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

❤內參-你的好友暴露了你的社交媒體行為

出處:你的好友暴露了你的社交媒體行為


如今,很多人為了不暴露自己的隱私,在使用社交媒體的時候很少“轉發、點贊”,
因為人們覺得,只要不在網上留下自己的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就很難分析他們的行為了。
但是,美國佛蒙特大學的數據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公佈了一項研究,
在推特上不用查看個人數據,只要對個人用戶互相關注好友的推文數據進行分析,
就能實現對個人用戶社交媒體行為的精準預測。
換句話說,就算你刪了社交媒體賬號,
機器學習仍然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列表來分析出你的用戶畫像。
微信公眾號“腦極體”介紹了研究內容。

研究人員蒐集了一萬三千多個推特賬號,這些用戶分別有150-200個好友。
然後,選取每個用戶好友中互動頻率最高的前9位分成一組,
分析這一組的9個好友的行為數據。
數據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一般的社交媒體用戶,
只要不是大V,通常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的詞彙不超過5000個,都是一些常用的詞。
通過對用戶好友的常用詞進行分析,大致能圈定這個用戶的興趣範圍。
當好友組的好友數量越多時,預測就越準確,
但是,當人數超過了150人,準確率會下降,因為好友數量太多的時候,
雙方的關聯度降低了,可能不在一個興趣圈子,行為上很難形成映射關係。
也就是說,一個人社交媒體上好友的圈子,
決定了他的認知範圍,從而讓這個人的行為可以被預測。

這個研究恰好證明了“信息繭房”理論
“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
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佛蒙特大學在這次研究中提出,
人在選擇信息的時候,不僅受到興趣的制約,
還存在社交選擇,社交媒體上朋友的興趣、語言風格、
活躍時間和個人用戶社交媒體行為有著很強的關聯,
這說明一個人的“信息繭房”是通過社交圈層搭建起來的。
長期處於某個圈層的人,
不僅失去了接受其他圈層信息的機會,也失去了接受其他圈層信息的能力。

另外,文章也認為,
這種技術可以讓依靠獲取用戶信息的平台有機會鑽空子,
比如,一位用戶堅決不給社交平台授權使用自己的數據
但這個用戶的好友都向社交平台開放了權限,
社交平台很可能會繞過用戶來獲取用戶的信息。



-------------------------
摘要:
通常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的詞彙不超過5000個,都是一些常用的詞。
通過對用戶好友的常用詞進行分析,大致能圈定這個用戶的興趣範圍。
當好友組的好友數量越多時,預測就越準確,
但是,當人數超過了150人,準確率會下降,因為好友數量太多的時候,
雙方的關聯度降低了,可能不在一個興趣圈子,行為上很難形成映射關係。
也就是說,一個人社交媒體上好友的圈子,
決定了他的認知範圍,從而讓這個人的行為可以被預測。

這個研究恰好證明了“信息繭房”理論
人在選擇信息的時候,不僅受到興趣的制約,
還存在社交選擇,社交媒體上朋友的興趣、語言風格、
活躍時間和個人用戶社交媒體行為有著很強的關聯,
這說明一個人的“信息繭房”是通過社交圈層搭建起來的。
長期處於某個圈層的人,
不僅失去了接受其他圈層信息的機會,也失去了接受其他圈層信息的能力。

❤內參-減負-消極情緒有什麼好處

出處:消極情緒有什麼好處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避免消極情緒,
因為如果你不夠樂觀開朗,其他人就會覺得你是​​一個負能量的人。
但是,沒有哪種情緒能解決人生的所有問題,每一種心理狀態都很重要,包括消極情緒。
比如,在招募特種兵時,最難的一個項目是長跑。
在這個項目中,士兵要在缺少睡眠和忍飢挨餓的狀態下,
從早上開始全副武裝地跑步,關鍵在於,沒人知道終點在哪,
可能只要跑幾百米,也可能是幾十公里。
通過這種目標模糊的測試,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被試者的潛在性格特質。
通過測試的特種兵,展示的就是應對消極情緒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學家把這種特質叫做“痛苦耐受力”,
有這種能力的人,不會因為憤怒、愧疚、無聊等負面情緒很糟糕就迴避它們。
他們選擇忍受這些情緒帶來的不舒適的感覺,甚至從中汲取力量。

在《消極情緒的力量》這本書裡,作者托德·卡什丹和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
分析了憤怒、尷尬、愧疚三種消極情緒給人帶來的力量。

首先是憤怒。
憤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有研究表明,只有10%的情況下,憤怒會引發暴力事件。
這說明人們憤怒並不是要侵犯別人。
憤怒一般來自於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阻礙。
也就是說,當你的個人權利受到侵犯時,憤怒產生了,
並且促使你挺身而出,保護你在乎的東西。而且,憤怒在一些場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研究表明,憤怒可以增進樂觀性、創造力和表現力,對主導談話和應對變化也有幫助。

其次是愧疚感。
根據《美國傳統詞典》的定義,
愧疚感指的是“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錯事而感到悔恨和自責”。
因此,愧疚其實能讓人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變得更好。
有愧疚感的人不會隱瞞自己的錯誤,
因為他們已經準備好挽回自己造成的損害,並且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最後是焦慮。
很多人都希望避免焦慮,但是,
如果你的焦慮感很少,說明你所處的環境很無聊,缺乏刺激因素,
這會讓你的大腦進入休眠模式,整個人也會變遲鈍。
因此,很多職業作家、效率專家和商業領袖,都建議人們要保持適當的焦慮感,
這樣既能提供動力,又能避免長期壓力。
對團隊也是一樣,成員的性格最好多樣化一些,
至少要有一個容易焦慮的人,這樣的團隊才更容易成功。



-------------------------
摘要:
1. 憤怒
 憤怒一般來自於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阻礙。
 也就是說,當你的個人權利受到侵犯時,憤怒產生了,
 並且促使你挺身而出,保護你在乎的東西。而且,憤怒在一些場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研究表明,憤怒可以增進樂觀性、創造力和表現力,對主導談話和應對變化也有幫助。
2. 愧疚感
 愧疚其實能讓人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變得更好。
 有愧疚感的人不會隱瞞自己的錯誤,
 因為他們已經準備好挽回自己造成的損害,並且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3. 焦慮
 如果你的焦慮感很少,說明你所處的環境很無聊,缺乏刺激因素,
 這會讓你的大腦進入休眠模式,整個人也會變遲鈍。 
 因此,很多職業作家、效率專家和商業領袖,都建議人們要保持適當的焦慮感,
 這樣既能提供動力,又能避免長期壓力。
 對團隊也是一樣,成員的性格最好多樣化一些,
 至少要有一個容易焦慮的人,這樣的團隊才更容易成功。

2019/01/30

❤內參-流感怎樣“摧毀”你的身體

出處:流感怎樣“摧毀”你的身體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表示,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流感活動高峰期。
流行性感冒讓每個人都十分頭疼。微信公眾號“科研圈”翻譯的一篇研究文章表示,
那些“流感”討人厭的症狀,其實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引起的。

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一直關注流感怎樣影響我們的身體,
以及身體如何對抗病毒。他們發現,大部分“流感”造成的症狀,
比如頭疼腦熱和渾身酸痛,實際上是由免疫系統對病毒的防禦反應引起的。

通常情況下,流感病毒通過空氣接觸傳播進入人體,
一旦進入細胞,病毒便劫持細胞的蛋白生成機制,生產病毒蛋白,
並製造更多的病毒顆粒,繼續入侵感染鄰近的細胞,這一過程就會造成肺部損傷。

研究人員表示,在正常情況下,流感病毒完全被控制在肺部,
不過流感的幾種症狀卻是全身性的,包括發燒、咳嗽、頭痛、疲勞和肌肉酸痛。

為什麼得“流感”會嗓子疼痛,不停咳嗽?這是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s)造成的。 
T細胞是一種能對抗感染的白細胞,當T細胞特定識別出流感病毒蛋白後,
它們開始在肺部和喉嚨周圍的淋巴結中增殖,這就會導致淋巴結腫大,產生疼痛感。

當這些T細胞移動到肺部,開始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會造成大量類似於支氣管炎的肺部損傷,使呼吸變得困難。
此外,免疫反應造成肺部黏液積聚,這會導致身體將咳嗽作為一種反射機制來清理呼吸道。

“流感”另一個症狀是會讓人頭疼欲裂。
為了更好地應對流感感染,一種炎症細胞因子白介素-1(Interleukin-1)會被激活。
這種因子影響到大腦下丘腦調節體溫的部分,因此流感患者會發燒和感到頭痛。
其他常見的症狀還有發燒和食慾不振。
這和對抗流感感染的另一個重要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有關。
它在肺部有著直接抵抗病毒的效果,但也會導致發燒和食慾不振,使人變得疲勞和虛弱。

“流感”還有一項令人厭煩的症狀,就是肌肉酸痛和渾身無力。
研究人員表示,從功能上看,流感感染確實會影響行走能力,削弱腿部力量。
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些影響是短暫的,將會隨著感染的清除而恢復正常。
相比之下,這些影響在老年人身上停留的時間更長,值得警惕。
腿部穩定性和腿部力量的降低,
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在恢復期更容易摔倒,甚至會造成長期傷殘。

因此,當你飽受流感折磨之時,其實你不需要過度擔憂,因為你的身體正在奮力反抗。
它在不懈地抵抗肺部病毒的傳播,殺死被感染的細胞。



------------------------------
摘要:
為什麼得“流感”會嗓子疼痛,不停咳嗽?這是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s)造成的。
T細胞是一種能對抗感染的白細胞,當T細胞特定識別出流感病毒蛋白後,
它們開始在肺部和喉嚨周圍的淋巴結中增殖,這就會導致淋巴結腫大,產生疼痛感。
當這些T細胞移動到肺部,開始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會造成大量類似於支氣管炎的肺部損傷,使呼吸變得困難。

此外,免疫反應造成肺部黏液積聚,這會導致身體將咳嗽作為一種反射機制來清理呼吸道。
為了更好地應對流感感染,一種炎症細胞因子白介素-1(Interleukin-1)會被激活。
這種因子影響到大腦下丘腦調節體溫的部分,因此流感患者會發燒和感到頭痛。
其他常見的症狀還有發燒和食慾不振。
這和對抗流感感染的另一個重要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有關。
它在肺部有著直接抵抗病毒的效果,但也會導致發燒和食慾不振,使人變得疲勞和虛弱。

這些影響在老年人身上停留的時間更長,值得警惕。
腿部穩定性和腿部力量的降低,
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在恢復期更容易摔倒,甚至會造成長期傷殘。

❤內參-整理術-給生活減負的“4R”原則

出處:給生活減負的“4R”原則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讓生活更環保更簡單的三個原則:
減少消耗(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利用(recycle)。
由於這三個原則對應的英文單詞都是以R開頭,因此也被稱作“3R”原則。
很多人都在生活中實踐了這三個原則,比如說減少瓶裝水的購買,
用購物袋而不是塑料袋,把不用的東西捐給需要的人。

在Ted演講中,暢銷書《零浪費的家》
(Zero Waste Home:The Ultimate Guide to Simplifying Your Life by Reducing Your Waste)
作者碧·約翰遜(Bea Johnson)提出,除了這三個原則,
我們還應該考慮另外一個在英文中同樣以R開頭的原則,那就是:拒絕(refuse)。

約翰遜提出,我們應該盡量拒絕接受免費贈品。
消費不僅僅包括購買行為,也包括我們的接受行為。
我們應該拒絕那些辦信用卡送的保溫杯、鄰居搬家留給你的扶手椅和餐具、
或者是參加會議人手一件的T卹或手提袋。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拿著保溫杯,然後想:
“拿著就拿著吧,如果家裡用不上,我可以給別人,或者當二手貨賣出去。”
但事實上,當人們想要買一個保溫杯的時候,很少會去淘二手貨。
根據報導,在過去一年中,許多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可回收物品最終的結果是被填埋。
在英國,媒體發現,所謂的回收垃圾往往只是運往其他國家並且被丟棄。

因此,對待這些免費物品,最好的辦法其實是拒絕。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拒絕免費的禮物。拒絕別人的好意常常會讓我們有罪惡感。
約翰遜建議,你可以試著練習拒絕的技巧,遇到免費贈送時,
你可以大方地說“非常感謝你的好意,但我真的不需要,謝謝你”。

約翰遜說,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個保溫杯,那麼就大方收下來並好好使用它。
但在這之前,你可以快速在腦海中檢索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如果家裡已經有好幾個印有各種徽章的保溫杯了,
那麼你可以說:“謝謝,我確實不需要。”



------------------------
摘要:
讓生活更環保更簡單的三個原則:
減少消耗(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利用(recycle)。
除了這三個原則,
我們還應該考慮另外一個在英文中同樣以R開頭的原則,那就是:拒絕(refuse)。

對待這些免費物品,最好的辦法其實是拒絕。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拒絕免費的禮物。
拒絕別人的好意常常會讓我們有罪惡感。
你可以試著練習拒絕的技巧,遇到免費贈送時,
你可以大方地說“非常感謝你的好意,但我真的不需要,謝謝你”。

2019/01/28

❤內參-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沒有標準答案

出處: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沒有標準答案


台灣作家楊照是哈佛大學東亞史碩士,
他在台灣“敏隆課堂”和“趨勢講堂”講過兩次“中國通史”的課程。講述“中國通史”的經驗,
讓楊照寫出了《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叢書,一共有13本。
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楊照表示,歷史有趣的地方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他想要做的,就是打破歷史教育要求背誦和默寫的“標準答案”,
讓人們找回對歷史的好奇心。

楊照說,他在向大眾普及歷史的時候,會感到一種落差,
其中一部分落差來自教育體制,
也就是在歷史教育中,由於需要考試,因此需要有標準答案,
但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歷史不是一套固定的東西,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想要扭轉人們的這種想法很難,
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在有機會接觸到史學之前先接觸到了教育體制裡教的歷史,
根深蒂固地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明確知道的事情,歷史品味完全被打壞了”,
所以人們會覺得歷史只能背誦,也很難對歷史產生興趣。

此外,很多人了解歷史都帶有功利心,
覺得可以古為今用,有什麼問題了,希望能藉鑑歷史去解答。
但楊照說,歷史學最有趣的一點,
就是歷史有好多沒有辦法真正解釋的東西,歷史研究者努力試圖提供各種不同的解釋。

在傳播歷史的時候,楊照不太認同《百家講壇》這種講故事的方法,
他表示,歷史和故事是有差別的,歷史有很多東西是推理,不適合當故事來講。
有時候,答案本身沒有那麼重要,問問題、從問題出發尋找答案的過程更重要。
楊照希望引發大家的好奇,
他不希望人們聽到什麼就認為是什麼,必須要參考各種不同的說法。

因此,他希望影響社會上一群“中間讀者”,
也就是有一定歷史基礎的讀者,他認為這群人如何看待歷史和未來,
決定了“中國能不能用更理性的方式形成我們自己國家的社會組構和未來文化走向”,
這是一個比較宏大的目標。
他的另一個比較小的目標是,由於自己受惠於第一流的史學家的知識成果,
他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史學家的成就。

以上就是作家楊照對於大眾歷史傳播的態度和看法。



-------------------------------
摘要:
楊照說,他在向大眾普及歷史的時候,會感到一種落差,
其中一部分落差來自教育體制,
也就是在歷史教育中,由於需要考試,因此需要有標準答案,
但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歷史不是一套固定的東西,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此外,很多人了解歷史都帶有功利心,
覺得可以古為今用,有什麼問題了,希望能藉鑑歷史去解答。
但楊照說,歷史學最有趣的一點,
就是歷史有好多沒有辦法真正解釋的東西,歷史研究者努力試圖提供各種不同的解釋。

