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內參-管理者如何避免“反激勵”行為

出處:管理者如何避免“反激勵”行為


有時,你想讚美一位朋友,或是獎勵團隊成員,卻因為忽略了一些事情而造成反效果。
這種反效果也叫做反激勵(demotivate),
很多管理者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激勵舉動其實是反激勵。
比如,《華爾街日報》曾報導過一個例子:
一家公司給年度最佳員工獎勵了一塊勞力士手錶,沒有頒發儀式,
由快遞員直接送到員工處,快遞箱裡還有一張5000美元待繳納的稅單,
那位員工不得不把表賣了交了稅金,不久後就離職了。
 《經理人月刊》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了3個幫助管理者避開“反激勵”行為的原則:

第一,多讚美少批評,讚美員工時最好說出具體事例。
有些管理者認為讚美和批評員工的比例應該平衡,按照1:1的原則進行,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管理學者阿德里安·戈斯蒂克(Adrian Gostick)提出,
應按照5:1的比例去讚美和批評員工,因為一句讚美的話很難消除一句批評所帶來的影響。
而且,讚賞要具體,籠統的誇獎會讓人覺得空泛、缺乏誠意。


第二,激勵行為要為員工量身訂做,而且要及時。
一視同仁的獎勵,有時會讓員工感到自己和其他人沒有任何差別。
文章建議,可以參照員工的喜好和需求量身訂做激勵舉措,
不過這需要管理者走近員工,了解他們。

第三,舉行公開儀式,表達真誠謝意。
人們對讚美的需求,要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大,
認可與肯定帶來的積極效果(positive consequences)能幫助員工變得更好。


-------------------------
摘要:
幫助管理者避開“反激勵”行為的原則:
1. 多讚美少批評,讚美員工時最好說出具體事例。
 有些管理者認為讚美和批評員工的比例應該平衡,按照1:1的原則進行,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管理學者阿德里安·戈斯蒂克(Adrian Gostick)提出,
 應按照5:1的比例去讚美和批評員工,因為一句讚美的話很難消除一句批評所帶來的影響。
 而且,讚賞要具體,籠統的誇獎會讓人覺得空泛、缺乏誠意。
2. 激勵行為要為員工量身訂做,而且要及時。
 一視同仁的獎勵,有時會讓員工感到自己和其他人沒有任何差別。
3. 舉行公開儀式,表達真誠謝意。
 人們對讚美的需求,要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大,
 認可與肯定帶來的積極效果(positive consequences)能幫助員工變得更好。

❤內參-馬雲:怎樣看待財富、失敗和領導力

出處:馬雲:怎樣看待財富、失敗和領導力


在第48屆全球經濟論壇也就是達沃斯論壇上,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參加了青年領袖專場對話。
在對話中,他接受來自不同國家青年的提問。
我們挑選了其中馬雲對未來、財富、失敗、企業文化和領導力等問題的看法。


首先是對於未來30年的看法。
馬雲認為,每一次科技革新都會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人的威脅、擔心數據和隱私安全問題。
不過,不管你是否擔心,它都會到來,關鍵是去改變自己。

馬雲說:
“如果你處在20歲到30歲間,你應該加入一家好的公司,跟一個好的老闆去學習怎麼做事情;
當你在30歲到40歲之間,如果你想要自己做事情,就儘管去做,
因為你還年輕,哪怕失敗了也無所謂;
但如果你已經40歲到50歲了,你應該去做擅長的事情,
而並不是去做那些你覺得很有意思想要去嘗試的新事物,否則非常危險;
當你50歲到60歲了,你要關注的是培訓年輕人;
當你60多歲了,最好是跟你的外孫在一起共享天倫。”
接下來30年會有很多挑戰,你要去思考,如果明天就想成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年後想成功是可能的,如果想10年後取得勝利,那是有很大機會的。


第二,對於財富的看法。
很多人覺得馬雲很富有,怎麼花錢都可以。
但馬雲認為他的財富並不都屬於他,有100萬、200萬是他的,
但是有2000萬就有問題了,要考慮美元、英鎊是不是要貶值,股市怎麼樣。
如果有10億美元,這就是責任了。
他說:“大家信任你把錢放在你這裡,你去管理這個錢。
一個人怎麼可能會有20億美元那麼多?不管你工作多努力都不該有那麼多錢。”
所以擁有財富的人應該比政府更好地花這些錢,花在對的地方。
比如他和阿里巴巴就會投入到技術的研發上。


第三,對於失敗的看法。
馬雲大學畢業後在學校裡當了6年老師,走出校門去創業時他想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沒關係,
失敗了就再回來當老師,最初創立阿里巴巴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
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富有,沒有想過我們會成功,
也沒預料到我們會存續18年,但是我們做到了。”

馬雲認為他在今天要做的是分享經驗,特別是犯過的錯誤。
他建議大家說,如果你想成功,就要從其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不用從成功中學習,不要去聽成功的故事,因為成功背後有很多原因。

他舉了一個例子,在2000年時哈佛商學院來到阿里寫了一個案例報告,
馬雲看完覺得寫的不像是自己的公司,但這個案例之後就開始在大學裡教了。
接下來5年,哈佛商學院還請他去演講,那時候阿里還有兩個競爭對手,
演講結束時,在座的人說5年後阿里巴巴會倒閉,另外兩家公司會成功。
結果,5年之後,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都倒閉了。那這個案例到底該怎麼定義“成功”呢?

馬雲認為,你其實要從錯誤中學習,不管你多聰明,一定會犯錯誤。
從錯誤當中學習不是說你能避免錯誤,而是說當錯誤到來時你就知道如何應對了。
如果有時間,馬雲說自己會寫一下“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 
這是他人生當中最寶貴的一些體驗,
取得多少成就並不是他的財富,有多少的痛苦和錯誤才是。


第四,對領導力的看法。
領導力來自於哪裡?
馬雲回答說,領導力是自然的直覺,必須要感覺到一些不太一樣的東西;
第二是你需要接受訓練,領導力是要去培訓的。
那些艱難的體驗、艱難的過程能夠成為很好的培訓素材。
他發現,優秀的領導者是非常積極的,他們不去抱怨別人,他們以不同的視角去看事情。

作為CEO,馬雲說,
他的工作是當每個人都高興的時候他要說那些不高興的事情,
當每個人不高興的時候他要說讓人高興的事情。
在他的公司當中,剛開始的時候他並不受歡迎,
因為他老是想5年之後的事情、10年之後的事情,
在一起工作了3到5年之後,他的同事發現,馬雲是對的。

馬雲的領導力技能也在達沃斯得到過提升。
當年決定推出支付寶這個產品,馬雲就是在達沃斯論壇上做的決定。
那時,他不太敢推出,因為做金融如果沒有執照,可能有坐牢的風險。
他當時問過銀行,能幫助電商轉賬嗎?然後銀行說,我們不接受。
但是如果沒有支付寶,電商很難把規模做大。

2004年,馬雲在達沃斯上聽到一個國家領導人關於領導力的講話,
講話中就提到領導力其實是責任,有些事情你相信但是其他人不信,
如果你覺得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就要付出一切代價做到它。
當時,馬雲就改變了想法,給團隊打電話說要推出支付寶。
如果有人要坐牢,馬雲說就讓他去坐吧。


第五,對企業文化的看法。
馬雲談到,一開始創立阿里巴巴,他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
但是他找人的原則就是找那些比他聰明的人一起合作,你不需要什麼都知道。
當找到很多聰明人之後,他的工作就是要確保這些聰明的人能夠在一起融洽地工作。
笨的人是可以很融洽地在一起工作,
可是他不相信遠景,聰明人相信遠景可是很難一起工作,所以文化就很關鍵。

馬雲的結論是,一方面要有遠大的遠景,另一方面也要關注今天的生存,
因為你今天如果都生存不下來的話,公司就消失了,
所以去宣傳公司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產品,
以及公司裡面最好的產品其實就是員工,通過員工去宣傳公司。這就是企業文化的作用。

以上就是馬雲在達沃斯論壇上對幾個話題的看法,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本文參考來源:《馬雲達沃斯演講:想寫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見於獵云網。


-------------------------------
摘要:
1. 對於失敗的看法。
 馬雲認為他在今天要做的是分享經驗,特別是犯過的錯誤。
 他建議大家說,如果你想成功,就要從其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不用從成功中學習,不要去聽成功的故事,因為成功背後有很多原因。
 馬雲認為,你其實要從錯誤中學習,不管你多聰明,一定會犯錯誤。
 從錯誤當中學習不是說你能避免錯誤,而是說當錯誤到來時你就知道如何應對了。
 如果有時間,馬雲說自己會寫一下“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
 這是他人生當中最寶貴的一些體驗,
 取得多少成就並不是他的財富,有多少的痛苦和錯誤才是。
2. 對領導力的看法。
 優秀的領導者是非常積極的,他們不去抱怨別人,他們以不同的視角去看事情。
 馬雲的領導力技能也在達沃斯得到過提升。
 當年決定推出支付寶這個產品,馬雲就是在達沃斯論壇上做的決定。
 那時,他不太敢推出,因為做金融如果沒有執照,可能有坐牢的風險。
 他當時問過銀行,能幫助電商轉賬嗎?然後銀行說,我們不接受。
 但是如果沒有支付寶,電商很難把規模做大。
 2004年,馬雲在達沃斯上聽到一個國家領導人關於領導力的講話,
 講話中就提到領導力其實是責任,有些事情你相信但是其他人不信,
 如果你覺得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就要付出一切代價做到它。

 當時,馬雲就改變了想法,給團隊打電話說要推出支付寶。
 如果有人要坐牢,馬雲說就讓他去坐吧。
3. 對企業文化的看法。
 馬雲談到,一開始創立阿里巴巴,他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
 但是他找人的原則就是找那些比他聰明的人一起合作,你不需要什麼都知道。
 當找到很多聰明人之後,他的工作就是要確保這些聰明的人能夠在一起融洽地工作。
 笨的人是可以很融洽地在一起工作,
 可是他不相信遠景,聰明人相信遠景可是很難一起工作,所以文化就很關鍵。

❤內參-觀點:傳統文化的“傳”與“承”

出處:觀點:傳統文化的“傳”與“承”


葛劍雄是複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他曾經在央視的《百家講壇》節目上主講過《葛劍雄談地域文化》。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葛劍雄分享了他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看法。




葛劍雄認為,我們現在講傳承傳統文化,實際上應該分“傳”和“承”兩個層面。
 “傳”就是保存,從保存的角度不需要去考慮優還是劣、先進還是落後、進步還是保守。
葛劍雄說:
“因為即使落後的,甚至是腐朽的,它也是人類曾經活動的反映,
就可以讓後人知道、警醒。如果都毀掉了,後人怎麼能想像出來呢?”
他曾經舉過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現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東西為什麼要保存? “因為恰恰是它反映了人性最極端的惡。
如果不留下,後人恐怕不會相信曾經出現過這樣一種人,出現過這麼殘酷的事情。”
此外,要“傳”的還有一些我們暫時無法得出結論究竟是怎樣的事物。
比如,曾經認為是迷信的東西,恰恰隨著科學的發展,
證明它們是古代人的一種智慧,是有價值的。
而且人的智慧並不一定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同步發展,
比如古代某一階段、某些人的思想達到的高度,
也是後來多少年都達不到,所以就是要完全保存。


在“傳”之後才是“承”,就是要學習、模仿、研究、繼承。要繼承,就要有選擇,取其精華。
如果要繼承的東西太多,那就要分輕重緩急。
比如前幾年很多孩子都在學《三字經》《弟子規》這些。
不過葛劍雄認為,取其精華還要適應今天的需要,也就是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轉化。
從他的角度看,這些其實不值得繼承,
“我們今天完全可以編出更好的東西,而且裡面確實有很多糟粕”。


-----------------------------
摘要:
我們現在講傳承傳統文化,實際上應該分“傳”和“承”兩個層面。
“傳”就是保存,從保存的角度不需要去考慮優還是劣、先進還是落後、進步還是保守。
因為即使落後的,甚至是腐朽的,它也是人類曾經活動的反映,
就可以讓後人知道、警醒。如果都毀掉了,後人怎麼能想像出來呢?
像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現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東西為什麼要保存?
恰恰是因為它反映了人性最極端的惡。
如果不留下,後人恐怕不會相信曾經出現過這樣一種人,出現過這麼殘酷的事情。
此外,要“傳”的還有一些我們暫時無法得出結論究竟是怎樣的事物。
比如,曾經認為是迷信的東西,恰恰隨著科學的發展,
證明它們是古代人的一種智慧,是有價值的。
而且人的智慧並不一定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同步發展,
比如古代某一階段、某些人的思想達到的高度,
也是後來多少年都達不到,所以就是要完全保存。

在“傳”之後才是“承”,就是要學習、模仿、研究、繼承。要繼承,就要有選擇,取其精華。
如果要繼承的東西太多,那就要分輕重緩急。
比如前幾年很多孩子都在學《三字經》《弟子規》這些。
但是,取其精華還要適應今天的需要,也就是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轉化。
這些其實不值得繼承,我們今天完全可以編出更好的東西,而且裡面確實有很多糟粕。

2018/01/30

❤內參-你屬於哪種工作“人格”?

出處:職場:你屬於哪種工作“人格”?


暢銷書作家理查德·科克(Richard Koch)的著作《80/20法則》在全球售出數百萬冊,
他同時也是一位成功投資人和企業家。
科克在美國《企業家》(Entrepreneur)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
提醒職場人士,清楚認知自己的喜好、開心地工作,才真正有益於自己的職業生涯。

科克建議人們,要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你是否想追求非常成功的職場生涯?
對於這個問題,科克發現,很多人都可能會點頭,
但大多數人並沒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爭取,
其實倒不如坦承自己沒有那麼大的野心,這並不可恥。
另一個問題是:
你想在什麼環境裡工作?是為某家公司服務還是自己創業請人來工作?


科克還在文章中給出了6種職業屬性,幫你找到自己的定位:
第一,嚮往大公司的組織型工作者(The company man)。
這類人通常很有野心,喜歡在系統化、供給完備的組織里工作。

第二,容易滿足現狀,覺得小公司就夠了的工作者(People who enjoy colleagues)。
如果你沒有強烈的事業心,喜歡和現在身邊同事一起上班,
即便是一份普通工作,你也能樂在其中。

第三,動力十足、不怕辛苦的獨行者(People who go it alone, but drive hard)。
這類人喜歡獨立工作,不受制於任何公司,
重視自由的工作時間,工作內容也必須是自己感興趣的,他們也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

第四,野心不大但也重視自由度的人(Lifestyle junkies)。
這類人喜歡彈性的工作時間與內容,
希望工作能配合他們的生活風格,賺很多錢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第五,像CEO一樣的白手起家者(Folks who build their own deal)。
如果你討厭受人僱傭,不喜歡獨立工作,又想改變世界,那就屬於白手起家型。

第六,有同理心、看重過程的人(Journey-focused people.)。
他們重視工作的過程,享受規劃事務、啟發別人的成就感,
通常做事果決有自信,也有關懷他人的同理心。



-----------------------------------
摘要:
職場人士清楚認知自己的喜好、開心地工作,才真正有益於自己的職業生涯。
要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 你是否想追求非常成功的職場生涯?
2. 你想在什麼環境裡工作?是為某家公司服務還是自己創業請人來工作?

