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0

❤內參-如何有效地轉變視角

出處:方法:如何有效地轉變視角


《斷捨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寫的一本很有名的書,
書裡教人們如何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整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寧向東,
在得到訂閱專欄“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分享了他的讀書心得。

在寧向東看來,這本書的核心要點是:
人生要想實現真正的變化,關鍵要完成視角的轉換,否則頂多就是整理一下房間,
發生些小變化,而不會出現大不同。那如何完成有效的“視角轉變”呢?本質上就兩條路。


第一條轉變,是從由外向內的“他人視角”,轉化為由內向外的“自我視角”。
寧向東說,一件東西,不管是怎麼來的,現在還有沒有價值,
關鍵是從你自己的視角來看,它有沒有用。
多時候,我們不捨得扔一些沒用的東西,就是因為這些東西還有價值。
但實際上,這些東西沒扔,家裡就必然凌亂,
就會降低我們的生活效率,從整體看是不值得的。
所以,只有你完成了轉變,從看待東西是不是有價值,
轉換為以自己為核心,看東西是不是真的對自己有用,
你才有可能改變處理東西、處理事情的指導思想,行動上才能有大變化。

第二條轉變,就是在做取捨和選擇的時候,要從過去的視角,轉化為未來的視角。
也就是說,要在未來的場景下建立“需要視角”和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標準。
一個東西現在沒用,也沒有被扔掉,並不是因為它還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未來還會用到它。如果你確定在未來永遠都不會用到它,
東西再有價值,留著也是不划算的。
總之,按照“斷捨離”的思想,決定是不是扔掉一件東西,
並不是這件東西的價值,而是這件東西和自己的關係,
是必要的東西就留下來,經常使用的就留下來,其它的就扔掉,都要做到“斷捨離”。


--------------------
摘要:
《斷捨離》這本書的核心要點是:
人生要想實現真正的變化,關鍵要完成視角的轉換,否則頂多就是整理一下房間,
發生些小變化,而不會出現大不同。那如何完成有效的“視角轉變”呢?本質上就兩條路。
第一條轉變,是從由外向內的“他人視角”,轉化為由內向外的“自我視角”。
很多時候,我們不捨得扔一些沒用的東西,就是因為這些東西還有價值。
但實際上,這些東西沒扔,家裡就必然凌亂,
就會降低我們的生活效率,從整體看是不值得的。
所以,只有你完成了轉變,從看待東西是不是有價值,
轉換為以自己為核心,看東西是不是真的對自己有用,
你才有可能改變處理東西、處理事情的指導思想,行動上才能有大變化。

第二條轉變,就是在做取捨和選擇的時候,要從過去的視角,轉化為未來的視角。
也就是說,要在未來的場景下建立“需要視角”和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標準。
一個東西現在沒用,也沒有被扔掉,並不是因為它還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未來還會用到它。如果你確定在未來永遠都不會用到它,
東西再有價值,留著也是不划算的。

❤內參-獵豹傅盛:三種不同維度的人

出處:獵豹傅盛:三種不同維度的人


在2018獵豹移動全球年會上,獵豹CEO傅盛分享了三種不同維度的人。
第一種維度的人,喜歡說“No”。別人說什麼,他都說“No”。
如果一個人拒絕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種理由說“No”。這是一種最封閉式的狀態。

第二種維度的人,喜歡說“Yes,but”,也就是“這個東西是挺好的,但是……”。
傅盛說他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比如,“傅總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你不夠了解我”,
或者“你講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們現在的事情還很難做” 。
無數的“但是”其實就是無數的藉口。


第三種維度的人,喜歡說“Yes,and”。傅盛認為,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態。
我們能不能做到不斷地說:“是的,不僅如此,我還想要怎樣;不僅如此,我還可以怎樣。”


傅盛說他之所以能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他有說“Yes,and”的能力。
傅盛經常提到,要虔誠地像小學生一樣看待別人講的東西。
雖然有時候別人說的不全對,你相信了之後,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但是“犯錯誤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擁抱而錯失機會的成本,低太多了”。


