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30

內參-方法:怎樣向聰明人學習

出處:方法:怎樣向聰明人學習


社交應用Snapchat母公司Snap創始人埃文·斯皮格爾,
在2014年時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接受兩位年輕創業者採訪時,
斯皮格爾分享了他的成長經驗和創業建議。 36氪編譯了採訪內容。


作為一家社交應用的創始人,斯皮格爾認為社交其實沒有太多用處。
他通常會做兩件事,
首先,如果他發現了讓自己佩服和仰慕的人,
他會嘗試免費為對方打工,以便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東西。
之後,他就認識了一些非常聰明的人,
當他有具體問題或者難題時,就會聯繫、請教這些人。
帶著具體問題的聯繫和交流才更有針對性,也會更尊重那些聰明人的時間。


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斯皮格爾建議,
要多接觸外界真實的商業世界和從業人員,盡可能地提升自己對別人的價值。
簡單說,就是“我怎麼樣才能更好地為你效力”。
斯皮格爾以高中時的自己為例,
那時,他曾請求紅牛市場營銷部的工作人員給他一個實習機會,
他告訴對方“我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只要告訴我就行,拜託了” 。
一個多月後,對方同意他來實習。
實習開始時,斯皮格爾也會到處問同事“你有什麼事情我可以幫忙做的,什麼都行”。

斯皮格爾認為,在真實職場環境中學習鍛煉的機會,
對年輕人的未來發展非常有幫助,因為這樣可以領先同齡人好幾年。



--------------------------
摘要:
如果埃文·斯皮格爾發現了讓自己佩服和仰慕的人,
他會嘗試免費為對方打工,以便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東西。

之後,他就認識了一些非常聰明的人,
當他有具體問題或者難題時,就會聯繫、請教這些人。
帶著具體問題的聯繫和交流才更有針對性,也會更尊重那些聰明人的時間。
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
建議要多接觸外界真實的商業世界和從業人員,盡可能地提升自己對別人的價值。
簡單說,就是“我怎麼樣才能更好地為你效力”。
斯皮格爾以高中時的自己為例,
那時,他曾請求紅牛市場營銷部的工作人員給他一個實習機會,
他告訴對方“我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只要告訴我就行,拜託了” 。
一個多月後,對方同意他來實習。
實習開始時,斯皮格爾也會到處問同事“你有什麼事情我可以幫忙做的,什麼都行”。

在真實職場環境中學習鍛煉的機會,
對年輕人的未來發展非常有幫助,因為這樣可以領先同齡人好幾年。

❤內參-洞察:打破對稱性才能產生信息和變化

出處:洞察:打破對稱性才能產生信息和變化


假如有一個外星人來地球,觀察人類的文化和科學,可能很快就會得出結論:人
類是一種痴迷於對稱的物種。
從建築設計到音樂節奏,甚至連宇宙的基本定律幾乎都是對稱性的結果。
不過,想要遠離平庸進行創造,只有打破對稱才能做到。
專欄作者安東尼·菲利普斯(Anthony Phillips)
在《萬古》雜誌(Aeon Magazine)的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了這個觀點。


首先,完美對稱的模式是單調的,不對稱才能產生信息。
舉個例子,如果給你看蝴蝶的一隻翅膀,你很容易就能畫出另一隻;
給你看一個木欄杆的樣子,你就能畫出整個柵欄。
這些缺失的部分非常容易被重建,因為它根本不涵蓋什麼新的信息。
所以,如果想要表達或儲存新信息,就要找到打破對稱的方法。
比如把每個欄杆隨意地塗成白色或藍色,
柵欄就喪失了對稱性,你也沒辦法看一個欄杆就畫出整個柵欄了。
如果用0表示白色木柵,1表示藍色木柵,就成為了計算機中的二進制,
所以不對稱性其實是數據存儲和操作的基礎,也是信息的來源所在。


其次,對宇宙來說,不對稱性才能產生變化。
以材料學中的“壓電現象”為例,“壓電現象”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對壓力的反應來生成電場。
壓電材料被應用於許多日常用品中,包括照相機、打印機等。
研究發現,如果材料在原子層面太對稱的話,
就不能成為壓電材料,因為只有原子原本就有些偏離時,
向內擠壓才能使原子進一步偏離中心,產生電荷。
同樣的原理還適用於很多其他的化學和物理效應,所以不對稱性對於科學發展也是必要的。


最後,進行創作時,打破對稱也很重要
在創作中有一個“第三法則”(Rule of Three),
指的是以三段、三次、三個形式出現的事物會更引人注目,同時又不失簡潔。
比如在西方童話故事中的“三隻小豬”“三個國王的兒子”,
中國文化中的“孟母三遷”“三顧茅廬”等。為什麼我們對數字三如此痴迷呢?
案很簡單,一件事發生一次以後,類似的事又發生了一次,就成為了模式,
但到了第三次,不同的事情發生了,就打破了模式。
就像國王的前兩個兒子以悲劇收場,
而第三個兒子卻成功殺死了惡龍,迎娶了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數字三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
只是由於形成一個模式至少要有兩個元素,
因此以三為代表,就成為建立對稱性、再破壞它的最好方式。
無論是在科學還是藝術中,打破對稱性才能為變化創造空間,遵循模式或許很有吸引力,
但那些最有趣、最有用並最具有啟發性的事物,往往就發生在模式被打破的時候。

以上就是安東尼·菲利普斯關於對稱性的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完美對稱的模式是單調的,不對稱才能產生信息
舉個例子,如果給你看蝴蝶的一隻翅膀,你很容易就能畫出另一隻;
給你看一個木欄杆的樣子,你就能畫出整個柵欄。
這些缺失的部分非常容易被重建,因為它根本不涵蓋什麼新的信息。
所以,如果想要表達或儲存新信息,就要找到打破對稱的方法。
比如把每個欄杆隨意地塗成白色或藍色,
柵欄就喪失了對稱性,你也沒辦法看一個欄杆就畫出整個柵欄了。
如果用0表示白色木柵,1表示藍色木柵,就成為了計算機中的二進制,
所以不對稱性其實是數據存儲和操作的基礎,也是信息的來源所在。

進行創作時,打破對稱也很重要

在創作中有一個“第三法則”(Rule of Three),
指的是以三段、三次、三個形式出現的事物會更引人注目,同時又不失簡潔。
比如在西方童話故事中的“三隻小豬”“三個國王的兒子”,
中國文化中的“孟母三遷”“三顧茅廬”等。為什麼我們對數字三如此痴迷呢?
答案很簡單,一件事發生一次以後,類似的事又發生了一次,就成為了模式,
但到了第三次,不同的事情發生了,就打破了模式。
就像國王的前兩個兒子以悲劇收場,
而第三個兒子卻成功殺死了惡龍,迎娶了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數字三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
只是由於形成一個模式至少要有兩個元素,
因此以三為代表,就成為建立對稱性、再破壞它的最好方式。

2018/04/29

❤內參-吃了致癌食物就會得癌症嗎

出處:吃了致癌食物就會得癌症嗎


你可能聽過“致癌食物”的說法,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聯合專家組發布的報告指出,
癌症的誘因中,膳食因素佔了20%~30%的比例。那面對致癌食物,我們到底吃不吃呢?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者云無心在新書《萬物皆有理》中討論了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風險”的意思。
增加風險,不是說讓你得癌症,而是說得癌症的可能性更大了。
比如,小時候經常吃鹹魚,能讓成年之後患鼻咽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
用具體數字來說,在一個100萬人的城市裡,
如果所有人都不吃鹹魚,可能有10個人會得鼻咽癌;
如果所有人小時候都經常吃鹹魚,那麼最後會有100個人得鼻咽癌。
這就像買彩票,吃鹹魚讓中獎的名額增加了,
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會中獎,因為中獎的機率本來就小,增加十幾倍之後可能性還是小。
再舉一個例子,
人群中肺癌的發生率在1%左右,每天抽十幾支煙,將導致患肺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
如果用數字來說,100萬人都不抽煙,肺癌患者有1萬多人;
100 萬人都抽煙的話,肺癌患者就會增加到十幾萬人,“中招”的機會就非常大了。


這兩個例子說明,
“致癌風險”的影響取決於增加的風險和本身的發病率。
發病率越高的病,風險的​​增加產生的影響越大。
在了解了科學數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自己決定是要“享受人生”,還是“減少風險”。比
如吃鹹魚,100萬人中有10個左右的人吃不吃鹹魚都會患鼻咽癌,
約99.99萬的人吃不吃鹹魚都不會患鼻咽癌,只有90個人會因為吃鹹魚中招。
這種情況下,你吃還是不吃?而在抽煙的例子裡,你是相信自己即使抽了也不會中招呢?
還是選擇通過不抽來避免患癌症呢?


云無心還說,如果覺得這兩個例子太極端,
比較容易選擇,還有一個難以抉擇的例子,就是吃肉。
目前科學一般認為吃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
尤其是加工過的肉(香腸、臘肉等),會讓跟消化道有關的癌症風險增加百分之二三十。
假設按照1%的癌症發生率來算(實際應該比1%要低),
100萬人有兩三千人會因為吃肉得癌症,
但吃肉對人又很重要,能解饞,還能攝取多種營養。

所以云無心建議,
我們能做的是平衡風險和利益,盡可能地把握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
比如,吃健康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合理的體重、適度地運動。
當然,更重要的是遠離香煙,不抽煙所減少的“致癌風險”,
比你吃任何“抗癌食物”所能帶來的風險都要多。


---------------------------------------
摘要:
增加風險,不是說讓你得癌症,而是說得癌症的可能性更大了。
比如,小時候經常吃鹹魚,能讓成年之後患鼻咽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
用具體數字來說,在一個100萬人的城市裡,
如果所有人都不吃鹹魚,可能有10個人會得鼻咽癌;
如果所有人小時候都經常吃鹹魚,那麼最後會有100個人得鼻咽癌。
這就像買彩票,吃鹹魚讓中獎的名額增加了,
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會中獎,因為中獎的機率本來就小,增加十幾倍之後可能性還是小。

有一個難以抉擇的例子,就是吃肉。
目前科學一般認為吃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
尤其是加工過的肉(香腸、臘肉等),會讓跟消化道有關的癌症風險增加百分之二三十。
假設按照1%的癌症發生率來算(實際應該比1%要低),
100萬人有兩三千人會因為吃肉得癌症,
但吃肉對人又很重要,能解饞,還能攝取多種營養。

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平衡風險和利益,盡可能地把握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
比如,吃健康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合理的體重、適度地運動。

當然,更重要的是遠離香煙,不抽煙所減少的“致癌風險”,
比你吃任何“抗癌食物”所能帶來的風險都要多。

❤內參-讓孩子遠離焦慮的兩個步驟

出處:讓孩子遠離焦慮的兩個步驟


提到兒童焦慮,很多父母可能都會覺得無所謂,
長大了自然就好了,但研究表明大約12%~20%的兒童患有焦慮症,需要父母的特別幫助。
美國著名的情緒研究專家、臨床心理學大師塔瑪·瓊斯基(Tamar Chansky)
在《讓孩子遠離焦慮》一書中,介紹了解決孩子焦慮問題的兩個步驟,
一是改變孩子對焦慮的看法,二是增強孩子對焦慮的抵抗力。
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解讀了這本書。

首先是改變孩子對焦慮的看法
瓊斯基認為
焦慮就是兒童大腦出的一點小故障,扭曲了他們看到的事實,
讓他們把自我暗示當成事實,把“可能性”當成“必然”,或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
家長要認識到,焦慮不是孩子的錯,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引導。
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的焦慮的情緒取一個綽號,叫“大蟲子”,
每次孩子感到焦慮時,家長就可以問問是不是“大蟲子”又來了。
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覺得焦慮不是自己的錯,
而是外來的東西,長此以往就可以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

其次是增強孩子對焦慮的抵抗力
增強抵抗力,不是讓家長一下子把孩子暴露在他們害怕的東西面前,
而是要從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事情,慢慢培養習慣。
比如孩子怕狗,不敢出門,家長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看畫著小狗的圖書,
然後帶孩子遠遠地看鄰居家的狗,最後試著讓孩子慢慢接近籠子裡的狗,
這樣一步步增加難度,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安全的環境裡,從而逐漸放鬆。
每當孩子變得更勇敢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對孩子進行獎勵。
在獎勵時,不用把規矩定的太嚴格,
比如,目標是讓孩子5天都自己乖乖上床睡覺,有時就算孩子很努力還是做不到,
那麼就可以適當放寬標準,就算不是連續5天完成任務,
在半個月裡自己睡了5天也可以給予獎勵。
瓊斯基表示,孩子幾乎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抵抗焦慮的要領,
家長需要重複地讓孩子暴露在焦慮裡,
直到孩子可以輕鬆應對,那麼就可以適當減少獎勵了。


以上就是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的兩個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改變孩子對焦慮的看法
 焦慮就是兒童大腦出的一點小故障,扭曲了他們看到的事實,
 讓他們把自我暗示當成事實,把“可能性”當成“必然”,或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
 家長要認識到,焦慮不是孩子的錯,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引導。
 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的焦慮的情緒取一個綽號,叫“大蟲子”,
 每次孩子感到焦慮時,家長就可以問問是不是“大蟲子”又來了。
 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覺得焦慮不是自己的錯,
 而是外來的東西,長此以往就可以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
2. 增強孩子對焦慮的抵抗力
 增強抵抗力,不是讓家長一下子把孩子暴露在他們害怕的東西面前,
 而是要從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事情,慢慢培養習慣。
 比如孩子怕狗,不敢出門,家長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看畫著小狗的圖書,
 然後帶孩子遠遠地看鄰居家的狗,最後試著讓孩子慢慢接近籠子裡的狗,
 這樣一步步增加難度,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安全的環境裡,從而逐漸放鬆。
 每當孩子變得更勇敢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對孩子進行獎勵。
 在獎勵時,不用把規矩定的太嚴格。

2018/04/28

❤內參-溝通:“言外之意”的利與弊

出處:溝通:“言外之意”的利與弊


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對語言創造性的使用。
比如“小明就是個機器人”這句話,可能是指“小明工作特別勤快,幾乎不需要休息”,
也可能是指“小明特別冷漠,不懂人情世故”,當然,也可能小明真的是一個機器人。
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的語言有瞭如此多的“會話含義”呢?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哲學教授瑪利亞·卡什米里(Maria Kasmirli)
在《萬古》(aeon)雜誌網站寫文章討論了這個話題。

作者認為,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
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通常會存在一種默契,覺得雙方應該遵守某種準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Paul Grice)將這種準則概括為“會話的合作原則”,一共有四條:
一是提供一定數量的相關信息;
二是在談話時保持坦率和真誠;
三是所說的話與話題有關;
四是盡量用清晰明確的方式進行表達。
只要這四個原則中有一個原則沒有滿足,就會導致會話之中產生隱藏含義。


這種會話中的隱含信息對於溝通來說有一定的便利之處,
比如我們可以藉助言外之意來隱晦地表達一些負面信息。
舉個例子,一個老師給他的學生寫工作推薦信,
全篇都在說這個學生品行端正、為人友好,雖然說的都是好話,
但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卻幾乎沒有評價,招聘官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學生不能擔任在招的職位。
為什麼說的都是好話還能傳達負面的含義呢?就是因為這封推薦信沒有滿足量的原則,
所以我們推斷可能老師在有意岔開話題,暗示學生的能力不足。

不過也因為會話中的隱含信息通常是由聽話人推斷得出,
而不是說話人親口說出的,所以也會引發一些道德和法律上的問題。
作者介紹了一個現實中的案例,在1966年美國的一場破產聽證會上,
電影製作人薩穆埃爾·布隆斯頓(Samuel Bronston)被問及他是否在瑞士擁有銀行賬戶時,
回答說:“公司在蘇黎世開了個賬戶,大概有六個月了。”
根據會話合作原則中的坦率真誠原則,如果有個人賬戶他應該會直接回答“有”,
因此可以推斷他本人沒有瑞士的銀行賬戶,
不過實際調查結果正好相反,薩穆埃爾確實在瑞士有存款。
由於他沒有在法庭上說一句假話,最終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關於他作偽證的判決。