在傳播歷史的時候,楊照不太認同《百家講壇》這種講故事的方法,
他表示,歷史和故事是有差別的,歷史有很多東西是推理,不適合當故事來講。
有時候,答案本身沒有那麼重要,問問題、從問題出發尋找答案的過程更重要。

❤內參-怎樣像練習罰點球一樣學會應對壓力

出處:怎樣像練習罰點球一樣學會應對壓力


足球運動員在罰點球時會面對很大的壓力,很多球星都罰丟過點球,
比如1994年世界杯決賽時,意大利球星羅伯特·巴喬在壓力之下,
罰丟了最後一個點球,把冠軍讓給了對手巴西隊。
德國體育心理學家喬治·弗羅澤研究發現,
影響點球成功的最大因素與球員的自信水平和足球天賦都沒有關係,
而與球員對比賽的焦慮、以及他如何面對比賽的壓力有關。
因此,怎樣幫助球員在壓力之下正常發揮水平,成了很多足球教練的重要工作內容。

本·利特爾頓(Ben Lyttleton)是一位點球方面的專家,寫過一本有關罰點球的書,
書名是《十二碼:完美點球的藝術和心理》
(Twelve Yards: The Art and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Penalty)。
在一篇文章中,他總結了一些教練與專家給球員的罰球建議,這些建議對普通人也有幫助。

第一,有目的地練習,並且在練習時復制壓力環境中的那些條件。
比如,2018年世界杯,英格蘭打破了世界杯點球必敗的魔咒。
英格蘭教練索斯蓋特給球員的點球建議是,
要習慣從球場的中圈走到罰球點那段可怕的路。
索斯蓋特會讓球員在打了120分鐘訓練比賽之後練習點球,
通過模擬真實的點球大戰的情境,
有目的地練習,讓球員忽視壓力,把注意力放在罰球上面。
文章說,普通人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如果你即將站著進行演講,就不要坐著練習。
雖然你不能完全複製壓力條件,但是如果你有目的地去練習,就可以為它們做好準備。
第二,慢慢來。
在過去的大賽中,英格蘭球員罰點球總是很快
。文章分析了1990年到2012年英格蘭在重大比賽中經歷的8次點球大戰,
結果發現,從裁判吹哨到球員開始助跑,
英格蘭球員的平均等待時間是0.28秒,比其他球隊的隊員都要短。
因此,到了2018年世界杯,裁判吹哨之後,英格蘭球員的等待時間變長了,
他們先深呼吸,然後讓自己鎮定下來再罰點球,最終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文章建議,面對壓力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把速度放慢一些。
冷靜是關鍵,太快做出反應更可能讓人失去冷靜。

第三,你的反應很重要
研究表明,如果一個球員罰進點球,並且罰進之後用舉手慶祝,
這個球員所在的球隊更有可能獲勝。
心理學家認為,肢體語言是向隊友傳播情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慶祝會給對方下一個罰球隊員帶來壓力。
擁抱一個罰丟點球的球員也有幫助,這會給隊友傳遞團結的信息。
在工作場所也一樣,堅定地握手、眼神交流和模仿他人的姿勢,都是有效的工具。
因此,我們應該把肢體語言作為一種積極的力量,不要忘記慶祝成功。
第四,不要迷戀過去,過度思考。
劍橋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部的神經學家邁克爾·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做了一個實驗,
他找了一些高爾夫球選手,讓他們進行擊球。在擊球過程中,選手休息了五分鐘,
休息的時候,其中一半的選手要回顧自己之前擊球的過程,
而另一半人則看了海灘和汽車的照片。然後他們都再次擊球。
結果休息時一直在回顧自己之前擊球過程的選手,再次擊球的表現比之前要差很多。
這說明過度思考一個任務會導致消極的結果,所以不管是高爾夫球選手擊球,
還是足球運動員罰點球,都要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面,而不是結果。
如果某件事情的過程是有目的地進行的,
並且是可以一步步實現的,對結果的擔心只會帶來負面影響。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Scoring under Pressure》;作者:本·利特爾頓(Ben Lyttleton)



--------------------------------
摘要:
1. 有目的地練習,並且在練習時復制壓力環境中的那些條件。
 有目的地練習,讓球員忽視壓力,把注意力放在罰球上面。
 普通人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如果你即將站著進行演講,就不要坐著練習。
 雖然你不能完全複製壓力條件,但是如果你有目的地去練習,就可以為它們做好準備。
2. 慢慢來
 面對壓力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把速度放慢一些。
 冷靜是關鍵,太快做出反應更可能讓人失去冷靜。
3. 你的反應很重要
 在工作場所,堅定地握手、眼神交流和模仿他人的姿勢,都是有效的工具。
 因此,我們應該把肢體語言作為一種積極的力量,不要忘記慶祝成功。
4. 不要迷戀過去,過度思考
 要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面,而不是結果。

 如果某件事情的過程是有目的地進行的,並且是可以一步步實現的,
 對結果的擔心只會帶來負面影響。

❤內參-如何真正做到換位思考

出處:如何真正做到換位思考


大部分職場人士都清楚傾聽、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但溝通不暢的問題卻始終存在。
 《經理人》月刊網站的一篇文章提出,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
多數人缺乏跟工作背景不同的人溝通的能力。
文章作者認為,具備同理心與換位思考能力的前提是要能感受對方的處境,
但在實際中,做業務的人員無法理解研發人員的處境;基層員工與管理層也缺乏互相理解。
對於公司內部溝通不暢的情況,文章總結出了兩個常見原因。
一個是組織層級上的差異,
越是高層的管理者,他們的思維越以策略和經營為導向;
越是基層的員工,他們的思維越偏向執行。
另一個是專業領域上的差異,像業務、營銷、客服等功能性部門,
他們通常著眼於業績問題和客戶遇到的問題,
然後提出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大部分都是單一功能的;
而接收需求的研發部門,通常都希望能夠找出需求的共同點,
以系統化、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文章以內部溝通為例做了說明:
一位工程師與一個業務經理在溝通需求,
遇到銷售問題時,業務經理考慮的是如何改進業務管理制度,
而工程師思考的是怎麼在技術上排除這個問題,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溝通就會缺乏效率。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呢?
文章給出了兩個建議:
第一是訓練自己的軟技能,包括傾聽、提問、思考對方感受、不輕易批評等。
第二,增加經驗。
 “當你擁有跟對方相同的經驗時,你會更容易理解對方的處境,通常也會更具有同理心”。
這就需要讓員工更加了解公司策略和經營的本質,減少組織層級所造成的思維差異;
跨部門合作和交流,也能縮短彼此的專業領域差距。



---------------------------------
摘要:
越是高層的管理者,他們的思維越以策略和經營為導向;
越是基層的員工,他們的思維越偏向執行。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呢?
1. 訓練自己的軟技能,包括傾聽、提問、思考對方感受、不輕易批評等
2. 增加經驗

 當你擁有跟對方相同的經驗時,你會更容易理解對方的處境,通常也會更具有同理心。
 這就需要讓員工更加了解公司策略和經營的本質,減少組織層級所造成的思維差異;
 跨部門合作和交流,也能縮短彼此的專業領域差距。

2019/01/27

❤內參-為什麼技術發達了,人們加班也更多了

出處:為什麼技術發達了,人們加班也更多了


過度勞累已經成為蔓延全球的現象,
具體表現為媒體上越來越多的過勞死、抑鬱症和神經失調案例。
關西大學經濟學家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一書中指出,
近年來,白領職場逐漸淪為了“血汗工廠”,
人們沒有因為經濟發展和技術發達而變得更輕鬆,工作時間卻越來越長。
 《三聯生活周刊》的微信公眾號介紹了這本新書。

2002年1月,《牛津英語詞典》在線版增加了一萬多個新詞,
其中之一就是來自日語的karoshi(過勞死)。
森岡孝二表示,如果人們工作只是單純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其實不需要工作很長時間。
在原始時期,人類並非把所有的活動時間都用在狩獵和採集食物上。
靠狩獵為生的人們通常勞動一兩天,然後休息一兩天。
澳大利亞原住民一天勞動四五個小時,剛果的原住民一周只勞動一天半到兩天。
中世紀英國農民每年的節慶日占一年的近三分之一時間。

“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如果工資率足夠高,員工可以減少工作時間,享受更多的閒暇。
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在日本,幹部比一般員工的工作時間多100個小時。
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的工作時間更長。
這種現象背後的部分原因是消費方面的攀比心理。
在如今的消費主義時代,人們永遠覺得收入不夠花。
森岡孝二說:“人們消費越多就越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貧窮。
因為隨著消費的增多,慾望也在膨脹,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高級。
對於低收入群體,如果經常買不起想要的東西,就會產生無能、無奈、失落和絕望的感覺。”

由於工資不是根據勞動時間,而是根據勞動成果來計算,
再加上移動辦公日益普及,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
理論上技術進步應該減輕人們的工作量、縮短工作時間,
然而,現實中技術卻增加了工作量、延長了工作時間。
 2002年的一篇報導顯示,普通員工平均每天收到61.5封電子郵件,
每天要用4.2小時處理郵件。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大概為6.8小時。
 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
據推算有700萬美國人即使不坐班也要定期查看跟工作有關的電子郵件。

有人可能會說,工作除了帶來收入,還能讓人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森岡孝二指出:
“那種經常工作到深夜、幹起活來不要命的工作狂是存在於職場上的。
但是這些人之所以能夠玩命地工作,也是因為雇主歡迎或者允許他們這樣做。
如果辦公室19點鎖門,員工就不能再加班了。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只能把工作帶回家做,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工作就會越積越多。

為了避免“過勞”,
森岡孝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鼓勵人們要意識到“自由時間比收入更重要、實現自我價值比出人頭地更重要;
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工作之外尋找生存意義”。



--------------------------------
摘要:
那種經常工作到深夜、幹起活來不要命的工作狂是存在於職場上的。
但是這些人之所以能夠玩命地工作,也是因為雇主歡迎或者允許他們這樣做。
如果辦公室19點鎖門,員工就不能再加班了。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只能把工作帶回家做,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工作就會越積越多。

為了避免“過勞”,
人們要意識到“自由時間比收入更重要、實現自我價值比出人頭地更重要;
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工作之外尋找生存意義”。

❤內參-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情緒的5個方法

出處: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情緒的5個方法


在育兒中一個很常見的矛盾是,家長知道自己應該保持冷靜和包容,
但是孩子總有辦法讓家長情緒失控。心理學家艾麗西亞·克拉克(Alicia Clark)在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提供了5個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情緒的方法。

首先,評估親子互動帶給你的影響。
克拉克表示,不同孩子的性格差異極大,一些孩子的養育過程注定是非常艱難的。
即使你不是容易焦慮的人,也很難對這種影響免疫。
家長可以留心觀察一下,
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睡眠、正常規律的飲食、獨處的時間或者自己的情緒支持系統,
如果這些項目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話,那麼就需要開始重視自己的身體和情感需求了。

第二,照顧好自己。
在飛機起飛前,空乘會告訴家長,
在幫助孩子之前,自己要先戴上氧氣面罩,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就無法幫助他人。
同樣的,無論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你首先要做的是照顧好自己。
你要給孩子做好示範,這樣他們也會學著好好照料自己。

第三,不要為自己感到沮喪和羞恥。
教科書般的完美育兒在大多數家庭中都不存在,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是如此。
那些育兒專家的“完美育兒”為你設定了一個無法達到的標準,
而且這也會讓孩子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缺乏準備。

第四,承認並接受自己的錯誤,這樣你的孩子也會更願意承認他的錯誤。
錯誤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給我們提供一些快速成長的機會。
 Spanx品牌創始人薩拉·布萊克利(Sara Blakely)表示,
我們應該更多地向孩子們展示努力的價值,而不是過於在意結果的成敗。

第五,學會自我同情
對自己的同情可以從承認自己的疲憊開始,並且重新調整自己的優先事項。
這可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因為當事情進展順利時,我們很容易善待自己;
可當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自責。
克拉克建議,家長應該學著認識到自己的進步,不要給自己太多包袱。

克拉克補充,家長需要記住,育兒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把孩子培養成健康的成人,保持長遠的目標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焦慮。



-----------------------
摘要:
1. 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睡眠、正常規律的飲食、獨處的時間或者自己的情緒支持系統
 如果這些項目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話,那麼就需要開始重視自己的身體和情感需求了。
2. 無論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你首先要做的是照顧好自己。
3. 不要為自己感到沮喪和羞恥,
 教科書般的完美育兒在大多數家庭中都不存在,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是如此。
4. 承認並接受自己的錯誤,這樣你的孩子也會更願意承認他的錯誤。
 我們應該更多地向孩子們展示努力的價值,而不是過於在意結果的成敗。
5. 學會自我同情。家長應該學著認識到自己的進步,不要給自己太多包袱。
家長需要記住,育兒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把孩子培養成健康的成人,保持長遠的目標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焦慮。

2019/01/25

❤內參-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分享假新聞

出處: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分享假新聞


有了社交媒體之後,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那究竟是哪些人在轉發假新聞,
以及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
一項發表在2019年1月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研究,
給出了一個年齡上的特徵,那就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轉發假新聞的主力。
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翻譯了研究內容。

在2016年美國大選前後,
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給1300多人安裝了一個應用程序,
可以追踪這些人的共享數據,以及他們發的貼子和關注的頁面。
結果發現,其中大約8.5%的人分享了虛假新聞的鏈接。
通過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認為年齡或許是判斷分享假新聞人群的最佳指標。
其中,65歲以上的用戶中有11%分享了虛假新聞鏈接,
而18至29歲的用戶中只有3%的用戶進行了分享。
從分享假新聞的數量上來看,65歲以上的人是18至29歲人群的近7倍。
研究者還研究了性別、種族以及收入等方面的差異,
但沒有發現在分享假新聞方面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分享假新聞呢?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

首先,此前有一系列研究表明,
60歲及以上的人,缺乏判斷網絡新聞真實性所必需的數字媒體素養,
“年紀大的人可能不像其他人一樣能輕鬆地分辨社交網絡上的事實與謊言”。

其次,從認知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衰老對認知和記憶有負面影響。
這個理論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記憶會變差,
這讓老年人很難抵抗“虛幻的真實效應”,
也就是說,當他們不斷反復接觸某一類信息之後,就願意相信這些信息是正確的。
在評估真相的時候,他們更願意根據自己的熟悉程度來判斷,而不是進行理性分析。
因此,信息環境越複雜,錯誤信息越流行,這種效應就越嚴重。



----------------------------
摘要:
1. 60歲及以上的人,缺乏判斷網絡新聞真實性所必需的數字媒體素養
 年紀大的人可能不像其他人一樣能輕鬆地分辨社交網絡上的事實與謊言”。
2. 從認知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衰老對認知和記憶有負面影響。
 隨著年齡增長,記憶會變差,這讓老年人很難抵抗“虛幻的真實效應”,
 也就是說,當他們不斷反復接觸某一類信息之後,就願意相信這些信息是正確的。
 在評估真相的時候,他們更願意根據自己的熟悉程度來判斷,而不是進行理性分析。
 因此,信息環境越複雜,錯誤信息越流行,這種效應就越嚴重。

❤內參-怎樣有效安慰身邊情緒不好的人

出處:怎樣有效安慰身邊情緒不好的人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身邊的人情緒不好時,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幫上忙。 
《今日心理學》網站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些安慰人的正確方法。
微信公眾號“心之洲”編譯了文章內容。