傅盛說,他現在和一個人溝通,如果他說“yes and”很多,這個人就會有機會突破。
而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說“yes but”,無論他過去積累再多,都會遇到自己人生的瓶頸。
總之,傅盛認為,人也好,公司也好,
只有不斷與外界發生連接,才能真正成長並改造自我。


------------------------
摘要:
第一種維度的人,喜歡說“No”。別人說什麼,他都說“No”。
如果一個人拒絕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種理由說“No”。這是一種最封閉式的狀態。
第二種維度的人,喜歡說“Yes,but”,也就是“這個東西是挺好的,但是……”。
無數的“但是”其實就是無數的藉口。
第三種維度的人,喜歡說“Yes,and”。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態。
我們能不能做到不斷地說:“是的,不僅如此,我還想要怎樣;不僅如此,我還可以怎樣。”


要虔誠地像小學生一樣看待別人講的東西。
雖然有時候別人說的不全對,你相信了之後,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但是“犯錯誤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擁抱而錯失機會的成本,低太多了”。

內參-第一根煙可能讓你終生成癮



有人會因為好奇嘗試抽煙,覺得自己不會上癮。
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僅僅嘗試吸一支煙的人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最後變成日常吸煙者。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介紹了這項研究。

這項針對吸煙者的研究匯集了全球大量調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
嘗試抽煙的人中大約有69%最終養成了每天抽煙的習慣,這說明了預防第一根煙的重要性。

這項發表在《尼古丁與煙草研究》(Nicotineand TobaccoResearch)雜誌的研究,
覆蓋了超過216000位受訪者。
其中,50%到82%的人說他們在試著抽了一根煙之後,會繼續每天抽一些。
深入分析顯示,約有68.9%的人在嘗試吸煙後的一段時間內每天吸煙。


研究人員也考慮了一些外部影響,
“也可能終生不吸煙者在他們年輕時也曾嘗試過香煙,
但他們已經沒什麼印象了,接受調查時他們記不起來或者乾脆覺得這事兒不值一提”,
研究負責人表示。但他又補充道:“即使你假設會有一些記不起來或者別的什麼問題,
從一根香煙到每日抽煙的轉化率也依然超過了50%。”



----------------------------------
摘要:
嘗試抽煙的人中大約有69%最終養成了每天抽煙的習慣,這說明了預防第一根煙的重要性。
這項發表在《尼古丁與煙草研究》(Nicotineand TobaccoResearch)雜誌的研究,
覆蓋了超過216000位受訪者。
其中,50%到82%的人說他們在試著抽了一根煙之後,會繼續每天抽一些。
深入分析顯示,約有68.9%的人在嘗試吸煙後的一段時間內每天吸煙。

❤內參-怎樣通過洞察細節取得競爭優勢

出處:怎樣通過洞察細節取得競爭優勢


小細節會帶來大不同。比如,接孩子放學,是五點半還是六點半;
炒菜的時候,放一小勺鹽還是一大勺鹽,差別非常大。
有時候,如果錯失重要的細節,甚至會帶來麻煩。
美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艾美·赫曼在《洞察:精準觀察和有效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說,
這句話反過來理解也正確:
找到並注意到細節,不僅能幫我們避免麻煩,還能給我們帶來成功。
比如,英國的維珍航空能在眾多航空公司中脫穎而出,
就是因為它“把所有的細節做得恰到好處”。

艾美·赫曼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把事情做到極致體貼,
如果你能在做事的時候優先考慮到這一點,和那些不在意細節的人相比,你就更有優勢。
那怎樣才能關注到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細節呢?