有6種職業屬性,幫你找到自己的定位:
1. 嚮往大公司的組織型工作者(The company man)。
 這類人通常很有野心,喜歡在系統化、供給完備的組織里工作。
2. 容易滿足現狀,覺得小公司就夠了的工作者(People who enjoy colleagues)。
 如果你沒有強烈的事業心,喜歡和現在身邊同事一起上班,
 即便是一份普通工作,你也能樂在其中。
3. 動力十足、不怕辛苦的獨行者(People who go it alone, but drive hard)。
 這類人喜歡獨立工作,不受制於任何公司,
 重視自由的工作時間,工作內容也必須是自己感興趣的,他們也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
4. 野心不大但也重視自由度的人(Lifestyle junkies)。
 這類人喜歡彈性的工作時間與內容,
 希望工作能配合他們的生活風格,賺很多錢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5. 像CEO一樣的白手起家者(Folks who build their own deal)。
 如果你討厭受人僱傭,不喜歡獨立工作,又想改變世界,那就屬於白手起家型。
6. 有同理心、看重過程的人(Journey-focused people.)。
 他們重視工作的過程,享受規劃事務、啟發別人的成就感,
 通常做事果決有自信,也有關懷他人的同理心。

❤內參-比爾·蓋茨: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出處:比爾·蓋茨: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史蒂芬·平克的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直都很受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推崇。
蓋茨甚至稱之為十年來他讀到的最好的書。
如果他只能跟人推荐一本書,他就會推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不過,蓋茨在自己的博客中說,平克的新書《當下的啟蒙》(Enlightenment Now)
超越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成為他的最愛。

蓋茨列出了《當下的啟蒙》裡五個讓他印象深刻的、證明世界正在變好的事實,分別是:
第一,如今人被閃電擊斃的可能性比世紀之交時小37倍,
原因不是雷暴變少了,而是因為我們能更好地預測天氣,而且現在有更多人住在城市裡。

第二,人們花在洗衣服上的時間,從1920年的每週11.5小時減少到了2014年的1.5小時。
洗衣機的出現讓人們(尤其是女性)可以每週節省出10個小時的時間去做其他事。

第三,一個人死在工作崗位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美國現在每年有5000人死於工作事故,1929年時這個數字是2萬人。

第四,全球人口的智商平均數每十年提高3分左右。
原因是營養的改善和環境更衛生,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更充分。
以及,現在孩子們在課堂外也需要用到更多分析性思維,
蓋茨說,想想看,每次查看手機屏幕或地鐵地圖,你需要理解多少符號。

第五,戰爭被視為違法。
而在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前,沒有任何機構有權阻止國家間發動戰爭。
威脅實施國際制裁和干預已經被證明是對國家間戰爭的有效威懾。

不過,蓋茨說,他認為平克對人工智能有點過於樂觀。平克認為機器人不會威脅到人類。
但蓋茨雖不認為人類會陷入電影《終結者》中機器毀滅人類的境遇,
但是,要思考“到底誰在控制機器人”,
“在某一時刻,誰擁有人工智能和誰控制人工智能,
將成為一個留給全世界處理的重要問題。”


蓋茨說,進步是一件雜亂而棘手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是錯誤的。
他引用平克在新書中的話說:
“我們將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完美的世界,而且尋求一個完美世界的做法是危險的。
但如果我們繼續將知識應用在使人類發展更加繁榮的事業上,
我們所能獲得的進步就會永無止境。”


----------------------------------------
摘要:
蓋茨列出了《當下的啟蒙》裡五個讓他印象深刻的、證明世界正在變好的事實,
分別是:
1. 如今人被閃電擊斃的可能性比世紀之交時小37倍,
 原因不是雷暴變少了,而是因為我們能更好地預測天氣,而且現在有更多人住在城市裡。
2. 人們花在洗衣服上的時間,從1920年的每週11.5小時減少到了2014年的1.5小時。
 洗衣機的出現讓人們(尤其是女性)可以每週節省出10個小時的時間去做其他事。
3. 一個人死在工作崗位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美國現在每年有5000人死於工作事故,1929年時這個數字是2萬人。
4. 全球人口的智商平均數每十年提高3分左右。
 原因是營養的改善和環境更衛生,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更充分。
 以及,現在孩子們在課堂外也需要用到更多分析性思維,
 蓋茨說,想想看,每次查看手機屏幕或地鐵地圖,你需要理解多少符號。
5. 戰爭被視為違法。
 而在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前,沒有任何機構有權阻止國家間發動戰爭。
 威脅實施國際制裁和干預已經被證明是對國家間戰爭的有效威懾。

蓋茨說,進步是一件雜亂而棘手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是錯誤的
他引用平克在新書中的話說:
我們將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完美的世界,而且尋求一個完美世界的做法是危險的。
但如果我們繼續將知識應用在使人類發展更加繁榮的事業上,
我們所能獲得的進步就會永無止境。

2018/01/29

❤內參-追求完美會影響心理健康?

出處:追求完美會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學通訊》(Psychological Bulletin)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當今大學生在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上保持完美的動力,與前幾代相比顯著增加了,
這可能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研究分析了4萬多名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的學生的數據,
時間跨度從1980年代後期到2016年。研究人員總共測量了三個維度的完美主義:
一是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也就是一種對自我的不合理的完美渴望;
二是社會施加完美主義,也就是感覺到他人的過度期望;
三是他人導向完美主義,也就是對他人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

研究發現,最近幾代大學生自我報告的每一種完美主義的得分,都顯著高於前幾代。
具體來說,從1989年到2016年,自我導向完美主義得分上升了10%,
社會施加完美主義上升了33%,他人導向完美主義上升了16%。

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完美主義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社交媒體讓年輕人產生了自己要比其他人更完美的壓力。
此外,獲得良好教育,設定崇高的職業目標以及賺很多錢,也是年輕人追求完美的表現。

很多年輕人覺得完美主義是必要的,追求完美主義能讓他們感到安全、社會聯繫和價值感。
而事實上,完美主義的增加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他們比十年前的那一代年輕人更容易抑鬱和焦慮。
所以這項研究認為,對於年輕人之間的競爭,
還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會更健康。



------------------------
摘要:
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完美主義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社交媒體讓年輕人產生了自己要比其他人更完美的壓力。
此外,獲得良好教育,設定崇高的職業目標以及賺很多錢,也是年輕人追求完美的表現。

很多年輕人覺得完美主義是必要的,追求完美主義能讓他們感到安全、社會聯繫和價值感。
而事實上,完美主義的增加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他們比十年前的那一代年輕人更容易抑鬱和焦慮。
所以這項研究認為,對於年輕人之間的競爭,
還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會更健康。

❤內參-超級文化基因和它的副作用

出處:超級文化基因和它的副作用


對應著遺傳和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
還有一個社會和文化意義上的概念叫“迷因”(meme)。迷因可以被稱作“文化基因”。 
1976年,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引發轟動的書《自私的基因》裡,
提出了這個概念。

道金斯把“文化基因”定義為“一個文化傳播或模仿單位”。
文化基因(meme)是指,任何得到人們廣泛接受的信息、思想、感情或行為。
它可以是常識、傳統、理論、偏見甚至口號。文化基因可能只是一時的流行,
但是,也可能像童話故事一樣流傳幾百年。
有些文化基因對我們有益,也有些文化基因卻不見得,比如,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文化基因。

美國社會生物學家麗貝卡·科斯塔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超級文化基因。
顧名思義,超級文化基因就是那些普遍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超級文化基因會影響人們的想法和行為,也讓很多變化難以發生。

超級文化基因的好處是,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達成共識,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不會冒犯大家。而且,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在變得越來越複雜,如果遇到的每個決定都必須要深思熟慮,
並且收集足夠支持決定的事實,速度會很慢,效率也很低,只能淹沒在大量的信息中。
超級文化基因可以幫助人做出大多數人都會認可的決定。

但是,超級文化基因的壞處是:它會抑制多樣性。
科斯塔說:“就像麥當勞、沃爾瑪等大型連鎖店排擠小店一樣。
零售連鎖店是把我們的吃穿統一化,超級文化基因是把我們的文化統一化。
”超級文化基因,讓那些能跟它共處的思想、行為和信仰存留下來,其他的會被過濾掉。


而從進化的角度看,多樣性的好處是,可以增加一個物種在環境挑戰中生存下來的概率。
對於社會系統也是如此。哈佛大學教授揚尼爾·巴哈彥就說:
“如果一個系統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那麼它在面對複雜的挑戰時就會有良好的表現。”

科斯塔列出了五個她認為已經在壓抑社會多樣性的超級文化基因。
第一個是“非理性反對”。
這個現像其實很普遍,我們越來越善於表達自己對某樣東西的反對,
但是卻提不出自己想要倡導什麼東西,拿不出建設性的行動計劃。

舉個例子,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流行“負面廣告”。所謂負面廣告,
就是候選人做廣告,目的是讓選民反對另一位候選人,而不是呼籲支持自己。

這種策略也很熟練地被候選人使用。比如,2008年時,奧巴馬提出了“改變”這個理念。
當時希拉里·克林頓就說,改變只是個詞語,奧巴馬需要詳細解釋自己要如何改變。
但是,奧巴馬的團隊知道,只要提出任何方案,都會招來很多批評。
反而是含糊其辭地鼓舞人心,更容易吸引人。畢竟,沒有人會反對改變。 
2016年總統大選時,特朗普更是使用反對策略的高手。
我們能記住特朗普對很多東西的抨擊,但是就是想不起他說過自己打算怎麼辦。

科斯塔說,反對也是人的本能,一旦人撞上一個認知門檻,就開始排斥數據和解決方法,
試圖把複雜性降低到可控的水平,“在一個變量太多、變化太快的環境裡,
大腦會尋求簡單的解釋和更少的選擇去恢復秩序。”因此,就會反對變化。


第二個超級文化基因是指責個人。

我們喜歡揪出一個具體的個人出來,把複雜的、系統性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推到他身上。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大部分人也就不會再集中精力去思考和解決那些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
而是專注於譴責這個具體的人。
 “我們很容易相信,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改變一個人的看法。


第三個超級文化基因是圖省事的用觀點來代替事實。
一種是認為只要大家達成了共識,這個共識就是事實。
喜劇演員喬·斯圖爾特(Jon Stewart)說:“只要你贊成就是事實嗎?根據維基百科的規則,
如果大家都同意,那麼就是對的。都同意就行了嗎?我認為事實是另一碼事。 ”

另一種就是固執已見,堅持自己認為的觀點是事實。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曾經說過:“先生們,你們都有權利持有自己的觀點。但是你們沒有權利擁有自己的事實。”

第四個超級文化基因是筒倉式思維。
所謂筒倉,是一種又高又厚沒有窗口的建築結構。
筒倉式思維,指的是條塊分割的思維和行為,它會阻礙協作 ,
而合作是處理高度複雜問題所必需的。筒倉式思維讓我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第五個超級文化基因被科斯塔稱為“極端經濟學”。
這個很容易理解。用科斯塔的話說:“財務收益日益成為衡量成功的決定指標。
但人們很容易把賺錢盈利和最好的文明混為一談。”

如果一個物種能保持多樣性,那麼它就可以在進化中佔有優勢。
同樣,多樣的文化基因也有助於一個社會的持續成功。
而當一個文明開始出現一致性的傾向,那就表明,這個社會的超級文化基因盛行,
它在試圖通過消除多樣性來減少自己面對的複雜性。
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長期而言卻會增加風險。



如何消除超級文化基因的統治呢?
科斯塔說,有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觀念本身的力量。
一旦人們都意識到超級文化基因的存在,
意識到它的統治,想要擺脫它,超級文化基因本身就不再起作用了。
她引用一位作家的話說:
“理解文化基因的人在生活中會越來越佔優勢,尤其是在避免自己被操縱或被利用方面。
如果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作用機制,
就能夠更加游刃有餘地應付周圍日益微妙的操縱。”


第二個方法是激進的範式變革。
歷史上,根深蒂固的信仰經常被異常強大的新發現、創新推翻。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進化論對神創造人的超級文化基因的影響。


第三個方法是,鼓勵接納和理解複雜性,
而不是鼓勵大家都用一種簡單的信仰,也就是超級文化基因來逃避複雜性。
以上就是社會生物學家麗貝卡·科斯塔對超級文化基因這個概念的闡述,
以及她認為現在有什麼超級文化基因正在妨礙我們,我們又該如何擺脫它們。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美國社會生物學家麗貝卡·科斯塔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超級文化基因。
顧名思義,超級文化基因就是那些普遍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超級文化基因會影響人們的想法和行為,也讓很多變化難以發生。

有五種壓抑社會多樣性的超級文化基因。
1. 非理性反對
 這個現像其實很普遍,我們越來越善於表達自己對某樣東西的反對,
 但是卻提不出自己想要倡導什麼東西,拿不出建設性的行動計劃。
 舉個例子,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流行“負面廣告”。所謂負面廣告,
 就是候選人做廣告,目的是讓選民反對另一位候選人,而不是呼籲支持自己。
 2016年總統大選時,特朗普更是使用反對策略的高手。
 我們能記住特朗普對很多東西的抨擊,但是就是想不起他說過自己打算怎麼辦。
2. 指責個人
 我們喜歡揪出一個具體的個人出來,把複雜的、系統性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推到他身上。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
 大部分人也就不會再集中精力去思考和解決那些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
 而是專注於譴責這個具體的人。
  “我們很容易相信,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改變一個人的看法。
3. 圖省事的用觀點來代替事實

 (1)認為只要大家達成了共識,這個共識就是事實。
 (2)固執已見,堅持自己認為的觀點是事實。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曾經說過:
  “先生們,你們都有權利持有自己的觀點。但是你們沒有權利擁有自己的事實。”
4. 筒倉式思維
5. “極端經濟學”
 這個很容易理解。用科斯塔的話說:“財務收益日益成為衡量成功的決定指標。
 但人們很容易把賺錢盈利和最好的文明混為一談。”

如何消除超級文化基因的統治呢?
1. 觀念本身的力量
 一旦人們都意識到超級文化基因的存在,
 意識到它的統治,想要擺脫它,超級文化基因本身就不再起作用了。
2. 激進的範式變革
 歷史上,根深蒂固的信仰經常被異常強大的新發現、創新推翻。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進化論對神創造人的超級文化基因的影響。
3. 鼓勵接納和理解複雜性
 而不是鼓勵大家都用一種簡單的信仰,也就是超級文化基因來逃避複雜性。

❤內參-觀點:反過來思考會發現新東西

出處:觀點:反過來思考會發現新東西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曾憑藉《無人知曉》入圍法國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他還拍過著名導演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紀錄片。
在侯孝賢的影響下,他開始用無臺本的方式拍電影,
臺本也叫做台詞腳本,就是演出時使用的流程劇本。
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他把這種創作偏好比喻成即興演奏的爵士樂。

使用這種方式拍電影時,是枝裕和不免會擔心場面失控,但同時也有發現新事物的興奮。
他說:“相比我強制性讓別人做這些事情,
還不如演員也好,我自己也好,和寫的劇本一起,在拍攝現場尋找正確的答案是什麼。
這對我來說是比較刺激和興奮的一件事情吧。
如果拍紀錄片時代的經驗對現在有一些影響的話,這也是其中的一點,不斷去發現和探索。”