以上就是卡什米里對於言外之意的解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1. 提供一定數量的相關信息;
2. 在談話時保持坦率和真誠;
3. 所說的話與話題有關;
4. 盡量用清晰明確的方式進行表達。

只要這四個原則中有一個原則沒有滿足,就會導致會話之中產生隱藏含義。

例如,一個老師給他的學生寫工作推薦信,
全篇都在說這個學生品行端正、為人友好,雖然說的都是好話,
但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卻幾乎沒有評價,招聘官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學生不能擔任在招的職位。
為什麼說的都是好話還能傳達負面的含義呢?就是因為這封推薦信沒有滿足量的原則,
所以我們推斷可能老師在有意岔開話題,暗示學生的能力不足。

❤內參-如何利用群體心理學管理“烏合之眾”

出處:如何利用群體心理學管理“烏合之眾”


有時候身處人群之中會讓人感到不安,甚至會發生踩踏這樣的傷亡事故。
但是,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相關的心理學研究。

首先,我們都覺得人群是盲目的、鬆散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人群管理社會心理學專家杜利(John Drury)說:
人群與個體一樣具有心理獨特性。”
心理學家和災難專家的研究表明,
在突發事件中,往往會展現出人群的集體特徵
了解了這個特徵之後,我們才能確定人群在特定情況下是如何合作和適應的。
比如,從2005年倫敦爆炸事件的倖存者訪談中,杜利和他的同事發現,
人們在騷亂中其實是會互相幫助,彼此安慰的。
杜利認為,
重要的是不要瓦解這種人群之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因為群體特徵可以取代其他結盟方式,
比如,把人群分成宗教或者種族群體,對管理是沒有幫助的。

其次,管理人群的關鍵,是要了解特定人群的特殊規律。
在朋克和金屬樂的演出中,
場地中央人多的地方,歌迷們經常會隨著音樂“衝撞”周圍的人群。
他們的身體裡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正是這個邏輯阻止了歌迷們互相踩踏。
值得注意的是,歌迷們在狂舞和互相衝撞的時候,始終保持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
 “人群安全管理者知道,那些狂舞的人群,有他們自己的規則。”
但如果是沒有經驗的安全人員,他不理解現場的情況,
會覺得這種行為很危險,並採取武力干預,就可能導致人群變得危險。


此外,文章說,很多時候,最好的管理方法往往是一開始沒想到的。
比如,英國紐卡斯爾的一所學校有個問題,
每當下課鈴響的時候,學生們都要從各個方向經過走廊走到樓下,造成過道擁堵不堪。
學校打算擴大走廊,避免擁擠。但是,有一個智能空間團隊提出了更簡單的建議,
取消下課鈴,一旦教師有了幾分鐘的彈性時間,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下課。
很快,學校的走廊就變得通暢了。所以,識別出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對人群管理有幫助。



-----------------------------
摘要:
管理人群的關鍵,是要了解特定人群的特殊規律
在朋克和金屬樂的演出中,
場地中央人多的地方,歌迷們經常會隨著音樂“衝撞”周圍的人群。
他們的身體裡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正是這個邏輯阻止了歌迷們互相踩踏。
值得注意的是,歌迷們在狂舞和互相衝撞的時候,始終保持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
“人群安全管理者知道,那些狂舞的人群,有他們自己的規則。”
但如果是沒有經驗的安全人員,他不理解現場的情況,
會覺得這種行為很危險,並採取武力干預,就可能導致人群變得危險。

❤內參-抗壓-提高抗壓能力的4個方法

出處:提高抗壓能力的4個方法

上來自美國的壓力管理專家亨德利•韋辛格
和績效培訓師J.P.保利-弗雷對12000多人進行了跟踪調查,研究這些人應對壓力的方法。
他們在新書《高效抗壓行動法》裡,提出了壓力導致的“阻塞現象”,
還總結了很多實用的解壓方法。昨天,我們為你介紹了什麼是“阻塞現象”以及如何應對。
今天接著和你分享其中4個實用的解壓方法。


第一個方法,尋找一個錨點
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概括性的提示詞或者畫面指導你的行動,尤其是在壓力的情景下。

書裡引用了心理學家丹尼爾和詹姆斯發表在《體育與運動心理學》上的一項研究,
他們把一群經驗豐富的高爾夫球選手分為三組,
第一組被要求打球時注意揮桿的具體動作要領,
第二組被要求想一些和高爾夫球不相關的詞,比如藍色白色,
第三組被要求思考動作的整體要求,
找一個詞,這個詞能從整體上概括打球這件事,然後把這個詞當成錨點。
結果發現,前兩組選手在壓力面前表現得非常糟糕,而第三組選手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作者解釋說,
很多人在壓力下表現糟糕,是因為我們往往會對正在做的事情想太多,分散了注意力。
而集中註意力在一個跟你的任務有關的關鍵詞、
一個非常短的表述性短語或者一個比喻上,可以讓你不會想太多,從而發揮出最佳水平。


第二個方法是,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技能的時候,發揮作用的是大腦的左前額葉,練習的次數多了,
我們就能掌握這個技巧,就變成了自動化模式,
然後這個技能以及跟這個技能有關的動作就由我們的右腦接管,
右腦主要負責的行為動作都是自動化模式的。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緊張焦慮會激發左腦語言區域的活動,
一旦這部分被激活,人就會更關注自我,有意識地思考我表現得好不好。
在高壓環境中,這種思考會破壞你的表現。
而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能緩解這種情況。
因為右腦的神經是控制技能流暢、自動化的表現的,
用左手握球能讓大腦右半球處於被激活的狀態,激活大腦右半球往往會抑制左半球的活動,
這樣人們就不會老想著成功還是失敗的問題,也就會更關注當下。
慕尼黑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
在比賽前,當運動員左手握緊一個球或者握緊左手的時候,就不太容易發揮失常。


第三個方法,設置一個例行的準備動作。
作者在書裡介紹了一位廣告公司副主管的抗壓經驗,
他在見客戶之前,會提前10分鐘走進辦公室,
關上門拉上窗簾,然後大喊一聲,像拳擊運動員那樣揮幾下拳。
幾分鐘之後,他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就可以見客戶了。
據說這個人從不會因為壓力發揮不好。這其實就是一種例行準備動作。

作者說,很多運動員、演員、外科醫生在面對壓力時,為了展現最佳水平,都用這個方法。這是因為例行準備動作可以防止人分心,而且就像一個信號,能幫你進入準備狀態。
研究表明,擁有例行準備動作的人受壓力影響更小。
創造一個自己的例行準備動作,有幾個簡單的方法:
首先時間不要長,大約3-5分鐘就好。
準備動作包括一個心理過程,比如你想像自己會怎麼做每道數學題;
也包括一個身體動作,比如深呼吸、擺一個有力量感的動作,
通過這些動作表明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你還可以想像自己即將表現得很完美,然後以一個口號作為標誌,表示你準備好了。


第四個方法,率先行動。
如果在一場比賽中,要依次上場表演,你會選擇第幾個出場?
可能很多人都會選擇晚點兒出場。但作者說,首先採取行動其實可以減輕壓力。
有研究顯示,第一個罰點球的運動員感到的壓力,比後面的運動員要小。
在其他競爭中,先行的優勢也很明顯。

作者認為,
這是因為第一個採取行動,前面沒有人,也就不存在前一個人的行為分散你注意力的情況。
同時,第一個做,你的競爭意識也會減少,
不必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任務中。
通常來說,一心想著打敗別人,反而會讓你表現得更糟糕。

但是要注意,這個方法僅適用於執行一些熟悉的任務和工作。
面對某些新任務時,如果觀察別人能讓你更好地了解如何完成任務,
那最好讓別人先出頭,這樣有助於減輕焦慮,提升自信。

以上就是《高效抗壓行動法》這本書介紹的4個解壓方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高效抗壓行動法》,
作者:亨德利•韋辛格 / J.P.保利-弗雷,中信出版集團



-------------------------------------
摘要:
1. 尋找一個錨點
 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概括性的提示詞或者畫面指導你的行動,尤其是在壓力的情景下。
 很多人在壓力下表現糟糕,是因為我們往往會對正在做的事情想太多,分散了注意力。
 而集中註意力在一個跟你的任務有關的關鍵詞、
 一個非常短的表述性短語或者一個比喻上,可以讓你不會想太多,從而發揮出最佳水平。
2. 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
 技能以及跟這個技能有關的動作就由我們的右腦接管,
 右腦主要負責的行為動作都是自動化模式的。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緊張焦慮會激發左腦語言區域的活動,
 一旦這部分被激活,人就會更關注自我,有意識地思考我表現得好不好。
 在高壓環境中,這種思考會破壞你的表現。而用左手握緊一個小球能緩解這種情況。
 因為右腦的神經是控制技能流暢、自動化的表現的,
 用左手握球能讓大腦右半球處於被激活的狀態,
 激活大腦右半球往往會抑制左半球的活動,
 這樣人們就不會老想著成功還是失敗的問題,也就會更關注當下。
 慕尼黑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
 在比賽前,當運動員左手握緊一個球或者握緊左手的時候,就不太容易發揮失常。
3. 設置一個例行的準備動作
 例行準備動作可以防止人分心,而且就像一個信號,能幫你進入準備狀態。
 研究表明,擁有例行準備動作的人受壓力影響更小。
 創造一個自己的例行準備動作,有幾個簡單的方法:
 首先時間不要長,大約3-5分鐘就好。
 準備動作包括一個心理過程,比如你想像自己會怎麼做每道數學題;
 也包括一個身體動作,比如深呼吸、擺一個有力量感的動作,
 通過這些動作表明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你還可以想像自己即將表現得很完美,然後以一個口號作為標誌,表示你準備好了。
4. 率先行動
 第一個採取行動,前面沒有人,也就不存在前一個人的行為分散你注意力的情況。
 但是要注意,這個方法僅適用於執行一些熟悉的任務和工作。
 面對某些新任務時,如果觀察別人能讓你更好地了解如何完成任務,
 那最好讓別人先出頭,這樣有助於減輕焦慮,提升自信。 

❤內參-張泉靈:教育孩子最優先級的兩件事

出處:張泉靈:教育孩子最優先級的兩件事


經常有家長說,現在教育孩子太難了,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紫牛基金合夥人張泉靈在自己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談了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

張泉靈認為,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要有優先級,
如果一件事情是突擊就能完成的,
比如集中補課一段時間,孩子的分數就會提高,這種事情的優先級就靠後。
如果某個能力需要長期培養才能有效果,
而這個能力對孩子的未來又十分重要,優先級就要往前排。


張泉靈說,有兩件事情在她這裡的優先級特別靠前。
第一件事就是孩子有沒有情商
也就是孩子有沒有認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認知周邊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和別人相處的能力。
張泉靈做記者的時候採訪過很多人,她發現,
一個人成功、幸福與否的最終因素,跟這個人的智商、教育背景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是跟這個人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能力高度相關。

另一件優先級比較高的事情是,
孩子能不能培養起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他是否有一個知識框架。
張泉靈說,
我們今天做各種事情,其實都是用一個綜合能力去解決一個綜合問題,
而不是某個一個單學科的能力去考一個單學科的試卷。
所以,孩子能不能獲得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知識架構的建設能力,
獲得一個自己去尋找知識點的能力,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這也是張泉靈從採訪生涯中得到的經驗。
張泉靈說,自己在做記者的時候,當任何一個領域有知識缺陷時,
她都能找到這個行業最好的專家給她上課,幫她在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知識框架。
而當她今後再碰到這個領域的任何事情,都會自動形成一塊磚去找到它合適的位置,
去填補在那個框架裡面,這樣她學東西就非常快。
而且當每個領域都有人不斷地幫她搭建框架之後,
張泉靈自己建立一個新領域的知識框架的能力也變強了。

以上就是張泉靈教育孩子時最優先級的兩件事,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1. 有沒有情商
 也就是孩子有沒有認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認知周邊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和別人相處的能力。
 一個人成功、幸福與否的最終因素,跟這個人的智商、教育背景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是跟這個人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能力高度相關。
2. 能不能培養起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他是否有一個知識框架
 我們今天做各種事情,其實都是用一個綜合能力去解決一個綜合問題,
 而不是某個一個單學科的能力去考一個單學科的試卷。
 所以,孩子能不能獲得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知識架構的建設能力,
 獲得一個自己去尋找知識點的能力,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張泉靈說,自己在做記者的時候,當任何一個領域有知識缺陷時,
 她都能找到這個行業最好的專家給她上課,幫她在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知識框架。
 而當她今後再碰到這個領域的任何事情,都會自動形成一塊磚去找到它合適的位置,
 去填補在那個框架裡面,這樣她學東西就非常快

 而且當每個領域都有人不斷地幫她搭建框架之後,
 張泉靈自己建立一個新領域的知識框架的能力也變強了。

2018/04/27

❤內參-激活大腦“發散迴路”的三種方法

出處:激活大腦“發散迴路”的三種方法


我們普遍認為訓練大腦的專注能力非常重要,
然而研究表明,分散注意力,讓大腦“不專注”,也很重要。
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和精神科醫生斯里尼·皮拉伊在《商業評論》雜誌寫文章說,
“發散迴路”是大腦無意識迴路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大腦什麼都不做的狀態。
這時候,大腦看起來是在休息,其實是在整理你的想法,產生洞見。
接著,皮拉伊介紹了激活大腦“發散迴路”的三種實用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塗鴉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杰姬•安德雷德(Jackie Andrade)在一項實驗中發現,
在筆記本上隨意塗鴉能夠讓人的記憶力提高29%。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塗鴉的過程中,刺激了大腦皮層,
使得大腦處於活躍度較高的水平,反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
所以下次在進行電話會議或談話時,不妨試試邊參與邊在紙上寫寫畫畫,
大腦的發散迴路,讓大腦更好地記住信息。


第二種方法是心理喬裝
指的是在遇到創意困境的時候,暫時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而且假裝的對象越奇葩,就越有可能激活你的創造力。
教育心理學家丹尼斯·杜馬斯(Denis Dumas)和凱文·鄧巴(Kevin Dunbar)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把參與者分成三組,讓一組人假裝自己是怪誕詩人,
一組人假裝成古板的圖書館管理員,另一組人甚麼都不做,
然後讓參與者為叉子、胡蘿蔔、褲子等普通物品想出盡可能多的不同用途。
結果發現,那些把自己想像成“怪誕詩人”的參與者提出了最多的想法,
而“圖書管理員”的創意是最少的。所以下次想不出好點子時,
你可以試試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怪人。


最後一種方法是進行可能性思考
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然後跳出具體問題,問問自己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實驗表明,這個做法可以有效增加大腦的類鴉片物質和多巴胺,
減少壓力感,進而提高幹勁。


以上就是激活大腦“發散迴路”的三種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塗鴉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杰姬•安德雷德(Jackie Andrade)在一項實驗中發現,
 在筆記本上隨意塗鴉能夠讓人的記憶力提高29%。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塗鴉的過程中,刺激了大腦皮層,
 使得大腦處於活躍度較高的水平,反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
 所以下次在進行電話會議或談話時,不妨試試邊參與邊在紙上寫寫畫畫,
 大腦的發散迴路,讓大腦更好地記住信息。
2. 心理喬裝
 指的是在遇到創意困境的時候,暫時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而且假裝的對象越奇葩,就越有可能激活你的創造力。
 教育心理學家丹尼斯·杜馬斯(Denis Dumas)和凱文·鄧巴(Kevin Dunbar)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把參與者分成三組,讓一組人假裝自己是怪誕詩人,
 一組人假裝成古板的圖書館管理員,另一組人甚麼都不做,
 然後讓參與者為叉子、胡蘿蔔、褲子等普通物品想出盡可能多的不同用途。
 結果發現,那些把自己想像成“怪誕詩人”的參與者提出了最多的想法,
 而“圖書管理員”的創意是最少的。所以下次想不出好點子時,
 你可以試試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怪人。
3. 進行可能性思考
 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然後跳出具體問題,問問自己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內參-友誼的黑暗面

出處:友誼的黑暗面


人們普遍會認為,友誼是一個不錯的東西。絕大多數人都會有幾個好朋友。
好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會彼此支持,遇到問題時也會互相安慰。有朋友很好。
但是,微信公眾號“NYT教育頻道”發布了一篇文章,
裡面引用了好幾項研究,來說明友誼其實也有自己的黑暗面,它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友誼的特性是同類相吸
所以才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
但在研究者看來,這種同質性也是“同族意識、仇外情緒、種族主義”的基礎。
在面對跟自己不同種類的人時,人就會產生排外和排他意識。
用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古樂朋(Nicholas Christakis)的話說:
“為什麼愛自己這類,就一定要恨其他類呢?”

