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內參-細胞中年輕與長壽的秘密

出處:細胞中年輕與長壽的秘密


人為什麼會變老?人怎樣才會長壽?這些答案就隱藏在人的細胞之中。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是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她也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教授。
她的著作《端粒效應》研究的就是這個課題。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端粒。
我們都知道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不停地分裂來實現更新換代。
當然,細胞分裂並不是無限的。 
1961年,美國微生物學家奧那多·海夫利克(Leonard Hayflick)提出了“海夫利克極限”理論。
這個理論說的是,人類體內細胞在分裂56次之後就會因自產毒素而消亡。
當人的全部細胞停止分裂,新陳代謝也會停止,人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而這56次分裂的上限次數就是由細胞中的端粒決定的。端粒存在於染色體的兩頭。
端粒的長短就影響著細胞分裂週期。每次染色體分裂後,端粒都會因為磨損而變短。
當分裂次數過多、端粒過短時,細胞就接近衰老了。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端粒太短,它已經保護不了染色體的兩頭,細胞就會停止分裂。
這時就是細胞達到了“海夫利克極限”,已經分裂56次後自行消亡。

這樣,端粒的長度就和人的壽命掛上鉤了。
當我們了解了端粒之後,我們能否用一些辦法來通過端粒來延長我們的壽命呢?
我們是不是能通過改良生活習慣,來促進端粒酶的再生,保持端粒的健康狀態呢?
這也是布萊克本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她的研究顯示,壓力和端粒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怎樣避免端粒的過度磨損,怎樣健康長壽。
2004年,布萊克本找到了一組孩子有先天疾病的母親,
還有另一組有著健全孩子的母親,對她們進行了跟踪研究。

最終她發現,照顧孩子的時間越久、感到自身壓力越大的母親,端粒數量越低、長度越短。
把她們個人的其他影響因素,
比如年齡、身體狀況等差異因素控制以後,得到的結果還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端粒的長度與承受壓力的時間長短有關。
短期的壓力並不會傷害你的端粒,這種刺激反而會增強細胞的體格;
但是長時間的壓力就會給端粒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這麼說,如果一個人有一份高壓的工作,是不是他的端粒就無藥可救了呢?
實際上不是這樣。

研究還發現,有的母親即使壓力很大,依然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健康端粒。
其實她們面對的壓力可能相同,但是不是所有人對壓力的反應都相同。
準確說, 只有一種壓力反應直接導致了端粒的損傷,
那就是 “危機焦慮”(Threat Stress)這種心理壓力。

危機焦慮不是現代人獨有的,它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面對危機所作出的本能反應。
比如你的面前衝過來一頭獅子,危機焦慮就會陡然上升
。或者假如你明天有一場對300人的演講,你也會緊張地難以入睡。
危機焦慮程度很高的人,往往都有預見性的擔憂。
們把很多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想像得非常糟糕,因而感到恐懼、焦慮,甚至自卑。

所以,壓力產生的危害主要不是來自外在的壓力本身,
而是它給你帶來的心理上的脅迫感——即使經曆本身還沒有發生,
如果你的心智長時間被這些心理壓力所佔據,那麼端粒縮短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

到這裡,你就會問一個問題,如果自己總是心理壓力很大,有高度的危機焦慮,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積極調整呢?


在面對壓力的時候,
一個人的反應不可能是完全負面,或者完全樂觀的,
他的反應一定是感覺無望的危機性反應和要挑戰試一試的挑戰性反應的綜合。
挑戰性反應會調動體內的積極響應:
心跳加速,血氧含量增加,各種生理反應都在為迎接挑戰而準備。
挑戰性反應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做出決定、完成工作,還能讓你的大腦保持年輕。
只要挑戰性反應的佔比大於危機性反應,
你就可以健康地面對壓力,你就能更好地去選擇你的生活體驗:把危機轉化為挑戰。

這聽起來很簡單,不就是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嗎?
確實,這說起來很容易。但是擁有積極心態的方法是什麼?作者給我們列了兩個:

