動時,
例如向慈善機構捐款,他們不太會去比較,而會體驗到無私奉獻這個行為本身的快樂。
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說,慷慨的行為有助於保持我們的親社會聲譽,
增強我們的社會聯繫和歸屬感,所以,我們會從中獲得了正向快感反饋。


-------------------------------
摘要:
當人們更注重結果,
比如獲得的報酬,他們可以輕鬆地相互比較,這會降低人們對每種體驗的敏感度。
但是當人們專注於一項行動時,
例如向慈善機構捐款,他們不太會去比較,而會體驗到無私奉獻這個行為本身的快樂。
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說,慷慨的行為有助於保持我們的親社會聲譽,
增強我們的社會聯繫和歸屬感,所以,我們會從中獲得了正向快感反饋。

內參-4個問題幫你制訂年度工作總結

出處:4個問題幫你制訂年度工作總結


2018年就要過去了,怎樣更好地回顧自己這一年的工作成果?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建議,在製訂年度工作總結的時候,
最好詢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的工作重要嗎?
寫下你今年取得的所有成就的清單,然後問問自己,
這些成就對你個人和職業意味著什麼,它們對你周圍的人重要嗎,對你的上司重要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這一年的工作就很有收穫。

第二個問題,你是否了解技術如何影響你的領域?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你去年獲得的那些技能可能會在今年或明年被淘汰。
技術的快速變化使每個人都處於持續的學習狀態,並且永遠需要獲得新的技能。
無論你是在技術驅動的領域,還是技術只是您所在行業的一部分,
你都需要隨時更新和提升您的技術技能。
當你回顧過去的一年時,問問自己是否跟上了所在領域的技術變化。
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你應該盡一切努力保持在技術方面的領先,
包括在技能上投入時間和資源。

第三個問題,你的職業發展軌跡是什麼?
在過去一年的工作中,你是否考慮過每一項工作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有沒有幫助?
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你需要確定你在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所處的位置。
你可以求教身邊那些經驗豐富的同事,他們一路上學習了哪些技能,
以及他們怎樣進行人脈拓展和維繫。從身邊優秀的同事身上學習,
一方面你可以對照自己目前的現狀,有沒有走彎路;
另一方面,你可以更好地制訂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第四,你的財務狀況是否達到了預期?
金錢不會決定你是否會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但金錢對你的生活質量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年底,你應該檢查自己的工資、獎金和其他福利。
上網研究和自己職位相似的工作,了解其他公司員工的收入。
如果調查顯示你的薪資水平遠遠低於同行,
那麼你應該考慮花點時間,在新的一年里和老闆進行誠實的交談。



-----------------------------------
摘要:
1. 你的工作重要嗎?
2. 你是否了解技術如何影響你的領域?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你去年獲得的那些技能可能會在今年或明年被淘汰。
 技術的快速變化使每個人都處於持續的學習狀態,並且永遠需要獲得新的技能。
3. 你的職業發展軌跡是什麼?
 一方面你可以對照自己目前的現狀,有沒有走彎路;
 另一方面,你可以更好地制訂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4. 你的財務狀況是否達到了預期?

2018/12/28

❤內參-幫你節省時間的8個習慣

出處:時間管理:幫你節省時間的8個習慣


比爾•格林(Bill Green)是一名企業家也是一名投資人,
他一共創辦了六家公司,目前是LendingOne房地產貸款公司的CEO。
此外,在過去100天裡,格林投資了三家公司,並擔任其中兩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同時,他堅持著每週在在線寫作平台Medium上發表文章,
參加鐵人三項比賽以及各種公益活動。他是怎樣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格林在一篇文章中總結了自己時間管理的8個習慣。
格林表示,每天完成這些習慣可能只需要幾分鐘,但一周下來能幫你節省起碼五個小時。

第一,提前制定每日計劃和每週計劃。
格林有一次和一位年輕創業者聊天。
格林問他,你明天的計劃是什麼?
對方回答,還沒想好,等到辦公室的時候他會想出來的。
格林表示,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錯誤。
很多人認為工作要保持機動性,
最後一天下來,往往會被一些臨時會議和工作商談浪費了時間。

第二,設置最後期限。
哪怕工作任務本身沒有截止日期,也要自己設定一個。
企業家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對自己說:“它會完成的。”
格林認為,這種說法不夠具體。什麼時候完成?今天?明天?還是一周後?
只要沒有截止時間,人們就會傾向於晚一點完成。

第三,學會說“不”。
格林說,時間管理很重要的一點是,知道什麼值得花時間。
問問自己,你要參加的會議或者活動是否會讓你更接近自己的目標,
有時候它們甚至會妨礙你。
記住:說“不”並不是壞事,它意味著你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第四,為每項活動設定時間分配,並堅持下去。
格林說,除非絕對必要,否則永遠不要設置超過30分鐘的會議。
會議,電話,咖啡聊天,所有這些都可能會變成時間黑洞,
沒有終點的會議可以永遠進行下去,沒有叫停的咖啡聊天可能會佔用你整個下午。

第五,給工作和生活都留出足夠的時間。
格林說,
一方面,希望工作上的挑戰能夠自行解決是不現實的,因此你必須要投入到工作當中;
另一方面,為了工作而犧牲個人生活的做法也是不可持續的。
因此,儘管很難,你必須要在日程安排中給二者都留出時間。

第六,盡可能放權給他人
格林說,
一天只有那麼多個小時,所以,如果你想要利用好時間,那麼必須學會放權。
這意味著你要相信事情會在沒有你的情況下完成,
從未學會放權的創業者總有一天會陷入困境。

第七,在你的日程安排中留出時間來處理計劃外的事情。
時間管理的一個悖論是,你必須要為意外事件留出一些時間。
生活不像工業流水線那樣運作,總會有意外發生。
因此,請在制定日程安排時注意這一點,每天留出一些時間用來應對意外。

第八,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
格林表示,
如果你想讓自己更接近某個目標,那麼找到衡量“成功”的方法非常重要。
格林認為,定期檢查自己的進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
摘要:
1. 提前制定每日計劃和每週計劃
 很多人認為工作要保持機動性,
 最後一天下來,往往會被一些臨時會議和工作商談浪費了時間。
2. 設置最後期限
 企業家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對自己說:“它會完成的。”
 格林認為,這種說法不夠具體。什麼時候完成?今天?明天?還是一周後?
 只要沒有截止時間,人們就會傾向於晚一點完成。
3. 學會說“不”
 時間管理很重要的一點是,知道什麼值得花時間。
 問問自己,你要參加的會議或者活動是否會讓你更接近自己的目標,
 有時候它們甚至會妨礙你。
 記住:說“不”並不是壞事,它意味著你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4. 為每項活動設定時間分配,並堅持下去
 除非絕對必要,否則永遠不要設置超過30分鐘的會議。
 會議,電話,咖啡聊天,所有這些都可能會變成時間黑洞,
 沒有終點的會議可以永遠進行下去,沒有叫停的咖啡聊天可能會佔用你整個下午。
5. 給工作和生活都留出足夠的時間
 一方面,希望工作上的挑戰能夠自行解決是不現實的,因此你必須要投入到工作當中;
 另一方面,為了工作而犧牲個人生活的做法也是不可持續的。
 因此,儘管很難,你必須要在日程安排中給二者都留出時間。
6. 盡可能放權給他人
 一天只有那麼多個小時,所以,如果你想要利用好時間,那麼必須學會放權。
 這意味著你要相信事情會在沒有你的情況下完成,
 從未學會放權的創業者總有一天會陷入困境。
7. 在你的日程安排中留出時間來處理計劃外的事情
 時間管理的一個悖論是,你必須要為意外事件留出一些時間。
 生活不像工業流水線那樣運作,總會有意外發生。
 因此,請在制定日程安排時注意這一點,每天留出一些時間用來應對意外。
8. 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
 定期檢查自己的進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2018/12/27

❤內參-職場新人常犯的三個社交錯誤

出處:職場新人常犯的三個社交錯誤


對於初入職場的人來說,想要在職業道路上有一個很好的發展,
不僅需要良好的職業技能,還要掌握一些正確有效的職場社交技巧。
在《職場第一課:讓與你合作的人都贏》這本書裡,
介紹了職場新人常犯的三個社交錯誤,以及怎樣避免這些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在與人接觸,選擇了錯誤的時間。
如果你在別人很忙的時候進行聯繫,被拒絕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如果需要直接聊工作的事情,最好盡量避免把時間約在對方很忙的時候,
比如,很多公司會在周一上午開例會,而公司的財務人員在月末一定是沒時間的。
如果沒考慮到這些因素,被拒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第二個錯誤是,選錯了社交對象
一種情況是對方沒有掌握你需要的有效信息,另一種則是對方對你的工作沒有決定權。
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無效溝通,浪費了雙方的時間,卻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個錯誤是,用錯了溝通技巧,缺乏對話能力。
這方面的失敗大多發生在初次聯繫對方的時候,
因為彼此都不熟悉,如果用詞不合適,會讓對方感受不到充分的尊重;
如果過於直接地尋求幫助,對方會覺得你功利性太強,從而給今後的交往造成不好的影響。

那怎麼避免類似的錯誤呢?書裡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首先,要結交某個領域的關鍵、核心人物。
在結交人的時候,級別高低不是考量的絕對標準,但這個人應該掌握你需要的信息。

接下來是選擇什麼樣的接觸方式。
初次接觸時,最好用非對話的形式進行聯繫,
比如郵件或者短信,
這樣可以給下一步的直接溝通提供某種緩衝,另外也避免了剛接觸就見面的尷尬。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讓你間接確認對方忙不忙,自己的交際請求能不能被對方接納。

然後是直接邀約的時間間隔
一般在郵件或者短信交流兩三天之後,可以嘗試打電話跟對方約時間。
因為前面已經有了郵件和短信的鋪墊,這時候約見面會更自然。
另外,在見面之後,盡量注意談話的藝術,建議以工作話題為主,
再加上一些個人的問候和緩和氣氛的閒談,
要保持人際交往基本的禮數,只有這樣對方才更願意和你交往。


以上就是《職場第一課:讓與你合作的人都贏》
這本書裡介紹的職場新人常犯的三個社交錯誤,以及相應的避免辦法。



----------------------------
摘要:
職場新人常犯的三個社交錯誤
1. 在與人接觸,選擇了錯誤的時間。

 如果你在別人很忙的時候進行聯繫,被拒絕的可能性非常大。
 比如,很多公司會在周一上午開例會,而公司的財務人員在月末一定是沒時間的。
 如果沒考慮到這些因素,被拒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2. 選錯了社交對象。
 一種情況是對方沒有掌握你需要的有效信息,另一種則是對方對你的工作沒有決定權。
 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無效溝通,浪費了雙方的時間,卻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3. 用錯了溝通技巧,缺乏對話能力。
 這方面的失敗大多發生在初次聯繫對方的時候,
 因為彼此都不熟悉,如果用詞不合適,會讓對方感受不到充分的尊重;
 如果過於直接地尋求幫助,對方會覺得你功利性太強,
 從而給今後的交往造成不好的影響。

那怎麼避免類似的錯誤呢?書裡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1. 要結交某個領域的關鍵、核心人物。
 級別高低不是考量的絕對標準,但這個人應該掌握你需要的信息。
2. 初次接觸時,最好用非對話的形式進行聯繫,
 比如郵件或者短信,
 這樣可以給下一步的直接溝通提供某種緩衝,另外也避免了剛接觸就見面的尷尬。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讓你間接確認對方忙不忙,自己的交際請求能不能被對方接納。
3. 直接邀約的時間間隔。
 一般在郵件或者短信交流兩三天之後,可以嘗試打電話跟對方約時間。
 因為前面已經有了郵件和短信的鋪墊,這時候約見面會更自然。
4. 在見面之後,盡量注意談話的藝術
 建議以工作話題為主,再加上一些個人的問候和緩和氣氛的閒談,
 要保持人際交往基本的禮數,只有這樣對方才更願意和你交往。

2018/12/26

❤內參-BBC:“流言蜚語”也會帶來好處

出處:BBC:“流言蜚語”也會帶來好處


大多數人都很反感各種“傳言”以及“小道消息”,
不過,BBC網站的一篇報導提出,“傳言”有時也會很有用。新浪科技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大部分“人際傳言”都不是惡意的。
提起“傳言”(gossip),人們想到的就是,背著一個不在場的人,說他的閒話。
在社會科學中,人際傳言的定義是:人們對一位不在場的人,
進行正面或負面的信息交換和評價。它是人類分享信息的關鍵方式,
而且大多數“人際傳言”其實都是正面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
一項在英國開展的研究顯示,大約僅有3%-4%的人際傳言是惡意的。