首先,傾聽對方說話。
傾聽別人說話是表達尊重的方式之一,如果這個人正處在情緒化當中,就更應該這樣做。
當有人情緒不好時,很多人都希望立刻結束對話,但這樣做很可能錯過了幫助對方的機會。
當人感到難過時,眼淚和防禦性憤怒都是自然的生理反應。
這可能是壓力或出現問題導致的結果。
因此,聽一聽對方在說什麼,不要簡單迴避或者阻止對方的情緒宣洩。

其次,幫助對方思考。
如果你表現出自己很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能幫他們在情緒中跳出來,更好地反思發生了什麼。
你可以先從對方那裡找到事情發生的原因,然後問問對方本來期望什麼樣的結果。
如果對方想要的東西可以實現,你可以接著問一下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總之,盡量讓對方發現繼續前進的最佳方式。


最後,文章給出了有效安慰情緒不好的人的六個指導原則:
第一,通過平靜的呼吸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並且表現出你的關心。
第二,接受他們的情緒是正常的人類反應。
第三,總結他們說的內容,並且表達出來,這樣他們就能“看到”自己的故事。
第四,試著發現他們實際失去了什麼。
第五,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現在需要什麼時,問問下一步他們會做什麼。
第六, 如果你在過程中覺得自己有受到傷害的風險,
請盡快離開,不需要理由,或者你可以說,你對這次談話感到不舒服。


-------------------------------------
摘要:
有效安慰情緒不好的人的六個指導原則:
第一,通過平靜的呼吸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並且表現出你的關心。
第二,接受他們的情緒是正常的人類反應。
第三,總結他們說的內容,並且表達出來,這樣他們就能“看到”自己的故事。
第四,試著發現他們實際失去了什麼。
第五,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現在需要什麼時,問問下一步他們會做什麼。
第六, 如果你在過程中覺得自己有受到傷害的風險,
  請盡快離開,不需要理由,或者你可以說,你對這次談話感到不舒服。

2019/01/24

❤內參-5個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出處:5個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很多上班族的狀態是疲憊不堪,並且毫不期待第二天的工作。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5個讓你在完成一天工作後心情愉快的建議。

第一,拆分你的工作目標。
如果你的工作目標太大沒辦法在一天內完成,那麼你就很可能因此而感到焦慮。
心理學家傑米·格魯曼(Jamie Gruman)表示,
你可以在每天早上,把一天的工作目標拆分為若干個子目標。
建立子目標將使你感到更自信,因為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這一天的進展。

第二,記錄下自己的成就。
我們在一天結束時往往感覺不完美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完全忘記了我們所做的一切。
因此,格魯曼建議,你應該記下自己在白天完成的任務,以及取得進展的任務。

第三,給第二天留下一項簡單的任務。
格魯曼喜歡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把一個完成時間不超過15分鐘的項目挪到第二天的開始。
他說:“這樣的話,當我第二天開始時,我可以輕鬆地完成這項任務並取得成就。”
通過簡單的任務有意識地開始新的一天,有助於讓你在當天充滿動力。
這意味著你不必在早上浪費時間思考你將要解決的問題,
你已經有一個等待你的任務,而且你知道它很容易搞定。

第四,徵求反饋意見。
反饋是讓你明確自己是否取得進展的最好方式。你可以向上級、同事和客戶尋找反饋。
通常當你為自己沒有取得足夠進展而沮喪的時候,周圍的人都覺得你已經步上正軌了。

第五,善待自己,必要時重新設立目標。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在一天結束的時候還要面對待辦清單上的一系列任務,
那麼,你需要將這些任務分散到更長的時間段,或者花點時間重新檢查你的目標。
格魯曼說:“我們經常在完美的觀念世界中規劃事物,
但我們無法在完美的現實世界中執行它們。”



---------------------------
摘要:
1. 拆分你的工作目標
 如果你的工作目標太大沒辦法在一天內完成,那麼你就很可能因此而感到焦慮。
 你可以在每天早上,把一天的工作目標拆分為若干個子目標。
 建立子目標將使你感到更自信,因為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這一天的進展。
2. 記錄下自己的成就
 我們在一天結束時往往感覺不完美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完全忘記了我們所做的一切。
 因此,格魯曼建議,你應該記下自己在白天完成的任務,以及取得進展的任務。
3. 給第二天留下一項簡單的任務
 把一個完成時間不超過15分鐘的項目挪到第二天的開始。
 這樣的話,當我第二天開始時,可以輕鬆地完成這項任務並取得成就。
 通過簡單的任務有意識地開始新的一天,有助於讓你在當天充滿動力。
4. 徵求反饋意見
 反饋是讓你明確自己是否取得進展的最好方式。你可以向上級、同事和客戶尋找反饋。
5. 善待自己,必要時重新設立目標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在一天結束的時候還要面對待辦清單上的一系列任務,
 那麼,你需要將這些任務分散到更長的時間段,或者花點時間重新檢查你的目標。

2019/01/23

內參-王慧文:為什麼大部分人會處在愚昧之巔?

出處:王慧文:為什麼大部分人會處在愚昧之巔?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極客公園的活動上,接受了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的訪問。
王慧文談到了美團的上市、他對心理學上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理解等。

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
大意是,人很容易對自我產生認知偏差,最簡單來說,就是會過於高估自己
王慧文此前曾經在朋友圈貼出了達克效應的曲線圖。
那張圖說,大部分人其實都處在愚昧之巔。
人能夠成長為智者和大師,要先從愚昧之巔,掉到絕望之谷,
然後再從絕望之谷,辛苦攀爬,經受攻擊和辱罵,積累知識和經驗,成為智者和大師。
王慧文當時的評論是:
“有擔當的管理者的一個重要責任,
就是把下屬從愚昧之巔推向絕望之谷,至於能否爬上開悟之坡,看個人造化。”

人都有向上之心。每個人都想成長為智者和大師,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走上這條路。
在他看來,原因在於,“大部分人沒有完成的是從愚昧之巔到絕望之谷這個過程”。
因為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在愚昧之巔。
這裡面存在一個信息不對稱,因為諷刺的是,大部分人都能看到別人站在愚昧之巔。
“為什麼自己在愚昧之巔不知道,就是因為每一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
沒有得到有效反饋,沒有人告訴他你現在在愚昧之巔。”
至於別人為什麼不願意告訴你?
首先因為其他人沒有這個責任,其次是因為指出這一點,其實是有風險的,因為會得罪人。

王慧文還談到了在上市過程中,美團同投資人溝通的事情。
他說,其實之前他對上市的判斷是,這件事情沒多難。
因為美團上市只融40億美元左右,而在上市之前,美團做了一輪融資是30億美元,
當時還超額認購了,認購額達到60億美元,融資的速度也很快。
他以為上市融資也沒什麼區別。

結果他發現,私募投資人和二級市場投資人風格很不同。
私募融資時,每一個投資人留給這家公司的時間都非常多。
投資人基本會用上一天時間,先跟創始人王興聊兩個小時,
然後跟負責每個業務的高級副總裁聊一個半小時​​。
這樣,投資人可以了解到美團做的每個業務,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但在上市融資時,他們發現,每家機構只能給他們一個小時時間去介紹自己的業務。
這時候,就需要他們要高度抽象和簡化自己,讓投資人能夠了解這家公司。
最後,美團用的是一個“Food+Platform”(吃+平台)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說,美團通過在“吃”這件事情上下的苦功,
積累出了平台的資源和能力,然後,這個平台上可以有其他業務出現,比如酒店。
餐飲是建設平台業務的驅動力,平台上再長出非餐飲業務。
不過,在如何定義美團這件事情上,他非常反對自我設限。
王慧文引用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
他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要搞自我定義,不要自我設限。

外界在討論某家公司時,喜歡用這家公司有哪種基因,或沒有哪種基因來描述。
比如,阿里巴巴沒有做社交的基因,騰訊沒有做對公業務的基因等等。
但在王慧文看來,不要用基因這個詞來給自己設限。基因是可以變化的。
人的身體每天都在發生基因突變。只不過,因為變錯的概率比變對的概率高很多,
所以大家很恐懼基因變化。美團的歷史就是一直在變。
所以,當有人跟他說,美團的線下基因很強時,
王慧文會說,這麼講的人對美團的歷史一定不夠了解。
最後,美團有一句slogan,是“讓每個人吃得更好、活得更好”。這句是對外的。
美團還有另一句對內的口號是,“以科學和技術去追求真理”。
王慧文說,這是美團的世界觀,他本來想要用“以科學和工程追求真理”來表達。
但他覺得工程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不知道意味什麼,所以才改成了技術。

在他看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整個發展都是由科學和工程兩部分構成的。
科學是一種認知方法,人用科學來認知世界、人類、社會和自己;
工程是改造方法和建設方法。 “要用正確的工程方法,
把你的科學認知、實踐、創造成那些對人類生活有價值的事情。”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工程,因為要設計和組織這個事情的過程。 
“科學和工程對整個人類來說,是真正在創造價值的事情。”


本期內容改寫自:《上市半年,美團的新焦點是什麼|IF19》



---------------------------------------
摘要:
人能夠成長為智者和大師,要先從愚昧之巔,掉到絕望之谷,
然後再從絕望之谷,辛苦攀爬,經受攻擊和辱罵,積累知識和經驗,成為智者和大師。

❤內參-高效需要懂得“忽略”

出處:個人管理:高效需要懂得“忽略”


當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完成所要求的任務時,
常被建議說應該“分出輕重緩急”,好像這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但事實上,分出事情緊急優先級的方式,效果不一定最好。
艾德·巴蒂斯塔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
他曾專門研究如何在有限時間里高效應對高強度任務。
他認為,要想真正高效,就要懂得“忽略”。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編譯了他的觀點。

巴蒂斯塔認為,面對任務時,我們憑直覺就能知道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那麼重要。
很容易就能按照緊急排好優先級。
然後,我們還是會按時間和精力充裕的情況來處理任務,
而且,我們會把不那麼重要的事放到“以後”來做。
但是,從來沒有所謂的“以後”。未完成的清單從來沒有盡頭。
因為,一旦我們的職業生涯進入某個階段,
我們所擔負的責任,讓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所有要求。
但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資源。那該怎麼辦呢?
巴蒂斯塔給出的方法是,鑑別歸類法。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要把事物重新組織一下。
鑑別歸類意味著,設下需要處理事項的臨界標準,主動忽略那些不達標的大量事務。
最終的勝利不是贏得一場戰鬥,而是贏得一場戰爭,
打個比方,不是處理完收件箱,而是處理完收件箱裡所有重要的信息;
不是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項,而是完成清單上全部重要的事項;
不是處理完所有等待約見的人,而是把真正重要人物的問題處理完。


第二步,就是停止使用錯誤工具
巴蒂斯塔認為,我們在“時間管理”和“個人生產力”上面花了太多精力。
這些努力在戰術上有效,但在戰略上進行鑑別歸類時就沒用了。
記住:任務不是要列出清單,而是決定哪些可以刪除,並且堅持執行。


第三步,我們需要解決鑑別歸類所涉及到的情感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個認知過程。
主動忽略一些事情、拒絕一些人,
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情緒問題,這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比如前面說到“不是真正重要人物”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把人分三六九等,這很無情。
這正是鑑別歸類方法的困難之處,
但只有我們關注它的情緒維度,我們在控制工作流程時才有效果。
南加州大學的另一位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也說過,
緒會“產生對於目標事實的偏見,甚至乾擾做決策的支持機制,從而影響有效決策的制定”。
所以,在進行鑑別歸類時,我們要學會管理這些情緒。
包括焦慮、害怕、忿忿不平甚至惱羞成怒。
總之,巴蒂斯塔認為,我們最終目標是通過不舒適的方式來變得更舒適。
要意識到對事務進行鑑別歸類會產生困難情緒,
這樣就能面對沒完沒了的任務清單、爆滿的收件箱,
還有排隊想要約見我們的人,做出科學但有效的應對方式。



-------------------------------
摘要:
第一步,要把事物重新組織一下。
鑑別歸類意味著,設下需要處理事項的臨界標準,主動忽略那些不達標的大量事務。
最終的勝利不是贏得一場戰鬥,而是贏得一場戰爭,
打個比方,不是處理完收件箱,而是處理完收件箱裡所有重要的信息;
不是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項,而是完成清單上全部重要的事項;
不是處理完所有等待約見的人,而是把真正重要人物的問題處理完。


第二步,就是停止使用錯誤工具。
記住:任務不是要列出清單,而是決定哪些可以刪除,並且堅持執行。

第三步,我們需要解決鑑別歸類所涉及到的情感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個認知過程。
主動忽略一些事情、拒絕一些人,
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情緒問題,這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這正是鑑別歸類方法的困難之處,
但只有我們關注它的情緒維度,我們在控制工作流程時才有效果。
所以,在進行鑑別歸類時,我們要學會管理這些情緒。
包括焦慮、害怕、忿忿不平甚至惱羞成怒。

2019/01/22

❤內參-空戰不是戰機的單挑,而是體系的對抗

出處:空戰不是戰機的單挑,而是體系的對抗


一提起空戰,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交戰場景,
交戰雙方的戰鬥機在空中激烈交火,看起來比拼的是武器和技術,
誰瞄得更準,誰的戰鬥機性能更強。但是,真實的空戰並非如此。
得到大學第0期學員、空軍某部的一位工程師,對如何分析空軍裝備體係有專業的見解。
他用一次空戰來舉例說明,當時雙方的戰力對比是這樣的,
一方是四架“鷹獅”戰鬥機,另一方是六架“側衛”蘇-27戰鬥機,
“鷹獅”戰鬥機在作戰半徑、載彈量、最大導彈攻擊距離等方面都落後於蘇-27戰鬥機,
就拿導彈攻擊距離來說,“蘇-27”比“鷹獅”遠大約20公里,相當於兩個人打仗,
一個人比另一個人的手長很多,打的時候,手短的人可能根本夠不到對方。
但就在機動和火力性能落後、戰鬥機數量也不如對手的情況下,
“鷹獅”卻打贏了這場空戰,只損失了一架戰鬥機,並成功完成了突擊轟炸任務,
而對方損失了兩架“蘇-27”。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鷹獅”這邊有預警機和無人偵察機參戰,
相當於給“鷹師”提供了“千里眼”,能夠提前探測出六架“蘇-27”的位置,
而“蘇-27 ”這邊就沒有類似的信息支援飛機,相當於被蒙上了眼睛,
“鷹獅”在暗處,“蘇-27”在明處。
因此,四架“鷹獅”就可以根據預警機提供的情報,
提前佈置好陣型和戰術,將對方逐個擊破。

所以,真實的空戰並不是單挑,
而是一種體系的對抗,戰鬥機、預警機、偵察機必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密切配合,
才能在空戰中佔據優勢,那是不是把各類飛機都放在一起就形成了空戰體係呢?當然不是。

要理解並構建空戰體系,需要從三部分入手,分別是目標、能力和裝備。

比如,要執行巡邏偵查任務,首先要確定目標,也就是能夠對某個地點或者區域進行偵查。
然後根據這個目標來確定能力,需要有各種探測功能,
需要能長時間飛行,需要不被別人發現或輕易被擊落,
根據這三個能力,再去選擇適合的裝備,也就是具備相應能力的飛機,
可能最後選出的就是一架有多種偵察功能的、能飛行20小時的高空無人偵察機,
這就是著名的全球鷹大型偵察機的由來。

再比如,美軍在越戰時期,由於地面部隊經常受阻,
他們打算由空軍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也就是需要飛機實行低空轟炸來掃除敵方的防禦工事、
火力點或重要的裝甲目標,配合地面部隊的進攻。這裡的目標,就是能進行低空轟炸。