但是結果就是如此,友誼天生帶有排外性。 “要團結起來,就需要有共同的敵人。”
不過,古樂朋說,好消息是,群體內的人對群體外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喜歡,
但是,“建立群體內的獨特性,不一定要把其他人消滅掉。”

其次,友誼有不對稱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要求84名大學生說出在同學裡誰算得上自己的朋友。
結果發現,被稱為朋友的那一方,至少有一半的人沒有相應認為對方也是朋友。
還有一項研究說,至少有66%的友誼,都是“單相思”。
也就是,只有一方認為另一方是朋友。


第三,友誼跟其他關係相比,要更脆弱一些。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540個參與者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結果發現:每隔7.2個月,人就會跟自己社交圈內的一個人關係鬧僵,
而且,其中有40%的關係一年之後仍然沒有得到修復。
與此同時,修復友誼也更難,僅僅一句“抱歉”並不夠。友誼是個更加嚴格的“工頭”。


總之,友誼不僅有好的一面。它可能造成排外,它可能是單方面的友誼,而且也更脆弱。



----------------------------
摘要:
1. 友誼的特性是同類相吸
 這種同質性也是“同族意識、仇外情緒、種族主義”的基礎。
 在面對跟自己不同種類的人時,人就會產生排外和排他意識。
 群體內的人對群體外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喜歡,
 但是,“建立群體內的獨特性,不一定要把其他人消滅掉。”
2. 友誼有不對稱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要求84名大學生說出在同學裡誰算得上自己的朋友。
 結果發現,被稱為朋友的那一方,至少有一半的人沒有相應認為對方也是朋友。
 還有一項研究說,至少有66%的友誼,都是“單相思”。
 也就是,只有一方認為另一方是朋友。
3. 友誼跟其他關係相比,要更脆弱一些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540個參與者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結果發現:每隔7.2個月,人就會跟自己社交圈內的一個人關係鬧僵,
 而且,其中有40%的關係一年之後仍然沒有得到修復。
 與此同時,修復友誼也更難,僅僅一句“抱歉”並不夠。友誼是個更加嚴格的“工頭”。

2018/04/26

❤內參-幫你找到最佳狀態的5個策略

出處:幫你找到最佳狀態的5個策略


在進行時間管理的時候,制定計劃和區分優先級是最常規的管理方式,
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喬西·戴維斯(Josh Davis)換了一個角度,
從身體效能著手教你怎麼快速進入狀態,利用好每一天。
在《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一書中戴維斯介紹了把身體調整到巔峰狀態的5種策略,
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解讀了這本書。


第一,關注停頓點
指的是做完一件事後停下來,想一想下一件事該做什麼。
這個方法聽上去很簡單,但是能有意識地去做的人卻很少,
它的本質是讓你有意識地掌控你的行為,防止你被工作慣性帶著跑。
斯諾克大師賽冠軍奧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在打台球的時候,
如果覺得自己這一桿打不好,就會起身調整一下再去打,
看似沒有什麼差別,但正是這個動作幫助他找到了對球的掌控感。


第二,管理心理能量
戴維斯表示,
腦力和體力一樣都是會隨著時間消耗的,但是由於消耗不明顯,很難被注意到。
比如你剛寫完一個苦思冥想的策劃案,
馬上又要再記住一段文字,你可能就會覺得非常吃力,讀好幾遍都記不住,
就是因為越需要注意力和創造力的工作對腦力的消耗就越大。
因此安排工作時應該盡量先難後易,抓住早上起床時頭腦活性最大的兩小時。

第三,理解注意力的特點
分心是產生創造力的基本機制,因此為了應對分心可以先讓自己“主動走神”,
專注20分鐘工作後就做一件其他的事情來換換腦子,
起來走走、整理下桌面等等,等大腦放鬆一下再回來工作時,狀態就會更好。


第四,掌控飲食和運動
這裡說的掌控運動不是讓你去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而是用輕量的運動來保持大腦清醒,進行快走或者簡單的有氧運動都可以達到效果。
此外,飲食上可以少吃碳水化合物和少吃多餐,
把血液中的葡萄糖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上,保障大腦高效運轉。

第五,讓環境為你服務,避免噪音打斷你的工作。
由於注意力天生就會被意外出現的事物所轉移,
同事打翻了水杯、窗外有汽車鳴笛等等都會影響你的大腦,
比起與環境做對抗,
最好的辦法還是在需要做創造性工作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呆著。
此外,研究表明明亮的藍白光對大腦保持清醒有好處,
所以你可以在辦公室掛上藍色的窗簾,
或者把電腦背景桌面設置成藍色來促進大腦高效能工作。


希望以上五個策略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關注停頓點§番茄鐘§
 指的是做完一件事後停下來,想一想下一件事該做什麼。
 這個方法聽上去很簡單,但是能有意識地去做的人卻很少,
 它的本質是讓你有意識地掌控你的行為,防止你被工作慣性帶著跑。
2. 管理心理能量
 越需要注意力和創造力的工作對腦力的消耗就越大。
 因此安排工作時應該盡量先難後易,抓住早上起床時頭腦活性最大的兩小時。
3. 理解注意力的特點
 分心是產生創造力的基本機制,因此為了應對分心可以先讓自己“主動走神”
 專注20分鐘工作後就做一件其他的事情來換換腦子,
 起來走走、整理下桌面等等,等大腦放鬆一下再回來工作時,狀態就會更好。
4. 掌控飲食和運動
 掌控運動不是讓你去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而是用輕量的運動來保持大腦清醒,進行快走或者簡單的有氧運動都可以達到效果。
 此外,飲食上可以少吃碳水化合物和少吃多餐,
 把血液中的葡萄糖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上,保障大腦高效運轉。
5. 讓環境為你服務,避免噪音打斷你的工作
 做創造性工作的時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呆著。
 此外,研究表明明亮的藍白光對大腦保持清醒有好處,
 所以你可以在辦公室掛上藍色的窗簾,
 或者把電腦背景桌面設置成藍色來促進大腦高效能工作。

❤內參-馬伯庸:怎樣獲得寫作的創意和靈感

出處:馬伯庸:怎樣獲得寫作的創意和靈感


4月22日,在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作家馬伯庸分享了他獲得寫作創意的經驗。
馬伯庸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歷史和科幻領域,
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龍與地下鐵》等。


在生活中,馬伯庸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有創意?
他認為不是讀了書就自然會有創意,
每個好的創意,一定是先有素材的土壤、閱讀的基礎,才能有靈感並開始創作。
而這其中,很多素材都很枯燥,如何有效閱讀資料進而產生創意呢?
馬伯庸介紹了自己受益匪淺的方法,也就是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因為知識太多了就像大海一樣,每次讀書前可以設置一個任務,
帶著明確的方向去多讀幾遍,這樣讀下來結果一定和淺嚐輒止地讀不一樣。
比如,蘇東坡讀《漢書》,第一遍只讀政治,第二遍讀人物,第三遍讀官制、兵法等。
這樣才能“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


馬伯庸寫的小說和改編的劇集《古董局中局》,
就是他看了很多考古文獻資料後得到的靈感。
在古董鑑定中,青銅器外面有銹,過去是去摸、去看,甚至去舔一下。
現在技術先進了,用X光照射金屬內部,就能鑑別真偽,
馬伯庸就是從新技術鑑別古董的論文中找到了故事靈感。
他說,2013年北京大學一個本科生,通過看竹簡背面的划痕,
破解了一個拼接破損竹簡的學界難題。 “簡冊背劃線”成為學術界有趣而重要的發現,
但外界並不了解,而他看到了這些資料,編劇時就寫出了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總之,馬伯庸認為,
寫作中的好創意一定不是憋出來的,而是反复看資料,帶著問題閱讀也許就能找到靈感。



-------------------------
摘要:
在生活中,馬伯庸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有創意?
他認為不是讀了書就自然會有創意,
每個好的創意,一定是先有素材的土壤、閱讀的基礎,才能有靈感並開始創作。
而這其中,很多素材都很枯燥,如何有效閱讀資料進而產生創意呢?
馬伯庸介紹了自己受益匪淺的方法,也就是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因為知識太多了就像大海一樣,每次讀書前可以設置一個任務,
帶著明確的方向去多讀幾遍,這樣讀下來結果一定和淺嚐輒止地讀不一樣。

比如,蘇東坡讀《漢書》,第一遍只讀政治,第二遍讀人物,第三遍讀官制、兵法等。
這樣才能“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
寫作中的好創意一定不是憋出來的,而是反复看資料,帶著問題閱讀也許就能找到靈感。

2018/04/25

❤內參-如何平衡工作與社交

出處:時間管理:如何平衡工作與社交


當你忙於工作時,可能會疏於和朋友的聯繫。
長此以往,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的社交網絡越來越狹窄,朋友越來越少。
時間是有限的,工作與社交該如何平衡,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來自美國的時間管理培訓師伊麗莎白·格雷斯在《家族企業》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提出三個建議,幫助人們平衡工作與社交。


第一,設置一個溝通界限
所謂的溝通界限是說,
你可以和家人朋友講明白,在什麼情況下,通過什麼方式和你溝通,是恰當的。
比如,你可以跟伴侶說,
在某些工作日,為了完成工作,你必須全神貫注,只有緊急情況才能給你打電話。
或者,你可以說明,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用短信或電子郵件與你聯絡,比打電話更好。


第二,標記“空餘時間”
如果你的日程表中,沒有一段空餘時間來作為緩衝帶,
那麼很有可能你會沒有時間進行社交,因為你會擔心社交會耽誤工作。
你可以在一天裡選一個時間作為“空餘時間”,
在這個時間段裡,你可以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或者去做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情,
比如說查看短信,回复朋友的邀請,或者主動和朋友聯絡,溝通近況等。
如果你發現這些時段仍然會被同事打斷,那就離開你的辦公桌,
到會議室去,或是去一家咖啡廳。

第三,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工作與社交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工作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經營自己的社會關係,
對於朋友的邀約,可能只給了一個很簡短的回复。
但其實,你應該花點時間去感謝這些人,因為他們關心你,想要與你建立聯繫。
在當下,你或許會覺得工作是最急迫的事情,但從整體健康和幸福的角度來說,
和那些關心你的人維持聯繫,是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

所以,不妨重新來選擇你的回應方式。你可以發送一條短信說:
“非常感謝你的來電。我現在不方便說話,但我很樂意今晚聯絡。”
或者你可以讓你的朋友知道,你今天沒空和他一起吃午飯,但可以安排在下週。
如果你不能立即回复,那麼一旦完成手邊的工作,你最好主動聯繫對方。



--------------------------------
摘要:
1. 設置一個溝通界限
 所謂的溝通界限是說,
 你可以和家人朋友講明白,在什麼情況下,通過什麼方式和你溝通,是恰當的。
 比如,你可以跟伴侶說,
 在某些工作日,為了完成工作,你必須全神貫注,只有緊急情況才能給你打電話。
 或者,你可以說明,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用短信或電子郵件與你聯絡,比打電話更好。
2. 標記“空餘時間”
 如果你的日程表中,沒有一段空餘時間來作為緩衝帶,
 那麼很有可能你會沒有時間進行社交,因為你會擔心社交會耽誤工作。
 你可以在一天裡選一個時間作為“空餘時間”,
 在這個時間段裡,你可以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或者去做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情,
 比如說查看短信,回复朋友的邀請,或者主動和朋友聯絡,溝通近況等。
 如果你發現這些時段仍然會被同事打斷,那就離開你的辦公桌,
 到會議室去,或是去一家咖啡廳。
3.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工作與社交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工作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經營自己的社會關係,
 對於朋友的邀約,可能只給了一個很簡短的回复。
 但其實,你應該花點時間去感謝這些人,因為他們關心你,想要與你建立聯繫。
 在當下,你或許會覺得工作是最急迫的事情,但從整體健康和幸福的角度來說,
 和那些關心你的人維持聯繫,是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

 所以,不妨重新來選擇你的回應方式。你可以發送一條短信說:
 “非常感謝你的來電。我現在不方便說話,但我很樂意今晚聯絡。”
 或者你可以讓你的朋友知道,你今天沒空和他一起吃午飯,但可以安排在下週。
 如果你不能立即回复,那麼一旦完成手邊的工作,你最好主動聯繫對方。

❤內參-讓孩子健康使用屏幕的三個方法

出處:讓孩子健康使用屏幕的三個方法


各種屏幕已經無處不在。包括手機屏幕、平板電腦屏幕等。
雖然很多人都不贊成讓孩子使用屏幕,但是現實生活裡,卻很難避免孩子跟屏幕的接觸。
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這本書裡,
作者介紹了三個可以讓孩子健康使用屏幕的方法。

這些方法是一個叫“0到3歲”的兒童教育組織提出來的。
這個組織承認,孩子不可避免地會有一段時間接觸到屏幕。
所以,它不建議直接禁止孩子跟屏幕的接觸。相反,可以給孩子分配出特定的屏幕時間。
在特定的屏幕時間裡,只要家長參與在內,孩子就能夠跟屏幕建立健康的互動。
下面是這個組織提出的,讓孩子健康使用屏幕的三種方法。

第一,父母應該
鼓勵孩子把自己在屏幕世界裡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聯繫起來
比如,如果一款手機應用或者平板電腦應用要求孩子按照顏色整理木塊,
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洗衣服時,說出衣服的顏色。
如果一款程序裡出現了木塊和球,那麼孩子事後應該去玩真正的木塊和球。

這個方法叫“學習遷移”。它強調,任何體驗都不應該局限在虛擬世界裡。
它能改善學習的原因有兩個:它要孩子重複自己學到的東西;
它鼓勵孩子對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跳出單一的環境。


第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
使用要求他們積極參與的遊戲或程序,而不是使用僅僅要求被動觀看的程序。
一款需要孩子採取行動、記住信息、做出決定、跟父母溝通的應用程序,
就比孩子只能被動吸收內容的電視節目要好。


第三,用在屏幕前的時間應該始終關注應用軟件的內容,而非技術本身。
父母可以要求正在看故事的孩子解釋,他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
要求孩子弄清楚屏幕上的人物關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慢慢地往前推進故事情節,
而不是用手指劃來劃去,陶醉在操作上。


以上就是讓孩子健康使用屏幕的三個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鼓勵孩子把自己在屏幕世界裡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聯繫起來
 比如,如果一款手機應用或者平板電腦應用要求孩子按照顏色整理木塊,
 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洗衣服時,說出衣服的顏色。
 如果一款程序裡出現了木塊和球,那麼孩子事後應該去玩真正的木塊和球。
 這個方法叫“學習遷移”。它強調,任何體驗都不應該局限在虛擬世界裡。
 它能改善學習的原因有兩個:它要孩子重複自己學到的東西;
 它鼓勵孩子對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跳出單一的環境。
2. 使用要求他們積極參與的遊戲或程序
 一款需要孩子採取行動、記住信息、做出決定、跟父母溝通的應用程序,
 就比孩子只能被動吸收內容的電視節目要好。
3. 始終關注應用軟件的內容,而非技術本身
 父母可以要求正在看故事的孩子解釋,他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
 要求孩子弄清楚屏幕上的人物關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慢慢地往前推進故事情節,
 而不是用手指劃來劃去,陶醉在操作上。