第一是減少自尊心的威脅。
每當你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的時候,拿起紙和筆,寫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你的人生目標、你的願景規劃。當下的事情非常難辦,帶給你很大的困擾。
但是,你要提醒自己,你最終的遠大目標是什麼,當前的壓力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壓力正在用什麼方式,幫助你走上正確的道路。
換句話說,眼前的磨煉,就是為了未來打下基礎。
因此,你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
是由你內心的價值觀所支撐的,而不是來自於單個事件的結果。
沒有任何壓力能夠打垮你,只要你不再否定自己的價值。

第二,把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分開。
情緒混雜在思考中時,
你很難有一個清晰的頭腦,很容易被情緒給帶走,陷入焦慮、恐懼、自我唾棄的旋渦。
因此,你需要把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隔離開。可以用語言上的隔離:
當你在思考的時候,與其說“我覺得……讓我感到困擾”。
應該說“小明(你的名字)覺得……讓他感到困擾。”

另一個是時間上的隔離:
當你在思考眼前的事情的時候,因為時間上離你最近,
所以它會被無限放大,好像“這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下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你要問自己:“10年後,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還大嗎?”
實驗表明,認清一件事的非永久性,能夠幫助你更早地看淡它。

以上就是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對線粒體和人的壽命的研究,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女神越活越年輕的奧秘,生物學諾獎得主告訴你 | 遠讀》,
見於微信公眾號“遠讀重洋”。



------------------------
摘要:
1961年,美國微生物學家奧那多·海夫利克(Leonard Hayflick)提出了“海夫利克極限”理論。
這個理論說的是,人類體內細胞在分裂56次之後就會因自產毒素而消亡。
當人的全部細胞停止分裂,新陳代謝也會停止,人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而這56次分裂的上限次數就是由細胞中的端粒決定的。端粒存在於染色體的兩頭。
端粒的長短就影響著細胞分裂週期。每次染色體分裂後,端粒都會因為磨損而變短。
當分裂次數過多、端粒過短時,細胞就接近衰老了。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端粒太短,它已經保護不了染色體的兩頭,細胞就會停止分裂。
這時就是細胞達到了“海夫利克極限”,已經分裂56次後自行消亡。
端粒的長度與承受壓力的時間長短有關。
短期的壓力並不會傷害你的端粒,這種刺激反而會增強細胞的體格;
但是長時間的壓力就會給端粒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準確說, 只有一種壓力反應直接導致了端粒的損傷,
那就是 “危機焦慮”(Threat Stress)這種心理壓力。

危機焦慮不是現代人獨有的,它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面對危機所作出的本能反應。
比如你的面前衝過來一頭獅子,危機焦慮就會陡然上升
。或者假如你明天有一場對300人的演講,你也會緊張地難以入睡。
危機焦慮程度很高的人,往往都有預見性的擔憂。
他們把很多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想像得非常糟糕,因而感到恐懼、焦慮,甚至自卑。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積極調整呢?
1. 減少自尊心的威脅

 每當你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的時候,拿起紙和筆,寫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你的人生目標、你的願景規劃。當下的事情非常難辦,帶給你很大的困擾。
 但是,你要提醒自己,你最終的遠大目標是什麼,當前的壓力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壓力正在用什麼方式,幫助你走上正確的道路。
 你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是由你內心的價值觀所支撐的,而不是來自於單個事件的結果。
 沒有任何壓力能夠打垮你,只要你不再否定自己的價值。
2. 把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分開
 情緒混雜在思考中時,
 你很難有一個清晰的頭腦,很容易被情緒給帶走,陷入焦慮、恐懼、自我唾棄的旋渦。
 因此,你需要把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隔離開。可以用語言上的隔離:
 當你在思考的時候,與其說“我覺得……讓我感到困擾”。
 應該說“小明(你的名字)覺得……讓他感到困擾。”
3. 時間上的隔離:
 下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你要問自己:“10年後,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還大嗎?”
 實驗表明,認清一件事的非永久性,能夠幫助你更早地看淡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