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內參-鄧巴數:神奇的社交數字和它的影響

出處:鄧巴數:神奇的社交數字和它的影響


有一個神奇的數字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那就是150。
150是一個組織的最佳規模。
超過了這個數字,組織就必須通過設立部門、層級來進行管理。
從軍隊到公司再到學校,人類的各種組織基本上都遵循著這個數字規則。
這個數字是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來的。
所以,150這個數字又被稱作是“鄧巴數”。

在《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這本書裡,鄧巴把150這個人群規模稱為是“新皮​​層小組”。
什麼意思呢?鄧巴根據研究認為,一個物種的群體規模,
跟這個物種的新皮層面積存在著關聯,而且,數據匹配度很高。
新皮層是大腦在進化非常後期才出現的一個部位。
我們可以把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始大腦,
這部分是原封不動從爬行動物那裡繼承下來的大腦部分,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蜥蜴腦”。
第二部分是負責綜合感覺和機械運動的中腦及皮層下區域。
第三部分是哺乳動物特有皮質。
在第三部分中,靈長類動物的特別之處在於新皮層面積。
靈長類動物的新皮層面積比其他哺乳動物有了顯著增加。
而新皮層可以說是大腦的思考區域,能產生有意識的思維。
鄧巴畫出了一張圖表,兩個坐標分別是新皮層比例和平均群體規模。
新皮層比例,指的是新皮層體積和其餘大腦容量之間的比值。
在這個圖中,根據人類的新皮層比例,可以推算出人類社交圈的規模是150。
150這個數字也可以從社交手段來推算出來。
按照鄧巴的理論,人類的語言,就像大猩猩之間的梳毛一樣,是一種社交手段。
它可以用來建立聯盟、取得信任等。
類可以實現有效談話的人數不會無限擴大。
鄧巴說,參與談話的人數有一個決定性的上限,也就是4個人。
在一個聚會上,通常,談話開始於兩到三個人之間的對話。
大家會輪流發表意見,並且努力通過接話或者身體語言參與到談話中。
但是,當談話人達到和超過5個人時,這個會話組就開始變得不穩定。
無論再怎麼努力維持,也不可能保持所有人的注意力。
然後,人們就會分成不同的小的群體,自顧自聊起來。這是人類會話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徵。

是什麼讓人類的會話組局限在4人這個數字呢?
鄧巴認為,這不是社交規則的意外產物,而是人類聽覺機制的產物。
耳朵能聽到多少決定了會話組的人數。
在一些比較嘈雜的環境中,有效會話人數連4個人都達不到。
因此,一個人最多可以做到同時跟3個人進行交流。
靈長類中最大的群體黑猩猩,平均規模約為55只。
猩猩梳毛只能1對1,而人類會話可以做到1對3。
所以,人類群體就可以達到黑猩猩群體的3倍。
鄧巴說,人類群體之所以是黑猩猩群體的3倍,
是因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類可以和3倍的人數互動。
根據4這個人類會話組數字,以及150這個鄧巴數,可以為很多現象及理論提供有趣的解釋。
比如,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
六度空間理論指出,一般只需要六個步驟,就可以通過個人的人脈,
聯繫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用鄧巴數也可以證明這個理論。
假設有150個人認識另外150個人,通過六個步驟,
你就能聯繫到150的6次方的人,也就是10萬億人。而現在地球人口在75億左右。
當然,大多數人的朋友圈是有重疊的,
但是,即使拋開社交圈中的重疊人數,
一個人通過關係網理論上也可以抵達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

再比如,為什麼很多會開不起來。
今天的虛擬會議系統,已經可以通過視頻連接,
讓世界各地的人同時參與到一個會議,來討論重要議題。
在電影中我們還能看到其他更高科技的會議系統。
但是,再高科技的虛擬會議系統都會面臨著同樣的制約:
有效參加會議的人數很難超過4個人。
技術可以支持無限數量的人,但人本身做不到。
互動人數超過4個人,就總會有人陷入沉默,對討論的貢獻也很容易被忽視。
我們的頭腦機制在處理群體談話時存在人數上限,也就是4個人。
超出了這個上限,我們就沒有辦法再維持良好的互動,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感。
所以,儘管技術能做到讓很多人並排而坐參加會議,
但是,我們卻缺乏必要的認知機制,能夠發揮所有人的作用。
這是頭腦機制對我們行為的約束。