然後,根據這個目標來挑選能力。
第一個能力是要能飛得低,而且要飛得很穩定,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轟炸到目標,之前的戰鬥機因為都是基於空戰設計,
在低空低速飛行時的穩定性不夠,不能滿足需求。
第二個能力是要能多裝彈藥,否則一次投彈數量太少,無法實現打擊效果。
第三是要有一定的抗地面打擊能力,由於飛得低,容易被地面武器擊中,
需要在被擊傷的情況下仍然能執行任務或返航。
因此,這個飛機要能抵抗更多的地面防空火力打擊。

然而,美軍在當時的飛機裡面沒有選出適合的飛機,只能用其他飛機進行改良。
具體步驟包括:提高飛機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增加載彈量,以及加入防護鋼甲的設計,
提升飛機的低空飛行抗打擊能力。最終美國造出了符合要求A-10“疣豬”飛機。

這個體係對個人成長也有參考意義。
你可以制定一個表格,
首先把自己要實現的目標都列出來,
在第一行寫出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的能力,第一列寫出可以提高能力的相應方法
相當於上面提到的裝備。

比如,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上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他可能需要學習能力、演講能力、溝通能力等等,而想要提高這些能力,
可以採取一系列方法,就拿演講能力來說,可以找家人朋友當聽眾進行練習,
參加一些和演講有關的培訓課程,多看一些名人演講的錄像學習演講技巧,等等。

另外,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情況,給自己採用的方法打分。
比如,參加和演講有關的培訓課程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按照百分制,你就可以打30分;
請家人朋友當聽眾進行練習,如果效果好,就可以打80分。
然後根據分數進行調整補充,去掉效率比較低的方法,
或者引入一些其他的方法來提高相應的能力,
再次記錄,最終留下最能幫你提高能力的方法。
當然,你還可以不斷地在表格中引入新目標,
找到相應的可以幫助你實現目標的能力,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
摘要:
你可以制定一個表格,首先把自己要實現的目標都列出來,
在第一行寫出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的能力,第一列寫出可以提高能力的相應方法,

比如,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上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他可能需要學習能力、演講能力、溝通能力等等,而想要提高這些能力,
可以採取一系列方法,就拿演講能力來說,可以找家人朋友當聽眾進行練習,
參加一些和演講有關的培訓課程,多看一些名人演講的錄像學習演講技巧,等等。

第二,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情況,給自己採用的方法打分。
比如,參加和演講有關的培訓課程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按照百分制,你就可以打30分;
請家人朋友當聽眾進行練習,如果效果好,就可以打80分。
然後根據分數進行調整補充,去掉效率比較低的方法,
或者引入一些其他的方法來提高相應的能力,
再次記錄,最終留下最能幫你提高能力的方法。
當然,你還可以不斷地在表格中引入新目標,
找到相應的可以幫助你實現目標的能力,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2019/01/21

❤內參-情感的力量是文學的價值標準

出處:閻連科:情感的力量是文學的價值標準


評價一部小說的藝術價值時,人們可能會從作品的結構、敘述等角度出發。
不過,在作家閻連科看來,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所有文學作品,
最為通行、基本的價值標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閻連科談到了這個話題。

閻連科認為,
偉大的文學作品中,都包含著批評家謝有順所說的“從世俗中來,到靈魂中去”,
可以說,它們都是從世俗的情感中來、到靈魂的情感中去,
每個人都能從文學作品中讀出情感的深度、濃度和重量。

他發現,能夠在中國文學中長期留存下來的作品,
大多都是在情感上正面向上的,比如四大名著。
不過,他也反思,這種“看到正情感,看不到負情感;
看到光明之精神,看不到黑暗之淵黑”的做法,會不會有些狹隘,
“當下的中國文學,成就成在正情感,是不是敗也就敗在正情感?”
因為人非常複雜,負情感、黑情感這類可以稱為“惡情”的東西,也是人性本質的一部分,
應該成為文學作品的寫作資源。

閻連科舉例說,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偉大,
就是因為托爾斯泰正視了人的暗情感和惡情感。
在小說的最後,安娜站在火車站月台上要自殺,
想要了結和男人、貴族、這個世界的虛偽有關的一切。
不少人都以為,這段文字探討的是小說在心理上的高光和托爾斯泰對世界的認識。
但在閻連科看來,托爾斯泰同時也寫出了安娜靈魂中的惡情感,
因為安娜自殺前在月台上看到了一個又髒又醜的女人,
那時安娜想到的不是對底層人民的同情,而是她和男人在一起是什麼樣子。

閻連科認為,
中國文學缺少了對惡情的關注。
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很複雜,但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情感卻非常單調。
在他看來,
散文這種文體,可以解決情感單調的問題,在寫作散文的過程中,
“既有岸的存在,又有越岸的漫溢。漫溢的部分,就是情感最真實和飽滿的流淌和溢出”。



-----------------------------
摘要:
偉大的文學作品中,都包含著批評家謝有順所說的“從世俗中來,到靈魂中去”。

“當下的中國文學,成就成在正情感,是不是敗也就敗在正情感?”
因為人非常複雜,負情感、黑情感這類可以稱為“惡情”的東西,
也是人性本質的一部分,應該成為文學作品的寫作資源。
中國文學缺少了對惡情的關注。
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很複雜,但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情感卻非常單調。
散文這種文體,可以解決情感單調的問題,在寫作散文的過程中,
“既有岸的存在,又有越岸的漫溢。漫溢的部分,就是情感最真實和飽滿的流淌和溢出”。

❤內參-為什麼習慣比目標更重要

出處:為什麼習慣比目標更重要


每到新的一年,人們都更願意制定新的目標。
但是,這些目標有時很難達成,或很容易中途放棄。
相比之下,良好習慣更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實現目標。
研究人員認為,習慣比目標更重要,目標需要外在動機驅動,習慣可以自我驅動。
財經博主謝恩-帕里什(Shane Parrish)在博客平台法納姆街(Farnam Street)
發表文章介紹了這個觀點,微信公眾號“開智學堂”轉載了文章。

習慣和目標之間存在區別,它們需要不同的行動方式。
比如說,想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你可以設定目標:在6個月內流利使用新語言對話;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可以承諾投入30 分鐘練習新語言。
再比如,我們想花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我們可以設定目標,每週花7個小時與家人相處;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晚上和他們一起吃晚飯。

文章認為,目標有以下幾個特點或局限:
第一,目標有終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旦實現目標,就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比如,有人跑完馬拉鬆就停止了鍛煉;有人減肥成功卻用暴飲暴食來慶祝。

第二,目標實現過程不可控。
實現目標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不可控的事。
比如意外受傷可能會阻礙你的健身目標;
意外支出可能會影響你的財務目標;
家庭事務可能會影響你創意產出的目標。

第三,目標容易使人自滿或衝動。
研究表明,
人們的大腦會混淆目標和成就,尤其是當人們向別人宣布自己的目標時,
他們會以為自己已達成目標,變成了自己的成就。
而且,一些不現實的目標,還有可能讓人做出危險或不道德的行為。

相對於目標,習慣更能讓事情變得簡單。
暢銷書《成功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曾說,
習慣是知識(做什麼),技能(如何做)和願望(想做)的交叉點。
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並且自動運行起來,攻克艱難的任務會變得容易很多。
精心設計的習慣,能確保我們循序漸進達成目標。

而且,習慣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首先,習慣可能讓你不知不覺地超越目標。
假設你的目標是寫小說。你養成習慣每天寫200 字,
就算寫完一部小說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甚至有時靈感一來,可以寫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務。
如果你設置一個目標:4個月內寫完一本書,這個目標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
其次,
習慣帶來的改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習慣會讓大腦不顧一切,甚至違背常識,跟隨其行事。形成習慣之後,大腦也會改變。
而養成習慣目的,是讓行動變得簡單,從而最終實現目標。



-----------------------------------
摘要:
習慣和目標之間存在區別,它們需要不同的行動方式。
比如說,想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你可以設定目標:在6個月內流利使用新語言對話;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可以承諾投入30 分鐘練習新語言。
再比如,我們想花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我們可以設定目標,每週花7個小時與家人相處;
也可以培養習慣,每天晚上和他們一起吃晚飯。

目標有以下幾個特點或局限:
1. 目標有終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旦實現目標,就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比如,有人跑完馬拉鬆就停止了鍛煉;有人減肥成功卻用暴飲暴食來慶祝。
2. 目標實現過程不可控
 實現目標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不可控的事。比如意外受傷可能會阻礙你的健身目標;
3. 目標容易使人自滿或衝動
 人們的大腦會混淆目標和成就,尤其是當人們向別人宣布自己的目標時,
 他們會以為自己已達成目標,變成了自己的成就。


相對於目標,習慣更能讓事情變得簡單。
習慣是知識(做什麼),技能(如何做)和願望(想做)的交叉點。
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並且自動運行起來,攻克艱難的任務會變得容易很多。
精心設計的習慣,能確保我們循序漸進達成目標。習慣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1. 習慣可能讓你不知不覺地超越目標。

 假設你的目標是寫小說。你養成習慣每天寫200 字,
 就算寫完一部小說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甚至有時靈感一來,可以寫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務。
 如果你設置一個目標:4個月內寫完一本書,這個目標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
2. 習慣帶來的改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習慣會讓大腦不顧一切,甚至違背常識,跟隨其行事。

 形成習慣之後,大腦也會改變。
 而養成習慣目的,是讓行動變得簡單,從而最終實現目標。

2019/01/20

❤內參-整理術-斷捨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

出處:斷捨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


生活中我們已經習慣了說“斷捨離”,表示對一種簡約生活的認同。
這個概念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2001年提出來的,
她還寫了一本暢銷書《斷捨離》。
最近,山下英子重新出版了“斷捨離”系列圖書,更新了50%以上的內容。
在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採訪時,她表示,時隔近20年,
關於“斷捨離”的生活哲學也有了更豐富的理解。 
“斷捨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讓人生煥然一新”。

“斷捨離”概念推出以來,很多人最終把它落實在丟棄東西上。
不管是丟棄箱子裡的雜物,還是生活裡的東西。山下英子認為,這都很片面。
 “斷捨離”其實是一個不斷訓練的過程,它是一門行動哲學。
它最終要引導人們,先由自己判斷,再選擇每件物品,進入自己的生活空間。
山下英子做過調查,
通常居住空間裡的東西,80%是不會使用的,正在使用的只佔了20%。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思考,都會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麼東西重要,
但你可以先通過捨,讓自己的心情輕鬆起來,通過不斷鍛煉,
就能明確、快速、有效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這個循環你做得越多,越知道什麼東西適合自己。”
關於人和物品的關係,山下英子認為,
最好的關係,就是你周圍的所有物品,
都能被你好好利用起來,讓它們最大限度地展現使用價值。

有人也會認為,斷捨離是一種物質禁慾。山下英子說,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
 “在物質豐盛的當下,我們應該好好享受時代帶給我們的恩惠,
但任何相遇都有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別離。東西也好,信息也好,人也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享受,我們必然有一個階段要和它說再見。因為它已經不適合我們了。
如果它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更好的東西就無法進來,再豐富的物質也沒有用。”



-------------------------------------
摘要:
“斷捨離”其實是一個不斷訓練的過程,它是一門行動哲學。
它最終要引導人們,先由自己判斷,再選擇每件物品,進入自己的生活空間。


通常居住空間裡的東西,80%是不會使用的,正在使用的只佔了20%。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思考,都會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麼東西重要,
但你可以先通過捨,讓自己的心情輕鬆起來,通過不斷鍛煉,
就能明確、快速、有效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這個循環你做得越多,越知道什麼東西適合自己。”

最好的關係,就是你周圍的所有物品,
都能被你好好利用起來,讓它們最大限度地展現使用價值。
有人也會認為,斷捨離是一種物質禁慾。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
“在物質豐盛的當下,我們應該好好享受時代帶給我們的恩惠,
但任何相遇都有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別離。東西也好,信息也好,人也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享受,我們必然有一個階段要和它說再見。因為它已經不適合我們了。
如果它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更好的東西就無法進來,再豐富的物質也沒有用。”

❤內參-一位CEO的4個工作建議

出處:一位CEO的4個工作建議


微信公眾號“紅杉匯”發表了一篇文章,
內容是紅杉資本對美國電報電話公司CEO多諾萬(John Donovan)的訪談。
多諾萬分享了一些自己在職場中的經驗,很有啟發。我們給你總結了以下四點。

首先,找到自己的擁護者和朋友
多諾萬說,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人際網,而是擁護者和朋友。
這些人會督促你、提醒你,說一些你不願意聽的話。多諾萬提到自己母親的一個建議。
這個建議是: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在腦子裡把所有事情都理清楚的,
但我希望你每天都能抽出時間對其他人好。”


其次,學會控制憂慮的時間。
多諾萬把對過去和未來的揮之不去的擔心,稱為“猴子”。
他說自己曾完全被這種聲音控制。
比如明天早上要開會討論上個月財務業績不好的原因,
這時候,你就會在開會前,花很多時間去反复思考這個問題,
為之憂心忡忡,結果導致這段時間完全被浪費。
但是,無論你怎麼擔心,會議也都要到明天早上8點才回開始。
多諾萬說,不是不讓你擔心,
而是要規劃自己煩惱的時間,不要多想,這樣才能為其他重要的事情騰出空間。


第三個有用的經驗是,制定長期計劃,然後不斷審視自己的計劃。
比如,如果寫下一個計劃,未來十年要看到其他人最好的一面,
看到這個計劃,你就可能意識到,自己對人的判斷一直很草率。
長期計劃還能讓你不為眼下的問題困擾,因為你有一個更長遠的目標。

第四個經驗是適應犯錯。
必須抑制住自己想要給錯誤找藉口的衝動。
多諾萬說,
在頂級公司裡,優秀的高管,都能意識到自己每天都會犯錯誤。
然後,也要學會原諒自己的錯誤。
多諾萬曾在幾年前創建了一個文檔,文檔中寫下了每一個他犯過的錯誤。
他會讀幾遍,然後把文檔刪除。這是他卸下心理包袱的方式。



----------------------------------
摘要:
1. 找到自己的擁護者和朋友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人際網,而是擁護者和朋友。
 這些人會督促你、提醒你,說一些你不願意聽的話。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在腦子裡把所有事情都理清楚的,
 但我希望你每天都能抽出時間對其他人好。
2. 學會控制憂慮的時間
 比如明天早上要開會討論上個月財務業績不好的原因,
 這時候,你就會在開會前,花很多時間去反复思考這個問題,
 為之憂心忡忡,結果導致這段時間完全被浪費。
 但是,無論你怎麼擔心,會議也都要到明天早上8點才回開始。
 不是不讓你擔心,而是要規劃自己煩惱的時間,不要多想,
 這樣才能為其他重要的事情騰出空間。
3. 制定長期計劃,然後不斷審視自己的計劃
 比如,如果寫下一個計劃,未來十年要看到其他人最好的一面,
 看到這個計劃,你就可能意識到,自己對人的判斷一直很草率。
 長期計劃還能讓你不為眼下的問題困擾,因為你有一個更長遠的目標。
4. 適應犯錯
 必須抑制住自己想要給錯誤找藉口的衝動。
 在頂級公司裡,優秀的高管,都能意識到自己每天都會犯錯誤。
 然後,也要學會原諒自己的錯誤。