2018/04/24

❤內參-新書:大企業沒那麼壞,小企業沒那麼好

出處:新書:大企業沒那麼壞,小企業沒那麼好


這個時代有個流行的觀點,就是人們會覺得小企業是好的、有創新精神的,
而大企業一般的形像都是壟斷的、不好的。 
2017年蓋勒普在美國做了一個民意測驗,結果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大企業,
只有20%的人對大企業有好感、有信心。
一談到大企業,人們想到的就是醜聞、攪亂市場、收買政客等。

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在專欄裡介紹了一本英文新書,
叫做《大就是美:揭穿小企業的神話》
(Big Is Beautiful: Debunking the Myth of Small Business)。這本書做了很多調研,
證明了大企業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壞,反而在很多方面比小企業要好得多。


首先,大企業並沒有壟斷市場。
拿美國零售業來說,排名前四的公司是沃爾瑪、克羅格、好市多和家得寶。
這四家公司加起來的市場份額也只佔了零售業的13%而已,遠沒有壟斷零售業。
至於人們很擔心的亞馬遜,才排到了第七位。

其次,大企業也沒有拿到巨額利潤
實際上大企業的利潤率比小企業還要低一些。
根據統計,年營業額在50萬美元以下的小公司的利潤率,
比年營業額在2億5000萬美元以上的那些大企業更高。
至於避稅問題,的確大企業可以請最好的會計公司幫忙避稅,
但美國政府對大企業的監管也是最嚴的,它們想要偷稅漏稅幾乎不太可能。
人們還覺得,大企業裁員會造成大規模失業,但實際上大企業裁員比小公司要少得多,
2015年美國小公司的裁員率是大企業的四倍。
另外從待遇上看,如果500人以上的公司叫大企業,
100人以下的叫小公司,那麼大企業的待遇也比小公司要好。


還有一個普遍的認識是,小公司的創新能力更強,畢竟矽谷有很多的創業神話。
但書裡認為,人們有這個印象,可能是因為矽谷的創業神話太出名了。
其實真正創新的主力還是大企業
有經濟學家計算過,大企業不僅研發費用的總額高於小公司,研發效率也比小公司要高,
也就是每投入一美元研發,大企業獲得的創新成果要比小公司高。

這本書裡認為,
美國人很擔心大企業,原因可能跟美國強調的平等有關,
美國人相信權力應該屬於人民,而人民要想擁有可靠的權力,
就必須擁有大致同等的財富才行。如果財富都集中在大企業手裡,人民的權力從哪來呢?
但事實是大企業給人們帶來了財富。
美國最富的地區是大企業主導的,越富有的地區小公司越少。
這個道理很簡單,這是因為大企業創造財富的力量更強,
自己留的利潤率還更低,給員工的工資、給社會交的稅都更高。
這就等於說大企業的財富分配更公平。


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
摘要:
大企業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壞,反而在很多方面比小企業要好得多。
1. 大企業並沒有壟斷市場

 拿美國零售業來說,排名前四的公司是沃爾瑪、克羅格、好市多和家得寶。
 這四家公司加起來的市場份額也只佔了零售業的13%而已,遠沒有壟斷零售業。
 至於人們很擔心的亞馬遜,才排到了第七位。
2. 大企業也沒有拿到巨額利潤
 根據統計,年營業額在50萬美元以下的小公司的利潤率,
 比年營業額在2億5000萬美元以上的那些大企業更高。
 至於避稅問題,的確大企業可以請最好的會計公司幫忙避稅,
 但美國政府對大企業的監管也是最嚴的,它們想要偷稅漏稅幾乎不太可能。
 人們還覺得,大企業裁員會造成大規模失業,但實際上大企業裁員比小公司要少得多,
 2015年美國小公司的裁員率是大企業的四倍。
 另外從待遇上看,如果500人以上的公司叫大企業,
 100人以下的叫小公司,那麼大企業的待遇也比小公司要好。
3. 真正創新的主力還是大企業
 有經濟學家計算過,大企業不僅研發費用的總額高於小公司,研發效率也比小公司要高,
 也就是每投入一美元研發,大企業獲得的創新成果要比小公司高。

❤內參-在網上點評食物時,我們在評論什麼

出處:在網上點評食物時,我們在評論什麼


很多人都有寫餐館點評的經歷,斯坦福大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
教授丹·朱拉斯凱(Dan Jurafsky )經過研究發現,人們在餐館評價中寫的點評文字,
其實反映了一些基本的規律,比如,通常人們很少寫食物本身。
朱拉斯凱和同行們一起分析了美國點評網站Yelp上6548家餐廳的近90萬條評論,
結果發現,人們用什麼字眼描述食物,其實都是在曲折表達
“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有什麼樣的情緒、慾望和感受”。好奇心日報報導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給餐廳好評時,
總體上會反映出一種追求享樂上更積極的自我形象,
不過在給貴的餐廳和便宜的餐廳打好評時,人們會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比如人們喜歡用和“性”有關的詞語來描述在昂貴餐廳吃飯的感受,
而用和“毒癮”有關的詞語來評價便宜的餐廳。
前者經常出現“性感”“撩人”“貪戀”等詞語。好評中關於性的描述越多,這家店就越貴。
而對於便宜的餐館,出現的詞語大多跟“上癮”“沉迷”有關
中文來說的話,就類似於“那家火鍋店這麼好吃是不是放了罌粟殼”,
或者“這家店有毒,一周吃了三次還想去。”

被描述成“有毒”的食物一般是大葷的、甜膩的、澱粉含量很高的小吃或者快餐
比如披薩、漢堡、烤雞等。基本上不會涉及到蔬菜等食物。
研究者認為,這種描述很符合人們對於高糖、高熱量食物的矛盾心理——
通過把食物比喻成毒品,來減少自己對口腹之欲的負罪感。


對於差評,朱拉斯凱說讓他意外的是,
下差評的那些人總是顯得很受傷,用詞和一些描述情感創傷的方式相似。
而批評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糟糕的服務。
他分析,這或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
粗暴或刻薄的對待會直接喚起人們對自己感受的關注,
因此關於服務的批評遠比對食物本身或者餐廳環境的批評要多。


總之,朱拉斯凱認為,不管餐廳貴不貴,評價是好還是壞,都不會局限於食物本身,
而更多地是在說自己的體驗、感受、慾望和情感,
寫評論的人們最終總是更在意如何在評語裡展示自己。



----------------------------
摘要:
人們用什麼字眼描述食物,其實都是在曲折表達
“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有什麼樣的情緒、慾望和感受”,很少寫食物本身。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給餐廳好評時,
總體上會反映出一種追求享樂上更積極的自我形象,
不過在給貴的餐廳和便宜的餐廳打好評時,人們會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比如人們喜歡用和“性”有關的詞語來描述在昂貴餐廳吃飯的感受,
而用和“毒癮”有關的詞語來評價便宜的餐廳。
前者經常出現“性感”“撩人”“貪戀”等詞語。好評中關於性的描述越多,這家店就越貴。
而對於便宜的餐館,出現的詞語大多跟“上癮”“沉迷”有關
中文來說的話,就類似於“那家火鍋店這麼好吃是不是放了罌粟殼”,
或者“這家店有毒,一周吃了三次還想去。”

被描述成“有毒”的食物一般是大葷的、甜膩的、澱粉含量很高的小吃或者快餐
比如披薩、漢堡、烤雞等。基本上不會涉及到蔬菜等食物。
研究者認為,這種描述很符合人們對於高糖、高熱量食物的矛盾心理——
通過把食物比喻成毒品,來減少自己對口腹之欲的負罪感。

寫下差評的那些人總是顯得很受傷,用詞和一些描述情感創傷的方式相似。
而批評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糟糕的服務。

他分析,這或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
粗暴或刻薄的對待會直接喚起人們對自己感受的關注,
因此關於服務的批評遠比對食物本身或者餐廳環境的批評要多。

2018/04/23

❤內參-管理:優秀經理人怎樣培養員工

出處:管理:優秀經理人怎樣培養員工


給下屬提供足夠的指導,幫員工取得進步,是很多公司的主管都會做的事情。
為了了解如何更好地培養員工,高德納諮詢公司的研究人員,
調研了不同行業的7300名員工和經理人,還訪談了300多名高級主管。
他們想知道最優秀的經理人做了哪些事情來培養員工。
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介紹了這項研究成果。


首先,在調研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得到了四種獨特的指導風格。
第一種是教師經理人
他們用自己的經驗給員工反饋,親自指導員工發展。


第二種是全面指導型經理人,
他們會給員工提供持續的指導,也很了解員工的發展情況,
並且把指導員工當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種是連結型經理人
他們在指導的時候,如果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會給出很明確的反饋,
如果是他不擅長的領域,他們會把員工推薦給更適合指導員工的人。
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評估員工的技能、需求和興趣,
而且他們很清楚,很多技能最好由其他人來指導,而不是自己指導。

第四種是啦啦隊經理人
他們會採取自由放任的方式,給員工正向的反饋意見,讓員工自己成長發展。
這類經理人願意幫員工,但不那麼積極主動。

研究人員發現,不管是哪個行業,這四種類型的經理人都很平均,
啦啦隊經理人稍微多一些,教師經理人稍微少一些。
但這個研究的重點不是這幾種類型的分佈,而是不同的指導風格對員工的影響。



首先,研究人員發現,指導時間長短和員工績效之間,幾乎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其次,全面指導型經理人指導的員工,績效比其他類型的經理人指導的員工要差。
研究人員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持續的反饋意見,可能讓員工負荷過大。
二是他們不太了解員工需要哪些技能,往往給出的指導不是員工真正的需求;
三是他們過於專注在親自指導員工,導致沒有註意到自己專業知識的局限,
甚至會提供一些錯誤的指導。


最後,
研究人員發現,連結型經理人是這四種類型中效果最好的
這類經理人的員工更可能有高績效。
拿體育來比喻,這類經理人就好像職業網球選手的教練,
他會找其他專家來幫選手進行重量訓練,
或者是找專業人員來教選手發球、高吊球等專門的技能,而不是自己什麼都教。
而且,就算是找了專業人員,教練也會深入參與,從中協調,並且監測選手的進步情況。

所以,研究人員建議,企業主管可以學習這種方法,提出正確的問題,
給員工提供量身打造的反饋意見,協助員工跟能幫助他們的同事建立關係。



---------------------------
摘要:
1. 教師經理人
 他們用自己的經驗給員工反饋,親自指導員工發展。
2. 全面指導型經理人
 他們會給員工提供持續的指導,也很了解員工的發展情況,
 並且把指導員工當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3. 連結型經理人
 他們在指導的時候,如果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會給出很明確的反饋,
 如果是他不擅長的領域,他們會把員工推薦給更適合指導員工的人。

4. 啦啦隊經理人,
 他們會採取自由放任的方式,給員工正向的反饋意見,讓員工自己成長發展。
 這類經理人願意幫員工,但不那麼積極主動。
研究人員發現,
連結型經理人是這四種類型中效果最好的,這類經理人的員工更可能有高績效
拿體育來比喻,這類經理人就好像職業網球選手的教練,
他會找其他專家來幫選手進行重量訓練,
或者是找專業人員來教選手發球、高吊球等專門的技能,而不是自己什麼都教。
而且,就算是找了專業人員,教練也會深入參與,從中協調,並且監測選手的進步情況。

❤內參-貝佐斯:建立高標準的4個要素

出處:貝佐斯:建立高標準的4個要素


從1997年開始,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每年都會寫一封致股東信,
來介紹公司的業績和自己經營公司的理念。
在今年的致股東信裡,貝佐斯重點講述了他對亞馬遜要設立“高標準”的想法。
虎嗅網翻譯了這封信的內容。


貝佐斯談到了高標準的重要性。如今用戶的期望值在不斷提高,
領先這種期望就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高標準。
他指出,高標准設立應該有4個要素:
可傳授,針對特定領域,你認可它們,明確設立符合實際期望的範圍。
貝索斯解釋了其中的三個要素:


首先,高標準是可傳授的
貝佐斯認為高標準是可傳授的也可以學到的,
高標準有傳染性,把新人帶進一個高標準的團隊,他們很快就會適應。
反之,低標準佔了上風,它也將迅速蔓延。
雖然親身實踐是實施高標準的好途徑,
但貝佐斯相信闡明一些高標準的核心原則能加快學習的速度。

其次,高標準是針對特定領域的
貝佐斯相信必須在每個領域單獨學習高標準。
他說,在創建亞馬遜之初,他在業務開發、客戶關懷以及員工招聘方面設立了高標準,
但是在操作中沒有設立高標準,比如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消除底層缺陷、
如何檢查流程等等。在任何領域建立高標準,高標準並不會自動延伸到其他領域。

再次,識別出範圍
貝佐斯認為,
要達到高標準,你必須能夠識別出那個領域中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第二,你的期望必須具有現實性,對實現目標的難度心中有數。


貝佐斯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他的朋友學習倒立的故事。
他的朋友首先報名了一個瑜伽工作室的倒立班,
但是練習一段時間後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於是她又請了一名專業教練。
那位教練告訴她:“大多數人認為,如果努力練習,大約兩週就能掌握倒立。
但事實是,你需要每天練習、持續大約六個月才能掌握。
如果你以為兩週就夠了,你很快就會放棄。”
另外一個例子是亞馬遜內部的例子。
在亞馬遜召開會議時,與會者並不允許做PPT而是需要用一份寫就的備忘錄來向大家匯報。
作為聽眾,一流的備忘錄和平常備忘錄之間的差異很容易分辨,他們一下子就能分出來。
貝佐斯說,
其實備忘錄有問題並不是因為作者無法識別出高標準,而是期望有誤:
他們錯誤地認為一份高標準的、六頁的備忘錄可以在一兩天甚至幾小時內寫完,
而實際上,它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或更長時間。

寫一份高標準的備忘錄也並不需要成為一個技巧熟練的作家,
貝佐斯認為可以藉助團隊和他人的力量。
他說:“足球教練不需要上場踢球,電影導演也不需要親自表演。
但他們都懂得什麼是高標準,並把切實可行的期望告訴其他人。
即使在寫六頁備忘錄的例子中,也需要團隊合作。團隊裡有人具有這種能力,但未必是你。”

以上就是貝佐斯對亞馬遜要設立高標準的看法。



---------------------
摘要:
高標准設立應該有4個要素:
可傳授,針對特定領域,你認可它們,明確設立符合實際期望的範圍。
1. 可傳授
2. 針對特定領域

 貝佐斯創建亞馬遜之初,他在業務開發、客戶關懷以及員工招聘方面設立了高標準,
 但是在操作中沒有設立高標準,
 比如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消除底層缺陷、如何檢查流程等等。
 在任何領域建立高標準,高標準並不會自動延伸到其他領域。
3. 識別出範圍
 你必須能夠識別出那個領域中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4. 你的期望必須具有現實性,對實現目標的難度心中有數。

 例如,
 貝佐斯一個朋友首先報名了一個瑜伽工作室的倒立班,
 但是練習一段時間後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於是她又請了一名專業教練。
 那位教練告訴她:“大多數人認為,如果努力練習,大約兩週就能掌握倒立。
 但事實是,你需要每天練習、持續大約六個月才能掌握。
 如果你以為兩週就夠了,你很快就會放棄。

 另外一個例子是亞馬遜內部的例子。
 在亞馬遜召開會議時,與會者並不允許做PPT而是需要用一份寫就的備忘錄來向大家匯報。
 作為聽眾,一流的備忘錄和平常備忘錄之間的差異很容易分辨,他們一下子就能分出來。
 其實備忘錄有問題並不是因為作者無法識別出高標準,而是期望有誤:
 他們錯誤地認為一份高標準的、六頁的備忘錄可以在一兩天甚至幾小時內寫完,
 而實際上,它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或更長時間。

