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

❤內參-觀點:“內疚”與“同情心”一樣重要

出處:觀點:“內疚”與“同情心”一樣重要


如今人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推崇“共情”,強調換位思考的重要性,讓孩子學會分享。
但是美國《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說,有些心理學家認為,
這會讓人忽視另一種有價值的情緒,那就是“內疚”。好奇心日報編譯了這篇文章的內容。


研究人員用一個實驗來說明內疚的本質。
他們找了一些2-3歲的小孩子,讓這些孩子在積木旁邊玩。
當積木倒塌的時候,研究人員故意表現出傷心。
結果發現,2歲的小孩基本都會表示同情,
但3歲孩子的反應則取決於他們是否認為是自己碰倒了積木。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實驗說明,“責任感”是內疚和良知的來源。
跟悲傷、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相比,內疚形成的時間更晚,而且跟社會道德規範有關。
社會一直把內疚看做一種沉重的負面情緒,而忽視了它的正面意義。
其實,一種情緒往往跟語境有關,就算是嫉妒和憤怒,也在幫我們保持對不平等的敏感。
所以,我們應該像重視“同情心”一樣重視“內疚感”。

總之,心理學家相信,內疚可以成為當今社會的黏合劑。
因為它能讓人們把視角轉向自身,這樣大家就能團結在一起。
也許,善待別人的基礎,就是首先要認真對待自己。



----------------------
摘要:
研究人員用一個實驗來說明內疚的本質。
他們找了一些2-3歲的小孩子,讓這些孩子在積木旁邊玩。
當積木倒塌的時候,研究人員故意表現出傷心。
結果發現,2歲的小孩基本都會表示同情,
但3歲孩子的反應則取決於他們是否認為是自己碰倒了積木。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實驗說明,“責任感”是內疚和良知的來源。
跟悲傷、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相比,內疚形成的時間更晚,而且跟社會道德規範有關。
社會一直把內疚看做一種沉重的負面情緒,而忽視了它的正面意義。
其實,一種情緒往往跟語境有關,就算是嫉妒和憤怒,也在幫我們保持對不平等的敏感。
所以,我們應該像重視“同情心”一樣重視“內疚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