拍攝時,是枝裕和很少對演員進行具體指導,
大多數情況下,他只是給出一場戲的情境,讓演員自由發揮,
當他感受到表演裡有不真實的情緒時,就讓演員重來一次。
當演員的某個具體表現與他的指導不一致時,他不會強制演員遵照自己的指令,
而是思考演員為什麼會這樣做,是不是他指導的動作不太自然,
演員自己的表現是不是更好的選擇,
(我)會反過來自己思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對我而言,這是更好的導演的方法。
影片《無人知曉》的演員最大的十幾歲,最小的2歲,
最後年僅14歲的男主演柳樂優彌獲得戛納影展最佳男演員獎,
成為戛納影展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有評論者認為,是枝裕和的影片在觸及社會時有敏感度,但沒有銳度,
枝裕和承認自己的作品溫柔沒有銳度,這也正是他的意圖。 
人性的陰暗面是需要去描寫的。但我覺得一味去展現這個人背後不好的東西,
與所謂深度挖掘人性,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說到描寫人物,世界上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人。
介於黑白之間的人,所謂處於灰色地帶的人,
他們是如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這種情形是我在電影中想描繪的。



----------------------------
摘要: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曾憑藉《無人知曉》入圍法國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他還拍過著名導演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紀錄片。
在侯孝賢的影響下,他開始用無臺本的方式拍電影,
臺本也叫做台詞腳本,就是演出時使用的流程劇本。
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他把這種創作偏好比喻成即興演奏的爵士樂。

使用這種方式拍電影時,是枝裕和不免會擔心場面失控,但同時也有發現新事物的興奮。
他說:“相比我強制性讓別人做這些事情,
還不如演員也好,我自己也好,和寫的劇本一起,在拍攝現場尋找正確的答案是什麼。
這對我來說是比較刺激和興奮的一件事情吧。
如果拍紀錄片時代的經驗對現在有一些影響的話,這也是其中的一點,不斷去發現和探索。”

拍攝時,是枝裕和很少對演員進行具體指導,
大多數情況下,他只是給出一場戲的情境,讓演員自由發揮,
當他感受到表演裡有不真實的情緒時,就讓演員重來一次。
當演員的某個具體表現與他的指導不一致時,他不會強制演員遵照自己的指令,
而是思考演員為什麼會這樣做,是不是他指導的動作不太自然,
演員自己的表現是不是更好的選擇,
(我)會反過來自己思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對我而言,這是更好的導演的方法。

枝裕和承認自己的作品溫柔沒有銳度,這也正是他的意圖。
人性的陰暗面是需要去描寫的。但我覺得一味去展現這個人背後不好的東西,
與所謂深度挖掘人性,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說到描寫人物,世界上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人。
介於黑白之間的人,所謂處於灰色地帶的人,
他們是如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這種情形是我在電影中想描繪的。

2018/01/20

20180121~20180128,休息8天

如題,想休息八天,

這八天不會更新得到知識新聞,最快20180129再繼續。

❤內參-為什麼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

出處:為什麼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


這幾年很流行“做更好的自己”,人們為此會制定一系列目標,然後要求自己嚴格執行。
為什麼拼命追求更好的自我會成為一種風潮?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紐約客》雜誌的一篇文章,
名叫《立志自我提高是否讓我們變得更糟了? 》,
作者亞歷山大·拉施瓦茨在2014年的時候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傑出評論獎。
她綜合了近十本書寫成了這篇文章。


文章介紹說,美國有兩個商學院教授研究過這個課題,
他們設定了很多目標,還制定了一個表格,嚴格執行。
折騰了一年之後,他們的感覺是精疲力竭,覺得過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
因為他們的焦點全都在自己的身上,反而忽略了身邊的朋友和家人。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風潮呢?文章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本能
有研究顯示,人天生就會覺得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敘事自我,
但我們也承認存在差異和階級,希望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們會尋求改變。

其次是文化原因
從古到今,文化都鼓勵我們要追尋和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

最後是經濟原因
文章認為,“追求更好的自己”也是消費主義的結果。
這個時代並不鼓勵你知足常樂,而是讓你追求更多,
自我提高最終變成了一門生意,哪怕你沒有這種願望,
消費主義也會迫使你產生出這種願望來。
比如,對那些願意吃苦的人來說,他們會去報班上課。
在美國,這種自我提升的生意每年能創造一百億美元的市場。

那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處呢?
文章還介紹了瑞典心理學教授斯文·布林克曼的書,
《堅定立場——對抗自我提高的瘋狂浪潮》。
布林克曼認為,其實不被流行風潮裹挾,承認自己平凡並沒有什麼不好。
人們除了專注於自我,還應該去更多地關注別人的感受,
前的傳統美德,比如正直、自控力、忠誠、責任感,才是我們更應該去培養的東西。
此外,對於生命裡那些並不完美的事物,我們也應該接納,而不是去逃避。



---------------------------
摘要:
立志自我提高是否讓我們變得更糟了?
美國有兩個商學院教授研究過這個課題,
他們設定了很多目標,還制定了一個表格,嚴格執行。
折騰了一年之後,他們的感覺是精疲力竭,覺得過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
因為他們的焦點全都在自己的身上,反而忽略了身邊的朋友和家人。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風潮呢?
1. 本能

 有研究顯示,人天生就會覺得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敘事自我,
 但我們也承認存在差異和階級,希望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們會尋求改變。
2. 文化原因
 從古到今,文化都鼓勵我們要追尋和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
3. 經濟原因
 “追求更好的自己”也是消費主義的結果。

 這個時代並不鼓勵你知足常樂,而是讓你追求更多,
 自我提高最終變成了一門生意,哪怕你沒有這種願望,
 消費主義也會迫使你產生出這種願望來。
 比如,對那些願意吃苦的人來說,他們會去報班上課。
 在美國,這種自我提升的生意每年能創造一百億美元的市場。

那應該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處呢?
其實不被流行風潮裹挾,承認自己平凡並沒有什麼不好。
人們除了專注於自我,還應該去更多地關注別人的感受,
前的傳統美德,比如正直、自控力、忠誠、責任感,才是我們更應該去培養的東西。
此外,對於生命裡那些並不完美的事物,我們也應該接納,而不是去逃避。

❤內參-德式育兒:信任孩子、放任爭吵

出處:德式育兒:信任孩子、放任爭吵


《華爾街日報》介紹了一本新書《尊重孩子:培養自立孩子的德式育兒藝術》。
作者莎拉·扎斯科在柏林生活了將近7年,因此女兒上的是德國幼兒園。
莎拉對德國幼兒園的描述是:“這裡的小孩一整天都是純玩。
他們不讀書,不學算數,基本上無法無天。
孩子們到處亂跑、大聲叫喊、想怎麼玩怎麼玩、想跟誰玩跟誰玩。
這裡只要求他們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規定,如不要打人和不要爬上家具等。
老師也基本不會要求孩子們有組織地玩耍。”

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但是幼兒園老師並不會急著去干涉,除非有孩子快要受傷。
們也不會懲罰頑皮的孩子,比如把孩子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等。
老師做的更多的是,在一邊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有時候會把孩子叫到一邊單獨談話,
有時會直接和全體學生講什麼是正義和善良,
有時是講相關的故事,讓孩子們間接得到啟發。
一位幼兒園老師對莎拉說:“孩子們真的可以出色地靠自己解決問題。”


德國人這種培養孩子的方式,起源於1968年。
當時德國向所有舊有的行為方式發起了反權威主義運動,其中也包括如何教育孩子。
有些教育者甚至設立了完全沒有規則的幼兒園。
今天當然沒有這麼極端,但是很多德國人仍然抗拒給孩子們強加紀律。

有一本寫給德國幼兒教師的指導手冊裡這麼寫:
“即便會讓老師們感到為難或是讓整個群體受到牽連,還是要讓孩子們自己去爭吵”。
爭吵對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和自我提升至關重要。孩子們打架的理由多種多樣:
為自己設定界限,吸引注意力,
測試自己的實力(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社交層面),或僅僅因為他們不服輸。
孩子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而不是由大人插手來解決。

總之,德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多是放任孩子去爭吵,
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學會如何處理各種事情,
而不是由大人設定規則,通過干預來培養孩子。這和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大相徑庭。



---------------------------
摘要:
莎拉對德國幼兒園的描述是:“這裡的小孩一整天都是純玩。
他們不讀書,不學算數,基本上無法無天。
孩子們到處亂跑、大聲叫喊、想怎麼玩怎麼玩、想跟誰玩跟誰玩。
這裡只要求他們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規定,如不要打人和不要爬上家具等。
老師也基本不會要求孩子們有組織地玩耍。”

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但是幼兒園老師並不會急著去干涉,除非有孩子快要受傷。
們也不會懲罰頑皮的孩子,比如把孩子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等。
老師做的更多的是,在一邊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有時候會把孩子叫到一邊單獨談話,
有時會直接和全體學生講什麼是正義和善良,
有時是講相關的故事,讓孩子們間接得到啟發。
一位幼兒園老師對莎拉說:“孩子們真的可以出色地靠自己解決問題。”

有一本寫給德國幼兒教師的指導手冊裡這麼寫:
“即便會讓老師們感到為難或是讓整個群體受到牽連,還是要讓孩子們自己去爭吵”。
爭吵對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和自我提升至關重要。孩子們打架的理由多種多樣:
為自己設定界限,吸引注意力,
測試自己的實力(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社交層面),或僅僅因為他們不服輸。
孩子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而不是由大人插手來解決。

總之,德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多是放任孩子去爭吵,
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學會如何處理各種事情,
而不是由大人設定規則,通過干預來培養孩子。這和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大相徑庭。

❤內參-制定好戰略需要思考的9個方面·上

出處:制定好戰略需要思考的9個方面·上


在《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裡,作者理查德·魯梅爾特認為,
戰略是指發現關鍵問題,設計出合理方案,集中力量採取行動去解決。
書裡介紹了制定戰略需要思考的9大方面,分別是發揮槓桿作用、制定近似目標、
強化“鏈條–環節”系統、運用設計的思維、尋找焦點戰略、保證有效的增長、
發揮競爭優勢、秉持動態的視角,以及利用慣性。下面和你介紹前4個方面。


第一,發揮槓桿作用。
好戰略通過集中智慧、資源和行動來獲得力量,
如果這些力量在適當的時候用在了關鍵的目標上,就可能事半功倍,
所以也稱作“槓桿原理”。一般來說,戰略的槓桿原理可能來自這樣幾個方面的協同作用,
它們是:
戰略預測;對形勢中最關鍵因素的深刻見解,並能找准支點;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首先,戰略預測是指戰略家能預測他人的行為,並把這種預測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戰略預測要考慮他人的習慣、偏好和方針,以及妨礙變革的慣性因素和製約瓶頸。
最關鍵的預測是對他人行為的預測,尤其是競爭對手的行為。
大多數情況下,預測要嘛是以史為鑑,要嘛是根據固有趨勢,
要嘛根據可以預測的經濟或社會動態,要嘛根據他人所遵循的慣例。

其次,要發揮槓桿做用,還要能夠找到一個著力點,來放大精力和資源的集中使用效力。
比如還沒能得到充分滿足的市場需求,就有可能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支點。
發揮槓桿作用的第三個方法,是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作者提到一個概念,叫做“閾值效應”,“閾”的意思是界限,
指的是效果只有在努力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才會突然顯現,
如果低於這個值,就會收效甚微。所以當存在閾值效應時,戰略家就要慎重了,
均勻用力的後果可能是每個問題都沒達到閾值,結果都沒有效果。
要選擇那些利用自己的資源就可以實現的關鍵問題。


第二,制定近似目標。近似目標指的是可行性最高的目標。
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複雜並且模糊的,領導者的重要職責,
盡量簡化問題的複雜性和模糊性,並且這個經過簡化過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關於解決問題的模糊性,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緊推進登月計劃,設計月球探測器時,
科學家並不清楚月球表面的真實情況,但他們大膽做了一個預測,
判斷月球表面也是堅硬、凸凹不平的,也有緩坡。
做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因為地球上比較平坦的地方就是這樣的,
如果月球表面比這惡劣得多,那遇到麻煩的就不僅僅是探測器了,而是整個登月計劃。
科學家說,之所以要在資料掌握不多的情況下堅持做出這個推測,
就是因為如果沒有明確的說明,工程師們的工作就會無從下手。這就是弱化問題的模糊性。


第三,強化“鏈條–環節”系統。 
“鏈條-環節”系統類似木桶原理,
說的是當一個系統的性能受到最薄弱的那個環節制約的時候,
就算強化其他環節,也很難強化整個鏈條。
很多棘手問題都是因為個別環節薄弱,從而牽涉了其它環節。
要打破困局,就要找出困難點,排出順序,集中資源一一攻破。
而要想強化“鏈條–環節”系統,領導者應該採取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的行動。
這樣能提高競爭對手的模仿門檻。

作者以宜家為例,宜家有一些很有名的特點,
比如讓顧客自己組裝家具,通過宜家賣場進行售賣,
廣告也是通過自己的產品目錄實現。宜家的專賣店規模大,庫存量大,停車位充足。
店裡的產品目錄基本取代了銷售人員。
而宜家的平裝家具不但降低了運輸成本,還有助於保證庫存的充足。
它的很多家具都是自己設計的,生產過程外包,但全球物流系統自己管理。
不難看出,宜家從庫存、物流、專賣店到設計等等環節都是相扣的,形成了內在連貫性,
這就讓競爭門檻變高了,競爭對手很難投入大量資金,全局模仿,
這使宜家長久以來都很有競爭力。


第四,運用設計的思維
作者強調,很多有效的戰略是設計出來的,而不是篩選各種方案後做的決定。
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中,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運用高妙的戰術,
成功以少勝多,擊敗了由羅馬執政官保盧斯與瓦羅二人統領的大軍,
直到今天,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作者認為,“戰略之父”漢尼拔在坎尼會戰裡,就體現了戰略最基本的三個方面:
預先策劃、預測他人行為、設計協調的行動。
預先策劃很好理解,就是事先設計和規劃。
預測他人行為也不難理解,比如這場戰役中,漢尼拔使用誘敵深入然後包抄的戰術。
這其實是他預測對方行為後的選擇,他一方面考慮到了羅馬軍隊的機動性很強,
作戰極有勇氣的特點,他還知道當時的羅馬統帥瓦羅是出了名的高傲,
而且在會戰前夜,漢尼拔突襲了瓦羅的大營,讓他在士兵面前丟了人,
瓦羅盛怒之下肯定要速戰速決。這都讓羅馬軍隊的行動變得可以預測。

至於設計協調的行動,作者說,漢尼拔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了各種行動。
比如他說服了好戰的高盧兵和西班牙兵佯裝戰敗逃跑,
假裝被擊敗後,還能再次有序地採取一系列複雜的動作回來殲滅羅馬軍,
這都是協調行動的結果。

作者還指出,戰略制定過程需要對多重因素進行安排、調整和協調,
而設計型戰略就是要巧妙地實現資源與行動的配置。
作者認為,資源和緊密協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
如果一個組織資源不多,那隻有通過緊密的協調才能應對挑戰,
如果資源比較多,緊密協調的必要性就沒那麼大了。作
者還強調,其實緊密的協調有一定代價,一個設計的緊密程度越高,難度就越大,
適用範圍就會越小,變化的靈活性也會差。
所以我們不用總是追求協調程度最高的方案,
如果挑戰程度較低,那麼專業化水平和緊密度還是低一點比較好,
這樣可以適用於更加廣泛的市場。