第二,“人際傳言”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真實的。
文章提出,人們需要區分“人際流言”(gossip)和“謠言”(rumour)。
相比之下,人際流言會更加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信息,
如果是假消息,就應被歸為謠言。
英國社會心理學家詹尼佛·科爾(Jennifer Cole)說:
“人際流言不是關於某個環境中所發生的事,它更多是關於人。”
薩利·法萊是巴爾的摩大學心理學教授,
在她看來,人們總會渴望知道他人的信息,當我們無法從正式渠道獲得信息時,
很多時候就會依賴於人際傳言這樣的非正式渠道去了解。
第三,男性與女性對待“人際傳言”的方式不同。
男性之間傳遞這些信息,更多的目的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勵,
他們更傾向於將它視作是“信息交換”或者“保持信息更新”;
女性們更喜歡花邊新聞,而且還會帶有許多細節信息和生動的語調語氣。

第四,人們會利用名人傳言開啟一段對話。
美國波士頓伊曼紐爾學院教授麥克唐納(Andrea McDonnell)指出:
“有些時候,名人緋聞會被作為一種談話的'引子',
以便引入一些通常可能會讓談話的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自在的話題,
用名人的軼事作為引入,可以起到緩衝作用。”

不過,有時候傳言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傷害。
怎樣盡量減少人際傳言的弊端,放大它的益處呢?
詹尼佛·科爾的建議是:
1.保持流言的秘密性;
2.讓它變得有用;
3.不要撒謊;
4.傳言要與傾聽者自身的利益相關。
5. 傳播傳言時不要匿名,也會增加可信度和益處。



-----------------------------------
摘要:
1. 大部分“人際傳言”都不是惡意的
 大約僅有3%-4%的人際傳言是惡意的。
2. “人際傳言”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真實的
 人們需要區分“人際流言”(gossip)和“謠言”(rumour)。
 人們總會渴望知道他人的信息,當我們無法從正式渠道獲得信息時,
 很多時候就會依賴於人際傳言這樣的非正式渠道去了解。
3. 男性與女性對待“人際傳言”的方式不同
 男性之間傳遞這些信息,更多的目的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激勵,
 他們更傾向於將它視作是“信息交換”或者“保持信息更新”;
 女性們更喜歡花邊新聞,而且還會帶有許多細節信息和生動的語調語氣。
4. 人們會利用名人傳言開啟一段對話

怎樣盡量減少人際傳言的弊端,放大它的益處呢?
1.保持流言的秘密性;
2.讓它變得有用;
3.不要撒謊;
4.傳言要與傾聽者自身的利益相關。
5. 傳播傳言時不要匿名,也會增加可信度和益處。

❤內參-減負-怎樣用正確的心態應對壓力

出處:怎樣用正確的心態應對壓力


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會面對各種壓力。怎樣用正確的心態來對待壓力呢?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法學教授托尼·伯恩哈德(Toni Bernhard J.D.)
在今日心理學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她應對壓力的五個策略。
微信公眾號“心之洲”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不要把眼下承受的壓力投射到未來。
很多人都有思考未來的習慣,
但是,未雨綢繆並不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能會讓人想太多,拉長焦慮的時間。
你可能會想,如果壓力一直存在怎麼辦,或者覺得以後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而你當下應該做的,就是處理好眼前的事情,不要過分擔憂未來。
第二,不要犧牲休息的時間
壓力不僅會帶來精神上的疲憊,也會讓我們的身體疲憊不堪。
這時候人們需要足夠的休息時間,而不是用犧牲休息時間的方法來應對壓力。

第三,不要試圖解決所有的事情。
面對壓力時,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事情特別多,一件接著一件。
我們會覺得所有的事情都很重要,都需要馬上處理,導致自己手忙腳亂,做事沒有頭緒。
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對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進行分類和排序,
理清思路才不至於被壓力壓垮。

第四,不要忽視自己的情緒健康。
當朋友或者家人有壓力時,我們會照顧他們的情緒。
但是當壓力落到自己身上時,我們卻會對自己很苛刻。
因此,不管是否處於壓力中,
自我同情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我們要像對待家人朋友那樣對待自己,
告訴自己有壓力很正常,允許自己的消極情緒存在一段時間。

第五,不要強求生活一帆風順。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追問為什麼,尤其是對不好的事情。
但生活其實是不可預測的,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當你接受了生活的不可預測性,遇到壓力時你的心態就會更平靜。



---------------------------------
摘要:
1. 不要把眼下承受的壓力投射到未來
 未雨綢繆並不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能會讓人想太多,拉長焦慮的時間。
 你可能會想,如果壓力一直存在怎麼辦,或者覺得以後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而你當下應該做的,就是處理好眼前的事情,不要過分擔憂未來。
2. 不要犧牲休息的時間
 壓力不僅會帶來精神上的疲憊,也會讓我們的身體疲憊不堪。
3. 不要試圖解決所有的事情
 我們更需要對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進行分類和排序,
 理清思路才不至於被壓力壓垮。
4. 不要忽視自己的情緒健康
 當朋友或者家人有壓力時,我們會照顧他們的情緒。
 但是當壓力落到自己身上時,我們卻會對自己很苛刻。
 因此,不管是否處於壓力中,
 自我同情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我們要像對待家人朋友那樣對待自己,
 告訴自己有壓力很正常,允許自己的消極情緒存在一段時間。
5. 不要強求生活一帆風順§不要追求完美§
 但生活其實是不可預測的,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當你接受了生活的不可預測性,遇到壓力時你的心態就會更平靜。

2018/12/25

❤內參-記憶-虛假信息怎麼篡改人們的記憶?

出處:虛假信息怎麼篡改人們的記憶?


我們對網絡上的虛假新聞深惡痛絕,因為它們會影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可一項新研究表示,我們不僅會被網上的虛假信息誤導,
有時候我們也會把自己的謊言當成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好奇心日報》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和錯誤記憶相關的幾項實驗。
《石板》(Slate)雜誌做過一項實驗,
向讀者展示真實事件的照片以及五張隨機選擇的偽造照片。
結果發現,平均每張假照片都會給至少15%的人植入錯誤的記憶。
而總體來看,有將近一半的參與者相信,假照片裡描繪的事件的確發生過。

這項實驗引起了洛杉磯加州心理學家史蒂芬·福倫達(Steven Frenda)的注意,
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福倫達發現,
人們更願意相信符合他們政治立場或者世界觀的假照片。
福倫達進一步指出,當人們撒謊時,有時候會歪曲自己的記憶。
人們常常會把自己的謊言變成記憶的一部分。

這個結論也得到了另一項心理學研究的支持。
最近,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人們相信自己說過瞎編的謊言也就只需要 45 分鐘。
研究一共有 42 名參與者,
其中一半是老年人(60-92 歲)另一半為千禧一代(18-24 歲)。
所有人都拿到一份有 102 個問題的表格,關於他們前一天做了些什麼的日常問題。

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一半問題,要求受試者撒謊。 
45分鐘後,受訪者回答了同樣的問卷,這一次,研究人員讓他們如實回答所有問題。
但結果顯示:“有些謊言改變了記憶,它為實際上並沒有發生的事情創造了新的記憶。”
當然,跟年輕人相比,老人更容易被錯誤信息誤導。

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不僅很容易被網絡上的假新聞誤導而引發虛假記憶,
而且會自己給自己提供錯誤信息。也就是說,說謊也會篡改人們的記憶。
福倫達說:
我們很可能記不住一條信息的準確來源
比如我們隨便在網絡上看到不可信的媒體偽造了某個故事,
之後,你可能會錯誤地以為你是在CNN上看過它。” 
以上就是虛假信息如何篡改了我們的記憶,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研究一共有 42 名參與者,
其中一半是老年人(60-92 歲)另一半為千禧一代(18-24 歲)。
所有人都拿到一份有 102 個問題的表格,關於他們前一天做了些什麼的日常問題。

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一半問題,要求受試者撒謊。
45分鐘後,受訪者回答了同樣的問卷,這一次,研究人員讓他們如實回答所有問題。
但結果顯示:“有些謊言改變了記憶,它為實際上並沒有發生的事情創造了新的記憶。”
當然,跟年輕人相比,老人更容易被錯誤信息誤導。

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不僅很容易被網絡上的假新聞誤導而引發虛假記憶,
而且會自己給自己提供錯誤信息。也就是說,說謊也會篡改人們的記憶。

我們很可能記不住一條信息的準確來源
比如我們隨便在網絡上看到不可信的媒體偽造了某個故事,
之後,你可能會錯誤地以為你是在CNN上看過它。”
以上就是虛假信息如何篡改了我們的記憶,希望對你有啟發。

❤內參-怎樣得體地尋求幫助

出處:建議:怎樣得體地尋求幫助


生活中,我們總是要尋求別人的幫助。怎樣才能更得體地求得他人的幫助呢?
軟件公司37signals的聯合創始人賈森·弗里德(Jason Fried)
在《中歐商業評論》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給出了三個建議。

第一,不要一味索取,而是試著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弗里德建議,
當你向人索取時,不要只想著怎樣獲得對方的想法和觀點,
你還要問問自己能給對方提供什麼有用的信息。
比如,你可以先說一下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觀點,然後再問問對方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你越是把這個過程當成一種給予和索取的交流過程,
跟你交流的人越有可能從你那裡學到一些東西,這樣你獲得溝通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

第二,你要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期望。
弗里德說,
經常有人給他發郵件,表示要和他聊上15分鐘。
但他認為,跟一個不熟悉的人見面溝通15分鐘,看起來並不是一件很靠譜的事情。 
“你需要花5分鐘打招呼、熱場;再花5分鐘開始進入交談狀態;
剩下的5分鐘是不可能有什麼實質性對話的。”
因此,
弗里德覺得,
如果一個人告訴他只需要交流15分鐘,他要嘛覺得這個人虛偽,
要嘛覺得這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如果你能這樣表述,
比如,“我是否能花一小時左右請教一下有關產品的問題”,
對方或許會認真考慮一下你的需求。

第三,盡可能方便對方。
當你約某人時,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你去找對方。
你不要自己決定時間和地點,而是首先要表示,
你願意到對方那裡去,或者在對方方便的時間和地點去和他見面。
這表明你很有禮貌,在乎對方的時間,願意做更多的努力去促成這件事。



----------------------------
摘要:
1. 不要一味索取,而是試著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當你向人索取時,不要只想著怎樣獲得對方的想法和觀點,
 你還要問問自己能給對方提供什麼有用的信息。
 比如,你可以先說一下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觀點,然後再問問對方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你越是把這個過程當成一種給予和索取的交流過程,
 跟你交流的人越有可能從你那裡學到一些東西,這樣你獲得溝通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
2. 你要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期望
3. 盡可能方便對方

 當你約某人時,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你去找對方。
 你不要自己決定時間和地點,而是首先要表示,
 你願意到對方那裡去,或者在對方方便的時間和地點去和他見面。
 這表明你很有禮貌,在乎對方的時間,願意做更多的努力去促成這件事。

2018/12/24

❤內參-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

出處: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


美國有一個運行了40年的非盈利組織,叫兒童委員會(Committee for Children)。
他們研究發現,孩子想要在未來擁有更良好的社會關係和情感狀態,
需要有五方面的能力,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技能,
以及能做負責任地決策。這五方面的能力統稱為社會情感技能。
與之對應的,是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
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目前覆蓋了美國40%的學校,幼兒園到高中都在用。
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SEL學習課程中的一些實用技巧。

第一,教孩子學會冷靜。
憤怒或者沮喪的情緒,不僅對解決事情沒有幫助,還會傷害身邊人的感情。
文章建議,
為了幫孩子學會冷靜,可以在家里布置一個溫馨的角落,
作為情緒的暫停區,還可以取一個名字,比如“冷靜角”。
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好,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先去“冷靜角”呆一會兒,
等情緒平復之後再討論問題。這個方法能幫孩子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第二,將麻煩分級。
想在生活中保持平穩的心態,就要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緊張。 
SEL學習中有一個很實用的“麻煩分級”技巧,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具體做法是,將生活中的麻煩分成幾個等級。
比如,最低級別的麻煩叫“庸人自擾”,
類似上校車的時候排在隊伍最後面,這種情況既不損人也沒傷己,幾乎可以忽略。
再比如,最高級別的是“天災人禍”,就好像地震時什麼都可以放下,逃命要緊。
當孩子將遇到的麻煩對號入座時,他會發現,
原來生活並不是那麼不如意,這樣他就可以更超脫地看待生活。

第三,幫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步驟。
當孩子犯錯或者遇到困難時,
要引導孩子養成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式,鍛煉問題解決能力。
首先,心平氣和地說出問題所在,讓孩子想一下可能的解決方案,
這時候,不管孩子給出的方案是什麼,父母都要耐心傾聽並且保持尊重。
接下來,和孩子探索每個方案可能帶來什麼結果。
最後,挑選一個最好的方案,引導孩子制定行動計劃。



