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內參-怎樣做一個更誠實的人

出處:建議:怎樣做一個更誠實的人


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或細節裡,還需要做到最好嗎?
營銷專家、暢銷書作者羅希特·巴爾加瓦(Rohit Bhargava),
在新書《刻意選擇:學會用左手吃飯》裡,
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如何做到更加誠實的3個建議。
巴爾加瓦年輕時曾在一家餐廳打工,
餐廳供應的烤吐司有時會有一面烤得很焦,上菜時常規的做法是把烤焦的那面翻過去,
把烤得好看的一面朝上,以為這樣客人就無法發現。
有次,一位客人把吐司翻過來,問了巴爾加瓦一個問題:
“如果你知道它烤焦了,為什麼還要端上來呢?”
這次經歷讓巴爾加瓦意識到,自己選擇了投機取巧,沒有做正確的事,
也失去了“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依舊光明磊落”的機會。

如何做到更加誠實呢?巴爾加瓦給出了3個建議。
第一,主動告知別人無法預料的事實。
有些事情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比如你出售的商品是在哪裡製造的。
在買東西或服務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會指望銷售人員主動告知與商品有關的真相,
比如水電工不會告訴你他從這一單裡能夠淨賺多少錢,
但如果他說了,這種誠實的舉動會讓人印象深刻
。巴爾加瓦說:
“當你有勇氣說出競爭對手或其他同事說不出口的事實,你的主動誠實能讓你鶴立雞群。”
第二,言出必行
誠實就是言出必行 ── 即便是最小的承諾也要做到。
比如,答應幫人牽線,就一定要做到。

第三,署名以示負責
巴爾加瓦也是喬治城大學的營銷學教授。
他要求學生交作業時,要在班級的博客上署名發表文章,
這樣每個學生都能看到彼此的作業,巴爾加瓦也會公開給這些文章打分,並寫下分數。
巴爾加瓦解釋說,這麼做是為了強調:
你在網上分享的每一件事,都關係到你的個人名譽。
當學生要在網上署名發表文章時,他們就得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也會因此更加認真對待。



------------------------
摘要:
1. 主動告知別人無法預料的事實
2. 言出必行

 誠實就是言出必行 ── 即便是最小的承諾也要做到。
 比如,答應幫人牽線,就一定要做到。
3. 署名以示負責
 巴爾加瓦也是喬治城大學的營銷學教授。
 他要求學生交作業時,要在班級的博客上署名發表文章,
 這樣每個學生都能看到彼此的作業,巴爾加瓦也會公開給這些文章打分,並寫下分數。
 巴爾加瓦解釋說,這麼做是為了強調:
 你在網上分享的每一件事,都關係到你的個人名譽。
 當學生要在網上署名發表文章時,他們就得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也會因此更加認真對待。

2019/02/27

❤內參-如何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出處:如何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怎樣讓孩子學會負責任?比起一遍遍的口頭強調,在親子互動中建立問責制會更有效果。
育兒專家艾琳•倫納德(Erin Leonard)博士
在《今日心理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里分享了這個方法。

什麼是問責制(accountability model)?
親子關係中的問責制就是分清彼此的責任,
如果父母做錯了事情,就應該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我很抱歉”。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常常很難做到這點。
為什麼對父母來說,道歉這麼難?
倫納德指出了三個父母常有的思維誤區,以及改善的方法。

首先,在育兒過程中,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大量犧牲,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小錯誤無關緊要。以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為例。假設父母陪孩子準備了很長時間的游泳比賽,
但在比賽的時候,父母走出游泳場接了個工作電話,剛好錯過了比賽的幾分鐘。
事後孩子非常不高興,鬧脾氣,大部分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為自己辯護,
提醒孩子自己之前付出的陪伴和辛苦,而且工作電話至關重要。
但是,這不僅不會讓孩子心情平復,也沒有分清彼此的責任,
因為父母正在為自己的過失找藉口。

其次,父母經常迴避承認錯誤,因為他們想要保持權威地位。
很多父母認為,如果他們放棄權威,就會失去親子關係中的控制權。
但事實恰恰相反,當父母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
他們正在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他們能夠認清和彌補自己的錯誤。
父母的權威性來自於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權力和控制。
再次,父母經常避免給孩子道歉,因為孩子在互動過程中也經常會表現得不恰當。
父母往往專注於糾正孩子的錯誤,但這樣做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錯誤。
比如說,父母接孩子遲到了,孩子上車之後大吼大叫發洩不滿。
父母的第一個衝動往往是譴責孩子的行為,要求他們有禮貌地說話。
倫納德表示,
父母應該試著先道歉:
“我很抱歉讓你等了這麼久,你一定很擔心我,不過,你這樣尖叫是不對的。”
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幫助孩子和父母一起學會如何認識並且彌補自己的過錯,
鞏固彼此之間信任和親密關係。



--------------------------
摘要:
什麼是問責制(accountability model)?
親子關係中的問責制就是分清彼此的責任,
如果父母做錯了事情,就應該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我很抱歉”。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常常很難做到這點。
為什麼對父母來說,道歉這麼難?
1.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大量犧牲,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小錯誤無關緊要。
2. 父母經常迴避承認錯誤,因為他們想要保持權威地位。

 很多父母認為,如果他們放棄權威,就會失去親子關係中的控制權。
 但事實恰恰相反,當父母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
 他們正在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他們能夠認清和彌補自己的錯誤。
 父母的權威性來自於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權力和控制。
3. 父母經常避免給孩子道歉,因為孩子在互動過程中也經常會表現得不恰當。
 父母往往專注於糾正孩子的錯誤,但這樣做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錯誤。
 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幫助孩子和父母一起學會如何認識並且彌補自己的過錯,
 鞏固彼此之間信任和親密關係。

❤內參-怎樣用系統的方法解決日常問題

出處:怎樣用系統的方法解決日常問題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
在面對問題時,很多人都希望立刻能找到解決方案,
但是,內容平台Medium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
其實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方法來處理問題,而不是光靠感覺和直覺。 36氪翻譯了文章內容。

首先,不要立即尋找解決方案,要花一些時間去理解問題的嚴重性。
不斷刷新自己對問題的認識,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源。
文章引用了《策劃者:如何像福爾摩斯那樣思考》
(Mastermind: How to Think Like Sherlock Holmes)這本書裡的說法:
每次你發現自己在遇到一個問題後就立即做出判斷,
一定要訓練自己停下來,再重複一遍,
告訴自己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的,我肯定是在某些方面判斷錯了。
然後從頭再來,用一種和第一次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這個問題。
大聲說出來,而不是默默在心中想。
寫下來,而不是記在腦子裡,這將使你避免許多感知上的錯誤。”

其次,想辦法把所有的點連起來,並要善於做類比
比如,藝術大師達•芬奇就很擅長類比,
他研究了水是怎樣在河流中流動的,以此來更好地理解人體中血液的流動。
這樣他才能畫出當時其他畫家考慮不到的細節。

第三,分解問題。把問題分解了之後,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比如,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獲得抵押貸款,
你可以將這個障礙分為“收入太少”“支出過高”和“對未來房子的期望”。
然後你再單獨解決每個部分。這樣分解之後,更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

第四,以“可能”的心態處理問題。
很多時候,當人們遇到問題時,
他們都默認自己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想一想他們可能做什麼。
 “默認自己應該做什麼”會壓縮你的思考過程,讓你去找那個看起來最明顯的答案。
但“思考自己可能做什麼”會幫你跳出現有的問題去思考,從而產生更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你可以重新想一下問題的邊界,像科學家那樣,不假定任何事情,也不停止質疑。



----------------------------
摘要:
1. 不要立即尋找解決方案,要花一些時間去理解問題的嚴重性
 每次你發現自己在遇到一個問題後就立即做出判斷,
 一定要訓練自己停下來,再重複一遍,
 告訴自己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的,我肯定是在某些方面判斷錯了。
 然後從頭再來,用一種和第一次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這個問題。
 大聲說出來,而不是默默在心中想。
 寫下來,而不是記在腦子裡,這將使你避免許多感知上的錯誤。
2. 想辦法把所有的點連起來,並要善於做類比
 比如,藝術大師達•芬奇就很擅長類比,
 他研究了水是怎樣在河流中流動的,以此來更好地理解人體中血液的流動。
 這樣他才能畫出當時其他畫家考慮不到的細節。
3. 分解問題
 把問題分解了之後,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然後你再單獨解決每個部分。這樣分解之後,更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
4. 以“可能”的心態處理問題
 重新想一下問題的邊界,像科學家那樣,不假定任何事情,也不停止質疑。

2019/02/25

❤內參-只靠文字理解歷史太單薄

出處:只靠文字理解歷史太單薄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是一名“科學大V”,他也被稱為“特別會講故事的博物學者”。
隨著新書《進擊的智人:匱乏如何塑造世界與文明》的出版,他又多了一個作家的身份。
河森堡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自己是理科生,
很喜歡在解釋歷史的時候採用科學的方法。他相信一切文化背後都是以自然科學為底色的。
他舉例說,人類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這個問題,十幾萬年前很難有文字記載。
這時我們可以用分子生物學家的“中性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
 “中性理論”是說,大部分的基因突變既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壞,而是中性的,
它們並不會受到環境篩選的強烈影響,這些中性突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
以一個相對穩定的頻率積累在基因序列裡,通過積累的突變數量和已知的頻率,
就能推算出積累這些突變需要的時間。
這就是分子生物學中的分子鐘效應。
在這個前提下,只要將兩個物種的基因放在一起對比,
觀察其突變造成的不同結果,就能推算兩個物種之間出現分化的時間。

那怎麼用這個方法推算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呢?
河森堡說,
長期的地理隔離會造成生殖隔離,一種寄生蟲如果長期被困在不同的環境中,
並且因此無法彼此交流基因的話,就會漸漸分化成兩種寄生蟲。
比如,蝨子就分化成了頭蝨和陰蝨,
只要能弄清楚頭蝨和陰蝨是什麼時候分化的,就能知道人類是多久之前褪去身上的體毛的。
這個過程大概發生在120萬年前。
在古人類褪去體毛之後,蝨子很難在身體上沒有體毛的部位生存。

後來,一些頭蝨從頭髮裡掉出來,藏在了衣服裡,這一部分頭蝨慢慢分化成了體蝨,
也就是說,有了衣服就說明有了體蝨,有了體蝨就說明有了衣服。
最後的測定結果是,17萬年前,體蝨從頭蝨中分化出來,
這說明大約在17萬年前,古人類開始穿上了衣服。



--------------------------------------
摘要:
人類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這個問題,十幾萬年前很難有文字記載。
這時我們可以用分子生物學家的“中性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
“中性理論”是說,大部分的基因突變既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壞,而是中性的,
它們並不會受到環境篩選的強烈影響,這些中性突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
以一個相對穩定的頻率積累在基因序列裡,通過積累的突變數量和已知的頻率,
就能推算出積累這些突變需要的時間。這就是分子生物學中的分子鐘效應。
在這個前提下,只要將兩個物種的基因放在一起對比,
觀察其突變造成的不同結果,就能推算兩個物種之間出現分化的時間。

那怎麼用這個方法推算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呢?
長期的地理隔離會造成生殖隔離,一種寄生蟲如果長期被困在不同的環境中,
並且因此無法彼此交流基因的話,就會漸漸分化成兩種寄生蟲。
比如,蝨子就分化成了頭蝨和陰蝨,
只要能弄清楚頭蝨和陰蝨是什麼時候分化的,就能知道人類是多久之前褪去身上的體毛的。
這個過程大概發生在120萬年前。
在古人類褪去體毛之後,蝨子很難在身體上沒有體毛的部位生存。

後來,一些頭蝨從頭髮裡掉出來,藏在了衣服裡,這一部分頭蝨慢慢分化成了體蝨,
也就是說,有了衣服就說明有了體蝨,有了體蝨就說明有了衣服。
最後的測定結果是,17萬年前,體蝨從頭蝨中分化出來,
這說明大約在17萬年前,古人類開始穿上了衣服。

❤內參-巴菲特2019年致股東信

出處:投資:巴菲特2019年致股東信


北京時間2月23號晚,股神巴菲特發表了2019年的致股東信,
同時,伯克希爾·哈撒韋(以下簡稱伯克希爾)也發布了2018年年報。
巴菲特每一年發布的致股東信,都是投資界的一份重要文件。
人們期待從中看到股神最新的投資理念。
而且,由於巴菲特行文風格幽默詼諧、充滿智慧,
即使你不是一個投資者,也能從中獲得極大樂趣。
下面就給你介紹下這封信的主要內容。
我們將分三個部分為你轉述。
第一部分是巴菲特對伯克希爾公司業務的介紹,他用了一個形象的說法,五片果林;
第二部分,巴菲特解釋了自己的公司如何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第三部分是老爺子對美國經濟前景的判斷。

先來看第一部分。巴菲特說,投資者在評估伯克希爾時,有時候會過度關註一些業務細節。
在他看來,這是只看樹木,不看深林。 
“我們有大量不同的樣本——從細嫩枝條到參天巨木,分析這些樣本會讓人頭腦發麻。
有些樹木可能罹患疾病,撐不過10年。而其他一些樹木,必將成長得高大健美。”

看待這家公司,正確的方法,不是去評估每一棵樹,而是去看整個森林。
巴菲特把伯克希爾這個森林分成五片果林,每一片果林都可以相當準確地進行整體評估。
這五片果林分別是:

第一,伯克希爾控制的數十家非保險業務公司,這裡的控制,
指的是擁有超過80%股權甚至100%股權的公司。這些公司去年為伯克希爾賺到了168億美元。
而且,這168億美元,是指扣除了所有稅收、分紅、折舊、辦公經費,
以及管理層現金和取票獎勵之後的錢。巴菲特在這裡還諷刺了一下一些公司的做法。
不少公司會爭辯說,基於股票的薪酬不算支出。
巴菲特說:“那它還能是什麼?來自股東的禮物?”
他引用了林肯說過的一句俏皮話:“如果你將狗的尾巴當作一條腿,那它有多少條腿?”
答案是: “還是四條,因為把尾巴稱為一條腿,並不代表它就是一條腿。”
但是,“ 林肯在華爾街會倍感孤獨的。”

第二片果林是股票投資組合。
也就是,伯克希爾沒有取得這些公司的控制權,但通常會擁有5%到10%的股權。
這些公司包括美國運通(17.9%)、蘋果(5.4%)、美國銀行(9.5%)、
可口可樂(9.4%)、富國銀行(9.8%)。
到2018年底,伯克希爾這部分投資組合的市值接近1730億美元。

第三片果林是伯克希爾跟其他人共享控制權的公司。
這些公司包括卡夫亨氏、德克薩斯電力傳輸公司等。

第四片果林是伯克希爾持有的流動性非常高的資產。
包括1120億美元的國債和其他現金等價物,以及200億美元的固定收益資產。
巴菲特承諾,公司會永遠持有至少200億美元的現金等價物,以防範極端風險。
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將永遠是一個金融堡壘。
在管理的過程中,我會犯一些代價高昂的錯誤,也會錯過很多機會。
有時,隨著投資者逃離股市,我們的股票會暴跌。但我絕不會冒現金短缺的風險。”

當然,公司賬上有這麼多錢,意味著巴菲特必須想辦法找到更好的投資目標。
他在信中的打算是這樣的:
一方面,繼續投資已經擁有的業務,比如增持股票,
另一方面,繼續尋找“大象級”的收購。
他開玩笑說,即便自己和老搭檔芒格已經分別88歲和95歲,
這種前景也會讓他們心跳加快,
“僅僅是寫到可能會有一筆大買賣,就會使我的脈搏跳得飛快。”

巴菲特也澄清說,購買更多股票並不意味著他看漲股票市場。
他從來都不知道、也不會去預測,下週或明年股市走勢如何。
他只想去尋找,那些價值被低估的有吸引力的資產。
同時,“賣掉任何一家出色的公司都是愚蠢的,
即使出售它不需要繳任何的稅。真正優秀的企業非常難找到。”