以上就是《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中提到的製定戰略需要思考的9個方面中的前4個,
希望對你有啟發。明天的音頻,將會和你分享餘下的5個方面。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好戰略,壞戰略》,作者:理查德·魯梅爾特,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1. 發揮槓桿作用
 戰略預測;對形勢中最關鍵因素的深刻見解,並能找准支點;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1)戰略預測是指戰略家能預測他人的行為,並把這種預測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2)要發揮槓桿做用,還要能夠找到一個著力點,來放大精力和資源的集中使用效力。
  “閾值效應”,“閾”的意思是界限,
  指的是效果只有在努力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才會突然顯現,
  如果低於這個值,就會收效甚微。所以當存在閾值效應時,戰略家就要慎重了,
  均勻用力的後果可能是每個問題都沒達到閾值,結果都沒有效果。
2. 制定近似目標
 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複雜並且模糊的,領導者的重要職責,
 盡量簡化問題的複雜性和模糊性,並且這個經過簡化過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3. 強化“鏈條–環節”系統
 “鏈條-環節”系統類似木桶原理,
 說的是當一個系統的性能受到最薄弱的那個環節制約的時候,
 就算強化其他環節,也很難強化整個鏈條。
 要打破困局,就要找出困難點,排出順序,集中資源一一攻破。
 而要想強化“鏈條–環節”系統,
 領導者應該採取一系列相互銜接、環環相扣的行動。
 這樣能提高競爭對手的模仿門檻。
4. 運用設計的思維
 我們不用總是追求協調程度最高的方案,
 如果挑戰程度較低,那麼專業化水平和緊密度還是低一點比較好,
 這樣可以適用於更加廣泛的市場。

2018/01/19

❤內參-方法:高手是怎樣學習的

出處:方法:高手是怎樣學習的


學以致用是很多人的學習目標。
但是大多數人苦惱於自己經常忘記學過的知識,學習的效率不高。
我們應該以什麼的態度來對待學習?
得到訂閱專欄“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在專欄裡回答了這個問題。

萬維鋼說,從學以致用這個角度來說,人們對“知識”大概有兩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把知識當成一種使用手冊
你想像的全部知識都寫在這本手冊裡,手冊上面都是很明確的指導,
比如,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遇到另一種情況,應該怎麼做。
學習這本手冊一定要記性好,你記住了多少,才有可能用上多少。
但是,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手冊上沒有的內容,就算你記住了手冊上的內容,也等於白學。
第二種態度,是根本不在乎一招一式的用法,而致力於構建一個知識體系。
學習一個知識並不是為了有朝一日用到它,而是為了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萬維鋼拿家用電器來舉例,很多家用電器都有一個“常見故障排除指南”,
但高手不可能指望這些現成的答案,高手是理解了電器的工作方式,
然後不管遇到什麼毛病,他都能自己做出分析和判斷,找到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萬維鋼說:
對於一門具體的技術,
構建知識體系的最好辦法是找本正規的教材,上一門正式的課程,就好像大學生那樣。
可是對於世界萬事萬物來說,很多情況下並沒有什麼完備的知識體係等著你去學,
你必須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建立一個觀念,還得隨時修正。
就好像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經過自己的探索,逐漸形成對這個地方的認識。
就算你探索了一段時間,還沒有找到你想要去的地方,你的探索也是有用的。
只要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對這個地方非常熟悉,可以隨時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到那個時候,你就是真正的自由,你的大腦比什麼路線圖都好使。

總之,萬維鋼認為,好奇心是比“有用”更好的學習驅動力。
 “會用”是“理解”的副產品,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大量實踐的結果;“理解”才是學習的目標。



---------------------------
摘要:
從學以致用這個角度來說,人們對“知識”大概有兩種態度。
1. 是把知識當成一種使用手冊。
 你想像的全部知識都寫在這本手冊裡,手冊上面都是很明確的指導,
 比如,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遇到另一種情況,應該怎麼做。
 學習這本手冊一定要記性好,你記住了多少,才有可能用上多少。
 但是,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手冊上沒有的內容,

 就算你記住了手冊上的內容,也等於白學。
2. 根本不在乎一招一式的用法,而致力於構建一個知識體系。
 學習一個知識並不是為了有朝一日用到它,而是為了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萬維鋼拿家用電器來舉例,很多家用電器都有一個“常見故障排除指南”,
 但高手不可能指望這些現成的答案,高手是理解了電器的工作方式,
 然後不管遇到什麼毛病,他都能自己做出分析和判斷,找到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對於一門具體的技術,
 構建知識體系的最好辦法是找本正規的教材,上一門正式的課程,就好像大學生那樣。
 可是對於世界萬事萬物來說,很多情況下並沒有什麼完備的知識體係等著你去學,
 你必須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建立一個觀念,還得隨時修正。

 就好像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經過自己的探索,逐漸形成對這個地方的認識。
 就算你探索了一段時間,還沒有找到你想要去的地方,你的探索也是有用的。
 只要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對這個地方非常熟悉,可以隨時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到那個時候,你就是真正的自由,你的大腦比什麼路線圖都好使。
 好奇心是比“有用”更好的學習驅動力。
 “會用”是“理解”的副產品,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大量實踐的結果;“理解”才是學習的目標。

❤內參-如何與不喜歡的人合作共事

出處:如何與不喜歡的人合作共事


在你的理解中,合作是什麼樣的? “雙方同心協力、一開始就達成共識”,
這種假設,在國際合作專家亞當·卡亨(Adam Kahane)看來,是不切實際的。
他認為,合作有兩個定義,除了聯手共事之外,也可以是與“敵人”協作,
“有時為了促進工作進度,我們必須要與他人共事,
其中包括我們不認同、不喜歡或不信任的人。”


亞當·卡亨在《與敵人合作》
(Collaborating with the Enemy: How to Work with People You Don't Agree with or Like or Trust)
這本書裡提出,與不認同、不喜歡或不信任的人維持合作關係的2大原則:
第一,就算會激烈的爭執,也要把衝突點攤開來說。
卡亨說,談到合作,很多人往往會覺得應該在不爭吵的情況下和諧共事,
但實際中有時會是一個非常複雜、涉及到很多人利益的過程。
卡亨認為,這時候既要吵,也要將事情談妥。
他建議,會議負責人要引導每個參會者表達看法,這樣也許會導致激烈的爭吵,
但只要不是單純的情緒宣洩,每個人都能提出糾結的地方,
針對自己在意的部分進行溝通,就會對後續的共事有所幫助。

第二,計劃需要多次修正和調整才會愈加完善。
人們對合作的另一個想像是,共同協商、擬訂計劃並去執行就好了。
但實際上,計劃要通過無數次的修正和調整,才能越來越完善。
卡亨引用了組織理論學家卡爾‧韋克(Karl Weick)的觀點:
人們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不一定因為一開始就有好的計劃,
而是因為他們'開始行動,並從中學習,最終得到具體有效的成果。
卡亨建議,合作時,與其要把計劃的細節討論到盡善盡美才行動,
不如在制定出目標後,通過多次行動來驗證各自的想法是否行得通。



---------------------------------
摘要:
與不認同、不喜歡或不信任的人維持合作關係的2大原則:
1. 就算會激烈的爭執,也要把衝突點攤開來說。
 會議負責人要引導每個參會者表達看法,這樣也許會導致激烈的爭吵,
 但只要不是單純的情緒宣洩,每個人都能提出糾結的地方,
 針對自己在意的部分進行溝通,就會對後續的共事有所幫助。
2. 計劃需要多次修正和調整才會愈加完善
 組織理論學家卡爾‧韋克(Karl Weick)說:
 “人們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不一定因為一開始就有好的計劃,
 而是因為他們'開始行動,並從中學習,最終得到具體有效的成果。

 合作時,與其要把計劃的細節討論到盡善盡美才行動,
 不如在制定出目標後,通過多次行動來驗證各自的想法是否行得通。

❤內參-比爾·蓋茨與扎克伯格推薦的書

出處:比爾·蓋茨與扎克伯格推薦的書


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在1月22日-25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
達沃斯論壇公佈了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推薦書單。

在他們推薦的英文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們共同推薦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麼會減少》。
這本書厚達800頁,書中認為,雖然人們感覺當下世界越來越危險,
但如果從人類歷史的長遠視角來看,暴力其實是在減少的。

比爾·蓋茨在自己的博客裡寫道:
“如果你認為世界正在變好,你會希望將進步擴散到更多的人群和地方。
這不是說要忽視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而只是說我們能夠相信,這些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比爾·蓋茨給了斯蒂芬·平克的這本書非常高的評價,
他說這本書是他讀過所有書裡最重要的之一。
扎克伯格也把這本書列進了Facebook讀書會的閱讀書目中。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的主題是“在分裂的世界裡創造共享的未來”。這本書對於論壇參與者,
也就是2500名世界領袖、商界高管和慈善組織領導者來說,或許會有幫助。


除此之外,
比爾·蓋茨還大力推薦了腫瘤學家悉達多·穆克吉的《基因傳:眾生之源》蓋茨說:
“穆克吉這本書是寫給普通大眾的,
因為他知道新的基因組技術即將深刻地影響到每一個人。”
而扎克伯格的書單中也推薦了一本中國讀者熟知的書籍——
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
作為書單上厚重的經濟學和社會科學書籍裡的一份“趣味休閒”。
這份書單還包括數本在2017年度國內暢銷的書籍,
比如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亨利·基辛格的《世界秩序》等。



---------------------------------
摘要: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麼會減少》。
這本書厚達800頁,書中認為,雖然人們感覺當下世界越來越危險,
但如果從人類歷史的長遠視角來看,暴力其實是在減少的。

比爾·蓋茨還大力推薦了腫瘤學家悉達多·穆克吉的《基因傳:眾生之源》蓋茨說:
“穆克吉這本書是寫給普通大眾的,
因為他知道新的基因組技術即將深刻地影響到每一個人。”
而扎克伯格的書單中也推薦了一本中國讀者熟知的書籍——
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
作為書單上厚重的經濟學和社會科學書籍裡的一份“趣味休閒”。

❤內參-金宇澄:導購時代已經過去了

出處:金宇澄:導購時代已經過去了


作家金宇澄在2012年出版了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
這本書大受歡迎,隨後席捲了包括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魯迅文化獎、
茅盾文學獎等文學獎項,還會由導演王家衛改編成電影。
金宇澄的新作《回望》用非虛構的方式寫自己父親母親的故事。

在復旦大學的活動上,金宇澄談到了自己的文學觀。
金宇澄的態度是,文學的特點是給出人生的細節,而不是給出人生的種種答案,
“文學不需要這樣的應答,比如人應該怎樣生活。歸根到底來說,
文學就是人學,表現人的複雜經歷和處境。

在他的作品中,金宇澄迴避批判態度,避免提供主觀理念,原因是,
他個人相信:“最好的文學不必有一種明確的引導,只要把人、把細節寫出來就可以。
比如我們現在那麼喜歡超市,如果進去就有一個服務員拉住你不放,
推銷介紹種種商品,(有)強烈推薦的主張,我們肯定跑掉了。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理解程,已經和過去不一樣,看世界的方式也和過去不同,
我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們了,已經不需要導購了,導購時代已經過去了。”

金宇澄的作品寫的都是發生在上海的人和故事。
在金宇澄看來,當面對單獨個人時,像上海這樣的超級大都市不再是冷酷的鋼筋水泥森林,
而是顯現出一種熱帶雨林般的魅力,蘊含著無限可能。
對於個人,寫出最熟悉“那幾平米中的事,才會是一種真實。


總之,著名作家金宇澄的觀點是,文學要做的事情是提供細節,
而不是提供主張,導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包括觀念的導購。



----------------------------------
摘要:
文學的特點是給出人生的細節,而不是給出人生的種種答案,
“文學不需要這樣的應答,比如人應該怎樣生活。
歸根到底來說,文學就是人學,表現人的複雜經歷和處境。”


最好的文學不必有一種明確的引導,只要把人、把細節寫出來就可以。
比如我們現在那麼喜歡超市,如果進去就有一個服務員拉住你不放,
推銷介紹種種商品,(有)強烈推薦的主張,我們肯定跑掉了。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理解程,已經和過去不一樣,看世界的方式也和過去不同,
我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們了,已經不需要導購了,導購時代已經過去了。

對於個人,寫出最熟悉“那幾平米中的事,才會是一種真實。

2018/01/18

❤內參-新方法: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出處:新方法: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麥肯錫資深管理諮詢師大島祥譽在《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新辦法,用筆記作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這種方法的核心是:“通過搜尋並定義核心問題、整理問題結構、
找出核心制約因素,最後在筆記上得出能夠解決問題的行動規劃。


製作這種類型的筆記時,有3點非常重要:
第一,筆記是為了追求結果。
做筆記是為了得出可執行的方案,而不是記錄筆記本身。
只有在以取得成果為目的做筆記時,才能稱之為“解決問題的筆記本”。
用筆記思考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向第三方匯報的意識,當你考慮到匯報輸出時,
會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更加注意把控邏輯、語言精練、以及方案可行性等事項。


第二,一邊思考假設,一邊做筆記。
尋找真正問題的關鍵,首先要思考問題出在哪,而不是一上來就去找原因和對策。
如果找不到問題所在,不管找到多少原因和對策都沒辦法解決問題。
在做筆記的時候思考提出假設,是一個抽絲剝繭、逐步確認的過程,
也是找出問題本質的過程。


第三,要用故事線的方法來思考。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首先登場人物之間發生的事件;然後每個人物帶來各種問題;
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進一步加深;
登場人物開始新的旅程。這就是一個好故事的起承轉合,記筆記也需要這種故事線。
故事線思考,是指在看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一部分,
而是在把握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事物所處的狀況,
然後思考事物接下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以上就是《麥肯錫筆記思考法》這本書裡介紹的記筆記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通過搜尋並定義核心問題、整理問題結構、
找出核心制約因素,最後在筆記上得出能夠解決問題的行動規劃。

製作這種類型的筆記時,有3點非常重要:
1. 筆記是為了追求結果。
 做筆記是為了得出可執行的方案,而不是記錄筆記本身。
 只有在以取得成果為目的做筆記時,才能稱之為“解決問題的筆記本”。
 用筆記思考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向第三方匯報的意識,當你考慮到匯報輸出時,
 會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更加注意把控邏輯、語言精練、以及方案可行性等事項。

2. 一邊思考假設,一邊做筆記
 尋找真正問題的關鍵,首先要思考問題出在哪,而不是一上來就去找原因和對策。
 如果找不到問題所在,不管找到多少原因和對策都沒辦法解決問題。
 在做筆記的時候思考提出假設,是一個抽絲剝繭、逐步確認的過程,
 也是找出問題本質的過程。
3. 要用故事線的方法來思考。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首先登場人物之間發生的事件;然後每個人物帶來各種問題;
 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進一步加深;
 登場人物開始新的旅程。這就是一個好故事的起承轉合,記筆記也需要這種故事線。
 故事線思考,是指在看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一部分,
 而是在把握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事物所處的狀況,
 然後思考事物接下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內參-北大副校長:中國教育的一個大問題

出處:北大副校長:中國教育的一個大問題


田剛是北京大學副校長和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他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他曾經在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從1998年開始在北京大學任職。
田剛一直想要推動中國的數學研究,把中國從數學大國變成數學強國。

《環球科學》雜誌問田剛,
為什麼曾經很熱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參加者中,很少出現出色的數學家。
田剛的回答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說到底還是競技比賽,
它的最大問題在於,似乎不能找到足夠數量的對數學感興趣的高中生,
所以很多在中學時期取得很好成績的學生最終都沒有從事數學研究。

田剛也提到,他們嘗試了其他方式,想要吸引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研究感興趣,
比如舉辦“數學之星”夏令營和中學生“英才計劃”。
但是,他碰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是否要把夏令營和高考掛鉤。
如果和高考掛鉤,就會變成另一個競賽,如果不掛鉤,家長就沒有動力讓孩子參加。
而且,不只是家長,孩子們有時候有會有這樣的考慮。