--------------------------------
摘要:
1. 教孩子學會冷靜
 為了幫孩子學會冷靜,可以在家里布置一個溫馨的角落,
 作為情緒的暫停區,還可以取一個名字,比如“冷靜角”。
 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好,情緒激動的時候,就先去“冷靜角”呆一會兒,
 等情緒平復之後再討論問題。這個方法能幫孩子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2. 將麻煩分級
 最低級別的麻煩叫“庸人自擾”,
 類似上校車的時候排在隊伍最後面,這種情況既不損人也沒傷己,幾乎可以忽略。
 再比如,最高級別的是“天災人禍”,就好像地震時什麼都可以放下,逃命要緊。
 當孩子將遇到的麻煩對號入座時,他會發現,
 原來生活並不是那麼不如意,這樣他就可以更超脫地看待生活。
3. 幫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步驟
 首先,心平氣和地說出問題所在,讓孩子想一下可能的解決方案,
 這時候,不管孩子給出的方案是什麼,父母都要耐心傾聽並且保持尊重。
 接下來,和孩子探索每個方案可能帶來什麼結果。
 最後,挑選一個最好的方案,引導孩子制定行動計劃。

❤內參-塑造偏見的3種心理成因

出處:塑造偏見的3種心理成因


是什麼讓我們對世界產生偏見?
美國氣象協會前主席馬歇爾·謝波德(J. Marshall Shepherd)在TEDxUGA演講中
分享了他對於人類偏見的看法。在他看來,偏見的形成主要有三種心理成因,
分別是證實偏差、鄧寧-克魯格效應和認知失調。


第一是證實偏差。我們會拼命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對自己觀點不利的證據。

第二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
因此,人們常常會低估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第三是認知失調,
指的是,一個人如果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就會產生失調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驅使一個人去尋找合理化的解釋,讓自己的認知達到一致。
比方說,很多人喜歡看星座運勢,或者查看黃曆。
謝波德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
美國流行的黃曆《老農年鑑》的準確度其實只有37%。為什麼人們還是對此深信不疑呢?
這就是認知失調的影響,人們會忽略黃曆不准的預測,或者找個理由把它合理化。

怎樣才能避免這些偏見呢?謝波德表示,
首先,記錄下你的偏見。它們來自哪裡?
可能是你的成長經歷、你的政治觀點、你的信仰。
你要搞清楚,是什麼讓你形成了偏見。然後,評估你的信息來源,你平時從哪裡獲取信息?
這些報刊、網站和廣播有沒有權威性?
最後,把它說出來也很重要,你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家人談談,
評價自己過去的偏見,以及這些偏見是怎麼形成的。



--------------------------------
摘要:
1. 證實偏差
 我們會拼命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對自己觀點不利的證據。
2.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
 因此,人們常常會低估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3. 認知失調
 指的是,一個人如果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就會產生失調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驅使一個人去尋找合理化的解釋,讓自己的認知達到一致。
 比方說,很多人喜歡看星座運勢,或者查看黃曆。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流行的黃曆《老農年鑑》的準確度其實只有37%。
 為什麼人們還是對此深信不疑呢?
 這就是認知失調的影響,人們會忽略黃曆不准的預測,或者找個理由把它合理化。
怎樣才能避免這些偏見呢?
1. 記錄下你的偏見。它們來自哪裡?
 可能是你的成長經歷、你的政治觀點、你的信仰。
2. 把它說出來
 你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家人談談,評價自己過去的偏見,以及這些偏見是怎麼形成的。

2018/12/23

❤內參-應對職業倦怠的7個建議

出處:應對職業倦怠的7個建議


再激動人心的工作都有讓人厭倦的時候。
當你重複著相同的工作,每天和相同的人相處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職業倦怠。
怎樣才能擺脫職業倦怠,重新燃起對工作的興趣呢? 
《哈佛商業評論》雜誌的一篇文章提供了7個建議。

第一,有意識地進行小的改變。
一些人誤以為這樣的“倦怠期”忍忍就過去了,或者覺得自己對於“倦怠的感覺”無能為力。
實際上,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能讓你的日常工作發生變化,關鍵是要採取行動。
企業家丹尼爾·古拉迪說,大部分人都不太知道怎麼改善自己的處境,並且缺少行動策略。
你可以想一下“怎樣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會讓你的工作獲得更加積極的效果。

第二,找到工作中讓你喜歡的部分。
你不妨花幾天時間觀察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參與工作的情況,
注意一下自己在工作中什麼時候是精力充沛的,以及什麼時候是消極懈怠的。
你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確定,什麼樣的工作任務能讓你感到振奮,並且能讓你全身心投入。
有時候,人們會集中精力去做那些讓人不開心的工作,而做這些工作會讓人更痛苦。
密歇根大學工商管理教授斯伯萊茨表示,
想要重新對工作充滿激情,你就應該嘗試找到那些讓自己迫不及待想要做的工作。

第三,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正在做的事情讓你感到痛苦,
或者你正在找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時候你不妨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郵箱,
看看給你寫郵件的人都要求你具備哪些專業知識、完成哪些任務,
以及需要你進行哪些投入。
對於你很擅長而且不覺得痛苦的部分,你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
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多花些時間。

第四,重新設定自己的角色
文章建議,不要為了去從事一個更充實的工作,輕易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
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可以在公司裡承擔一些在你職責之外的工作,
比如,你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參與到不同的會議中,
或者能不能在客戶關係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如果你自己不能完成這樣的轉化,你可以嘗試和領導溝通,
讓他知道你想獲得一些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展現才華的機會。
有時候,他們會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

第五,向優秀的同伴學習。
工作夥伴會影響一個人看待工作的態度,
你可以多和那些精力充沛的人一起工作,他們能幫你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興趣。
此外,給新同事提供幫助,告訴他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也對找到工作興趣有幫助。
斯伯萊茨說,指導別人,可以給你每天的工作賦予新的意義。
感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是讓我們在工作中變得精力充沛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六,學會為自己鼓掌。
你可以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然後把每天已經完成的事情記錄下來,
可以是完成了一次講演、簽了一份新合同、回復了一堆重要郵件,等等。
製作這樣的清單可以讓你重新回顧一天中完成的事情,給你帶來情感上的激勵。
第七,開始一份新工作。
如果你確實厭倦了把激情和責任聯繫起來,
始終覺得工作對你的折磨大於收穫,或許是時候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了。
如果你確定公司中沒有一個合適的職位能夠讓你重新振奮,
你可以去做一些新的嘗試,比如找一份新工作。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即使所有人都覺得工作是一種折磨,你至少還有7件事可以做》,
見於《哈佛商業評論》。



------------------------------------
摘要:
1. 有意識地進行小的改變
 一些人誤以為這樣的“倦怠期”忍忍就過去了,或者覺得自己對於“倦怠的感覺”無能為力。
 實際上,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能讓你的日常工作發生變化,關鍵是要採取行動。
 你可以想一下“怎樣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會讓你的工作獲得更加積極的效果。
2. 找到工作中讓你喜歡的部分
 你不妨花幾天時間觀察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參與工作的情況,
 注意一下自己在工作中什麼時候是精力充沛的,以及什麼時候是消極懈怠的。
 想要重新對工作充滿激情,你就應該嘗試找到那些讓自己迫不及待想要做的工作。
3. 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4. 重新設定自己的角色
 不要為了去從事一個更充實的工作,輕易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
 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可以在公司裡承擔一些在你職責之外的工作,
 比如,你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參與到不同的會議中,
 或者能不能在客戶關係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如果你自己不能完成這樣的轉化,你可以嘗試和領導溝通,
 讓他知道你想獲得一些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展現才華的機會。
5. 向優秀的同伴學習
 工作夥伴會影響一個人看待工作的態度,
 你可以多和那些精力充沛的人一起工作,他們能幫你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興趣。
6. 學會為自己鼓掌
 你可以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然後把每天已經完成的事情記錄下來,
 可以是完成了一次講演、簽了一份新合同、回復了一堆重要郵件,等等。
 製作這樣的清單可以讓你重新回顧一天中完成的事情,給你帶來情感上的激勵。
7. 開始一份新工作
 始終覺得工作對你的折磨大於收穫,或許是時候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了。
 如果你確定公司中沒有一個合適的職位能夠讓你重新振奮,
 你可以去做一些新的嘗試,比如找一份新工作。

❤內參-怎樣獲得更長久的快樂

出處:方法:怎樣獲得更長久的快樂


當有一件好事出現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可以帶來很長時間的快樂。
不過,人們往往會高估快樂的長期影響,
也就是說,快樂持續的時間可能比想像中更短一些。
有研究表明,婚姻的幸福感一般在兩年後就消退了,
一份新工作的“蜜月期”一般是一年左右,而那些更微小的快樂,
比如一塊好吃的蛋糕、一個漂亮新髮型帶來的快樂,持續時間更短。
一旦快樂消失,我們就會去追求下一個快樂。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享樂適應”。
研究人員認為,享樂適應是一種保護機制,
可以防止外界刺激對我們的內部狀態產生太大的影響。
但是,這種快速的適應會讓人質疑自己在追求幸福時做出的選擇。
快樂過後,人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婚姻,或者某份工作是否並不適合自己。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延長快樂的感覺呢?內容平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一些延長快樂和幸福感的方法。 36氪翻譯了文章內容。

心理學家謝爾登(Ken Sheldon)、索尼婭(Sonja Lyubomirsky)和史凱德(David Schkade)
在一篇論文中,分析了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
他們發現,在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中,大約50%來自於性格和遺傳等固定的特徵,
另外10%受環境影響,剩下40%在人們的控制範圍之內,也就是可以人為改變的。
謝爾登介紹了兩個保持幸福的關鍵:感恩和多樣化。

首先,感恩的意思是說,你要有意地品味某件事的狀態,或者有意地培養感激。
在某個特定時刻,通過更慎重地關注自己快樂的根源,你會將這種快樂保持更長的時間。
比如,在旅行的時候,你可以好好回憶一下自己的現狀,想一下和伴侶一起旅行有多幸福。
謝爾登說,這種想法能讓你更多關注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另外,在逆境的時候同樣提醒自己心懷感恩,也能延長幸福感。

其次,多樣性也可以讓人獲得更長久的快樂。
如果“每天都有很多難忘的、積極的事情發生”,你的大腦就不會很快適應任何一件事情。
所以,你可以多嘗試不同的能讓你快樂的事情,
“你的經歷越多樣化,就越容易記住,也就越容易對你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
摘要:
在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中,大約50%來自於性格和遺傳等固定的特徵,
另外10%受環境影響,剩下40%在人們的控制範圍之內,也就是可以人為改變的。
兩個保持幸福的關鍵:感恩和多樣化。

1. 感恩的意思是說,你要有意地品味某件事的狀態,或者有意地培養感激。
 在某個特定時刻,通過更慎重地關注自己快樂的根源,你會將這種快樂保持更長的時間。
 比如,在旅行的時候,
 你可以好好回憶一下自己的現狀,想一下和伴侶一起旅行有多幸福。
2. 多樣性也可以讓人獲得更長久的快樂。
 如果“每天都有很多難忘的、積極的事情發生”,你的大腦就不會很快適應任何一件事情。
 所以,你可以多嘗試不同的能讓你快樂的事情,
 “你的經歷越多樣化,就越容易記住,也就越容易對你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2018/12/22

❤內參-為什麼我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出處:為什麼我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我們究竟更喜歡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還是性格互補的人呢?
一項發表在《社會和個人關係》(Th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雜誌上的研究指出,在剛開始接觸時,我們會更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研究人員邀請了174名之前互不相識的本科生成對地進行交流。
在見面之前,學生們完成了一份關於他們性格和喜好的問卷。
然後,研究人員向他們提供了互動夥伴完成的問卷答案,
讓他們了解對方的性格和喜好,但事實上,這些問卷答案都是研究人員虛構的。

結果顯示,人們更喜歡和自己有著更多共同點的互動夥伴。
有趣的是,這些相似性,取決於參加實驗的人自己的感知,而不是問卷提供的虛假答案。
事實上,虛假問卷提供的信息對人們交流之後的喜好沒有任何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調查總結,
我們之所以容易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主要有以下五種心理原因。

第一,我們在和觀點相似的人交流時,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你喜歡爵士音樂,那麼和爵士樂愛好者聊天會讓你相信喜歡爵士樂是對的,
甚至可能是一種美德。

第二,我們通常對自己的評價比較正面,
因此,如果我們了解到一個人與自己有共同點,這會讓我們對他有比較好的第一印象。
我們會假設,他也會有和我們相似的品質。
第三,被人喜歡的確定性。我們常常會假設,和我們有很多共同點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
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被人喜歡,我們也更有可能喜歡別人。
第四,有趣和愉快的互動。當你和對方有很多共同點時,和他聊天互動會更有趣。
第五,自我成長的機會。
究表明,和相似的人交往,我們更容易從對方那裡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