❤內參-如何用“任務思維”發現商機

出處:方法:如何用“任務思維”發現商機


在《與運氣競爭:關於創新與消費者選擇》這本書中,
作者分享了一種打造產品的新思路,即“任務思維”。
本書一共有四位作者,
主要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顛覆性創新”這一理念的首創者,
所謂的“顛覆性創新”,就是把曾經非常昂貴和復雜的產品,變得簡單且便宜。
它有兩個類型, 其一是鎖定現有產品沒有服務到的顧客群體,從而產生新的市場,
其二是服務現有產品市場上的低端消費者。
克萊頓的代表作是《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

在《與運氣競爭》這本書中,克萊頓認為,
創新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找到消費者做出選擇的原因,
找出消費者買東西是為了完成怎樣的“任務”。克萊頓以此提出了“任務理論”。


所謂的“任務理論”是指,消費者看似是選擇一款產品,
其實是在“僱用”這款產品來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早上九點鐘公路邊售賣的奶昔之所以被購買,
是為了幫助上班族完成開車時需要補充能量的任務。
也就是說,消費者想要的並不是一個產品,而是用這個產品去完成一個“任務”。
 “任務”的內涵大於“需求”的內涵,幫助消費者完成“任務”,
除了從功能性需求出發之外,還要考慮消費者的社會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


克萊頓提出了用“任務思維”挖掘商機的四個方法:

第一,尋找自己生活中的任務
舉個例子來說,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
因為自己的小表妹跟不上學校數學老師的上課進度,可汗只好親自教她,
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數學課程,
並錄製成視頻放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供小表妹隨時觀看。
沒想到,可汗那畫面不清晰、音質糟糕的“不專業”視頻,
竟然在網上火了,吸引了許多學生觀看。
原來,其他的教學視頻枯燥又乏味,而可汗錄製的視頻輕鬆且活潑。
由此,可汗發現了商機,創辦了可汗學院。
如今,世界上有幾百萬的學生通過可汗學院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在線學習。
因此,想要尋找到商機,可以從自身著手。
如果某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極有可能對別人也很重要。

第二,在“不消費”領域尋找機遇
 “不消費”的領域是指,消費者因為找不到任何能夠滿足需求的產品而無法進行消費。
金佰利公司就是因為發現了“不消費”領域,從而找到了商機。

金佰利原本是一家專門做老年人紙尿褲的公司。
但公司了解到,18歲以上的女性中竟有高達1/3的人也有不同形式的大小便失禁問題,
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不使用紙尿褲。
這些人之所以“不消費”,是出於羞恥感和焦慮感,
所以她們寧願不出門也不願意使用紙尿褲。
金佰利公司意識到,這個“不消費”領域裡蘊含商機。
有了這一認識,金佰利全力研發新的材料和技術,
生產出了與普通內褲在外觀和質感上一致的產品。
這些產品推出的第一年就贏得了尼爾森顛覆性創新大獎,並帶來了6000萬美元的銷售額。


第三,考慮自己有哪些不想做的事情
早晨起床,你發現孩子感冒了,你想送孩子去醫院,
可上午必須趕到辦公室開會,只好給醫生朋友打電話諮詢,
醫生朋友告訴你沒有經過診斷不能亂開處方藥。你只好心急火燎地趕到公司開會。
開完會,又趕回家把孩子帶到了醫院,到了醫院,你要排隊、拿藥,經歷一個焦灼的過程。

的確,每個人都有不想做的事情(掛號時間太長),比如去醫院看病。
而哈佛商學院的一位畢業生從中看到了商機,創辦了“一分鐘診所”,
成為“便捷診所”行業的先行者之一。有時候,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也是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那麼幫助人們完成這個任務,或許就是一次成功的創業。


第四,找出產品不同尋常的用途
起初,小蘇打被推向市場,是為了幫助消費者完成烘焙的任務。
後來,生產小蘇打的公司發現,消費者購買小蘇打的原因多種多樣,
有人把它加入洗衣液中,有人把它加進藥膏中,還有人把它灑到地毯上或者是放進冰箱裡。
小蘇打公司意識到,除了傳統烘焙外,小蘇打還可以有其他的用途。
由此,小蘇打公司想出了一個以任務為核心的銷售策略。隨後,洗衣液、
地板清潔劑、空氣清新劑、除臭劑等一系列產品上市,給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


總之,“任務思維”帶給人們的是“任務視角”,從這個視角出發,
或許就可以發現那些被忽略了的新商機。希望這個分享對你能有啟發。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與運氣競爭:關於創新與消費者選擇》
(Competing Against Luck: The Story of Innovation and Customer Choice),
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
摘要:
1. 尋找自己生活中的任務
 舉個例子來說,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
 因為自己的小表妹跟不上學校數學老師的上課進度,可汗只好親自教她,
 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數學課程,
 並錄製成視頻放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供小表妹隨時觀看。
 沒想到,可汗那畫面不清晰、音質糟糕的“不專業”視頻,
 竟然在網上火了,吸引了許多學生觀看。
 原來,其他的教學視頻枯燥又乏味,而可汗錄製的視頻輕鬆且活潑。
 由此,可汗發現了商機,創辦了可汗學院。
2. 在“不消費”領域尋找機遇
 18歲以上的女性中竟有高達1/3的人也有不同形式的大小便失禁問題,
 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不使用紙尿褲。
 這些人之所以“不消費”,是出於羞恥感和焦慮感,
 所以她們寧願不出門也不願意使用紙尿褲。
 金佰利公司意識到,這個“不消費”領域裡蘊含商機。
 有了這一認識,金佰利全力研發新的材料和技術,
 生產出了與普通內褲在外觀和質感上一致的產品。
 這些產品推出的第一年就贏得了尼爾森顛覆性創新大獎,並帶來了6000萬美元的銷售額。
3. 考慮自己有哪些不想做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不想做的事情(掛號時間太長、要請假),比如去醫院看病。
 而哈佛商學院的一位畢業生從中看到了商機,創辦了“一分鐘診所”,
 成為“便捷診所”行業的先行者之一。有時候,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也是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那麼幫助人們完成這個任務,或許就是一次成功的創業。
4. 找出產品不同尋常的用途
 生產小蘇打的公司發現,消費者購買小蘇打的原因多種多樣,
 有人把它加入洗衣液中,有人把它加進藥膏中,
 還有人把它灑到地毯上或者是放進冰箱裡。
 小蘇打公司意識到,除了傳統烘焙外,小蘇打還可以有其他的用途。
 由此,小蘇打公司想出了一個以任務為核心的銷售策略。隨後,洗衣液、
 地板清潔劑、空氣清新劑、除臭劑等一系列產品上市,給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

2018/04/22

❤內參-時間管理:你常聽到的建議有哪些不足?

出處:時間管理:你常聽到的建議有哪些不足?


如今,與時間管理有關的建議和文章有很多,怎麼辨別它們的正誤呢?
《哈佛商業評論》特約編輯艾米·蓋洛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4種最常見的時間管理建議。


第一種說法是“時間管理就是管理時間”。
工作效率專家喬丹·科恩認為,時間管理的實質其實是工作效率而不是時間。
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就像節食和保持健康之間的關係,
“你想怎麼節食都行,但節食不一定會讓你更健康。
”同理,你可以留心自己怎樣花費時間、怎樣管理郵件等,但你不一定會因此變得更高效。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特蕾莎·阿瑪貝爾也是時間管理領域的專家,
她指出,許多管理者承擔了過多的工作任務,
“如果你不認真掌控自己的工作量,那麼任何時間管理技巧都幫不了你。”


第二種說法是“你只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
阿瑪貝爾認為,找到一套理論體系可能會有用,
但是時間管理遠不止這樣,關鍵在於要不斷地嘗試各種技巧。
科恩介紹,如果一些方法在特定的情形或處境下發揮不出作用,
不妨多嘗試幾種方法,在工作中實踐它們。 ”要耐心一點,讓方法得到充分的時間驗證。


第三種說法是“你需要投入時間來促成改變”。
在阿瑪貝爾看來,小小的改變,其實也可以帶來很大不同,
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一些小事做起。
即便多出來的時間只有20-30分鐘,也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第四種說法是“時間管理是你自己的事,跟別人無關”。
在職場中,所有人都會期待你的高效表現,不過科恩和阿瑪貝爾認為,
一個人不可能獨自做到這一點。阿瑪貝爾說:
“如果你的工作壓力很大,每天必須對一切要求迅速反應或轉變,
不能有一絲鬆懈,那麼你就很難單憑一己之力實現時間管理。”
工作內容總會不知不覺地在人們面前設置障礙,
比如遇到戰略不清晰、流程冗長等問題,就不容易完成工作。
科恩建議,公司內部可以做出許多改變,
比如可以重新設計工作完成的方式,重新考慮如何做出決策等等。

艾米·蓋洛說,想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量和日程可能會非常困難,
但如果能夠區分出哪些時間管理方法有效,
哪些不適合,你就已經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
摘要:
有一種誤解:時間管理就是管理時間。
工作效率專家喬丹·科恩認為,時間管理的實質其實是工作效率而不是時間。
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就像節食和保持健康之間的關係,
“你想怎麼節食都行,但節食不一定會讓你更健康。

”同理,你可以留心自己怎樣花費時間、怎樣管理郵件等,但你不一定會因此變得更高效。
1. 可以多嘗試幾種方法,在工作中實踐它們。
2. 從一些小事做起。即便多出來的時間只有20-30分鐘,也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內參-抖音如何讓用戶“上癮”

出處:抖音如何讓用戶“上癮”


抖音已經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短視頻應用之一,
有一個數據說,在今年春節期間,抖音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了6000萬。
很多用戶看抖音會呈現出一種“上癮”的狀況。
科技媒體愛範兒的一篇文章就分析了抖音讓人“上癮”的心理機制。


這篇文章認為,抖音能讓人上癮的原因是因為它用一些大大小小的交互細節,
讓用戶大腦裡多巴胺激增,出現“行為上癮”,
這跟物質上癮(比如藥物及毒品上癮等)的生理機制有相似的地方,
都是刺激大腦中同一個區域出現的結果。抖音在產品設計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首先是不可預測的內容
在抖音上,用戶只要輕鬆地手指一劃就能更換視頻,但猜不到下一個視頻會是什麼。
隨機獲得的獎賞反饋,
這種機制在心理學上被稱作間歇性變量獎賞(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
賭場中的老虎機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效應。抖音在內容上的推薦算法則讓大量精彩的、
用戶點贊數多的視頻優先被看到,更高強度地刺激了用戶。


其次是自動循環
抖音的設定是進入新視頻時自動播放,播放完整條視頻後自動循環播放,
抖音每條視頻被限定在15秒內,很多視頻會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
讓人不由自主多看幾遍,甚至印象深刻。
這種效應被稱作“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
這個理論認為人們本能有著將事情做完的驅動力,
而那些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那些已經處理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再次,必不可少的點贊
抖音在產品上也給了這個點讚的互動以動態效果,
當用戶點擊“贊”的按鈕之後,一顆紅心跳出,也給了用戶積極反饋。
用戶對視頻的點贊,也同時給視頻上傳者鼓勵。
點贊數對視頻上傳者來說,也能形成一種間歇性變量獎賞,
推動上傳者分享進而獲得更多的點贊數。 
Facebook是較早使用點贊按鈕的社交應用,它的創始人之一肖恩·帕克就曾經說:
“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贊或評論的時候,你便會獲得一次'多巴胺'所帶來的滿足感。”

最後,不容易完成的挑戰任務
抖音總裁張楠曾經分享說:“抖音的產品設計中有個好玩的功能叫做'挑戰',
就是在用運營的思路創新產品的功能和特效,完成功能的冷啟動。
這個功能很多產品都有,有的叫話題,有的叫主題。
其實就是讓大家以一個主題去表現自己。”
這種挑戰,調動了用戶更深入地參與觀看甚至製作視頻。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競爭參與感、完成視頻的成就感,也是行為上癮的必要成分。


以上就是抖音在產品設計上使用的一些容易讓人“上癮”的機制,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抖音在產品設計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1. 不可預測的內容
 在抖音上,用戶只要輕鬆地手指一劃就能更換視頻,但猜不到下一個視頻會是什麼。
 隨機獲得的獎賞反饋,
 這種機制在心理學上被稱作間歇性變量獎賞(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
 賭場中的老虎機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效應。抖音在內容上的推薦算法則讓大量精彩的、
 用戶點贊數多的視頻優先被看到,更高強度地刺激了用戶。
2. 自動循環
 抖音每條視頻被限定在15秒內,很多視頻會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
 讓人不由自主多看幾遍,甚至印象深刻。
 這種效應被稱作“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
 這個理論認為人們本能有著將事情做完的驅動力,
 而那些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那些已經處理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3. 必不可少的點贊
 當用戶點擊“贊”的按鈕之後,一顆紅心跳出,也給了用戶積極反饋。
 點贊數對視頻上傳者來說,也能形成一種間歇性變量獎賞,
 推動上傳者分享進而獲得更多的點贊數。
4. 不容易完成的挑戰任務
這種挑戰,調動了用戶更深入地參與觀看甚至製作視頻。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競爭參與感、完成視頻的成就感,也是行為上癮的必要成分。

❤內參-記憶-為什麼我們會忘記看過的書和電影?

出處:為什麼我們會忘記看過的書和電影?


對大多數人來說,看書或看電影帶來的文化體驗,
就像在泡澡,只有泡澡時才會沉浸於故事情節,
泡完澡後對它的記憶也就隨著洗澡水流走了。
我們看過的大部分內容都會在第一天后慢慢被遺忘,這時遺忘曲線的下降趨勢最為陡直。
《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
墨爾本大學研究員傑瑞德·霍瓦特(Jared Horvath) 的不同看法,
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消費信息和娛樂的方式與過去完全不同,
因此遺忘速度比過去還要快。微信公眾號紅杉彙編譯了這篇文章。


霍瓦特介紹,在互聯網時代,回想記憶(Recall Memory),
也就是大腦自發地調用信息去回憶過去的能力,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認知記憶(Recognition Memory),
即記住大量事物、地方以及各種人物形象的能力才最重要。他說:
“只要你知道在哪兒可以查到這個信息、如何查找,就不需要回憶它了。”
互聯網相當於我們的外部記憶(Externalized Memory) ,有一項研究指出:
“如果人們知道他們能在網上獲取信息,那麼他們回憶信息的機率就較小。”

這個時代的流媒體服務和各種百科文章大大降低了人們牢記文化的需要,
你可以查詢和消費你想獲取的信息和娛樂,但不會記住它們。
在霍瓦特看來,這種娛樂是瞬時的,過不了多久就會選擇其他方式,
“這不是真正在學習,只是為了獲得一種瞬時體驗,讓自己感覺學到了一些東西”。
他建議,如果你想記住自己看過的東西,
最好應該隔段時間再去觀看或閱讀,回憶得越多,記憶力就會越強


另外一個方法是給記憶留下線索
比如記下自己讀過的每一本書。
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法利亞·薩那(Faria Sana)說,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閱讀時都有一種虛假的“流暢感”,
“你可能會看到、聽到,但可能不會注意也不會真正地聽進去”,
如果你沒有集中精力並採取相應措施加強自己記憶的話,就無法牢記這些信息。
記錄自己讀過的書,或是與朋友探討某本書,都可以喚起我們的記憶。



-------------------------------
摘要:
在互聯網時代,回想記憶(Recall Memory),
也就是大腦自發地調用信息去回憶過去的能力,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認知記憶(Recognition Memory),
即記住大量事物、地方以及各種人物形象的能力才最重要。他說:
“只要你知道在哪兒可以查到這個信息、如何查找,就不需要回憶它了。”
互聯網相當於我們的外部記憶(Externalized Memory) ,有一項研究指出:
“如果人們知道他們能在網上獲取信息,那麼他們回憶信息的機率就較小。”

如果你想記住自己看過的東西:
1. 最好應該隔段時間再去觀看或閱讀,回憶得越多,記憶力就會越強
2. 給記憶留下線索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閱讀時都有一種虛假的“流暢感”,
 “你可能會看到、聽到,但可能不會注意也不會真正地聽進去”,
 如果你沒有集中精力並採取相應措施加強自己記憶的話,就無法牢記這些信息。
 記錄自己讀過的書,或是與朋友探討某本書,都可以喚起我們的記憶。