田剛說:“這可能是中國教育世界裡的一個大問題。
父母都望子成龍,他們有時還特別希望孩子能繼續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和事業,
但他們不知道其實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幸福。孩子們也是。
我們的孩子太希望儘早過上穩定安逸的生活,但只要稍微回顧一下過去,
你就會發現,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那麼早就想那麼安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
摘要:
這可能是中國教育世界裡的一個大問題。
父母都望子成龍,他們有時還特別希望孩子能繼續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和事業,
但他們不知道其實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幸福。孩子們也是。
我們的孩子太希望儘早過上穩定安逸的生活,但只要稍微回顧一下過去,
你就會發現,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那麼早就想那麼安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2018/01/17

❤內參-建議:怎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出處:建議:怎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終身學習是很多人都想獲得的習慣,學習不僅充滿樂趣,而且通常也是事業成功的捷徑。
但契而不捨的堅持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那麼容易,
最好的方法是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習慣。
專欄作家約翰·科爾曼,也是《激情與目標:最優秀、最聰明企業領袖的故事》
(Passion & Purpose: Stories from the Best and Brightest Young Business Leaders)
這本書的合著者,他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幫你培養這種習慣的5個步驟:

第一,設想自己期望達到的效果。
科爾曼的閱讀目標是:既要涉獵廣泛,滿足他智力探索的需求,
也要深入鑽研教育、外交政策和領導力這幾個領域。
他認為,選擇一個或兩個預期效果,有助於設定可以實現的目標,並把習慣堅持下來。


第二,基於你的選擇,設定現實的目標。
科爾曼每年都會設定一系列目標,然後把它們分為:
若干個要在一年內完成的任務(比如一年讀完24本書)、
需要培養的日常習慣和慣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閱讀20分鐘)。
對於長期目標,他會用計劃表來跟踪;對於日常習慣和慣例,他會用一個應用軟件來記錄。
這些目標幫他把想要學習的模糊期望,轉變成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


第三,有了目標後就加入一個學習社群。
學習社群能夠提升你的投入程度與熱情,讓學習充滿趣味。


第四,學習時排除干擾、全力以赴。
科爾曼建議,學習時,要排除科技產品這樣的物質干擾和心理上的干擾,
選擇在特定的時間段學習。

最後,適當地運用科技輔助學習
他建議,要善用科技產品,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他會在通勤或跑步的時候聽有聲讀物,這讓他的讀書量成倍增長。



----------------------------
摘要:
1. 設想自己期望達到的效果
 選擇一個或兩個預期效果,有助於設定可以實現的目標,並把習慣堅持下來。
2. 基於你的選擇,設定現實的目標
 每年都會設定一系列目標,然後把它們分為:
 若干個要在一年內完成的任務(比如一年讀完24本書)、
 需要培養的日常習慣和慣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閱讀20分鐘)。
 對於長期目標,可用計劃表來跟踪;對於日常習慣和慣例,可用一個應用軟件來記錄。
3. 有了目標後就加入一個學習社群
 學習社群能夠提升你的投入程度與熱情,讓學習充滿趣味。
4. 學習時排除干擾、全力以赴
 學習時,要排除科技產品這樣的物質干擾和心理上的干擾,
 選擇在特定的時間段學習。
5. 適當地運用科技輔助學習
 要善用科技產品,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他會在通勤或跑步的時候聽有聲讀物,這讓他的讀書量成倍增長。

❤內參-方法: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

出處:方法: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


樂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品質。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觀。
那怎樣能讓孩子樂觀呢?
得到訂閱專欄“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的主理人Dr.魏在專欄裡介紹了三個方法。

首先是幫孩子形成掌控感。 Dr.魏說,
當一個孩子經常能掌控自己的行為,獲得成功,他就會更樂觀、主動;
而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處於無助的狀態,他更可能悲觀和被動。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成功。
這裡說的“成功”,並不是一定要考高分得大獎,
是說孩子能獨立完成一個他想要完成的任務,
小到用杯子喝水,大到拼一個500塊的拼圖,都能給孩子掌控感和成就感。
家長在生活中,可以通過鼓勵孩子,給孩子適當的幫助,
幫孩子形成掌控感和成就感,這是樂觀的穩固基石。

其次,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怎樣才能保持樂觀呢? Dr.魏說,
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反饋很重要,要做到積極準確地評價孩子。
因為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的反饋,會影響他看事情的角度。
比如,孩子練習一個舞蹈,怎麼也練不好,
這時候不要批評,也不要虛偽地誇獎,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各種事實,得出準確結論,
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分析困境,然後總結出一個行動計劃,讓孩子看到,
他可以靠自己的行為來改變目前的困境。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樂觀。

最後,Dr.魏表示,家長對事情的解釋風格也會影響孩子,所以只是教導孩子“要樂觀,
要看到事情好的一面”遠遠不夠,家長自己怎麼看事情,是孩子的重要參照。



-------------------------------
摘要:
1. 幫孩子形成掌控感
 當一個孩子經常能掌控自己的行為,獲得成功,他就會更樂觀、主動;
 而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處於無助的狀態,他更可能悲觀和被動。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成功。
 這裡說的“成功”,並不是一定要考高分得大獎,
 是說孩子能獨立完成一個他想要完成的任務,
 小到用杯子喝水,大到拼一個500塊的拼圖,都能給孩子掌控感和成就感。
 家長在生活中,可以通過鼓勵孩子,給孩子適當的幫助,
 幫孩子形成掌控感和成就感,這是樂觀的穩固基石。
2.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怎樣才能保持樂觀呢?
 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反饋很重要,要做到積極準確地評價孩子。
 因為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的反饋,會影響他看事情的角度。
 比如,孩子練習一個舞蹈,怎麼也練不好,
 這時候不要批評,也不要虛偽地誇獎,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各種事實,得出準確結論,
 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分析困境,然後總結出一個行動計劃,讓孩子看到,
 他可以靠自己的行為來改變目前的困境。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樂觀。

2018/01/16

❤內參-方法: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

出處:方法: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


要想養成一個好習慣,一開始的30天是最困難的,
但只要撐過去,就代表你已經完成了養成這個習慣的95%以上的工作。
這是暢銷書《如何改變習慣》的作者、高效學習者斯科特·揚(Soctt Young)的觀點,
他曾用1年的時間學完麻省理工學院4年制的計算機科學課程。
如何撐過好習慣的前30天?他總結了3種技巧:

第一,寫下計劃,做出承諾。
斯科特·揚認為,
一個月最好只改變一個習慣,因為意志力有限,同時進行兩到三個,大多都會失敗。
當你習慣遵守對自己的承諾後,改變習慣就成為你的一個技能,
之後要養成其他習慣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他建議,養成新習慣前最好寫一份聲明書,裡面要列出計劃的內容、
實施時間段、以及為保證計劃成功你需要遵守的規定(通常不超過三條)。

第二,把30天分成5個階段
斯科特·揚把30天分成了五種階段,並提醒了在各個階段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
首先是,全速起跑期(前3天),這個時候要注意不要一下子就把幹勁用光;
然後是,疲憊放緩期(4-10天),這是大部分人最常放棄的時間點,
原因可能是在第一階段就把幹勁花光了,或是制定的目標太大,
可以考慮將大的目標分解為幾個30天計劃;
接著是過渡期(第二、三週),這個時候你有點習慣新的習慣了,
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養成了新習慣而放棄,這時你需要建立一些提醒機制;
之後是顛簸期(第二、三週裡的某段時間),這時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安排會出現,
比如朋友約你玩,或者臨時加班,你可能就會中斷習慣;
最後是穩定期(第四週),這時要注意,如果一不小心失敗,你還是得從0開始做起。


第三,好計劃的3個特點。
斯科特·揚提醒人們在製定計劃時,要特別注意3點:
簡潔性,“制定計劃的黃金準則就是極簡,規則愈少,遵守起來愈簡單”;
靈活性,“過於僵化,太苛刻的計劃通常很難完成,過於靈活,習慣就很難堅持。
需要找出平衡點”;
而突發事件是養成好習慣過程中最令人頭疼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提前進行籌劃



------------------------------
摘要:
要想養成一個好習慣,一開始的30天是最困難的,
但只要撐過去,就代表你已經完成了養成這個習慣的95%以上的工作。
如何撐過好習慣的前30天?總結有3種技巧:
1. 寫下計劃,做出承諾
 一個月最好只改變一個習慣,因為意志力有限,同時進行兩到三個,大多都會失敗。
 當你習慣遵守對自己的承諾後,改變習慣就成為你的一個技能,
 之後要養成其他習慣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養成新習慣前最好寫一份聲明書,裡面要列出計劃的內容、
 實施時間段、以及為保證計劃成功你需要遵守的規定(通常不超過三條)。
2. 把30天分成5個階段
 (1)全速起跑期(前3天),這個時候要注意不要一下子就把幹勁用光;
 (2)疲憊放緩期(4-10天),這是大部分人最常放棄的時間點,
  原因可能是在第一階段就把幹勁花光了,或是制定的目標太大,
  可以考慮將大的目標分解為幾個30天計劃;
 (3)過渡期(第二、三週),這個時候你有點習慣新的習慣了,
  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養成了新習慣而放棄,這時你需要建立一些提醒機制;
 (4)顛簸期(第二、三週裡的某段時間),這時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安排會出現,
  比如朋友約你玩,或者臨時加班,你可能就會中斷習慣;
 (5)穩定期(第四週),這時要注意,如果一不小心失敗,你還是得從0開始做起。
3. 好計劃的3個特點
 (1)簡潔性:制定計劃的黃金準則就是極簡,規則愈少,遵守起來愈簡單。
 (2)靈活性:過於僵化,太苛刻的計劃通常很難完成,過於靈活,習慣就很難堅持。
  需要找出平衡點
 (3)提前進行籌劃:突發事件是養成好習慣過程中最令人頭疼的,這是一的解決方法。

❤內參-健康:最佳飲食方式評選

出處:健康:最佳飲食方式評選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月初推出了一個年度最佳飲食排名,
對40種不同飲食方式進行了分析。這項排名邀請了25位來自營養學、肥胖症、
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領域的專家,對不同的飲食方式進行打分。
打分參照的標準是:是否容易遵循;營養是否全面;
是否能安全有效地減輕體重;是否能預防和控制糖尿病或心臟病。

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介紹了這項排名。
你也可以到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網站查看完整的排名信息
(health.usnews.com/best-diet/best-diets-overall)。
並列年度最佳綜合飲食方式的,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又稱控制高血壓飲食)。


地中海飲食的核心食物是全穀物、蔬果豆、草本香料、堅果、橄欖油等健康油脂,
並且建議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和海鮮,攝入分量適中的乳製品,
尤其是酸奶和傳統奶酪等發酵乳、雞蛋、禽肉,少吃紅肉和甜食,常用飲料是水和紅酒。
地中海飲食還很重視適量的運動和社交活動,倡導和親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食。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對心腦血管健康、癌症和糖尿病的防控都有好處。
而且,並不像之前人們所擔心的,橄欖油、牛油果和奶酪這些地中海飲食配方不利於減肥,
恰恰相反,地中海飲食模式對體重控制也有幫助。


得舒飲食原本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血壓健康。
這種飲食方式的重點是,控制鈉的攝入量。我們主要通過鹽來攝入鈉。
這種飲食方式提倡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甜品和紅肉,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鈣、蛋白質和鉀的全穀物食物和蔬菜。
得舒飲食在保持血壓健康和體重控制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


可能會讓一些人意外的是,最近幾年非常流行的生酮飲食在40種飲食方式排名中倒數第一。
生酮飲食的特點是攝入極低的碳水化合物和極高的脂肪,以強迫人體燃燒脂肪。
生酮飲食法不吃麵食、米飯、玉米、豆類等主食,而吃大量的肉類。
生酮飲食法走紅,是因為這種飲食方法能夠在短期內使體重下降,
但是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研究能證明這種飲食方法有長期健康益處。

以上就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對健康飲食方式的評选和介紹。



------------------------------
摘要:
並列年度最佳綜合飲食方式的,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又稱控制高血壓飲食)。

地中海飲食的核心食物是全穀物、蔬果豆、草本香料、堅果、橄欖油等健康油脂,
並且建議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和海鮮,攝入分量適中的乳製品,
尤其是酸奶和傳統奶酪等發酵乳、雞蛋、禽肉,少吃紅肉和甜食,常用飲料是水和紅酒。
地中海飲食還很重視適量的運動和社交活動,倡導和親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食。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對心腦血管健康、癌症和糖尿病的防控都有好處。
而且,並不像之前人們所擔心的,橄欖油、牛油果和奶酪這些地中海飲食配方不利於減肥,
恰恰相反,地中海飲食模式對體重控制也有幫助。

得舒飲食原本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血壓健康。
這種飲食方式的重點是,控制鈉的攝入量。我們主要通過鹽來攝入鈉。

這種飲食方式提倡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甜品和紅肉,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鈣、蛋白質和鉀的全穀物食物和蔬菜。
得舒飲食在保持血壓健康和體重控制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

可能會讓一些人意外的是,最近幾年非常流行的生酮飲食在40種飲食方式排名中倒數第一。

❤內參-達利歐:把痛苦當作改進的信號

出處:達利歐:把痛苦當作改進的信號


瑞·達利歐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的創始人。
他今年出版了一本很受關注的新書《原則》。
得到訂閱專欄“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在《原則》中文版的推薦序中,
介紹了達利歐在書裡提到所有道理中最大的道理——進化。 
“進化”也是達利歐系統的出發點。


在達利歐看來,進化的規律在於,你不能只是現在很強,而要不斷地創新和進步。
因為一切好東西只在剛出來的時候是好東西,時間長了之後,也許是模仿者太多,
或是不適應新局面,這個東西就會不行,就有可能被新東西取代。
要順應進化的規律,人就要面對現實,積極探索。
你會遇到失敗,但是你要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然後快速改進。
主動學習,更快速地適應新環境,是人類最大的優勢

達利歐把痛苦和失敗看做演化的必然環節。
人是肯定會遭遇失敗的,如果你沒有挑戰過自己的極限,
你就沒有把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面對現實、發現自己的弱點總是痛苦的,但你應該把痛苦當成信號,說明這裡可以改進。


此外,達利歐還強調一個詞:謙遜。謙遜可以幫你克服兩個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自我。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個心理防禦機制。
因為你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所以你的本能反應就是總想強行辯駁,
別人一批評,你就怒了。因為你害怕面對複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
這就是自我帶給我們的障礙。
第二個障礙是盲點。
每個人看問題的視角是不一樣的,達利歐一個重要的人生體會就是人與人大不相同。
別人看到的,可能是你連想都沒想到的。

總之,達利歐認為,能跳出自我,站在一個更高層面上審視自己的人,才是高手。



------------------------------
摘要:
在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達利歐看來,
進化的規律在於,你不能只是現在很強,而要不斷地創新和進步。
因為一切好東西只在剛出來的時候是好東西,時間長了之後,也許是模仿者太多,
或是不適應新局面,這個東西就會不行,就有可能被新東西取代。
要順應進化的規律,人就要面對現實,積極探索。
你會遇到失敗,但是你要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然後快速改進。
主動學習,更快速地適應新環境,是人類最大的優勢。


達利歐把痛苦和失敗看做演化的必然環節。
人是肯定會遭遇失敗的,如果你沒有挑戰過自己的極限,
你就沒有把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面對現實、發現自己的弱點總是痛苦的,但你應該把痛苦當成信號,說明這裡可以改進。


