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我們應該停止過度道歉
我們常常認為說“對不起”是有禮貌的表現,但我們是否說了太多的“對不起”呢?
我們不需要通過說“對不起”來表達自己的通情達理。我們可以使用其他表達方式。
比方說,在會議中你想提出一個建議,比起說“對不起打擾了”,
你可以直接說“我有一個想法”“我想補充一下”,或者“為什麼我們不嘗試一下這個”。
比起說“對不起”,我們可以使用另外一個神奇的詞——“謝謝”。
有次午餐會一位學者遲到了,
結果當對方來到時,沒有道歉,只微笑著說了一句話:“謝謝你們的等待。”
所有人都說“沒關係”,接下來的午餐仍然很愉快。
同樣的,如果你和朋友在一起,你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說個不停。
這個時候,你不需要說“對不起我一直在抱怨”,
你可以說,“謝謝你的傾聽”或者“有你在我身邊太好了”。
除了減少在生活中道歉的次數之外,我們也應該在其他人過度道歉時提醒他們。
約万諾維奇說,她這幾年來一直堅持打斷其他人的過度道歉。
大部分時候,當她打斷別人,問對方“你為什麼感到抱歉呢?”
對方往往一臉茫然:“我也不知道。”
我們常常認為說“對不起”是有禮貌的表現,但我們是否說了太多的“對不起”呢?
加拿大社會學家瑪哈·約万諾維奇(Maja Jovanovic)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為不是自己的過錯道歉。這種過度道歉不僅對我們毫無幫助,
而且會損害我們的自信。她在TED沙龍演講中陳述了自己的觀點。
四年前,約万諾維奇參加了一場學術會議。
四年前,約万諾維奇參加了一場學術會議。
會議上有四位優秀的女性學者,她們發表過數百篇學術文章和數十本書。
但是,當她們做自我介紹的時候,
第一位女學者謙卑地說“我不知道我可以為這次討論貢獻什麼”,
第二位女學者說“我當時以為他們把郵件發給了錯誤的人,
真的很不好意思和這麼多優秀學者一起坐在這裡”。
剩下兩位女學者也以道歉的口吻做了開場白,可沒有一位男性學者表達類似的歉意。
從那以後,約万諾維奇留心觀察生活中的過度道歉現象,
從那以後,約万諾維奇留心觀察生活中的過度道歉現象,
她發現這和性別差異無關,過度道歉已成為人們習慣性的溝通方式。
人們常常為不是自己的過錯而道歉,
比如說,約万諾維奇發現自己的助手和遲到的外賣小哥道歉,
說一定是因為地方太難找所以害他遲到。
約万諾維奇認為,我們不需要通過說“對不起”來表達自己的通情達理。
約万諾維奇認為,我們不需要通過說“對不起”來表達自己的通情達理。
我們可以使用其他表達方式。
比方說,在會議中你想提出一個建議,比起說“對不起打擾了”,
你可以直接說“我有一個想法”“我想補充一下”,或者“為什麼我們不嘗試一下這個”。
約万諾維奇建議,
約万諾維奇建議,
比起說“對不起”,我們可以使用另外一個神奇的詞——“謝謝”。
約万諾維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
有次午餐會一位學者遲到了,她一邊等一邊想,對方會怎樣道歉。
結果當對方來到時只微笑著說了一句話:“謝謝你們的等待。”
所有人都說“沒關係”,接下來的午餐仍然很愉快。
同樣的,如果你和朋友在一起,你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說個不停。
同樣的,如果你和朋友在一起,你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說個不停。
約万諾維奇說,
這個時候,你不需要說“對不起我一直在抱怨”,
你可以說,“謝謝你的傾聽”或者“有你在我身邊太好了”。
約万諾維奇補充,
約万諾維奇補充,
除了減少在生活中道歉的次數之外,我們也應該在其他人過度道歉時提醒他們。
約万諾維奇說,她這幾年來一直堅持打斷其他人的過度道歉。
大部分時候,當她打斷別人,問對方“你為什麼感到抱歉呢?”
對方往往一臉茫然:“我也不知道。”
--------------------------
摘要:我們不需要通過說“對不起”來表達自己的通情達理。我們可以使用其他表達方式。
比方說,在會議中你想提出一個建議,比起說“對不起打擾了”,
你可以直接說“我有一個想法”“我想補充一下”,或者“為什麼我們不嘗試一下這個”。
比起說“對不起”,我們可以使用另外一個神奇的詞——“謝謝”。
有次午餐會一位學者遲到了,
結果當對方來到時,沒有道歉,只微笑著說了一句話:“謝謝你們的等待。”
所有人都說“沒關係”,接下來的午餐仍然很愉快。
同樣的,如果你和朋友在一起,你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說個不停。
這個時候,你不需要說“對不起我一直在抱怨”,
你可以說,“謝謝你的傾聽”或者“有你在我身邊太好了”。
除了減少在生活中道歉的次數之外,我們也應該在其他人過度道歉時提醒他們。
約万諾維奇說,她這幾年來一直堅持打斷其他人的過度道歉。
大部分時候,當她打斷別人,問對方“你為什麼感到抱歉呢?”
對方往往一臉茫然:“我也不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