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3

內參-王慧文:為什麼大部分人會處在愚昧之巔?

出處:王慧文:為什麼大部分人會處在愚昧之巔?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極客公園的活動上,接受了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的訪問。
王慧文談到了美團的上市、他對心理學上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理解等。

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
大意是,人很容易對自我產生認知偏差,最簡單來說,就是會過於高估自己
王慧文此前曾經在朋友圈貼出了達克效應的曲線圖。
那張圖說,大部分人其實都處在愚昧之巔。
人能夠成長為智者和大師,要先從愚昧之巔,掉到絕望之谷,
然後再從絕望之谷,辛苦攀爬,經受攻擊和辱罵,積累知識和經驗,成為智者和大師。
王慧文當時的評論是:
“有擔當的管理者的一個重要責任,
就是把下屬從愚昧之巔推向絕望之谷,至於能否爬上開悟之坡,看個人造化。”

人都有向上之心。每個人都想成長為智者和大師,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走上這條路。
在他看來,原因在於,“大部分人沒有完成的是從愚昧之巔到絕望之谷這個過程”。
因為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在愚昧之巔。
這裡面存在一個信息不對稱,因為諷刺的是,大部分人都能看到別人站在愚昧之巔。
“為什麼自己在愚昧之巔不知道,就是因為每一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
沒有得到有效反饋,沒有人告訴他你現在在愚昧之巔。”
至於別人為什麼不願意告訴你?
首先因為其他人沒有這個責任,其次是因為指出這一點,其實是有風險的,因為會得罪人。

王慧文還談到了在上市過程中,美團同投資人溝通的事情。
他說,其實之前他對上市的判斷是,這件事情沒多難。
因為美團上市只融40億美元左右,而在上市之前,美團做了一輪融資是30億美元,
當時還超額認購了,認購額達到60億美元,融資的速度也很快。
他以為上市融資也沒什麼區別。

結果他發現,私募投資人和二級市場投資人風格很不同。
私募融資時,每一個投資人留給這家公司的時間都非常多。
投資人基本會用上一天時間,先跟創始人王興聊兩個小時,
然後跟負責每個業務的高級副總裁聊一個半小時​​。
這樣,投資人可以了解到美團做的每個業務,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但在上市融資時,他們發現,每家機構只能給他們一個小時時間去介紹自己的業務。
這時候,就需要他們要高度抽象和簡化自己,讓投資人能夠了解這家公司。
最後,美團用的是一個“Food+Platform”(吃+平台)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說,美團通過在“吃”這件事情上下的苦功,
積累出了平台的資源和能力,然後,這個平台上可以有其他業務出現,比如酒店。
餐飲是建設平台業務的驅動力,平台上再長出非餐飲業務。
不過,在如何定義美團這件事情上,他非常反對自我設限。
王慧文引用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
他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要搞自我定義,不要自我設限。

外界在討論某家公司時,喜歡用這家公司有哪種基因,或沒有哪種基因來描述。
比如,阿里巴巴沒有做社交的基因,騰訊沒有做對公業務的基因等等。
但在王慧文看來,不要用基因這個詞來給自己設限。基因是可以變化的。
人的身體每天都在發生基因突變。只不過,因為變錯的概率比變對的概率高很多,
所以大家很恐懼基因變化。美團的歷史就是一直在變。
所以,當有人跟他說,美團的線下基因很強時,
王慧文會說,這麼講的人對美團的歷史一定不夠了解。
最後,美團有一句slogan,是“讓每個人吃得更好、活得更好”。這句是對外的。
美團還有另一句對內的口號是,“以科學和技術去追求真理”。
王慧文說,這是美團的世界觀,他本來想要用“以科學和工程追求真理”來表達。
但他覺得工程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不知道意味什麼,所以才改成了技術。

在他看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整個發展都是由科學和工程兩部分構成的。
科學是一種認知方法,人用科學來認知世界、人類、社會和自己;
工程是改造方法和建設方法。 “要用正確的工程方法,
把你的科學認知、實踐、創造成那些對人類生活有價值的事情。”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工程,因為要設計和組織這個事情的過程。 
“科學和工程對整個人類來說,是真正在創造價值的事情。”


