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30

❤內參-大西洋月刊:“分心式教育”的危害

出處:大西洋月刊:“分心式教育”的危害


智能手機已經“入侵”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人們擔心孩子們會過度沉迷於智能手機。
《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提出,相對於孩子,我們更應該關心沉迷手機的家長。
36氪編譯了這篇文章。

文章介紹,
當代家長與孩子面對面的交流頻率,與之前相比已經是最多的了,
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質量卻越來越低,甚至產生了一種虛假互動——
家長經常會出現在孩子的現實生活裡,但是情感上的存在卻是斷斷續續的。
沉迷智能手機的家長,他們的教育方式是注意力分散式的。
有一位經濟學家發現,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兒童受傷率提高了,兒童進急症室的次數也增加了。

除了兒童安全外,家長沉迷智能手機,也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
美國現在學齡前兒童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
從1970年起,孩子開始“頻繁”接觸屏幕的平均年齡從四歲提前到了四個月大。


兒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玩新型互動遊戲,或許有益於他們的成長。
但與父母進行重複的對話和互動,更有益於兒童的認知能力。
與嬰兒以及學步兒童交流時,
全球各地的家長都會使用類似的模式:高音調、簡化語法、誇張熱情的互動。
一項研究表明,11個月到14個月大的嬰兒,
如果接觸了這種互動式、情感回應型的說話方式,
他們會比沒接觸過這種交流方式的兩歲兒童多認識一倍的單詞。
另一項實驗表明,當嬰兒面對面聽完一個人講幾個小時的話,
之後他就能分出這種語言里特定的語音元素。
另一組嬰兒聽的是視頻裡的相同內容,但他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兒童語言與認知發展專家凱西·赫希-帕西克說,
出色的語言技能的關鍵,就是兒童與成年人之間互相熟練對話。
如果家長因為接聽電話或查看短信而中斷交流時,兒童就沒法從對話中進行學習。

平衡成年人與孩子的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家長長期的分心教育,會導致最糟糕的教育模式——雖然家長本人陪伴在孩子身邊,
但情感上的存在卻只是斷斷續續的。
與專心陪伴孩子的家長相比,因為智能手機而分心的家長,
如果他們在使用手機時被人打擾,就會感到很惱火,更容易發飆。
在這種交流過程中,孩子會從家長的不互動中覺得自己還不如一封郵件重要。


怎麼避免出現分心教育呢?
文章作者說,一個好消息是,
年紀小的孩子天生就能從大人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
當你第一次分心的時候,孩子很快就會把你的注意力拽回來,
如果家長不改正自己的行為,孩子會試圖幫忙調整。
不過,如果家長一直不改正,孩子們最終也許會放棄。
最好的方式,就是當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放下手中的手機。


------------------------
摘要:
當代家長與孩子面對面的交流頻率,與之前相比已經是最多的了,
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質量卻越來越低,甚至產生了一種虛假互動——
家長經常會出現在孩子的現實生活裡,但是情感上的存在卻是斷斷續續的。
沉迷智能手機的家長,他們的教育方式是注意力分散式的。
有一位經濟學家發現,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兒童受傷率提高了,兒童進急症室的次數也增加了。
除了兒童安全外,家長沉迷智能手機,也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

兒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玩新型互動遊戲,或許有益於他們的成長。
但與父母進行重複的對話和互動,更有益於兒童的認知能力。
與嬰兒以及學步兒童交流時,
全球各地的家長都會使用類似的模式:高音調、簡化語法、誇張熱情的互動。
一項研究表明,11個月到14個月大的嬰兒,
如果接觸了這種互動式、情感回應型的說話方式,
他們會比沒接觸過這種交流方式的兩歲兒童多認識一倍的單詞。
另一項實驗表明,當嬰兒面對面聽完一個人講幾個小時的話,
之後他就能分出這種語言里特定的語音元素。
另一組嬰兒聽的是視頻裡的相同內容,但他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出色的語言技能的關鍵,就是兒童與成年人之間互相熟練對話。
如果家長因為接聽電話或查看短信而中斷交流時,兒童就沒法從對話中進行學習。

怎麼避免出現分心教育呢?
年紀小的孩子天生就能從大人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
當你第一次分心的時候,孩子很快就會把你的注意力拽回來,
如果家長不改正自己的行為,孩子會試圖幫忙調整。
不過,如果家長一直不改正,孩子們最終也許會放棄。
最好的方式,就是當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放下手中的手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