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劉慈欣:計算機技術可能是個陷阱
其次,在劉慈欣看來,
劉慈欣連續用了幾個“很危險”來形容這種傾向。
關於幾項重要技術的比較。
計算機技術同其他另外兩項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重大技術,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起步發展的。這兩項技術是核能和航天。
而且,當時的預測更看好核能和航天技術,認為會真正改變人類未來,
計算機則沒那麼被看好。
但是,發展最快的卻是計算機技術,另外兩項都特別慢。
用劉慈欣的話說,“航天技術慢得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他曾經跟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類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交談。
奧爾德林說,1969年人類剛登上月球時,如果去問一個NASA工程師,
人類什麼時候能登上火星,對方都會回答說,二十年之內。但是直到今天也沒實現。
至於核能,核聚變有個五十年定律,指的是,
任何時候問核聚變科學家,多長時間核聚變才能實現,答案是五十年。
再過二十年去問,答案還是五十年。
計算技術當然很重要,但是一直發展下去,“它就根本是個陷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計算機技術最後營造出的是一個技術的安樂窩。
“當我們什麼都能用VR得到了,
我們宅在家裡,哪兒都能去了,太空也能上了,我們幹嗎還要爭著去上太空”。
“讓人宅的那些技術發展得都很快,開闢新世界的技術發展得都慢。
對人類來說這是不是一個陷阱?誰也不知道。”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科幻文學越來越向內,而不是向外,
對星辰大海的關心變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小。
同時,越來越關心人的內心的感受,而不關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感覺。
劉慈欣是現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
一個原因是他是首位獲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的中國作家。
另一個原因是,他的作品《三體》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科幻圈,
還影響到了互聯網圈和創業投資圈。包括雷軍和周鴻禕在內的很多人都頻頻提到《三體》,
不少科技公司比如騰訊,也請劉慈欣來擔任顧問。
《三體》中的概念比如“黑暗森林”、“降維攻擊”在商業圈經常會被提到。
微信公眾號“GQ報導”發表了一篇劉慈欣跟地產企業家潘石屹的對話。
微信公眾號“GQ報導”發表了一篇劉慈欣跟地產企業家潘石屹的對話。
在對話中,劉慈欣對於計算機技術的態度非常有趣,值得分享給你。
完整訪談文稿,請於首頁查看《總編輯之選》欄目。
首先,是關於幾項重要技術的比較。
首先,是關於幾項重要技術的比較。
計算機技術同其他另外兩項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重大技術,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起步發展的。這兩項技術是核能和航天。
而且,當時的預測更看好核能和航天技術,認為會真正改變人類未來,
計算機則沒那麼被看好。
1943年時,IBM董事長托馬斯·沃森就說,全世界只需要5台計算機就足夠了。
但是,發展最快的卻是計算機技術,另外兩項都特別慢。
但是,發展最快的卻是計算機技術,另外兩項都特別慢。
用劉慈欣的話說,“航天技術慢得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他曾經跟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類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交談。
奧爾德林說,1969年人類剛登上月球時,如果去問一個NASA工程師,
人類什麼時候能登上火星,對方都會回答說,二十年之內。但是直到今天也沒實現。
至於核能,核聚變有個五十年定律,指的是,
任何時候問核聚變科學家,多長時間核聚變才能實現,答案是五十年。
再過二十年去問,答案還是五十年。
其次,在劉慈欣看來,
計算技術當然很重要,但是一直發展下去,“它就根本是個陷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計算機技術最後營造出的是一個技術的安樂窩。
“當我們什麼都能用VR得到了,
我們宅在家裡,哪兒都能去了,太空也能上了,我們幹嗎還要爭著去上太空”。
劉慈欣連續用了幾個“很危險”來形容這種傾向。
他說:“讓人宅的那些技術發展得都很快,開闢新世界的技術發展得都慢。
對人類來說這是不是一個陷阱?誰也不知道。”
然後,劉慈欣介紹了一個理論叫“大篩選”(Great Filter)來解釋這種狀況。
大篩選理論指的是,宇宙中的生物,
然後,劉慈欣介紹了一個理論叫“大篩選”(Great Filter)來解釋這種狀況。
大篩選理論指的是,宇宙中的生物,