2019/01/19

內參-提高膳食纖維攝入量的好處和方法

出處:提高膳食纖維攝入量的好處和方法


多吃全麥食品、水果和蔬菜有益我們的健康,因為它們富含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不僅能夠降低心臟病、中風以及2型糖尿病等終身都無法治癒的疾病的風險,
還能幫你控制體重、血壓和膽固醇。不過,大多數人每天的纖維攝入量都不達標。 
BBC中文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人們每天需要攝入的纖維數量,以及如何提升攝入量。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和英國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的學者
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人每天至少要吃25克的纖維,這是讓身體更健康的“恰當”攝入量,
如果把攝入量增加到30克,將會帶來更多的好處。 
25克聽上去並不多,但文章介紹,全世界大部分人每天的纖維攝入量都少於20克。
在英國,成年人每天能夠吃30克纖維的人不到10%。

25-30克的纖維攝入量需要吃多少食物呢?
奧克蘭科技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營養學教授艾琳·拉什,
用一些例子做了說明:半杯燕麥片裡有9克纖維、一塊厚的棕色麵包裡有2克纖維、
一杯煮熟的扁豆裡有4克纖維、一個連皮煮熟的土豆裡有2克纖維、
一根胡蘿蔔裡有3克纖維、一個連皮的蘋果裡有4克纖維。

怎樣能夠達到標準的纖維攝入量呢?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分享了一些方法。
比如,土豆要連皮煮,麵包、意粉和米都選擇全麥的類別,
選擇燕麥粥這樣的高纖維穀物早餐,用堅果或者新鮮水果做甜品,
每天至少吃五份水果或者蔬菜。
以上就是提升膳食纖維攝入量的好處和方法。



------------------------------------
摘要:
人每天至少要吃25克的纖維,這是讓身體更健康的“恰當”攝入量,
如果把攝入量增加到30克,將會帶來更多的好處。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分享了一些方法。
比如,土豆要連皮煮,麵包、意粉和米都選擇全麥的類別,
選擇燕麥粥這樣的高纖維穀物早餐,用堅果或者新鮮水果做甜品,
每天至少吃五份水果或者蔬菜。

❤內參-避免信息過載的4個建議

出處:避免信息過載的4個建議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會接觸到大量信息,因此很多人會有信息過載的感覺。
網絡營銷專家拉里·拜林(Larry Bailin)認為,我們對待數據應該像對待食物一樣,
“食物本身無害,但進食過多是有害的”。
同樣,我們也應該有選擇性地接收數據,忽略那些無意義的數據。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給出了4個避免信息過載的建議。

第一,按照重要性給事情排序。
在一天內收到的數百封電子郵件中,需要你即時處理可能只有極少數。
但是很多人習慣於在收到每封電子郵件後立即查看和回复,
將注意力從手頭上的工作轉移開。

卡內基梅隆大學組織行為學副教授安妮塔·威廉姆斯·伍利(Anita Williams Woolley)建議,
你可以利用自己的電子郵件系統,標記出重要的郵件。
伍利將她的電子郵件分為四類:
重要而緊迫、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
伍利說,這種排序系統可確保你的大腦不會因不必要或不相關的信息而負擔過重。


第二,保證社交媒體信息流的簡潔。
很多人詬病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流,覺得它是互聯網上最浪費我們時間的產品。
伍利認為,如果我們使用得當,社交媒體可以成為很好的信息資源。
為了充分利用你的社交媒體,請定期清理自己關注的人。
這樣你就可以看到自己關心的信息,而不是網絡上氾濫的話題。


第三,控制自己的數據使用情況。
拜林說:
“我們明明可以無限制地獲取食物,
但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會按照一定時間間隔來吃飯。
”拜林建議,
你可以給自己設置幾個時間點,什麼時候可以使用電子設備查看郵件和社交媒體,
而不是回應每一次“嗡嗡”聲或者“嗶嗶”聲。
為了訓練自己克服這個巴甫洛夫反應,你可以嘗試在提示音響起後等待5分鐘,
然後再打開你的電子設備。
之後,你可以將把這個時間間隔增加到10分鐘、15分鐘,依此類推。


第四,在睡前一小時停止使用電子產品。
對很多人來說,在睡前瀏覽社交媒體,
讓自己了解這一天發生的各種事情,會感覺很放鬆。
伍利建議,最好的方法是在睡覺前一小時關閉電子設備,
這樣可以讓你清空大腦並且為未來的一天做好準備,
否則你的思索很容易會被無關的新聞佔據。



-----------------------------------
摘要:
1. 按照重要性給事情排序
 電子郵件分為四類:重要而緊迫、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
2. 保證社交媒體信息流的簡潔
 很多人詬病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流,覺得它是互聯網上最浪費我們時間的產品。
 為了充分利用你的社交媒體,請定期清理自己關注的人。
 這樣你就可以看到自己關心的信息,而不是網絡上氾濫的話題。
3. 控制自己的數據使用情況
 我們明明可以無限制地獲取食物,但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會按照一定時間間隔來吃飯。
 你可以給自己設置幾個時間點,什麼時候可以使用電子設備查看郵件和社交媒體,
 而不是回應每一次“嗡嗡”聲或者“嗶嗶”聲。
 為了訓練自己克服這個巴甫洛夫反應,
 你可以嘗試在提示音響起後等待5分鐘,然後再打開你的電子設備。
 之後,你可以將把這個時間間隔增加到10分鐘、15分鐘,依此類推。
4. 在睡前一小時停止使用電子產品
 對很多人來說,在睡前瀏覽社交媒體,
 讓自己了解這一天發生的各種事情,會感覺很放鬆。
 最好的方法是在睡覺前一小時關閉電子設備,
 這樣可以讓你清空大腦並且為未來的一天做好準備,
 否則你的思索很容易會被無關的新聞佔據。

2019/01/18

❤內參-怎樣用“雙語思維”提高孩子的競爭力

出處:怎樣用“雙語思維”提高孩子的競爭力


英國康德學院(Concord College UK)是一家很著名的私立中學,
曾被《金融時報》評為英國“最有價值”的私立寄宿制中學第一名。
蕾切爾·博蘭(Rachel Borland)是上海康德雙語實驗學校的校長,
在接受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採訪時,介紹了好的雙語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蕾切爾表示,
雙語學校的目標是訓練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
可以掌握從中文到英文或者從英文到中文的轉換技巧。
完成這種轉換的第一步,就是從“說英文”走向“用英文思考”。
她說,一個正在學英語的孩子,在聽到一個用英文提出的問題之後,
會先把這個問題翻譯成中文,然後想出答案,再把答案翻譯成英文進行回答。
 “用英文思考”指的是,“去掉這個在腦中翻譯的過程,
直接在腦子裡進行全英文式的思維和表達。
如果使用中文提出的問題,那就用中文思考,中文回答”。

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語言基礎,這種純英文式的思考與表達,
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種狀態”。所以在康德雙語實驗學校,
“小學部是上午中文課,下午英文課。先在低齡階段給到足夠的浸潤式體驗,
打好語言基礎”。到了初中部,再幫學生完成思維模式的轉換,然後訓練強化。

那康德雙語實驗學校是怎樣幫學校實現轉換的呢?
首先,課堂上有一個叫做“On the spot(現場發言)”的環節。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會給學生講一些東西,
然後現場提問,學生有30秒的思考時間,然後用英文和中文回答。
蕾切爾說:“當我想讓你談論植物,你需要用英文和中文回答,
所以在你的大腦中,會發生這種轉換,不停地轉換,轉換。”

其次,康德雙語實驗學校採用的是中英文交替的課程安排。
在授課形式上,英文課側重於感性認識的引導,中文課更注重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升訓練。
在這兩種課程中,學生的大腦會不停地進行轉換活動。
這種訓練類似於去健身房。
 “當你的大腦一直經歷這種活動,就像是在健身房做鍛煉。
然後你的整個大腦就會擁有一個巨大的詞彙庫,以及兩種語言的思維模式。”



------------------------------
摘要:
雙語學校的目標是訓練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
可以掌握從中文到英文或者從英文到中文的轉換技巧。
完成這種轉換的第一步,就是從“說英文”走向“用英文思考”。

一個正在學英語的孩子,在聽到一個用英文提出的問題之後,
會先把這個問題翻譯成中文,然後想出答案,再把答案翻譯成英文進行回答。
“用英文思考”指的是,“去掉這個在腦中翻譯的過程,
直接在腦子裡進行全英文式的思維和表達。
如果使用中文提出的問題,那就用中文思考,中文回答”。

怎樣幫學校實現轉換的呢?
首先,課堂上有一個叫做“On the spot(現場發言)”的環節。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會給學生講一些東西,
然後現場提問,學生有30秒的思考時間,然後用英文和中文回答。
“當我想讓你談論植物,你需要用英文和中文回答,
所以在你的大腦中,會發生這種轉換,不停地轉換,轉換。”

其次,中英文交替的課程安排。
在授課形式上,英文課側重於感性認識的引導,中文課更注重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升訓練。
在這兩種課程中,學生的大腦會不停地進行轉換活動。
這種訓練類似於去健身房。
“當你的大腦一直經歷這種活動,就像是在健身房做鍛煉。
然後你的整個大腦就會擁有一個巨大的詞彙庫,以及兩種語言的思維模式。”

❤內參-5個富有同情心的傾聽技巧

出處:5個富有同情心的傾聽技巧


富有同情心的傾聽,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緊密關係的關鍵溝通技能。
家庭心理治療師瑪麗蓮·韋琪(Marilyn Wedge)在《今日心理學》
(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供了5個傾聽他人的技巧。

第一,除非特別要求,否則不要試圖解決問題或提出建議。
有時其他人和你訴苦,只是希望有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感受。
對我們來說,想要幫助朋友提供即時解決方案是一種很自然的本能,
但是你的建議很可能不是對方需要的。
這條建議對男性格外重要,因為男性往往是問題解決者。
第二,如果你的朋友無法立即說出他的感受,請保持耐心並且不要感到不耐煩。
很多時候,人們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說出自己的感受。
你的沉默和耐心,會幫助對方克服心理障礙,更好地傾訴。

第三,當對方表達和你有關的感受時,不要保持防禦姿態或者覺得自己被人攻擊。
給對方一個安全的空間來表達自己,在對方講完之後,你再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四,使用反思性傾聽。
反思性傾聽指的是,當對方說完一件事,你做一個總結,讓對方能夠繼續把事情講清楚。
這種技巧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關心。
當你說“我明白你現在感覺很受傷”或者“我理解對你來說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
會鼓勵對方告訴你更多信息。
但是,如果你說“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你會這樣”或者“這件事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你的朋友將會大受打擊。

第五,如果你的朋友受到了傷害,請提供同理心,但不要憐憫對方。
憐憫會讓你看起來高人一等,這會讓你們之間的溝通難以進行下去。



-------------------------------------
摘要:
1. 除非特別要求,否則不要試圖解決問題或提出建議
 有時其他人和你訴苦,只是希望有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感受。
 對我們來說,想要幫助朋友提供即時解決方案是一種很自然的本能,
 但是你的建議很可能不是對方需要的。
 這條建議對男性格外重要,因為男性往往是問題解決者。
2. 如果你的朋友無法立即說出他的感受,請保持耐心並且不要感到不耐煩
 很多時候,人們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說出自己的感受。
 你的沉默和耐心,會幫助對方克服心理障礙,更好地傾訴。
3. 當對方表達和你有關的感受時,不要保持防禦姿態或者覺得自己被人攻擊
 給對方一個安全的空間來表達自己,在對方講完之後,你再說出自己的想法。
4. 使用反思性傾聽
 反思性傾聽指的是,當對方說完一件事,你做一個總結,讓對方能夠繼續把事情講清楚。
 這種技巧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關心。
 當你說“我明白你現在感覺很受傷”或者“我理解對你來說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
 會鼓勵對方告訴你更多信息。
 但是,如果你說“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你會這樣”或者“這件事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你的朋友將會大受打擊。
5. 如果你的朋友受到了傷害,請提供同理心,但不要憐憫對方
 憐憫會讓你看起來高人一等,這會讓你們之間的溝通難以進行下去。

2019/01/17

❤內參-怎樣應對辦公室的“二手壓力”

出處:怎樣應對辦公室的“二手壓力”


我們都知道,情緒是會傳染的,
在工作場合中,如果身邊的同事總是情緒低落或者滿腹牢騷,也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壓力。
而且躲都躲不掉。 《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一篇文章,
探討瞭如何應對辦公室裡的二手壓力。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新知報告”介紹了文章內容。


文章提供了3個應對辦公室“二手壓力”的策略:
積極尋找壓力的源頭、為同事提供協助、策略性地躲開“負能量源”。

第一,積極尋找壓力源頭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蘇珊·大衛認為,
想要解決辦公室裡的二手壓力,採用強硬的“對抗”姿態是不對的,
正確的做法是去幫助那些壓力爆棚的同事找到壓力的源頭。
比如說,你應該充分錶達你的同理心,讓對方感到自己被理解,對你產生信任,
然後深入引導他們說出造成壓力的具體原因,是工作量太大?
是和同事關係不好?還是遇到了家庭問題?

當你幫同事梳理清楚壓力原因之後,就可以採取第二個策略,為同事提供協助。
在這一步中,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就具體問題和同事商量解決方案。
比如你可以這麼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才能幫助你渡過難關?”
可如果你幫助不了這些壓力爆棚的同事怎麼辦?
文章給出的第三招,就是策略性地避開這些“負能量源”。
暢銷書作者肖恩·埃科爾(Shawn Achor)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快樂競爭力》
(The Happiness Advantage),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如何用積極心理來獲得成功。

埃科爾強調,你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你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對每個壓力過大的同事都表達同情、提供協助。
如果你覺得某個同事傳遞的二手壓力,已經傷害到你了,那你就應該躲開他,
盡量少打交道,從生活和工作中把他們隔離出去。

怎麼判斷一個同事的負能量已經傷害到你了呢?
埃科爾給出的判斷標準是,看你們的交流質量。
如果你們之間的談話總是集中在壓力等負面問題上,
聊完了之後,你心裡也覺得充滿負能量,那麼你應該果斷跟這樣的同事保持距離,
因為這種互動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積極的影響。



---------------------------
摘要:
1. 積極尋找壓力源頭
 想要解決辦公室裡的二手壓力,採用強硬的“對抗”姿態是不對的,
 正確的做法是去幫助那些壓力爆棚的同事找到壓力的源頭。
 比如說,你應該充分錶達你的同理心,讓對方感到自己被理解,對你產生信任,
 然後深入引導他們說出造成壓力的具體原因,是工作量太大?
 是和同事關係不好?還是遇到了家庭問題?
2. 為同事提供協助
 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就具體問題和同事商量解決方案。
 比如你可以這麼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才能幫助你渡過難關?”
3. 策略性地避開這些“負能量源”
 你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你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對每個壓力過大的同事都表達同情、提供協助。
 如果你覺得某個同事傳遞的二手壓力,已經傷害到你了,那你就應該躲開他,
 盡量少打交道,從生活和工作中把他們隔離出去。
怎麼判斷一個同事的負能量已經傷害到你了呢?
如果你們之間的談話總是集中在壓力等負面問題上,
聊完了之後,你心裡也覺得充滿負能量,那麼你應該果斷跟這樣的同事保持距離,
因為這種互動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積極的影響。

2019/01/16

❤內參-怎樣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出處:怎樣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在職場上,很多人都有“演講恐懼症”,
上台之後要么不知道說什麼好,要么只會乾巴巴地講道理,讓人昏昏欲睡。
哈佛大學演講禮儀專家戴曉雪認為,想要成為一個擅長演講的人,首先你要學會講故事。

