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內參-如何用“貼標籤”的方法正確影響別人

出處:如何用“貼標籤”的方法正確影響別人


維克森林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克里斯蒂安·米勒(Christian B. Miller)
在《品格的鴻溝》(The Character Gap)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
這個理論是說,如果你想讓一個愛說謊的人變得誠實,
或者讓一個膽小的人變得勇敢,就給他們貼上“誠實”或者“勇敢”的標籤,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會讓自己活成標籤描述的樣子。 
《鸚鵡螺》雜誌的一篇文章,就從這個理論出發,討論了貼標籤對人的影響。
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新知報告”介紹了文章內容。


貼標籤真的管用嗎? 《鸚鵡螺》雜誌的文章認為真的管用,並且用了幾個實驗來證明。
比如,1975年,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理查德·米勒給五年級的學生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給第一組的學生,貼上了“整潔”的標籤,
對第二組的學生用口頭的方式,要求他們保持整潔,
還有第三組學生作為參照組,對他們沒有任何要求和暗示。
結果,被打上“整潔”標籤的學生,表現得最為整潔。
再比如,200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格特·科利內森(Gert Cornelissen)做了個實驗,
他給其中一組人貼上了“環保”的標籤,然後讓他們去購買電視。
結果這些人在購物時比其他參加實驗的人更有環保意識。

文章說,
如果你想讓別人變成你希望的樣子,你就多給他們貼“正向標籤”,
也就是多表揚他們,這樣就能從他們身上,激發出你想要的特質。
比如,別人對你做了一件好事,你不要只說一句謝謝,還要誇他們善良、有愛心。
慢慢地,你就可以引導出他們的“善”的一面。

不過,文章也對貼標籤這件事保持了懷疑的態度。
由於貼標籤對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不能只看結果,不看動機。
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長期來看是在變好的,
我們也應該考慮這個人變好的動機是不是正向的。
比如,有的人可能只是為了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才做出改變,
並沒有發自內心地提升自己的道德。
而且文章認為,連貼標籤的人都有可能受到道德上的譴責。
因為貼標籤的人,可能根本不覺得對方有標籤上的品德,而是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文章認為,從道德上來說,這是一種偽善的操控性行為,並且侵犯了別人的自主性。
不過,文章表示,這種善意的謊言可以看成一種“安慰劑”,
或許可以幫我們解決道德困境的問題。



--------------------------------
摘要:
貼標籤真的管用嗎? 《鸚鵡螺》雜誌的文章認為真的管用,並且用了幾個實驗來證明。
如果你想讓別人變成你希望的樣子,你就多給他們貼“正向標籤”,
也就是多表揚他們,這樣就能從他們身上,激發出你想要的特質。
比如,別人對你做了一件好事,你不要只說一句謝謝,還要誇他們善良、有愛心。
慢慢地,你就可以引導出他們的“善”的一面。

由於貼標籤對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不能只看結果,不看動機。
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長期來看是在變好的,
我們也應該考慮這個人變好的動機是不是正向的。
比如,有的人可能只是為了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才做出改變,
並沒有發自內心地提升自己的道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