從低等生物發展到可以一直延續的高等文明,過程中有很多道篩子,
每一道篩子,都會淘汰一些物種。對於人類來說,第一道篩子是可以自我複制的分子細胞;
第二道篩子可能是核戰爭;第三道篩子,劉慈欣認為,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技術。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帶來的最大的危險,不是說讓人類沒有工作可做,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帶來的最大的危險,不是說讓人類沒有工作可做,
而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找到一個新的社會分配機制,即使什麼都不用做,也什麼都會有。
這樣一來,“整個人類文化將失去活力,這是AI將來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一個陷阱。”
用劉慈欣的話說:
用劉慈欣的話說:
“其實沒飯吃沒事,人類一直就是吃不飽的,反而不工作就能吃得好,那就完了。
不要寄希望於說人類任何的生存需要都能得到滿足,
就會自發地追求更高的藝術和科學,有一小部分人會這樣做,
但大多數人不會,大多數人自我滿足了就不會再有創造力了,只會沉淪和墮落下去。”
最後,人類技術的發展,對科幻文學也會有影響。
最後,人類技術的發展,對科幻文學也會有影響。
在劉慈欣看來,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科幻文學越來越向內,而不是向外,
對星辰大海的關心變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小。
同時,越來越關心人的內心的感受,而不關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感覺。
以雨果獎為例。劉慈欣每次都會把雨果獎獲獎和提名的作品,
以雨果獎為例。劉慈欣每次都會把雨果獎獲獎和提名的作品,
無論是短篇還是長篇,從頭看到尾。
他最大的感想就是,“他們關注的東西早就不是科幻了”。
比如連續獲得三屆雨果獎的黑人女作家傑米辛(NKJemisin)的作品,
劉慈欣讀完之後,發現,“她就在表達一種極端的憤怒、對壓迫她的那些人的憤怒。
這個當然不能說不正當,但是科幻畢竟不是幹這個用的。”
而且,雨果獎作品也成為中國科幻作家的風向標,大家都開始向這個方向寫,
而且,雨果獎作品也成為中國科幻作家的風向標,大家都開始向這個方向寫,
“關注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包括對少數邊緣族群的歧視”。
劉慈欣懷念的則是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作品主題:太空、外星人、機器人。
“科幻好像變味了”,“對我這樣的科幻迷,或者對大多數科幻迷來說,
我們肯定不是衝著科幻要揭露社會什麼東西才看的,那不是科幻的任務。”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
《GQ專題·通往未來之路| 劉慈欣×潘石屹:人類正活在技術的安樂窩裡》;
見於:微信公眾號“GQ報導”;
----------------------------------------------
摘要:關於幾項重要技術的比較。
計算機技術同其他另外兩項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重大技術,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起步發展的。這兩項技術是核能和航天。
而且,當時的預測更看好核能和航天技術,認為會真正改變人類未來,
計算機則沒那麼被看好。
但是,發展最快的卻是計算機技術,另外兩項都特別慢。
用劉慈欣的話說,“航天技術慢得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他曾經跟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類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交談。
奧爾德林說,1969年人類剛登上月球時,如果去問一個NASA工程師,
人類什麼時候能登上火星,對方都會回答說,二十年之內。但是直到今天也沒實現。
至於核能,核聚變有個五十年定律,指的是,
任何時候問核聚變科學家,多長時間核聚變才能實現,答案是五十年。
再過二十年去問,答案還是五十年。
計算技術當然很重要,但是一直發展下去,“它就根本是個陷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計算機技術最後營造出的是一個技術的安樂窩。
“當我們什麼都能用VR得到了,
我們宅在家裡,哪兒都能去了,太空也能上了,我們幹嗎還要爭著去上太空”。
“讓人宅的那些技術發展得都很快,開闢新世界的技術發展得都慢。
對人類來說這是不是一個陷阱?誰也不知道。”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科幻文學越來越向內,而不是向外,
對星辰大海的關心變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小。
同時,越來越關心人的內心的感受,而不關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