為什麼要學會講故事呢?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講“故事”,會激發另一個人想起相關的“故事”,
人類的交流也總是以互相提醒的講“故事”方式進行,從而使溝通變得順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把“講故事”與“聽故事”引入經濟學範疇,
認為“故事”與財富、商品價格等一樣,是人們進行經濟領域決策和選擇的“約束條件”。
因此,尤其對企業家來說,講述令人信服的故事是促進生意達成的最好途徑之一。

怎樣才能把故事講好呢?戴曉雪在《財富》中文網的一篇文章中給出了3個建議。


第一,要有細節。美國新聞業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研究認為,
優秀的好故事有一個特徵:過程比話題重要,講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本身重要。
相比於抽象的整體概念,具體的事物更容易調動人們的情緒,也更有煽動性。

第二,善於運用對話。
大段地運用人物對話,可以讓你故事裡的人物更加鮮活。
如果你平時習慣用“轉述”說故事,那麼在往後的演講中,
不妨嘗試用人物對話推動情節發展,這時候你的故事就“活”了。

第三,故事情節要有轉折。
通常來說,講故事要有五個“W”(Why、What、Where、When、Who):
是什麼、在哪兒、有什麼人、什麼時候和為什麼。
在戴曉雪看來,還需要有一個“W”,好故事的走向應該像“W”的形狀一樣跌宕起伏。

82歲的王德順先生因為走秀而走紅,戴曉雪有一次問他,
您演講得這麼好,是不是提前把稿子寫好了?
王德順說,他從來不寫稿子,他只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
一段一段地先想好怎麼說,最後在結尾時扣題。
王德順講的都是自己的真實經歷,沿著“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軌跡,
絲絲入扣地分享自己“W”型的曲折人生。
人們之所以喜歡聽成功者和企業家講故事,尤其是那些“普通人逆襲”的故事,
就是因為他們希望知道,眼前這個人是如何完成從平凡到偉大的蛻變的。

當你在講故事的時候開始關注具體細節、人物對話和“W型”這三點,
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會講故事了。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
摘要:
1. 要有細節
 優秀的好故事有一個特徵:過程比話題重要,講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本身重要。
 相比於抽象的整體概念,具體的事物更容易調動人們的情緒,也更有煽動性。
2. 善於運用對話
 大段地運用人物對話,可以讓你故事裡的人物更加鮮活。
 如果你平時習慣用“轉述”說故事,那麼在往後的演講中,
 不妨嘗試用人物對話推動情節發展,這時候你的故事就“活”了。
3. 故事情節要有轉折
 通常來說,講故事要有五個“W”(Why、What、Where、When、Who):
 是什麼、在哪兒、有什麼人、什麼時候和為什麼。
 還需要有一個“W”,好故事的走向應該像“W”的形狀一樣跌宕起伏。

2019/01/14

❤內參-孩子勤奮的兩條底線

出處:教育:孩子勤奮的兩條底線


FT中文網的專欄作家徐海娜在一篇文章中談到,
孩子為了學習成績而不斷勤奮時,應該要有兩條底線: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社交。

首先,充足的睡眠對學生很重要。
在中國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
寫著“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時間”。
但在大中城市中,很少有學生能擁有充足的睡眠。
談到睡眠對孩子的影響時,徐海娜引用了一些學者的研究。
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研究者珀·布朗森(Po Bronson)說,
全世界的孩子總體來說,比三十年前的孩子要少睡一個小時,
這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在智力、情緒等方面的健康,也導致了更多的注意力失調症和肥胖症。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馬修·沃克說,
孩子在白天學到的東西,需要在睡眠時得到大腦的進一步處理和儲存,
“學習強度越來越大,睡眠時間越來越少,這樣下去很快就會崩潰”。
很多科學家也指出,成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帶來大腦結構上的永久損傷。

第二,只學知識並不能令孩子長大,他們是在和別人的交往中長大的。
徐海娜說,如今的孩子們有機會學習各種技能,
發展各種特長,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同齡人充分開展社會交往,
“在學校裡有嚴格限制的小憩時間,放學後的補習班和特長班,
都剝奪了孩子們在自由的相處中相互學習的機會”。
另外,在家長的教育和影響下,
一些孩子的社交自由被嚴格限制,
比如,“只能和學習好的同學玩”,勢力的交友觀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
埃里克森是美國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和臨床醫生,
他曾把人類發展週期分為8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會產生危機,而每一種危機的渡過都和人的社會性相關。
埃里克森提出,
要培養孩子的“基本信任”,也就是能夠相信別人的能力。
孩子間自由社交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交換信任的過程,只有彼此認可,才能玩在一起。
如果能在早期的成長階段受到別人的認可,
將來就不會勉強別人認可自己,反而還會具有認可別人的能力。



-------------------------------
摘要:
1. 充足的睡眠
 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時間”。

 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研究者珀·布朗森(Po Bronson)說,
 全世界的孩子總體來說,比三十年前的孩子要少睡一個小時,
 這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在智力、情緒等方面的健康,
 也導致了更多的注意力失調症和肥胖症。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馬修·沃克說,
 孩子在白天學到的東西,需要在睡眠時得到大腦的進一步處理和儲存,
 “學習強度越來越大,睡眠時間越來越少,這樣下去很快就會崩潰”。
 很多科學家也指出,成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帶來大腦結構上的永久損傷。
2. 自由的社交
 只學知識並不能令孩子長大,他們是在和別人的交往中長大的。

 如今的孩子們有機會學習各種技能,
 發展各種特長,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同齡人充分開展社會交往,
 “在學校裡有嚴格限制的小憩時間,放學後的補習班和特長班,
 都剝奪了孩子們在自由的相處中相互學習的機會”。
 另外,在家長的教育和影響下,一些孩子的社交自由被嚴格限制, 
 比如,“只能和學習好的同學玩”,勢利的交友觀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
 要培養孩子的“基本信任”,也就是能夠相信別人的能力。
 孩子間自由社交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交換信任的過程,只有彼此認可,才能玩在一起。
 如果能在早期的成長階段受到別人的認可,
 將來就不會勉強別人認可自己,反而還會具有認可別人的能力。

2019/01/11

❤內參-建議:做錯事之後的4個補救技巧

出處:建議:做錯事之後的4個補救技巧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都會做錯事。
傑伊·海因里希斯(Jay Heinrichs)是一位研究如何增加說服力的學者,
在他看來,做錯事之後一味地道歉其實沒有用。
他在《說理》這本書裡,以自己為例,分享了補救錯誤的4個技巧。

傑伊曾在一個雜誌社工作,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錯了聖海倫火山的歸屬地。
後來,聖海倫火山所在的華盛頓州州長給他寫了郵件,要求他把火山“歸還”給她。
傑伊第一時間把這件事告知給自己的領導,並提出要買一座塑膠材質的火山,還給州長。
州長收到後很開心,拍攝了一張手拿火山模型和寫錯信息的雜誌的照片。
雜誌把這張照片刊登出來,做了更正啟事。

傑伊介紹,第一個技巧是:設定目標。
當人們搞砸事情后,第一反應往往是辯解和想辦法掩飾。
傑伊認為,
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想辦法藉此機會為自己加分。
在上面的例子中,傑伊的目標是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工作,結果最後州長和上司都很開心。

第二個技巧是,成為第一個告知此事的人。
這樣你就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傳遞壞消息。

第三個技巧是,著眼於未來。
傑伊建議,在傳遞壞消息之前,
你需要先想好一個計劃,關鍵在於“如何防止同一件事再次發生?”

第四個技巧是,強化你的人格。
當你搞砸了一件事,最大的危險是會損壞你的人格。
在傑伊看來,這時你的目標不僅僅是修復聲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它。
 “人格包含了才能、關心和動機”,
你在搞砸一件事之後的反應,更能展現出你所具備的人格。



-------------------------------
摘要:
1. 設定目標
 當人們搞砸事情后,第一反應往往是辯解和想辦法掩飾。
 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想辦法藉此機會為自己加分。
2. 成為第一個告知此事的人
 這樣你就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傳遞壞消息。
3. 著眼於未來
 你需要先想好一個計劃,關鍵在於“如何防止同一件事再次發生?”
4. 強化你的人格
 當你搞砸了一件事,最大的危險是會損壞你的人格。
 在傑伊看來,這時你的目標不僅僅是修復聲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它。
  “人格包含了才能、關心和動機”,
 你在搞砸一件事之後的反應,更能展現出你所具備的人格。

2019/01/10

❤內參-關於提高效率的4個誤區

出處:關於提高效率的4個誤區


我們常常能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提高效率的建議,但是它們真的有用嗎? 
《快公司》雜誌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總結了4個常見的關於提高效率的錯誤認知。

第一,早起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
索尼前人力資源總監斯圖爾特·赫恩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規律,
有些人在早上工作效率很高,
但是對於那些到下午或晚上才能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的人來說,
早起反而會破壞他們的工作節奏。

赫恩表示,現在靈活的工作安排越來越受歡迎,
這有助於員工根據自己的生物鐘調整工作計劃。
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找出能激發你最佳狀態的方法,
而不是堅持“早上6點起床”這樣的嚴格規則。


第二,把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專注於最重要的工作上。
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建議,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你的專注計劃往往會被打斷。
瑜伽公司Work from Om的創始人莎拉·魏妮曼(Sarah Vaynerman)提出了“40-10-10”規則。

“40-10-10”規則指的是,針對一項任務進行40分鐘的專注工作,
10分鐘休息,10分鐘回復之前錯過的郵件或者消息。
魏妮曼表示,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在沒有多任務負面影響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
而且適用於需要頻繁溝通的工作者。


第三,技術是分享信息的最佳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習慣於使用在線協作軟件同步信息。
文章指出,如果你希望集思廣益,
有時候老式的白板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打電話溝通要比發送長信息效果更好。

第四,效率高的人可以承擔更多任務。
商業教練唐·斯科特(Don Scott)指出,工作效率高不代表你可以承擔更多的工作任務。
很多效率高的人會對自己的表現過於樂觀,從而接下更多的工作任務。
斯科特強調,不要接受太多項目,讓自己超負荷,這會削弱你的效率。



------------------------------------------
摘要:
1. 早起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X)
 索尼前人力資源總監斯圖爾特·赫恩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規律,
 有些人在早上工作效率很高,
 但是對於那些到下午或晚上才能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的人來說,
 早起反而會破壞他們的工作節奏。
2. 把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專注於最重要的工作上(X)
 “40-10-10”規則指的是,針對一項任務進行40分鐘的專注工作,
 10分鐘休息,10分鐘回復之前錯過的郵件或者消息。
 魏妮曼表示,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在沒有多任務負面影響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
 而且適用於需要頻繁溝通的工作者。
3. 技術是分享信息的最佳方式(X)
 如果你希望集思廣益,有時候老式的白板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打電話溝通要比發送長信息效果更好。
4. 效率高的人可以承擔更多任務(X)
 不要接受太多項目,讓自己超負荷,這會削弱你的效率。

2019/01/09

內參-歷史:老舍錯失1968年諾貝爾獎是真的嗎?

出處:歷史:老舍錯失1968年諾貝爾獎是真的嗎?


老舍是非常有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比如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
劇本《茶館》等,在中國都家喻戶曉。
與此同時,有一個流傳非常廣的說法是,
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和最後五人名單中,老舍都在其中,並且最後還是第一。
但是,因為老舍在1966年已經去世,諾貝爾文學獎不能給過世者,
所以,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不過,2019年1月2號,
瑞典皇家科學院向日本時事通訊社公開了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檔案資料,
結果顯示,事實並非如此。微信公眾號“短史記”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這份資料的內容。
這份檔案公佈了被提名者、候選人短名單和選拔過程。

根據報導,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總數是83人,
被提名的日本作家除了最後獲獎的川端康成之外,還有知名作家三島由紀夫。
最終的候選名單有六個人:川端康成、英國詩人奧登、
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和愛爾蘭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等。不過,這份名單中並沒有老舍。
而且,按照這份解密的文件,
真正與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人是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
馬爾羅是一位傳奇作家,他曾經擔任過法國文化部部長,還寫過以中國革命為主題的小說。

文章說,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官網,諾貝爾文學獎的產生流程是這樣的:
先由委員會向600到700名有資格提名文學獎的個人和組織發出提名表格,邀請對方提名;
然後由委員會根據反饋選出15到20個初步候選人;接下來是確定五個優先候選人;
最後是確定最終獲獎者。老捨不在優先候選人名單中,也不在初步候選人名單裡。

除此之外,諾貝爾獎官網還會延遲公佈被提名者數據庫。目前官網上公佈到了1966年。
其中,有兩名中國作家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這兩個人是胡適和林語堂,而且都曾獲得兩次提名。

總之,儘管老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家,
但是他並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更不存在跟諾獎失之交臂的情況。



---------------------------
摘要:
諾貝爾獎官網還會延遲公佈被提名者數據庫。目前官網上公佈到了1966年。
其中,有兩名中國作家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這兩個人是胡適和林語堂,而且都曾獲得兩次提名。
(所以沒有沈從文)

❤內參-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職場友誼

出處: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職場友誼


職場友誼到底存不存在,人們的看法很不一樣,
有人覺得“同事朋友應該分開,工作不要談友誼”,也有人覺得職場上是可以交朋友的。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試圖回答兩個問題,究竟有沒有職場友誼,
以及職場友誼究竟有多大價值。好奇心日報編譯了文章內容。

首先,美國羅格斯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副教授傑西卡·馬索特(Jessica Methot)認為,
職場友誼的確存在。她在一項研究裡把這種涉及雙重身份的人際交往稱為“多元關係“。
每日精英網站(精英日報)的一篇文章說的更直接,
如果你和同事每天一起加班,一起吃飯,一起吐槽,其實你們已經是很近的朋友了。

其次,研究也證明了職場友誼是有價值的。
一篇發表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公報”雜誌的論文,分析了26項關於職場友誼的研究,
結果表明,如果團隊成員是朋友的話,業績表現會比那些不是朋友的團隊要好。
還有一項研究說,40%的初創公司都來自於朋友搭檔。
此外,職場友誼還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減輕員工壓力,帶來信任感和歸屬感。

不過,雖然職場友誼有好處,但維持起來卻不容易。
主要的一個難點在於,朋友屬於社會規範,需要無條件支持,
職場屬於市場規範,一般來說不允許感情用事。這種衝突會讓職場友誼顯得不那麼討喜。

那該怎樣處理職場友誼呢?文章綜合了一些觀點,給出了幾個建議。
一是私下裡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工作中保持合理的距離。
二是提前商量好原則,比如,如果遇到意見分歧,要不要坦誠表達反對;
 或者工作中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哪些不能這樣既能避免矛盾,又能減輕心理負擔。
三是同級維持友誼相對容易,和上級維持友誼比較難,
 如果覺得自己處理不好,可以知難而退。
四是就算友誼沒辦法長久,也不要擔心,
 “長期友誼”也挺講緣分,發展方向,性格和價值觀,職業規劃都可能造成影響。



-------------------------
摘要:
1. 私下裡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工作中保持合理的距離。
2. 提前商量好原則,比如,如果遇到意見分歧,要不要坦誠表達反對;
 或者工作中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哪些不能這樣既能避免矛盾,又能減輕心理負擔。
3. 同級維持友誼相對容易,和上級維持友誼比較難,
 如果覺得自己處理不好,可以知難而退。
4. 就算友誼沒辦法長久,也不要擔心,“長期友誼”也挺講緣分,
 發展方向,性格和價值觀,職業規劃都可能造成影響。

2019/01/07

❤內參-信息爆炸時代的“壞消息疲勞”

出處:信息爆炸時代的“壞消息疲勞”