第一步是最簡單的,那就是“意識到”
心理學家馬克·柏林說,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很少會遇到無意識的盲視,
因為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沒意識到”。
比如開車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盲區,也就是我們坐在駕駛席上看不到的區域,
為了看到盲區裡的東西,我們首先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
然後再從身體上做出改變,轉身往後看,
或者調一下後視鏡,彌補我們看不到的盲區。所以,“意識到”是發現細節的第一步。
另一個方法是從別人暗示中尋找細節
非語言交流很能說明問題,艾美·赫曼有一次去水療中心,
在她開口說話之前,那裡的理療師就問她冷不冷,以及脖子是不是不舒服。
因為理療師留意到她在進門的時候看了一眼房間角落裡的加熱器,並且揉了揉脖子。
只是靠著這兩個小細節,理療師就提供了最一流的服務。
艾美·赫曼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意願,
但是,如果你能敏銳地接收到他們用其他方式表達的意思,
就會獲得他們的信任,以及從中抓到機會。

除了意識和注意力之外,書裡還介紹了五個發現細節的方法。
第一,對假象集中注意力。
書裡說,我們很難看到那些不顯眼的東西,
因為我們會本能地接近那些新鮮的、引人注意的事物。
所以,為了能看到藏在表象之下的看似平常的東西,
一定要下意識地尋找那些容易一掃而過的細節。
艾美·赫曼建議,我們要多看看,看全景,
然後有可能的話,必須把物體或者場景進行重新佈局,才能看清。
最後還要多改變角度,不同的角度會幫我們發現不同的細節。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
為了提高發現隱藏細節的機率,艾美·赫曼建議我們把注意力只放在一件任務上。
因為多任務工作會讓效率降低,有一項研究表明,
人類在工作的時候,記憶的上限是同時做四件事。
斯坦福大學教授克利福德·納斯將這個研究更進一步,
他通過研究正處在多任務狀態下的大腦時發現,
進行多任務的大腦認知負擔過大,平時很容易就注意到的信息,這時候就比較容易漏掉。
為了避免這種影響,你最好專注在手頭的一件事,也就是進行單一任務。

第三,休息一下。
在進行單一任務的同時,你還要確保不能過分消耗。
人類的大腦不是為了連續工作很多小時而設計的。
心理學家認為,只要懂得休息,就能保持認知控制系統的警覺性,以及長時間的注意力。
專家推薦了一種休息方式,
首先是每20分鐘就讓大腦休息一次,暫停你手上的任務,去做一件無關的事情。
比如,假設你在讀報告,就不要轉去讀郵件,而是去和人聊天。
其次,工作9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散散步或者做做運動,或者做一些讓你愉快的事情。
休息之後換個角度,經常會讓你發現之前沒發現的細節。

第四,調整預期。
書裡說,我們經常漏掉細節,是因為我們對於很多事情有自己的預判,
這種固有的預期讓我們錯過了其他的信息,原因就是大腦認為這些信息是無關緊要的。
所以,你要時刻提醒自己,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放棄預先形成的觀念。

第五,請別人和你一起觀察。
書裡說,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都不同,你在探索的時候,同樣需要別人的支持。
請某個人帶著新鮮的眼光幫你一起觀察,如果這個人的視角和你不一樣,效果會更好。


