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4

❤內參-方法:怎樣才能“掌控”快樂

出處:方法:怎樣才能“掌控”快樂


人人都想追求快樂,但是快樂往往是短暫的,很難持久。
得到訂閱專欄“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在專欄裡介紹了《鸚鵡螺》雜誌的一篇文章,
叫《不快樂是口感清潔劑》
(Unhappiness Is a Palate-Cleanser:Why it's impossible to always be happy)。
文章作者是西北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英迪拉·拉曼(Indira M. Raman),
他從腦神經科學角度分析了為什麼快樂總是短暫的。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大腦的機制。
對神經科學家來說,大腦要做的就是三件事:
接收信息、分析信息、採取行動。這三個步驟都是由神經元控制。

接收信息,就是把外界傳來的聲音、光線、觸覺等物理信號變成大腦能理解的電訊號。
完成這一步,靠的是“轉導蛋白質”,轉導蛋白質接收到信號之後,
會形成一個“離子通道”,帶電離子的運動形成電訊號,然後大腦神經元就接收這個電訊號。
這裡的關鍵在於,離子通道對外界刺激的響應,
並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強度所決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強度的變化決定的。
也就是說,哪怕這個刺激很大,只要它一直存在,離子通道也會慢慢關閉。
只有當刺激發生變化時,比如突然加強,離子通道才會響應。
比如,你去游泳,剛下水的時候感覺很涼,但是過一會兒就不覺得涼了。
腦神經科學家把這個過程叫做“適應”。
這就是快樂沒辦法一直持續的原因,
因為我們對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就適應了,這是一種生理本能。

老鼠也一樣。研究人員用老鼠做實驗,讓老鼠完成任務,給老鼠食物作為獎勵。
一開始,完成任務給吃的它就吃,
但時間一長,給普通的食物老鼠就不吃了,必須給好吃的才行。
但是研究人員又做了個改變,餓上老鼠一段時間,看它挑不挑食。
結果是,只要足夠餓,老鼠什麼都吃。這個道理還是對變化做出的反應。
從有食物到有更好吃的食物,這是一種變化。從不給食物到有食物,這也是一種變化。


萬維鋼總結說,
感受快樂的方法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多樣性,新奇的、不一樣的刺激會讓你快樂。
另一種是追求間隔性,間隔一段時間,哪怕是以前經歷過的刺激,也會感到快樂。
也就是說,再好吃的東西,也別一次吃太多;
再好玩的遊戲,也別無限制地玩。適可而止是為了長期的享受
而且,這種間隔性的快樂還涉及到你對生活的主動權,
被多樣性吸引是“被動”吸引,而間隔總是你主動。
所以,間隔出來的快樂更稀缺、更寶貴。



-----------------------------
摘要:
對神經科學家來說,大腦要做的就是三件事:
接收信息、分析信息、採取行動。這三個步驟都是由神經元控制。

接收信息,就是把外界傳來的聲音、光線、觸覺等物理信號變成大腦能理解的電訊號。
完成這一步,靠的是“轉導蛋白質”,轉導蛋白質接收到信號之後,
會形成一個“離子通道”,帶電離子的運動形成電訊號,然後大腦神經元就接收這個電訊號。
這裡的關鍵在於,離子通道對外界刺激的響應,
並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強度所決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強度的變化決定的。
只有當刺激發生變化時,比如突然加強,離子通道才會響應。

比如,你去游泳,剛下水的時候感覺很涼,但是過一會兒就不覺得涼了。
腦神經科學家把這個過程叫做“適應”。
這就是快樂沒辦法一直持續的原因,
因為我們對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就適應了,這是一種生理本能。


感受快樂的方法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多樣性,新奇的、不一樣的刺激會讓你快樂。
另一種是追求間隔性,間隔一段時間,哪怕是以前經歷過的刺激,也會感到快樂。

也就是說,再好吃的東西,也別一次吃太多;
再好玩的遊戲,也別無限制地玩。適可而止是為了長期的享受。
而且,這種間隔性的快樂還涉及到你對生活的主動權,
被多樣性吸引是“被動”吸引,而間隔總是你主動。
所以,間隔出來的快樂更稀缺、更寶貴。

❤內參-發現:睡得少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

出處:發現:睡得少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


我們每天早上常常感覺沒睡夠,
事實上,和每天大約睡12小時的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可以說根本就沒睡夠過。
新科學家網(New Scientist)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人類睡得越來越少是進化的結果,
但這可能讓我們更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微信公眾號“科研圈”翻譯了這篇文章。

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查爾斯·納恩(Charles Nunn)和
同事大衛·薩姆森(David Samson)收集了其他29種靈長類動物的睡眠時間的數據。
他們將各種可能影響動物睡眠的因素包含在內,如飲食、腦大小以及是否群居。
利用上述所有數據,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用來預測靈長類物種的睡眠時間的模型。

這個模型預測,人類每晚大約需要9.5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睡夠9.5個小時。
在研究人員看來,人類睡得少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靈長類祖先把原本應花在睡覺上的時間,
用來做一切讓人類變得如此成功的事,比如尋找盟友、發展工具製造技能以及教育孩子。

人的睡眠可分為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
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現在每天晚上睡不到7個小時,
其中減少的睡眠時間,主要是犧牲了非快速眼動睡眠時間。

非快速眼動睡眠對儲存長期記憶十分重要,
一個人的非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關係到他是否會得阿爾茨海默病。
澱粉樣蛋白的異常積累,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現之一。
有研究發現,在非快速眼動睡眠中,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可以得到清除。
因此,研究人員擔憂,現代人缺乏睡眠,也許會更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大衛·霍茲曼(David Holtzman)表示,
我們睡眠模式的改變有可能確實增加了這種風險。
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我們大腦中阿爾茨海默病的澱粉樣蛋白有所減少。
霍茲曼表示:“如果你縮短非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
那麼蛋白水平可能就會增高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起來。”


以上就是科學家的最新發現。



-----------------------------
摘要:
人的睡眠可分為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
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現在每天晚上睡不到7個小時,
其中減少的睡眠時間,主要是犧牲了非快速眼動睡眠時間。

非快速眼動睡眠對儲存長期記憶十分重要,
一個人的非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關係到他是否會得阿爾茨海默病。
澱粉樣蛋白的異常積累,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現之一。
有研究發現,在非快速眼動睡眠中,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可以得到清除。
因此,研究人員擔憂,現代人缺乏睡眠,也許會更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