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讓人們做出錯誤判斷的三種機制
人們對於某些事情發生的概率,經常會給出自己的主觀判斷或者猜測。
首先,“代表性”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啟發性法則。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表示:
大腦用經驗法則代替了機會法則。這些經驗法則稱為“啟發性法則”。
1. 代表性
人們在做判斷時,會把要判斷的東西跟大腦裡的某個既定模式進行對比。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事件A比事件B更有代表性,
我們就會覺得事件A的發生概率比事件B要高。
比如,NBA教練選球員時,會看這個球員符不符合自己對NBA球員的想像。
也就是說,當人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猜測概率時,
其實是在對“代表性”或者“相似性”做判斷。
你對於總體會有一個基本概念,遇到具體的事例時,你就會把它們拿來和總體概念比較。
2. 便利性,或者叫做可得性
比如,在判斷一對夫妻會不會離婚時,你可能會在記憶裡搜索情況相似的夫妻,
如果你印像中類似的夫妻多數都離婚了,你就會判斷眼前這對夫妻同樣有可能離婚。”
這並不是人們愚蠢,而是因為在判斷概率時,
人們會覺得越容易想起來的事情,越容易是真實存在的。
但當人們從記憶裡找到的事實很難作為判斷依據時,
帶有誤導性的信息就會讓人判斷失誤。
其次,在某個剛剛發生的事情的干擾下,人們就會改變觀點,判斷力也變得不可靠。
比如,如果一個人開車時,看到了路邊的一起車禍,
這時候他開車的速度就會明顯慢下來。
因為他對於遭遇車禍的可能性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判斷。
再比如,剛看完一個講核戰爭的電影,人們會比過去更擔心發生核戰爭。
3. 條件性啟發式
在判斷某件事情的不確定程度時,人們會做出“不加說明的假設”。
比如,評估一家公司的盈利情況時,
人們會假定這家公司的經營是正常的,然後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進行評估。
但是,人們並沒有把非正常的經營條件也考慮進去,
比如戰爭、經濟危機或者主要競爭對手已經退出市場等等。
也就是說,人們對有些事情一無所知,但卻不願意在做判斷的時候,
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作為重要因素考慮進去,這也會導致錯誤的判斷。
人們對於某些事情發生的概率,經常會給出自己的主觀判斷或者猜測。
比如,一位父親如果在半夜的時候,發現上中學的兒子悄悄回家,
他可能會覺得兒子八成剛在外面喝完酒。主觀判斷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做的決定,形成的結論,提出的解釋,
通常都是基於我們對不確定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的判斷,
比如一份新工作,一個未知的選舉結果,或者一個不明確的市場前景。”
在這些情境中,大腦並沒有順理成章地去計算正確的概率,那我們的大腦究竟做了什麼呢?
在《思維的發現:關於決策與判斷的科學》這本書裡,
在《思維的發現:關於決策與判斷的科學》這本書裡,
美國暢銷書作家邁克爾·劉易斯介紹了兩位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
這兩位心理學家是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
前者憑藉對決策制定問題的研究,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給出的答案是,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給出的答案是,
大腦用經驗法則代替了機會法則。他們把這些經驗法則稱為“啟發性法則”。
首先,“代表性”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啟發性法則。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
人們在做判斷時,會把要判斷的東西跟大腦裡的某個既定模式進行對比。
比如,NBA教練選球員時,會看這個球員符不符合自己對NBA球員的想像。
也就是說,當人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猜測概率時,
其實是在對“代表性”或者“相似性”做判斷。
你對於總體會有一個基本概念,遇到具體的事例時,你就會把它們拿來和總體概念比較。
至於這些思維模式是怎麼形成的,
至於這些思維模式是怎麼形成的,
以及人們是怎麼對代表性進行判斷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沒有研究下去。
兩個人關注的是這種思維模式在什麼情況下最明顯。
結論是,某個具體對象和你心裡的形象越接近,你就越有可能認可它的代表性。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說: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事件A比事件B更有代表性,
我們就會覺得事件A的發生概率比事件B要高。”
比如,某個籃球運動員和你心目中的NBA球員的形象越像,
你就越有可能覺得他是NBA球員。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認為,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認為,
人們的錯誤判斷並不是隨機的,而是系統性的。
這麼說是因為,雖然這種代表性的經驗法則大多數時候會很有效,
但也會出現個別例外,導致人們會犯一些系統性的錯誤。
比如,在那些有6個孩子的家庭裡,
孩子的出生順序有可能是“男、女、男、男、男、男”,
也有可能是“女、男、女、男、男、女”。
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問了一些以色列孩子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結果這些以色列孩子都認為,有6個孩子的家庭,
更有可能是“女、男、女、男、男、女”這樣的出生順序。
他們給出的原因是,“5個男孩1個女孩”這樣的組合,
不符合以色列的男女人口比例,這個組合沒有代表性。
那麼,在計算概率的時候,我們依靠的經驗法則是什麼時候引起重大失誤的呢?
那麼,在計算概率的時候,我們依靠的經驗法則是什麼時候引起重大失誤的呢?