第五片果林是伯克希爾持有的一系列保險公司。
這片果林,“自1967年以來一直是推動伯克希爾增長的引擎”。
之所以稱這些保險公司是引擎,是因為它們能為公司提供“浮存資金”。 
“浮存資金”指的是,保險公司先收保費,
然後可能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支付賠償或返還給客戶,
這就讓一大筆錢可以長時間停留在公司賬上。這部分資金是零成本的。

伯克希爾通過將這五片果林、五類資產,整合成一個實體,來實現價值最大化。
 “在伯克希爾,整體效益遠大於各部分之和。”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部分,伯克希爾公司如何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通常而言,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借債和發股,也就是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
伯克希爾的方法要更多一些。
伯克希爾是上市公司,當然會發股,但是,它很少借債。
這個做法其實不是市場通行的做法。

巴菲特有自己的理由。
他認為,“在罕見且不可預測的時間週期內”,
通俗而言就是遇到黑天鵝事件時,信貸市場會消失,
這時候,債務就會在財務上變得很致命。
因為大部分公司都是用短期債務來進行長期投資。
信貸市場突然關閉,會造成公司的流動性危機。也就是說,你突然有一筆錢到期要還,
雖然你的資產值很多錢,但是你沒有現金了,市場上也沒人願意再藉給你現金。
這時候你就束手無策。巴菲特說:“理性的人不會為了他們沒有和不需要的東西去冒險。”

伯克希爾的致勝秘訣是前面介紹過的浮存資金。
 “我們多年來一直因為持有和使用他人的錢而獲得收益。”

另一個資金來源是,遞延所得稅。
對於伯克希爾這麼大體量的公司,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推遲繳納所得稅,這相當於使用一筆無息貸款。


最後我們來看下這封信傳達的第三部分內容。巴菲特稱之為搭乘“美國順風車”。
是的,股神再一次表達了自己對美國的看好。
1942年3月11日,11歲的巴菲特開始做公司投資。他用114.75美元,買了一家公司的優先股。
他算了一筆賬,如果這筆錢投資在沒有佣金的標普500指數基金,所有股息都進行再投資,
那麼到2019年1月31日,他的投資將增加到606811美元。相當於投資1美元可以賺5288美元。

過去77年,美國的國債增加了大約400倍。
如果你看這個數字,你可能會很恐慌,然
後,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不受通脹影響,你可能選擇去購買黃金。
如果在1942年,這100多塊用來買黃金,那現在會怎麼樣呢?
當年買的3.25盎司黃金,會漲到大約4200美元。
巴菲特說:“這種神奇的金屬無法與美國人的勇氣相比。”

從1942年以來,美國經歷了7位共和黨總統和7位民主黨總統。
期間有各種各樣的壞消息:惡性通貨膨脹、充滿爭議而且代價昂貴的戰爭、
總統因醜聞辭職、房價暴跌、金融危機等等。但是,美國仍然取得了這麼大的經濟成就。
巴菲特說,伯克希爾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美國順風”的產物。
任何成功的企業或者個人,如果膽敢吹噓,
自己“單槍匹馬就完成了這一切”,就不僅僅是傲慢可以形容的了。
他們應該去看一下諾曼底“整齊排列的白色十字架”,
看一下有多少人為美國經濟做出了犧牲。

最後,巴菲特還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看法。 
“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國家有著光明的前途。關於這一點,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如果所有的國家繁榮,美國將更加繁榮,也將更加安全。
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我們希望在海外大舉投資。”
同時,“在未來的77年裡,我們的主要收益幾乎肯定將來自美國順風”。

以上就是股神巴菲特2019致股東信中的主要內容。
巴菲特用五片果林的說法,拆解了伯克希爾這個龐然大物,
並且闡述了自己對美國經濟未來的看法。希望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內容改寫自:《重磅發布!股神巴菲特2019年致股東公開信(全譯文)》


-------------------------------------
摘要:
巴菲特承諾,公司會永遠持有至少200億美元的現金等價物,以防範極端風險。
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將永遠是一個金融堡壘。
在管理的過程中,我會犯一些代價高昂的錯誤,也會錯過很多機會。
有時,隨著投資者逃離股市,我們的股票會暴跌。但我絕不會冒現金短缺的風險。”

○巴菲特說,購買更多股票並不意味著他看漲股票市場。
他從來都不知道、也不會去預測,下週或明年股市走勢如何。
他只想去尋找,那些價值被低估的有吸引力的資產。
同時,“賣掉任何一家出色的公司都是愚蠢的,
即使出售它不需要繳任何的稅。真正優秀的企業非常難找到。”

○大部分公司都是用短期債務來進行長期投資。
信貸市場突然關閉,會造成公司的流動性危機。也就是說,你突然有一筆錢到期要還,
雖然你的資產值很多錢,但是你沒有現金了,市場上也沒人願意再藉給你現金。
這時候你就束手無策。巴菲特說:“理性的人不會為了他們沒有和不需要的東西去冒險。”

2019/02/24

❤內參-如何與討厭的同事相處?

出處:如何與討厭的同事相處?


一個關於職場的真相是,你永遠無法喜歡上所有的同事。
有些同事身上常常有一些令你反感的小毛病,
比如在辦公室講話很大聲,或者在會議室裡抽煙等等。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和市場營銷教授阿特·馬克曼(Art Markman),
在《快公司》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三個應對的方法。

第一,找回自己的控制權。
這些事情之所以讓你如此煩惱,一個重要原因是你感覺自己無法逃避。
馬克曼指出,心理學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控制點”這個概念上。
 “內部控制點”意味著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外部控制點”意味著你感覺自己受到周圍環境的擺佈。

打個比方,人們在堵車時常常會心情不好,
因為周遭環境讓他們無法前往想去的地方,只能緩慢地順著車流前行。
同樣的,同事身上那些讓你反感的因素也是你無法改變的事情,
所以你會感覺自己被困住了。

想要找回控制權,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提醒自己,只要你需要,你隨時可以起身然後出去走走。
通過不斷提醒自己,你會意識到自己對工作、生活是有控制權的,而不是無法脫身。
找回控制權的另一個方法是給自己不喜歡的同事起暱稱,
但是這個暱稱要專注於他們身上的優點。
這樣,當你在公司看到他們的時候,
你的第一個想法是積極的事情,而不是心情煩悶或者恐懼。

第二,改變你的動機焦點(motivational focus)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多利·希金斯(Tory Higgins)對人類激勵系統的研究指出,
有些人把潛在的積極結果作為自己的動力,而另一些人會把注意力放在潛在的消極影響上。
造成這種差異的是人們的性格不同。
如果你是更容易關注消極因素的人,
那麼你要注意,同事的缺點常常會在你的意識中進一步放大,讓你難以忍受。
如果你們是同一個團隊的成員,你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取得的成果上,
並且最大限度減少自己對負面結果的關注。
或者你可以努力找到一些對你有意義的積極目標,這樣能幫你減少對沮喪因素的關注。


第三,關注自己的狀態。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旦意識到其他人身上那些令人不悅的毛病,
自己就會刻意避免出現類似的行為。
比如,一個同事的高跟鞋走路聲特別響,那麼你可能就不會這麼做。

但是,沒有人的生活習慣是無可挑剔的。如果身邊同事的很多習慣讓你難以忍受,
那麼也許你身上也有讓其他人反感的品質。

當你感到身邊的同事讓你難以忍受的時候,可以轉換一下思維,
提醒自己思考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上。



------------------------------------
摘要:
1. 找回自己的控制權
 這些事情之所以讓你如此煩惱,一個重要原因是你感覺自己無法逃避。
 想要找回控制權,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提醒自己,只要你需要,你隨時可以起身然後出去走走。
 通過不斷提醒自己,你會意識到自己對工作、生活是有控制權的,而不是無法脫身。

 找回控制權的另一個方法是給自己不喜歡的同事起暱稱,
 但是這個暱稱要專注於他們身上的優點。
 這樣,當你在公司看到他們的時候,
 你的第一個想法是積極的事情,而不是心情煩悶或者恐懼。
2. 改變你的動機焦點(motivational focus)
 如果你是更容易關注消極因素的人,
 那麼你要注意,同事的缺點常常會在你的意識中進一步放大,讓你難以忍受。
 如果你們是同一個團隊的成員,你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取得的成果上,
 並且最大限度減少自己對負面結果的關注。
 或者你可以努力找到一些對你有意義的積極目標,這樣能幫你減少對沮喪因素的關注。
3. 關注自己的狀態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旦意識到其他人身上那些令人不悅的毛病,
 自己就會刻意避免出現類似的行為。
 當你感到身邊的同事讓你難以忍受的時候,可以轉換一下思維,
 提醒自己思考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上。

2019/02/22

❤內參-數字極簡主義:怎樣平衡科技與生活

出處:數字極簡主義:怎樣平衡科技與生活


研究表明,人們70%的幸福來自於人際關係,
也就是你和家人、朋友、同事或者鄰居的關係。
但是,如今很多人卻花了很多時間在手機上面,沉溺於虛擬的社交網絡。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認為,
雖然科技不是邪惡的,但如果一個人總上網,就會錯過現實中讓生活變得美好的事情。
因此,人們應該平衡科技和生活。

他還為此寫了一本書,名叫《數字極簡主義:在嘈雜的世界中選擇專注的生活》
(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36氪翻譯了紐波特的一篇訪談,他在訪談里分享了自己對於數字極簡主義的看法。

首先,你不需要真的“戒掉手機”,
而是可以從價值觀開始,確保技術是為自己服務的,不被技術綁架。
就好像錘子是一種工具,但你不會一有空就去拿著錘子。
你用錘子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手機也是如此。
你要問問自己,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然後再決定如何讓科技產品融入你的生活來服務這些的目標。
其次,你可以不帶手機進行一次長時間的散步,
這樣你可以在什麼也不聽、什麼也不讀的情況下,獨自思考。
紐波特建議,我們要多做主動思考和反思,因此一定要有與自己的思想獨自相處的時間。

第三,你需要安排一些高質量的休閒活動。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
別人做的事情比你做的更有意思、更有價值,
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而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優先順序。
很多人都把刷手機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你必須做一些事情來填補不使用社交網絡之後空下來的時間,
而且這些事情必須比刷手機更讓你興奮。

第四,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制定很棒的集體活動計劃。
數字極簡主義者對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投入更多。
也許他們不會對朋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的照片發表評論,
但是他們會主動請朋友一起吃飯,會給朋友打電話,這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因此,如果可以的話,你需要盡量不進行數字化社交,
和你的朋友一起,多安排一些高質量的集體活動。



----------------------------
摘要:
雖然科技不是邪惡的,但如果一個人總上網,就會錯過現實中讓生活變得美好的事情。
因此,人們應該平衡科技和生活。
1. 你不需要真的“戒掉手機”,而是可以從價值觀開始,
 確保技術是為自己服務的,不被技術綁架。

 就好像錘子是一種工具,但你不會一有空就去拿著錘子。
 你用錘子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手機也是如此。
 你要問問自己,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然後再決定如何讓科技產品融入你的生活來服務這些的目標。
2. 你可以不帶手機進行一次長時間的散步,
 這樣你可以在什麼也不聽、什麼也不讀的情況下,獨自思考。

 我們要多做主動思考和反思,因此一定要有與自己的思想獨自相處的時間。
3. 你需要安排一些高質量的休閒活動。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別人做的事情比你做的更有意思、更有價值,
 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而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優先順序。
 很多人都把刷手機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你必須做一些事情來填補不使用社交網絡之後空下來的時間,
 而且這些事情必須比刷手機更讓你興奮。
4. 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制定很棒的集體活動計劃。
 數字極簡主義者對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投入更多。
 也許他們不會對朋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的照片發表評論,
 但是他們會主動請朋友一起吃飯,會給朋友打電話,這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因此,如果可以的話,你需要盡量不進行數字化社交,
 和你的朋友一起,多安排一些高質量的集體活動。

2019/02/21

❤內參-人際交往:深度溝通的7個技巧

出處:人際交往:深度溝通的7個技巧


人際交往中一個常見的苦惱是,和他人的聊天只能停留在日常寒暄,難以深入下去。
《公司》(Inc)雜誌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七個幫你和他人深度溝通的技巧。

第一,多提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問題意味著對方必須給出複雜的回答,而不是簡單的“是”或“否”。
因此,這會讓他們展示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開放式問題也可以確保你能進一步了解對方。

第二,展示自己的脆弱性。
這不是說讓你向對方示弱,而是試著去袒露自己真實的一面,比如自己的煩惱和難過。
這個時候,你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信息,他們也可以放下偽裝,像你一樣真誠。
他們會意識到,你已經準備好和他們在更親密的層面上進行互動。
而且,當他們了解你沒有惡意的時候,通常會放鬆警惕並給出更積極的回應。

第三,保持專注。
如果你在談話中分心,你的聽眾會感到自己不被尊重,這會讓他們停止交流並保持戒備。
在談話中保持專注,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分享更多想法。

第四,使用同理心傾聽。
當對方和你傾訴時,如果你表示你很理解或者有類似的經歷,
這會讓他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並且更願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故事。

第五,善用過去的回憶。
如果你在溝通中提起對方過去告訴過你的事,
這說明你之前已經把對方說的話放在了心上,這有助於你們建立信任。

第六,積極傾聽對方。
在其他人講話時,很多人都會急於在對方說完之前想好自己的回應,而不是認真傾聽。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想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不想給出聽起來很蠢的​​回應。
但是,積極傾聽一方面可以保證說話者能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還可以同步彼此的消息,防止彼此之間產生誤解。

第七,找到一個溝通的好時機。
如果你的朋友或者伴侶處於沮喪或者疲憊的狀態,他們很難集中精力和你聊天。
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給出你不喜歡的回應,甚至主動終止交流。



--------------------------------------
摘要:
1. 多提開放式問題
 會讓他們展示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開放式問題也可以確保你能進一步了解對方。
2. 展示自己的脆弱性
 這不是說讓你向對方示弱,而是試著去袒露自己真實的一面,比如自己的煩惱和難過。
 這個時候,你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信息,他們也可以放下偽裝,像你一樣真誠。
 他們會意識到,你已經準備好和他們在更親密的層面上進行互動。
 而且,當他們了解你沒有惡意的時候,通常會放鬆警惕並給出更積極的回應。
3. 保持專注
 如果你在談話中分心,你的聽眾會感到自己不被尊重,這會讓他們停止交流並保持戒備。
 在談話中保持專注,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分享更多想法。
4. 使用同理心傾聽
 當對方和你傾訴時,如果你表示你很理解或者有類似的經歷,
 這會讓他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並且更願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故事。
5. 善用過去的回憶
 如果你在溝通中提起對方過去告訴過你的事,
 這說明你之前已經把對方說的話放在了心上,這有助於你們建立信任。
6. 積極傾聽對方
 積極傾聽一方面可以保證說話者能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還可以同步彼此的消息,防止彼此之間產生誤解。
7. 找到一個溝通的好時機
 如果你的朋友或者伴侶處於沮喪或者疲憊的狀態,他們很難集中精力和你聊天。

2019/02/20

❤內參-聰明人需要克服的5個缺點

出處:聰明人需要克服的5個缺點

在生活和職場中,聰明人有時也會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
原因可能是他們被自以為聰明的心態所害。愛麗絲·博耶斯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
也是《健康思想工具箱》(The Healthy Mind Toolkit)
和《焦慮工具箱》(The Anxiety Toolkit)這兩本書的作者。
她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分析了聰明人容易出現的5個缺點,並給出了解決建議。

第一,聰明的人有時會過於注重智力,同時又忽略了其它技能,比如建立人際關係。
有些人因為自己智力高,就把成功看成理所當然的事,認為其他技能都不重要。
他們可能覺得秘書必須對人友善,但高管就沒這個必要。
於是,他們不會花時間培養和人友善相處的技能。
然而,在職場中,想要取得成功,只有智力作為強項還不夠,
還得了解自己的弱項,比如克服人際交往技能上的弱點。
博耶斯建議,
你不必改造自己的個性,但需要採取一些建設性的態度,
比如在閒暇時間學會職場交際的方法。