以上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的原因。
研究人員補充,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
為什麼相似性可以讓人們在剛接觸時對彼此印象良好,
但是,相似性在長期關係中的重要性還有待研究。



---------------------------------
摘要:
1. 我們在和觀點相似的人交流時,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2. 我們通常對自己的評價比較正面,因此,如果我們了解到一個人與自己有共同點,
 這會讓我們對他有比較好的第一印象。我們會假設,他也會有和我們相似的品質。
3. 被人喜歡的確定性。我們常常會假設,和我們有很多共同點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
 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被人喜歡,我們也更有可能喜歡別人。
4. 有趣和愉快的互動。當你和對方有很多共同點時,和他聊天互動會更有趣。
5. 自我成長的機會。
 研究表明,和相似的人交往,我們更容易從對方那裡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

❤內參-提高學習效率的5個方法

出處:提高學習效率的5個方法


Inc網站上一篇熱門文章,總結了5個被科學實驗反复證實過的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

第一,用紙和筆寫下筆記
很多人會說,現在手機裡有很多筆記軟件,使用起來很方便。
文章指出,雖然這些軟件看起來很省力,但它並不會幫你記住學到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一項研究表明,
雖然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學生記錄下來更多的筆記,但紙質筆記記錄者對內容理解得更好,
而且在應用和整合材料方面表現也很好。
所以,當你學習一項新技能時,最好選擇使用老式的記事本和筆。

第二,教導別人
教學其實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學習方法,研究表明,教學可以增強教師對學習材料的理解。
當你在教別人你正在學習的知識時,它會加深你自己對學習材料的理解以及認知,
因為你必須溫習自己之前學過的東西。
你可能覺得,你只有成為專家了才有資格教導別人,其實你沒必要為自己找一群學生,
在生活中,和配偶或者朋友分享自己正在努力學習的新技能,
也可以幫助你更快地掌握知識。

第三,單一任務。
很多年來,能夠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被稱作一項出色的技能。
但近年來研究表明,多任務處理會減慢你的速度。
在嘗試學習新技能時,同一時間只處理一項任務效果要好得多。
根據康涅狄格大學研究人員的說法,
人類的認知能力有局限性,當你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
處理其他事情會困難得多。
因此,如果你想更快地學習,請確保你專注於學習某一件事情,不要分心。

第四,切換任務。
很多人在準備考試時,會坐下來就一門課連著突擊好幾個小時。
研究證明,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學習策略,
相反,把時間分成幾段,每一段時間切換一門課學習,效果會更好。
即使花在學習上的總時間相等,
把同一科目的學習間隔開而不是集中突破,對學生更有幫助。

第五,以多種方式學習。
不要只是堅持閱讀書籍,在閱讀之餘,你可以選擇觀看相關主題的視頻,以及收聽播客。
研究表明,存儲某一主題信息的大腦區域越多,它們之間的聯繫就會越緊密。
這意味著你能有更多機會從多個存儲區域中提取出相關信息。
所以,當你使用各種不同方式來學習時,會記得更牢。



---------------------------------
摘要:
1. 用紙和筆寫下筆記
 雖然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學生記錄下來更多的筆記,但紙質筆記記錄者對內容理解得更好,
 而且在應用和整合材料方面表現也很好。
 所以,當你學習一項新技能時,最好選擇使用老式的記事本和筆。
2. 教導別人
 教學其實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學習方法,研究表明,教學可以增強教師對學習材料的理解。
 當你在教別人你正在學習的知識時,它會加深你自己對學習材料的理解以及認知,
 因為你必須溫習自己之前學過的東西。
 你可能覺得,你只有成為專家了才有資格教導別人,其實你沒必要為自己找一群學生,
 在生活中,和配偶或者朋友分享自己正在努力學習的新技能,
 也可以幫助你更快地掌握知識。
3. 單一任務(一個時間做一件事)
 如果你想更快地學習,請確保你專注於學習某一件事情,不要分心。
4. 切換任務
 很多人在準備考試時,會坐下來就一門課連著突擊好幾個小時。
 研究證明,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學習策略,
 相反,把時間分成幾段,每一段時間切換一門課學習,效果會更好。
 即使花在學習上的總時間相等,
 把同一科目的學習間隔開而不是集中突破,對學生更有幫助。
5. 以多種方式學習
 不要只是堅持閱讀書籍,在閱讀之餘,你可以選擇觀看相關主題的視頻,以及收聽播客。
 存儲某一主題信息的大腦區域越多,它們之間的聯繫就會越緊密。
 這意味著你能有更多機會從多個存儲區域中提取出相關信息。
 所以,當你使用各種不同方式來學習時,會記得更牢。

2018/12/21

❤內參-溝通的7個基本原則

出處:傅盛:溝通的7個基本原則


獵豹移動CEO傅盛認為,工作中80%的問題都是溝通造成的。
溝通的本質,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別人聽懂了什麼。
但是,想要確認對方有沒有聽懂,也是很難的。
傅盛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給出了一些溝通上的建議。


首先,溝通很難,主要是因為下面三個客觀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每個人大腦裡的信息儲備完全不一樣。
由於每個人的大腦信息儲備和處理能力不同,
導致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職位、不同成長環境的人,
在知識儲備、理解力、思考模式上完全不一樣。
傅盛說,他曾經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還不錯,
但自從做了機器人這個行業之後,他發現很難跟行業背景不同的人達成一致。
而這種困難本質上就是因為各自知識儲備的差異、
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維模式差異,最後造成了非常大的溝通成本。

第二個事實是,語言的傳輸過程是有損耗的。
當雙方進行溝通時,說出的任何一段語言,都會經過信息的處理和接收,
這就依賴於各自的信息儲備。在這個過程中,信息一定會有損耗。
比如,同樣一個詞,放在不同的語言體系裡,意思變化可能非常大。

第三個事實是,人們很容易進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這裡體現為四種心態:
一是覺得對方是自己肚子裡的蛔蟲,就應該聽懂,如果不懂,就懶得溝通。
二是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對方應該能聽懂。
三是“自尊心態,或者自卑心態”,也就是別人不理他,他也不理別人,不屑於溝通。
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不經過思考,直接把問題歸咎於對方。
第四種心態叫道德至高點,比如,有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圖,就圖公司能更好;
或者說,自己就是想把這件事做好,所以,大家應該理解他。

傅盛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出發點或者心理優越感,代替溝通本身的問題。
如果意識不到問題的內核,
就沒辦法正確面對溝通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樣就會導致問題一直存在。
分析完溝通困難的原因之後,
傅盛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總結了溝通之前要確立的7個基本原則。


第一,信息盡量透明。
企業內部做到信息透明,最大的好處是降低溝通成本。
比如,谷歌允許每個員工去查代碼,
Facebook的員工可以去查其他人的工作目標,目的都是為了信息透明。

第二,多傾聽,理解對方要表達的內容。
看一個人會不會溝通,就看他打斷別人的次數,以及他聽人講話的狀態。
很多人都沒有傾聽能力,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輸入效率只佔大腦的20%,
剩下的80%人們經常用來走神。因此,聽別人講話的人很多,但擁有傾聽能力的人很少。
 “傾聽的本質其實是讓你的大腦高負荷運轉,同時順著主講人的主線進入對方的世界,
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講。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很難的,必須刻意訓練。”

第三,表述時要把“細節描述”和“宏觀概括”結合起來,要有框架描述。
所謂的框架描述,說的是既要有戰略意圖的描述,也要有目標的拆解;
不要用形容詞,描述越具體、越清晰越好。

第四,把溝通本身作為問題,不進行立場假設。
當我們跟別人協作時,結果和預期有可能不一樣,
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想的是雙方的溝通不到位,
而不是去想“對方就是不干活,跟自己對著幹”。每個人都有做事的動力,
但我們也要承認,人都是懶惰的,理解能力都有局限。
我們不要輕易去懷疑別人的立場,因為一旦進入立場假設,中間的溝通過程就容易被忽略。

第五,溝通技巧是可以不斷提升的。
傅盛認為,溝通技巧的核心是要高度重視溝通形式。
電子郵件或者微信,不能作為溝通手段,最多作為一種信息的備忘手段。
發郵件或者微信,不是在溝通,而是在下達指令。
另外,你也很難能確定自己有能力在郵件或者微信裡,用幾行字把問題解釋清楚。

第六,面對面溝通最高效。
傅盛說,
如果問題很緊急、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面對面溝通。
面對面溝通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要帶著問題來,最後是做好記錄,這樣效率最高。

第七,有反饋的溝通最有效。
當你跟人溝通之後,要想辦法得到對方的反饋,也就是了解對方聽懂了什麼。
這樣的反饋,不是對方說自己聽懂了,
而是溝通完之後,對方做了一份文檔,甚至把剛才溝通的事情再講一遍。
本質上就是讓他花時間去思考,整理思路,把溝通結果整理出來。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傅盛:如何用溝通解決80%的工作問題?
一個CEO的幾條溝通建議》;見於微信公眾號“傅盛”。



---------------------------------
摘要:
溝通很難,主要是因為下面三個客觀事實。
1. 每個人大腦裡的信息儲備完全不一樣。
2. 語言的傳輸過程是有損耗的。
3. 人們很容易進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1)覺得對方是自己肚子裡的蛔蟲,就應該聽懂,如果不懂,就懶得溝通。
 (2)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對方應該能聽懂。
 (3)“自尊心態,或者自卑心態”,也就是別人不理他,他也不理別人,不屑於溝通。
 (4)道德至高點,比如,有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圖,就圖公司能更好;
 或者說,自己就是想把這件事做好,所以,大家應該理解他。

溝通之前要確立的7個基本原則。
1. 信息盡量透明(坦白)
2. 多傾聽,理解對方要表達的內容。
 看一個人會不會溝通,就看他打斷別人的次數,以及他聽人講話的狀態。

 很多人都沒有傾聽能力,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輸入效率只佔大腦的20%,
 剩下的80%人們經常用來走神。因此,聽別人講話的人很多,但擁有傾聽能力的人很少。
  “傾聽的本質其實是讓你的大腦高負荷運轉,同時順著主講人的主線進入對方的世界,
 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講。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很難的,必須刻意訓練。”
3. 表述時要把“細節描述”和“宏觀概括”結合起來,要有框架描述
 所謂的框架描述,說的是既要有戰略意圖的描述,也要有目標的拆解;
 不要用形容詞,描述越具體、越清晰越好。
4. 把溝通本身作為問題,不進行立場假設
5. 溝通技巧是可以不斷提升的
 電子郵件或者微信,不能作為溝通手段,最多作為一種信息的備忘手段。
 發郵件或者微信,不是在溝通,而是在下達指令。
 另外,你也很難能確定自己有能力在郵件或者微信裡,用幾行字把問題解釋清楚。
6. 面對面溝通最高效
 如果問題很緊急、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面對面溝通。
 面對面溝通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要帶著問題來,最後是做好記錄,這樣效率最高。
7. 有反饋的溝通最有效
 當你跟人溝通之後,要想辦法得到對方的反饋,也就是了解對方聽懂了什麼。
 這樣的反饋,不是對方說自己聽懂了,
 而是溝通完之後,對方做了一份文檔,甚至把剛才溝通的事情再講一遍。
 本質上就是讓他花時間去思考,整理思路,把溝通結果整理出來。

❤內參-自我解釋的學習效果更好

出處:自我解釋的學習效果更好


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點?
英國心理學會(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網站介紹的一篇論文表示,
比起老師講解,讓學生自己試著解釋一遍知識點,學習效果會更好。
這篇發表在《教育心理學評論》(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的論文,
分析了涉及6000名參與者的64項研究,得出結論:自我解釋是一種強有力的學習策略。

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
指的是學習者拿到學習材料之後,向自己做出解釋,試圖理解新信息的活動。
換句話說,自我解釋是一種要求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的知識,去解讀新知識的行為。

在自我解釋的過程中,
學生會建立起新知識點和原有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理解。
而且,自我解釋的過程還能幫助學生意識到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或者他們一知半解的內容。

對於老師們來說,最好教學策略之一,是讓學生試試看,
他們能不能向自己解釋一些知識點,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讓他們查找書籍。

研究顯示,學習效果好的人常常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進行自我解釋。
此外,經過老師提示再進行自我解釋對學習同樣也有好處。
西蒙弗雷澤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當學生被老師們提示進行自我解釋的時候,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得到了改善。
研究人員補充,雖然自我解釋比由老師或者教材直接給出解釋學習效果更好,
但是老師的解釋總比沒有解釋好。

以上就是研究人員基於64項學習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
下一次學習新事物的時候,你可以試著給自己解釋一遍這個知識點。