此外,達利歐還強調一個詞:謙遜。謙遜可以幫你克服兩個障礙。
1. 自我。
 因為你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所以你的本能反應就是總想強行辯駁,
 別人一批評,你就怒了。
2. 盲點
 仁生體會人與人大不相同。別人看到的,可能是你連想都沒想到的。

❤內參-觀點:如何正確地談論歷史

出處:觀點:如何正確地談論歷史


“借古喻今”是非常常用的一種做法,但是有時候這種做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最知名的思想史學者葛兆光在談到自己對新儒學的批評說:
“我擔心的是,一些看起來是歷史和傳統的東西,
被人直接引申到現實社會當中,然後比附和發揮,會導致一些很壞的結果。”

他不能接受的是用下面這三種方式去引申歷史:
第一,不恰當歪曲歷史,把它們勉強用到現實裡,“這是不能逾越的學術底線”;
第二,不是以理想主義的情懷這麼做,
 而是在以現實的、謀利的動機在做,“這是知識分子的限度”;
第三,在談論現實時,沒有真正考慮改變讓人不滿的現實,
 而是想換取利益, “這是做人的底線”。

葛兆光說:“談論過去的歷史學家是一個診斷病源的醫生,他不是開刀動手術的醫生。
但是,如果說你在診斷病源時,去誤導那些做手術的人,
出些餿主意,那就會禍害整個社會。所以,我們不得不守住這個邊界。
我們偶爾伸頭一看,覺得這些江湖郎中是做過了頭了。
這些人既不符合學術倫理,也不符合知識分子應該有的精神和責任。
坦率地說,他們是在羞辱我們這些做歷史的人。

以上就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兆光對把歷史引申到現實的一些看法。



--------------------------
摘要:
中國最知名的思想史學者葛兆光在談到自己對新儒學的批評說:
“我擔心的是,一些看起來是歷史和傳統的東西,
被人直接引申到現實社會當中,然後比附和發揮,會導致一些很壞的結果。”
他不能接受的是用下面這三種方式去引申歷史:
1. 不恰當歪曲歷史,把它們勉強用到現實裡,“這是不能逾越的學術底線”;
2. 不是以理想主義的情懷這麼做,而是在以現實的、謀利的動機在做,
 “這是知識分子的限度”;
3. 在談論現實時,沒有真正考慮改變讓人不滿的現實,而是想換取利益,
  “這是做人的底線”。


葛兆光說:“談論過去的歷史學家是一個診斷病源的醫生,他不是開刀動手術的醫生。
但是,如果說你在診斷病源時,去誤導那些做手術的人,
出些餿主意,那就會禍害整個社會。所以,我們不得不守住這個邊界。
我們偶爾伸頭一看,覺得這些江湖郎中是做過了頭了。
這些人既不符合學術倫理,也不符合知識分子應該有的精神和責任。
坦率地說,他們是在羞辱我們這些做歷史的人。”

2018/01/15

❤內參-方法:做得更少,然後執著

出處:方法:做得更少,然後執著


《金融時報》介紹了學者莫騰·漢森的新書《玩轉工作》(Great at Work)。
漢森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工作理念:
“少即是多”帶來優勢的前提是,你必須專注在自己選擇的“少”上面。 
如果你不執著地投入,你就不會比那些做更多事情的人有優勢”。


漢森舉了一個歷史上的例子,
1911年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和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
關於誰先到達南極的競賽。斯科特團隊有更多的錢和更大團隊,
交通工具包括機動雪橇、小馬和狗。
但是斯科特的方法過於複雜,
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說起過自己的“混亂的船隊”,不同的團隊要在不同的時間出發。
而阿蒙森團隊選擇的交通方式非常簡單:狗拉雪橇。
所以,他就專注在找到最好的狗、最好的訓練狗拉雪橇的人,然後獲得最好的訓練。 
“阿蒙森選擇了一種方法,嫻熟地掌握了它。他做得更少,然後執著地投入其中。”
最後阿蒙森贏得了這場比賽,斯科特成為探險歷史上的一個悲劇英雄。


除了這個歷史故事,漢森還研究了5000個人的表現,
發現那些採用“做得更好,然後執著”策略的人,要比其他人的得分高出25%。


除此之外,漢森還有幾個重要的發現:
首先是,要警惕“激情”。很多人把對工作的激情視為成功的一個關鍵,
但是,激情可能導致人們走錯路和精疲力盡。
工作熱情必須跟一個簡單清晰的目標聯繫在一起。


其次,既要擔心合作太少,也要擔心合作太多。
過多的看上去“有幫助”的外部意見,反而會分散團隊的注意力。


以上就是新書《玩轉工作》中對於工作的一些看法。



--------------------------------
摘要:
如果你不執著地投入,你就不會比那些做更多事情的人有優勢。
比如,1911年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
和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關於誰先到達南極的競賽。
斯科特團隊有更多的錢和更大團隊,交通工具包括機動雪橇、小馬和狗。
但是斯科特的方法過於複雜,
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說起過自己的“混亂的船隊”,不同的團隊要在不同的時間出發。
而阿蒙森團隊選擇的交通方式非常簡單:狗拉雪橇。
所以,他就專注在找到最好的狗、最好的訓練狗拉雪橇的人,然後獲得最好的訓練。
“阿蒙森選擇了一種方法,嫻熟地掌握了它。他做得更少,然後執著地投入其中。”
最後阿蒙森贏得了這場比賽,斯科特成為探險歷史上的一個悲劇英雄。

1. 要警惕“激情”
 很多人把對工作的激情視為成功的一個關鍵,
 但是,激情可能導致人們走錯路和精疲力盡。
 工作熱情必須跟一個簡單清晰的目標聯繫在一起。
2. 既要擔心合作太少,也要擔心合作太多
 過多的看上去“有幫助”的外部意見,反而會分散團隊的注意力。

❤內參-改善睡眠質量的5個建議

出處:改善睡眠質量的5個建議


睡眠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關注的問題。
界面新聞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幾個改善睡眠質量的建議。

第一,控制下午的咖啡因攝入量
過量咖啡因會帶來很多風險,包括偏頭痛、易怒、胃部不適等,當然也有失眠。
所以,知道你攝入了多少咖啡因就很關鍵。
美國梅奧診所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400毫克以內的咖啡因,這相當於兩到三杯咖啡。
不過咖啡因也會因咖啡種類而異,
比如星巴克咖啡一杯半就包含400毫克咖啡因,而麥當勞滴濾咖啡四杯才會達到這個量。


第二,注意飲食分量。
在過去四十年,我們吃飯和零食的基線標準越來越高了,
甚至用來裝食物的盤子杯子尺寸都明顯大了不少。
根據《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等期刊的數據顯示,
無論是快餐、飯店還是便利店小食,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享用的許多食物平均大小已經翻了1.38倍。
所以,如果外出就餐要注意飲食分量,
不一定要根據“所有都要吃完”的想法就餐,可以考慮每樣剩餘一些,打包回來。


第三,保持水分
人體有60%是水分,如果水分不足,可能會導致頭痛、疲勞甚至暴飲暴食。
和流行說法相反,其實你並不一定需要每天喝八杯水,
補水量具體可以根據個人當天的鍛煉量、戶外天氣等諸多因素而變化,
吃得多也可能意味著你這一天水要喝得少點,因為有些食物含水量很高,
比如菜花、茄子、辣椒、菠菜水分含量都高達92%,
而胡蘿蔔、青豆的水分比例都超過了79%。


第四,睡前30分鐘遠離屏幕
普及的電子產品已經成為良好睡眠的“隱形殺手”。
照亮我們屏幕的藍光也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褪黑激素是大腦用來告訴身體開始準備睡眠的一種關鍵激素。
專家建議睡前至少保證30分鐘的無屏幕時間。


第五,每周清洗床單。
紐約大學微生物學家飛利浦·泰諾(Philip Tierno)表示,
我們的床可以在一周內就成為細菌和真菌的“植物園”。
因為汗液、皮屑、花粉、土、棉絨、塵蟎等多種物質的結合足以讓任何人生病,
更不用說有過敏症狀的人了,所以至少每7天要清理一次床單。

以上就是改善睡眠質量的五個建議。



---------------------------
摘要:
1. 控制下午的咖啡因攝入量
 過量咖啡因會帶來很多風險,包括偏頭痛、易怒、胃部不適等,當然也有失眠。
 所以,知道你攝入了多少咖啡因就很關鍵。
 美國梅奧診所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400毫克以內的咖啡因,這相當於兩到三杯咖啡。
 不過咖啡因也會因咖啡種類而異,
 比如星巴克咖啡一杯半就包含400毫克咖啡因,而麥當勞滴濾咖啡四杯才會達到這個量。
2. 注意飲食分量
 根據《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等期刊的數據顯示,
 無論是快餐、飯店還是便利店小食,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享用的許多食物平均大小已經翻了1.38倍。
 所以,如果外出就餐要注意飲食分量,
 不一定要根據“所有都要吃完”的想法就餐,可以考慮每樣剩餘一些,打包回來。
3. 保持水分
 人體有60%是水分,如果水分不足,可能會導致頭痛、疲勞甚至暴飲暴食。
 和流行說法相反,其實你並不一定需要每天喝八杯水,
 補水量具體可以根據個人當天的鍛煉量、戶外天氣等諸多因素而變化,
 吃得多也可能意味著你這一天水要喝得少點,因為有些食物含水量很高,
 比如菜花、茄子、辣椒、菠菜水分含量都高達92%,
 而胡蘿蔔、青豆的水分比例都超過了79%。
4. 睡前30分鐘遠離屏幕
 普及的電子產品已經成為良好睡眠的“隱形殺手”。
 照亮我們屏幕的藍光也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褪黑激素是大腦用來告訴身體開始準備睡眠的一種關鍵激素。
 專家建議睡前至少保證30分鐘的無屏幕時間。
5. 每周清洗床單
 我們的床可以在一周內就成為細菌和真菌的“植物園”。
 因為汗液、皮屑、花粉、土、棉絨、塵蟎等多種物質的結合足以讓任何人生病,
 更不用說有過敏症狀的人了,所以至少每7天要清理一次床單。

❤內參-管理:如何在團隊中建立信任

出處:管理:如何在團隊中建立信任


谷歌曾進行過一項名為“亞里士多德計劃”的研究,探索成功團隊所需具備的素質,
這項研究的名字是為了致敬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研究小組分析了幾十個團隊,並採訪了數百名高管、團隊領導和團隊成員。 
《Inc.》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部分研究結果,界面新聞進行了編譯。

研究人員發現,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團隊成員裡有誰,
而是取決於團隊裡成員之間是如何共同合作的。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一個人對冒險的感知,以及他(或她)的隊友對於將要承擔這種風險的反應。
谷歌的研究小組說:
“在一個心理安全感高的團隊中,團隊成員敢於在隊友面前冒險。因為他們確信,
團隊中沒有人會因為承認錯誤、提出問題或提出新想法而讓大家感到尷尬或受到懲罰。” 
即,偉大的團隊靠的是信任。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諮詢機構Insight的創始人賈斯汀·巴里索(Justin Bariso),
他還分享了一些可以幫你在團隊中建立信任的行為:

首先,學會傾聽
積極的傾聽包括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問題,
並集中精力去理解講述者的回答,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在抑制衝動判斷。

第二,表現同理心
除了傾聽之外,盡量去了解你的團隊成員和他們的觀點,也就是認知同理心,
這意味著你正試圖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第三,保持真我。
信任來源於真實。保持真我不是說要你無時不刻都在分享,或把自己的一切分享給別人。
它意味著去表達你的想法,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


第四,樹立榜樣
因為言語只能通過行動來建立信任,所以實踐你想傳達的東西和樹立榜樣非常重要。


第五,幫助他人這是獲得別人信任的最快方法之一。


第六,不同意但服從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曾說:
“'不同意但服從'並不意味著你認為團隊錯了,因為這會阻礙你為他們提供真正的支持。
即使你不同意,也要表現出真誠的、對團隊真正的服從。”
不過,在服從之前,應向團隊解釋你的立場和顧慮。


第七,為人謙虛
謙虛意味著,你認識到自己並不了解一切,而且願意向別人學習。


第八,真誠且具體地表示讚揚
每個人都值得讚揚。通過學習識別,認可和讚美這些才能,你才會發揮出團隊最大的作用。



----------------------------------
摘要:
谷歌的研究小組說:
在一個心理安全感高的團隊中,團隊成員敢於在隊友面前冒險。因為他們確信,
團隊中沒有人會因為承認錯誤、提出問題或提出新想法而讓大家感到尷尬或受到懲罰。
即,偉大的團隊靠的是信任。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你在團隊中建立信任的行為:
1. 學會傾聽
 積極的傾聽包括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問題,
 並集中精力去理解講述者的回答,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在抑制衝動判斷。
2. 表現同理心
 除了傾聽之外,盡量去了解你的團隊成員和他們的觀點,也就是認知同理心,
 這意味著你正試圖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3. 保持真我
 信任來源於真實。
 保持真我不是說要你無時不刻都在分享,或把自己的一切分享給別人。
 它意味著去表達你的想法,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
4. 樹立榜樣
 因為言語只能通過行動來建立信任,所以實踐你想傳達的東西和樹立榜樣非常重要。
5. 幫助他人,這是獲得別人信任的最快方法之一。
6. 不同意但服從
 不同意但服從'並不意味著你認為團隊錯了,因為這會阻礙你為他們提供真正的支持。
 即使你不同意,也要表現出真誠的、對團隊真正的服從。”
 不過,在服從之前,應向團隊解釋你的立場和顧慮。
7. 為人謙虛
 謙虛意味著,你認識到自己並不了解一切,而且願意向別人學習。
8. 真誠且具體地表示讚揚
 每個人都值得讚揚。
 通過學習識別,認可和讚美這些才能,你才會發揮出團隊最大的作用。

2018/01/14

❤內參-新研究:久坐可能會傷害心臟

出處:新研究:久坐可能會傷害心臟


我們都知道,連續幾個小時坐著不動對身體不健康。
一項新研究發現,久坐可能還會傷害到心臟。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這項研究。


先給你介紹一個專業名詞——肌鈣蛋白,
這是心肌細胞在受傷或死亡時產生的蛋白質,是心肌損傷壞死的標誌物。
在心臟病發作時,會突然釋放大量肌鈣蛋白進入血液。
前不久,世界各地的心臟病學家開始研究肌鈣蛋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
就算沒有心臟病發作時那麼高,長期存在高肌鈣蛋白水平,會對身體不好,
這說明心肌內部出了問題,損害正在發生,而且在不斷增加。


在《循環》雜誌(Circulation) 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
研究人員收集了1700多名參與者的信息,包括他們血液樣本中的肌鈣蛋白,
以及運動追踪器的數據,看看他們平時活動了多少。
許多參與者都是久坐者,日常生活中每天會坐10個小時以上,
有些參與者也會鍛煉,他們鍛煉的越多,平均坐著的時間就越短。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坐10個小時以上的人,
他們血液中的肌鈣蛋白的水平要高於平均水平,
即便這個數據遠低於心臟病發作時的水平,
研究者認為,這種水平足以構成“亞臨床心臟損傷”,
亞臨床狀態,一般是指疾病的早期階段。
研究人員還對照了其他可能影響肌鈣蛋白水平的因素,
比如年齡、性別、體重和心臟功能,但久坐和高肌鈣蛋白之間的關聯依然強烈。