第二,聰明的人不一定擅長團隊合作。
一個能迅速掌握概念、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很難和一個需要花更長時間處理信息、掌握概念的人共事。
聰明的人,特別是有完美主義特性的人,有時候很難把工作委託給別人,
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能把任務做得更好,而不管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
研究人員提醒,即便你再聰明,也必須清楚:多樣化的思想對團隊是有好處的。
第三,聰明人的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智力掛鉤。
文章說,這種現像不但會讓聰明人失去韌性,
還會讓他們迴避某些狀況,比如跟更熟練或更聰明的人共事、遭到批評、冒險失敗等。
凡是讓聰明人覺得自己不聰明的狀況,都會讓他們覺得受到了威脅。
對於這點,
正確做法是讓自己身邊都是聰明人,
你越習慣讓比你聰明的人批評你,你就越容易接受批評和建議。

第四,聰明人很容易感到無聊。
他們很容易厭倦重複性的工作,更喜歡持續地學習新事物。
但現實中,有些成功源自於創造力,
有些則是因為人們反复的實踐讓他們當上了某個領域的專家。
所以,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試著以大局為重。
有時忍受一點點無聊,可以幫你取得最終的勝利。
比如可以每週花五個小時,從事某個單調但又賺錢的事情。

第五,聰明人有時會把深入思考和反思當成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
面對問題時,即便存在一些現成的解決方法,
聰明人還是習慣去反复琢磨、研究策略。
專家提醒,思考過度也會變成一種不健康的執念。
有時行動比思考還要有效,與其事先進行詳盡研究,不如讓自己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學習。



----------------------------------
摘要:
1. 聰明的人有時會過於注重智力,同時又忽略了其它技能,比如建立人際關係
 你不必改造自己的個性,但需要採取一些建設性的態度,
 比如在閒暇時間學會職場交際的方法。
2. 聰明的人不一定擅長團隊合作
 聰明的人,特別是有完美主義特性的人,有時候很難把工作委託給別人,
 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能把任務做得更好,而不管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
 研究人員提醒,即便你再聰明,也必須清楚:多樣化的思想對團隊是有好處的。
3. 聰明人的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智力掛鉤
 正確做法是讓自己身邊都是聰明人,
 你越習慣讓比你聰明的人批評你,你就越容易接受批評和建議。
4. 聰明人很容易感到無聊
 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試著以大局為重。
 有時忍受一點點無聊,可以幫你取得最終的勝利。
 比如可以每週花五個小時,從事某個單調但又賺錢的事情。
5. 聰明人有時會把深入思考和反思當成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
 專家提醒,思考過度也會變成一種不健康的執念。
 有時行動比思考還要有效,
 與其事先進行詳盡研究,不如讓自己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學習。

2019/02/19

❤內參-3個節省開支的建議

出處:3個節省開支的建議


行為經濟學家溫蒂•羅莎(Wendy de la Rosa)
在杜克大學創辦了一個實驗室(Common Cents Labs),
使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改善他們的財務狀況。
基於這幾年的研究發現,她在Ted沙龍演講中分享了3個能夠切實節省開支的建議。

第一,從最頻繁的小型開支著手。
溫蒂和她的團隊做了一項調查,想了解人們對自己的哪些消費行為最後悔。
結果出乎她的意料,排在第一位的是外出就餐。這裡買一杯咖啡,那裡買一個麵包,
每一次消費金額都很小,但是一個月累積下來,在食品上的開支往往大的嚇人。

溫蒂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天她查看自己的打車軟件賬單嚇了一跳,
一個月在打車上花了超過2000美元,比房租還多。溫蒂發誓,自己以後一定要少打車。結
果第二個月,她發現自己在打車軟件上還是花了2000美元。

溫蒂開始自我反思,並且做出了兩個改變。
首先,她取消了信用卡和打車軟件之間的關聯,
把軟件和一張只有300美元的借記卡相關聯。
如果她需要打更多的車,就不得不向卡里轉更多錢或者換另一張卡。
行為心理學上的研究讓我們知道,每次點擊和每個障礙都會削弱我們的行為動力。

然後,她給自己設置了一個限制。
溫蒂表示,人不是機器,我們不會在腦子里安裝一個實時電子表格,
將自己正在花費的東西加起來,再把金額與我們想要花費的金額進行比較。
但是,我們的大腦非常擅長專注於更簡單的數字,比如計算我們做了多少件事。
所以,溫蒂限制自己,每週只使用3次打車軟件,給自己設置一個固定的配額。

溫蒂建議,
你可以查看下過去幾個月的開支,找出自己最後悔的消費行為,
然後使用這兩個方法給自己的消費行為製造障礙。
比如,如果你想要減少網購次數,你可以從網站和瀏覽器中刪除自己的付款信息和地址,
這樣每次購買時都必須重新輸入付款信息和地址。


第二,讓未來的自己幫著儲蓄。
這個方法聽起來很奇怪,溫蒂解釋,人
類會站在兩種不同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一個是現在的自己,一個是未來的自己。
我們往往會對未來的自己持樂觀態度,認為未來的自己會成功,
會更多地給父母打電話,為了退休生活存錢。

溫蒂和團隊通過研究發現,如果詢問人們現在和未來的儲蓄態度,
人們往往對未來比較樂觀,願意存更多錢。
打個比方,
在發工資前和發工資後詢問人們願意儲蓄多少工資。
發工資前,人們會說願意存27%,但是等工資拿到手,人們的回答往往會變成17%左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溫蒂解釋,這是因為前者是在代表未來的自己回答問題,
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未來的自己願意省下更多的錢。
基於這項調查結果,溫蒂建議,
我們可以使用類似的應用程序,讓人們可以提前做出儲蓄決定。
當你代表未來的自己進行儲蓄承諾的時候,這筆錢未來會直接轉入你的儲蓄賬戶中。


第三,利用轉折點增加自己的儲蓄動力。 
2017年,溫蒂團隊進行了一項針對老年人共享住房的研究,
在電視上播放了兩個不同的廣告。這些廣告針對的是64歲的同一群體。
第一個小組看到的廣告說:
“你越來越老了,你準備退休嗎?共享住房計劃可以為你提供幫助。”
對於第二組,廣告語會更加具體:
“你現在64歲,馬上就要65歲了,你為退休準備好了嗎?共享住房計劃可以為你提供幫助。”
結果,第二組的點擊率和註冊率遠遠高於第一組。

溫蒂解釋,在心理學中,
這種現像被稱作“新的開始效應”(fresh start effect)。
無論是新年還是新季度的開始,我們都會更有改變自我的願望。
溫蒂建議,
我們可以在日程表上設置這樣的轉折點,
比如生日後的第二天,讓它在生活中發揮類似的作用。
我們可以找到自己最想完成的一件理財事務,
比如開設退休儲蓄賬戶或者合併信用卡債務,然後預約在轉折點的那一天完成它。



----------------------------------
摘要:
1. 從最頻繁的小型開支著手
 你可以查看下過去幾個月的開支,找出自己最後悔的消費行為,
 然後使用這兩個方法給自己的消費行為製造障礙。
 比如,如果你想要減少網購次數,你可以從網站和瀏覽器中刪除自己的付款信息和地址,
 這樣每次購買時都必須重新輸入付款信息和地址。
2. 讓未來的自己幫著儲蓄
 在發工資前和發工資後詢問人們願意儲蓄多少工資。
 發工資前,人們會說願意存27%,但是等工資拿到手,人們的回答往往會變成17%左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溫蒂解釋,這是因為前者是在代表未來的自己回答問題,
 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未來的自己願意省下更多的錢。
 我們可以使用類似的應用程序,讓人們可以提前做出儲蓄決定。
 當你代表未來的自己進行儲蓄承諾的時候,這筆錢未來會直接轉入你的儲蓄賬戶中。
3. 利用轉折點增加自己的儲蓄動力
 無論是新年還是新季度的開始,我們都會更有改變自我的願望。
 我們可以在日程表上設置這樣的轉折點,
 比如生日後的第二天,讓它在生活中發揮類似的作用。
 我們可以找到自己最想完成的一件理財事務,
 比如開設退休儲蓄賬戶或者合併信用卡債務,然後預約在轉折點的那一天完成它。

2019/02/17

❤內參-提升寫作能力的三個建議

出處:提升寫作能力的三個建議


很多人知道寫作很重要,但是不清楚怎樣進行訓練。
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在《寫作全技術》這本書裡,
探討了關於寫作的三個常見的關鍵問題,
分別是:應該寫什麼,怎麼理清文章思路,平時又該怎麼訓練。
齋藤孝同時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
微信公眾號“warfalcon”推薦了這本書。

很多人在開始寫文章時不知道該怎麼落筆,
齋藤孝建議,我們可以以自己身邊發生的事為契機,讓文章有“新發現”和“新視角”。
因為歸根結底,寫文章的動機就是交流,是一個人想向另一個人傳達他的想法。
當你發現了一件自己之前沒注意到的東西,就會想和別人分享。
在這種情緒的驅動下,你才會想寫文章。
而且,從這個契機出發,還能讓文章有很強的可讀性。
比如,你看見一幅漂亮的畫,非常感動。你就會想把這種感動傳遞給朋友。
但是光跟朋友說“我看到了一幅很漂亮的畫”,或是給朋友拍張照片,肯定還不夠。
你還會想把這幅畫為什麼好的理由寫給朋友看。
這樣,文章中天然就帶了能讓你感動的要素。你要做的,只是把這種感動傳達給別人。
那該怎麼把感動傳遞出去呢?換句話說,怎麼讓別人讀懂自己的文章呢?
齋藤孝說,這就要有寫“高透明度”文章的能力。
他說,寫文章必須在開頭的兩三行裡,用最簡潔的文字寫出最關鍵的要點。
避免寫了半天,別人卻不知道你要寫的重點是什麼的情況。
然後再理清整個事情的時間順序,明確事實關係,
比如,誰在哪裡做了什麼,過程怎麼樣,結果又怎麼樣。
齋藤孝提醒,寫文章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事實和感想混在一起,做判斷一定要有判斷理由。

齋藤孝本人畢業於東京大學的法學部,
建議我們讀一讀法官寫的判決書。
在判決書上,法官會把事實、判斷,還有判斷的理由全都區分開。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就條理清晰,非常清爽。
現在我們知道了寫文章該怎麼落筆、怎麼理清思路了,
那平時該怎麼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呢?
齋藤孝提出,要先掌握寫10頁稿紙,也就是4000字的寫作能力。為什麼是10頁稿紙呢?
他說,如果把說話比作走路,那寫作就是奔跑。
一個人就算沒受過什麼訓練,也能走很長的距離。
但跑步就不一樣了,讓一個不常跑步的人突然跑10公里,他肯定受不了。
但是練過長跑的人都知道,完成10公里這個訓練目標不太難。
只要慢慢增加距離,適應力強的人幾週就能跑下來。
就算慢一點兒,半年內也能達到。
寫文章也是一樣,稿紙一般是400字一頁,一頁就相當於1公里。
如果只寫3頁,那不用訓練你也能寫完。
但要是想寫滿10頁,就需要不斷訓練自己構建文章框架的能力。
因此,只有篇幅一點點增加,你才能做到。



------------------------------
摘要:
我們可以以自己身邊發生的事為契機,讓文章有“新發現”和“新視角”。
因為歸根結底,寫文章的動機就是交流,是一個人想向另一個人傳達他的想法。
當你發現了一件自己之前沒注意到的東西,就會想和別人分享。
在這種情緒的驅動下,你才會想寫文章。

比如,你看見一幅漂亮的畫,非常感動。你就會想把這種感動傳遞給朋友。
但是光跟朋友說“我看到了一幅很漂亮的畫”,或是給朋友拍張照片,肯定還不夠。
你還會想把這幅畫為什麼好的理由寫給朋友看。
這樣,文章中天然就帶了能讓你感動的要素。你要做的,只是把這種感動傳達給別人。

那該怎麼把感動傳遞出去呢?
寫文章必須在開頭的兩三行裡,用最簡潔的文字寫出最關鍵的要點。

避免寫了半天,別人卻不知道你要寫的重點是什麼的情況。
然後再理清整個事情的時間順序,明確事實關係,
比如,誰在哪裡做了什麼,過程怎麼樣,結果又怎麼樣。
寫文章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事實和感想混在一起,做判斷一定要有判斷理由。
建議讀一讀法官寫的判決書。
在判決書上,法官會把事實、判斷,還有判斷的理由全都區分開。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就條理清晰,非常清爽。

那平時該怎麼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呢?
要先掌握寫10頁稿紙,也就是4000字的寫作能力。
為什麼是10頁稿紙呢?
他說,如果把說話比作走路,那寫作就是奔跑。
一個人就算沒受過什麼訓練,也能走很長的距離。
但跑步就不一樣了,讓一個不常跑步的人突然跑10公里,他肯定受不了。
寫滿10頁,就需要不斷訓練自己構建文章框架的能力。
因此,只有篇幅一點點增加,你才能做到。

2019/02/16

❤內參-善意的謊言未必能一直維繫情感關係

出處:善意的謊言未必能一直維繫情感關係


很多人都對自己的伴侶保守過秘密,或者說過一些善意的謊言。
比如,對方理了一個很難看的髮型時,
善意的謊言可以化解分歧,讓你們的關係更容易相處。
心理學家認為,一些善意的謊言可能會維繫情感關係,
但從長遠來看,以誠相待是最佳相處策略。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分析了這一觀點。

牛津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魯賓·丹巴爾認為,
一些善意的謊言對增進伴侶之間的關係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丹巴爾針對伴侶間的善意謊言做了一些調查,
結果發現,有些“愛情謊言”是為了讓對方不受傷害,
還有些伴侶會為了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對另一半說真話。
比如,一位女士總是告訴她男朋友她不知道怎麼切洋蔥,
事實是她會切,只不過覺得男朋友切的更好而已。

這些所謂的“謊言”看上去都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如果有人真有一些“難以啟齒”的秘密不想讓另一半知道,應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說,在兩性關係中,
如果你長期保守秘密不讓伴侶知道,可能會對你的身心有不好的影響。
這些秘密包括向對方隱瞞自己的真實收入,或者有“婚外情的念頭”等等。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說,美國印第安納聖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麗在研究中發現,
那些長期保守秘密的伴侶,更有可能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
比如愧疚、焦慮以及羞恥感,甚至患上憂鬱症。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另一項研究也表明,
如果能夠向對方傾訴你內心深處的秘密,最終可以讓你提升自信心,
並且改善你的心態,但前提是,對方聽了你的秘密之後不會大發雷霆。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從長期來看,伴侶之間最好的相處策略是以誠相待。
如果碰到對方真理了個難看的髮型,你也不必實話實說,只要點頭微笑就行了。



-----------------------------
摘要:
一些善意的謊言可能會維繫情感關係,
但從長遠來看,以誠相待是最佳相處策略。


那些長期保守秘密的伴侶,更有可能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
比如愧疚、焦慮以及羞恥感,甚至患上憂鬱症。
如果能夠向對方傾訴你內心深處的秘密,最終可以讓你提升自信心,
並且改善你的心態,但前提是,對方聽了你的秘密之後不會大發雷霆。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從長期來看,伴侶之間最好的相處策略是以誠相待。
如果碰到對方真理了個難看的髮型,你也不必實話實說,只要點頭微笑就行了。

內參-怎樣更好地兼顧工作與生活

出處:怎樣更好地兼顧工作與生活


很多人認為,想要在工作上有所建樹,捨棄個人生活是無法避免的。
真是這樣嗎?近20年來,非營利組織ThirdPath 研究所一直在研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問題,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並且給出了3個建議,可以幫你更好地兼顧工作與生活。


第一,在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與團隊合作。
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說,要盡可能提高自己工作的靈活性,嘗試遠程辦公,
充分利用彈性時間處理各類較為瑣碎的工作,比如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處理電話會議。

當然,這也要求領導者給員工一定的靈活度,允許員工採用彈性的工作方式,
著重關注他們的成績,而非他們的上下班時間。
大量的研究案例表明,這種方式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損失,
還會提升員工的士氣和工作效率,為組織帶來更好的成果。