-------------------------------
摘要:(教別人,跟這意思一樣)
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
指的是學習者拿到學習材料之後,向自己做出解釋,試圖理解新信息的活動。
換句話說,自我解釋是一種要求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的知識,去解讀新知識的行為。


在自我解釋的過程中,
學生會建立起新知識點和原有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理解。
而且,自我解釋的過程還能幫助學生意識到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或者他們一知半解的內容。

對於老師們來說,最好教學策略之一,是讓學生試試看,
他們能不能向自己解釋一些知識點,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讓他們查找書籍。

內參-幫你找到工作意義的5類問題

出處:幫你找到工作意義的5類問題


很多公司都喜歡宣傳自己的使命和價值觀,以此鼓舞員工努力工作。
但是,資深領導力專家克莉絲蒂·赫奇斯在一篇文章中認為,
員工真正需要的是內在的使命感,也就是員工發自內心地投入工作,對工作滿意。
文章說,領導者可以問員工以下5類問題,幫員工找到自己的內在使命感。
微信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問員工擅長的領域。
比如,問員工擅長做什麼;哪些工作做起來比較容易;
以及問他在整個職業生涯當中,因為哪些原因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的強項,然後根據強項來擴展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第二,問員工喜歡的東西。
比如,問他在平常的工作日希望做什麼事;哪些工作上的事能激勵他;
或者問他如果可以自由安排工作,他會怎樣規劃時間。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喜歡工作的哪些部分。

第三,問員工覺得哪些事情最有用
比如,問他什麼樣的工作成果讓他感到自豪;
問他負責的哪些工作對團隊最重要;
問他生活中最優先的事項是什麼,這件事能不能和工作聯繫到一起。
這類問題能凸顯某些工作對於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第四,問員工的驅動力。
比如,問他正在學習哪些將來會用到的東西;
問他下一步的打算;以及問他怎樣通過目前的工作去接近自己追求的目標。
問這些問題,是要讓人們知道今天的工作怎樣幫自己朝著未來的目標前進。
第五,問員工跟其他人的關係
比如,問他覺得哪一種工作夥伴關係最適合自己;
或者讓他談談如果辦公室裡都是他最喜歡的人,會是什麼樣;
還可以問工作是怎樣提升他的家庭和社交關係的。
這些問題會鼓勵人們,去思考和培養讓工作更有意義的關係。



----------------------------------
摘要:
1. 問員工擅長的領域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的強項,然後根據強項來擴展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2. 問員工喜歡的東西
 比如,問他在平常的工作日希望做什麼事;哪些工作上的事能激勵他;
 或者問他如果可以自由安排工作,他會怎樣規劃時間。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喜歡工作的哪些部分。
3. 問員工覺得哪些事情最有用
 比如,問他什麼樣的工作成果讓他感到自豪;
 問他生活中最優先的事項是什麼,這件事能不能和工作聯繫到一起。
 這類問題能凸顯某些工作對於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4. 問員工的驅動力
 這要讓人們知道今天的工作怎樣幫自己朝著未來的目標前進。
5. 問員工跟其他人的關係
 去思考和培養讓工作更有意義的關係。

2018/12/20

❤內參-專注-培養超強專注力的7條建議

出處:培養超強專注力的7條建議

我們常常會羨慕那些專注力很強的人,
他們能夠堅持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而且效率非常高。
自媒體人戰隼在微信公眾號“warfalcon”上分享了一本書,
書名是《為什麼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戰隼總結了書裡關於培養專注力的7條建議。

第一,學會“積極專注”和“消極專注”。
在面對“想做的事”和“不得不做的事”的時候,要使用不同的專注方法。 
“積極專注”就是把“開心”當成努力的動機。
想要發揮“積極專注”的效果,關鍵在於一開始不要挑戰太難的事情。
比如,做題的時候,你可以從一套不算太難的題開始做,這樣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
如果必須專注處理不想做的事情,就要利用自己的危機感和恐懼感。
當你覺得自己做不好會被罵,就會激發“消極專注”。
 “消極專注”可以讓你挑戰稍微難一點兒的事情。
很多人會因為擔心考試考不好而臨陣磨槍,在這裡,“掛科”的壓力就是專注的動力。


第二,你可以用截止時間來強化注意力。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旦手裡的事情快到截止時間了,就會非常集中注意力。
這是因為當大腦發現自己陷入危機時,就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
叫做“正腎上腺素”,這種物質會讓人發揮無比強大的專注力。
在平時,你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提高注意力。
關鍵有三點:
一是設定截止時間,二是把簡單的任務和困難的任務交替做,三是注意休息。

第三,你可以了解一下自己是怎麼犯錯的。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詹姆斯·利森長年研究人類犯錯的行為,
他認為,常見的“粗心大意”有四種情況:
一是重複的錯誤,比如咖啡加了兩遍糖;
二是轉換目標,比如下班想去超市,卻直接回家了;
三是缺乏必要的條件,比如鍋放在了灶上卻沒有開火;
四是混亂,比如想刷牙卻拿了洗面奶。
了解自己是怎麼犯錯的,然後制定對策,就可以少犯錯,提高專注力。
比如你容易忘記自己有沒有加糖,那就訂個規矩:
咖啡喝完之前不把糖包丟掉。盡量把自己犯過的錯做個記錄,找出原因,
然後通過清單和備忘錄來提醒自己。


第四,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會對你的專注力更有幫助。
比如,白天在固定時間曬太陽,每天都保證充足的睡眠。
還有一種方法是和別人溝通,每天找人聊一次天,可以調整身心的節奏,
幫你的身體保持正確的生物鐘。


第五,制訂盡可能詳細的目標。
當你設定目標的時候,最好把每個因素都設定得非常明確,目標才容易實現。
比如說,制訂“學英語”的計劃不如“做英語題庫”,“做英語題庫”不如“做英語題庫一小時”,
而更好的目標是“在咖啡館做一小時英語題庫”,總之越詳細越好。
抽象的內容沒辦法激發你的專注力。
在你決定大目標之後,你需要進一步決定類似“時間”、“地點”這樣的明確的細節,
才能想像出自己專注的樣子。


第六,珍惜可以長時間遠離網絡的時間
你可以試著在一天中給自己留一個遠離手機的時間段。
比如在午間休息時,去樓下走一走,不帶手機;
或者在睡前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讀一會兒書,困了就睡覺。


第七,避免給自己找藉口
有個概念叫做“自我設限”,比如考試前通宵打遊戲,
或者答應做一個你絕對做不完的工作。
這種限制自己能力發揮,失敗了也能找藉口推脫的做法,就是“自我設限”。
當人們面對結果不確定的任務時,就很容易出現這種心理現象。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辦法專心,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正在逃避。
如果你在努力給自己的不專心找藉口,你就更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因此,你應該學著養成扛起責任的習慣,次數多了,你就能培養出超強的專注力。



--------------------------------------
摘要:
1. 學會“積極專注”和“消極專注”
 想要發揮“積極專注”的效果,關鍵在於一開始不要挑戰太難的事情。
 比如,做題的時候,你可以從一套不算太難的題開始做,這樣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
 如果必須專注處理不想做的事情,就要利用自己的危機感和恐懼感。
 當你覺得自己做不好會被罵,就會激發“消極專注”。
  “消極專注”可以讓你挑戰稍微難一點兒的事情。
2. 你可以用截止時間來強化注意力
 這是因為當大腦發現自己陷入危機時,就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
 叫做“正腎上腺素”,這種物質會讓人發揮無比強大的專注力。
 在平時,你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提高注意力。
 關鍵有三點:
 (1)是設定截止時間,(2)是把簡單的任務和困難的任務交替做,(3)是注意休息。
3. 你可以了解一下自己是怎麼犯錯的
 常見的“粗心大意”有四種情況:
 (1)重複的錯誤,比如咖啡加了兩遍糖;
 (2)轉換目標,比如下班想去超市,卻直接回家了;
 (3)缺乏必要的條件,比如鍋放在了灶上卻沒有開火;
 (4)混亂,比如想刷牙卻拿了洗面奶。
 了解自己是怎麼犯錯的,然後制定對策,就可以少犯錯,提高專注力。
4. 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會對你的專注力更有幫助
 比如,白天在固定時間曬太陽,每天都保證充足的睡眠。
 還有一種方法是和別人溝通,每天找人聊一次天,
 可以調整身心的節奏,幫你的身體保持正確的生物鐘。
5. 制訂盡可能詳細的目標
 當你設定目標的時候,最好把每個因素都設定得非常明確,目標才容易實現。
 比如說,制訂“學英語”的計劃不如“做英語題庫”,“做英語題庫”不如“做英語題庫一小時”,
 而更好的目標是“在咖啡館做一小時英語題庫”,總之越詳細越好。
6. 珍惜可以長時間遠離網絡的時間
 你可以試著在一天中給自己留一個遠離手機的時間段。
 比如在午間休息時,去樓下走一走,不帶手機;
 或者在睡前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讀一會兒書,困了就睡覺。
7. 避免給自己找藉口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辦法專心,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正在逃避。
 如果你在努力給自己的不專心找藉口,你就更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因此,你應該學著養成扛起責任的習慣,次數多了,你就能培養出超強的專注力。

❤內參-怎樣找到職場上的貴人

出處:方法:怎樣找到職場上的貴人


在工作中,我們都希望能遇到貴人,指點迷津,提攜自己。怎樣才能找到職場上的貴人呢?
摩根士丹利副總裁卡拉·哈里斯(Carla Harris)在TED演講中,分享了他的職場心得。

哈里斯把職場上的“貴人”叫做“贊助商”。職場上的“贊助商”不是“導師”。
 “導師”指的是那些會為你提供職業建議的人;
而“贊助商”指的是,那些會在你還沒有資格參加的高層會議裡,
為你說話、支持你的人,他們願意把寶貴的政治和社會資本花在你身上。

1988年,哈里斯第一次參加華爾街頂級投行的年終圓桌會議,
她觀察了每一位候選人被評價議論的過程。
然後哈里斯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我也是候選人之一,誰會在會議上為我說話呢?”
哈里斯說,企業組織任人唯賢的想法只是美好的想像。
任何評估過程,只要摻雜了人為因素,就很難做到100%的客觀。
因此,你必須要保證,有人能在高層會議里為你辯護、支持和肯定你的能力。

一個標準的職場“贊助商”有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夠格參加頂級會議。
第二,和你的業務有交集,也就是說,能為你的能力背書。
第三,有一定的話語權。
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贊助商”呢?
哈里斯提出,
在職場上,有兩種貨幣,績效貨幣和關係貨幣。
想要找到自己的“贊助商”,這兩種貨幣缺一不可。

績效貨幣是你完成工作產生的貨幣,
每當你完成超出人們期望的任務時,就會產生績效貨幣。
績效貨幣有三個價值:
第一,它會讓你被人注意到,為你創造聲譽。
第二,它會在你職業生涯的早期幫助你加薪和晉升。
第三,它可能會吸引“贊助商”。強勁的績效表現提高了你在職場中的知名度,
這樣“贊助商”可能會被你吸引,因為每個人都喜歡明星。


關係貨幣指的是你對職場人際關係進行投資產生的貨幣。
你需要投入時間來聯繫、參與和了解工作中打交道的人,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你。
一旦你確定了一位合適的潛在讚助商,你可以這樣說:
“我真的很希望今年升職。我需要有人在閉門會議里為我爭取機會。
你了解我和我的工作,你也知道客戶的反饋,我希望你能幫助我爭取到這個機會。”
如果對方了解你,而且對你印像不錯,他就有可能幫助你。

對方也有可能拒絕你,在哈里斯看來,只有三個原因。
首先,他不認為他足夠了解你的工作,為你背書可信度不夠。
第二,你認為他有能力幫助你,但他知道他沒有足夠的權力,而且他不會承認這一點。
第三,他不喜歡你。了解到這一點,你可以在和下一位潛在讚助商溝通時有更多的準備。

哈里斯強調,在職場上,沒有導師,你可以順利地度過很多年;
但如果沒有贊助商,你永遠不可能升到高位。



-------------------------------------
摘要:
“導師”指的是那些會為你提供職業建議的人;
而“贊助商”指的是,那些會在你還沒有資格參加的高層會議裡,
為你說話、支持你的人,他們願意把寶貴的政治和社會資本花在你身上。

一個標準的職場“贊助商”有幾個基本特徵:
1. 夠格參加頂級會議,
有一定的話語權。
2. 和你的業務有交集,也就是說,能為你的能力背書。

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贊助商”呢?
在職場上,有兩種貨幣,績效貨幣和關係貨幣。
想要找到自己的“贊助商”,這兩種貨幣缺一不可。