新聞網站Quartz介紹了一個如今人們經常會有的情緒,
叫做“壞消息疲勞”(Bad-News Burnout)。
心理學家說,這種情況在互聯網時代很常見,
新聞(尤其是負面消息)的持續生產和迅速傳播,會引發人們的憤怒、恐懼和挫折感,
讓人有一種“世界如此混亂我卻無能為力”的想法。好奇心日報介紹了Quartz的相關報導。
還有一個跟“壞消息疲勞”類似的詞,
叫做“頭條壓力症”(Headline Stress Disorder),
也就是“由 24 小時不斷展示的頭條新聞引發的壓力”。
這個詞是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開始流行的。
美國心理學協會在201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說,有57%的美國人,
不管這些人認同哪個黨派,都覺得政治和時事新聞是他們的主要壓力來源之一;
49%的人認為大選讓自己變得焦慮了。

人的生存本能,會讓我們天生警惕“壞消息”,
但如果壞消息太多,我們就會啟動某些“應激機制”,比如“同情心倦怠”。
心理學家查爾斯·費格力(Charles Figley)給它的定義是,
一種生理和情感上的疲憊和功能障礙,跟頭條壓力的症狀差不多。
同情心倦怠也能引發行為變化,讓人身體狀況變差,情緒惡化。


那怎樣緩解“同情心倦怠”呢?
首先,你要在思維和情感上做一些“隔離”。
美國東北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克里斯騰(Kristen Lee)說,
如果你在情感上“過度投射”,就很容易疲倦。
這會削弱人的理智,讓人不想好好照顧自己,更別說去幫助別人了。

其次,看到壞消息之後,就算沒辦法完全解決,也不代表你什麼都不能做。
同情心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覺得自己愛莫能助。
這時候,任何行動,
比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一下身邊的人,都能消除你的一部分無力感。

最後,平衡自己接收到的消息,進行適度的“信息減負”。
這不是讓你不看新聞,而是不要覺得自己不看新聞就會錯過很多重要的事情。
你可以放下手機,更關注自我和現實,做家務、和朋友聊天、休息一下都可以。
你要找回對生活的控制。



-----------------------
摘要:
人的生存本能,會讓我們天生警惕“壞消息”,
但如果壞消息太多,我們就會啟動某些“應激機制”,比如“同情心倦怠”。
心理學家查爾斯·費格力(Charles Figley)給它的定義是,
一種生理和情感上的疲憊和功能障礙。那怎樣緩解“同情心倦怠”呢?
1. 你要在思維和情感上做一些“隔離”
 如果你在情感上“過度投射”,就很容易疲倦。
 這會削弱人的理智,讓人不想好好照顧自己,更別說去幫助別人了。
2. 看到壞消息之後,就算沒辦法完全解決,也不代表你什麼都不能做
 這時候,任何行動,
 比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一下身邊的人,都能消除你的一部分無力感。
3. 平衡自己接收到的消息,進行適度的“信息減負”
 這不是讓你不看新聞,而是不要覺得自己不看新聞就會錯過很多重要的事情。
 你可以放下手機,更關注自我和現實,做家務、和朋友聊天、休息一下都可以。
 你要找回對生活的控制。
(隔離、多少作一點、平衡)

2019/01/06

內參-方法: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銷售技巧

出處:方法: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銷售技巧


就算你不是銷售,你在工作或者生活中,
也會經歷一些推銷某種東西的時刻,不管是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還是“推銷”你自己。
怎樣才能提高推銷能力呢?自由記者、衛斯理大學的講師蕾貝卡·奈特(Rebecca Knight)
在一篇文章中總結了一些專家的建議。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翻譯了這篇文章。

首先是回顧
埃丁格諮詢集團的創始人、《潛在的領導》的作者斯科特·埃丁格(Scott Edinger)說,
想要更好地推銷,就先要了解銷售到底是什麼。
銷售不是不停地說話,給對方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相反,銷售“是說服、是啟迪、是引導”。
為了了解這一點,你可以回顧一下自己作為消費者的積極體驗,
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的教授托馬斯·斯蒂恩博格(Thomas Steenburgh)說:
“當你回想自己這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好的銷售體驗,那個'推銷員'很有可能並不在場,
他僅僅只是一個對你的問題非常關心,並積極幫助你解決的人。”
第二,換位思考。
人們買東西一般有兩個原因,工作問題或者個人需求。
因此,你在推銷之前,要充分調研,和你想要贏得的客戶進行溝通。
你要仔細思考你需要獲得什麼信息,還要有同理心,專注了解對方,
知道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他們是怎麼衡量成功的。
考慮到這些,會幫你及時調整自己的銷售策略。
第三,做好計劃,付諸實踐。
打磨自己的銷售技能,不是一個人努力就可以的。
埃丁格建議,你可以向那些值得信任的同事進行推銷,
這樣你就可以“判斷什麼樣的銷售方式可行,什麼樣的不行”。
你的目標是去理解自己在推銷的時候,
你和對方的交流聽起來是什麼樣的,以及你讓別人有什麼樣的感覺。
你的同事可以幫你改進第一印象,並且幫你提升表達能力。

第四,保持冷靜,不要吹噓。
就算你的準備很充分,
推銷結果可能仍然不理想,你很有可能表達過頭了,或者沒抓住要點。
埃丁格說,這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他給的建議就是:冷靜一下。
試著“放鬆你的面部表情”,讓自己的行為更自信放鬆一些。
注意你的語氣和速度。你要尊敬對方,因為沒有人想被說教。
不過,也不要太恭敬順從,“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建立平等的溝通。
你並不是在乞求什麼”。
托馬斯教授還提出了另一個常見的問題,那就是自負。
有些時候,你會局限於“談論自己的優點,而不是展示對方所希望看到的東西。
此時,最好的情況是對方覺得有些無聊,最壞的情況則是,你證明了自己並不善於推銷”。

第五,達成協議。
托馬斯教授說,善於推銷,意味著你既懂“消費者”,又了解他們的消費路徑。
不管推銷技巧有多高明,很少會有人一聽到你的推銷就同意。
人們要考慮自己的錢花的值不值,或者在接受你的建議之前,對方要跟上級請示確認。
不管下一個階段是什麼,你都應該“徵得允許,然後再繼續推進”。
托馬斯教授建議,你這時候可以說一些提示性的話,
比如“可以進入下一步了嗎?做決策前還需要我做些什麼呢?”
埃丁格則認為,推銷的時候要懂得“變通”。你可以想想有什麼方法,
能夠讓你們進行合作,一起改良產品、服務或者想法。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暫時沒辦法確定,你可以稍微試探一下,
“這個想法會不會太困難了?或者是花費太多了?”

第六,要把眼光放長遠。
托馬斯教授說,資深的推銷員都知道,
“失敗的可能性比成功更大,你只需要保持繼續前進的勇氣。”
有時候失敗並不是你的原因,對方在接受一件事情的時候,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利害關係。
還要記住,銷售不是個“一次性的交易”。
如果你的推銷並不成功,三個月後再去一趟,問問對方事情怎麼樣了,
以及對方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
如果對方的回答“沒有”,你很可能會再獲得一次機會。 “眼光放長遠,要顧全大局。”



----------------------------------
摘要:
1. 回顧
 “當你回想自己這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好的銷售體驗,那個'推銷員'很有可能並不在場,
 他僅僅只是一個對你的問題非常關心,並積極幫助你解決的人。”
2. 換位思考
 工作問題或者個人需求。
 你要仔細思考你需要獲得什麼信息,還要有同理心,專注了解對方,
 知道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他們是怎麼衡量成功的。
 考慮到這些,會幫你及時調整自己的銷售策略。
3. 做好計劃,付諸實踐
4. 保持冷靜,不要吹噓

 試著“放鬆你的面部表情”,讓自己的行為更自信放鬆一些。
 有些時候,你會局限於“談論自己的優點,而不是展示對方所希望看到的東西。
 此時,最好的情況是對方覺得有些無聊,最壞的情況則是,你證明了自己並不善於推銷”。
5. 達成協議
 善於推銷,意味著你既懂“消費者”,又了解他們的消費路徑。
 不管推銷技巧有多高明,很少會有人一聽到你的推銷就同意。
 人們要考慮自己的錢花的值不值,或者在接受你的建議之前,對方要跟上級請示確認。
 不管下一個階段是什麼,你都應該“徵得允許,然後再繼續推進”。
 你這時候可以說一些提示性的話,比如“可以進入下一步了嗎?
 做決策前還需要我做些什麼呢?”
6. 要把眼光放長遠

❤內參-怎樣做一個擁有全局觀的人

出處:怎樣做一個擁有全局觀的人


得到訂閱專欄“5分鐘商學院”的主理人劉潤,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
討論了全局觀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擁有全局觀。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全局觀。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被規律作用著,以一種叫做“系統”的方式存在著。
其中,要素是系統中你看得見的東西,
關係是系統中你看不見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
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看到這些關係背後的規律,就叫做“全局觀”。

劉潤舉例說,不少企業家都知道,旺舖很重要。
但旺舖重要的原因,是更好的地段帶來了更多的人流。
因此,人流才是“旺”和“鋪”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係,是這個關係背後的規律。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把這個規律推演到整個系統,哪里人流多,哪裡就會旺。
於是,早期的互聯網電商、後來的移動互聯網電商、社群經濟,
以及現在的網紅,一下子都能理解了。

那怎樣擁有全局觀呢?
劉潤說,他本科學的是數學,其中有一門叫做“系統論”的課程,
這門課對建立全局觀很重要。
學習“系統論”,就是學習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方法看問題的能力。

關聯性是說,事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比如,“旺”和“鋪”之間的關係,平台和產品之間的關係,等等。

整體性是說,很多事物和要素,加上若干相互之間的關聯,構成了系統。
一旦相對邊界清晰的系統形成,就會浮現出輸入、內部機制、輸出三個物體。
系統內部在用你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方式精密運作著。
比如,貨幣政策會如何刺激本國經濟,價格策略會如何影響消費者購買衝動等等。

動態性指的是,一個系統的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聯,不是恆久不變的。
比如,五年之後的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今天最強大的公司還會強大多久?等等。

當你擁有關聯地、整體地、動態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你就擁有了真正的全局觀。



--------------------------------
摘要:
學習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方法看問題的能力。
1. 關聯性是說,事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比如,“旺”和“鋪”之間的關係,平台和產品之間的關係,等等。
2. 整體性是說,很多事物和要素,加上若干相互之間的關聯,構成了系統。
 一旦相對邊界清晰的系統形成,就會浮現出輸入、內部機制、輸出三個物體。
 系統內部在用你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方式精密運作著。
 比如,貨幣政策會如何刺激本國經濟,價格策略會如何影響消費者購買衝動等等。
3. 動態性指的是,一個系統的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聯,不是恆久不變的。
 比如,五年之後的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今天最強大的公司還會強大多久?等等。
當你擁有關聯地、整體地、動態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你就擁有了真正的全局觀。

2019/01/05

❤內參-作家馬伯庸的兩個寫作經驗

出處:作家馬伯庸的兩個寫作經驗


作家馬伯庸的很多作品都帶有歷史和懸疑的元素,
他的代表作包括《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等。
在接受界面新聞“正午”欄目採訪時,他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驗。

馬伯庸說,他早期寫作的時候,
他會先想什麼東西可以揉在一起,從形式開始,
但現在他越來越覺得,應該從作品本身的內核開始。
比如,他發現寫歷史故事時,最大的問題是現代人對古代的故事和人沒有興趣。
真正打動讀者的永遠不是古代的人和事,而是讀者從這些人身上找到的共同之處。
歷史文學的現代性是最重要的,你要讓讀者從中讀到自己的困惑和生活經驗。
馬伯庸舉例說,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小說,語境是古代的,
但內核是反恐故事,最核心的是主角要守護一個城市,守護城市裡的普通人。
古代很少有這種說法,這是現代人的思維,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對生命的珍惜。
當你把現代的內核放到古代的故事裡去,就會打動現在的人。
在這個核心之外,才是節奏等寫作技巧。


此外,馬伯庸還會在寫作中藉鑑影視劇的技巧。比如,他會把美劇的快節奏帶進文字裡。
美劇信息量很密集,裡面經常是人物一邊走路一邊說話,
很少有兩個人會坐在那你一句我一句說半天。
馬伯庸還會藉助一些電影的技法,
“比如說開頭我一定以一個動作發生了一半的瞬間入手,以一個動作發生的結果結尾。
它就是一種鏡頭感,把畫面帶起來。現在讀者是沒有耐心看大段的(文字)”。
類似的技巧還包括影視劇鏡頭的切換,有段時間,馬伯庸特別喜歡用一個小技巧,
“當A站在城樓上向著遠方遙望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在地平線之外的B,
同樣也在望著天空,這種蒙太奇式的鏡頭銜接,氣氛會不同,你不用再說什麼,
觀眾自己會腦補這兩個人是不是同樣在感慨自己的境遇”。



-------------------------------------
摘要:
馬伯庸發現寫歷史故事時,最大的問題是現代人對古代的故事和人沒有興趣。
真正打動讀者的永遠不是古代的人和事,而是讀者從這些人身上找到的共同之處。
歷史文學的現代性是最重要的,你要讓讀者從中讀到自己的困惑和生活經驗。
當你把現代的內核放到古代的故事裡去,就會打動現在的人。
在這個核心之外,才是節奏等寫作技巧。

❤內參-減負-怎樣在焦慮的情況下表現更好

出處:方法:怎樣在焦慮的情況下表現更好


每個人都想在生活中做到最好。
但是,一個人越是想表現好,壓力就會越大,焦慮情緒也越嚴重。
如果處理好壓力和焦慮,它們就可以成為幫助我們實現最佳自我的有效工具。 
《今日心理學》網站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些策略,可以幫人們藉助焦慮來提高自己的表現。
微信公眾號“心之洲”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改變對焦慮的態度,並且把焦慮當成一種資源。
很多研究表明,只有在人們將“壓力”看做壓力時,壓力才會影響健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把它看作“壓力”的話,就不會影響健康,即使壓力真的很嚴重。

第二,優化焦點。
研究表明,焦慮最大的影響之一,
就是利用焦點,並且將注意力轉移到最需要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焦慮可以讓人在眾多干擾情況下
將注意力集中到需要關注的地方,從而提升自我的表現力。

第三,焦慮會讓人保持警覺和警惕,並且為最佳表現做好準備。
有研究表明,人們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現威脅,同時迅速採取行動。
而且在焦慮的情況下,感覺運動系統的神經傳導過程更快,處理和響應刺激的效率也最高。

第四,焦慮能提醒人們想起某些需要注意、但可能已經忘了的事情。
焦慮時,人們會很謹慎,甚至可能會過度誇大潛在風險。
焦慮會讓我們想到最壞的結果,萬一這種結果真的出現了,至少我們不會措手不及。

第五,盡可能保證睡眠。
不少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能讓人表現更好,
我們的大腦需要睡眠來清理毒素並吸收新的信息,睡眠不足則會加重焦慮。



------------------------------------------
摘要:
1. 改變對焦慮的態度,並且把焦慮當成一種資源
 只有在人們將“壓力”看做壓力時,壓力才會影響健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把它看作“壓力”的話,就不會影響健康,即使壓力真的很嚴重。
2. 優化焦點
 日常生活中,焦慮可以讓人在眾多干擾情況下,
 將注意力集中到需要關注的地方,從而提升自我的表現力。
3. 焦慮會讓人保持警覺和警惕,並且為最佳表現做好準備
 人們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現威脅,同時迅速採取行動。
 而且在焦慮的情況下,
 感覺運動系統的神經傳導過程更快,處理和響應刺激的效率也最高。
4. 焦慮能提醒人們想起某些需要注意、但可能已經忘了的事情
 焦慮會讓我們想到最壞的結果,萬一這種結果真的出現了,至少我們不會措手不及。
5. 盡可能保證睡眠
 充足的睡眠能讓人表現更好,我們的大腦需要睡眠來清理毒素並吸收新的信息,
 睡眠不足則會加重焦慮。