第二,與家人共同制定計劃。
這是維持工作生活平衡的關鍵。文章建議,
要定期與家庭成員深入交流,在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礎上,
共同制定計劃,並且盡可能遵循計劃。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
就是你和你的家人,對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存在共識,
比如你們都認為工作與家庭同等重要。

第三,轉變思維方式。
很多人認為,兼顧工作與生活,是一種過於理想、根本無法達到的境界。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看到其他領導者也在過度工作,
而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能看到的行為榜樣來判斷可能性的。
所以,文章給出了一個很直接的建議,
我們或許應該少看一點關於CEO瘋狂工作的文章,尋找其他的行為榜樣。
比如,YouTube CEO蘇珊·伍吉西奇(Susan Wojcicki)即使運營著這樣一家大型企業,
仍然可以每天6點鐘在家裡跟孩子一起吃晚飯。
文章建議,多看這樣的例子,有助於我們轉變思維方式。
在轉變思維的基礎上,才能在平衡工作與生活方面做出更積極的嘗試。



---------------------------
摘要:
1. 在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與團隊合作
 要求領導者給員工一定的靈活度,允許員工採用彈性的工作方式,
 著重關注他們的成績,而非他們的上下班時間。
2. 與家人共同制定計劃
 這是維持工作生活平衡的關鍵。
 要定期與家庭成員深入交流,在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礎上,
 共同制定計劃,並且盡可能遵循計劃。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
 就是你和你的家人,對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存在共識,
 比如你們都認為工作與家庭同等重要。
3. 轉變思維方式
 比如,YouTube CEO蘇珊·伍吉西奇(Susan Wojcicki)即使運營著這樣一家大型企業,
 仍然可以每天6點鐘在家裡跟孩子一起吃晚飯。
 多看這樣的例子,有助於我們轉變思維方式。
 在轉變思維的基礎上,才能在平衡工作與生活方面做出更積極的嘗試。

2019/02/15

❤內參-蓋伊·川崎:喬布斯教給我的六件事

出處:蓋伊·川崎:喬布斯教給我的六件事


蓋伊·川崎是矽谷的一名投資人和暢銷書作家。
不過,他的另一個身份很多人會更感興趣:川崎曾經擔任過蘋果公司的首席宣傳官,
是蘋果公司的早期員工和喬布斯的朋友。
川崎在《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主題是,他在喬布斯身上學到的六件事。

第一,人們不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
如果你真的去問用戶,他們想要什麼。
得到的回答,無非是希望現有產品更好、更快、更便宜。
就像亨利·福特那句著名的話說的:人們只會說自己想要一架更快的馬車。
川崎曾參與蘋果麥金塔電腦項目,在當時,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
蘋果消費者想要的是更好、更快、更便宜的蘋果二代電腦,不會有人說自己想要麥金塔。
但是,“真正成功的企業家能創造出人們沒有明確表達出需求的產品”。

第二,專家沒辦法告訴你要做什麼。
專家擅長的是,告訴你現在出了什麼問題。但是,專家不會告訴你要怎麼去解決問題。
而且,專家跟消費者一樣,也不知道人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第三,不要僅僅只是改善現有狀況,而要在新的層面展開行動。
 “改善現有狀況當然有回報,不過真正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在於你進入新的層面,
創建新的趨勢。”
這一點用喬布斯自己的話說,就是要“自我吞噬”。
比如,蘋果的iPhone其實是吞噬了蘋果的iPod業務;
而蘋果的iPad,也在吞噬蘋果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業務。

第四,設計很重要。
 “單純的性能優良已經不夠了。
你的產品或服務,現在需要用一種優雅而令人愉悅的方式來完成它們的使命。”
喬布斯本人忠實地踐行了這一點。

第五,價值和價格不是一回事。
不要關注價格,而應該把心思放在提供價值上。
不過,更關注價值的蘋果,產品價格一般都要高一些。
也許,值得注意的是川崎指出的另一點,價格更高的產品,
“降低了培訓成本,產生了更好的效果”。
價格高成為一道過濾器,吸引來的都是真正認同產品價值的用戶。
喬布斯慣於在發布會上說,
“還有另一件事”,然後發布一件重要產品。川崎借用了這個習慣。

他給出了第六個建議。 “史蒂夫·喬布斯告訴我,有些事情需要先相信才能實現
懷疑論者總是認為眼見為實。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企業家,就必須相信你的理念。
這就是為什麼史蒂夫·喬布斯改變了世界,而大多數人都在等待世界改變。”


------------------------------------
摘要:
1. 人們不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
 就像亨利·福特那句著名的話說的:人們只會說自己想要一架更快的馬車。
2. 專家沒辦法告訴你要做什麼
 專家擅長的是,告訴你現在出了什麼問題。但是,專家不會告訴你要怎麼去解決問題。
 而且,專家跟消費者一樣,也不知道人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3. 不要僅僅只是改善現有狀況,而要在新的層面展開行動
 這一點用喬布斯自己的話說,就是要“自我吞噬”。

 比如,蘋果的iPhone其實是吞噬了蘋果的iPod業務;
 而蘋果的iPad,也在吞噬蘋果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業務。
4. 價值和價格不是一回事
 不要關注價格,而應該把心思放在提供價值上。
5. 有些事情需要先相信才能實現。
 懷疑論者總是認為眼見為實。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企業家,就必須相信你的理念。
 這就是為什麼史蒂夫·喬布斯改變了世界,而大多數人都在等待世界改變。”

❤內參-給內向者的社交建議

出處:給內向者的社交建議


“社交更像種田,而非打獵”,這是凱倫·維克爾(Karen Wickre)在自己的新書
《如何在工作中建立人際網絡:一個內向者的社交指南》中引用的一句話。
在她看來,打獵是一種具有交易色彩的活動,
而種田是周期性、持續進行的活動,這與人們建立人際關係的本質一樣。

維克爾曾是推特的編輯總監。在“沃頓知識在線”的電台節目中,
她談到了內向者的社交優勢,並給內向者提出了一些社交建議。

維克爾通過觀察發現,內向者通常擁有三個特質。
第一,他們是優秀的傾聽者。
大多數內向的人,不願意第一個開口,
因為他們想先了解對方的看法,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他們能觀察到談話對象的行為和風格。
這是建立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技能,它能夠讓你判斷出對方的個性,
比如,對方是否開放、友好、坦誠,或者對方是不是緊張、焦慮。

第三,他們有好奇心。
內向者會對別人產生好奇,會去思考“人們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

對於好奇心,維克爾有自己的理解。
她認為,有好奇心還意味著,不管別人說什麼,你都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比如,有人問你是否願意見見他的朋友,諮詢一個問題,這時你只要說“好”就行了。
你們不一定立刻就要見面,但一定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在社交中,經常有人會扮演中間人的角色,把人們聯繫在一起,解決一個問題。
維克爾建議,內向者可以試著成為“把答案串聯起來”的介紹人。
她經常會對人說:“我不是你應該找的人,我不了解那些知識。
但我可以給你介紹一個人,他知道的比我多。” 
這樣,你的人際關係就可以變成一個持續的鏈條。

內向者怎樣和剛認識的人建立進一步的聯繫呢?
維克爾說,
你可以在對方有空的時候,說說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你感興趣的是什麼,以及你想向他諮詢什麼問題。
如果你求助於對方,但對方沒有回复,你也可以試著再聯繫一次,並補充一句,
“如果你覺得幫不了我,或者你覺得另外有人能幫我,請幫我介紹一下”,
不要把所有社交壓力都放在一個人身上。



--------------------------------
摘要:
內向者通常擁有三個特質。
1. 他們是優秀的傾聽者

 大多數內向的人,不願意第一個開口,
 因為他們想先了解對方的看法,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2. 他們能觀察到談話對象的行為和風格
 這是建立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技能,它能夠讓你判斷出對方的個性,
 比如,對方是否開放、友好、坦誠,或者對方是不是緊張、焦慮。
3. 他們有好奇心
 內向者會對別人產生好奇,會去思考“人們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
 有好奇心還意味著,不管別人說什麼,你都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比如,有人問你是否願意見見他的朋友,諮詢一個問題,這時你只要說“好”就行了。
 你們不一定立刻就要見面,但一定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內向者怎樣和剛認識的人建立進一步的聯繫呢?
你可以在對方有空的時候,說說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你感興趣的是什麼,以及你想向他諮詢什麼問題。
如果你求助於對方,但對方沒有回复,你也可以試著再聯繫一次,並補充一句,
“如果你覺得幫不了我,或者你覺得另外有人能幫我,請幫我介紹一下”,
不要把所有社交壓力都放在一個人身上。

2019/02/14

❤內參-什麼樣的說話方式能在約會中建立好感

出處:什麼樣的說話方式能在約會中建立好感


線下約會“見光死”是全世界的單身男女都會遇到的問題。
怎樣才能在談話中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呢?
在《人人都在說謊:赤裸裸的數據真相》這本書裡,
前谷歌數據科學家賽思·斯蒂芬斯-達維多維茨介紹了一項相關研究。
斯坦福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選擇了數百位異性速配約會者,
在他們約會時進行了錄音,然後通過這些人使用的詞彙以及說話方式,
來推測到底什麼樣的表達會讓雙方彼此有好感。

首先,我們看看男女是怎樣表達好感的。
男性有一種很明顯的方式,就是對女性說的話做出積極的回應。
還有一種方式比較隱晦,那就是男性在說話時會把聲音大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如果男性在約會時語調“故作深沉”,有可能表示他對約會的女性感興趣。
而對於女性來說,科學家發現,
她們會通過更溫柔地講話和採取更簡短的輪流談話等方式,來表達對男性的興趣。

其次,科學家還從詞彙上對男女的興趣進行了分析。
當女性使用類似“大概”“我猜”這樣模棱兩可的表達時,
她們很可能不太喜歡正在約會的男性。
女性對男性不感興趣的另一個表現是,她們會對某個話題不做正面回答。
而研究表明,當女人談論自己、經常說“我”這個詞的時候,
說明她跟眼前的男性相處得比較舒服。
男女雙方怎樣讓對方對自己感興趣呢?
數據告訴我們,男性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增加女性喜歡自己的概率。
比如,女性比較喜歡聽從她們意見的男性。
如果男性能對女性說的話題積極回應,一直談論對方的話題,女性就容易對其產生好感。
此外,女性也比較喜歡有同理心的男性。
如果一名男性說“那太棒了”或“那簡直太酷了”,他更有可能獲得女性的青睞。
同樣,如果這名男性使用“那肯定很難”或“你一定很傷心”這樣的句子,效果也很好。

而在女性如何贏得男性好感這方面,
數據表明,談話能發揮的作用很小,女性的外貌是最重要的因素。
就算是這樣,女性仍然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通過一直談論自己來增加男性喜歡自己的概率。

最後,研究還告訴我們,如果約會中不斷有人提問,男女雙方都不太可能對對方有好感。
或許有人認為提問表示了對對方感興趣,但在第一次約會中不成立。
因為第一次約會,大多數提問都是因為無話可說,
比如,“你有哪些愛好”“你有沒有兄弟姐妹”,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聊不下去時才會出現的。



-------------------------------------
摘要:
1. 男女是怎樣表達好感的。
 男性有一種很明顯的方式,就是對女性說的話做出積極的回應。
 還有一種方式比較隱晦,那就是男性在說話時會把聲音大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如果男性在約會時語調“故作深沉”,有可能表示他對約會的女性感興趣。
 而對於女性來說,
 她們會通過更溫柔地講話和採取更簡短的輪流談話等方式,來表達對男性的興趣。
2. 從詞彙上看男女的興趣
 當女性使用類似“大概”“我猜”這樣模棱兩可的表達時,
 她們很可能不太喜歡正在約會的男性。
 女性對男性不感興趣的另一個表現是,她們會對某個話題不做正面回答。
 而研究表明,當女人談論自己、經常說“我”這個詞的時候,
 說明她跟眼前的男性相處得比較舒服。

3. 男女雙方怎樣讓對方對自己感興趣
 (1)男生如何讓女生感興趣
  女性比較喜歡聽從她們意見的男性。如果男性能對女性說的話題積極回應,
  一直談論對方的話題,女性就容易對其產生好感。
  如果一名男性說“那太棒了”或“那簡直太酷了”,他更有可能獲得女性的青睞。
  同樣,如果這名男性使用“那肯定很難”或“你一定很傷心”這樣的句子,效果也很好。
 (2)女生如何讓男生感興趣
  談話能發揮的作用很小,女性的外貌是最重要的因素。
  就算是這樣,女性仍然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通過一直談論自己來增加男性喜歡自己的概率。
4. 如果約會中不斷有人提問,男女雙方都不太可能對對方有好感。
 比如,“你有哪些愛好”“你有沒有兄弟姐妹”,等等。
 這些問題都是聊不下去時才會出現的。

2019/02/13

❤內參-為什麼剛開始學新東西時的效率最高

出處:為什麼剛開始學新東西時的效率最高


接觸到新知識後的最初20個小時,是人們學習效率最高的時段。
有人把這個研究發現稱為“20小時學習法則”。 BBC中文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這個法則。

在剛開始學習的前20個小時,
大腦對新鮮的刺激反應最強,最容易吸收,學習新知識的速度也最快。
這是由大腦的特點決定的:對於新的刺激,大腦會迅速做出反應,並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

一些專家認為,大部分學習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裡。
過了這個窗口期之後,知識的積累速度就會逐漸減慢。
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同一個刺激開始不斷重複,大腦的反應速度也開始減慢。
此後的學習階段,主要用來形成習慣,完善我們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速度會減慢。

美國學者喬希·考夫曼(Josh Kaufman)是“20小時學習法則”的支持者,
他還寫過一本暢銷書,名叫《最初20小時:如何把握任何事物的學習中最困難的階段》
(The First 20 Hours: Mastering the Toughest Part of Learning Anything)。
考夫曼建議,把新的學習內容分解成容易消化的小塊,
每天用45分鐘專注學習這些小塊知識,這樣學習20小時之後,
也許你不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不過也能運用自如了。

文章還介紹了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學習方法,叫做“5小時法則”。
富蘭克林規定自己,從周一到週五,每天至少要用1個小時來學一樣新的知識或技能。
當他感覺自己對某個課題、事物、技能的了解足夠多了之後,
就開始轉向下一個目標,如此循環往復。
對此,專家們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堅持“5小時法則”,4週就可以掌握一項新技能。



----------------------------
摘要:
在剛開始學習的前20個小時,
大腦對新鮮的刺激反應最強,最容易吸收,學習新知識的速度也最快。
這是由大腦的特點決定的:對於新的刺激,大腦會迅速做出反應,並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
建議:把新的學習內容分解成容易消化的小塊,每天用45分鐘專注學習這些小塊知識,
這樣學習20小時之後,也許你不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不過也能運用自如了。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學習方法,叫做“5小時法則”。
富蘭克林規定自己,從周一到週五,每天至少要用1個小時來學一樣新的知識或技能。

當他感覺自己對某個課題、事物、技能的了解足夠多了之後,
就開始轉向下一個目標,如此循環往復。
對此,專家們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堅持“5小時法則”,4週就可以掌握一項新技能。

2019/02/12

❤內參-給人留下好印象的6個社交細節

出處:給人留下好印象的6個社交細節


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很多人都希望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在心理學家傑克·謝弗(Jack Schafer)和管理學教授馬文·卡林斯(Marvin Karlins)合著
的《像間諜一樣觀察》這本書裡,就介紹了幾個給人留下好印象的社交細節。

第一,觸摸。
這是交友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暫的觸摸,也能對我們的觀念和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陌生人在社交場合偶然遇到時,就算是輕微、短暫的手臂觸碰,
也會帶來積極效果。當然這麼做也要小心,因為觸碰也可能引發對方的負面反應,
包括撤回手臂、躲開、皺眉頭、轉身離開等表現。
這些負面反應表明,對方不想和你做朋友。

