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內參-後真相時代:怎樣判斷一段言論的真假

出處:後真相時代:怎樣判斷一段言論的真假
參考資料:得到-科學-七步識破科學新聞標題黨


從2006年起,“後真相”(post-truth)這個詞開始流行,它的定義是“訴諸情感和感覺,
不顧推理,破壞了人們對真相的依賴”,
就是說,人們會把情感和感覺放在首位,不再去認真思考一件事的真實性。

海克特•麥克唐納德(Hector Macdonald)是一位戰略溝通諮詢顧問,
他在《真相:每個故事的多面相如何塑造真實》
(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這本書裡,
將“後真相”分成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只擷取部分的事實。
 
《衛報》曾播出過一個廣告:一個年輕人從一輛駛向他的汽車跑開;
畫面一轉,他正沖向一個商人,看起來準備對商人做出什麼行為;
畫面又一轉,商人頭頂上方有一堆快要掉落的鋼筋,年輕人拉走商人,救了他一命。
海克特說,這個廣告展現了部分事實的力量,
“當我們只從一個觀點看事情,就只有一種印象和判斷,
只有縱觀全局,才可能掌握整件事情的脈絡,做出比較好的解釋”。
因此,面對任何話題時,最好要考慮到事情的不同面相,尋求各種平衡觀點。

第二,為了個人利益而創造出的事實。
海克特認為,對於同樣的事物,人們會基於自己的價值觀或想法,
做出不同的選擇,只有當你清楚每樣事物對你的真正價值,才不會輕易地任人擺佈。
 “當你思考每樣東西對自己的價值時,同時也要考慮到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
避免有誤導者利用心理戰術影響你的主觀判斷”。

第三,在事實中夾雜主觀的解釋。
這種情況是“人為真相”,誤導者會用自己的觀點解讀當下的形勢或狀況。
海克特建議,
當你在聆聽別人的言論時,要去判斷這是主觀意見還是事實,試著去質疑,
避免被誤導者牽著走。

海克特還分享了一個“誤導真相檢核表”,
以下問題可以幫你更好地判別一段論述的真偽:
1.我看到的這段敘述是真的嗎?
2.它會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嗎?
3.它會影響我的行為嗎?
4.提出這敘述的人有沒有意圖?這段敘述能幫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嗎?
5.他們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實嗎?
6.他們提出的證據可靠嗎?
7.同樣的事實或數據,可能用其他方式來表述嗎?如果換個方式,意義會不會改變?

8.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是對方出於道德和金錢價值的主觀判斷嗎?



--------------------------------------------
摘要:
三種陷阱與如何解決的對策
1. 只擷取部分的事實
 當我們只從一個觀點看事情,就只有一種印象和判斷,
 只有縱觀全局,才可能掌握整件事情的脈絡,做出比較好的解釋。
 因此,面對任何話題時,最好要考慮到事情的不同面相,尋求各種平衡觀點。
2. 為了個人利益而創造出的事實
 當你思考每樣東西對自己的價值時,同時也要考慮到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
 避免有誤導者利用心理戰術影響你的主觀判斷。
3. 在事實中夾雜主觀的解釋
 當你在聆聽別人的言論時,要去判斷這是主觀意見還是事實,試著去質疑,
 避免被誤導者牽著走。

建議用以下“誤導真相檢核表"判別一段論述的真偽:
1.我看到的這段敘述是真的嗎?
2.它會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嗎?
3.它會影響我的行為嗎?
4.提出這敘述的人有沒有意圖?這段敘述能幫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嗎?
5.他們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實嗎?
6.他們提出的證據可靠嗎?
7.同樣的事實或數據,可能用其他方式來表述嗎?如果換個方式,意義會不會改變?
8.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是對方出於道德和金錢價值的主觀判斷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