1. 績效貨幣是你完成工作產生的貨幣,
 每當你完成超出人們期望的任務時,就會產生績效貨幣。

 績效貨幣有三個價值:
 (1)它會讓你被人注意到,為你創造聲譽。
 (2)它會在你職業生涯的早期幫助你加薪和晉升。
 (3)它可能會吸引“贊助商”。 強勁的績效表現提高了你在職場中的知名度,
 這樣“贊助商”可能會被你吸引,因為每個人都喜歡明星。
2. 關係貨幣指的是你對職場人際關係進行投資產生的貨幣。
 你需要投入時間來聯繫、參與和了解工作中打交道的人,
 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你。

對方也有可能拒絕你,只有三個原因。
1. 他不認為他足夠了解你的工作,為你背書可信度不夠。
2. 你認為他有能力幫助你,但他知道他沒有足夠的權力,而且他不會承認這一點。
3. 他不喜歡你。了解到這一點,你可以在和下一位潛在讚助商溝通時有更多的準備。
在職場上,沒有導師,你可以順利地度過很多年;
但如果沒有贊助商,你永遠不可能升到高位。

2018/12/19

內參-哲學教授陳嘉映:怎樣做一個明白人

出處:哲學教授陳嘉映:怎樣做一個明白人


陳嘉映是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他被稱為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
陳嘉映出版過《海德格爾哲學概論》《語言哲學》等哲學專著,
也寫過《何為良好生活》這樣適合普通人的哲學讀本。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陳嘉映談了哲學對人生的作用等話題。

陳嘉映認為,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需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明白人”。
他說:“現代人受意識形態等各種觀念影響較大,思考問題時比較人云亦云。
這其中的一個緣故是我們不怎麼親身經驗,本來就是道聽途說的。”
過去的人雖然視野上沒有現代人那麼寬,但是過去人們知道的事物基本是基於自己的經驗。
比如吃的大米是怎麼種出來的,過去的人都知道。而現代人缺乏體驗的過程,
不好判斷真假,比較容易受到流行觀念的影響。
因此,“明白人”的意思是說,
你要多少能夠看到很多意識形態和觀念是空洞的、虛假的,
而哲學能在這方面提供一些幫助。當然,哲學也分很多方面,
但陳嘉映認為,哲學跟社會關係最近的層面,就是破除虛假。


此外,陳嘉映覺得,
在面對類似孤獨感這樣的個人問題時,哲學可以幫我們轉換角度,
角度變了之後,或許就會有一種解脫感。
哲學能幫我們從自身跳開,然後當你再回過頭審視自己的時候,
就會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比如,陳嘉映覺得,最近很流行的“佛系”這個詞,
就有一種“變換角度、跳脫自身”的意思,
一個佛系的人,可以用一種更泰然處之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現代人的生活是一個把人編織得非常緊的生活,
尤其是在認知層面,人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
不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自由、放鬆”。
因此,陳嘉映建議,人們要找回自由思考的習慣和態度。



--------------------------------
摘要:
“明白人”的意思是說,
你要多少能夠看到很多意識形態和觀念是空洞的、虛假的,
而哲學能在這方面提供一些幫助。當然,哲學也分很多方面,
但陳嘉映認為,哲學跟社會關係最近的層面,就是破除虛假。

此外,陳嘉映覺得,
在面對類似孤獨感這樣的個人問題時,哲學可以幫我們轉換角度,
角度變了之後,或許就會有一種解脫感。
哲學能幫我們從自身跳開,然後當你再回過頭審視自己的時候,
就會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內參-如何處理好社交網絡上的人際關係

出處:如何處理好社交網絡上的人際關係


對於社交網絡上的好友申請,如果來者不拒的話,有可能會收到推銷信息甚至騷擾。
如何處理好社交網絡上的人際關係呢?
人際關係專家凱利·霍伊(Kelly Hoey)提出了三個建議:
建立網絡交友篩選標準,定期觀察與網友之間的互動,以及誠實對待自己不想參加的邀約。
霍伊也是暢銷書《構建你夢想中的人際網絡》(Build Your Dream Network)的作者。

第一,建立網絡交友篩選標準。
霍伊以職業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為例,推薦了兩個交友標準。
首先,要明確自己使用某個社交網絡的目標。
霍伊建議人們自問:你是想維持一個專業的小圈子,還是建立寬廣的人脈網絡。
如果是小的社交圈,就應該以你與對方的共同之處為主,比如相同的領域、職業或職位。
如果想要擴大人脈,也可以把相似行業的人拉進朋友圈。
其次,對方的交友邀請是單獨發給你的還是群發的?
如果是單獨發給你的,代表對方有誠意,
可以列入到後續考慮範圍裡,群發的可以直接拒絕。


第二,定期觀察自己跟網友之間的互動。
霍伊建議,
你可以先設定出一個網友觀察區間,
比如,一年內都沒有聊天互動過的網友,就可以放到觀察區裡。
但這不代表你要立刻刪掉對方,因為朋友是相互的,
也許是因為你沒有付出,所以對方才沒有互動。
你可以去對方的朋友圈逛一逛,點個贊,如果之後仍然沒有互動,就可以考慮刪掉對方。


第三,對於社交網絡上的活動邀約,
有些人礙於情面,會勉強自己出席,或是編一些理由缺席。
對於這種情況,正確的做法是不編造藉口,誠實表達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我覺得這件事一定很有趣,
但我必須在本週專注完成一些事情,因此沒辦法參加。”
這樣做能幫你消除罪惡感,節省時間,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情。
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直白和誠意,之後的邀請也可能會更加慎重。



-----------------------------------
摘要:
1. 建立網絡交友篩選標準
 推薦了兩個交友標準。首先,要明確自己使用某個社交網絡的目標。
 自問:你是想維持一個專業的小圈子,還是建立寬廣的人脈網絡。
 如果是小的社交圈,就應該以你與對方的共同之處為主,比如相同的領域、職業或職位。
 如果想要擴大人脈,也可以把相似行業的人拉進朋友圈。
 其次,對方的交友邀請是單獨發給你的還是群發的?
 如果是單獨發給你的,代表對方有誠意,
 可以列入到後續考慮範圍裡,群發的可以直接拒絕。
2. 定期觀察自己跟網友之間的互動
 你可以先設定出一個網友觀察區間,
 比如,一年內都沒有聊天互動過的網友,就可以放到觀察區裡。
 但這不代表你要立刻刪掉對方,因為朋友是相互的,
 也許是因為你沒有付出,所以對方才沒有互動。
 你可以去對方的朋友圈逛一逛,點個贊,如果之後仍然沒有互動,就可以考慮刪掉對方。
3. 對於社交網絡上的活動邀約,有些人礙於情面,會勉強自己出席,或是編一些理由缺席。
 對於這種情況,正確的做法是不編造藉口,誠實表達

2018/12/18

❤內參-怎樣用系統的視角去工作

出處:怎樣用系統的視角去工作


職場上常常有這樣的現象,面對領導安排的工作,有的人只會按部就班完成,
但有的人不僅能完成得又快又好,還能提前準備好領導下一步的規劃,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在繆振東看來,這些會工作的人,都會用系統的視角來看待每一項工作。
他們在開始一項任務之前,都會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什麼是工作的真正目標?
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完成工作不就是目標嗎?
繆振東是這樣解釋的,假設說你被安排了一項任務,任何一項任務肯定會有目標。
但是你要思考,這個目標是從哪裡來的?尤其是在企業裡面,你這個目標是誰給你的?
很可能是你的直屬領導,那麼你必須要重新再去思考:
領導在給我佈置這個目標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只是進行了一個轉述?
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只要是轉述,中間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信息的丟失或者變形。
所以,如果他是轉述,你必須要站在他的領導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換句話說,你要思考,你的這項工作,能夠幫助領導達成什麼目標,
從而讓他的領導對他滿意,這才是大前提。
如果你把這個過程想清楚,那麼你就知道該如何著手落實工作了。

第二,你的推力和阻力有哪些?
在職場上,很自然的,有人會幫助你推動執行,有的人會反對你,甚至會阻礙你的執行。
你需要迅速地區分,哪些人是你的支持者,哪些人不僅不支持,甚至是會阻礙你的工作。
有哪些人是你可以利用的,哪些人可以納入在你的先鋒隊當中,
有哪些人你必須要避開他們的勢力範圍。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的。
繆振東說,在商業當中,這個就叫做立場分析。
其實有點像中學物理中常見的受力分析,怎樣克服摩擦力,最後能有一個更大的合力。

第三,完成任務的後果是什麼?
完成一項任務,它會有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可能是你滿足了自己的目標,也幫助領導完成了他的目標。
但是很有可能,這件事之後還會產生一個後果,
你需要把自己做的這個任務放到一個更大的系統當中來衡量。
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你在一個小車間做完的一件事,很可能對整個公司造成一定的影響。

想清楚這一點之後,你再去做很多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
換句話說,你每做一件事,你都是以一種系統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而且你要確定,這個系統對於你的這個後果的影響,是放大還是縮小,倍數大概是多少。
如果你判斷,完成這項任務,公司係統會放大你的功勞。
那麼,你在操作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它的風險等級,
也就是說,你要保證你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

繆振東表示,其實這個邏輯模型不是讓你去劃分,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而是要讓你明白,公司是一個動態的環境。
每做一件事情,想清楚動機、過程和後果,然後再進行推進。



-------------------------------
摘要:
1. 什麼是工作的真正目標?
 領導在給我佈置這個目標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只是進行了一個轉述?
 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只要是轉述,中間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信息的丟失或者變形。
 所以,如果他是轉述,你必須要站在他的領導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換句話說,你要思考,你的這項工作,能夠幫助領導達成什麼目標,
 從而讓他的領導對他滿意,這才是大前提。
 如果你把這個過程想清楚,那麼你就知道該如何著手落實工作了。
2. 你的推力和阻力有哪些?
 在職場上,很自然的,有人會幫助你推動執行,有的人會反對你,甚至會阻礙你的執行。
 你需要迅速地區分,哪些人是你的支持者,哪些人不僅不支持,甚至是會阻礙你的工作。
3. 完成任務的後果是什麼?
 你需要把自己做的這個任務放到一個更大的系統當中來衡量。
 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你在一個小車間做完的一件事,很可能對整個公司造成一定的影響。
 想清楚這一點之後,你再去做很多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
 換句話說,你每做一件事,你都是以一種系統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而且你要確定,這個系統對於你的這個後果的影響,是放大還是縮小,倍數大概是多少。

2018/12/17

❤內參-抉擇-幫你做出理性決策的6個技巧

出處:幫你做出理性決策的6個技巧


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做出決策,有些可能是比較小的決定,比如要不要買杯咖啡;
有些可能是比較重大的決策,比如是否要換個城市工作。
而且,人生中總有一些面臨艱難選擇的時刻,
這時候,該怎樣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的呢?
功能表格應用服務公司JotForm的創始人艾泰金(Aytekin Tank)在一篇文章中,
提供了6條有科學依據的決策技巧。 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從一件事情的價值出發,制定一個優缺點清單。
文章舉例說,假如你正在考慮要不要搬到另一個城市去,
你就可以列出這件事的優缺點,做成一張清單。然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
給清單上的每條優缺點打一個分數,這個分數可以是從0到1之間。
比如說,如果你很看重環境,那“城市空氣很好”這個優點,你可能會打0.9分;
如果可以爬山是一個優點,但你沒那麼喜歡爬山,那“靠近山”這個優點,你可能會打0.3分。

缺點也是一樣,比如你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那“辭職”這個缺點你就會打0.8分。
最後,把兩邊的分數分別加到一起,看看是優點勝出還是缺點勝出。
當然,你還可以為“留在原來的城市保持不變”這個想法,制定單獨的優缺點列表。
再比較最終的打分結果,看看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
如果你看到打分結果後,仍然覺得要往相反方向走的話,那就值得進行下一步的探究。

第二,探索未來的情景。
通常來說,考慮最好的情況和最壞的情況,是做出艱難抉擇的常見方法。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最壞的場景變成現實,你會有什麼感受。
你可以使用一種叫做“事前驗屍”(premortem)的方法,
它指的是,事先假設自己要做的事情失敗了,然後找出可能導致這件事情失敗的各種原因。
這樣,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進行預防,並且在第一時間去做出更好的決定。
另一方面,你也要把未來場景的最好情況盡量形象化,並且衡量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沒有感到高興或者興奮,那就得思考一下為什麼了。

亞馬遜在做一些決策時採用的就是類似的技巧。
比如,亞馬遜在開發產品前,會草擬出產品發布會要使用的新聞稿。
採用這種方法,亞馬遜的團隊就預先處理了最困難的決定,並且弄清楚了產品的價值定位。
就像美國著名的科技記者吉利安(Jillian D’Onfro)解釋的那樣:
“如果團隊沒想出打動人的新聞稿的話,產品可能都不值得做。”