第二,模仿對方的行為。
模仿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當你和某人初次見面,
並且希望和對方交朋友時,你要有意識地努力模仿對方的身體語言。
而“不模仿”則是一種敵意信號,
因為“不模仿”會在雙方不同步互動的情況下,引起大腦的注意。
這種敵意信號將觸發某種防禦反應,從而阻礙友好關係的達成。

第三,前傾示好。
人們往往會靠近自己喜歡的人,而對不喜歡的人,人們則會離得遠一點兒。
雙方靠近交談,表示建立了一種積極的關係。

第四,私密耳語。
耳語是一種親密的行為,也是一種積極的友好信號。
當你看到兩人之間發生耳語時,可以肯定他們存在某種密切的個人關係。

第五,重點關注和你意見不同的人。
書裡說,你可以想像自己正在進行公開演講,前排的聽眾一直在點頭,表示贊成你的觀點。
這時候,如果你想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就要多注意那些和你意見不同的人。
你需要靠近批評你的人,真誠地看著他們,並向他們提出個人訴求。
如果他們開始逐漸向前傾,並開始點頭了,說明他們開始接受你的觀點了。
如果你是在進行競選演講,這個方法將會讓你從演講者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選票。


第六,口頭助興。
這是比點頭更進一步的行為,目的是鼓勵說話的人繼續講話。
口頭助興包括“我知道了”“接著說”等“發言確認標籤”,以及“嗯”“哦”等填充詞。
口頭助興能讓對方明白,你不僅在聽,還在以口頭確認的形式證實對方的講話內容。



---------------------------------
摘要:
1. 觸摸
 這是交友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暫的觸摸,也能對我們的觀念和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2. 模仿對方的行為
 模仿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當你和某人初次見面,
 並且希望和對方交朋友時,你要有意識地努力模仿對方的身體語言。
3. 前傾示好
 人們往往會靠近自己喜歡的人,而對不喜歡的人,人們則會離得遠一點兒。
 雙方靠近交談,表示建立了一種積極的關係。
4. 私密耳語
 耳語是一種親密的行為,也是一種積極的友好信號。
 當你看到兩人之間發生耳語時,可以肯定他們存在某種密切的個人關係。
5. 重點關注和你意見不同的人
 你需要靠近批評你的人,真誠地看著他們,並向他們提出個人訴求。
 如果他們開始逐漸向前傾,並開始點頭了,說明他們開始接受你的觀點了。
6. 口頭助興
 這是比點頭更進一步的行為,目的是鼓勵說話的人繼續講話。
 口頭助興包括“我知道了”“接著說”等“發言確認標籤”,以及“嗯”“哦”等填充詞。
 口頭助興能讓對方明白,你不僅在聽,還在以口頭確認的形式證實對方的講話內容。

2019/02/11

❤內參-藥物可以改善人類長期記憶

出處:藥物可以改善人類長期記憶


“記性差”、“愛忘事”似乎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障礙。
最近,日本的兩位科學家表示,他們研發出了一種恢復記憶的藥物。
公眾號“生物探索”編譯了相關內容。

這項研究是由東京大學的由地(Yuji Ikegaya)教授和藤原浩(Hiroshi Nomura)博士
共同領導的。他們通過實驗發現,
一種此前用來治療頭暈的藥物倍他司汀(betahistine),
可能會改善人類的長期記憶。
科學家介紹說,倍他司汀是一種促組胺(pro-histamine)藥物,
它的作用是增加大腦中的組胺水平。什麼是組胺呢?
組胺存在於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它與人類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關。

之前有研究證明,如果抑制體內的組胺發揮作用,
比如有些疾病需要抗組胺治療(antihistamines)法,這可能會損傷人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反過來,如果增加體內的組胺水平,是不是就能增強學習和記憶能力呢?
由地教授就想通過實驗來證明這一點。

他邀請了38名25歲左右的男性和女性,請他們在3天內完成記憶測試。
這些參與者被要求觀看128張熟悉物件的照片,比如拍攝的眼鏡、手錶等。
7天或9天后,研究人員再讓他們看其中已經看過的32張照片,還有32張相似的新照片。
這些受測試者需要回答,有哪些照片是之前見過的。

在第二次看照片前,參與者被分成兩組,
一組服用大劑量的倍他司汀,一組服用普通的安慰劑,也就是一些無效藥。
結果顯示,服用倍他司汀後,記憶力比較差的人,能正確識別出更多圖像。
那些複雜、難記的圖像,也更容易被識別出來。
但是,一些本來記憶力好的人,吃了這種藥後,他們的“長期記憶測試得分”卻降低了。
對那些簡單、容易記的圖,他們也感覺更難回憶了。
也就是說,提高組胺水平,
可以改善一類人的長期記憶測試得分,但在另一類人中卻起著“反作用”。

由地教授解釋說,
記憶是兩個系統的結合,分別是“梯度存儲系統”和“數字提取系統”。
信息會以梯度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但是,我們的神經只有在超過特定閾值時才會被激活。
在這個閾值以下,人們的記憶力都相當於0;
在這個閾值以上,人們才能提取記憶並記住它。
所以,這種藥物(倍他司汀)可以讓人體內的組胺梯度上升到剛好被激活的狀態。
但是,對於那些本來就超過閾值的記憶來說,額外的組胺,會增加太多“噪聲”,
過多的神經信號反而阻礙了“記憶提取”。

科學家強調,這種藥物更適合那些記憶力變差的人或老年人,可以改善他們的長期記憶。
然而,對於一些記憶力正常的人來說,這種藥物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
摘要:
一種此前用來治療頭暈的藥物倍他司汀(betahistine),
可能會改善人類的長期記憶。
倍他司汀是一種促組胺(pro-histamine)藥物,它的作用是增加大腦中的組胺水平。
什麼是組胺呢?組胺存在於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它與人類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關。

記憶是兩個系統的結合,分別是“梯度存儲系統”和“數字提取系統”。
信息會以梯度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但是,我們的神經只有在超過特定閾值時才會被激活。
在這個閾值以下,人們的記憶力都相當於0;
在這個閾值以上,人們才能提取記憶並記住它。
所以,這種藥物(倍他司汀)可以讓人體內的組胺梯度上升到剛好被激活的狀態。
但是,對於那些本來就超過閾值的記憶來說,額外的組胺,會增加太多“噪聲”,
過多的神經信號反而阻礙了“記憶提取”。

這種藥物更適合那些記憶力變差的人或老年人,可以改善他們的長期記憶。
然而,對於一些記憶力正常的人來說,這種藥物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2019/02/10

❤內參-日本沖繩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出處:日本沖繩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日本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
和日本其他地區的人相比,沖繩縣的人活過100歲的可能性要高出40%。
據統計,沖繩每10萬居民中,就有68位百歲老人,是美國同等規模人口的三倍多。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沖繩百歲老人研究”項目(OCS),
並提出沖繩人的健康長壽是多種因素的幸運組合。
這項研究從1975年開始,調查沖繩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
到2016年,他們已經調查了當地1000位百歲老人。
研究人員發現,幾乎三分之二的沖繩老年人直到97歲都能獨立生活,
他們很少有人會患上典型的老年心血管疾病。
和其他地區的老年人相比,沖繩最年長的居民,
他們患上癌症、糖尿病和阿爾茲海默症的概率也要低得多。

文章認為,有幾個因素可以解釋這種不同尋常的長壽現象。

第一,遺傳基因。
由於沖繩群島地理位置偏僻,島上的居民和外界交流少,可能擁有一些獨特的遺傳特徵。
初步的研究表明,這些遺傳特徵中,可能包括一種叫做APOE4基因變異的患病率比較低,
這種基因是阿爾茲海默症的致病基因。 
FOXO3基因被稱為長壽基因,它能夠調節細胞的代謝和生長,
沖繩人可能天生就攜帶這種基因的變體。

第二,生活方式。
“沖繩百歲老人研究”項目發現,和其他地區人口相比,沖繩人吸煙的概率很低。
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身體能夠經常得到鍛煉。
沖繩的社區氛圍很緊密,居民在老年階段也能擁有豐富的社交生活,
這減輕了人們在面對挑戰時的身體壓力。

第三,飲食模式。
沖繩人的主食不是大米,而是紅薯。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是10:1,這個比例被稱作“沖繩比例”。

梭倫·比爾特(Samantha Solon-Biet)是悉尼大學研究營養與衰老課題的學者,
她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後發現,
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延長了各種物種的壽命。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飲食方式甚至有減少大腦衰老的跡象。
比爾特還發現,其他長壽人群也表現出類似的飲食模式。
巧合的是,比爾特發現的最佳比例也是10份碳水化合物與1份蛋白質,和“沖繩比例”一樣。

這種飲食模式到底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學者們尚不清楚。
不過,這種飲食模式適合所有人嗎?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營養生物學家瑞恩(Karen Ryan)表示,
低蛋白質飲食能夠促進細胞的修復和維護,
“氨基酸的稀缺會促使細胞重複利用舊的成分,而不是合成新的蛋白質。 ”
因此,對於65歲以下的人來說,降低蛋白質攝入量會有減輕身體傷害的作用,
但65歲之後,人們又可能會因為增加蛋白質攝入量而受益,
“對人體來說的最佳營養方式,會在一生中有變化”。

另外,沖繩居民還會吃大量的綠色和黃色蔬菜,比如苦瓜和各種豆製品。
相比之下,豬肉、魚類和其他肉類只佔他們日常飲食總體的一小部分。
這個飲食模式中,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抗氧化劑。
同時,這些食物熱量也很低。

第四,限制攝入的食物熱量。
研究發現,在沖繩還沒有快餐行業的時候,
沖繩人的平均攝入熱量,比成人的推薦攝入量要少11%。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有一些醫生和科學家認為,
不斷限制人體攝入的熱量,不僅有利於減重,還會帶來許多其他益處,包括減緩衰老速度。
為什麼限制食物熱量會給人體帶來好處呢?
一種可能是,限制熱量會改變細胞的能量信號,
於是,身體沒有停留在生長和繁殖層面,
會投入更多資源用於保存和維護自身,比如用來修復DNA。
而且,限制熱量,也會減少新陳代謝的有毒副產物,
在體內引起的“氧化應激反應”對細胞的損傷。
氧化應激反應被認為是導致衰老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沖繩人長壽秘訣: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有關? 》
見於:BBC英倫網



-------------------------------------------
摘要:
1. 遺傳基因
2. 生活方式

 “沖繩百歲老人研究”項目發現,和其他地區人口相比,沖繩人吸煙的概率很低。
 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身體能夠經常得到鍛煉。
 沖繩的社區氛圍很緊密,居民在老年階段也能擁有豐富的社交生活,
 這減輕了人們在面對挑戰時的身體壓力。
3. 飲食模式
 沖繩人的主食不是大米,而是紅薯。
 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是10:1,這個比例被稱作“沖繩比例”。
 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延長了各種物種的壽命。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飲食方式甚至有減少大腦衰老的跡象。
 巧合的是,其他長壽人群也表現出類似的飲食模式,
 最佳比例也是10份碳水化合物與1份蛋白質,和“沖繩比例”一樣。
 這種飲食模式到底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學者們尚不清楚。
 但是,低蛋白質飲食能夠促進細胞的修復和維護,
 “氨基酸的稀缺會促使細胞重複利用舊的成分,而不是合成新的蛋白質。 ”
 因此,對於65歲以下的人來說,降低蛋白質攝入量會有減輕身體傷害的作用,
 但65歲之後,人們又可能會因為增加蛋白質攝入量而受益,
 “對人體來說的最佳營養方式,會在一生中有變化”。
 另外,沖繩居民還會吃大量的綠色和黃色蔬菜,比如苦瓜和各種豆製品。
 相比之下,豬肉、魚類和其他肉類只佔他們日常飲食總體的一小部分。
 這個飲食模式中,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抗氧化劑。
 同時,這些食物熱量也很低。
4. 限制攝入的食物熱量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有一些醫生和科學家認為,
 不斷限制人體攝入的熱量,不僅有利於減重,
 還會帶來許多其他益處,包括減緩衰老速度。
 為什麼限制食物熱量會給人體帶來好處呢?
 一種可能是,限制熱量會改變細胞的能量信號,
 於是,身體沒有停留在生長和繁殖層面,
 會投入更多資源用於保存和維護自身,比如用來修復DNA。
 而且,限制熱量,也會減少新陳代謝的有毒副產物,
 在體內引起的“氧化應激反應”對細胞的損傷。
 氧化應激反應被認為是導致衰老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9/02/09

❤內參-抉擇-像“幫別人做決定”那樣為自己做決定

出處:像“幫別人做決定”那樣為自己做決定


為別人的問題想出最好的解決方法,會比解決自己的問題更容易,
這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的商學院教授艾文·博曼的觀點。
艾文·博曼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自己參與的幾項研究。
這幾項研究想知道,人們為自己或他人做決定的時候,
過程中搜索的資訊會更多還是更少?此外,人們是否會因為做決定的對像不同,
而改變評估資訊的方式?微信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編譯了文章內容。

艾文·博曼與其他合作者一共進行了八項研究,參與者超過一千人。
研究人員會給這些參與者提供了一些場景,
比如找工作或者約會,然後人們根據相關資料為自己或者別人做選擇。

結果表明,
當人們給自己做選擇時,比較看重細節,研究人員稱之為“謹慎心態”。
這種心態會讓人保守、深思熟慮,避免風險。
而且,持有這種心態的人,不會去探索和蒐集大量選項,每次只考慮很少的選項。
而當人們給別人做選擇的時候,會檢視各種不同的選項。
他們會更大膽,採取“冒險心態”,在做選擇之前蒐集更多的資料。
之前也有研究表明,
當人們為其他人的問題進行腦力激盪時,不會受到過多的限制,從而產生很多新的想法。

文章說,這個研究結果給我們帶來了幾個啟發。
首先,這說明每個人都需要有個直言不諱的朋友,
可以幫我們根據更好的證據來觀察和行動。

其次,我們在看自己的問題時,要刻意拉開距離。
在這種心態下,我們就可以當自己的顧問。
甚至還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效的做法,
那就是在考慮重要決定時,用第二人稱來稱呼自己,就好像是你在對別人說話一樣。
還有一種拉開距離的技巧,
就是假裝你要做的是有關別人的決定,並且你要用那個人的觀點來看待這件事。
比如,你可以用名人的觀點,假設是喬布斯要做這樣一個決定,他會怎麼做。
想像別人會怎樣處理你的問題,你就有可能無意中幫助了自己。



---------------------------
摘要:
當人們給自己做選擇時,比較看重細節,研究人員稱之為“謹慎心態”。
這種心態會讓人保守、深思熟慮,避免風險。
而且,持有這種心態的人,不會去探索和蒐集大量選項,每次只考慮很少的選項。
當人們給別人做選擇的時候,會檢視各種不同的選項。
他們會更大膽,採取“冒險心態”,在做選擇之前蒐集更多的資料。
之前也有研究表明,
當人們為其他人的問題進行腦力激盪時,不會受到過多的限制,從而產生很多新的想法。

這個研究結果給我們帶來了幾個啟發。
1. 這說明每個人都需要有個直言不諱的朋友,
 可以幫我們根據更好的證據來觀察和行動。

2. 我們在看自己的問題時,要刻意拉開距離。
 在這種心態下,我們就可以當自己的顧問。甚至還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效的做法,
 那就是在考慮重要決定時,用第二人稱來稱呼自己,就好像是你在對別人說話一樣。
 還有一種拉開距離的技巧,就是假裝你要做的是有關別人的決定,
 並且你要用那個人的觀點來看待這件事。
 比如,你可以用名人的觀點,假設是喬布斯要做這樣一個決定,他會怎麼做。

2019/02/08

❤內參-“晃著睡”睡得更好,還有利於記憶力

出處:“晃著睡”睡得更好,還有利於記憶力


在哄嬰兒睡覺時,人們通常會用搖籃或把它們放到臂彎裡輕輕搖擺,
這種節律似乎能讓寶寶們更快地安靜、入眠。如今,這種猜測得到了科學證實。 
1月24日,《現代生物》(Current Biology)科學期刊發表文章,
證實了輕度搖擺,有助於改善年輕人的睡眠,而且還能在睡眠期間鞏固他們的記憶。
公眾號生物探索編譯了文章內容。