文章說,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
只能表明久坐與高肌鈣蛋白有關聯,並不能表明久坐會導致肌鈣蛋白水平升高。
不過,負責這項研究的心臟病專家、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
詹姆斯·德萊莫斯博士(James de Lemos)認為,這種影響很可能是間接的,
“久坐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和心臟脂肪堆積有關,這些都可能導致心臟細胞受損。”



-----------------------------
摘要:
一項新研究發現,久坐可能還會傷害到心臟。

先給你介紹一個專業名詞——肌鈣蛋白,
這是心肌細胞在受傷或死亡時產生的蛋白質,是心肌損傷壞死的標誌物。
在心臟病發作時,會突然釋放大量肌鈣蛋白進入血液。
前不久,世界各地的心臟病學家開始研究肌鈣蛋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
就算沒有心臟病發作時那麼高,長期存在高肌鈣蛋白水平,會對身體不好,
這說明心肌內部出了問題,損害正在發生,而且在不斷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坐10個小時以上的人,
他們血液中的肌鈣蛋白的水平要高於平均水平,
即便這個數據遠低於心臟病發作時的水平,
研究者認為,這種水平足以構成“亞臨床心臟損傷”,
亞臨床狀態,一般是指疾病的早期階段。
研究人員還對照了其他可能影響肌鈣蛋白水平的因素,
比如年齡、性別、體重和心臟功能,但久坐和高肌鈣蛋白之間的關聯依然強烈。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
只能表明久坐與高肌鈣蛋白有關聯,並不能表明久坐會導致肌鈣蛋白水平升高。

不過,負責這項研究的心臟病專家、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
詹姆斯·德萊莫斯博士(James de Lemos)認為,這種影響很可能是間接的,
“久坐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和心臟脂肪堆積有關,這些都可能導致心臟細胞受損。

❤內參-白手起家者的5個特質

出處:白手起家者的5個特質


億萬富豪們究竟靠什麼創造了巨額財富?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成立了一個研究團隊,
從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中篩選了120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進行了深入調查。
普華永道高級合夥人約翰·史維奧克拉和副董事長米奇·科恩
把這項研究的結果撰寫成了一本書《高價值創造者的5個思維習慣》。

研究者們發現,職場上的人其實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是高價值創造者,另一種是執行者,而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都是高價值創造者。
他們的共同點並不在於他們有同樣的外在環境,而是在於他們都有相同的內在的思維習慣。


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所說,
“一流智慧的檢驗標準是,同時持有兩種對立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
研究者們發現,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們通常可以駕馭下面五組二元思考的方式。
我們分別介紹一下:


第一,同時有同理心和想像力。
同理心說的是企業家能夠深切感受到消費者未來需求的能力
而想像力說的是設計新產品、新商業模式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同理心和想像力一起幫助了億萬富豪從繁多的信息中篩選出靈感,
進而基於靈感打造出暢銷的產品。
很多人都能意識到靈感在創業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們卻對靈感的來源有誤解。
他們常誤以為,靈感來源於聰明和幸運。
因此,在科技界和藍海行業更容易出現憑藉靈感而變富的億萬富豪。
事實上,研究樣本中的富豪只有不到20%來自科技領域,
他們中超過80%是在競爭激勵的紅海行業中獲得億萬財富的。
他們了解紅海行業的已有規則,又利用同理心和想像力發現靈感,打造局部藍海。
好奇心和經驗都是靈感的重要來源,
但能否找出真正有用的靈感,關鍵看是否有同理心和想像力來共同加工篩選。


第二,既有耐心又保持緊迫。
億萬富豪雖然有發現爆品趨勢的洞察力,但是預測時機方面並不比普通人強。
他們知道時機是不可控的,於是採用多種工作節奏:
要嘛循序漸進要嘛雷厲風行,並懂得什麼時候應該耐心,
什麼時候應該快速行動,保持緊迫感。
耐心就像馬拉松所用的思維,
不去想“還剩下40公里要跑”,而是想“已經跑了兩公里了,我要跑到三公里處”,
緊迫感則像馬拉松的行動,需要無時無刻不停地行動。


第三,既有創造性又有執行力。
創造性執行強調的是整體性設計,這裡的設計不是說美學意義上的設計,
而是說通過流程梳理,讓產品從構思到營銷全過程都能體現出億萬富豪獨特的靈感。
表面上看,億萬富豪是通過某些細節匠心贏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但實際上普通執行和創造性執行整個背後的邏輯就完全不同,細節是不同邏輯的體現。
普通執行是在已有產品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價格、功能上修修補補,
而創造性執行需要重新設計企業中看似微小和固定不變的方面,
圍繞消費者的需求重新設計產品細節、交易場景甚至利用銷售經驗親自說服重要消費者。

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就非常重視消費者體驗,
他注重在細節上打造能讓消費者願意停留的空間,他反對不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任何事情。
在2007年經濟危機期間,他曾經把盈利的早餐三明治下架,
只是因為加熱三明治時,整個店裡會充滿刺鼻的焦奶酪氣味,會破壞星巴克的整體形象。

第四,不同的風險觀,不僅把失敗的損失看作風險,也把錯過的發展機會看作風險。
我們常說“富貴險中求”,大家對於億萬富豪的認識就是特別敢於承擔風險。
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億萬富豪並不是承擔風險的能力更強,
而是看待風險的視角不一樣。
普通人在評估風險時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失敗了會失去什麼,
這是用絕對的觀點看風險,這種風險觀讓很多人放棄了行動。
而億萬富豪則是深入一步思考風險,他們更擅長評估未來能從機遇中獲得什麼。
企業家更願意冒險其實也是個“假象”。
有一種看法說明了這個問題:很多所謂的高風險交易應該說是“不對稱”交易才對,
其實是一些人知道某項資產的價值,而他的競爭對手不知道而已。

第五,打造基於合作的領導力。
我們談到巨大成功時,普遍會覺得成功人士都是單打獨鬥的天才。
這種觀點反而掩蓋了好想法成為好生意的真實故事。
這些億萬富豪中,超過一半的億萬富豪創業時都以“高價值創造者+執行者”團隊開始。
除去金融行業的億萬富豪,其他行業的比例是60%。
比如蘋果公司的喬布斯與工程師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的組合,
耐克公司的比爾·鮑爾曼和菲爾·奈特的組合。 
“高價值創造者+執行者”建立起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
雙方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億萬富豪尋找執行者的標準是對方有自己不具備的技能。

以上5個特質並不是孤立的,它們共同貫穿於億萬富豪把想法變為現實的整個過程。
首先同理心和想像力共同篩選出可以打造爆品的靈感。
第二,面對不確定性,億萬富豪們在保持耐心和緊迫感之間自由轉換,
增大了他們成功抓住時機的概率。
第三,他們重視創造性的執行,圍繞消費者需求,通過整體設計,
從執行的各個環節傳遞靈感為消費者帶來高價值。
第四,他們用相對的觀點看風險,更可能發現風險背後的機遇。
第五,他們尋找彌補自身技能的合作者,共同領導團隊,更好發揮自身的優勢。

以上就是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們所共同具有的5個特質,希望能給你啟發。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
微信公號“正和島”《我們研究了120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5個習慣讓他們受益終身》


------------------------------------
摘要:
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所說,
“一流智慧的檢驗標準是,同時持有兩種對立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
研究者們發現,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們通常可以駕馭下面五組二元思考的方式。
1. 同時有同理心和想像力
 能夠深切感受到消費者未來需求的能力,
 以及設計新產品、新商業模式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好奇心和經驗都是靈感的重要來源,
 但能否找出真正有用的靈感,關鍵看是否有同理心和想像力來共同加工篩選。
2. 既有耐心又保持緊迫
 耐心就像馬拉松所用的思維,
 不去想“還剩下40公里要跑”,而是想“已經跑了兩公里了,我要跑到三公里處”,
 緊迫感則像馬拉松的行動,需要無時無刻不停地行動。
3. 既有創造性又有執行力
 創造性執行強調的是整體性設計,這裡的設計不是說美學意義上的設計,
 而是說通過流程梳理,讓產品從構思到營銷全過程都能體現出億萬富豪獨特的靈感。

 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就非常重視消費者體驗,
 他注重在細節上打造能讓消費者願意停留的空間,
 反對不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任何事情。
 在2007年經濟危機期間,他曾經把盈利的早餐三明治下架,
 只是因為加熱三明治時,整個店裡會充滿刺鼻的焦奶酪氣味,會破壞星巴克的整體形象。
4. 不同的風險觀,不僅把失敗的損失看作風險,也把錯過的發展機會看作風險
 普通人在評估風險時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失敗了會失去什麼,
 這是用絕對的觀點看風險,這種風險觀讓很多人放棄了行動。
 而億萬富豪則是深入一步思考風險,他們更擅長評估未來能從機遇中獲得什麼。
 企業家更願意冒險其實也是個“假象”。
 有一種看法說明了這個問題:很多所謂的高風險交易應該說是“不對稱”交易才對,
 其實是一些人知道某項資產的價值,而他的競爭對手不知道而已。
5. 打造基於合作的領導力
 億萬富豪中,超過一半的億萬富豪創業時都以“高價值創造者+執行者”團隊開始。

 除去金融行業的億萬富豪,其他行業的比例是60%。
 比如蘋果公司的喬布斯與工程師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的組合,
 耐克公司的比爾·鮑爾曼和菲爾·奈特的組合。
 “高價值創造者+執行者”建立起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
 雙方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億萬富豪尋找執行者的標準是對方有自己不具備的技能。

❤內參-黃渤:人要學會面對自己的無能

出處:黃渤:人要學會面對自己的無能


對於演員來說,目標就是要塑造一個完整的角色。
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得主、演員黃渤在接受公眾號“每日人物”採訪時,
談了他對“完整的角色”的理解。

黃渤說,他在最開始演戲的時候,
能力、經歷、表現力、理解力都還不具備,就像一個人身上只練出兩塊腹肌來,
做幾個仰臥起坐可以,再加上其他的動作,就做不出來了。 
“那時候最寶貴的就是原生的質樸。很多角色靠基本的原生態是不夠的。
比如去演繹反差比較大的歷史人物,你需要找到很多扶手,
用節奏控制等一系列手段,去完成這個角色。”

演員在和角色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瓶頸是不一樣的。
黃渤說:“就我自己來說,分幾個階段。
一開始全情投入,撕心裂肺,哭是真哭,高興是真高興。
慢慢地就開始掌握一些技巧技術,
把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情緒從全情投入裡拿出來了,飄在空中控制自己。”
黃渤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你就知道人物的層次出來了,
當你和角色貼合到一起的時候,就自由了。


黃渤在2017年還轉換了身份,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戲。
他說自己在導戲的時候,想明白了現實跟理想之間的差距。
黃渤說,有時候當你的才華還沒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無能”。
比如黃渤在做導演的時候,
想要營造的氣氛出來之後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左思右想還是弄不成。 “
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找到原因了,
是因為之前結構的鋪墊問題,或者是敘事節奏的問題。
但當時在現場,你就是要面對那個無奈。”


----------------------
摘要:
演員在和角色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瓶頸是不一樣的。
黃渤說:“就我自己來說,分幾個階段。
一開始全情投入,撕心裂肺,哭是真哭,高興是真高興。
慢慢地就開始掌握一些技巧技術,
把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情緒從全情投入裡拿出來了,飄在空中控制自己。”
黃渤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你就知道人物的層次出來了,
當你和角色貼合到一起的時候,就自由了。

他說自己在導戲的時候,想明白了現實跟理想之間的差距。
黃渤說,有時候當你的才華還沒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無能”。
比如黃渤在做導演的時候,
想要營造的氣氛出來之後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左思右想還是弄不成。 “
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找到原因了,
是因為之前結構的鋪墊問題,或者是敘事節奏的問題。
但當時在現場,你就是要面對那個無奈。”

2018/01/13

❤內參-安靜能幫你促進創造性思維

出處:安靜能幫你促進創造性思維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介紹,
很多作家想要產生好創意和寫出高質量的作品,需要一項在現代生活稀缺的東西:安靜。
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著名傳記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都曾接受過培養自身寧靜狀態的嚴格訓練。

一些研究也表明,靜謐的時光能使人的神經系統得到恢復,
幫助保持體能,讓大腦更好地適應和響應人們日常工作生活所處的複雜環境。
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發現,安靜狀態與海馬體內的新細胞再生有關,
而海馬體是大腦中影響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區域。
研究人員在兩段音樂之間插入一段兩分鐘無聲的片段,
這樣還能對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起到穩定作用。
另外,2013年發表於《環境心理學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
曾對4.3萬名員工展開調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開放式辦公室的噪音和注意力分散,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促進員工互動可能帶來的好處要高。

文章介紹,能夠幫你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寧靜狀態,
就是要讓思維休息一下,不再條件反射習慣性地去保護誰的聲譽、強調什麼觀點,
這個時候,你要暫時擺脫“必須要想想說些什麼”這個狀態。


文章中還介紹了4個幫你安靜下來的方法:
第一,在會議間隙,安靜五分鐘,可以幫你“重置”你的思緒。
第二,去自然環境中游覽,“沉浸於自然是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明智之選。”
第三,戒掉媒體。可以嘗試在幾小時內不要打開郵箱,或者戒掉新聞與娛樂。
第四,嘗試閉關靜修。即使是短暫的閉關,也能幫你開啟深度傾聽、喚醒直覺。


------------------------
摘要:
很多作家想要產生好創意和寫出高質量的作品,需要一項在現代生活稀缺的東西:安靜。
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著名傳記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都曾接受過培養自身寧靜狀態的嚴格訓練。

一些研究也表明,靜謐的時光能使人的神經系統得到恢復,
幫助保持體能,讓大腦更好地適應和響應人們日常工作生活所處的複雜環境。

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發現,安靜狀態與海馬體內的新細胞再生有關,
而海馬體是大腦中影響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區域。
研究人員在兩段音樂之間插入一段兩分鐘無聲的片段,
這樣還能對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起到穩定作用。
另外,2013年發表於《環境心理學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
曾對4.3萬名員工展開調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開放式辦公室的噪音和注意力分散,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促進員工互動可能帶來的好處要高。
介紹4個幫你安靜下來的方法:
1. 在會議間隙,安靜五分鐘,可以幫你“重置”你的思緒。
2. 去自然環境中游覽,“沉浸於自然是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明智之選。”
3. 戒掉媒體。可以嘗試在幾小時內不要打開郵箱,或者戒掉新聞與娛樂。
4. 嘗試閉關靜修。即使是短暫的閉關,也能幫你開啟深度傾聽、喚醒直覺。

內參-蘋果應該對手機上癮承擔責任?

