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新研究:越“懶惰”,越容易活到現在
懶惰是一個充滿負面色彩的詞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行動力低下或缺乏運動。
另一位研究員布魯斯·列伯曼(Bruce Lieberman)也給出結論,
在較高的代謝率和物種滅絕的概率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聯繫。
在過去500萬年間已經滅絕的軟體動物和現今還存活的物種之間存在差異,
已滅絕的生物代謝率要比現存的物種高。
相比高代謝率的物種,那些維持自身生存所需能量更低的物種更容易存活。
而且,物種的分佈範圍,
在生物滅絕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生活區域狹小的物種更容易滅絕。
如果一個物種分佈不廣,代謝率還高,那麼它滅絕的可能性會非常高。
長期來看,動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許就是保持慵懶的狀態,
這種慵懶指的是較低的代謝率,這樣生物更容易存活下來。
對於它們來說,相比'適者生存',更合適的說法是'懶者生存'。
不過,鑑於這次研究只是針對海洋生物中的軟體動物,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目標,就是要證實,
這一“懶者生存”的規律在脊椎動物、陸生動物中是否同樣適用。
懶惰是一個充滿負面色彩的詞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行動力低下或缺乏運動。
但對於生物體來說,懶惰真得沒有積極作用嗎?
最近有研究表明,和懶惰相關的低代謝率,可能正是許多物種沒有滅絕的原因,
在長達幾百萬年的時間裡,正是因為它們足夠懶惰,才成了生存贏家。
最近,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發表了堪薩斯大學的最新研究:
數據顯示,無論是現存的雙殼類和腹足動物還是它們的化石,
都顯示出,
對維繫個體生存和種群豐富度來說,保持懶惰是最佳的方法。
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翻譯轉載了這篇文章。
堪薩斯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299種海洋動物體的代謝率,
這些物種的存在期從5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一直到當下,
試驗目的就是要檢測這些生物體為了維持生存,每天所需要的能量大小。
他們想知道,能否以一個生物體的能量攝入量為基礎,推斷出其物種滅絕的可能性。
結果顯示,在較高的代謝率和物種滅絕的概率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聯繫。
團隊裡的研究學者盧克·斯卓茲(Luke Strotz)表示,
團隊裡的研究學者盧克·斯卓茲(Luke Strotz)表示,
“在過去500萬年間已經滅絕的軟體動物和現今還存活的物種之間存在差異,
已滅絕的生物代謝率要比現存的物種高。
相比高代謝率的物種,那些維持自身生存所需能量更低的物種更容易存活。
而且,物種的分佈範圍,
在生物滅絕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生活區域狹小的物種更容易滅絕。
如果一個物種分佈不廣,代謝率還高,那麼它滅絕的可能性會非常高。”
另一位研究員布魯斯·列伯曼(Bruce Lieberman)也給出結論,
“長期來看,動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許就是保持慵懶的狀態,
這種慵懶指的是較低的代謝率,這樣生物更容易存活下來。
對於它們來說,相比'適者生存',更合適的說法是'懶者生存'。”
這些結果告訴我們,生物代謝率很有可能是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
這些結果告訴我們,生物代謝率很有可能是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這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和角度:
通過代謝率,可以預測和推斷哪些生物有可能走向滅絕。
不過,鑑於這次研究只是針對海洋生物中的軟體動物,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目標,就是要證實,
這一“懶者生存”的規律在脊椎動物、陸生動物中是否同樣適用。
-------------------------------
摘要:在較高的代謝率和物種滅絕的概率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聯繫。
在過去500萬年間已經滅絕的軟體動物和現今還存活的物種之間存在差異,
已滅絕的生物代謝率要比現存的物種高。
相比高代謝率的物種,那些維持自身生存所需能量更低的物種更容易存活。
而且,物種的分佈範圍,
在生物滅絕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生活區域狹小的物種更容易滅絕。
如果一個物種分佈不廣,代謝率還高,那麼它滅絕的可能性會非常高。
長期來看,動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許就是保持慵懶的狀態,
這種慵懶指的是較低的代謝率,這樣生物更容易存活下來。
對於它們來說,相比'適者生存',更合適的說法是'懶者生存'。
不過,鑑於這次研究只是針對海洋生物中的軟體動物,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目標,就是要證實,
這一“懶者生存”的規律在脊椎動物、陸生動物中是否同樣適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