這項實驗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生物科學家勞倫斯-拜爾(Laurence Bayer)主導。
此前,他和團隊已經證實了,在45分鐘的午睡期間,輕微的持續搖擺,
比如0.25赫茲,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地入睡並且睡得更好。
這次,他們想證明,搖擺對於夜間睡眠以及相關的腦電波,有直接的影響。
拜爾招募了18位沒有睡眠障礙的年輕人,讓他們在實驗室睡了3晚。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第一晚,目的是讓這些年輕人習慣在實驗室睡覺;
第二晚,讓他們睡在輕輕搖擺的床上,這些床被設置為0.25 赫茲的橫向運動;
第三晚,讓他們睡在固定的不搖擺的床上。

最後數據顯示,參與者們在搖擺的床上睡得更快。
而且,一旦睡著了,他們進入非快速眼球運動睡眠(NREM),
也就是平穩的深度睡眠的時間更長,睡得更深,醒來的次數更少。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測試了搖晃入睡對記憶的影響。他們會讓參與者在入睡前記憶單詞,
結果發現,在搖晃中睡覺的參與者,醒來後單詞測試完成地更好。

拜爾解釋說,
有節律的持續搖擺,會引發睡眠時的一個特定的大腦波動(brain oscillations)。
這種波動,能幫助同步丘腦-皮質網絡中的神經活動,
而這種神經活動能明顯的幫助睡眠,並能鞏固記憶。
總之,這項研究證明了“搖擺確實影響睡眠”,
並為開發治療失眠、情緒障礙、和記憶障礙等疾病的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
《現代生物》(Current Biology)科學期刊發表文章,
證實了輕度搖擺,有助於改善年輕人的睡眠,而且還能在睡眠期間鞏固他們的記憶。
有節律的持續搖擺,會引發睡眠時的一個特定的大腦波動(brain oscillations)。
這種波動,能幫助同步丘腦-皮質網絡中的神經活動,
而這種神經活動能明顯的幫助睡眠,並能鞏固記憶。

❤內參-把感受說出來能幫我們平息情緒

出處:新研究:把感受說出來能幫我們平息情緒


過去的心理學理論認為,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感受大聲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會強化我們的情緒。
最近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情況剛好相反,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做法會減少我們情緒的強烈程度。

心理學家把用文字表達情緒的方式稱作“給情緒上標籤(affect labelling)”。
這項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超過10億條推文。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人們在推文中有著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
觀察標籤情緒的行為如何影響人們情緒狀態。研究人員表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做完”我覺得自己如何“的陳述後,情緒強度會迅速下降。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定義了42000多條表達積極情緒的英文推文,
比如“我感到快樂”或“我覺得很棒”;
然後他們定義了67000多條表達負面情緒的英文推文,
比如“我感到悲傷”或者“我覺得很可怕”。
接下來,他們使用算法分析在這些推文前後12個小時內寫的任何推文中表達出的情緒狀態,
是相對積極的,還是相對消極的。

研究人員發現,在給情緒上標籤之後,
積極和消極情緒都開始顯著增加,然後迅速平靜下來。
平均而言,積極的情緒體驗持續時間比負面情緒要長。
在性別比較中,研究人員認為,
標籤情緒的鎮靜能力對女性更有效,尤其在平復消極情緒上。

研究人員承認,這項研究的方法存在缺點,
比如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情緒表達可能未必真實地反應他們的情緒狀態,
研究結果也可能因其他語言或文化而異。
未來對於標籤情緒行為的研究,
可能會集中探討,為什麼把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會導致這些感受被抑制。



---------------------------------------
摘要: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做法會減少我們情緒的強烈程度。
在給情緒上標籤之後,積極和消極情緒都開始顯著增加,然後迅速平靜下來。
平均而言,積極的情緒體驗持續時間比負面情緒要長。
在性別比較中,標籤情緒的鎮靜能力對女性更有效,尤其在平復消極情緒上。

2019/02/07

❤內參-如何訓練孩子的提問能力

出處:如何訓練孩子的提問能力


傑西卡·塔拉馬斯(Jessica Talamas)博士是DNA領域的專家。
她曾經參與過有史以來最大的國際科學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
目前她在蘇州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任教學總監。
這個機構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在亞洲地區最大的合作項目。
傑西卡在接受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採訪時,談了她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看法。

傑西卡最希望學生掌握的能力是,“對周圍的世界好奇,善於提問”。
不過她也表示,讓中國學生提問是她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在她看來,中國學生不喜歡提問,是因為缺少相關的訓練,
“他們總是被訓練去傾聽和接受,而在我的課堂上,我教他們的正好相反。”

傑西卡會通過下面三個方面來訓練學生的提問能力。
第一,課程內容的設置要和學生緊密相關,要讓學生聽了之後感到興奮。
有了興趣之後,就算學生不大聲說出來,也會在心裡默默問自己。

第二,減少學生提問的壓力。
有的學生在全班面前提問會不好意思,那就試著把學生分組,
先在小組裡提問,這樣提問的壓力就會小一些。

第三,要有討論和反饋的空間。
比如,小組討論兩分鐘之後,每個小組都要向老師問一個問題,
然後全班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展開討論。



-------------------------------------
摘要:
學生應當掌握的能力是,“對周圍的世界好奇,善於提問”。

通過下面三個方面來訓練學生的提問能力。
1. 課程內容的設置要和學生緊密相關,要讓學生聽了之後感到興奮。
2. 減少學生提問的壓力。

 有的學生在全班面前提問會不好意思,那就試著把學生分組,
 先在小組裡提問,這樣提問的壓力就會小一些。
3. 要有討論和反饋的空間。
 比如,小組討論兩分鐘之後,每個小組都要向老師問一個問題,
 然後全班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展開討論。

❤內參-抉擇-日常生活中怎樣制訂決策預算?

出處:日常生活中怎樣制訂決策預算?


我們都清楚做時間預算和金錢預算的重要性。
科技企業家戴夫·阿斯普雷(Dave Asprey)在TED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他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為決策制訂預算,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決策。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決策疲勞”,當你做出的決定越多,你的判斷就越差。
這就是超市把糖果櫃放在收銀台前的原因,當你做完各種購物決策準備結賬的時候,
你可能會產生決策疲勞,然後不假思索地買下一根棒棒糖。

阿斯普雷採訪過沃頓商學院教授斯圖爾特·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研究了很多成功人士的生活,
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清楚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弗里德曼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花時間檢視自己的生活,
這讓我們在各種瑣碎決策上白白耗費了自己的精力。
想要為自己制訂決策預算,阿斯普雷提出了4個簡單可實操的步驟。

首先,跟踪記錄自己一周內的所有決策。
當你發現自己在做決策時,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這個決策是否重要?
第二,有沒有辦法避免做出這個決策,能不能忽略它,或者把它固定化?

一周後,選擇你經常做出的兩項決策,然後試著簡化它們。
 “穿衣決策”是高績效者傾向於精簡的決策,
就像史蒂夫·喬布斯每天穿黑色高領毛衣和新百倫運動鞋一樣,
當你每天都穿著同樣服裝的某個版本時,你永遠不必擔心穿什麼。
如果你想嘗試這種方法,請打開衣櫃,
把你覺得最具兼容性、可以每天穿的幾件衣服放在前面。
如果這個方法適合你,那麼下一步是削減服裝數量。
當然,你仍然可以為社交活動和其他場合留下一些特別的服裝和配飾。

最後,參照前面所說的方法,你可以比對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其他高頻決策。
比如說一日三餐,你可以找到五六份自己喜歡的食譜,為晚餐創建一系列菜單。
這樣,你就可以省下購買食材和考慮晚餐菜單的決策。
如果你厭倦了一份食譜,就把它換成新的。

這些決策看起來或許微不足道,
但是累積起來能為你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後你就可以將時間用在更重要的事情。



------------------------------
摘要:
1. 跟踪記錄自己一周內的所有決策。
 當你發現自己在做決策時,思考兩個問題:
 (1)這個決策是否重要?
 (2)有沒有辦法避免做出這個決策,能不能忽略它,或者把它固定化?
2. 一周後,選擇你經常做出的兩項決策,然後試著簡化它們。
 “穿衣決策”是高績效者傾向於精簡的決策,
 就像史蒂夫·喬布斯每天穿黑色高領毛衣和新百倫運動鞋一樣,
 當你每天都穿著同樣服裝的某個版本時,你永遠不必擔心穿什麼。
3. 參照前面所說的方法,你可以比對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其他高頻決策。
 比如說一日三餐,你可以找到五六份自己喜歡的食譜,為晚餐創建一系列菜單。
 這樣,你就可以省下購買食材和考慮晚餐菜單的決策。
 如果你厭倦了一份食譜,就把它換成新的。

2019/02/06

❤內參-《衛報》觀察:人們為什麼喜歡格言?

出處:《衛報》觀察:人們為什麼喜歡格言?


在今天的社交媒體上,大量格言越來越頻繁地被轉發,
比如,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
或者,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一些早已去世的格言作家也變得更加廣為人知,
新的格言書籍依然受到出版商和讀者的歡迎。人們為什麼會那麼喜歡格言,
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文化需求好像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英國作家兼媒體人薩姆·利思(Sam Leith)在《衛報》發表文章,
分析了什麼是格言文體,以及格言體流行的原因。

利思介紹說,格言並不是英語世界的一個顯著傳統,但它在文學創作領域的流行經久不衰。
人們像需要一種真理和智慧的引導一樣,喜歡閱讀格言。
就像英國詩人奧登(WH Auden)說過,“格言必須讓讀者相信,
它要嘛是普遍真理,要嘛起碼是對一個階層的所有成員來說都是對的,
(它)跟某一個讀者確信的東西無關。”

也有評論家說,格言有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品質,彷彿你是個局外人,
或者讓人覺得,如果你不同意這種說法的話,你就是個榆木腦袋”。

比如,一位英國作家(葉海亞·拉巴比迪Yahia Lababidi)剛出版的格言集
《史詩的失敗:靠冥想為生》(Where Epics Fail: Meditations to Live By)中,
就有大量類似這樣的格言,“我們沒有選擇自己的工作,我們只不過是對此表示同意”,
“現實是一朵綻出一千瓣花瓣的玫瑰”等等。

那麼,格言到底是什麼?它和諺語(proverb)、警句(epigram)等有什麼區別?
利思說,
格言是一種很難下定義的文學形式。
和諺語比較來看,諺語往往凝聚了一種實用智慧,
比如說“及時縫一針能省九針”,表示及時行事,事半功倍;
而格言戳中的往往是普遍真理。 《企鵝版文學術語與文學理論詞典》的解釋是,
“格言是對真理或教條的簡潔陳述,是一種精闢的概括。形式可以幽默詼諧,也可能不是。”

不過,利思強調,簡潔性只是格言的一部分。
格言真正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人們默認格言所說的都是事實。
所以,格言也會有一種傲慢的特點,格言作家會覺得自己和讀者不是平等的關係,
就像他們從高處拋下幾絲真理,讀者們要么接受,要么扭頭離開。
但是,格言表達的內容,又需要是能引人思考的,
它需要包含一些哲理、智慧甚至悖論的元素。
就像哲學家蘇珊-桑塔格曾說過的,“格言是一種貴族思考的標誌。”
換句話說,格言陳述的是普遍事實,能說出格言的人,
基本都有一定的權威,而格言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是矛盾或者幽默的。

關於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格言,利思還分析說,
格言是一種帶有詩意的文學形式,它可以歸入哲學甚至神學的範疇,更加引人深思。
很多哲學家、詩人、甚至藝術家,都創作過大量格言。
像尼采、叔本華、帕斯卡、奧斯卡·王爾德、還有中國的孔子。

以尼采為例,劍橋大學的哲學家、格言書編輯邁克爾·坦納(Michael Tanner)就指出,
尼采的格言錄中既有大量只有一兩行字的短小的巧言妙語,
比如“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最終還是會因為自己的自我貶低而得到自尊”;
也有一兩頁長度的迷你文章。
在坦納看來,
格言主要有兩種類別,一種是“戛然而止,結束整個話題”,
另一種則會“打開你的思路”,引發進一步思考。
而格言的基本範式應該在於,它“會讓你面露一絲苦笑,同時內心感到震顫。
格言的主題是人性,它剝離了表面的幻覺。它不一定甘甜悅耳,但傾向於引人深究”。

不過,利思最後總結說,也許格言的文體特點,
像簡潔、充滿智慧、引人共鳴等,比較適合社交媒體環境的傳播氣質。
但是,利思也發起了一個開放式的討論,
提醒我們也要思考,在網絡時代讀了那麼多格言,我們的生活真得變得更有智慧了嗎?


本期內容參考:A rose with a thousand petals' … what makes an aphorism – 
and is this a golden age?”
作者:Sam Leith
來源:衛報
格言的黃金時代:遍布網絡與日曆的格言讓我們更有智慧了嗎?



--------------------------------
摘要:
格言到底是什麼?它和諺語(proverb)、警句(epigram)等有什麼區別?
格言是一種很難下定義的文學形式。
和諺語比較來看,諺語往往凝聚了一種實用智慧,
比如說“及時縫一針能省九針”,表示及時行事,事半功倍;
而格言戳中的往往是普遍真理。 《企鵝版文學術語與文學理論詞典》的解釋是,
“格言是對真理或教條的簡潔陳述,是一種精闢的概括。形式可以幽默詼諧,也可能不是。”

格言主要有兩種類別,一種是“戛然而止,結束整個話題”,
另一種則會“打開你的思路”,引發進一步思考。
而格言的基本範式應該在於,它“會讓你面露一絲苦笑,同時內心感到震顫。
格言的主題是人性,它剝離了表面的幻覺。它不一定甘甜悅耳,但傾向於引人深究”。
在網絡時代讀了那麼多格言,我們的生活真得變得更有智慧了嗎?