第三,避免二元選擇。
人們經常會陷入非此即彼的選擇中,比如,是應該回學校讀書還是去創業?
或者,是應該去北京還是留在上海?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看似很容易,
但會讓人忽視中間的灰色選項。比如,沒准你可以夏天呆在北京,冬天去上海,
或者你可以在上海住幾年,再搬回北京。
有時候,正確的選擇並不是兩個相反的決定中的一個,
而是更有創意、更微妙或者更靈活的一個解決方案。

第四,諮詢別人的看法
把你的困境跟其他人分享,可以證明一個選擇的合理性,或者幫你確定你原來的選擇。
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收集重要信息的重要手段。
比如,如果你不確定是否應該行動,不僅要諮詢家人和朋友,
還要找做出過同樣行動的人問問情況,問問他們在做了決定之後有什麼感覺。
如果是職業或者商業決策,你可以找相關的專業人士諮詢一下,盡量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你收集的額外信息,可以在未來幫你做出更好選擇。

第五,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艾泰金回顧了他辭職時的情形,他在辭職之前,不清楚這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並且懷疑自己做錯了決定。
他那時總在想,是不是應該改變主意,在公司再幹一年。
但他還是辭職了,並且在辭職後的兩年裡,他一直在思考這個抉擇。
不過,在那段時間裡,他的業餘收入已經足夠支付自己的花銷。
艾泰金說:“多花些時間去選擇,讓我做出了人生當中最好的決定之一。”


第六,避免隱性決定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
比如,當你犯了拖延症或推遲做出某個重要選擇時,實際上你仍然在做出選擇。
而且,這個選擇往往不一定是個很好的選擇。
比如,你要解僱一名員工,但是你為了避免潛在的衝突一直沒做這件事。
但是,如果這個員工在工作中很消極,你的拖延可能會對整個團隊造成不好的影響。
這時候,你的不作為,就是一個會造成不良後果的決定。
推遲做出決定,有可能導致決策疲勞。
因此,只要可能,你就應該直面自己的選擇。
你可以用各種必要的辦法找到一個最佳解決方案,但不要盲從。
總之,選擇對你最好的那個決定——然後堅定自己的選擇。



-------------------------------
摘要:
1. 從一件事情的價值出發,制定一個優缺點清單
 你就可以列出這件事的優缺點,做成一張清單。然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
 給清單上的每條優缺點打一個分數,這個分數可以是從0到1之間。
 如果你看到打分結果後,仍然覺得要往相反方向走的話,那就值得進行下一步的探究。
2. 探索未來的情景
 通常來說,考慮最好的情況和最壞的情況,是做出艱難抉擇的常見方法。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最壞的場景變成現實,你會有什麼感受。
 你可以使用一種叫做“事前驗屍”(premortem)的方法,
 它指的是,事先假設自己要做的事情失敗了,
 然後找出可能導致這件事情失敗的各種原 因。
 這樣,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進行預防,並且在第一時間去做出更好的決定。
 另一方面,你也要把未來場景的最好情況盡量形象化,並且衡量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沒有感到高興或者興奮,那就得思考一下為什麼了。
3. 避免二元選擇
 有時候,正確的選擇並不是兩個相反的決定中的一個,
 而是更有創意、更微妙或者更靈活的一個解決方案。
4. 諮詢別人的看法
 把你的困境跟其他人分享,可以證明一個選擇的合理性,或者幫你確定你原來的選擇。
 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收集重要信息的重要手段。
 比如,如果你不確定是否應該行動,不僅要諮詢家人和朋友,
 還要找做出過同樣行動的人問問情況,問問他們在做了決定之後有什麼感覺。
 如果是職業或者商業決策,
 你可以找相關的專業人士諮詢一下,盡量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
 你收集的額外信息,可以在未來幫你做出更好選擇。
5.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6. 避免隱性決定(延遲不做決定)

 推遲做出決定,有可能導致決策疲勞。
 因此,只要可能,你就應該直面自己的選擇。
 你可以用各種必要的辦法找到一個最佳解決方案,但不要盲從。
 總之,選擇對你最好的那個決定——然後堅定自己的選擇。

❤內參-企業應放棄遵守的5個傳統原則

出處:企業應放棄遵守的5個傳統原則


職場分析網站 The Muse的一篇文章中,
整理出了5個大多數公司喜歡遵守、卻可能無助於發展和改變的原則。 
《經理人》月刊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個原則是,客戶永遠是對的(X)
有些客戶常常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文章認為這些人屬於不好的客戶,
企業應篩選甚至剔除不適合的客戶,堅持的原則也應改為“好的客戶永遠是對的”。

第二,用3個月的試用期來觀察新員工(X)
大部分公司都有試用期,在這段時間裡,主管和公司會觀察新員工的能力是否足以留任。
文章建議,企業應該利用試用期,向新員工證明公司的許多強處,吸引新員工留下來。

第三,只提拔業績優秀或資深的員工(X)
一個員工在某個部門業績優秀或經驗豐富,不代表他在其他職位上的表現也能很突出。
文章建議,管理層考慮員工升職時,關鍵因素還是要看其是否適合新職位。
第四,盈利就是一切(X)
文章認為,好公司還需要思考自己給消費者、社會帶來的意義和改變。
在賺錢之外,制定出另一個目標,才有機會永續經營。
第五,招人只看過往經歷(X)
對許多公司來說,簡歷上的豐富的經歷,能夠代表一個人的能力。
文章建議,招聘時要注意多個面向,應聘者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和熱情,
都是好員工的特質,相關經驗如果不足是可以克服的。



---------------------------------
摘要:
5個大多數公司喜歡遵守、卻可能無助於發展和改變的原則。
1. 客戶永遠是對的(X)
 企業應篩選甚至剔除不適合的客戶,堅持的原則也應改為“好的客戶永遠是對的”。
2. 用3個月的試用期來觀察新員工(X)
 企業應該利用試用期,向新員工證明公司的許多強處,吸引新員工留下來。
3. 只提拔業績優秀或資深的員工(X)
 管理層考慮員工升職時,關鍵因素還是要看其是否適合新職位。
4. 盈利就是一切(X)
 好公司還需要思考自己給消費者、社會帶來的意義和改變。
 在賺錢之外,制定出另一個目標,才有機會永續經營。
5. 招人只看過往經歷(X)
 招聘時要注意多個面向,應聘者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和熱情,
 都是好員工的特質,相關經驗如果不足是可以克服的。

2018/12/15

❤內參-提高工作效率的OHIO原則

出處: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OHIO原則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OHIO原則。 
OHIO原則是英文“只做一次(Only Handle It Once)”的縮寫。
單來說,OHIO原則的目標是只處理一次事情,沒有拖延,沒有猶豫,沒有過度思考。

OHIO原則是麻省理工學院效率專家羅伯特·博森(Robert Pozen)在
《極端生產力》(Extreme Productivity)一書中提出的。
採取OHIO原則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見效,
因為它不是要求你嘗試一百萬件事,它只是要求你進行微觀聚焦,
快速完成一項任務,暫停,然後快速完成另一項任務。重複這個過程,繼續前進。
看到電子郵件?馬上回應;需要給同事快遞一份文件,馬上去做。

文章指出,如果你拖延著不回復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郵件不會在你的腦海中消失,
只會隨著時間流逝增加你的內疚感,從而讓你更不願意採取行動。
這就是OHIO原則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
一旦電子郵件進入你的收件箱,立刻著手處理,然後它就不會讓你想起來就心煩意亂。
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研究表明,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實際上比一次完成一項任務的效率要低下。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還表明,喜歡同時處理一百萬件事情的重型多任務者,
完成任務的質量要比那些步伐緩慢但穩定的單任務處理者糟糕很多。

當然,有時候你無法迅速完成所有事情。
發生這種情況時,你可以在日曆App上給自己設置一個截止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要認真判斷,
這些事情究竟是無法立刻完成,還是你只是拖延著不想去做。



----------------------------
摘要:
OHIO原則是英文“只做一次(Only Handle It Once)”的縮寫。
簡單來說,OHIO原則的目標是只處理一次事情,沒有拖延,沒有猶豫,沒有過度思考。

研究表明,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實際上比一次完成一項任務的效率要低下。


採取OHIO原則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見效,
因為它不是要求你嘗試一百萬件事,它只是要求你進行微觀聚焦,
快速完成一項任務,暫停,然後快速完成另一項任務。重複這個過程,繼續前進。
看到電子郵件?馬上回應;需要給同事快遞一份文件,馬上去做。
如果你拖延著不回復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郵件不會在你的腦海中消失,
只會隨著時間流逝增加你的內疚感,從而讓你更不願意採取行動。
這就是OHIO原則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
一旦電子郵件進入你的收件箱,立刻著手處理,然後它就不會讓你想起來就心煩意亂。
當然,有時候你無法迅速完成所有事情。
發生這種情況時,你可以在日曆App上給自己設置一個截止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要認真判斷,
這些事情究竟是無法立刻完成,還是你只是拖延著不想去做。

2018/12/13

❤內參-決定人類幸福的五個要素

出處:調查:決定人類幸福的五個要素


幸福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人們也進行了很多有關幸福度的研究,但結果都不一致,因為有很多評價幸福的方法。 
《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12月刊)發表了日本經濟大學特任教授後藤俊夫的一篇文章。
後藤俊夫介紹了蓋洛普諮詢公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的一項全球性調查。
這項調查花費了50多年時間,結果顯示,
決定人類幸福的要素有五個,並且這五個要素適用於任何國家。
而且,要獲得幸福,這五個要素都需要成功,至少是不失敗。
如果只有其中某一個要素成功,而忽略其他要素,就很難每天都感受到幸福。
下面就和你說一下這五個要素。

第一,對工作充滿熱情
這裡說的工作不僅是那種能獲得收入的工作,還包括志願者等公益活動。
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對他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有激情。
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是五個要素中最重要的。
工作幸福感高的人,跟沒有這種幸福感的人相比,更容易認為自己有著美好的人生。

第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時在人際關係上。
也就是說,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體質量。
另外,擁有摯友,也是提高人際關係幸福度的有效方法。

第三,經濟穩定
這裡的經濟穩定,並不一定是特別富裕。
那些能把負債控制在自己能償還的範圍內、並且能慢慢增加積蓄的人,
經濟上的安全感和幸福度都會很高。
經濟幸福度高的人,花錢的方式也很聰明,
跟物質消費相比,這些人更喜歡各種體驗性的花銷。
而且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會為了讓別人高興而花錢。

第四,身心健康,充滿活力。
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運動和睡眠很重要。在
運動方面,每天只做20分鐘的運動,一天的心情都會變好,
每週運動2天以上的人和沒有運動的人相比,壓力會小一些。
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會變得更自信。

第五,為社區做貢獻。
社區幸福度高的人,一般會為自己的社區而自豪,反過來他們會給社區做更多的貢獻。
這種對他人的付出,也會提高自身的幸福度,
而且為社區做貢獻之後,成果很容易被體驗到,這也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



------------------------------------------------
摘要:
1. 對工作充滿熱情
 這裡說的工作不僅是那種能獲得收入的工作,還包括志願者等公益活動,為他人貢獻。
2. 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時在人際關係上。
 也就是說,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體質量。
3. 經濟穩定
 這裡的經濟穩定,並不一定是特別富裕。
 那些能把負債控制在自己能償還的範圍內、並且能慢慢增加積蓄的人,
 經濟上的安全感和幸福度都會很高。
4. 身心健康,充滿活力
 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運動和睡眠很重要。在
 運動方面,每天只做20分鐘的運動,一天的心情都會變好,
 每週運動2天以上的人和沒有運動的人相比,壓力會小一些。
 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會變得更自信。

2018/12/12

❤內參-大作家:規則會剝奪欣賞小說的樂趣

出處:大作家:規則會剝奪欣賞小說的樂趣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的小說《4321》日前推出了中文版,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紐約三部曲》《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等。
有評論認為,奧斯特的寫作有一種自我重複的傾向,總是在寫類似的主題。
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奧斯特反駁了這種說法。
他表示自己的每一本書都截然不同,也並不相似。
他也明白自己沒辦法取悅所有人,有人喜歡他的作品,也有人說他的壞話。
他說:“從文學以及我作為一個作家的軌蹟的角度來看,
你注定會讓一些人失望沮喪。這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是我必須面對的。”
喜歡他的人,會讓他感到欣慰,而不喜歡他的人,他也會欣然接受。

奧斯特認為,好的小說沒有統一的標準,就像藝術一樣。
他引用了19世紀早期著名的西班牙畫家戈雅的觀點:“藝術沒有規則。”
小說也是沒有規則的。 
“如果為好的小說限定規則,就剝奪了自己閱讀和欣賞不同類型小說的樂趣。”
奧斯特說:“我喜歡查爾斯·狄更斯,但我也喜歡弗朗茨·卡夫卡和薩繆爾·貝克特。
他們之間沒有什麼關聯,但他們讓我們了解了看待世界、語言、文化和生活的不同方式。”


