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

❤內參-減負-方法:如何通過第三人稱對話減輕壓力

出處:方法:如何通過第三人稱對話減輕壓力


當你緊張時,會用什麼辦法緩解壓力? 《好奇心日報》介紹了
一種低成本的減壓方式:用第三人稱來與自己對話,
就是在你有壓力時,用“他/她”或者自己的名字來和自己說話。

比如,一個名叫李明的人,想在跑步過程中放棄,他可以鼓勵自己說:
“李明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他曾經跑完了馬拉松全程,他不打算放棄”,
不要用第一人稱,那樣會聚焦在疲憊上,
會覺得:“我很累,我沒有力氣了,我必須得停了”。這樣說只有反面效果。


密歇根大學情緒與自我控制實驗室研究員伊森·克洛斯,
與合作者一起完成了一項關於第三人稱自我對話的研究。
研究表明,人們調節情緒的方式中,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距離法,
就是用旁人的客觀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讓自己從強烈的憤怒和痛苦中暫時抽身。

克洛斯教授做過一項實驗,他讓第一組人用第一人稱來自我激勵,
另一組人用第三人稱來自我鼓勵,之後,實驗者讓他們進行即興演講。
結果顯示,第二組的心態和表現都更好,事後對自己的不滿和自卑也較少。

在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掃描之後,
克洛斯發現,
第一人稱的思考方式,會激活大腦的一個“消極自我指示”區域,
而第三人稱的思考方式不僅不會激活這個區域,還能繞開大腦的認知區域,帶來積極效果。

在另一個實驗中,克洛斯教授讓參與者使用“我”以及第三人稱敘述過去的痛苦經歷,
同時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研究發現,相對於使用第一人稱,那些使用第三人稱的參與者,
他們的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中顯示出比較少的腦活動,
也就是說,在使用第三人稱講述痛苦經歷時,會比第一人稱的敘述更加平靜。
研究者測量了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發現以第三人稱自我對話時,抑鬱情緒會在1秒內下降。

很多政客在談到自己時,也喜歡用第三人稱,比如美國總統特朗普,
會用自己的名字來代替“我”,他會說:“在這場鬥爭中,特朗普絕不妥協” 、
“特朗普不會讓任何一個美國人失業”等。
不過,他們這麼說可能不是為了緩解緊張情緒。
在心理學家看來,名人愛提到自己的名字,或許是出於自負,
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想用第三人稱來拉開與民眾的距離,從而樹立自己的權威。

希望以上觀點能幫助你更好地調節情緒。


----------------------------
摘要:
有一種低成本的減壓方式:用第三人稱來與自己對話,
就是在你有壓力時,用“他/她”或者自己的名字來和自己說話。

比如,一個名叫李明的人,想在跑步過程中放棄,他可以鼓勵自己說:
“李明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他曾經跑完了馬拉松全程,他不打算放棄”,
不要用第一人稱,那樣會聚焦在疲憊上,
會覺得:“我很累,我沒有力氣了,我必須得停了”。這樣說只有反面效果。

有些名人愛提自己名字,可能不是為了緩解緊張情緒,
在心理學家看來,或許是出於自負,
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想用第三人稱來拉開與民眾的距離,從而樹立自己的權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