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內參-巴菲特如何通過提問誘導思考

出處:巴菲特如何通過提問誘導思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投資管理學教授陶迅(Jeffrey Towson)
最近帶著學校的20名學生參加了股神沃倫·巴菲特的見面會。
他把這次見面會中的部分內容,寫成了一篇文章,發表在財富中文網上。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的提問方法。
巴菲特像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一樣,
通過提問來引導這些年輕大學生思考關於自我成長的問題。
其實這也是巴菲特非常擅長的方法。
在以往的會面、文章裡,巴菲特就經常提出讓人深思的問題。

巴菲特向學生們提出的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你只能投資一名同學,
購買TA未來10%的收益,你會選擇誰?
智商最高的人、成績最好的人、家庭背景最好的人?

巴菲特的答案是,應該選擇那些擁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個人品質的同學。
比如,誰是最努力的學生?誰擁有最好的日常習慣?
誰的協作精神好因此其他人願意跟他共事?
巴菲特說,無論如何,大多數人都會更看重個人品質,而不是考試成績。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提醒我們自己:
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會是其他人更願意投資,
也就是更加看好因此願意把部分未來押在你身上的人?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指導我們平時的行為,把追求哪些特質放在更高的優先級。


巴菲特問的第二個問題是:在跟人對話、合作時,問自己,這個人會僱傭我嗎?
陶迅教授說,他自己試了試這個方法,覺得非常管用。
在每一次對話裡,他都開始思考,自己能否給對方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
自己對他們是否有幫助?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讓對方願意僱傭他,接納他成為團隊的一員?

巴菲特認為,自己的朋友,也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的湯姆·墨菲,
就是這樣一個所有人都願意跟他共事的人。
湯姆·墨菲是大都會通訊公司的CEO,也是巴菲特非常欣賞的管理者。
在巴菲特看來,他就是那種幾乎人人都會喜歡的人。
巴菲特說,自己願意為這個朋友做任何事情。因為他總能讓人心情振奮。

這個問題誘導人思考的,是自己的合作精神,
以及在合作中,自己是否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是否能夠給對方提供價值,而不僅僅是想自己能夠從其中獲得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引發的思考方式其實是,你要以長期重複博弈的視角來看待人際合作。
如果僅僅是單次合作,你就很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更加關心自己能從合作中得到什麼好處。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其實所有的合作,都會變成重複博弈。
重複博弈中,你的每一次自私舉動,都會為下一次合作帶來損傷。因為對方不會信任你。


巴菲特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會低估哪個同學?
巴菲特的答案是:你可能會低估那些惹人討厭的人。
如果你討厭一個人,你就更容易低估一個人。

沒人喜歡被人低估。如果想要避免被低估,那麼就不要做一個惹人討厭的人。
陶迅說,這個問題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立即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那些讓人討厭的事情。

他說,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
也許你並不能成為那個人人都願意投資的人,
但是你一定可以避免成為那個人人都看輕的人。
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改掉自己那些惹人討厭的壞習慣。
在巴菲特看來,人生中一切都是可以選擇的。
你可以成為人人都討厭的混蛋,也可以成為大家都很歡迎的人;
可以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也可以選擇關心身邊的每個人。
因此,人可以從改變一個習慣入手,最後選擇改變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說,人類的行為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只要你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方向努力,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會真的變成這樣的人。
投資人蓋伊·斯皮爾曾經跟巴菲特共進午餐。
他也提到過巴菲特這種通過提問誘導人思考的藝術。


比如,巴菲特問他:你是想成為全世界人眼中最好的情人,自己心中最糟糕的人;
還是想成為自己心中最好的情人,但其他人都不這麼認為?

巴菲特的這個問題背後,是股神自己一直在堅持的“內部積分卡”理論。
也就是,更加在乎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外界認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對於投資人而言,這就意味著要敢於堅持自己的判斷。
比如,巴菲特在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
就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糟糕的投資人,錯過了互聯網繁榮。
但是巴菲特仍然堅持自己不投資科技股,原因是自己不懂。

再比如,巴菲特曾經問過一個問題:“你怎樣才能擊敗一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呢?”
答案是:“和他比象棋之外的任何東西。”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巴菲特的“能力圈”理論。
巴菲特一直堅持投資自己能力圈之內的公司,也就是自己能夠理解和讀懂的公司。
這是巴菲特跟他的搭檔芒格反复提到的。也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投資成績的原因。

以上就是巴菲特通過提問來誘導人思考的藝術。
你可以試著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然後寫下自己從裡面得到的啟發。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參考來源:《沃倫·巴菲特的三條有關自我完善的建議》,見於財富中文網
《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作者蓋伊·斯皮爾,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
摘要:
Q1. 如果你只能投資一名同學,購買TA未來10%的收益,你會選擇誰?
智商最高的人、成績最好的人、家庭背景最好的人?

 應該選擇那些擁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個人品質的同學。
 無論如何,大多數人都會更看重個人品質,而不是考試成績。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提醒我們自己:
 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會是其他人更願意投資,
 也就是更加看好因此願意把部分未來押在你身上的人?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指導我們平時的行為,把追求哪些特質放在更高的優先級。
Q2. 在跟人對話、合作時,問自己,這個人會僱傭我嗎?
 這個問題誘導人思考的,是自己的合作精神,
 以及在合作中,自己是否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是否能夠給對方提供價值,而不僅僅是想自己能夠從其中獲得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引發的思考方式其實是,你要以長期重複博弈的視角來看待人際合作。
 如果僅僅是單次合作,你就很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更加關心自己能從合作中得到什麼好處。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其實所有的合作,都會變成重複博弈。
 重複博弈中,你的每一次自私舉動,都會為下一次合作帶來損傷。因為對方不會信任你。
Q3. 你會低估哪個同學?
 你可能會低估那些惹人討厭的人。如果你討厭一個人,你就更容易低估一個人。
 也許你並不能成為那個人人都願意投資的人,
 但是你一定可以避免成為那個人人都看輕的人。
 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改掉自己那些惹人討厭的壞習慣。
 在巴菲特看來,人生中一切都是可以選擇的。
 你可以成為人人都討厭的混蛋,也可以成為大家都很歡迎的人;
 可以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也可以選擇關心身邊的每個人。
 因此,人可以從改變一個習慣入手,最後選擇改變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說,人類的行為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只要你朝著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方向努力,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會真的變成這樣的人。
Q4. 你怎樣才能擊敗一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呢?
 答案是:“和他比象棋之外的任何東西。”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巴菲特的“能力圈”理論。
 巴菲特一直堅持投資自己能力圈之內的公司,也就是自己能夠理解和讀懂的公司。
 這是巴菲特跟他的搭檔芒格反复提到的。
 也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投資成績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