2019/02/05

❤內參-4個幫你拍出好照片的技巧

出處:4個幫你拍出好照片的技巧


攝影師亨利·霍倫斯坦(Henry Horenstein),
也是羅德島設計學院的教授,他在新書《拍一張更好的照片》(Make Better Pictures)中,
分享了4個實用的攝影技巧。 artnet網站摘錄了書中部分內容。

第一,抬高鏡頭。
如果有物體遮擋、妨礙到你的拍攝時,
可以抬高鏡頭,比如使用三腳架或者站到更高的位置,同時,要特別注意拿穩相機。

第二,透過玻璃。
給商店櫥窗或水族箱拍照時,玻璃上的反光,經常會影響我們的拍攝。
霍倫斯坦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將鏡頭前部平放在玻璃上,
這樣就不會產生反光,而且也有助於穩定相機。不過你也必須接受構圖上的限制。

第三,如何在光線昏暗的場合拍照。
霍倫斯坦給出了4個建議:
1.盡可能接近你的拍攝對象,比如,慢慢靠近舞台或表演區域、拍攝照片。 
2.最低限度地變焦,也就是說,盡量不要改變鏡頭的焦距,縮放會導致圖像噪點過大。 
3.只有在靠近拍攝對象時才使用閃光燈,大多數閃光燈都不能在遠距離下使用。 
4.降低自動曝光補償。
通常,音樂會舞台的燈光部分會很亮,
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將相機的自動曝光補償比例設置為-1或-2左右。

第四,區分拍攝背景。
拍照時,如果背景太滿會弱化你的拍攝主體;
如果拍攝主體的顏色與背景過於相似,就會混在一起,無法突出重心。
霍倫斯坦建議,
如果拍攝對象穿著深色衣物,可以對著淺色牆壁拍照,或者淺色衣物對著深色背景。



---------------------------------------
摘要:
1. 抬高鏡頭
 如果有物體遮擋、妨礙到你的拍攝時,
 可以抬高鏡頭,比如使用三腳架或者站到更高的位置,同時,要特別注意拿穩相機。
2. 透過玻璃
 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將鏡頭前部平放在玻璃上,
 這樣就不會產生反光,而且也有助於穩定相機。不過你也必須接受構圖上的限制。
3. 如何在光線昏暗的場合拍照
 (1)盡可能接近你的拍攝對象,比如,慢慢靠近舞台或表演區域、拍攝照片。
 (2)最低限度地變焦,也就是說,盡量不要改變鏡頭的焦距,縮放會導致圖像噪點過大。
 (3)只有在靠近拍攝對象時才使用閃光燈,大多數閃光燈都不能在遠距離下使用。
 (4)降低自動曝光補償。
4. 區分拍攝背景
 如果拍攝對象穿著深色衣物,可以對著淺色牆壁拍照,或者淺色衣物對著深色背景。

❤內參-哈佛大學建議:新年目標的12步推進指南

出處:哈佛大學建議:新年目標的12步推進指南


很多人在年初都會制定新年目標,但年底時卻不一定都能實現,或者在中途就早早放棄了。
為了幫助那些想要更好地實現新年規劃的人,哈佛大學的專家最近給出了一個12步指南,
每個月一步,讓目標分期完成。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怎麼把12個月分成12步來推進新年計劃的實現。

一月份,是計劃年度目標的時候。
比如,今年,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待在什麼樣的地方?
你必須考慮你所處的大環境,想清楚你要開始去做的事,
和不要做的事,以及有哪些外部因素會阻止你達到這些目標。
如果你在一年的最初,不去想清楚這些,
那麼在真正面對目標時,你可能會缺乏必要的行動力和意志力。

二月份,目標已經有了,該設計具體計劃了。
制定一個合適的策略,能幫你最終實現目標。
比如,更多地專注於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把目標分解成有效可行的行動。
就像很多人會在年初下決心,要找一份理想的新工作。
那麼,為了便於管理並實現這個目標,你可以製定一個時間表,
比如,每週發兩份簡歷,或每月參加一次社交活動。總
之,通過慶祝一個個小的勝利,把努力的過程變得和最終目標一樣有意義。

三月份,探索什麼會點燃你的激情。
如果你的目標是跑馬拉松,可能會發現對每次小胜利的獎勵是最大的鼓勵。
比如,當你能跑15公里時,可以給自己預約一個按摩。
總之,面對目標,不斷地調整戰略,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激勵方式,不要害怕創新。

四月份,嘗試公佈你的目標。
當我們對親人、朋友公開自己的一些目標和計劃時,
實際上是冒著一種失敗的風險,因為要拿自己的名譽和自尊冒險。
但我們尋求的是一種來自親人朋友的友好的監督。
而且,你可能會意外地收穫很多鼓勵和支持。

五月份,遇到問題,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是一項能改變我們行為的很有效的訓練。
嘗試去列出一些能促進自我反思的問題,每天用這些問題來追踪自己的目標進度。
讓每個問題都用一句“我有沒有盡最大努力……”
作為開頭,這句話,能極大地調動一個人的責任感和介入感。

六月份,中期測評,判斷自己是堅持初心繼續下去,還是調整目標。
這時候,一年過去一半了,
如果你發現目標並沒能按照最初的計劃進行,那麼是時候重新考慮你的策略了。
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看看你定下的決心,是不是真的對你有價值。
然後做出決定,要么繼續堅持,要么調整期望,做出一點妥協,把目標變得更合理。

七月份,尋找同類,相互感染。
來自他人的支持,對實現目標也很有幫助。
有時候,同類的成功更能激勵我們思考:“如果他們能做到,我也能!”
所以,找一個和你目標一致的組織或團體,比如學語言的小組、參與公共事務的慈善機構。
或者在工作環境中,邀請幾個同事在午餐時分享各自的工作心得。
這些或許都能給你一些積極的啟發,因為,奮鬥是有傳染性的。

八月份,補充精力,戰略性地分配能量。
無論是個人目標還是職業目標,都需要足夠的能量才能完成。
學會從做小事開始,改變消耗能量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理桌上的雜物,從手機上卸載無意義的應用程序。
因為,無論是在生活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減少混亂,都意味著能讓精力更集中。
而且,人的能量儲備是一種有限資源,要“戰略性地分配能量”。
比如,確定什麼時候你的效率最高,就盡量用這段時間來完成你的目標計劃。
比如,你的目標是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早上是你的最佳工作時間,那就多在早上練英語。
同時,還要積極補充能量,保證良好的睡眠。


九月份,腦補一下目標實現的成果。
閉上眼睛,想像你的目標已經實現,
比如:你拿著一塊金牌;你領了一份更豐厚的薪水;或擁有了更健康堅實的體態……。
因為,有研究證明了,我們在大腦中詳細地想像、構建一個結果,需要鏡像神經元的參與。
這種想像對大腦行為的塑造作用,和實際發生的事情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幾乎一樣深刻。
想像過後,再做個心理對比:
想想看你此刻的處境——空空如也的獎杯盒,空空如也的銀行賬戶……
對比你的現狀和你想要成為的樣子,能成為一種動力,激發人們行動起來,向目標推進。

十月份,在別人的故事中尋找鼓舞。
書籍和電影,有時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從身邊人那裡得不到的鼓勵。
所以,當你有些疲憊甚至懈怠時,
可以去尋找那些能引起共鳴的“別人的偉大故事”,來鼓舞自己的信心。
除了書、電影,還有互聯網上各種勵志演講和播客。
偉大的運動員、英雄和企業家們,通常會通過各種渠道分享他們的故事。
如果你在一大早獲得了這種鼓舞,你或許會驚訝原來你一整天能完成那麼多事。

十一月,尋求專業幫助。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另一個神奇的舉動,是尋求幫助。
無論你是遇到一個絆腳石、或因為各種原因想放棄目標,
還是你想更加超越、突破自己,
都可以去拜訪那些完成過類似目標的朋友或專業導師,去尋求他們的幫助。
因為,幾乎所有的雄心壯志,也就是不論你設定哪一類目標,
都能找到和它相應的支持資源。這些來自朋友或導師的經驗,
能在一些關鍵時刻,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十二月份,自我慶賀或自我反思。
年底,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如果目標如期實現了,
你要為自己慶賀、鼓勵,當然還要總結經驗。
如果沒有完全實現目標,這也沒什麼好羞恥的。想想這一年有哪些進展,
又遇到哪些障礙,為來年制定更好的戰略。成功,很少有所謂的最後期限。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
12-step guide to keeping those resolutions
見於:The Harvard Gazette
《來自哈佛大學的建議:年初許下的目標要分期完成》
見於:公眾號哲學園



-------------------------------
摘要:
一月份,是計劃年度目標的時候。
二月份,目標已經有了,該設計具體計劃了。
三月份,探索什麼會點燃你的激情。
四月份,嘗試公佈你的目標。
五月份,遇到問題,自我反省。
六月份,中期測評,判斷自己是堅持初心繼續下去,還是調整目標。
七月份,尋找同類,相互感染。
八月份,補充精力,戰略性地分配能量。
 學會從做小事開始,改變消耗能量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理桌上的雜物,從手機上卸載無意義的應用程序。
 因為,無論是在生活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減少混亂,都意味著能讓精力更集中。
 而且,人的能量儲備是一種有限資源,要“戰略性地分配能量”。
 比如,確定什麼時候你的效率最高,就盡量用這段時間來完成你的目標計劃。
 比如,你的目標是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而早上是你的最佳工作時間,那就多在早上練英語。
 同時,還要積極補充能量,保證良好的睡眠。
九月份,腦補一下目標實現的成果。
十月份,在別人的故事中尋找鼓舞。
十一月,尋求專業幫助。
十二月份,自我慶賀或自我反思。

2019/02/04

❤內參-如何在2019年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出處:如何在2019年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人人都想在新的一年,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紐約時報》風尚版總結了去年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
我們從中為你提煉了出八個建議,在2019年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第一,多問問別人關於他們自己的事情。
文章建議,當你在現實生活中和他人聊天時,
可以多使用這樣一句開場白,“講講你最近的事情吧。”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第二,更少的新聞等於更多的快樂。 
《紐約時報》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如何在特朗普時代過一種“一無所知”的生活》,
引起讀者很大共鳴。
一位美國讀者把“封鎖消息”的概念發揮到極致,
他從2016年美國大選後就完全沒看過新聞。但他表示,
“感覺自己的情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健康”。文章認為,
這種方式也許太過極端,但稍微限制接收的新聞數量,可能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情。

第三,藏起你的手機。
美國的精英家庭,正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遠離各種電子屏幕設備。
這些清醒的家長,很多正是矽谷那些發明出電子設備的人。
所以,我們嘗試向他們學習,抽出時間藏起手機,回到棋類游戲和戶外活動去。

第四,留意你的開支。
《紐約時報》在去年發起過一個FIRE運動,意味著“經濟獨立、早早退休” 。
文章建議,即便你還沒有準備好全面採納這樣的信條,
也可以學著盡量在2019年削減一些開支,對未來的人生規劃總是有幫助的。

第五,警惕所謂的健康專家。
文章建議,不要崇拜虛假的健康偶像。
要警惕那些各種號稱萬能的膳食補充劑,或兜售輔助醫療設備銷售商。
要多關注一些基本的自我護理方法,比如睡眠和鍛煉。

第六,做你自己,穿你喜歡的衣服。
不要受社會對年齡的刻板印象限制,你可以穿任何你喜歡的風格。
就像84歲的美國時尚博主多麗•傑克布森,每天在Instagram用自己的照片給人啟發,
傑克布森表示:“穿衣打扮和年齡相稱沒什麼關係,穿你喜歡的。”

第七,擁抱你的夜貓子傾向。
研究表示,不是只有那些每天早起“早鳥型”人更能成功,
很多夜間工作的深夜工程師,數字遊民也很有創造力。他們能承受更多風險,
甚至可能更聰明。如果你有夜貓子傾向,你可以擁抱這一特質,挖掘自己的更多的潛力。

第八,為自己準備一位心理諮詢師。
任何人都有需要心理疏導的時候。
如果你過往的一些嘗試都失敗了,那在新的一年,
你可以找一個本職就是幫助你不要害怕失敗的人。專業諮詢師給出的建議是:
從長遠來看,每個人身邊都需要一個心理治療師。有時他們能讓你更好地執行前面那七條。



--------------------------------
摘要:
1. 多問問別人關於他們自己的事情
 當你在現實生活中和他人聊天時,可以多使用這樣一句開場白,
 “講講你最近的事情吧。”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2. 更少的新聞等於更多的快樂
 這種方式也許太過極端,但稍微限制接收的新聞數量,可能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情。
3. 藏起你的手機
 美國的精英家庭,正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遠離各種電子屏幕設備。
 這些清醒的家長,很多正是矽谷那些發明出電子設備的人。
 所以,我們嘗試向他們學習,抽出時間藏起手機,回到棋類游戲和戶外活動去。
4. 留意你的開支
 學著盡量在2019年削減一些開支,對未來的人生規劃總是有幫助的。
5. 警惕所謂的健康專家

❤內參-談戀愛會讓人發胖

出處:談戀愛會讓人發胖


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戀愛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但是對於保持身材沒什麼好處。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對15,000名志願者長達十年的調查數據,得出結論:
戀愛使人發胖。 《新科學》雜誌(New Scientist)對此進行了報導。

在研究中,參與者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進行體檢,並回答一系列調查問題,
包括日常運動量、吃快餐和看電視的頻率等等。
結果發現,處在戀愛關係中、且關係融洽的人,平均比單身人士胖了5.8公斤,
而且同居兩年及以上的發福得更嚴重。
研究人員認為,原因主要是:
有了對象之後,人們不再需要保持身材的吸引力,就會開始多吃。
不過單身人士並沒有吃得更健康。
從飲食結構上看,情侶們比單身人士吃了更多的水果蔬菜,
單身人士吃快餐、吸煙、酗酒的比例都更高,不過情侶攝入的總熱量更多。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情侶關係伴隨著配偶義務,聚會和聚餐也更多了。
當與別人一起吃飯時,人們就會多吃些食物,導致能量的攝入增加。
此外,調查還發現婚姻和同居也會鼓勵一些不健康的行為。
休息的時候,情侶們往往會宅在家裡,一起看電視、吃大餐、喝酒等等。
家中有孩子時,情侶還會傾向於吃剩菜和吃零食。這些都是會導致體重增加的行為。
有趣的是,同性情侶的表現要比異性情侶好得多。
研究人員調查了三萬多名同性伴侶後,發現他們即使戀愛了,體重也不會增加多少。



--------------------------------------
摘要:
有了對象之後,人們不再需要保持身材的吸引力,就會開始多吃。

不過單身人士並沒有吃得更健康。
從飲食結構上看,情侶們比單身人士吃了更多的水果蔬菜,
單身人士吃快餐、吸煙、酗酒的比例都更高,不過情侶攝入的總熱量更多。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情侶關係伴隨著配偶義務,聚會和聚餐也更多了。
當與別人一起吃飯時,人們就會多吃些食物,導致能量的攝入增加。

此外,調查還發現婚姻和同居也會鼓勵一些不健康的行為。
休息的時候,情侶們往往會宅在家裡,一起看電視、吃大餐、喝酒等等。
家中有孩子時,情侶還會傾向於吃剩菜和吃零食。這些都是會導致體重增加的行為。

❤內參-如何健康地安排晚間生活?

出處:如何健康地安排晚間生活?


很多人認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注意每天早上的安排。
但是醫學博士斯蒂芬妮•伊斯特曼(Stephanie Estima)在博客平台Medium上發表文章認為,
如何有意識地結束一天也同樣重要。
她提出了幾條在晚間睡前可以安排的活動,幫助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36氪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每天對自己進行反省。
每天晚上,斯蒂芬妮都會回顧一下,
這一天發生了哪三件讓她驚訝的事情,以及當天她學到的一兩樣東西。
斯蒂芬妮認為,這些練習能讓你的神經活動由大腦中控制恐懼的地方更多地
向控制快樂和高興的地方轉移,情緒會改善。

第二,重塑負面體驗。
斯蒂芬妮會想想當天哪一件事她本來可以處理得更好?
如果你跟同事、家人或者朋友相處有挑戰性的遭遇,
但是並沒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表達或者表現的話,
請在腦子裡复盤一下,按照你喜歡的方式去處理一遍。
這個練習是為了幫助你做好準備,以便將來你可以按照最好的方式去行事。

第三,做好明天的待辦事項清單。
帶著計劃第二天醒來,早上就能留出精力,不用再浪費時間在確定任務的優先次序上了。
而在前一天晚上就制定好第二天的計劃,也能讓潛意識去處理正在思考的問題。

第四,保持相同的作息習慣。
人是習慣形成的生物,我們通過生物週期律來保持那些習慣。
我們體內不同的生物鐘與大腦的主時鐘之間的溝通,
幫助調節了我們自然的睡眠和覺醒週期。
如果在睡前看電視或者電腦屏幕,
屏幕中的藍光就會刺激大腦,抑制幫助睡眠的褪黑素釋放。
而如果你在睡前吃宵夜,你的腸胃和脂肪細胞就會工作起來,
但此時大腦根據外界環境得到的信號卻是該上床睡覺了。
這種不同步就會讓你的身體紊亂,影響睡眠休息。

第五,晚上的含氧量會下降,保證自己的含氧量水平。
一個健康的身體,氧飽和度應該保持在98%-100%之間,
但我們的氧飽和度在晚上一般會下降4到5個百分點。
如果長期達不到健康的標準,心率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受到影響。
如果細胞沒有獲得充足氧氣,心率就會增加,最終也會引起高血壓。
保持心臟健康最容易的辦法之一就是確保你的含氧量水平。
有一些簡單的辦法,比如戒菸、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在臥室種點蘆薈之類的植物,
它們會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第六,保護你的臥室
臥室是重要的睡眠空間,在臥室裡,斯蒂芬妮建議:
睡前時間把燈的亮度調小一點,在睡覺前減少看電子設備的時間;
將溫度降到15到18°左右最理想;穿透氣的衣服睡覺;手機放到臥室外。