❤內參-怎樣重拾真正的交談

出處:方法:怎樣重拾真正的交談


小龍蝦為什麼能火?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小龍蝦自帶的社交屬性。
在吃小龍蝦的時候,你要雙手戴著手套剝殼,根本沒時間看手機,
所以比起吃別的大餐,你就更可能和朋友聊得熱火朝天。
手機讓現代人面臨著這樣的困境:
一方面,有了手機你可以和天南地北的朋友建立聯繫;
但另一方面,手機的打擾也讓你減少了和親人朋友之間的深入交流。

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呢?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解讀了一本書《重拾交談》,
本書作者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
在書中特克爾通過豐富的案例和實驗深入討論了這一困境,並給出了她的解決建議。


特克爾教授認為,通過手機進行的交談不是真正的交談,而且還會傷害面對面交談的能力。

首先,手機溝通往往擁有更多的表演成分。
在進行手機溝通時,冷冰冰的社交軟件會過濾掉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傳達的信息,
而且人們發出的文字、圖片往往又都經過反复編輯。
這些特性降低了交流的真實性,也降低了人們感知情緒的可能性,不利於培養同理心。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陌生人通過面對面交談、視頻聊天、
語音聊天和網絡通信四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交流,實驗結果表明:
面對面交談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繫最深,而網上即時通信建立的情感聯繫最淺。

其次,手機的存在還會降低交談的質量
想一想在社交軟體聊天時,人們經常會聊兩句,
然後在等待回复的間隙去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公眾號文章等等,
這些行為讓手機溝通變得支離破碎,所以為了和這種碎片化的交流相適應,
人們就會傾向於進行輕鬆而非深刻的話題。
就算是在面對面聊天時,手機的存在也會導致類似的情況。
實驗表明,只要桌上放著一部手機,就算手機處於關機或者靜音的狀態,
人們看到手機後進行的交談還是會變得淺顯。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看到手機後,
會在潛意識中預期交談可能被打斷,然後就會想 “不如進行一些輕鬆的話題吧”。


如何解決手機帶來的困境呢?
特克爾表示,
這需要我們重新開始真正的交談。
真正的交談,指的是讓交流對像在同一個時空進行面對面交談,
就算會有沉默和停頓,也要坦率地表達自己全部想法,並對交談的走向表現出開放的態度。
想要進行真正的交談,有三個努力的方向:與自己交談、與他人交談和與群體交談。


第一,與自己交談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只有當我們獨自一人進行思考,
而不是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才會運用到大腦最基礎的部分,
從而建立可靠的自我意識,因此一定要留時間給自己進行自我對話。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得對著鏡子自言自語,
自我對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冥想、做瑜伽等多種方式實現。
要注意的是寫日記時,一定要採用文字的方式,只寫給自己看,
而不要寫在可以供他人瀏覽的網絡博客上,
那樣你會不自覺地隱藏部分情緒,也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了。

第二,與他人交談,包括與親人、朋友、愛人的交談。
以親人間交流為例,特克爾認為
家庭是同理心的訓練場,孩子們在與家人的交談中才最有可能學會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
不過現在電子產品正在重構傳統家庭的交流模式,
想要恢復家庭交談,家庭成員就需要設立規則共同遵守,
比如吃飯的時候說好大家都不能看手機,那麼孩子不能玩手機遊戲,
家長也不能邊吃飯邊回微信。
此外,還可以在家裡設立一個“神聖空間”,進入這個空間就誰都不能帶電子產品了。


第三,與群體交談
群體交談出現最多的場所就是課堂和職場,
以職場為例,在職場中想要增加面對面溝通,企業就要努力建立起有利的企業文化。
特克爾在書中介紹了一項“早餐交談制度”,
這項制度被應用於美國公司斯托達德,
該公司的CEO發現想要把所有的副總裁聚到一起開會非常困難,
於是就設立規定,要求每週固定一天,大家提前45分鐘到公司,一起吃一頓早餐。
通過這項“早餐交談制度”,該公司的高層關係變得更融洽,互相合作也變得更加順暢了。
此外,特克爾還建議企業設置有利的辦公環境幫助員工進行面對面交流,
谷歌的開放辦公環境和寬敞的茶水間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上就是雪莉·特克爾教授對於重拾交談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重拾交談》,
作者:雪莉·特克爾,解讀:城南。


------------------------------------------
摘要:
通過手機進行的交談不是真正的交談,而且還會傷害面對面交談的能力。
1. 手機溝通往往擁有更多的表演成分

 在進行手機溝通時,冷冰冰的社交軟件會過濾掉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傳達的信息,
 而且人們發出的文字、圖片往往又都經過反复編輯。
 這些特性降低了交流的真實性,也降低了人們感知情緒的可能性,不利於培養同理心。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陌生人通過面對面交談、視頻聊天、
 語音聊天和網絡通信四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交流,實驗結果表明:
 面對面交談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繫最深,而網上即時通信建立的情感聯繫最淺。
2. 手機的存在還會降低交談的質量
 想一想在社交軟體聊天時,人們經常會聊兩句,
 然後在等待回复的間隙去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公眾號文章等等,
 這些行為讓手機溝通變得支離破碎,所以為了和這種碎片化的交流相適應,
 人們就會傾向於進行輕鬆而非深刻的話題。
 就算是在面對面聊天時,手機的存在也會導致類似的情況。
 實驗表明,只要桌上放著一部手機,就算手機處於關機或者靜音的狀態,
 人們看到手機後進行的交談還是會變得淺顯。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看到手機後,
 會在潛意識中預期交談可能被打斷,然後就會想 “不如進行一些輕鬆的話題吧”。

如何解決手機帶來的困境呢?
這需要我們重新開始真正的交談。
真正的交談,指的是讓交流對像在同一個時空進行面對面交談,
就算會有沉默和停頓,也要坦率地表達自己全部想法,並對交談的走向表現出開放的態度。
1. 與自己交談
 自我對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冥想、做瑜伽等多種方式實現。
 要注意的是寫日記時,一定要採用文字的方式,只寫給自己看,
 而不要寫在可以供他人瀏覽的網絡博客上,
 那樣你會不自覺地隱藏部分情緒,也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了。 

2. 與他人交談,包括與親人、朋友、愛人的交談。
 家庭是同理心的訓練場,孩子們在與家人的交談中才最有可能學會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家裡設立一個“神聖空間”,進入這個空間就誰都不能帶電子產品了。

2018/04/21

❤內參-社會學的兩個愛情理論

出處:社會學的兩個愛情理論


擁有美滿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是大多數人的理想,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涉及到競爭、金錢、道德等等因素,很難簡單純粹。
究竟什麼是愛情,又該如何對待愛情呢?
台灣大學社會學教授孫中興在《愛情社會學》一書中解答了這些疑問。
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詳細解讀了這本書。

什麼是愛情?有兩個愛情理論非常著名:愛情三角理論和依附風格理論。

首先,愛情三角理論可以幫助你理解愛情
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愛情就像三角形一樣,由激情、親密和承諾這三條邊組成。
不同的組合會表現出不同的戀愛類型,只有三個元素都具備才能成為彼此對的那個人。
所以如果感情出現問題,就可以看看是缺少了哪條邊,
從激情、親密和承諾這三個方面進行修復。


其次,依附風格理論可以幫助你了解愛人
這項理論認為,嬰兒時期的依附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維繫親密關係的方式。
成年人的依戀風格可以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三類。
安全型的人善於表達情感,享受伴侶之間的親密,不會過分擔心戀愛關係;
迴避型的人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所以格外重視獨立,會與伴侶保持一定距離;
焦慮型的人非常缺乏安全感,會期望伴侶給予強烈的愛的回應。
掌握這一理論就可以分辨自己與伴侶的依附類型,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相處模式。


了解愛情理論之後,又該怎麼應用到感情中去呢?
孫中興教授給出了“一個觀念”和“一個準則”。

“一個觀念”指的是“鑽石愛情觀”。
孫中興認為,在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中,伴侶雙方要像鑽石一樣,
各自擁有完整的形態,但又能追求雙方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
兩個人是合為一體的,但又是互相獨立的。
“一個準則”指的是 “平等對待、共同奮鬥”的相處準則。
 “平等對待”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伴侶,警惕過度自卑或者強烈蔑視的態度。
 “共同奮鬥”則是要找到雙方價值觀中共同的人生目標,培養共同興趣和共同話題。


以上就是孫中興教授對愛情的解讀,希望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擁有更美滿的愛情。



-----------------------------
摘要:
1. 鑽石愛情觀
 在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中,伴侶雙方要像鑽石一樣,
 各自擁有完整的形態,但又能追求雙方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
 兩個人是合為一體的,但又是互相獨立的。
2. 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平等對待”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伴侶,警惕過度自卑或者強烈蔑視的態度。
  “共同奮鬥”則是要找到雙方價值觀中共同的人生目標,培養共同興趣和共同話題。

❤內參-馬斯克:特斯拉怎樣溝通和開會

出處:馬斯克:特斯拉怎樣溝通和開會


4月17日,在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給內部員工的一封郵件中,
馬斯克談論了他管理公司的價值觀,以及向員工提出了一些提高效率的建議。
微信公眾號特斯拉X翻譯了這封內部信。

首先,在對待開會問題上,
馬斯克認為,過多的會議是大公司的瘟疫,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公司這個問題都會惡化。
所以他建議取消所有的大型會議,除非可以確定這些會議能給每個參會者提供價值,
即使如此,這個會議仍然要越短越好。
馬斯克說,也不要頻繁地開會,除非你在處理極端緊急的事情。
一旦緊急事情解決了,會議的頻次應該迅速減少。
馬斯克建議員工們建立一個新認識,
就是“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會議上很明顯無法​​提供價值時,
就馬上離開會議室,或退出電話會議。
離開並沒有什麼不禮貌,讓一個人留下浪費他的時間才是不禮貌的。


其次,在對待溝通問題上,
馬斯克認為,
在特斯拉不要使用首字母縮寫或沒意義的詞來稱呼物品、軟件或流程,
任何需要再額外解釋的事情都妨礙了溝通,“我們不需要人們被迫去背術語表來做工作。”
他說,大家要通過能讓工作完成的最短途徑溝通,而不是按照行政上的“命令鏈條”去溝通。
任何一個試圖強行用命令鏈方式溝通的經理,很快就會發現他得去別處工作了。
馬斯克也具體分析說,公司內產生問題的一個主要來源就是公司部門之間缺少溝通,
解決方法就是對所有級別的員工信息透明。
如果不同部門之間想要完成什麼工作,任何一個參與者要向他們的經理匯報,
經理再向總監匯報,總監再向副總裁匯報,副總裁再跟其他部門的副總裁溝通,
那個副總裁再告訴他的總監,總監再告訴經理,經理再告訴某個真正做事的人,
那麼超級愚蠢的事就會發生。員工一定要可以直接對話,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馬斯克最後總結說:“大家要用常識來指導自己,
如果在某個的情況下,遵循公司的規章制度顯然是荒謬的,
會被畫到呆伯特漫畫(諷刺職場荒謬問題的美國漫畫)裡,那麼公司的規章制度就要修改。”


以上就是埃隆·馬斯克提出的幾個效率建議,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
摘要:
1. 開會
 取消所有的大型會議,除非可以確定這些會議能給每個參會者提供價值,
 即使如此,這個會議仍然要越短越好。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會議上很明顯無法​​提供價值時,
 就馬上離開會議室,或退出電話會議。
 離開並沒有什麼不禮貌,讓一個人留下浪費他的時間才是不禮貌的。”
2. 溝通
 在特斯拉不要使用首字母縮寫或沒意義的詞來稱呼物品、軟件或流程,
 任何需要再額外解釋的事情都妨礙了溝通,“我們不需要人們被迫去背術語表來做工作。”
 大家要通過能讓工作完成的最短途徑溝通,而不是按照行政上的“命令鏈條”去溝通。
 員工一定要可以直接對話,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內參-記憶-洞察:為什麼記憶會失真

出處:洞察:為什麼記憶會失真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所相信的東西與他的記憶有關,但記憶就一定準確嗎?
事實上,人的記憶並不像攝像機那樣真實記錄他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
有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情或許也會成為他們的“記憶”。
詹姆士·阿爾科克(James Alcock)博士是多倫多約克大學格倫登學院的心理學教授,
也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他在每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
指出,記憶並不是人們過往的忠實記錄,有以下幾種因素,會導致記憶出錯


第一,在追溯記憶的過程中,人們也在偽造記憶
當你多次回憶一個事件時,故事的細節可能會被慢慢修改。
例如,你向你的朋友講述你遇到的一個粗魯的服務員,
因為食物味道不佳,你對服務員說了一些含有諷刺意味的話,
隨後你遭到了這位服務員的粗魯對待。故
事講完後,如果你的朋友質疑了你的行為,
認為是你的諷刺導致了服務員的粗魯,
那麼下次講述這個故事時,你會為了讓別人相信這個服務員本身就是一個粗魯的人,
從而掩蓋或乾脆不講你對服務員的諷刺。
也就是說,在每一次講述中,人們都會為了表達出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理解,
從而對故事進行編輯,而在編輯的過程中,
故事的細節不斷被修改,人的記憶也會出現偏差。


第二,錯誤的信息會誤導記憶
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會看到一系列照片,
這些照片顯示,一個小偷將偷到的錢包放進了他的上衣口袋。
隨後,這些參與者會再聽描述同樣過程的錄音,但錄音裡卻說小偷把錢包放進了褲兜。
結果,很多參與者回憶說,照片顯示小偷把錢包放進了他的褲兜裡,
錯誤的信息就成為了他們記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
在事情發生後,如果你又獲得了與之相關、卻有誤導性的信息,
那麼你的這段回憶也很有可能會被誤導。


第三,過於真實的想像會被當作記憶
研究表明,在特定背景下的想像有時會被當作真實發生了的事情而被“記住”。
作為這種想像力膨脹的結果,想像的過程中可能伴隨著真實的情緒和身體反應,
這些反應讓人們相信,這些“想像”也是真實的。
比如,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
當治療師向訪談對象暗示她童年時期可能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件時,
這可能會促發訪談對象的想像,如果這個想像過於真實,
那訪談對像很有可能會認為,這個不幸的事件曾真實發生過。


第四,原本不可靠的信息會在記憶中被強化,成為高可信度的信息。
有研究證明,
在剛獲得信息時,如果信息來源的可信度較低,你會質疑,不相信這條信息,
但是如果當你忘了信息來源,無法按照信息來源對信息可信性進行評估時,
這條信息會傾向成為你記憶中一條高可信度的信息。

一直以來,人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記憶是他過去經歷的準確記錄,
但事實上人們的記憶與實際發生的事情可能大不相同,
有的時候,錯誤的記憶會和準確的記憶一樣逼真,
因此,當人們單純地依賴自己的記憶去做決定時,應該再慎重點。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相信我們的記憶》,
作者:詹姆士·阿爾科克(James Alcock),每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



-----------------------------------------
摘要:
記憶並不是人們過往的忠實記錄,有以下幾種因素,會導致記憶出錯:
1. 在追溯記憶的過程中,人們也在偽造記憶
 在每一次講述中,人們都會為了表達出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理解,
 從而對故事進行編輯,而在編輯的過程中,
 故事的細節不斷被修改,人的記憶也會出現偏差。
2. 錯誤的信息會誤導記憶
 在事情發生後,如果你又獲得了與之相關、卻有誤導性的信息,
 那麼你的這段回憶也很有可能會被誤導。
3. 過於真實的想像會被當作記憶
 研究表明,在特定背景下的想像有時會被當作真實發生了的事情而被“記住”。
 作為這種想像力膨脹的結果,想像的過程中可能伴隨著真實的情緒和身體反應,
 這些反應讓人們相信,這些“想像”也是真實的。
4. 原本不可靠的信息會在記憶中被強化,成為高可信度的信息
 在剛獲得信息時,如果信息來源的可信度較低,你會質疑,不相信這條信息,
 但是如果當你忘了信息來源,無法按照信息來源對信息可信性進行評估時,
 這條信息會傾向成為你記憶中一條高可信度的信息。

2018/04/20

❤內參-怎樣發現職業發展中的盲點?