最後一個例子是關於電視或網路劇集的。
用鄧巴的話說,大多數劇集都很爛,但是很少有人能不看。
除了人天生就會對其他人的行為感到好奇之外,另一個原因也跟人的社交規模有關。
在現代城市中,很多人的生活特點都是,離開大家族獨自居住,
而且,人際關係也並不緊密,並沒有那麼多的親密朋友。
鄧巴說,如果去觀察,就能發現社交生活豐富的人其實很少看電視劇。
因為這種社會或者經濟原因,現實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社交網絡,
遠遠沒有達到150人的上限,於是,肥皂劇中的人物開始填補替代他們的真實社交生活。

而且,名人們也有意識地採用這種策略:
他們成為我們社交網絡的一部分,我們覺得他們是半真實的朋友,
不僅因為經常能夠看到,還因為他們的表現方式,他們就像在單獨對我們說話一樣。
許多成功的名人,也在刻意營造一種跟你非常親密、是你生活中一部分的感覺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
作者:羅賓·鄧巴;譯者:區沛儀、張傑;現代出版社出版



-------------------------------------
摘要:
在《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這本書裡,鄧巴把150這個人群規模稱為是“新皮​​層小組”。
什麼意思呢?鄧巴根據研究認為,一個物種的群體規模,
跟這個物種的新皮層面積存在著關聯,而且,數據匹配度很高。
新皮層是大腦在進化非常後期才出現的一個部位。
我們可以把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劃分為三個部分。
1. 原始大腦
 這部分是原封不動從爬行動物那裡繼承下來的大腦部分,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蜥蜴腦”。
2. 負責綜合感覺和機械運動的中腦及皮層下區域。
3. 哺乳動物特有皮質
 在第三部分中,靈長類動物的特別之處在於新皮層面積。
 靈長類動物的新皮層面積比其他哺乳動物有了顯著增加。
 而新皮層可以說是大腦的思考區域,能產生有意識的思維。
鄧巴畫出了一張圖表,兩個坐標分別是新皮層比例和平均群體規模。
新皮層比例,指的是新皮層體積和其餘大腦容量之間的比值。
在這個圖中,根據人類的新皮層比例,可以推算出人類社交圈的規模是150。
150這個數字也可以從社交手段來推算出來。
按照鄧巴的理論,人類的語言,就像大猩猩之間的梳毛一樣,是一種社交手段。
它可以用來建立聯盟、取得信任等。
人類可以實現有效談話的人數不會無限擴大。
鄧巴說,參與談話的人數有一個決定性的上限,也就是4個人。
在一個聚會上,通常,談話開始於兩到三個人之間的對話。
大家會輪流發表意見,並且努力通過接話或者身體語言參與到談話中。
但是,當談話人達到和超過5個人時,這個會話組就開始變得不穩定。
無論再怎麼努力維持,也不可能保持所有人的注意力。
然後,人們就會分成不同的小的群體,自顧自聊起來。這是人類會話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徵。

是什麼讓人類的會話組局限在4人這個數字呢?
鄧巴認為,這不是社交規則的意外產物,而是人類聽覺機制的產物。
耳朵能聽到多少決定了會話組的人數。
在一些比較嘈雜的環境中,有效會話人數連4個人都達不到。
因此,一個人最多可以做到同時跟3個人進行交流。
靈長類中最大的群體黑猩猩,平均規模約為55只。
猩猩梳毛只能1對1,而人類會話可以做到1對3。
所以,人類群體就可以達到黑猩猩群體的3倍。
鄧巴說,人類群體之所以是黑猩猩群體的3倍,
是因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類可以和3倍的人數互動。
根據4這個人類會話組數字,以及150這個鄧巴數,可以為很多現象及理論提供有趣的解釋。

比如,為什麼很多會開不起來。
今天的虛擬會議系統,已經可以通過視頻連接,
讓世界各地的人同時參與到一個會議,來討論重要議題。
但是,再高科技的虛擬會議系統都會面臨著同樣的制約:
有效參加會議的人數很難超過4個人。
技術可以支持無限數量的人,但人本身做不到。
互動人數超過4個人,就總會有人陷入沉默,對討論的貢獻也很容易被忽視。
我們的頭腦機制在處理群體談話時存在人數上限,也就是4個人。
超出了這個上限,我們就沒有辦法再維持良好的互動,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感。

再比如,關於電視或網路劇集的。
用鄧巴的話說,大多數劇集都很爛,但是很少有人能不看。
除了人天生就會對其他人的行為感到好奇之外,另一個原因也跟人的社交規模有關。
在現代城市中,很多人的生活特點都是,離開大家族獨自居住,
而且,人際關係也並不緊密,並沒有那麼多的親密朋友。
鄧巴說,如果去觀察,就能發現社交生活豐富的人其實很少看電視劇。
因為這種社會或者經濟原因,現實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社交網絡,
遠遠沒有達到150人的上限,於是,肥皂劇中的人物開始填補替代他們的真實社交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