------------------------------------------
摘要:
1. 每天對自己進行反省
 每天晚上回顧一下,這一天發生了哪三件讓你驚訝的事情,
 以及當天你學到的一兩樣東西。
2. 重塑負面體驗
 想想當天哪一件事她本來可以處理得更好?
 請在腦子裡复盤一下,按照你喜歡的方式去處理一遍。
 這個練習是為了幫助你做好準備,以便將來你可以按照最好的方式去行事。
3. 做好明天的待辦事項清單
 帶著計劃第二天醒來,早上就能留出精力,不用再浪費時間在確定任務的優先次序上了。
 而在前一天晚上就制定好第二天的計劃,也能讓潛意識去處理正在思考的問題。
4. 保持相同的作息習慣
 如果在睡前看電視或者電腦屏幕,
 屏幕中的藍光就會刺激大腦,抑制幫助睡眠的褪黑素釋放。
 而如果你在睡前吃宵夜,你的腸胃和脂肪細胞就會工作起來,
 但此時大腦根據外界環境得到的信號卻是該上床睡覺了。
 這種不同步就會讓你的身體紊亂,影響睡眠休息。
5. 晚上的含氧量會下降,保證自己的含氧量水平
 一個健康的身體,氧飽和度應該保持在98%-100%之間,
 但我們的氧飽和度在晚上一般會下降4到5個百分點。
 如果長期達不到健康的標準,心率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受到影響。
 如果細胞沒有獲得充足氧氣,心率就會增加,最終也會引起高血壓。
 保持心臟健康最容易的辦法之一就是確保你的含氧量水平。
 有一些簡單的辦法,比如戒菸、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在臥室種點蘆薈之類的植物,
 它們會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6. 保護你的臥室
 睡前時間把燈的亮度調小一點,在睡覺前減少看電子設備的時間;
 將溫度降到15到18°左右最理想;穿透氣的衣服睡覺;手機放到臥室外。

2019/02/03

❤內參-識別身邊“有毒人群”的方法

出處:識別身邊“有毒人群”的方法


英文中有一種說法叫作“toxic people”,也就是“有毒人群”。
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作“有毒”呢?他們往往是你關係緊密的親朋好友,
但是卻讓你的生活或者情緒一團糟。
人類科學(Science of People)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7種“有毒人群”的類型,
和如何識別他們的方法。


第一種,會話自戀狂。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經常打斷你說話的人?
會話自戀狂喜歡談論自己,或者只願意傾聽自己的想法。
他們不會問你任何問題,也不會等待你的回复,更不會保持安靜。
在互動中,這些人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關注你的想法和需求。

第二種,控制狂。
控制狂希望掌控你的工作,你說的話,甚至你的想法。
當你不同意他們時,他們會感到害怕,
並且會不斷試圖說服你他們是對的,你應該按照他們的說法行事。
如果是在一段感情中,這個人會讓你沒有喘息的空間,不斷地嘮叨你,
直到你完全和他一致。

第三種,情感敲詐者。
一個情感敲詐者也被稱為“精神吸血鬼”,
因為他們傾向於從你身上吸取正能量,或者在情緒上榨乾你。
這些人總是有悲傷、消極的情緒。在
聊天和相處中,他們永遠看不到積極的因素,並傾向於讓每個人都心情沉重。

第四種,戲劇磁鐵。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他們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當問題得到解決,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
這種人就被稱作“戲劇磁鐵”。
如果你試圖提供幫助和解決方案,你會發現他們似乎從來不想解決任何問題。
他們只想要你的同情和支持。而且,他們會不斷地抱怨。
如果你總是給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請注意,有一天你可能也會成為他們問題的一部分。

第五種,善妒的人。
嫉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但我們都不喜歡那些善妒的人,
他們內心充滿了自我厭惡,也無法為周圍人的成就感到高興。
如果有人開始嫉妒地和你談論其他人,請小心,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在你背後說了什麼。

第六種,撒謊成性的人。
哪怕只是在生活中的小事情上撒謊,這種人我們也應該盡量遠離。
他們的不誠實會讓我們不得不經常懷疑他們言論的可信度,從而白白耗費我們的精力。

第七種,坦克。
怎麼樣的人可以被稱作是“坦克”? 
“坦克”指的是那些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人,
他們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且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在日常相處中,坦克非常傲慢,
並把他們的觀點當作事實,因為他們經常認為自己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在了解以上七種類型之後,
怎樣快速地識別哪些人是你生活中的“有毒人群”呢?你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你經常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嗎?你會害怕見到他們嗎?
和他們相處之後有沒有感覺精疲力盡?
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變得很八卦或者很刻薄嗎?
當他們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感到生氣或者沮喪嗎?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話,那麼這些人或許就是你未來生活中要盡量減少接觸的“有毒人群”。


文章來源:“7 Types of Toxic People and How to Spot Them”,見於“Science of People”



---------------------------------
摘要:
1. 會話自戀狂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經常打斷你說話的人?
 會話自戀狂喜歡談論自己,或者只願意傾聽自己的想法。
 他們不會問你任何問題,也不會等待你的回复,更不會保持安靜。
 在互動中,這些人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關注你的想法和需求。
2. 控制狂
 控制狂希望掌控你的工作,你說的話,甚至你的想法。
 當你不同意他們時,他們會感到害怕,
 並且會不斷試圖說服你他們是對的,你應該按照他們的說法行事。
3. 情感敲詐者
 一個情感敲詐者也被稱為“精神吸血鬼”,
 因為他們傾向於從你身上吸取正能量,或者在情緒上榨乾你。
 這些人總是有悲傷、消極的情緒。在
 聊天和相處中,他們永遠看不到積極的因素,並傾向於讓每個人都心情沉重。
4. 戲劇磁鐵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他們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當問題得到解決,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
 這種人就被稱作“戲劇磁鐵”。
 如果你試圖提供幫助和解決方案,你會發現他們似乎從來不想解決任何問題。
 他們只想要你的同情和支持。而且,他們會不斷地抱怨。
 如果你總是給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請注意,有一天你可能也會成為他們問題的一部分。
5. 善妒的人
 他們內心充滿了自我厭惡,也無法為周圍人的成就感到高興。
 如果有人開始嫉妒地和你談論其他人,
 請小心,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在你背後說了什麼。
6. 撒謊成性的人
 哪怕只是在生活中的小事情上撒謊,這種人我們也應該盡量遠離。
7. 坦克
 “坦克”指的是那些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人,
 他們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且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在日常相處中,坦克非常傲慢,
 並把他們的觀點當作事實,因為他們經常認為自己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2019/02/02

❤內參-如何化解不愉快的談話

出處:如何化解不愉快的談話


在聚餐或拜年的時候,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話題和情境,
比如,來自親戚朋友的催婚或是有人當眾消遣你的私事。
網站創新拿鐵的一篇文章,總結了3種尷尬情境,並給出了化解尷尬的建議。

第一,用開放式問題化解情緒。
談到職業規劃、理財或公眾事件時,
一些人會帶入情緒,想要消除所有跟自己不一樣的意見。
對此,文章建議,可以拋出幾個開放式的、不帶有批評色彩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你會這樣想?”“這種做法的好處有哪些?”。
這樣有助於你進一步理解對方的思路,
也能讓對方釋放完情緒,這時交流才能回歸到對話而不是訓話。
第二,揣摩對方的提問動機,再給出回應。
親戚朋友們的一些問題有時會讓你覺得不愉快。
對此,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教授賈斯米恩•博爾(Jasmijn Bol)建議,
你不妨改變一下想法,“他們或許只是對你的生活好奇,但用的方法不太適當”。
你可以揣摩一下他們為什麼要問你這些問題,比如長輩問你的收入時,
你可以反問對方是不是在擔心你的生活水平。
有時,人們問出一些尷尬問題,只是想開啟一段對話,
你也可以在回答中掌握話題的主導權,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

第三,有些人喜歡消遣或貶低他人,毫不在意給當事人造成的困擾。
努里埃利(Kira Nurieli)是溝通顧問公司Harmony Strategies Group的創始人,
在她看來,這類人在談話中製造衝突只是為了引起關注。
她建議,遇到這類人時,可以把焦點和話題轉回到他們身上,
比如問問他們過去的一年過得怎麼樣,有什麼新計劃。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滿足他們想要被人注意的渴望,
另一方面也能讓大家了解到這類人好的一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緊張局面。



--------------------------
摘要:
1. 用開放式問題化解情緒
 可以拋出幾個開放式的、不帶有批評色彩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你會這樣想?”“這種做法的好處有哪些?”。
 這樣有助於你進一步理解對方的思路,
 也能讓對方釋放完情緒,這時交流才能回歸到對話而不是訓話。
2. 揣摩對方的提問動機,再給出回應
 你不妨改變一下想法,“他們或許只是對你的生活好奇,但用的方法不太適當”。
 你可以揣摩一下他們為什麼要問你這些問題,比如長輩問你的收入時,
 你可以反問對方是不是在擔心你的生活水平。

 有時,人們問出一些尷尬問題,只是想開啟一段對話,
 你也可以在回答中掌握話題的主導權,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
3. 有些人喜歡消遣或貶低他人,毫不在意給當事人造成的困擾
 遇到這類人時,可以把焦點和話題轉回到他們身上,
 比如問問他們過去的一年過得怎麼樣,有什麼新計劃。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滿足他們想要被人注意的渴望,
 另一方面也能讓大家了解到這類人好的一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緊張局面。

2019/02/01

❤內參-張大春: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

出處:張大春: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


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漢字,很多我們熟悉的字,背後可能有著我們不知道的含義和典故。
《見字如來》是台灣作家張大春寫的一本有關說文解字的散文集,
書裡不僅寫了漢字含義的演變,還記錄了作家與文字之間的故事。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張大春談了他對文字研究的看法。

張大春說,想要把某一個字寫成一篇文章,
首先你要學會怎麼查工具書,同時,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所積澱,
這些積澱應該來自你對某個字的印象,尤其要對那些非同尋常的解釋有印象。
他舉了“牙”這個字,表面上看,“牙”就是我們嘴裡的器官,
但“牙”這個字也有“中介”的意思,
“市集交易的經紀人自唐、宋起便稱為牙人、牙儈、牙郎,
以中介生意為業的商行就是'牙行',這就牽涉到這個字的序列”。
因此,張大春認為好奇心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
有了好奇心,就可以在平時積累一些一個字不常用的解釋,或者不常用的意義。

其次,張大春說,每一代人追求的都是漢字的固定意義,
或者說大家都使用的意義,一個是從眾,一個是從俗,
意思是說,固定化了之後,我們就不會寫錯字,用錯字,不會被認為沒學問。
張大春的習慣是,在查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時候,
他不會只從字典裡查他想要的意思,而是會從頭到尾都查一遍。
在這種習慣下,他越來越發現,過去他以為很熟悉的字不一定是真的熟悉,
有時候一個字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
又是另一個解釋,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不管哪個意思對,哪個意思錯,也不管哪個比較早,哪個比較晚,都是文化的痕跡。

張大春認為,
學術研究對文章字詞意義的解釋,有時候太重視正確性了,
在他看來,文字學接近一半都是猜謎,
“因為在文字學裡,對和錯是游動的,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樣解釋是千古不易的,
但兩年以後就有新材料告訴你錯了”。
張大春說:“比如'家'這個字,我們認為寶蓋頭下面是豬,
但你從甲骨文裡找,是一男一女對著坐。
有時候你沒辦法找到那麼多材料去驗證,
所以你只能去解釋,那個解釋你也不能說符合了某個字形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錯的。
”他覺得,用對文字的好奇形成的種種想像,
開發對世界的認識情趣和好奇心,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要大膽去猜,不要怕錯。



-------------------------
摘要:
張大春說,想要把某一個字寫成一篇文章,
首先你要學會怎麼查工具書,同時,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所積澱,
這些積澱應該來自你對某個字的印象,尤其要對那些非同尋常的解釋有印象。
他舉了“牙”這個字,表面上看,“牙”就是我們嘴裡的器官,
但“牙”這個字也有“中介”的意思,
“市集交易的經紀人自唐、宋起便稱為牙人、牙儈、牙郎,
以中介生意為業的商行就是'牙行',這就牽涉到這個字的序列”。
因此,張大春認為好奇心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
有了好奇心,就可以在平時積累一些一個字不常用的解釋,或者不常用的意義。

張大春的習慣是,在查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時候,
他不會只從字典裡查他想要的意思,而是會從頭到尾都查一遍。
在這種習慣下,他越來越發現,過去他以為很熟悉的字不一定是真的熟悉,

有時候一個字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
又是另一個解釋,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不管哪個意思對,哪個意思錯,也不管哪個比較早,哪個比較晚,都是文化的痕跡。

學術研究對文章字詞意義的解釋,有時候太重視正確性了,
在他看來,文字學接近一半都是猜謎,
“因為在文字學裡,對和錯是游動的,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樣解釋是千古不易的,
但兩年以後就有新材料告訴你錯了”。
用對文字的好奇形成的種種想像,開發對世界的認識情趣和好奇心,
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要大膽去猜,不要怕錯。

❤內參-拓展人脈的3條建議

出處:拓展人脈的3條建議


職場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人脈來實現。
博格華納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金姆·珍妮特(Kim Jenett)在《財富》中文網發表了一篇文章,
基於自己的職場經驗,提出了3條拓展人脈的建議。

第一,尋找一位職場導師
導師的職場經驗豐富,能夠提供中立的觀點和第三方視角。
他們所帶來的新見解、智慧和經驗,將讓你受益匪淺。
尤其是在職業發展初期,你可能很難弄清楚,哪個方向可以讓你進步更快,
而導師可以幫助你開拓視野,做出更周全的決定。

珍妮特強調,正式的導師關係固然重要,但非正式的導師同樣很有幫助。
你的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都可能成為非正式的導師,
他們能夠帶來外部視角,以及自己的成熟經驗和教訓。


第二,培養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永遠不要低估培養同事關係的重要性,
無論對方是否和你業務相關,是你的上司還是下屬。
而且,那些你覺得差勁的老闆也可以給你提供一些經驗,
雖然這種教訓往往是反面的,它會警示哪些管理方式是錯誤的。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這些關係?
答案很簡單,要通過面對面的接觸。
珍妮特表示,
社交網絡不會幫助你培養深度的人際關係,你必須走出去,與人面對面交流。
你會從和人們的交流裡,以及對方非口頭的暗示中,獲得有價值的見解。


第三,保持靈活性和機動性,以開放心態對待新事物。
在職場生涯中,珍妮特經常看到人們在工作中安於現狀,導致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陷入停滯。珍妮特表示,
如果你願意走出舒適區,接受新的挑戰,你會發現很多令自己興奮的事物。
即便你只是在組織內部橫向調動,而不是晉升,你同樣會豐富自己的技能,拓寬視野。
關鍵在於,你要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行動起來。

珍妮特補充,
沒有人想頻繁換工作,但接受一份異地的工作,或者接受一份在異國的短期任務,
可以幫助你獲得新的技能與經驗,讓你為長遠成功做好準備。
珍妮特過去一直在芝加哥生活,當博格華納公司邀請她加入時,
她很猶豫要不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後來事實證明,
這次工作變動給她帶來了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
最終幫助她在人力資源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摘要:
1. 尋找一位職場導師
2. 培養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這些關係?
 答案很簡單,要通過面對面的接觸。
 社交網絡不會幫助你培養深度的人際關係,你必須走出去,與人面對面交流。
 你會從和人們的交流裡,以及對方非口頭的暗示中,獲得有價值的見解。
3. 保持靈活性和機動性,以開放心態對待新事物
 如果你願意走出舒適區,接受新的挑戰,你會發現很多令自己興奮的事物。
 即便你只是在組織內部橫向調動,而不是晉升,你同樣會豐富自己的技能,拓寬視野。
 關鍵在於,你要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行動起來。
 沒有人想頻繁換工作,但接受一份異地的工作,或者接受一份在異國的短期任務,
 可以幫助你獲得新的技能與經驗,讓你為長遠成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