出處:職場:怎樣發現職業發展中的盲點?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教授卡特·卡斯特(Carter Cast)曾寫過
《對與錯:輝煌事業是如何成就與毀滅》
(The Right and Wrong Stuff: How Brilliant Careers Are Made and Unmade)這本書。
他發現,人們在事業上遭遇挫折或脫軌,是因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盲點。
他發現,
認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擅長或不願直面困難的人,
比那些有準確自我認知的人,失敗率高出六倍”。
接受沃頓知識在線採訪時,
卡斯特教授討論瞭如何提高自我認知,從而不再毀掉自己的職業生涯。

卡斯特介紹,有三類人會經常在事業上遇挫
他把第一種稱作神奇隊長式(Captain Fantastic archetype)
這類人通常目中無人,鋒芒畢露,為了成功會不惜代價。
他們性格傲慢、自負而且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儘管這類人聰明能幹,大家也不想和他一起工作。
卡斯特認為,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團隊相互依存的模式也更重要了,
許多產品技術的一個基礎就是團隊意識,而不是自我中心。
 “神奇隊長”沒有團隊觀念,這也是他們遭遇職業困境的首要原因


卡斯特把第二類人稱為“1.0版的人”,
這類人局限於自我工作方式裡,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極差。
卡斯特說,
隨著技術更新速度的提升,現在任何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現有的這些知識裡,
必須主動閱讀思想領袖的文章,多看書並參加各種會議,同時還需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

還有一類是苦行僧,這類人想做太多的事情,於是自己不堪重負。
我們常常花費大量時間在回复短信和郵件上,其實都有點像苦行僧的感覺。


對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
卡斯特介紹了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方法——寫日記
“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以及更清楚看待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寫日記,
你能回頭看自己曾經寫過些什麼,以及日記中出現的主題——
其中就有你的恐懼,你的弱點以及到底你想做什麼。”
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朋友處得到答案,因為最親近的人看待我們比自己看自己更清楚。
和向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求助,
比如,可以問問他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你認為哪個階段需要注意一下發展機遇?”



---------------------------
摘要:
認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擅長或不願直面困難的人,
比那些有準確自我認知的人,失敗率高出六倍”。有三類人會經常在事業上遇挫。

1. 神奇隊長式(Captain Fantastic archetype)
 這類人通常目中無人,鋒芒畢露,為了成功會不惜代價。
 他們性格傲慢、自負而且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儘管這類人聰明能幹,大家也不想和他一起工作。
 卡斯特認為,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團隊相互依存的模式也更重要了,
 許多產品技術的一個基礎就是團隊意識,而不是自我中心。
  “神奇隊長”沒有團隊觀念,這也是他們遭遇職業困境的首要原因。
2. “1.0版的人”
 這類人局限於自我工作方式裡,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極差。
 隨著技術更新速度的提升,現在任何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現有的這些知識裡,
 必須主動閱讀思想領袖的文章,多看書並參加各種會議,同時還需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
3. 苦行僧
 這類人想做太多的事情,於是自己不堪重負。
 “我們常常花費大量時間在回复短信和郵件上,其實都有點像苦行僧的感覺。”

對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方法——寫日記,

“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以及更清楚看待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寫日記,
你能回頭看自己曾經寫過些什麼,以及日記中出現的主題——
其中就有你的恐懼,你的弱點以及到底你想做什麼。”
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朋友處得到答案,因為最親近的人看待我們比自己看自己更清楚。
和向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求助,

比如,可以問問他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你認為哪個階段需要注意一下發展機遇?”

❤內參-寧向東:如何用“人性面”激勵員工

出處:寧向東:如何用“人性面”激勵員工


“想讓員工干好活就要多給錢。”這句話乍一聽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實際上卻忽略了員工的深層次需求,把激勵機制簡單化了。
其實除了那些花錢和不花錢的激勵機制以外,
還有一件事對於企業管理來說很重要,就是保持“企業的人性面”。
得到訂閱專欄“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的主理人寧向東,就在專欄裡討論了這個問題。

首先,物質激勵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管理學界有一套著名的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認為大部分人生來懶惰,只會逃避工作,
而Y理論認為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厭惡工作,
只要控制得當,工作會成為滿足人們需求的一種資源。
這項理論是由管理學大師麥格雷戈在《企業的人性面》中提出的,
他認為企業滿足了員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
激勵員工的重點就轉移到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上,
除非這些高層次的需求有機會得到滿足,否則員工就會產生剝奪感。

什麼是剝奪感呢?
寧向東解釋“剝奪感”的意思是:
因為金錢能滿足的需求很有限,所以當企業把金錢變成工作唯一的激勵方式時,
就是企業自己讓員工把最感興趣的目標設成了金錢,員工也就不再關心其他的需求。
就拿請保姆來說,照顧父母是子女的事情,如果你只是把請來的阿姨當作員工,
當然很難指望她像子女一樣去關照你的父母,所以要適當運用Y理論,
除了報酬要給足以外,情誼也不能少。


其次,上級對下屬的期望也會直接影響到下屬的表現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哈佛大學在一項實驗中隨機抽取了一些孩子,告訴大家這些孩子是高智商人才,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真的就有了明顯的提升,
於是研究者由此得出:人會對外在期望作出對應的表現。
應用到企業管理上,就是指上級認為下屬是聰明優秀的,
下屬心中也會形成自我肯定的正向力量,不僅會努力完成困難的工作,
還會激發潛能、自我突破,達成超乎預期的表現。
而如果上級認為下屬能力很差,他們就會更加自暴自棄,工作效率也會越來越差。


總之,企業在運用激勵機制的時候,一
定要拿捏好尺度,適當展現“人性面”才能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求。



-------------------------
摘要:
1. 物質激勵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管理學界有一套著名的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認為大部分人生來懶惰,只會逃避工作,
 而Y理論認為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厭惡工作,
 只要控制得當,工作會成為滿足人們需求的一種資源。
 這項理論是由管理學大師麥格雷戈在《企業的人性面》中提出的,
 他認為企業滿足了員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
 激勵員工的重點就轉移到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上,
 除非這些高層次的需求有機會得到滿足,否則員工就會產生剝奪感。
 什麼是剝奪感呢?
 因為金錢能滿足的需求很有限,所以當企業把金錢變成工作唯一的激勵方式時,
 就是企業自己讓員工把最感興趣的目標設成了金錢,員工也就不再關心其他的需求。
 就拿請保姆來說,照顧父母是子女的事情,如果你只是把請來的阿姨當作員工,
 當然很難指望她像子女一樣去關照你的父母,所以要適當運用Y理論,
 除了報酬要給足以外,情誼也不能少。
2. 上級對下屬的期望也會直接影響到下屬的表現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內參-嚴歌苓:寫作中的流行語困擾

出處:嚴歌苓:寫作中的流行語困擾


作家嚴歌苓的作品包括《陸犯焉識》《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等,
她的多部小說都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她也是一位專業編劇,
獲得過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在與《讀庫》主編張立憲對談時,嚴歌苓分享了她對流行語言的看法,
以及對年輕創作者的建議。微信公眾號文學好書榜整理了這次對談的內容。

在嚴歌苓看來,
中文的字極其準確、精煉,但很多現在流行的語言不准確、不精煉、也不好看,
“現在好像正兒八經寫一些文字是不好意思的事情,
我害怕將來要想找回詞原來的意思,原來它該有的準確度都找不回來了”。
大量流行的語言也給嚴歌苓的創作帶來了一個難題,
如果不用這種語言寫當代小說,旁人會說她不接地氣,
於是她盡量不寫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寫八年前的一些故事可以用我認為的中文寫,你們也認同。
我要是寫今天2018年的事情,我不會用那些社會上很流行、
但我自己不能苟同甚至很痛恨的一些語言,
但是我不寫這個語言的話,就好像不是你們講出來的話,
不是今天的中國人講出來的話,這就是我們現在可能要面臨的損耗”。


嚴歌苓曾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受過專業的創作訓練,當時每一門功課的寫作量都是75頁。
嚴歌苓認為,寫作最大的敵人是懶惰,是不想往寫字桌前坐。
她建議,年輕創作者要把寫作視為正常狀態,
“你要有一定的寫作量,要有一定的工作狀態、創作狀態,
比如每天四五個小時你在這個狀態裡面。其實讓精神集中到一個針尖的狀態非常難受,
但是你要克服,寫作班是最能幫你克服這個狀態的,
你沒有辦法,非寫不可,不然交不了差。”


每個作家都會遇到寫作時卡住的問題,嚴歌苓的解決方法是坐到寫字桌前,
別走,哪也別去,直到打開卡住的地方,
“我是一個苦行僧,我過去跳舞不把一個動作練幾千遍練對,我是不離開練功房的,
所以我老跟自己較勁,能吃很多苦,所以我是今天什麼也不干,就要把這段寫過去為止。”



-----------------------
摘要:
在嚴歌苓看來,
中文的字極其準確、精煉,但很多現在流行的語言不准確、不精煉、也不好看,
“現在好像正兒八經寫一些文字是不好意思的事情,
我害怕將來要想找回詞原來的意思,原來它該有的準確度都找不回來了”。
大量流行的語言也給嚴歌苓的創作帶來了一個難題,
如果不用這種語言寫當代小說,旁人會說她不接地氣,
於是她盡量不寫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寫八年前的一些故事可以用我認為的中文寫,你們也認同。
我要是寫今天2018年的事情,我不會用那些社會上很流行、
但我自己不能苟同甚至很痛恨的一些語言,
但是我不寫這個語言的話,就好像不是你們講出來的話,
不是今天的中國人講出來的話,這就是我們現在可能要面臨的損耗
”。

嚴歌苓曾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受過專業的創作訓練,當時每一門功課的寫作量都是75頁。
嚴歌苓認為,寫作最大的敵人是懶惰,是不想往寫字桌前坐。

她建議,年輕創作者要把寫作視為正常狀態,
“你要有一定的寫作量,要有一定的工作狀態、創作狀態,
比如每天四五個小時你在這個狀態裡面。其實讓精神集中到一個針尖的狀態非常難受,
但是你要克服,寫作班是最能幫你克服這個狀態的,
你沒有辦法,非寫不可,不然交不了差。”

2018/04/19

❤內參-矽谷孵化器YC總裁的效率建議

出處:矽谷孵化器YC總裁的效率建議


矽谷知名孵化器 YC 總裁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
在個人博客中談到了他對效率的理解、他列清單的系統,以及時間觀如何幫他提高效率。
極客公園編譯了這篇文章。

首先,阿爾特曼強調了方向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工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識別出哪些事情是該做的、正確的。
判斷出這些之後,還要在實踐中,堅定自己的信念和判斷,不要去跟風,
要有勇氣去實施自己的判斷。
阿爾特曼會在生活中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想自己要做些什麼,
閱讀、和有趣的人交往、和自然共處這些活動都會啟發他的思考。
有時,人們不得不去做某件自己不喜歡的事,
對此,阿爾特曼說,
“我不會把自己陷於不得不做某件事的境地,做你不喜歡的事會消磨士氣和動力。”
他會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委託外包給喜歡做這些的人,
同理,別的人也會委託阿爾特曼去做他喜歡做的事。

阿爾特曼的效率系統中有三個要點,
分別是:確保做完重要的事、別在蠢事上浪費時間,以及列大量的清單。
阿爾特曼是一個清單狂人,
他會列出每年每月甚至每日要完成的任務列表,幫他排空大腦進而能更加專注。
這樣完成一件事後,他不會陷入“接下來要做什麼”的狀態,
看著一個個任務被劃掉也讓他感覺更好。
列清單的時候,阿爾特曼會先寫下想完成的事項,
隨即給它們劃分出優先度,瑣碎的小事會盡快完成。


阿爾特曼對工作時間的安排非常嚴格。
比如,回復電子郵件時,他會簡單粗暴地總結出要點;
他盡量避免參加會議,不過也會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接觸新面孔和新想法;
必須開會的話,他要么會開10到20分鐘,要么開2小時,
“1小時的會議不是效率低,就是不夠有深度”。
在阿爾特曼看來,大多數人花費自己的時間時,都花得不值得,
他的建議是:判斷某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時候,要用自己的時薪衡量下,
不過也要警惕效率陷阱,“不要只想著怎麼提高效率,卻不做事或做錯事”。



---------------------------------------
摘要:
阿爾特曼會在生活中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想自己要做些什麼,
閱讀、和有趣的人交往、和自然共處這些活動都會啟發他的思考。
有時,人們不得不去做某件自己不喜歡的事,
對此,阿爾特曼說,
“我不會把自己陷於不得不做某件事的境地,做你不喜歡的事會消磨士氣和動力。”
他會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委託外包給喜歡做這些的人,
同理,別的人也會委託阿爾特曼去做他喜歡做的事。


阿爾特曼的效率三要點:確保做完重要的事、別在蠢事上浪費時間,以及列大量的清單。
阿爾特曼是一個清單狂人,
他會列出每年每月甚至每日要完成的任務列表,幫他排空大腦進而能更加專注。
這樣完成一件事後,他不會陷入“接下來要做什麼”的狀態,
看著一個個任務被劃掉也讓他感覺更好。

列清單的時候,阿爾特曼會先寫下想完成的事項,
隨即給它們劃分出優先度,瑣碎的小事會盡快完成。

在阿爾特曼看來,大多數人花費自己的時間時,都花得不值得,
他的建議是:判斷某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時候,要用自己的時薪衡量下,
不過也要警惕效率陷阱,“不要只想著怎麼提高效率,卻不做事或做錯事”。

❤內參-洞察:為什麼人們在網上格外暴躁?

出處:洞察:為什麼人們在網上格外暴躁?