出處:蘋果應該對手機上癮承擔責任?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
蘋果公司的兩家股東紐約投資公司Jana Partners和養老基金加州教師退休系統
在1月7日寫信給蘋果,要求蘋果公司行動起來,參與解決青少年手機使用上癮問題。
這兩家公司合計持有大約20億美元的蘋果公司股票。
他們要求蘋果開發出能讓父母限制兒童使用手機的軟件,
研究過度使用手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等。
信中引用了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會對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足、抑鬱和更高的自殺風險等。

信中說:“蘋果可以在關注下一代健康、建立良好商業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
包括矽谷在內的世界各地正在形成一種共識,
即新技術的潛在長期後果需要從一開始就考慮到,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將這種責任外包出去。”

1月10日,蘋果做出回應,承諾將會推出新的家長監管工具,
幫助他們限制孩子對智能手機的使用。蘋果的一位發言人表示:
“我們反复思考過公司的產品是如何被使用的,
以及它會對用戶以及周圍的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會嚴肅地承擔起這個責任,
並且會努力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尤其是這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關於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上癮的問題在美國和歐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討論。
不少科技巨頭也參與了這些討論。
比如,蘋果CEO蒂姆·庫克在2017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說過,
蘋果已經在做一些行動來降低手機依賴的影響。
蘋果有一個“請勿打擾”的軟件功能,
可以讓iPhone檢測到你是否正在開車,如果是,手機會自動屏蔽各種通知。
曾經擔任Facebook總裁的肖恩·帕克也表示過,
社交網絡利用行為設計的原理讓用戶盡可能多地使用軟件,是不道德的。


李翔知識內參之前也曾提到過,
曾擔任谷歌設計倫理學家的特里斯坦·哈里斯,
鼓勵像蘋果這樣的智能手機生產商,通過某種設計來限制用戶對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
他的理由是,應用程序的設計者,
目的都是鼓勵用戶更多和更長時間的使用程序,因為這跟他們的商業模式有關。
但是蘋果這樣的公司不需要靠鼓勵用戶更長時間使用手機來盈利。
所以,理論上手機公司更願意接受設計倫理。

儘管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事情,但對中國人也會有啟發。
畢竟,中國人的智能手機使用時長不亞於美國人,甚至超過了美國人。



------------------
摘要:
應用程序的設計者,
目的都是鼓勵用戶更多和更長時間的使用程序,因為這跟他們的商業模式有關。
但是蘋果這樣的公司不需要靠鼓勵用戶更長時間使用手機來盈利。
所以,理論上手機公司更願意接受設計倫理。

❤內參-觀點:天才也需要自我訓練

出處:觀點:天才也需要自我訓練


有一種說法認為,寫作是可以培養的,
人人都可以成為好的寫作者甚至作家,但是偉大的作家不是培養出來的。
作家李洱在接受《上海文學》雜誌採訪時表示,
再偉大的作家也需要培養。一個作家,他必須要知道文學發展到了哪一步,
他必須知道基本敘述技巧,而這個必須經過後天的學習”。
李洱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他的長篇小說《花腔》曾經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李洱認為對作家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吸收文學知識。
他說:“文學批評有個專業術語,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對文學知識的學習也是這樣,要入乎其內,要出乎其外。
對本科生或者對博士生來講,還是要掌握知識,以後就能走出來。
走出來之後就會成為好的作家、詩人、好的批評家。
而對於別的系的學生來講,他只看喜歡的文學書,他沒有那麼多積累,
他看到一點,突然爆發了,有的寫得是非常好,非常靈動。
但是從長遠看,對文學知識的吸收很重要。”

李洱用詩歌來舉例說,
那些早年靠著才華和本能寫作的詩人,現在基本上都不寫了,
而那些偉大的詩人,他們的知識是很完備的。
李洱說:“我們都知道西川和海子寫詩,如果繼續寫下去的話,海子絕對寫不過西川。
西川的知識很完備,他的詩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且很有道理。
受過專業培訓的詩人、作家。他寫的東西都很有道理,同時還有意外。
而天才的作家們,不講道理,很多時候就寫不下去了。

總之,李洱認為,作家還是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
很多人說福克納是天才。但福克納和海明威一樣,都經過很嚴格的訓練,
不然寫不出那樣的作品。一遍遍地寫就是自我訓練的過程”。



----------------------------
摘要:
再偉大的作家也需要培養。一個作家,他必須要知道文學發展到了哪一步,
他必須知道基本敘述技巧,而這個必須經過後天的學習。

對作家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吸收文學知識。
“文學批評有個專業術語,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對文學知識的學習也是這樣,要入乎其內,要出乎其外。
對本科生或者對博士生來講,還是要掌握知識,以後就能走出來。

那些早年靠著才華和本能寫作的詩人,現在基本上都不寫了,
而那些偉大的詩人,他們的知識是很完備的。
“我們都知道西川和海子寫詩,如果繼續寫下去的話,海子絕對寫不過西川。
西川的知識很完備,他的詩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且很有道理。
受過專業培訓的詩人、作家。他寫的東西都很有道理,同時還有意外。
而天才的作家們,不講道理,很多時候就寫不下去了。”

很多人說福克納是天才。但福克納和海明威一樣,都經過很嚴格的訓練,
不然寫不出那樣的作品。一遍遍地寫就是自我訓練的過程。

2018/01/12

❤內參-抉擇-三點建議幫你打造決斷力

出處:三點建議幫你打造決斷力


決斷力是戰略管理的重要能力,也是所有管理工作者不能迴避的一種能力。
甚至,對普通人進行自我管理來說,決斷力也非常重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寧向東,在得到訂閱專欄“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中,
從三個方面概述了決斷力的概念。

第一,決斷力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連串選擇的能力。
決策的大邏輯是這樣的。任何決策,第一步都是把複雜問題進行簡化,
將決策問題處理成為幾個選項的選擇問題,然後分析各自的利弊,找到一個滿意的選項。

寧向東說,有些學者喜歡講要找到最優解,
實際上,在事前我們是沒辦法知道一個選項是不是最優的,因為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努力地在選擇中保留變化、保留選擇的機會。
萬一失算了,保留選擇機會,就意味著保留了補救的措施。
所以,一件事的處理,往往不是涉及到一個點上的事情,
而是後續一連串的事情、一連串的決策。決策的質量高不高,
對與錯,和事後有沒有一連串的補救措施是高度相關的。


第二,決斷力的本質是一種比較的能力,是一種不斷強化認知的能力。
寧向東說,人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比較的過程。
人們首先會根據自己能夠接受的滿意度劃定一個標準,
然後比較各種選項,而決策就是一個篩选和放棄的過程。
就像你找工作,最初你能接受一個工作,就是因為這個工作能基本上讓你滿意。
當你工作了一段時間,積累了經驗,有了新認知,
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先前確定的最低滿意水平。
然後再按照現在這個滿意度水平去找新的工作。


第三,決斷力是一種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
寧向東說,“不確定”的真正含義是,它是無法用概率來衡量的。
如果一件事,你能給出30%或者50%的概率,這就不叫“不確定性”。
真正的不確定性,是你不知道它的概率是多少。
當我們遇到不確定性的時候,所有我們熟悉的決策邏輯其實都失效了。
所以決斷時,是需要我們有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的。


以上就是有關決斷力的三個方面,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1. 決斷力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連串選擇的能力
 決策的大邏輯是這樣的。任何決策,第一步都是把複雜問題進行簡化,
 將決策問題處理成為幾個選項的選擇問題,然後分析各自的利弊,找到一個滿意的選項。
 有些學者喜歡講要找到最優解,
 實際上,在事前我們是沒辦法知道一個選項是不是最優的,因為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努力地在選擇中保留變化、保留選擇的機會。
 萬一失算了,保留選擇機會,就意味著保留了補救的措施。
2. 決斷力的本質是一種比較的能力,是一種不斷強化認知的能力
 人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比較的過程。
 人們首先會根據自己能夠接受的滿意度劃定一個標準,
 然後比較各種選項,而決策就是一個篩选和放棄的過程。
 就像你找工作,最初你能接受一個工作,就是因為這個工作能基本上讓你滿意。
 當你工作了一段時間,積累了經驗,有了新認知,
 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先前確定的最低滿意水平。
 然後再按照現在這個滿意度水平去找新的工作。
3. 決斷力是一種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
 真正的不確定性,是你不知道它的概率是多少。
 當我們遇到不確定性的時候,所有我們熟悉的決策邏輯其實都失效了。
 所以決斷時,是需要我們有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的。

❤內參-怎樣避免“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

出處:怎樣避免“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內參-心理-為什麼人們天生愛比較


與他人比較,是大多數人都會做的事,跟優秀的人比較,
有時能激發人,增加改善現狀的動力,但有時也會讓自己低落沮喪。
社交媒體增加了人們與他人比較的機會,怎樣避免“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的一篇文章建議,
可以從3個方面改變自己的心態:

第一,尋求情感聯繫,而不是比較優劣。
心理學家米奇·普林斯坦(Mitch Prinstein)認為,
與其刻意限制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
減少與人比較的機會,不如改變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
不要只是消極地看社交媒體上其他人都在做什麼,比較別人和自己的近況差異,
而是應該善用私信的功能,與人分享或談論有建設性的話題,尋求真正的情感聯繫和支持。


第二,適度地與更優秀的人做比較。
研究顯示,這種“向上比較”的確能夠激發動力,讓人更願意付出努力精進自己,
但要避免一味地向上比較,
過於關注自己的缺點、不足之處,造成壓力過大,甚至產生自卑感。
在選擇比較對象時,不能離自己太遙遠。
比如,一個上班族想養成運動的習慣,就不應該將自己與專業運動員相提並論,
而是與身邊能做到規律運動的人看齊,學習他們規劃時間、調整作息的方式。


第三,建立自己的標準,他人的評價僅供參考。
除了向上比較,偶爾也可以向下比較,了解到自己也許不是最好但也沒有太差時,
你可以更客觀地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當你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後,要逐漸建立一個與自己做比較的標準,
這樣就不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
摘要:
1. 尋求情感聯繫,而不是比較優劣
 與其刻意限制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
 減少與人比較的機會,不如改變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
 不要只是消極地看社交媒體上其他人都在做什麼,比較別人和自己的近況差異,
 而是應該善用私信的功能,
 與人分享或談論有建設性的話題,尋求真正的情感聯繫和支持。

2. 適度地與更優秀的人做比較
 研究顯示,這種“向上比較”的確能夠激發動力,讓人更願意付出努力精進自己,
 但要避免一味地向上比較,
 過於關注自己的缺點、不足之處,造成壓力過大,甚至產生自卑感。
 在選擇比較對象時,不能離自己太遙遠。
 比如,一個上班族想養成運動的習慣,就不應該將自己與專業運動員相提並論,
 而是與身邊能做到規律運動的人看齊,學習他們規劃時間、調整作息的方式。
3. 建立自己的標準,他人的評價僅供參考
 除了向上比較,偶爾也可以向下比較,了解到自己也許不是最好但也沒有太差時,
 你可以更客觀地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當你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後,要逐漸建立一個與自己做比較的標準,
 這樣就不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影響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內參-巴菲特新採訪:加密貨幣和經濟前景

出處:巴菲特新採訪:加密貨幣和經濟前景


美國時間1月10日,88歲的股神巴菲特接受CNBC電視採訪,
就當下投資者關心的一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巴菲特說,公司會任命兩位副董事長,分別負責保險業務和非保險業務。
鑑於巴菲特已經88歲,他的搭檔查理·芒格已經94歲,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繼承人的問題一直都很受關注。
任命兩位副董事長是走向接班人挑選的重要一步。
有些市場觀點認為他還可以至少執掌公司十年左右,
巴菲特說,十年可能有點久,但他一直要求醫生保證他接下來的五年身體沒什麼問題。
他說:“如果我的健康有什麼問題的話,我會立刻告訴股東們。
事實上,我認為當你是CEO的時候,你有責任這樣做。”
眾所周知,此前蘋果公司的傳奇CEO喬布斯曾經在自己的健康問題上有所隱瞞。
在談到美國經濟的前景時,巴菲特說,川普的減稅策略使公司更有價值了,
稅法會極大影響估值,“由於稅率下降,生意人的利潤可以增加20%,
這可以算得上是'大買賣'。我們基本上保持著買入的節奏。”
但是巴菲特再次強調了自己不會預測宏觀經濟,
宏觀很難預測,而他也從不試圖通過預測來賺錢。
巴菲特說:“實際上如果聽經濟學家的,
你就無法在股票市場中賺錢,甚至不能為你的生意做出好決定。”

巴菲特也談到了熱門的加密數字貨幣。
他的態度是,幾乎可以確定加密數字貨幣不會有好結果,
雖然“壞結果什麼時候發生,如何發生還不清楚”,
但是,一定會變成一個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壞結局。
以上就是股神巴菲特的最新採訪內容。



-------------------------------------------
摘要:
在談到美國經濟的前景時,巴菲特說,川普的減稅策略使公司更有價值了,
稅法會極大影響估值,“由於稅率下降,生意人的利潤可以增加20%,
這可以算得上是'大買賣'。我們基本上保持著買入的節奏。”
但是巴菲特再次強調了自己不會預測宏觀經濟,
宏觀很難預測,而他也從不試圖通過預測來賺錢。
巴菲特說:“實際上如果聽經濟學家的,
你就無法在股票市場中賺錢,甚至不能為你的生意做出好決定。”


巴菲特也談到了熱門的加密數字貨幣。
他的態度是,幾乎可以確定加密數字貨幣不會有好結果,
雖然“壞結果什麼時候發生,如何發生還不清楚”,
但是,一定會變成一個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壞結局。

❤內參-觀點:失敗是造就人的重要部分

出處:觀點:失敗是造就人的重要部分


美國著名說唱歌手埃米納姆(Eminem),擁有15座格萊美獎和1座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他也是全球唱片銷量最高的說唱歌手,銷量接近兩億張。
接受英國傳奇歌手埃爾頓·約翰採訪時,埃米納姆談到了音樂創作,以及他的成長歷程。
在線雜誌Voicer編譯了這次對談。


埃米納姆從出道早期就與說唱歌手、耳機公司Beats的創始人德瑞博士(Dr. Dre)
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德瑞博士把事業受挫的埃米納姆簽到自己的唱片公司旗下,
埃米納姆也從德瑞博士身上學到很多。有次,他們合作了一首歌,
德瑞博士讓埃米納姆反覆錄唱其中一句歌詞,直到埃米納姆接近崩潰。

同為創作歌手,埃爾頓·約翰認為這是做藝人必須的經歷,
因為“你很難一直寫出好東西,失敗是造就人的重要部分。”
埃米納姆介紹,每當他要製作一張專輯時,可能總共會錄接近50首歌,
而且每首歌曲都要比上一首更好,不然它就被丟到備選名單裡,
而他則要接著再錄另一首歌,這個過程通常會持續幾個月。


埃米納姆得到的最好建議也來自德瑞博士。
在他與德瑞博士的唱片公司簽約後,
他們曾多次討論過如何把埃米納姆早期加入的說唱樂隊D12也帶上正軌。
當時,德瑞博士對埃米納姆說:“你得先把房子建好,然後才能讓朋友進來。”
事後回看,等待的結果更好,
因為最終埃米納姆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Shady Records,並把D12所有隊員都簽了下來。



-------------------------------
摘要:
埃米納姆從出道早期就與說唱歌手、耳機公司Beats的創始人德瑞博士(Dr. Dre)
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德瑞博士把事業受挫的埃米納姆簽到自己的唱片公司旗下,
埃米納姆也從德瑞博士身上學到很多。有次,他們合作了一首歌,
德瑞博士讓埃米納姆反覆錄唱其中一句歌詞,直到埃米納姆接近崩潰。
同為創作歌手,埃爾頓·約翰認為這是做藝人必須的經歷,
因為“你很難一直寫出好東西,失敗是造就人的重要部分。”

埃米納姆介紹,每當他要製作一張專輯時,可能總共會錄接近50首歌,
而且每首歌曲都要比上一首更好,不然它就被丟到備選名單裡,
而他則要接著再錄另一首歌,這個過程通常會持續幾個月。

在他與德瑞博士的唱片公司簽約後,
他們曾多次討論過如何把埃米納姆早期加入的說唱樂隊D12也帶上正軌。
當時,德瑞博士對埃米納姆說:“你得先把房子建好,然後才能讓朋友進來。”
事後回看,等待的結果更好,
因為最終埃米納姆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Shady Records,並把D12所有隊員都簽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