本期內容改寫自:《上市半年,美團的新焦點是什麼|IF19》



---------------------------------------
摘要:
人能夠成長為智者和大師,要先從愚昧之巔,掉到絕望之谷,
然後再從絕望之谷,辛苦攀爬,經受攻擊和辱罵,積累知識和經驗,成為智者和大師。

❤內參-高效需要懂得“忽略”

出處:個人管理:高效需要懂得“忽略”


當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完成所要求的任務時,
常被建議說應該“分出輕重緩急”,好像這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但事實上,分出事情緊急優先級的方式,效果不一定最好。
艾德·巴蒂斯塔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
他曾專門研究如何在有限時間里高效應對高強度任務。
他認為,要想真正高效,就要懂得“忽略”。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編譯了他的觀點。

巴蒂斯塔認為,面對任務時,我們憑直覺就能知道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那麼重要。
很容易就能按照緊急排好優先級。
然後,我們還是會按時間和精力充裕的情況來處理任務,
而且,我們會把不那麼重要的事放到“以後”來做。
但是,從來沒有所謂的“以後”。未完成的清單從來沒有盡頭。
因為,一旦我們的職業生涯進入某個階段,
我們所擔負的責任,讓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所有要求。
但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資源。那該怎麼辦呢?
巴蒂斯塔給出的方法是,鑑別歸類法。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要把事物重新組織一下。
鑑別歸類意味著,設下需要處理事項的臨界標準,主動忽略那些不達標的大量事務。
最終的勝利不是贏得一場戰鬥,而是贏得一場戰爭,
打個比方,不是處理完收件箱,而是處理完收件箱裡所有重要的信息;
不是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項,而是完成清單上全部重要的事項;
不是處理完所有等待約見的人,而是把真正重要人物的問題處理完。


第二步,就是停止使用錯誤工具
巴蒂斯塔認為,我們在“時間管理”和“個人生產力”上面花了太多精力。
這些努力在戰術上有效,但在戰略上進行鑑別歸類時就沒用了。
記住:任務不是要列出清單,而是決定哪些可以刪除,並且堅持執行。


第三步,我們需要解決鑑別歸類所涉及到的情感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個認知過程。
主動忽略一些事情、拒絕一些人,
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情緒問題,這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比如前面說到“不是真正重要人物”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把人分三六九等,這很無情。
這正是鑑別歸類方法的困難之處,
但只有我們關注它的情緒維度,我們在控制工作流程時才有效果。
南加州大學的另一位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也說過,
緒會“產生對於目標事實的偏見,甚至乾擾做決策的支持機制,從而影響有效決策的制定”。
所以,在進行鑑別歸類時,我們要學會管理這些情緒。
包括焦慮、害怕、忿忿不平甚至惱羞成怒。
總之,巴蒂斯塔認為,我們最終目標是通過不舒適的方式來變得更舒適。
要意識到對事務進行鑑別歸類會產生困難情緒,
這樣就能面對沒完沒了的任務清單、爆滿的收件箱,
還有排隊想要約見我們的人,做出科學但有效的應對方式。



-------------------------------
摘要:
第一步,要把事物重新組織一下。
鑑別歸類意味著,設下需要處理事項的臨界標準,主動忽略那些不達標的大量事務。
最終的勝利不是贏得一場戰鬥,而是贏得一場戰爭,
打個比方,不是處理完收件箱,而是處理完收件箱裡所有重要的信息;
不是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項,而是完成清單上全部重要的事項;
不是處理完所有等待約見的人,而是把真正重要人物的問題處理完。


第二步,就是停止使用錯誤工具。
記住:任務不是要列出清單,而是決定哪些可以刪除,並且堅持執行。

第三步,我們需要解決鑑別歸類所涉及到的情感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個認知過程。
主動忽略一些事情、拒絕一些人,
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情緒問題,這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這正是鑑別歸類方法的困難之處,
但只有我們關注它的情緒維度,我們在控制工作流程時才有效果。
所以,在進行鑑別歸類時,我們要學會管理這些情緒。
包括焦慮、害怕、忿忿不平甚至惱羞成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