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方法:提高思辨能力的3個技巧
林正疆是一位律師,
1. 類比論證
類比論證就是用已知事物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類推,
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類比論證有時候很有迷惑性。
2. 訴諸無知與“倖存者偏差”
訴諸無知的論證是指人們斷定一件事物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它未被證明是錯誤的;
或斷定一件事物是錯的,只因為它未被證明是正確。
而所謂的“倖存者偏差”說的是“已經死掉的人是不會說話的,
失敗者的聲音是被掩藏起來的,你可能拿到的結果都是倖存下來的人說的,
失敗的結果就沒有被統計在內。”
所以如果我們採樣全部都是成功人士的論述,那麼判斷可能就會失誤。
除了要注意“倖存下來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概率之外,
更應該重視的是同樣做法的失敗概率。
3. 巴納姆效應
通常成功學搭配上巴納姆效應,受眾相信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巴納姆效應就是一種心理學效應,
說的是每個人都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適合自己。
人們在兩種條件下容易對某件事深信不疑,
一種是說話人是權威者,另一種是這個權威者說的話有兩面性,
這樣,聽眾會覺得對方說到自己心坎裡去了。
比如一個“算命大師”對你說“其實你並不是很愛計較的人,
但是如果踩到你的地雷的話,你也會計較。”
這樣說話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準。但其實,這句話適用於幾乎所有人。
林正疆是一位律師,
他曾在1995年成為國際大專辯論會最佳辯手,獲得了“台灣辯神”的稱號。
在騰訊的內部培訓上,林正疆分享了幾個提高日常生活中思辨能力的方法。
第三,巴納姆效應。
公眾號“騰訊大學”發表了他的演講內容。
第一,類比論證。
第一,類比論證。
類比論證就是用已知事物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類推,
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類比論證有時候很有迷惑性。
林正疆舉了一個例子說,他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男人追到女孩子之後就變了?”有個評論獲得了很多贊同,
它說的是:“你看過有幾個學生考完試還唸書的?
林正疆認為,要反駁這樣的類比,第一可以順著他的類比往下推,
告訴他這個類比到最後有多嚴重的後果。
第二,是把類比裡少考慮的因素補充進來,告訴他模型本身有問題。
對於前面的問題,真正反駁是什麼呢?可以這樣說
對於前面的問題,真正反駁是什麼呢?可以這樣說
:“男女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場考試,考試通過就像告白通過一樣,
但是你忘了這場考試有一個很大的特色,
就是在考試裡面,資格想要一直保持下去,你每天都要寫考卷,
不會因為你及格之後,資格就一直保留下去。
如果你認識到這場考試的本質,你還有自信跟我說,你不用唸書嗎?”
這個反駁就結合了繼續推理下去和補充少考慮的因素。
第二,訴諸無知與“倖存者偏差”。
第二,訴諸無知與“倖存者偏差”。
訴諸無知的論證是指人們斷定一件事物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它未被證明是錯誤的;
或斷定一件事物是錯的,只因為它未被證明是正確。
林正疆說,
華人世界的基本邏輯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陷入到這樣的論證陷阱中。
比如,不知道綠豆能不能抗輻射,但有人說吃綠豆能治百病,大家就都跟著吃,
反正無效也沒什麼關係。
而所謂的“倖存者偏差”說的是“已經死掉的人是不會說話的,
而所謂的“倖存者偏差”說的是“已經死掉的人是不會說話的,
失敗者的聲音是被掩藏起來的,你可能拿到的結果都是倖存下來的人說的,
失敗的結果就沒有被統計在內。”
所以如果我們採樣全部都是成功人士的論述,那麼判斷可能就會失誤。
除了要注意“倖存下來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概率之外,
更應該重視的是同樣做法的失敗概率。
第三,巴納姆效應。
通常成功學搭配上巴納姆效應,受眾相信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巴納姆效應就是一種心理學效應,
說的是每個人都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適合自己。
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
人們也仍然會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林正疆認為,
人們在兩種條件下容易對某件事深信不疑,
一種是說話人是權威者,另一種是這個權威者說的話有兩面性,
這樣,聽眾會覺得對方說到自己心坎裡去了。
比如一個“算命大師”對你說“其實你並不是很愛計較的人,
但是如果踩到你的地雷的話,你也會計較。”
這樣說話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準。但其實,這句話適用於幾乎所有人。
-----------------------------
摘要:1. 類比論證
類比論證就是用已知事物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類推,
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類比論證有時候很有迷惑性。
2. 訴諸無知與“倖存者偏差”
訴諸無知的論證是指人們斷定一件事物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它未被證明是錯誤的;
或斷定一件事物是錯的,只因為它未被證明是正確。
而所謂的“倖存者偏差”說的是“已經死掉的人是不會說話的,
失敗者的聲音是被掩藏起來的,你可能拿到的結果都是倖存下來的人說的,
失敗的結果就沒有被統計在內。”
所以如果我們採樣全部都是成功人士的論述,那麼判斷可能就會失誤。
除了要注意“倖存下來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概率之外,
更應該重視的是同樣做法的失敗概率。
3. 巴納姆效應
通常成功學搭配上巴納姆效應,受眾相信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巴納姆效應就是一種心理學效應,
說的是每個人都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適合自己。
人們在兩種條件下容易對某件事深信不疑,
一種是說話人是權威者,另一種是這個權威者說的話有兩面性,
這樣,聽眾會覺得對方說到自己心坎裡去了。
比如一個“算命大師”對你說“其實你並不是很愛計較的人,
但是如果踩到你的地雷的話,你也會計較。”
這樣說話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準。但其實,這句話適用於幾乎所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