總之,艾美·赫曼認為,雖然我們的生理盲點會讓我們錯過很多細節,
但我們還是能通過一些方法訓練大腦,從而進行更有效的觀察和感知。



----------------------------------------------
摘要:
小細節會帶來大不同。比如,接孩子放學,是五點半還是六點半;
炒菜的時候,放一小勺鹽還是一大勺鹽,差別非常大。
有時候,如果錯失重要的細節,甚至會帶來麻煩。
美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艾美·赫曼在《洞察:精準觀察和有效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說,
這句話反過來理解也正確:
找到並注意到細節,不僅能幫我們避免麻煩,還能給我們帶來成功。
如果你能在做事的時候優先考慮到這一點,和那些不在意細節的人相比,你就更有優勢。
那怎樣才能關注到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細節呢?
1. “意識到”
 比如開車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盲區,也就是我們坐在駕駛席上看不到的區域,
 為了看到盲區裡的東西,我們首先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
 然後再從身體上做出改變,轉身往後看,
 或者調一下後視鏡,彌補我們看不到的盲區。所以,“意識到”是發現細節的第一步。
2. 從別人暗示中尋找細節
除了意識和注意力之外,還有五個發現細節的方法。
1. 對假象集中注意力
 我們要多看看,看全景,
 然後有可能的話,必須把物體或者場景進行重新佈局,才能看清。
 最後還要多改變角度,不同的角度會幫我們發現不同的細節。
2. 一次只做一件事
 人類在工作的時候,記憶的上限是同時做四件事。
 進行多任務的大腦認知負擔過大,平時很容易就注意到的信息,這時候就比較容易漏掉。
 為了避免這種影響,你最好專注在手頭的一件事,也就是進行單一任務。
3. 休息一下
 首先是每20分鐘就讓大腦休息一次,暫停你手上的任務,去做一件無關的事情。
 比如,假設你在讀報告,就不要轉去讀郵件,而是去和人聊天。
 其次,工作9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散散步或者做做運動,或者做一些讓你愉快的事情。
 休息之後換個角度,經常會讓你發現之前沒發現的細節。

4. 調整預期
 我們經常漏掉細節,是因為我們對於很多事情有自己的預判,
 這種固有的預期讓我們錯過了其他的信息,原因就是大腦認為這些信息是無關緊要的。
 所以,你要時刻提醒自己,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放棄預先形成的觀念。
5. 請別人和你一起觀察
 請某個人帶著新鮮的眼光幫你一起觀察,如果這個人的視角和你不一樣,效果會更好。

❤內參-劇作家莫言:話劇就是對話

出處:劇作家莫言:話劇就是對話


著名作家莫言最為人知的作品都是小說,
比如《紅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勞》等,他年輕時的第一篇發表作品也是小說。
不過,他的第一部未發表作品其實是一部話劇,
他也一直對戲劇充滿興趣。在2017年底,莫言發表了戲曲劇本《錦衣》,
還是《我們的荊軻》這部話劇的編劇。
接受北青藝評採訪時,莫言分享了他對戲劇的理解和看法。


莫言發現,作家的劇本與劇作家的劇本相比,有一個區別是作家總是會按捺不住地要描寫。他說,這是因為劇作家寫作時,整個舞台始終在他的腦海裡,
而作家可能想不到那麼細,但依然有一些想法,想試圖表現出來。
在他看來,一個好劇本最重要的是人物對話要寫得好,“話劇就是對話。
真正的劇作,好的話劇,肯定還是對話精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應該有。”

不過,莫言認為,舞台上任何一個細節,應該具有多意性,不要太明確。
比如,演員的某個動作,如果指向非常明確的話就非常糟糕。
 “劇作家寫的時候應該想清楚,但是不要想得太清楚,
想得太清楚就失去演員和導演再創造的空間”。

莫言還建議,作家、劇作家們不能僅在話劇領域取得重要地位,
還應在電影、電視劇、歌劇、音樂劇領域獲取應有的重要地位。
因為如果沒有好的編劇,沒有好的劇本,後來的一切都不存在。
他也參與了《檀香刑》改編的歌劇劇本創作,
他發現,一部好的歌劇依然是要建立在一個好的劇本之上,“有一些好的唱段怎麼來的?
首先是編劇編得好,然後這個唱段成為一個經典的唱段,不斷地被很多人唱來唱去。”



---------------
摘要:
作家的劇本與劇作家的劇本相比,有一個區別是作家總是會按捺不住地要描寫。
他說,這是因為劇作家寫作時,整個舞台始終在他的腦海裡,
而作家可能想不到那麼細,但依然有一些想法,想試圖表現出來。
在他看來,一個好劇本最重要的是人物對話要寫得好,“話劇就是對話。
真正的劇作,好的話劇,肯定還是對話精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應該有。”

不過,舞台上任何一個細節,應該具有多意性,不要太明確。
比如,演員的某個動作,如果指向非常明確的話就非常糟糕。
“劇作家寫的時候應該想清楚,但是不要想得太清楚,
想得太清楚就失去演員和導演再創造的空間”。