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赫拉利:普通人怎樣面對“技術恐懼”
如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一些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
---------------------------------------
摘要:
面對這種技術恐懼,與其對未來感到焦慮和不安,
不如先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被“科技化”到哪一步了。
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交出自己的部分數據,
而原本我們應有的一些能力,卻在一次次更方便的選擇中被削弱了。
比如,當你有了問題時,你是先自己思考一下,還是先去求助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通過算法給出的結果,是否影響了你對答案的判斷?
再比如,視頻網站和音樂網站給你推薦的節目,你會完全拒絕它們的“安利”嗎?
又或者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要拒絕算法誠心實意給我們的推薦呢?
是為了所謂的“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的幻覺嗎?
總之,不管是抵抗還是擁抱人工智能和未來的技術,
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我意識。
在開發人工智能的同時,
也要盡快弄清楚人類智能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人類思維中積極的一面。
因為人工智能是人類設計的,想要不走彎路,人類就先要認清自己。
另一方面,要規範數據的所有權,數據和信息是當今的重要資產,
但是人類目前還缺少管理和規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資產的經驗。
規範數據這項資產,需要全人類的努力,不只是科學家,
還包括哲學家、律師,甚至藝術家也要參與進來,
去思考“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個問題。
如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一些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
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等,但大部分人並不了解這些技術。
由於對新技術知之甚少,導致普通人的這種“技術和我無關”的恐懼正在增加。
這是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他在《大西洋月刊》發表的文章
《為什麼技術偏愛暴政》裡,解釋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編譯了文章內容。
赫拉利認為,“技術恐懼”有點兒類似“知識焦慮”。
赫拉利認為,“技術恐懼”有點兒類似“知識焦慮”。
兩者的區別是,人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而且當人們知道的越多、越發現自己無知的時候,這種焦慮反而會漸漸平息。
但在赫拉利看來,技術恐懼反而會讓普通人覺得自己和未來漸行漸遠,
畢竟目前的科技還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
面對這種技術恐懼,
面對這種技術恐懼,
赫拉利認為,
與其對未來感到焦慮和不安,不如先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被“科技化”到哪一步了。
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交出自己的部分數據,
而原本我們應有的一些能力,卻在一次次更方便的選擇中被削弱了。
比如,當你有了問題時,你是先自己思考一下,還是先去求助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通過算法給出的結果,是否影響了你對答案的判斷?
再比如,視頻網站和音樂網站給你推薦的節目,你會完全拒絕它們的“安利”嗎?
又或者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要拒絕算法誠心實意給我們的推薦呢?
是為了所謂的“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的幻覺嗎?
總之,赫拉利認為,
不管是抵抗還是擁抱人工智能和未來的技術,
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我意識。
此外,赫拉利建議,在開發人工智能的同時,
此外,赫拉利建議,在開發人工智能的同時,
也要盡快弄清楚人類智能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人類思維中積極的一面。
因為人工智能是人類設計的,想要不走彎路,人類就先要認清自己。
另一方面,要規範數據的所有權,數據和信息是當今的重要資產,
但是人類目前還缺少管理和規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資產的經驗。
赫拉利認為,規範數據這項資產,需要全人類的努力,不只是科學家,
還包括哲學家、律師,甚至藝術家也要參與進來,
去思考“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個問題。
---------------------------------------
摘要:
面對這種技術恐懼,與其對未來感到焦慮和不安,
不如先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被“科技化”到哪一步了。
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交出自己的部分數據,
而原本我們應有的一些能力,卻在一次次更方便的選擇中被削弱了。
比如,當你有了問題時,你是先自己思考一下,還是先去求助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通過算法給出的結果,是否影響了你對答案的判斷?
再比如,視頻網站和音樂網站給你推薦的節目,你會完全拒絕它們的“安利”嗎?
又或者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要拒絕算法誠心實意給我們的推薦呢?
是為了所謂的“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的幻覺嗎?
總之,不管是抵抗還是擁抱人工智能和未來的技術,
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我意識。
在開發人工智能的同時,
也要盡快弄清楚人類智能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人類思維中積極的一面。
因為人工智能是人類設計的,想要不走彎路,人類就先要認清自己。
另一方面,要規範數據的所有權,數據和信息是當今的重要資產,
但是人類目前還缺少管理和規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資產的經驗。
規範數據這項資產,需要全人類的努力,不只是科學家,
還包括哲學家、律師,甚至藝術家也要參與進來,
去思考“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