網絡暴力讓人們在網上變得沉默,被罵者離開網絡平台,
網絡聲音和意見的多樣性漸漸減少。去年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40%的美國成年人遭受過網絡謾罵,
其中近一半的人受到過嚴重的騷擾,包括人身威脅和跟踪。
英國《獨立報》探討了人們在網絡上如此暴躁的原因,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家莫莉·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
研究關注的領域是社會情緒如何在網上轉化,尤其是道德憤怒。
什麼是道德憤怒?就是當人們遇到不公正和不道德現象時表現出來的憤怒。

腦成像研究表明,
當人們基於道德憤怒採取行動時,他們的大腦獎勵中心就會被激活,
這就強化了他們的行為,因此他們更有可能再次以類似的方式進行干預。
所以,如果他們看到某人的行為違反了一種社會規範,
比如狗隨地大小便時,他們會公開與狗主人對質,並且之後他們會感覺很好。
儘管這可能讓他們受到攻擊,但也會提升他們的聲譽。
同理,人們在網絡上顯得格外暴躁也是基於這種機制,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表達憤怒的內容在網上更有可能被分享
克羅克特說,
我們在網上創建的是“一個偏好最憤怒內容的生態系統,
和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表達憤怒的平台”。
最近的研究表明,包含道德和情感兩個詞的信息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傳播,
推文中的每一個和道德或情感有關的詞都會增加20%的轉發概率。

第二,在網絡上表達憤怒風險較小
與線下世界不同的是, 在網上面對謾罵和指責一個人沒有任何個人風險,
只要關閉網頁,你就不需要面對對方了。

第三,在網上表達憤怒的回報被放大。
克羅克特說:
“如果你懲罰一個違反規範的人,這會讓你看起來更值得別人信任,
所以你可以通過表達憤怒和懲罰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來宣揚你的道德品質。”
在現實生活中你只能從身邊的人那裡提升自己的聲譽,
在網絡上可以廣播給你的整個社交網絡,那麼這就極大地放大了表達憤怒的個人回報。


康奈爾大學信息科學部門的丹尼斯庫(Cristian Danescu-Niculescu-Mizil)表示,
他在研究中發現,很多時候,你我這樣的普通人都會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
但我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

丹尼斯庫強調,如果社交媒體要想生存下去,
這些公司必須要引導他們的算法,鼓勵合作而不是分裂,鼓勵積極的在線體驗而不是謾罵。
作為用戶,我們需要學會適應這種新的交流環境,並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



----------------------------------------
摘要:
當人們基於道德憤怒採取行動時,他們的大腦獎勵中心就會被激活,
這就強化了他們的行為,因此他們更有可能再次以類似的方式進行干預。
所以,如果他們看到某人的行為違反了一種社會規範,
比如狗隨地大小便時,他們會公開與狗主人對質,並且之後他們會感覺很好。
儘管這可能讓他們受到攻擊,但也會提升他們的聲譽。

同理,人們在網絡上顯得格外暴躁也是基於這種機制,主要有三點原因:
1. 表達憤怒的內容在網上更有可能被分享
 我們在網上創建的是“一個偏好最憤怒內容的生態系統,
 和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表達憤怒的平台”。 
 最近的研究表明,包含道德和情感兩個詞的信息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傳播,
 推文中的每一個和道德或情感有關的詞都會增加20%的轉發概率。
2. 在網絡上表達憤怒風險較小
 與線下世界不同的是, 在網上面對謾罵和指責一個人沒有任何個人風險,
 只要關閉網頁,你就不需要面對對方了。
3. 在網上表達憤怒的回報被放大
 “如果你懲罰一個違反規範的人,這會讓你看起來更值得別人信任,
 所以你可以通過表達憤怒和懲罰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來宣揚你的道德品質。”
 在現實生活中你只能從身邊的人那裡提升自己的聲譽,
 在網絡上可以廣播給你的整個社交網絡,那麼這就極大地放大了表達憤怒的個人回報。

❤內參-優秀領導者應對壓力的三種方法

出處:優秀領導者應對壓力的三種方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免不了會面對壓力。那我們應該怎麼更好地應對壓力呢?
哈佛大學導師、積極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在“混沌大學”的課堂上,
介紹了優秀領導者應對壓力的三種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保持健康
保持健康首先要學會休息。休息不一定需要大塊的時間,
如果能養成習慣,30秒的休息(深呼吸)也能讓你快速恢復精力,幫你提高效率。
本-沙哈爾的一位同事曾在紐約的一家股票交易所做諮詢顧問。
一開始,他建議交易員工作兩個小時休息15分鐘,
但交易員覺得股票市場變化太快了,他們沒有時間休息15分鐘。
於是,本-沙哈爾的這位同事讓交易員每工作兩小時,
就抽出30秒做深呼吸,重複三次,每次十秒,結果交易員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除了像見縫插針一樣進行休息,
休息還包括用天來計算的中級休息,以及用星期和月計算的高級休息。
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就是最典型的中級休息。此外,一整天不工作也是中級休息,
但是你必須保證這一天不接電話,不回微信,而且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
每年兩三次、每次至少一周的休假,則屬於高級休息。
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學都有研究證明,不同程度的休息,
對你的身體、心理以及精神非常重要。壓力大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承受壓力卻從不休息。

本-沙哈爾還介紹了一個保持健康、
提高效率辦法,叫做“清醒之島”,意思是說,你要有一塊完整的專注時間。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你能每天抽出一到兩個小時,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
不管是看書、寫報告,還是陪家人,都能提高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
這一到兩個小時,就是你的“清醒之島”。


第二個應對壓力的方法,跟你對待壓力的態度有關。
本-沙哈爾引用了加州大學教授麥克尼格爾的研究。
麥克尼格爾調研發現,有一小部分領導者,
雖然他們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他們卻比承受了同樣壓力的其他領導者要更健康。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小部分領導者跟其他領導者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徵。
一個特徵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們有更長、更系統的休息時間。
另一個特徵就是他們對壓力的看法不一樣。
雖然同樣承受壓力,但他們並沒有把壓力當成負擔,
而是將壓力看作能夠激發潛力的有利因素。

我們再看一個更細緻的研究,
斯坦福大學教授克拉姆曾經把一些壓力很大的領導者分成兩組。
對第一組不進行任何干預,讓他們繼續認為壓力是壞事;
對第二組進行心理干預,告訴他們壓力就是動力,只要他們保持足夠的休息就行。
一段時間後,第二組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明顯高於第一組。
也就是說,你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時,壓力就是有利因素。


第三個應對壓力方法是保持專注
專注能讓我們保持更好的精神狀態,這樣在面對壓力時就能更從容。
本-沙哈爾曾經問普通人和優秀的領導者一個共同的問題:什麼事情能讓你處於巔峰狀態?
大多數人的答案是,當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時候,比如升職加薪。
對女性來說,可能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
但是那些優秀的領導者可能是這樣回答的:
“今天上午和一個同事開會,我們不謀而合,這種心靈相惜的感覺很奇妙。”
或者是這樣的回答的:“吃完午飯去散步,看見路旁的樹發芽了,感覺真好。”

為什麼這些優秀領導者的巔峰體驗都來自那些很平凡的時刻呢?
本-沙哈爾進一步追問之後得到的答案是,
因為他們一直保持全神貫注,所以能跟周圍的一切產生共鳴,
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都充滿意義。


專注的作用真的這麼大嗎?本-沙哈爾用現在十分流行的冥想來舉例子。
冥想是一項很古老的專注練習,有兩位教授針對冥想的實用性進行了研究,
他們通過給一些人持續上冥想課發現,上課的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都提高了,
人際關係也更和諧了,而沒上課的人則沒有變化。
冥想在商業領袖中也很流行,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曾說過,他每天都會冥想,
冥想給他帶來了創造力和開放性思維。通過冥想學到的專注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那怎麼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呢?本-沙哈爾說,只要記住下面三點。

一是要投入,不管你是怎麼訓練專注力的,都要投入。
如果你用練太極的方法,就集中精力,專注呼吸和動作;
如果你用聽音樂的方式,就專心聽音樂,別幹其他的事情。

二是重新聚焦。一開始練習的時候,走神很正常,練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拉回注意力的過程,
通過重新聚焦,鍛煉你保持專注的能力。

三是練習的方式不分好壞。本-沙哈爾說,他曾經嘗試過打坐,但發現自己實在堅持不下去。後來他開始練瑜伽和氣功,發現很適合自己。而現在他用的方式是聽音樂。
所以練習方式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總之,積極心理學家本-沙哈爾認為,工作到最後拼的就是體力和精神狀態,
所以我們要在健康、專注等方面進行投入,這樣才能在應對壓力的時候更從容。
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幫助。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壓力大不是問題,兩大心法激發你的最佳狀態》,
見於公眾號“混沌大學”。



----------------------
摘要:
1. 保持健康
 保持健康首先要學會休息。休息不一定需要大塊的時間,
 如果能養成習慣,30秒的休息(深呼吸)也能讓你快速恢復精力,幫你提高效率。
 除了像見縫插針一樣進行休息,
 休息還包括用天來計算的中級休息,以及用星期和月計算的高級休息。
 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就是最典型的中級休息。此外,一整天不工作也是中級休息,
 但是你必須保證這一天不接電話,不回微信,而且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
 每年兩三次、每次至少一周的休假,則屬於高級休息。
 有一個保持健康、提高效率辦法提高效率辦法,叫做“清醒之島”,
 意思是說,你要有一塊完整的專注時間。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你能每天抽出一到兩個小時,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
 不管是看書、寫報告,還是陪家人,都能提高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
 這一到兩個小時,就是你的“清醒之島”。

2. 應對壓力的方法,跟你對待壓力的態度有關
 麥克尼格爾調研發現,有一小部分領導者,
 雖然他們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他們卻比承受了同樣壓力的其他領導者要更健康。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小部分領導者跟其他領導者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徵。
 一個特徵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們有更長、更系統的休息時間。
 另一個特徵就是他們對壓力的看法不一樣。
 雖然同樣承受壓力,但他們並沒有把壓力當成負擔,
 而是將壓力看作能夠激發潛力的有利因素。
3. 應對壓力方法是保持專注

 普通人和優秀的領導者一個共同的問題:什麼事情能讓你處於巔峰狀態?
 大多數人的答案是,當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時候,比如升職加薪。
 對女性來說,可能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
 但是那些優秀的領導者可能是這樣回答的:
 “今天上午和一個同事開會,我們不謀而合,這種心靈相惜的感覺很奇妙。”
 或者是這樣的回答的:“吃完午飯去散步,看見路旁的樹發芽了,感覺真好。”
 為什麼這些優秀領導者的巔峰體驗都來自那些很平凡的時刻呢?
 本-沙哈爾進一步追問之後得到的答案是,
 因為他們一直保持全神貫注,所以能跟周圍的一切產生共鳴,
 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都充滿意義。

 那怎麼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呢?
 (1)一是要投入,不管你是怎麼訓練專注力的,都要投入。
  如果你用練太極的方法,就集中精力,專注呼吸和動作;
  如果你用聽音樂的方式,就專心聽音樂,別幹其他的事情。
 (2)重新聚焦
  一開始練習的時候,走神很正常,練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拉回注意力的過程,
  通過重新聚焦,鍛煉你保持專注的能力。
 (3)練習的方式不分好壞

2018/04/18

❤內參-印象筆記CEO的四條高效法則

出處:印象筆記CEO的四條高效法則


克里斯·奧尼爾(Chris O’Neill)是印象筆記(Evernote)的CEO。
作為一家效率應用軟件公司的負責人,奧尼爾對於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有著自己的心得。 
《快公司》(Fast Company)網站介紹了奧尼爾日常工作的4條高效法則。


第一,給每個工作日制定一個主題
奧尼爾的每週日程是這樣的:
週一用來處理印象筆記的經營業務;週二是和全球合作夥伴的視頻會議;
週三是市場推廣業務;週四則是產品和招聘;週五用來處理之前四天沒有完成的工作。
奧尼爾會專門用周五下午的時間回顧一周工作,然後制定下週的行程。
當然,有時候一些意外狀況會讓工作無法按照計劃進行,
但這樣主題化每天的工作至少可以確保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執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提前規劃並確立優先級
奧尼爾根據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給自己制定了9份日程表。
如何確立每項任務的優先級呢?
以工作為例,奧尼爾會根據團隊的季度目標來制定規劃,
這樣他就可以確認每項工作會造成的長期影響,然後選擇優先推動最重要的一項。


第三,不要讓郵件操縱你的生活
奧尼爾說,
每天早上起來,他都會努力克制查郵件的衝動,
然後瀏覽自己睡前列出來的“本日清單”,上面寫著這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奧尼爾很認同一句話,叫做“收件箱是他人給你制定的‘待辦事項清單’”,
如果經常查看郵件,就會打亂你一整天的節奏。

奧尼爾每天只查看兩次郵件,具體處理郵件時,奧尼爾有兩個原則:
如果郵件只需要兩分鐘時間處理,那麼立刻回复;
如果需要兩分鐘以上,就把它發給自己的團隊或者存在印象筆記中稍後處理。


第四,把會議極簡化
為了防止漫長的會議浪費時間,奧尼爾規定,
每個會議不能超過8個人,而且確立了一項“無議程無會議”的原則:
每個會議開始前,主持人必須發一份議程給他,明確會議的目的和需求,
否則奧尼爾拒絕參會。
此外,會議要確保有人做會議紀要,這樣會後大家可以共享筆記以及明確接下來的行動。

最後,奧尼爾補充說,這一套效率法則對他有效,但未必適用於每個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高效和低效的人,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工作方法。



-------------------------
摘要:
1. 給每個工作日制定一個主題
 奧尼爾的每週日程是這樣的:
 週一用來處理印象筆記的經營業務;週二是和全球合作夥伴的視頻會議;
 週三是市場推廣業務;週四則是產品和招聘;週五用來處理之前四天沒有完成的工作。
 奧尼爾會專門用周五下午的時間回顧一周工作,然後制定下週的行程。
 當然,有時候一些意外狀況會讓工作無法按照計劃進行,
 但這樣主題化每天的工作至少可以確保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執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提前規劃並確立優先級
3. 不要讓郵件操縱你的生活

 收件箱是他人給你制定的‘待辦事項清單’,
 如果經常查看郵件,就會打亂你一整天的節奏。
 奧尼爾每天只查看兩次郵件,具體處理郵件時,奧尼爾有兩個原則:
 如果郵件只需要兩分鐘時間處理,那麼立刻回复;
 如果需要兩分鐘以上,就把它發給自己的團隊或者存在印象筆記中稍後處理。
4. 把會議極簡化
 每個會議開始前,主持人必須發議程,明確會議的目的和需求,否則拒絕參會。
 此外,會議要確保有人做會議紀要,這樣會後大家可以共享筆記以及明確接下來的行動。
這一套效率法則未必適用於每個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高效和低效的人,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工作方法。

❤內參-如何用“設計思維”設計會議

出處:如何用“設計思維”設計會議


如何保證開會的效率呢?諮詢顧問瑪雅·伯恩斯坦在一篇文章中建議,
可以在設計會議時使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這個概念的主旨是把“使用者”放在體驗的核心,
具體到會議中,就是把與會者放在體驗的核心。微信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發表了這篇文章。


伯恩斯坦介紹,用設計思維設計會議時,通常有三步:
第一步,把自己的專業和議題放在一邊,想想哪些人會被這個會議影響。
然後思考一組問題:誰會出席這場會議?他們會有什麼需求?
誰雖然不會出席,但仍會受到會議結論影響?他們又會有什麼需求?
當下組織的文化及環境背景是怎樣的?有哪些挑戰及機會?
伯恩斯坦建議,
組織者應提前找到與會者和將被會議結論影響的人,
和他們聊一聊,這樣有助於建立信任、找出他們原先隱藏的議題。


第二步,為會議設定架構。
你要給會議設定一個主要目的,還要想清楚怎樣的結果能夠達成這個目的。
伯恩斯坦建議,
組織者可以自問:如果這次會議非常成功,會讓與會者有什麼感受、得知什麼,
以及會去做些什麼?把自己想要的結果納入會議議程中,
這樣與會者就知道了自己為什麼要來開會,以及花時間來開會是值得的。


第三步,以有創意的方式設計會議。
伯恩斯坦建議,
設計會議的具體議程時,可以輕鬆一點,繞過自己最習慣採用的想法。
想想如何讓開會變得有趣一點?怎麼用出人意料的方式來開場和散會?
可不可以使用視頻、圖片、詩歌、音樂來激發想法?
如何製造機會讓個人分享想法、彼此建立關係?
伯恩斯坦認為,
開會不只給人們提供機會完成某些事,也可以用來打造正向的團隊文化。

這三個步驟都會帶來好處:事前了解與會者的想法,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
設定會議架構,能讓會議組織者確保每一場會議都有清楚的目標;
發揮想像力,就能讓會議設計更具創意和實驗性質。



-------------------------
摘要:
1. 把自己的專業和議題放在一邊,想想哪些人會被這個會議影響
 組織者應提前找到與會者和將被會議結論影響的人,
 和他們聊一聊,這樣有助於建立信任、找出他們原先隱藏的議題。
2. 為會議設定架構
 你要給會議設定一個主要目的,還要想清楚怎樣的結果能夠達成這個目的。
 組織者可以自問:如果這次會議非常成功,會讓與會者有什麼感受、得知什麼,
 以及會去做些什麼?把自己想要的結果納入會議議程中,
 這樣與會者就知道了自己為什麼要來開會,以及花時間來開會是值得的。
3. 以有創意的方式設計會議
 設計會議的具體議程時,可以輕鬆一點,繞過自己最習慣採用的想法。
 想想如何讓開會變得有趣一點?怎麼用出人意料的方式來開場和散會?
 可不可以使用視頻、圖片、詩歌、音樂來激發想法?
 如何製造機會讓個人分享想法、彼此建立關係?
 開會不只給人們提供機會完成某些事,也可以用來打造正向的團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