有一種答案是,只要人們必須對含有隨機成分的東西做出判斷時,失誤就一定會發生。
也就是說,人們會覺得,如果過程充滿隨機性,那麼結果也應該是隨機的。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舉了一些帶有隨機性的判斷
。比如,當一個班上有兩個人的生日是同一天時,人們會覺得,這是個很典型的巧合。
但實際上,在任何一個23人組成的群體中,兩個人在同一天出生的可能性都會超過50%。
再比如,如果你把20個石子兒隨機分給5個孩子,每個孩子更可能得到4個。
但在對美國大學生進行的實驗中,大學生們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因為這種分配方式看起來太平均了,不像是隨機行為。
除了“代表性”之外,
除了“代表性”之外,
還有一種影響人們判斷的“啟發性原則”是“便利性”,或者叫做可得性。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中發現,
人們越容易回想起某個場景,也就是可得性越高,就越有可能認為這個場景是存在的。
某個剛剛發生的、很生動、也很平常的事件,
或者任何一件碰巧已經先佔據人們思維的東西,
非常有可能被人輕而易舉地回想起來,並且最終在人們判斷的過程中,佔據不合理的比重。
比如,如果一個人開車時,看到了路邊的一起車禍,這時候他開車的速度就會明顯慢下來。
因為他對於遭遇車禍的可能性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判斷。
再比如,剛看完一個講核戰爭的電影,人們會比過去更擔心發生核戰爭。
也就是說,在某個剛剛發生的事情的干擾下,人們就會改變觀點,判斷力也變得不可靠了。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表示:
“每個問題都有一個客觀公正的答案,在很多現實情況中,人們並不是這樣進行概率判斷的。每一次經濟蕭條,每一場成功的手術,或者每一樁破裂的婚姻,
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都不可能只憑一個簡單的統計公式來判斷它的概率。
但是,我們可以用便利性這種啟發式原則來判斷這些事情的可能性。
比如,在判斷一對夫妻會不會離婚時,你可能會在記憶裡搜索情況相似的夫妻,
如果你印像中類似的夫妻多數都離婚了,你就會判斷眼前這對夫妻同樣有可能離婚。”
這並不是人們愚蠢,而是因為在判斷概率時,
人們會覺得越容易想起來的事情,越容易是真實存在的。
但當人們從記憶裡找到的事實很難作為判斷依據時,帶有誤導性的信息就會讓人判斷失誤。
最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還提到了另一種影響人們判斷的啟發性原則,
最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還提到了另一種影響人們判斷的啟發性原則,
叫做“條件性啟發式”。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注意到,
在判斷某件事情的不確定程度時,人們會做出“不加說明的假設”。
比如,評估一家公司的盈利情況時,
人們會假定這家公司的經營是正常的,然後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進行評估。
但是,人們並沒有把非正常的經營條件也考慮進去,
比如戰爭、經濟危機或者主要競爭對手已經退出市場等等。
也就是說,人們對有些事情一無所知,
但卻不願意在做判斷的時候,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作為重要因素考慮進去,
這也會導致錯誤的判斷。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思維的發現:關於決策與判斷的科學》;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思維的發現:關於決策與判斷的科學》;
作者:邁克爾·劉易斯;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大腦用經驗法則代替了機會法則。這些經驗法則稱為“啟發性法則”。
1. 代表性
人們在做判斷時,會把要判斷的東西跟大腦裡的某個既定模式進行對比。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事件A比事件B更有代表性,
我們就會覺得事件A的發生概率比事件B要高。
比如,NBA教練選球員時,會看這個球員符不符合自己對NBA球員的想像。
也就是說,當人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猜測概率時,
其實是在對“代表性”或者“相似性”做判斷。
你對於總體會有一個基本概念,遇到具體的事例時,你就會把它們拿來和總體概念比較。
2. 便利性,或者叫做可得性
比如,在判斷一對夫妻會不會離婚時,你可能會在記憶裡搜索情況相似的夫妻,
如果你印像中類似的夫妻多數都離婚了,你就會判斷眼前這對夫妻同樣有可能離婚。”
這並不是人們愚蠢,而是因為在判斷概率時,
人們會覺得越容易想起來的事情,越容易是真實存在的。
但當人們從記憶裡找到的事實很難作為判斷依據時,
帶有誤導性的信息就會讓人判斷失誤。
其次,在某個剛剛發生的事情的干擾下,人們就會改變觀點,判斷力也變得不可靠。
比如,如果一個人開車時,看到了路邊的一起車禍,
這時候他開車的速度就會明顯慢下來。
因為他對於遭遇車禍的可能性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判斷。
再比如,剛看完一個講核戰爭的電影,人們會比過去更擔心發生核戰爭。
3. 條件性啟發式
在判斷某件事情的不確定程度時,人們會做出“不加說明的假設”。
比如,評估一家公司的盈利情況時,
人們會假定這家公司的經營是正常的,然後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進行評估。
但是,人們並沒有把非正常的經營條件也考慮進去,
比如戰爭、經濟危機或者主要競爭對手已經退出市場等等。
也就是說,人們對有些事情一無所知,但卻不願意在做判斷的時候,
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作為重要因素考慮進去,這也會導致錯誤的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