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哈佛教授:自由改變人格是一種能力
有時候,人們會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狀態,
我們並不完全是基因和環境塑造的,
個人的動機和計劃能讓我們超越前兩個因素的影響,慢慢成為我們想變成的樣子。
為了改變性格,你可能需要制定一些計劃。
想要更好地制定改變計劃,你可以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1. 我是計劃的主要發起者嗎?
個人計劃最有意義的地方,是自我同一性,
也就是說,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自己的個人計劃,認為它確實是你想要的。
2. 這個計劃的意義是什麼?
你的判斷依據是:它的重要性,它與你的價值觀是否一致,以及它是否表達了你的自我。
如果你的計劃在這幾個方面都有意義,就可以當成核心計劃。
3. 這個計劃跟其他正在推進的計劃有什麼聯繫?
你要把個人計劃系統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系統中,有些計劃跟其他計劃密切相關。
如果把這些計劃做好了,就等於把其他計劃也做好了。
假如你想了解自己,不能問“你屬於什麼人格類型”,
而應該問“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有時候,人們會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狀態,
比如,一個內向的人,或許在某次活動中表現得特別外向;
一個很難相處的人,或許在某個週末變得很討人喜歡。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表現呢?
人格心理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布賴恩·利特爾在新書《突破天性》裡提出,
我們不僅有穩定的人格特質,還有自由特質。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穩定特質和自由特質。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穩定特質和自由特質。
穩定特質指的是,我們在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時,會給自己貼一些標籤,
比如外向、討人喜歡、神經質等等。這是用穩定的人格來解釋行為。
而自由特質則是人在追求特有動機時形成的人格,
這些特有動機包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標、包袱、承諾和個人計劃,
它的來源是獨特的,是一種後天塑造的人格。
而我們的人格構建,正是受到了這兩方面的影響。
布賴恩教授說,我們身上那些相對穩定的特質,
布賴恩教授說,我們身上那些相對穩定的特質,
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塑造的,而且沒法改變。
但我們體現出的自由特質,也就是和自己不太一樣的性格,與我們的天性並不矛盾。
自由特質告訴我們,我們並不完全是基因和環境塑造的,
個人的動機和計劃能讓我們超越前兩個因素的影響,慢慢成為我們想變成的樣子。
為了改變性格,你可能需要制定一些計劃。
為了改變性格,你可能需要制定一些計劃。
想要更好地制定改變計劃,你可以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第一,我是計劃的主要發起者嗎?
第一,我是計劃的主要發起者嗎?
個人計劃最有意義的地方,是自我同一性,
也就是說,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自己的個人計劃,認為它確實是你想要的。
第二,這個計劃的意義是什麼?
第二,這個計劃的意義是什麼?
你的判斷依據是:它的重要性,它與你的價值觀是否一致,以及它是否表達了你的自我。
如果你的計劃在這幾個方面都有意義,就可以當成核心計劃。
第三,這個計劃跟其他正在推進的計劃有什麼聯繫?
第三,這個計劃跟其他正在推進的計劃有什麼聯繫?
你要把個人計劃系統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系統中,有些計劃跟其他計劃密切相關。
如果把這些計劃做好了,就等於把其他計劃也做好了。
如果你在這些計劃上遇到了困難,其他計劃也可能不會成功。
核心計劃的微小改變,都會給其他計劃帶來重大變化。
總之,布賴恩教授認為,人格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
總之,布賴恩教授認為,人格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
假如你想了解自己,不能問“你屬於什麼人格類型”,
而應該問“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
摘要:我們並不完全是基因和環境塑造的,
個人的動機和計劃能讓我們超越前兩個因素的影響,慢慢成為我們想變成的樣子。
為了改變性格,你可能需要制定一些計劃。
想要更好地制定改變計劃,你可以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1. 我是計劃的主要發起者嗎?
個人計劃最有意義的地方,是自我同一性,
也就是說,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自己的個人計劃,認為它確實是你想要的。
2. 這個計劃的意義是什麼?
你的判斷依據是:它的重要性,它與你的價值觀是否一致,以及它是否表達了你的自我。
如果你的計劃在這幾個方面都有意義,就可以當成核心計劃。
3. 這個計劃跟其他正在推進的計劃有什麼聯繫?
你要把個人計劃系統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系統中,有些計劃跟其他計劃密切相關。
如果把這些計劃做好了,就等於把其他計劃也做好了。
假如你想了解自己,不能問“你屬於什麼人格類型”,
而應該問“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