2019/01/04

❤內參-達利歐的新年建議:克服你最大的弱點

出處:達利歐的新年建議:克服你最大的弱點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段新年寄語視頻。
在視頻中,達利歐分享了他認為最好的新年建議:專注克服你最大的弱點。
達利歐說,每個人都至少有一個極大的弱點,
它是多年以來不斷阻擋你取得成果的弱點或者障礙。
而且,這個弱點會在你過去的犯錯模式中不斷地顯現出來。

達利歐強調,
通往成功的最快路徑,始於知道自己的弱點是什麼,並正視它們。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你可以嘗試寫下自己過去的那些痛苦和錯誤,
然後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或者你也可以虛心向他人請教。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最大的弱點,用大字把它寫下來,把它貼在你可以經常看到的地方,
經常盯著它,然後致力於把它當成一個障礙來消除,並開始思考怎樣做。

怎樣克服自己最大的弱點呢?達利歐提出了兩個方法:
第一,把你的弱項變成強項;
第二,從擅長你的弱項的人那裡獲得幫助。
達利歐說,一般來說,從擅長你的弱項的人那裡獲得幫助是最有效的方法。
人類天生被賦予了強項和弱項,改變它們是非常困難的。
找到自己的最大弱點並通過他人的幫助去消除它,你會極大地改善自己的人生。



-------------------------------------------
摘要:
通往成功的最快路徑,始於知道自己的弱點是什麼,並正視它們。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你可以嘗試寫下自己過去的那些痛苦和錯誤,
然後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或者你也可以虛心向他人請教。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最大的弱點,用大字把它寫下來,把它貼在你可以經常看到的地方,
經常盯著它,然後致力於把它當成一個障礙來消除,並開始思考怎樣做。

怎樣克服自己最大的弱點呢?有兩個方法:
1. 把你的弱項變成強項;
2. 從擅長你的弱項的人那裡獲得幫助。
一般來說,從擅長你的弱項的人那裡獲得幫助是最有效的方法。

人類天生被賦予了強項和弱項,改變它們是非常困難的。
找到自己的最大弱點並通過他人的幫助去消除它,你會極大地改善自己的人生。

2019/01/03

❤內參-軟技能仍是職場中的最大缺口

出處:軟技能仍是職場中的最大缺口


職業社交網站領英內部有一個團隊叫做經濟圖譜(Economic Graph),
會基於數據、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各種經濟元素。
領英會員會把他們的職位添加到個人資料裡,於是領英就會知道哪些職位增長得最快。 
2018年底,經濟圖譜團隊發布了一份《2018新興工作崗位報告》,
幫助人們了解增長最快的工作崗位和職業技能。

報告顯示,2018年增長最快的新興職位前五名是:區塊鏈開發者(33倍增長)、
機器學習工程師(12倍)、軟件銷售主管(8倍)、
機器學習專家(6倍) 、專業醫療代表(6倍)。
網站InfoQ的一篇文章,翻譯總結了報告中的3個要點。

第一,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崗位仍然很穩當。
報告說,2018年,15個新興職位裡有6個與人工智能相關,
這說明,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能開始滲透到各個行業,而不僅僅是技術行業。
領英把人工智能技能定義為:開發和有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技術的技能。
這是領英上增長最快的一個技能,從全球來看,2015年到2017年這個技能增長了190%。

第二,基本的業務功能在飆升。
報告說,行政助理、保證人員(審計、會計、財務報告)和銷售代表等基本運營職能,
也在新興職位的列表中。幾乎所有的基本工作崗位,多年來都呈現出了穩定的增長。

第三,最大的技能缺口是軟技能。
口頭交流、領導力和時間管理等,就屬於軟技能,
軟技能幾乎佔據了技能缺口的一半,
比如,口頭交流技能在美國每個城市都是最為短缺的技能。
報告建議,職場人士需要在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中,
學習並保持軟技能,因為擁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具備更大的職場優勢。



---------------------------
摘要:
最大的技能缺口是軟技能。
口頭交流、領導力和時間管理等,就屬於軟技能,
軟技能幾乎佔據了技能缺口的一半,
比如,口頭交流技能在美國每個城市都是最為短缺的技能。
職場人士需要在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並保持軟技能,
因為擁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具備更大的職場優勢。

內參-牛津教授:不會過時的領導力原則

出處:牛津教授:不會過時的領導力原則


如今人們身處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很多昨天的做法,未必適合今天和明天。
那有沒有一些原則在各個時代都適用呢?
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學教授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
和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研究員克里斯·柯塔納(Chris Kutarna)
在《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總結了幾個不會過時的領導力原則。

第一,接受現實。
拒絕讓人不愉快的真相是人之常情,
成功都是在現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誰也不能否認現實。
因此,不要自欺欺人,要提倡批判性思維。

第二,直面既得利益。
今天有很多新點子遭到抵制的情況,比如,化石燃料行業在抗拒向替代能源轉型;
出租車司機抗議順風車的應用軟件。
這時候,你要看看它損害了哪些既得利益,然後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壓制。

第三,默認創新是好的
雖然不見得每個新想法都是好的,
但在復興的時代,我們應該默認創新是好的,除非某種創新直接傷害到他人。

第四,鼓勵試驗
要為“勇於嘗試”拍手叫好,否則我們恐怕沒有機會迎接最偉大的發明。
第五,拒絕簡單粗暴的分類
文章說,人們經常把世界分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是“富國”和“窮國”。
很多的分析、數據和意見都局限於這些分類。
每一個術語都在誤導我們,而事實遠非如此。越簡化,就越難看出因果關係。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必須從改變對國家和人的類型化開始。

第六,別貼標籤。
類似極端主義分子、溫和派這樣簡單粗暴的標籤,往往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標籤的背後是價值判斷,把人進行分類會導致偏見。
任何形式的偏見都不利於多樣性,扼殺了真正的好想法。


-------------------------
摘要:
1. 接受現實
 成功都是在現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誰也不能否認現實。
 因此,不要自欺欺人,要提倡批判性思維。
2. 直面既得利益
3. 默認創新是好的
 雖然不見得每個新想法都是好的,
 但在復興的時代,我們應該默認創新是好的,除非某種創新直接傷害到他人。
4. 鼓勵試驗
 要為“勇於嘗試”拍手叫好,否則我們恐怕沒有機會迎接最偉大的發明。
5. 拒絕簡單粗暴的分類
 人們經常把世界分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是“富國”和“窮國”。
 很多的分析、數據和意見都局限於這些分類。
 每一個術語都在誤導我們,而事實遠非如此。越簡化,就越難看出因果關係。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必須從改變對國家和人的類型化開始。
6. 別貼標籤
 類似極端主義分子、溫和派這樣簡單粗暴的標籤,往往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標籤的背後是價值判斷,把人進行分類會導致偏見。
 任何形式的偏見都不利於多樣性,扼殺了真正的好想法

2019/01/02

❤內參-6個讓你新年工作更愉快的建議

出處:6個讓你新年工作更愉快的建議


《紐約時報》的“聰明生活”欄目,精選了過去一年和工作方法相關的最佳文章,
總結了能幫你在2019年更好開展工作的6個建議。

第一,談談你的失敗,並且克服它們。
我們都搞砸過工作,大多數人喜歡在心裡默默消化失敗的沮喪感,
試圖快速翻篇,害怕自己在他人面前顯得不夠專業。
但文章指出,花時間反思和溝通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失敗,
可以避免團隊其他成員重蹈覆轍,打造更有信任感的團隊氛圍。
而且,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Alison Wood Brooks)指出,
討論失敗可以讓員工在工作場所看起來更平易近人,培養和同事之間更緊密的關係。
此外,在現在商業環境裡,“快速失敗”和“在失敗中前行”已經成了熱門詞語。
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注重求職者的心理韌性,
往往在面試中著重詢問求職者過去失敗的經歷以及最後怎樣克服挑戰。
第二,你值得更高的薪水
很多人會解釋,自己之所以沒有就薪酬據理力爭,是因為厭惡衝突。
文章指出,對沖突的厭惡不代表你應該放棄在薪酬上的談判。
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琳達·巴布科克(Linda Babcock)
表示,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從未沒有就工資進行過談判,
那麼在整個職場生涯裡,你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數十萬美元。
第三,工作場所不是家庭
和同事保持互相關照,彼此支持的關係很好。
但你要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沒必要被工作思維綁架。
比如說,你可以告訴團隊成員,你這週不想過度加班,不想工作超過60個小時。
這不是你對團隊的背叛,這是你正當的自由。

第四,謹慎處理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羅格斯大學人力資源副教授傑西卡•馬索特(Jessica Methot)建議,
在職場上,你的身份首先是同事,其次才是朋友。
這意味著,你要謹慎地和同事談論彼此的私人生活。
哪怕關係再好,也不應該分享“那些不希望被老闆發現的秘密”。

第五,不要為在工作中哭泣感到羞恥
上次你工作時盡情哭泣是什麼時候?
也許你搞砸了一個項目,或者得到了一些苛刻的反饋。
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這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今年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將近一半的員工在工作中哭過,
大約75%的首席財務官(CFO)表示,在工作中哭泣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的。

第六,知道什麼時候拒絕,什麼時候退出。
戰略性退出同樣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方式,
這是一種違反直覺的方法,但能夠幫你為重要的事情騰出時間、金錢和精力。



---------------------------------
摘要:
1. 談談你的失敗,並且克服它們
 花時間反思和溝通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失敗,
 可以避免團隊其他成員重蹈覆轍,打造更有信任感的團隊氛圍。
 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注重求職者的心理韌性,
 往往在面試中著重詢問求職者過去失敗的經歷以及最後怎樣克服挑戰。
2. 你值得更高的薪水
 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從未沒有就工資進行過談判,
 那麼在整個職場生涯裡,你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數十萬美元。
3. 工作場所不是家庭
 和同事保持互相關照,彼此支持的關係很好。
 但你要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沒必要被工作思維綁架。
4. 謹慎處理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你要謹慎地和同事談論彼此的私人生活。
 哪怕關係再好,也不應該分享“那些不希望被老闆發現的秘密”。
5. 不要為在工作中哭泣感到羞恥
 大約75%的首席財務官(CFO)表示,在工作中哭泣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的。
6. 知道什麼時候拒絕,什麼時候退出
 戰略性退出同樣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方式,
 這是一種違反直覺的方法,但能夠幫你為重要的事情騰出時間、金錢和精力。

2019/01/01

內參-什麼讓我們感覺到被人喜愛?

出處:什麼讓我們感覺到被人喜愛?


哲學家和詩人一直致力於反思愛的意義,但是很少有心理學家對這個領域進行深度研究。
一篇發表在2019年1月《社會和個人關係雜誌》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上的論文,調查了一個問題: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感受到別人的喜愛?

這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採用了一種被稱為“文化共識理論”的方法,
設定了60個日常情境,邀請了近五百名18歲到93歲的在線參與者。
讓參與者們回答,大部分人在哪些情境中會感到被人喜愛(不了解的可以略過不答)。

更具體地說,
該研究調查了哪些日常體驗被人們廣泛認為是浪漫的,這些體驗使我們感到被人喜愛。
一些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許多參與者同意,擁抱,接受讚美和禮物讓我們感到被愛;
但是人們更強烈的共識是,一些平凡而動人的動作讓我們感到被愛,
比如寵物看到我們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
一個孩子依偎在我們身上,或者有人向我們表達同理心。

其他讓人們強烈感受到被愛的情境包括,
在生病時得到照顧,被告知“我愛你”,和一個孩子在一起,以及和別人共度美好時光。
然而在一些不涉及其他人的情境中,
比如享受溫暖的陽光或者吃自己最喜歡的事物,人們的答案千差萬別,無法達成共識。

調查結果顯示,
在無法引起被愛感覺的日常情境裡,
人們達成了驚人的一致意見,那就是他人任何意味著過度控制或者佔有欲的行為。
比如說,對方想要隨時知道你在哪裡,或者想要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你身上。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反映了美國個人主義文化對個人自由的頌揚,
或許在其他文化中進行這項研究,答案會有所不同。



------------------------------------
摘要:
在無法引起被愛感覺的日常情境裡,
人們達成了驚人的一致意見,那就是他人任何意味著過度控制或者佔有欲的行為。
比如說,對方想要隨時知道你在哪裡,或者想要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你身上。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反映了美國個人主義文化對個人自由的頌揚,
或許在其他文化中進行這項研究,答案會有所不同。

❤內參-制定年度目標的5個關鍵

出處:李開復:制定年度目標的5個關鍵


目標對我們工作生活的影響很大。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跟踪調查,研究了目標對人生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的人擁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不過,他們幾乎都成為了成功人士。
目標模糊和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他個人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制定年度目標的5個關鍵。

第一,目標要明確、可行。
心理學家克里斯·哈特說,大部分人制定的都是自己達不到的目標,
根本算不上是年度計劃,比如一年內結婚、中彩票等,這些不是決定,而是願望。
李開復認為,年度計劃的目標必須是可控的、實際的、現實的和積極的,
他建議,你不妨挑一件可行但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逐漸建立自信。

第二,計劃具體。
當你制定出一個目標後,還要盡量地把它具體化,
比如,如果你想在2019年戒菸,就必須說明要在哪個月完成;
如果是減肥,必須具體到減掉多少重量和要花多長時間。
哈特博士認為,“夢想可以宏大,但是計劃要具體”,
他建議,寫下各個計劃後,也要在每個計劃後面註明你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
以及詳細的時間安排。

第三,計劃慎做。
李開復認為,制定年度計劃時必須挑選出對人生有影響力或重要的事,
比如與健康、前途、累積學識、人際成長有關的計劃。

第四,計劃要堅持
在執行計劃,完成目標的過程中,人們會經歷焦慮、迷惑,甚至喪失動力懷疑自我。
李開復認為,這些是你取得進步的跡象,如若堅持,就能實現它們。
另外李開復還提醒大家不要只想著果實,而忘了制定基本規劃:達到目標需要的那些活動。

第五,計劃要結果導向、要總結。
制定計劃前,你需要先回想一下自己今年的生活,
比如,你是否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如果是的話,說明你走在正軌上。
如果不是,就要問問自己哪些事情需要改變。
制定計劃時,也要重視結果導向,在一定時間段裡完成。



----------------------------------
摘要:
1. 目標要明確、可行
 大部分人制定的都是自己達不到的目標,
 根本算不上是年度計劃,比如一年內結婚、中彩票等,這些不是決定,而是願望。
 年度計劃的目標必須是可控的、實際的、現實的和積極的,
 你不妨挑一件可行但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逐漸建立自信。
2. 計劃具體
 寫下各個計劃後,也要在每個計劃後面註明你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
 以及詳細的時間安排。
3. 計劃慎做
 制定年度計劃時必須挑選出對人生有影響力或重要的事,
 比如與健康、前途、累積學識、人際成長有關的計劃。
4. 計劃要堅持
 在執行計劃,完成目標的過程中,人們會經歷焦慮、迷惑,甚至喪失動力懷疑自我。
 李開復認為,這些是你取得進步的跡象,如若堅持,就能實現它們。
5. 計劃要結果導向、要總結
 制定計劃前,你需要先回想一下自己今年的生活,
 比如,你是否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如果是的話,說明你走在正軌上。
 如果不是,就要問問自己哪些事情需要改變。
 制定計劃時,也要重視結果導向,在一定時間段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