此外,奧斯特還表示,
如今在美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那些具有挑戰性的純文學,在整個文化中越來越邊緣化。
在過去的年代,“沒有電視,沒有電影,也沒有電腦。
除了去劇場之外,人們無事可做,所以人們閱讀。如
今人們有很多選擇,人們情願去做其他事情也不想閱讀,
因為閱讀花費很多精力,需要下苦工”。
奧斯特認為,
當今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缺乏寫作能力,人們不知道如何得體地閱讀和寫作。
 “如果你去閱讀19世紀美國內戰期間士兵們在戰場上寫給家人的信件,
你會發現,這些人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
但這些信件語言優美、洋洋灑灑,比如今很多受過教育的人寫得好太多了。
書寫是19世紀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並非21世紀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
摘要:
好的小說沒有統一的標準,就像藝術一樣。
19世紀早期著名的西班牙畫家戈雅的觀點:“藝術沒有規則。”小說也是沒有規則的。
“如果為好的小說限定規則,就剝奪了自己閱讀和欣賞不同類型小說的樂趣。”

如今在美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那些具有挑戰性的純文學,在整個文化中越來越邊緣化。
在過去的年代,“沒有電視,沒有電影,也沒有電腦。
除了去劇場之外,人們無事可做,所以人們閱讀。如
今人們有很多選擇,人們情願去做其他事情也不想閱讀,
因為閱讀花費很多精力,需要下苦工”。
當今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缺乏寫作能力,人們不知道如何得體地閱讀和寫作。
如果你去閱讀19世紀美國內戰期間士兵們在戰場上寫給家人的信件,
你會發現,這些人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
但這些信件語言優美、洋洋灑灑,比如今很多受過教育的人寫得好太多了。
書寫是19世紀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並非21世紀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內參-專注-怎樣避免“一心多用”對大腦的損傷

出處:怎樣避免“一心多用”對大腦的損傷


科技的進步讓人們可以同時處理好幾個任務,
比如,一邊瀏覽網頁,一邊用即時通訊工具聊天。
不過,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會嚴重損害我們的腦細胞,
那些不斷在屏幕和app之間來回切換的人,最終會產生嚴重的記憶衰退。
內容平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心多用對大腦的損害,以及應該怎樣避免。 
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心理學家約書亞·歐立希(Joshua Ehrlich)說:
腦部掃描顯示,長期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會讓你的前額皮質變薄。”
而且,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不僅長期對大腦有害,短期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同時做兩件事,總會有些干擾。
 “如果你必須識別字母,而且兩個字母同時出現,
這比它們一個接一個出現要難識別的多。”
此外,雖然很多人都說自己擅長一心多用,
專家表示,只有大約1%的人是所謂的“超級一心多用者”,
也就是說,能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而不影響工作質量的人非常少。


怎樣避免一心多用帶來的不良影響呢?文章給了幾個建議。
第一,強迫自己短時間集中注意力。
一次只做一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如今人們已經對隨時切換任務習慣了。
不過,如果你訓練大腦專注於一項任務,可以減少你切換的慾望。
比如,你可以在切換工作任務之前,先至少花15分鐘的時間在手頭的任務上,
“因為切換了任務之後,需要更多的時間重新投入,這是一種切換成本”。

第二,關掉通知。
很多時候,我們會分心,
是因為受到了各種消息通知的干擾,但大多數干擾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你可以問問自己,這些事情中有多少是你必須要回复的,
還是只是你覺得自己要回复,然後重新設置你的消息通知。

第三,限制自我干擾也很重要。
比如,人們喜歡經常查看電子郵件,研究表明,一般人一天會查看15次電子郵件。
不過,除非你在等一些重要的郵件,否則根本沒必要經常查看電子郵箱。

第四,減少瀏覽器打開的標籤頁。
當你同時打開一堆標籤頁時,
你就很容易想看一些你可能不需要看的東西,或者在任務之間無意識地切換。
但是如果你最小化了你不需要的標籤,或者完全關閉它們,
你就可以“騙過”大腦,讓自己保持專注了。



------------------------------------
摘要:
腦部掃描顯示,長期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會讓你的前額皮質變薄。
而且,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不僅長期對大腦有害,短期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專家表示,只有大約1%的人是所謂的“超級一心多用者”,
也就是說,能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而不影響工作質量的人非常少。

怎樣避免一心多用帶來的不良影響呢?
1. 強迫自己短時間集中注意力

 比如,你可以在切換工作任務之前,先至少花15分鐘的時間在手頭的任務上
 因為切換了任務之後,需要更多的時間重新投入,這是一種切換成本。
2. 關掉通知
 你可以問問自己,這些事情中有多少是你必須要回复的,
 還是只是你覺得自己要回复,然後重新設置你的消息通知。
3. 限制自我干擾也很重要
 比如,人們喜歡經常查看電子郵件,研究表明,一般人一天會查看15次電子郵件。
 不過,除非你在等一些重要的郵件,否則根本沒必要經常查看電子郵箱。
4. 減少瀏覽器打開的標籤頁
 如果你最小化了你不需要的標籤,或者完全關閉它們,
 你就可以“騙過”大腦,讓自己保持專注了。

2018/12/10

內參-創新不僅要向外探索,也要向內挖掘

出處:創新不僅要向外探索,也要向內挖掘


在京東金融主辦的“JDDiscovery2018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
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在演講中談了她對科技創新的看法。
微信公眾號“筆記俠”介紹了郝景芳的演講內容。

郝景芳首先用科幻小說的創作來說明什麼叫做創新。
她認為,寫科幻故事和創新原理有類似的地方,
“那就是站在已知的基礎上向前邁一小步,你的已知就像是一個圓,
而你邁的這一小步,其實就是科幻創作,也就是創新”。
創新有兩個必要的元素,
一是現有的這個圓,也就是你對萬事萬物原理的理解;
二是你向前一步的勇氣,也就是你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我們都知道好奇心對人類進步的重要性,
但郝景芳想強調的是,在這個圓裡面,也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原理的理解,
對創新來說同樣很重要。比如,小孩子問太陽曬在身上為什麼會熱,
如果大人覺得這是個傻問題,沒什麼好解釋的,科技創新的源頭一下子就沒了。
郝景芳說,太陽曬在身上會熱,首先涉及到光的本質,
科學認為,光是波粒二象性,是光子。接下來是熱的本質,溫度的本質是分子運動。
所以,光子把太陽光的能量帶給身體裡的分子,引起的分子的熱運動,
熱運動又轉化為身體裡光感受器的神經細胞的電流,神經細胞電流再到大腦裡。
人的身體裡有個溫度感受器蛋白分子,
至於這個溫度感受器怎麼把這樣的運動轉化為電流輸入到大腦裡,
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科技前沿問題,科學家到現在也還不太清楚。

再比如芯片的發明,也是從一些最基礎的物理原理的發現開始的。
對微觀世界理解得越深刻,對一些原理挖掘得越深刻,越有可能做出後面的發明。
也就是說,“不斷向內挖掘源頭,追溯萬事萬物原理,
找到這些科學共通的、本質的東西,以及這些微觀原理,才會發掘出現代整個科學大廈”。

郝景芳總結,
人最寶貴的精神,是向內挖掘原理,向外想像未知,這兩個方向都是探索精神。
只有不斷向內追溯原理,向外想像和發展好奇,才有可能實現創新。



------------------------------------------------
摘要:
人最寶貴的精神,是向內挖掘原理,向外想像未知,這兩個方向都是探索精神。
只有不斷向內追溯原理,向外想像和發展好奇,才有可能實現創新。

2018/12/09

內參-歷史作家:生活是一場冒險

出處:歷史作家:生活是一場冒險


蒙蒂菲奧里是一位英國歷史學家和小說家,
他的作品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羅曼諾夫王朝》等。
他出身於英國猶太貴族家庭,他的家族在歷史上,
同沙皇尼古拉一世和亞力山大二世有過交往,
不過,用他自己的話說,“兩個家族之間不是非常友好的關係。”

他曾經做過投資銀行家,厭倦了同錢打交道之後,開始進入新聞業。
他做過戰地記者,在高加索地區遊蕩,這段經歷讓他結識了不少前蘇聯的軍事和政治要人,
為他之後的歷史寫作開了不少方便之門。他也是個成功的歷史作家。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全球暢銷書,普京是他的讀者,
安吉麗娜·朱莉買下了他一本書的影視版權。
蒙蒂菲奧里喜歡談論他的冒險生涯,在他看來,
“生活是一場冒險,人生很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那就擁抱它,不要害怕。”

在訪問中國期間,作家接受了包括《新京報》、《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的訪問。
蒙蒂菲奧里談到自己的作品時說,他的歷史作品,“主要呈現權力是如何運作的,
宗教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他的作品的主題,都是關於權力和政治。
因此,能夠認識權貴人物,比如貴族和王室,對寫作確實會有幫助。
不過,“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都是,寫你感興趣的,並且完成它。”

他也談到自己的寫作習慣。
不像很多紀律感非常強的作家,蒙蒂菲奧里並不是每天都寫作,
“有些時候,我就是不想寫,特別沮喪。”
那時候他會和朋友聊天、喝咖啡,就像每個人會做的那樣。
但也有的時候,他會關掉網絡關掉手機,一整天都在寫寫寫。 
最重要的是,要能沉浸在你的主題裡。”
對他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寫出來;
然後,去找一個你信任的人,請他讀寫出來的東西,給出反饋和建議。
不過,“一定要找判斷力很好的人來做你的初稿的讀者”。



--------------------------------
摘要:
蒙蒂菲奧里喜歡談論他的冒險生涯,在他看來,
“生活是一場冒險,人生很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那就擁抱它,不要害怕。”
他也談到自己的寫作習慣。
有的時候,他會關掉網絡關掉手機,一整天都在寫寫寫。
最重要的是,要能沉浸在你的主題裡。對他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寫出來;
然後,去找一個你信任的人,請他讀寫出來的東西,給出反饋和建議。
不過,“一定要找判斷力很好的人來做你的初稿的讀者”。

❤內參-幫助你積累人脈的五個建議

出處:幫助你積累人脈的五個建議


很多人參加活動,是為了能夠認識一些業內的資深人士,希望對自己有所幫助。
但是,更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每一次嘉賓結束演講,都被一群人圍住,
大多數人的收穫,就是換了一張名片。怎麼做才能更好地積累人脈呢?

施樂首席營銷官安迪·拉克在財富中文網發表了一篇文章,
給出了五個幫助你在社交場合更好建立人脈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
在談話時,回顧參加的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
盡量把談話引向有價值的交流,而不是僅僅禮節性問候。
此外,如果你們之間有共同認識的朋友,那會更好,因為朋友介紹可以提高你的可信度。

第二個建議是,不管你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尋求建議,
還是想要拓展客戶,開門見山提出來。這會讓你顯得坦誠,同時也減少了溝通成本。

第三個建議是,想辦法讓人對你印象深刻,
為此,你要做到言之有物,提出的問題要一針見血。
當然,這需要你平時就有大量的積累。比如通過閱讀。
拉克還提到,善於開拓人際關係的人,會找到一切機會來跟人交談,比如等出租車時。
就他個人的經歷而言,有人為了能跟談談,
會跟他一起去機場,甚至改簽航班,希望坐到他旁邊。

第四個建議是,不要僅僅只盯著台上那個人,跟你周圍的人也保持好關係。 
“大多數人都一門心思想著向上拓展關係,其實努力擴大身邊交際圈的範圍可能一樣有價值。
和同層次的人建立聯繫,
可以確保你們在各自職業道路上前進的過程中有一群人相互交流意見,
甚至找到合適的人才。 ”

第五個建議是,通過分享來跟很多人保持往來,
比如,跟人分享書籍、有意思的文章、觀點等。

拉克總結說,其實最基本的原則就是:
“尊重每一個人,好好工作,不要總是向別人提出要求。”
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別人自然會喜歡你、願意幫助你。



----------------------------------------
摘要:
1. 在談話時,回顧參加的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
 盡量把談話引向有價值的交流,而不是僅僅禮節性問候。
2. 不管你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尋求建議,
 還是想要拓展客戶,開門見山提出來。
3. 想辦法讓人對你印象深刻,為此,你要做到言之有物,提出的問題要一針見血。
 當然,這需要你平時就有大量的積累。比如通過閱讀。
4. 不要僅僅只盯著台上那個人,跟你周圍的人也保持好關係。
5. 通過分享來跟很多人保持往來,比如,跟人分享書籍、有意思的文章、觀點等。
“尊重每一個人,好好工作,不要總是向別人提出要求。”
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別人自然會喜歡你、願意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